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教育界的各个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实践着。深化教学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保障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实行教学改革的必须性是确定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的改革。首先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慢慢地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给以后的教育改革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课堂教学仍是各级院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因此执教者的课堂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课题。

首先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能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要搞清楚目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改革方式。第三改革要抓住重点从课堂教育开始来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既然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不易改变,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如何提高课堂上课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做好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本,转被动为主动

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采用激发式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被迫学习。因此教师的功课就需要做充足些了,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如何学习和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恰恰是我们讨论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每科具体课程的特点来制定方案。总之教学形式应当是灵活多变的而不是灌输式的。而现阶段需要要我们亲身去实践和总结,以我们的实践和努力来实现课堂教学轴心的转变。

课堂教学能不能从“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要实现学生从“被动学” 转变为“主动学”这一要求,首先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再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了,而应该是设计巧妙的引导思路,应用合理的语境将学生领入假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授课时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授课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互动是必须的,既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保持了课堂的活跃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达到这种授课效果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做重点分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课堂轴心由讲向导的转变,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必须时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并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才跟能得上时代,在教学中才更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学应当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终身课程,需要经常学习,不断更新。

三、因材施教,注意能力培养,培养拔尖人才

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与教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在课堂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我们希望的教学改革就是想彻底改变这样的状况,从强调教育过程到强调教育效果来个大转变。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强调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一个帮组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在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调用一切现代的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来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

然而现代的教育更注重和强调的是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人们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对于各个家长来说就是掌握好子女的兴趣和特点并帮助他们去选择专业和研究的方向。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培养出在某方面拔尖的学生。

教育改革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和探索着,不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怎样,只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传统的从 “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这样的改革就是值得学习的。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经历中生成。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努力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这个方向好好转变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竞争力和创造力更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的参与进教育改革当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北鲁.日本的教育现状》.湖南教育出版社

[2]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3]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 专业实训 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也符合新时期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

1 校外实训改革

由于新时期水利建设将要着重解决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新农村供水安全等,涉及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市政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校外实训只是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下,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习有稳定资源和更多实训场地,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

2 校内实训改革

2.1 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程场景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不到现场就能了解复杂的水流运动形态、水工建筑物运行模式,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实训教学方法。特别是三维虚拟仿真实训可以仿真再现工作流程和程序,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理顺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如基于工程爆破施工的特殊性,采用开发模拟软件,根据爆破的基本原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设计,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模拟各种爆破。另外仿真能够再现工作重点、难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例如水库除险加固实训中溢洪道的加固,根据来水情况进行溢洪道泄洪过程仿真,通过比较模拟的不同来水方案,使学生掌握选用溢洪道堰顶高程、消能建筑物型式方案的方法,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2.2 仿真模型实训教学。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看不到施工过程而且很难动手,同时水利工程的许多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因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按照“真实、可动、可测、综合”的实训标准,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建成栩栩如生的仿真水工建筑物模型,如模拟水利枢纽、施工导截流、水闸或泵站的运行管理和农田水利工程中渠系建筑物涵洞、虹吸管、渡槽的布置实训以及渗流观测、泄流能力观测、水文测验、水力发电等实训项目。并且与专业实训内容相关的系列课程实施现场开放性教学,学生实训时可以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3 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的实习场地有限,学生数量过多时容易造成拥挤,实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依托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平台,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将实习的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学生去实习,并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另外,水利工程大多是秋冬季开工,这时期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为此,实训教学计划灵活性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服务于生产。比如在第1、3、5学期的寒假前两周开始,至寒假后两周至三周结束,这期间正是冬修水利工程,可以安排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小型渠道施工、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等实训教学环节,而第2、4学期的暑假可安排防洪除涝、水泵站运行管理、灌区管理等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既巩固和夯实学生对刚刚学习完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满足了生产单位的用人要求,产生社会效益,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赢目的。

4 “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

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过程比较混乱,没有统筹规划,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有些学校根本不设置会计实践环节,以做课后习题的形式代替会计实践;有些学校只在会计课程中设置实验课,但是实验课上还是不上完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较多的会计实践环节,但是各个环节之间各自为政,要么重复练习要么缺乏衔接。这种盲目性设置的后果便是导致学生实习的内容不断重复或者是学科之间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实验资料不完善

1.实验资料单调乏一,不能再现经济业务的原貌。很多高校的会计实验资料仍然以文字表述业务,而对于业务过程中涉及的主要会计凭证以及业务流程却无法得到训练,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工作上任后感到一头雾水的主要原因。

2.实验内容狭窄陈旧,不具有超前性,跟不上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由于会计的政策性特别强而且变化频繁,而高校的会计实验资料往往是多年保持不变,这样导致一些新的业务不能得到训练,而企业又急需具有新的业务知识的会计人员,造成企业与学校人才供求的脱节。

3.实验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会计实践涉及到几个会计实践环节,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具有不同的目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几个会计实践环节的资料却基本上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

(三)会计实践方法落后

目前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发给学生一整套材料并带领学生熟悉材料,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上课讲授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给定的实验资料数据基本都是确定的,不需要学生进行职业判断,同时实践的内容仅在会计领域,而不涉及财务管理等其他内容,实践面过窄。即使在校外实习,也是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到财务部门观看凭证填制或手工操作,完成课堂讲授知识的实践或观摩,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实践;课程实践停留在一套资料、一套标准答案状况,无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建立统一完整的模块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模块主要指的是对专业能力的训练,包括专业单项模块和专业综合模块。专业单项模块指的是课程实验,也就是为每门专业课开设的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单独实验。专业单项模块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加以活学活用。专业综合模块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训练,既是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再次检验,也是对专业知识理解的一个升华过程。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由于专业综合模块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可以安排在大三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的也应该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2.素质实践模块

素质实践模块包括基本素质实践模块和职业素质实践模块两部分。基本素质实践模块是一个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通用模块,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主要包括身心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素质实践模块不需要专门训练,而是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引导而逐渐形成的。职业素质实践模块是为了更好的从事某项工作在专业知识外所必须具有的一些能力,它是从事会计专业的基本保障。对会计人才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EXCEL等办公软件、财务软件、点验钞等都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综合实践模块

综合实践模块是在专业实践模块和素质实践模块训练之后学生毕业之前进行的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它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会计实践活动更高层次的一个升华。综合实践一般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进行,主要是指进行的毕业实习,一般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校内实习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ERP实验室的沙盘模拟,让学生在仿真情景中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并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同时还可以结合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让自己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并回归到理论阶段去加以解决。校外实习主要是到企事业单位现场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实际中的会计岗位设置与会计实践活动,从而缩短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校外实习可以通过学生去自己将来的工作单位实习或者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资源优势介绍到相关单位实习或是指导教师帮忙联系实习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二)充实完善会计实践资料

首先,扩大会计实验资料的范围。会计实践资料的编写在范围上不能仅限于工业企业,还应涉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等,以便学员能够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毕业后能够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需求。其次,会计实践资料的内容要力求全面综合。每一套会计实践资料的编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对课程实验来说,应该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实践内容,同时又要涵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对于综合实践资料来说,又要发挥综合性实践的特点,力争涵盖专业内主要学科的基本内容。再次,会计实践资料的内容和形式力争接近实务。实践资料的内容应该涉及会计实务中的各种业务范围,包括企业的背景、所涉及到的各种原始凭证资料等,都尽可能的与实务相接近。

(三)改进会计实践的方法

1.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要求教师首先收集一些典型的会计实际案例,并将资料中会计工作的背景完整的再现给同学,然后不断的变换会计工作的环境,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会计工作环境中思考如何具体处理相应的会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案例的选择可以是单项案例,即仅仅是针对某个会计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案例,完整的再现整个会计实践资料。

2.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将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模拟会计实习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可以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迅速、准确地获取足量具有现实意义的企业数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财务信息,然后利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合并报表和成本计算,利用会计管理软件建立预测和分析模型,进行各种统计分析。这种真实的会计资料更具有说服能力,得出的结论更能够解决现实中的一些财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会计实践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努力配合才能完成。高校本科会计实践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总结经验,用更有效的实践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9):75.

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1.1培养目标的改变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仍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是实际上,我国一、二、三级各级医院并没有检验医师这一职位。2007年秋季,卫生部第一次下文举办本区域乡镇检验医师培训,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委托在我校举行,近年来,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和工作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专科、中职毕业生并没有得到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临床培训,所以往往很难适应检验医师的岗位;同时,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现在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显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实践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需求。

1.2课程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既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课程体系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种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无法突出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的落后,是医学检验教学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1.3实验教学弱化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医院的检验工作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手工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临床实习的手工检验作用在逐渐削弱,进而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弱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大、中医学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从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将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能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新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内容的改革,以利于现代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2课程体系的改进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现代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医学教育客观规律和现代医学检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

2.2.1重视基础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检验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应该重视医学检验人才的基础教育,加强部分医学检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比重,做好学生的基础教育。

2.2.2突显专业特色

医学检验学科不仅是一门应用学科,还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基础上的学科,医学检验学科涉及了多种医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不能忽略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特色,将临床医学专业与医学检验专业混为一谈;各大、中院校应该对医学检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逐渐弱化,将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当做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此外,医学检验专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临床科室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临床诊断信息;因此,各大、中院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临床医学学科与检验专业学科的关系得以突显。

2.2.3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包括临床实验内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得以建立。一方面,各大、中院校要使检验专业课的学时数增加,并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展现医学检验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调整,加强实验课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提高综合素质

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科课程及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使课程内容互相交叉渗透。这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就能得到更好的衔接,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3加强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就更应该进行实验教学的强化,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

2.3.1强化操作技能训练

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学,要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强化。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强化训练档案,使学生通过的培训和考核项目得以明确的标注出来,进而按照标准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使实验室全面开放(在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下),为学生提供自觉进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条件;另外,学校还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和标准,进而督促学生完成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2.3.2增设实验课与创新科研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增设实验课和创新科研活动。一方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创新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学科知识的创新;同时,在参与创新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提升,知识面也将得到拓宽。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论

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儿童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必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儿童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从实践能力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篇目70%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的分析鉴赏和阅读指导,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儿童文学,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制约着学生教学品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影响着他们今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到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儿童文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师范类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学科,起步较晚,即使开设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甚至是兼职教师,真正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微乎其微。一些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有限,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于专业的稳定性较差,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学研究团队。师资力量薄弱,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不够理想。由于缺少高水平专业教师及研究团队,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进展比较慢,导致教材建设不够规范,课程标准不够统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满堂灌”,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儿童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师范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儿童文学表现出的儿童情趣有比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轻视儿童文学课程,把它当做“小儿科”,学习态度不积极,这些都影响了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要改变现状,培养合格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1.基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构成的视角,合理制定课程内容。以往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内容都偏重理论知识,注重学术性,与学生的教师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应从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视角,确定课程内容板块,增加儿童文学文本解读教学原则和策略性知识,选取小学语文教材中典型的文学性作品为案例,整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解析,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能力,实现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2.基于课程所属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勤于反思,善于探究。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需要重新界定,除了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及分析鉴赏作品能力等原有目标之外,儿童文学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把儿童文学理论、文学作品分析鉴赏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即要具备文学教材的分析能力、运用儿童文学理论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和反思、研究语文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3.基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首先,要培养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将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都可划入儿童文学范畴。各类文体在各个阶段的选编、教学侧重点都有差异。这就对未来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儿童文学教师就应顺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将儿童文学理论贯穿于各类文体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掌握精讲分析各类儿童文学体裁作品的技能,还有效完成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引导儿童阅读、体会作品,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其次,要培养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从高中文科录取,学生的文学理论功底比较强,但实践能力比较欠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欣赏、创编、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组织儿歌与儿童诗的朗诵会;童话、寓言和儿童故事大赛;儿童课本剧、情景剧演出等。通过多个途径,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最后,要培养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还可利用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等便利条件,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延伸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各类儿童文学文体教学的零距离接触;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观摩、体验,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教学会有一定的针对性。

4.基于课程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合理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儿童文学课程考核多侧重理论知识,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内容识记部分比较多,分析、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难以体现。要体现课程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除了理论部分笔试考核之外,实践运用考核也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当中的平时考核外,还可根据学习目的、内容、教法、学生特点等,灵活变通,渗透于学生各类表演、竞赛和课外活动当中,实成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考核并不是课程学习的终极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实现儿童文学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目标更重要。

5.基于专业教学研究团队的有效形成,开展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目前,师范类院校多数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有限,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对于专业的稳定性较差,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学研究团队。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大培养力度,重视儿童文学师资的培养,让相关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如进修、访学、以老带新等。另外,教师应积极进取,坚持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理念,勤于反思,勇于探究,开拓创新,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总之,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点,高度重视儿童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从实践能力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云姬.高师小教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改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