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维技术

运维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维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维技术

运维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拟技术;IT;运维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营商战略转型的逐步落实,增值和行业应用也已经成为了业务推广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对业务起到支撑作用的IT系统开始不断出现,而如何才能够保证系统软硬件设备的平稳运行,开始成为了运维部门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且虚拟化作为当前IT界最为流行的理念之一,很多软硬件商都在大力推广其拥有虚拟化概念的新产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结合虚拟技术的相关理论,对其在当前IT运维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虚拟化技术的相关概述

1.1虚拟化技术的涵义

IT行业的虚拟化具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较为通俗的一种定义为:虚拟化在对用户对于物理计算资源如内存、I/O设备以及处理器的直接访问在淡化的基础上时期直接对逻辑资源进行访问,并由虚拟化技术对后台物理连接进行管理与实现。在该定义中,较为生动的对虚拟化技术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即在对传统方式情况下,用户在进行部署时对需要考虑的硬件资源属性进行屏蔽,转而注重于真正能够应于到的逻辑资源当中,如内存大小以及处理器的主频等。虚拟化是一种分区组合,在同一个物理平台中,多个虚拟机能够在同一时间运行且相互间不会产生影响。

1.2虚拟化技术的典型特征

虚拟化技术具有如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1.2.1封闭性对于虚拟的单元来说,其所有的环境都是放置在单独的文件之中,针对于应用来说,展现的都是具有标准化特征的虚拟硬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保证良好的兼容性。而整个磁盘分区将被统一存储为一个文件,更加有利于转移、备份以及拷贝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1.2.2分区性虚拟化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相对比较理想化的物理机,而且每个虚拟机之间还能够获得相应的隔离,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也不必担心产生泄露的问题,相关应用仅仅能够在配置完成的网络连接中实现通讯。

1.2.3分区性对于类型较大、且具有较强扩展能力的硬件能够作为多台具有独立特征的服务器使用,在单独物理系统中,能够对多个应用以及操作系统进行运行。

2虚拟技术在IT运维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降低运维成本

在系统运维管理成本方面,主要包括有机房空间、冷气空调、硬件设备购置以及耗电量等成本。通过虚拟化软件对系统PC服务器的整合,在对服务器资源池进行形成的同时则能够在对服务器利用率提升的基础上起到减少设备购入量以及运行量的作用,进而对整个系统的运维成本起到了降低的效果。在IT系统中,通常都按照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这种三层架构方式对系统进行部署。在web层以及服务器层,往往具有着较多的服务器数量,且在日常运行效率方面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整合以及提升潜力。在该方案中,将具有较低负载的应用服务、web服务进行了整合,将其中具有较好性能的服务器对VMware产品套件进行了安装,对服务器资源池进行构成之后根据整合服务之前所具有的部署环境对虚拟机单元进行建立,在逐渐对硬盘、内存、处理器以及网卡等资源进行分配之后根据系统安装文档对服务器软件、应用软件以及系统软件进行安装,以此对系统虚拟化进行实现。通过该种实施方案的应用,将在对系统服务器数量大服务精简的同时对服务器的使用效率进行提升,最终起到降低运维成本的目的。

2.2提升IT运维管理效率

在IT运维系统中,效率不高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以数据备份为例,主要是由于系统具有较多种类,且相互间具有着独立的特征,系统备份工作由于较为复杂且在集中管理方面存在缺乏现象,如果在运行中产生了故障,则会由于硬件设备具有较长的启动周期而使系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恢复。在该种方案中,其通过存储设备以及虚拟化软件的应用对备份资源池进行建立,则能够对备份的集中管理进行实现,在对备份操作进行简化的同时缩短恢复时延等优化工作时间。在该方案中,其对象主要为web层、服务器层以及数据库。我们还是以备份的效率提升对方案进行阐述。在该方案中,将具有独立备份特征的服务器统一对VMware套件进行安装,对备份服务器资源池进行组成后通过VMware存储设备以及软件对备份虚拟机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进行实现。由于虚拟机对完整的备份环境进行了封装,且具有一次构建多次部署的特征,则能够在对备份操作复杂度进行降低的同时对系统的备份效率进行提升。此外,虚拟机在启动中,也不再对硬件设备初始化,也因此将对备份系统的恢复时延进行了大幅度的缩短。

3结束语

总之,随着虚拟化在全球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不断实施,我国很多公司企业也开始不断引入和发展此项技术,并将其应用到IT的运维管理中,并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在实践中,仍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虚拟化技术,才能够更进一步提升IT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参考文献

[1]彭瑞.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应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2]李伟霄.虚拟化环境下的IT运维体系[J].山东通信技术,2012(04):22-24.

[3]戴中华.云计算应用对M公司IT运维服务管理影响的诊断分析[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

[4]金岳辉,吴祯.虚拟化环境下IT运维自动化管理探索[J].中国金融电脑,2013(02):38-43.

[5]范宁军.网管支撑系统云计算与虚拟化桌面的研究与应用[J].电信科学,2013(05):143-153.

运维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变电运维 风险 技术检修

1前言

在变电运维中,把实际发展的需求与风险管理工作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密切联系,能够促进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发展和完善、解决风险问题提供相应的指导,继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险管理目的应明确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运维站风险管理和风险导向进行研究与探讨,解决运维站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提高运维站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促使其建立完整科学合理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促进运维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市场相互融合的能力。二是针对变电运维风险的研究,要达成最大程度地解决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的实际效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策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支持,保证变电运维正常有序的发展、激发内部机制活力,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不败之地创造条件,营造企业良好风险管控机制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2变电运维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2.1风险含义

变电运维风险是指在运维站点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决策失误、技术措施不当、变电运维组织结构不合理、运维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运维站点在运行期间获得的结果与预计目标所发生偏差,形成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可能性的一种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风险的规避。

2.2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变电运维风险是变电运维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变电运维的全过程,无论企业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只要有变电运维的行为其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风险是处处存在、时时存在的,是无法回避的,企业管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风险的形成及其发展条件,在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应对风险,化解风险,减少风险的发生。

偶然性――变电运维风险只是以可能的形式存在于变电运维的各项工作中,虽然变电运维风险可以从事前进行预测,但变电运维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它的发生本身就是由于在变电运维活动中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变电运维风险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变电运维活动最终难以准确的把握,从而有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收益损失性――变电运维风险的存在可能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变电运维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包括社会效益,而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变电运维风险和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是以反比例关系存在的,一般的来说变电运维风险越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就越低。变电运维风险越小,相应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也就越高。在某种程度上说,利益和风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零风险的收益几乎不存在。

激励性――变电运维风险会激励企业加强变电运维管理力度、改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在变电运维活动中各职能部门及人员的应变能力、增强其防范意识。针对风险源产生的基点企业要着实进行分析和把控,一旦出现变电运维风险,须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手段和对策来控制变电运维风险的发展,将变电运维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电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变电运维现状和问题

目前企业领导层和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了防范变电运维风险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变电运维工作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益处,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积极推动工作的开展和维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对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方电力管理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变电运维的细则条款和规章制度。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将变电运维的规范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架设,并制定了有关变电运维章程和程序。从产生的效果上来看,变电运维显然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能有效地防范企业变电运维当中的风险。但从整体来看,变电运维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1风险意识薄弱

风险管理不积极主动,缺乏系统性地风险管理,在风险发生之前没有预测,以及发生时和发生之后的管理有一定的随意性。变电运维风险管理工作是变电运维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变电运维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会造成风险几率的增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淡薄正是变电运维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企业中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考核,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必定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风险。企业内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认识不足,没有变电运维风险导向的概念。

3.2体系不合理

变电运维体系不合理体现在制定控制政策和程序方面。为了保证变电运维的合理和规范,必须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导向控制政策和执行方面的步骤和流程。电力目前企业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没有能够实行明确的奖罚考核制度,因而很多变电运维风险导向的规章制度还呈现出“一纸空文”状态,计划做的好,但是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很多工作流程没有人去监督和考核或者检查,因而使得执行的效果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

3.3技术手段落后

现行的变电运维技术方法手段较为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发展。总体来看变电运维工作仍然停留在原有传统的岗位值班模式上,以出现问题进行维修为手段来解决问题,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和进行风险导向的提前引导。一些运维站点甚至没有规范化的操作管理流程,不能与目前的变电运维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得变电运维质量和管理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3.4缺乏监督机制

风险导向变电运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就有可能造成经营风险的密集发生。如果变电运维风险导向工作脱离了监督,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变电运维活动中风险因子的产生。目前企业变电运维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或者失误,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如果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自觉性难免达不到自身的自律性,所以必须进行监督。变电运维风险导向工作的质量优劣,与变电运维人员的素质有人密切的关联。

4变电运维风险的防范与技术检修风险控制对策

4.1风险的防范

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一是提高变电运维意识;变电运维管理人员要改变和更新传统的观念,带头加强对风险意识的和风险管理技能的训练。建立机制健全的变电运维风险制度章程,主要领导负责把关,对变电运维风险工作做出准确的预判,产生有益于变电运维工作的正能量。二是完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体系的支撑在于制度的完善,这其中也包括监督制度在内。构建出企业完善的变电运维体系,能为变电运维的顺利发展赢得正确的方向引导。针对于变电运维活动要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有效的避免有人为操作失误而引发的错误。三方面优化变电运维手段。推动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企业变电运维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层要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当中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与此同时,对人员优化培训进行有效的提升要摆在首要位置,人员的安排需要在思想品德、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和筛选,并加强监督与管理。

4.2技术检修与风险控制对策

技术检修是防止风险发生或风险扩大最有效的直接方法,因此技术检修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检修人员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自身学习,要对所管辖区域的变电站内部所有的一二次设备、接线方式、直流、所用、辅助设备等都必须熟悉和熟练掌握、发生风险后处理问题要做到短平快。二是在值班期间,要对每个变电站进行设备巡视检查、设备测温、清扫、防火、防盗、防汛、防小动物,加热、所用系统切换,空调等等一些辅助设施都要进行检查维护,增强主观能动和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三是建立完善的风险技术处理档案,进行对问题产生的原点进行探讨与分析。建立风险导向技术理念,用扎实的技术来规避风险的发生和蔓延。

5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运维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必须针对变电运维风险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出制约风险管理要点的内在因素,弥补管理当中的缺陷和不足,重视人的因素对管理的制约,加强变电运维技术手段,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并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响应,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寇江鹏.电网运行优化措施浅析[J].科技资讯,2010(14).

[2]张晓红.浅析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及其预防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3).

运维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运维技术;探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45

0 前言

在电网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电网的结构逐渐复杂,其中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也不断增多,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变电运维技术对整个变电设备进行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实现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说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采用合适的变电运维技术,减少电力系统中的安全隐患。

1 电力系统中变电运维技术的主要特点

变电运维就是根据上级调度控制机构对变电设备进行停、送电操作或倒换运行方式等进行的倒闸操作,或者是根据变电设备的实际情况,对其运行参数和运行故障进行排除,并且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根据变电运维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变电运维工作属于变电系统中的一个工种。对于目前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电网环境来说,其中的电压等级分布情况较多,其中所涉及的设备也多种多样,对于不同性质的电站来说,其变电运维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检查维修的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多,其次是变电运维工作的整体难度较大,工作流程比较复杂,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较为繁多。最后,对于变电设备来说,在长期的运行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并且这样的故障发生情况并不集中,难以实现集中管理,在这样的要求下,就需要保证变电运维人员具有专业的素质和丰富的变电运维经验,实现对变电设备的精细化管理[1]。

2 电力系统中变电运维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

(1)人为因素。在变电运维工作的过程中,变电运维人员是其中的主体,其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直接决定着变电运维工作的整体质量,目前部分变电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没有严格根据实际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来进行变电运维工作,忽略了其中的精细化环节,使相关的运维操作和监督不到位,对变电运维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缺失,变电运维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容易出现故障的变电设备所出现故障的类型进行分析,并且提前做好故障应对方案,但是目前电力企业中相关的故障防范体系并没有得到建立和完善,容易出现相应的变电运维风险。

(2)外界因素。电力企业中变电设备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设备部件容易出现老化的现象,使设备的整体性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变电设备故障的出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需要承受更高的负荷,而变电运维人员没有定期细致的对变电设备进行管理和检查,导致故障隐患的发生。最后,部分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是露天的,在雷电、大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下,电力系统中的变电设备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2]。

3 电力系统中变电运维技术的具体应用

(1)线路开关跳闸故障的处理。在电力系统中,线路开关跳闸故障是其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在对其故障出现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变电运维技术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及时到故障发生现场对故障发生的实际位置进行确定,然后对故障进行仔细观察,并且及时对故障的动作报告进行打印,汇报给值班管理人员。变电运维人员需要对此线路开关所相关的机器开关进行仔细检查,防止由于故障而引起一系列的设备故障,最后根基当值调度的当值调度命令进行强送或者备用检查。

(2)主变三侧开关调差故障处理。在各个保护都正确动作反应的情况下,主变三侧开关如果出现同时跳闸故障,其主要原因包括主变差动保护动作或者是主变零序间隙过流保护动作,在此故障分析的基础上,变电运维人员首先需要对开关相连接的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对主变差异保护动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主变差异保护动作原因没有得到明确的情况下,需要对主变投入运行进行阻止,从而进一步对设备的故障原因进行确定,并且将其故障原因进行上报处理。在出现主变零序间隙过流保护动作的情况下,需要对动作零序保护的位置进行分析,当主变零序过压被检测出是哪一侧有接地现象的情况下,需要根据调度零去对主变运行的时间进行回复。当主变低压开关出现跳闸故障的情况下,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某开关拒绝动作而出现的故障,针对这样的故障现象,需要对拒绝动作的开关进行隔绝,并且对变电设备的母线进行检查测试,在故障原因没有得到确定的情况下,不能恢复母线的供电[3]。

(3)接地线路的安装。接地线路安装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将过剩的电压导入地下,避免实际的变电运维检测过程中出现线路的突然接通,以此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接地线路的安装也是变电运维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对线路设备中容易出现静电感应电压的部分进行确定,并且在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检查的情况下进行线路的安装,在另外一个方面,为了保证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安装人员必须全程佩戴绝缘手套,在对隔离开关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安全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监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电力对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电能质量,需要针对变电运维技术的特点和其中所出现的变电设备故障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变电运维技术,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1]范维湛.电力系统中变电运维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11):00189-00190.

运维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BIM技术;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应用分析

1BIM概述

1.1BIM简介

信息建筑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信息为突破口,对其物理和功能属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打破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之间的屏障,使设计、施工、运维中各种过程和结果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1],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减少各种项目问题,避免无端浪费及争议,实现工程建筑信息透明化和准确性,实现实时共享,便于各环节、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地传递,并且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

1.2BIM的发展历程

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BIM之父”ChuckEastman提出未来可以对建筑体以计算机系统仿真,并命名为“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系统,BIM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学者提出“ProductInformationModel”系统,1986年,美国学者RobertAish提出“BuildingModeling”。2002年由Autodesk公司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这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新的重大突破,但尚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实践案例,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高速发展,采用64位引擎GPU的专业绘图芯片同多核处理器协同作用,可执行类并行计算机运算,BIM研究和应用得到突破性进展,全球三大建筑软件开发商,都推出了自己的BIM软件,BIM逐渐成为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BIM经历一个很缓慢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内外合作更加密切,近十年迎来了我国BIM技术的较快发展,业内对BIM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应用范围日渐扩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1.3BIM的技术特点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基本特点[3]。(1)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建筑物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便于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决策。(2)协调性:在项目施工前期,综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自动检查,进行碰撞检测,系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4],并生成报告,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避免在施工阶段发生冲突,协同施工进度计划、便于物业化管理。(3)模拟性:在方案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各种模拟,除了三维模型外,还包括4D模拟(3D+发展时间)、5D模拟(4D+造价),如模拟组织施工,节能模拟、进度模拟、造价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5]。(4)优化性: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较高时,现代建筑物的复杂性大多超过了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参与人员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6],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BIM技术即具备这样的优势。(5)可出图性:可快速需要的各种生成平、立、剖图纸,生成明细表,及体积、面积等数据,并且“一处更改,处处更新”,避免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水利工程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管理手段存在局限性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较为偏僻的地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仍以传统的纸质资料和CAD图形作为信息载体,对工程资料进行保存、归档、调用,来保存信息进行设备管理,这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六七十年代所建的众多闸涵,很多是纸质手绘图纸,并且由于年代久、易丢失、材质脆、难储存、字迹辨识困难,其中很多工程只能找到部分图纸,这些资料很难完整表达工程的具体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在逐步完善电子图表影像资料和推进数字档案工作,可是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还是以相对静态的、独立的传统粗犷形手段为主,信息独立,难以关联、整合,很难将工程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影响了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和维养作业的效率及质量,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2.2运维过程中存在技术障碍

一般水利工程建筑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可能只需要0.5~3年时间,但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改善和更新的时间将长达20~100年。工程的维护运营阶段占有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工程运维涉及工程管理方、水利勘察设计院、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等多个专业或团队,多方之间很难对工程做到及时有效地协同管理,工作内容烦琐、效率较差,如在传统的物业管理中采用指派联络员填写表格、参照工程现场照片示意、情况说明等自成体系的独立管理模式,信息相对孤立,各个专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信息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技术对接障碍。

3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养更加智慧、高效。随着BIM应用的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运维管理也在逐渐遇到机遇和挑战,工程运维管理与工程的设计、施工一脉相承,将BIM模式嵌套入工程运维管理之中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效率,在现行的物业化的维养方式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之相结合,对于在设计、施工阶段已装配了BIM系统的水利工程,可以实现BIM技术地直接对接管理,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尝试将BIM模式地工作思维渗透到其运维管理工作之中,根据具体条件,分阶段推进BIM化管理。

3.1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利用BIM良好的可视化和协调性特点,能够更形象、准确、全面、快速地掌握和传递工程运维管理信息。现行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每年维修养护项目开始前,根据工程情况上报维修养护方案,审批后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工程情况,管理单位需要与设计院和施工方进行多次接洽,而BIM技术具有“所见即所得”得可视化效果,将岁修养护需求、方案等通过参数化赋予在三维模型的族构建中,工程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利于相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在维修养护施工前,通过4D模型(三维模拟叠加项目的发展时间)和5D模型(4D模型叠加造价)模拟组织施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安排来指导施工。这样将技术设施、工艺做法、用料、工程量、资金预算等问题信息打包集成,便于管理方同设计院、施工方等各方精准、高有效对接,利于工程后期管控。

3.2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统筹调度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在进度管理方面,通过不同颜色来细分标注施工状态,将计划施工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生成时间轴,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并形成记录,提高速度的总体控制。利用BIM技术形成成本控制,通过添加施工日志、工程量月表、项目清单、明细表等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施工人员、实施时间、新增或更换的配件信息等及时上传到BIM中,形成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动态记录,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时效性、可溯性。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协同工作的平台,有利于各方面人员或团队可协同合作,例如在出现现场变更问题时,一方在授权内做出的变更可同步到其他参与方,具有“一处更改,处处更新”特性,协同施工进度计划,BIM技术模型能够打破CAD时代各专业独自作业、工作流线交错复杂、设计难以更改的壁垒,有效避免了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便于物业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3.3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后,会有很多的文档资料以及数据信息,采用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需要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与时间对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并且可有效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还不方便及时调取使用。建立BIM模型,可以将复杂烦琐的图纸、影像资料、坐标参数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全面掌控工程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的相连关系,提升了文档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保存时间和调用价值。由于BIM技术模型包含了水利工程的各种构件的规格大小、安装时间与顺序以及出厂信息、启闭机以及水利工程建筑物等多方面的信息,在工程交付使用后能够有利于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故障造成的损失。通过导入水文信息、远程监控、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整合平台,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另外,有防洪防汛、输水、引水功能的水利工程,还可通过BIM技术进行对闸门开度、流量、洪水过程等任务模拟,以及与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消防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作为紧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运维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特点;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对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电力网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效、稳定和节能的智能变电站应运而生,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所在。因此,加强对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的研究,了解智能变电站运维的特点,掌握关键的运维技术,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能变电站的构成及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一)智能变电站的网架构成

智能变电站主要由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层结构以及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两层网络构成,其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站控层主要包含通信系统、站域控制等系统,其功能是对整个变电站进行监控和信息传递等;间隔层主要包括保护设备,其功能主要涉及继电保 图1:智能变电站的网架构成

护、系统监测等;而过程层多是一次设备和其附属的智能组件,比如一次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1]。

在该网架构成中,间隔层的众多设备之间的联系和过程层与间隔层的设备之间的联系,利用的是过程层网络,主要有SVSMV网和GOOSE网;而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的联系,则是通过站控层网络(MMS网络)连接的。其中,MMS网络不仅可以将保护装置的告警信息、运行状态等及时地传递到主机和保护子站有效地完成继电保护的定值区切换和软压板投退等操作,还可以有效地完成继电保护的定值区切换和软压板投退等操作。

(二)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1、设备层面的区别

传统变电站主要注重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功能的正常实现、设备的安全以及设备控制的方式;而智能变电站强调的则是一次设备概念,将一次、二次设备一体化,在过程层实现模数转换,并实现智能化的整合与集成,具备较高的集成化程度[2]。

2、系统层面的区别

在系统层面,智能变电站更加具备“全网”意识,在满足变电站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突出重视整个电网的运行需求,在具备传统的“四遥”基础上,增加环境监测、一次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以及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等功能,向着实现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协调统一方向发展,其目的是在整个电网覆盖范围之内,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

二、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特点

(一)信息就地采集

在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中,多采用了含有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功能的智能组件。这些智能组件属于一次设备的构成部分,可以直接就地对一次设备的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利用光缆来将命令和信息等进行高速传递,能够有效完成对一次设备的保护、测量、控制和计量以及检测等功能,对于提高一次设备的可靠性有着重要作用。

(二)信息网络共享

在实现了信息就地采集后,有效解决了以往需要利用多个IED装置对模拟量和开关量等信息进行采集的问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信息能够通过网络同步进行共享,比如IEC61850标准,就能够实现不同设备IED装置信息的自由交换,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站信息数据的共享[3]。

(三)信息智能应用

在信息就地采集和网络共享的基础上,站控层可以得到覆盖变电站各个方面、各处设备数据同步和数据标准统一且具备唯一性的高质量信息,如此以来,就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收集准确性和处理的效率,提升了智能防误、智能操作票、顺序控制和站域控制等的功能的智能化程度。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的关键技术

(一)操作票和倒闸操作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操作票的管理,主要需要保证台账的准确详细,且各种参数设置应有所备份,避免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其次,加强变电站所有工作现场操作票的管理,以保证设备检修等操作的规范;第三,倒闸操作管理可以通过遥控操作、就地操作和顺序控制操作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在操作时,不仅要填写操作票以保证安全,还需要进行事先的预演,如果顺控软件出现异常,则应禁止进行顺控操作[4]。

(二)运维制度管理

科学合理的运维制度是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主要有现场管运行的管理和操作流程的管理。现场运行的管理是对于智能变电站运行情况、设备组成和功能、继电保护以及调度划分、应用范围、重点事项、运维特点等的管理;操作流程的管理主要是制定标准的操作规范和设备检修制定,比如顺控操作的规范,对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设备在线监测和智能控制箱等的检查制度,同时,还应该制定高级应用系统的运维制度,比如消防盗火警、照明等辅助系统。

(三)设备缺陷管理

对于智能变电站的设备缺陷管理,需要针对变电站的具体特点按照划分危急、严重和一般三个等级来区别对待。首先,危急缺陷主要有保护装置出现异常或故障,智能终端、COOSE交换机、电子互感器或合并单元等出现故障和各种异常造成的保护误动以及其他会对直接对变电站运行造成安全威胁的情况等;严重缺陷有显示屏异常、COOSE断链但保护正常、部分通信中断或其他可能有威胁的情况;一般缺陷是指常见设备出现故障影响了保护动作,此时应及时退出,比如当有双套保护装置中有一套出现故障时,应该及时向调度人员反映并停用对应的保护和智能终端[5]。

(四)对于在线监测设备的管理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将监测设备的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形成日、周、月的数据表,以通过不同时间段监测结果的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做出设备检修、更换等决策;其次,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禁止出现未经检修或技术人员同意擅自修改报警值的行为,以避免造成频繁报警或延迟报警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严禁随意将正常运行的监测系统关闭。

(五)对于辅助系统的管理

辅助系统对于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环境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智能变电站进行运维管理时,首先要保证相关辅助系统的配置完善合理,比如消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智能安保系统等;其次,要按照辅助系统管理的制度,定期对辅助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以保证辅助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报警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稳定[6]。

结语:

目前,我国的智能变电站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会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此时就对其运维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步以及实际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有所不同,因此,在运维管理上,需要针对智能变电站自身的特点,来从多个方面进行全方面探讨,进而掌握完善的运维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高振国,吴杰.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169-171+173.

[2]高梓济,黄建文.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的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7:172-173.

[3]楚开明.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J].电气技术,2014,07:100-102.

[4]许建刚,吴曦.智能化变电站运维问题探讨[J].供用电,2013,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