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职业选择

我的职业选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职业选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职业选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制造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零点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按照经济地带划分,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占全国总量的77.82%,中部占13.14%,西部仅占0.10%。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数量,东部占69.7%,中西部地区占30.6%,东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占全国总额的79.7%,中西部仅占20.3%。(2)产业集聚基本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全国280多个城市中有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企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集群明显,中西部许多城市也有集群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集中在长三、珠三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制造加工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3)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制造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利用率低,研究开发能力弱,市场营销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同质化严重。

二、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1)劳动力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充足,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制造业升级需要吸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需求较大,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因而,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状况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影响着我国制造业升级。(2)资金因素。我国制造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扩大,自身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寻求外来的资金来源,而贷款难长期困扰制造业。银行贷款手续时间长、审批复杂,同时银行基于经营安全的原则对于贷款的制造业企业要求高,使得制造业难以快速发展。(3)技术因素。我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企业只能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4)管理因素。我国很制造业企业目前仍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企业主集权管理,企业的关键职位由血缘关系人担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管理方式随意,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1)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一,营造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开放垄断行业,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市场秩序。支持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做强做大。结合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聚集市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领和支撑企业产业升级。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降低企业系统风险,指导企业良性发展。第二,在税收、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帮助。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技术创新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对于达到一定级别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面向企业的国际国内交流或招商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2)制造业企业自身应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一,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一般来讲,R&D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占销售额2%的企业可勉强在竞争中维持,占销售额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因此必须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人 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同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二,重视金融工具的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金融市场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产业模式转变。因此必须有效使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再造,形成的多元化风险化解体系。

参考文献

[1]齐志强,张干,齐建国.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演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

我的职业选择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价格管制;模式

一、电力行业价格管制中的几个难题

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企业效率以及企业的财务稳定。因此在所有管制手段中,它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设计的一个环节。

(一)如何给予企业公正的报酬维持企业的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在自然垄断部门按边际成本定价会产生亏损,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投资。如果政府要求企业按边际成本定价,给予企业补贴,则补贴数额就会很大,用现行的财政收入很难支付庞大的补贴额。如果难以做到这一点,则势必要增加税收,这样就会产生收入再分配。企业长期亏损也可以获得补贴,企业就不会有降低成本的愿望,导致经营散漫,内部效率低下。

(二)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管制者必须掌握有关企业成本以及其他外部环境的信息。管制过程实际上是管制者同被管制厂商之间的一个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过程。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有机会制定垄断价格,且在信息不对称下企业也缺乏提高生产率的服务质量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的动力。

(三)管制成本问题

对价格的管制必须要收集、分析和加工有关被管制企业的财务、会计、投资计划、需求结构和动向以及技术等方面详细的数据。并且要根据有关政府部门、消费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整,因此管制的成本很大。

二、两种价格管制模式

面对以上的难题,西方国家设计并采用了两种主要的价格管制机制,即成本加成机制和价格上限机制。

(一)成本加成机制(公正报酬率机制)

成本加成机制是一种保证企业收支平衡的机制,一般来说用企业相关运行成本加上必要“报酬”,又称为公正报酬率机制。企业向管制者提交一份关于其运营费用和资本成本的清单,以及投资回报率,管制者在获得相关数据时,进行调整,将这些成本信息传递到最终向消费者索要的价格中。其模型是:

P=(o+r×RB+d)/Q

其中,o是被管制者的运行成本,RB为管制者认定的资本基数,一般为前期成本,且采用历史数据。d为资本折旧,r为公正报酬率。

资本基数是由负债资本(V)和自有资本(E)构成的,所以公正报酬率是由负债资本的利息和自有资本的利润构成的。因此,公正报酬率(r)要通过确定负债资本和自有资本的合理比率,以及确定负债资本的合理利率(i)和自有资本的合理利润率(k)来决定。这样,公正报酬率可以用下列公式来确定:

公正报酬率(r)=(D/RB)・i+(E/RB)・k

因此,公正报酬率是通过确定负债资本比率(D/RB)、负债资本利率(i)、自有资本比率(E/RB)和自有资本利润率(k)来决定的。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借助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和听证程序以提高成本信息的透明度;可信的投资回报承诺对吸收并稳定扩大固定资本投资有正向的激励。

同时它也存在着缺点:必须付出巨大的管制成本;企业会寻求增加成本基数而不顾降低成本的逆向激励;可能出现管制收买;难以适应通胀率的波动。

(二)价格上限机制

价格上限机制是固定价格机制中的一种。这种价格监管机制在规定企业所有被监管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初始价格的同时,还确定了随时间调整加权平均价格以反映投入要素通货膨胀和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条款。其计算公式为:

Pt=Pt-1(1+[RPI-X]÷100)

其中,Pt-1为基期加权平均价格,Pt为以下各年价格调整的上限,RPI为该年的零售物价上涨率,X是受监管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

可见,基期加权平均价格和即期通货膨胀率都是给定的,而生产率因子却要通过估算企业的运营投入、资本投入、许可的资本回报率和资本基数来确定。虽然这也涉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生产率因子与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相关,因而它的确定对企业信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由于一般产业生产率水平是趋于上升的,X因子在一个监管间隔期(不同产业的监管间隔期不同,一般为3、5、7年)结束之后,即面临着相应调高的趋势,这就使得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剩余而努力将生产率提高到X之上。

因此价格上限机制的优点是明显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投资回报率机制在价格调整时复杂的成本审核,从而显著降低管制成本。企业如果将生产率提高到合同规定的X水平上,则可以获得提高部分作为报酬,从而改善企业生产效率。由于不超过上限价格的价格降低是企业的自由,从而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消费者剩余的提高。

但它也有如下缺点:如果管制不完善,则极有可能形成垄断领域为垄断价格。由于价格竞争成为可能的现实,在管制者和被管制企业之间很难就提高生产率达成一致意见,经常会在实际可能实现的生产率提高度以下达成协议,因而往往不可能使该类产业的价格总水平降低到实际上可能的水平。这一机制可能会对保持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产生有力的激励,而对固定资本投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激励不足,如网络覆盖不足、维修不足以及安全隐患等。由于X的确定缺乏公开听证程序,因此管制的过程透明度有限。

三、我国电力价格管制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价格管制较为混乱,在管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成本加成、特别定价和价外加价三位一体的定价机制。电力管制价格由国务院价格管理部门制定,如果由于燃料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电力成本费用提高的话,则首先由电力经营企业向当地物价部门递交提价申请,并提供作为调价理由的有关财务资料,当地物价主管部门对企业上报的调价资料进行审核,同时召开电力价格听证会,听取各利益集团对调价幅度的意见,然后对调价方案进行、调整,上报省级物价部门批准。

在具体实施上,我国没有对电网实行单独定价。现行的电力价格主要是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其中上网电价主要是“成本补偿电价”,这种上网电价以电厂的生产成本为确定依据,为“一厂一价”,概括起来可分为“老电价”和“新电价”两大类。

我国的销售电价分为管制电价和指导性电价两类,管制电价是以物价局和国家发改委每年颁布的目录电价表为基础,各地区有关部门征收的各种附加费和加价一并附到管制的电价中。指导电价包括管制电价,当用户年用电量超过一定的消费量时,再加上各种附加费和加价。

从上述我国电价的现状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我国的价格管制的技术落后

我国价格管制机制以企业上报为基准,加之价格管制权较为分散,会计审计技术较为落后,事实上很难对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企业基本上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

(二)没有建立价格的管制模型

我国的电价管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没能数量化、公式化。大多数电网经营企业(省级电力公司),又同时拥有发电企业和配电企业,还没有从原有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中脱离出来,网售电价只是在上网电价基础上加上输电费用和输电利润、税金,其网售电价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电力公司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程度。

(三)电力管制价格不能刺激电力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物价管理部门制定或调整电力价格,基本上是以企业上报的成本为主要依据,虽然物价部门会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没有向企业那样了解真实成本,通常凭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调价幅度“砍一刀”。这种电价形成方式,还从客观上诱使投资者和经营者放松对建设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刺激企业虚报成本,缺乏努力降低成本的动力。

(四)电力价格中的政策性因素较多

我国的电价实际上承担了许多社会调节职能,电力企业通过内部补贴对居民、农业及一些贫困地区实行低价,以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对于经济、投资的调节,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价。

四、我国电力价格管制模式的选择

公正报酬率模式以及价格上限模式具体应用到我国还应该考虑到我国制度方面的因素,以及企业的现实情况。在公正报酬率与价格上限模式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权衡,那就是:价格上限模式是一种高强度的激励模式,它可以迫使企业提高效率,但是留给企业大量的信息租金,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公正报酬率是一种低度强度的激励模式,力求使企业收支平衡,企业没有降低成本的动机,但是也不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下面对我国的制度一一考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价格管制模式。

我国的行政垄断现象严重,企业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大量的租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价格上限,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我国的公共资金影子价格较高,假设企业的成本是可以观测的,并且国家可以保证定价规则的稳定性,那么公共资金影子价格的成本比较高时,企业得到的信息租金就会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当然,如果不给企业信息租金就会造成比较低的生产效率,但是两者相比,信息租金的社会成本要比低度效率带来的成本更大一些。

我国融资方面存在着约束,因此,为了鼓励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求采用公正报酬率的方式,保证投资者都能够收回成本,达到收支平衡。

我国管制手段落后,审计和核算制度效率较低,企业同管制机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选择价格上限机制,让企业自行控制成本。

由于我国收买的交易成本较低,如果选择价格上限机制,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必定追求更多的信息租金,就会更加积极地对管制机构采取收买。因此,选择公正报酬率可以减少合谋带来的好处。

我国目前对管制机构的监督乏力,管制机构具有相机决策权,这样就适合选择价格上限模式,公正报酬率涉及的成本概念过多,公众很少有这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去了解,而价格上限同物价上涨指数相关,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活,公众便于监督。

管制权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也对价格管制有重要的影响。管制权的混乱会导致无效率的监督以及无效率的激励。因此选择价格上限将很难对企业做出好的监管,因此适合于选择公正报酬率。

我国电力行业的内部效率低下,这样也适合于选择高强度的激励机制,价格上限机制可以给予企业充分的激励,提高企业的内部效率,获得较高的利润(见表1)。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国目前较适宜的价格管制方式是公正报酬率方式,在采取公正报酬率方式时应可能使之公式化,科学化。当政治、法律和其他经济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后,可以尝试使用价格上限制度,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富良,万卫红.企业行为与政府管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肖志兴.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张昕竹,让・拉丰,安・易斯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夏大慰,范斌.电力定价理论、经验与改革模式[J].产业经济评论,2002(5).

我的职业选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 企业战略

战略是企业的导航系统,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孙学敏、任远星、张健、范骏(2003)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采用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 在经营绩效上的确要超过那些不采用战略管理的同行们。

中小企业受其自身各方面的影响,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战略选择的有限性,而适合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主要是稳定型战略和发展型战略。

一、稳定发展战略模型对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

稳定发展战略不是不发展或不增长,而是稳定地、非快速地发展。企业倾向于选择此种战略的原因:满足于以往的经营业绩,希望保持与过去大体相同的业绩和目标;企业外部环境恶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还未找到,为规避风险而采取;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企业的平稳交接过渡。

1、控制环境的完善

选择稳定发展型战略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规模大多都已经成型、经济实力较强、制度健全、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内部积累之外,可以将资本与产权融合,吸收外部资本,这样有利于中小企业改变产权结构,实行两权分离,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级,科学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公司治理是强制性外在制度与自发性内在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关系, 要科学地划分各个权力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我国中小企业成熟期最好做到家族成员不在关键管理岗位任职,即使需要也应该任用能胜任该岗位的家族成员。

对于企业文化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原有的企业文化可能阻碍了企业发展。因而应该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规范企业文化,创造有利于决策实施的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经历长时期经营管理的中小企业,企业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更加成熟,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更加的理性。虽然不能像大企业那样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但也应设置专职人员进行风险的预测与评估。

3、加强企业控制活动的内部监督评审

选择稳定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基本上完成了与各项业务对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的制定,既保持了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也为中小企业的监督评审控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负责企业日常活动的内部控制活动的总体效果和主要风险,及对内部控制系统定期进行测试评价并将结果上报,以期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活动。

4、信息流通与沟通

各利益相关者除了可以通过财务报告进行信息流通和沟通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外,企业还可以应用单独存在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序解决与外部的沟通,例如可以利用举报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进行生产经营的信息反馈。

5、监控

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发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扩大审计的范围,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借助外部监控主体等对企业进行监控。我国独立审计的快速发展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逐步规范,使得利用独立审计的结论服务企业管理已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采用稳定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具有以下特点:控制环境注重公司治理;风险评估的实施侧重决策和措施的科学性;控制活动注重企业内部的监督评审;通过财务控制权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监控注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监控。采用稳定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是以股东和管理者为主体的,建立在真正意义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内部控制模式。

二、发展战略模型对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

企业发展战略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避开威胁,充分发掘和运用企业内部的资源不是去适应外界的变化,它最大的特点不是试图通过创新和创造以前不存在的新的需求使外界适应自己,以求得企业的发展。

1、中小企业发展期选择发展战略的内部控制模式

中小企业经过艰难的创业期,求得初步的生存机会后,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经济环境状况选择企业发展的方向,如集中生产单一产品或服务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等。由于该时期企业所有者十分注重获得业务运行的真实报告和维护经营的安全,应该把保护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维护经营安全作为发展期内部控制的基础目标。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经营管理权的适度分离:中小企业要想企业发展壮大就必须摒弃家族式经营的观念,为企业引人人才,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权的适度分离,高企业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职责明确、层级清晰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企业命令快速高效的执行。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级,设计更实惠、更适合的个性化的体系结构,而不必过于追求理想化的、全面的设计。

(2)加强风险防范

中小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战略的逐步实施,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对中小企业来说,应该注重财务风险,现代社会中信息流量大大增加,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谨慎对待,辨伪存真,保留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要严防自身商业秘密的泄露。

(3)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实物控制:企业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实物资产,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重,企业应该严格规定家族成员以任何理由挪用或占用资金或私下从流动资金中提取现金等。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独立于非企业员工的家族成员之外。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本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岗位不相容职位分离制度,如果受人员限制,企业所有者也可以参与到财务工作中,出任重要的监督角色。

分权、业务授权与审批:由于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每一项交易活动中,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分权。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战略发展的需要,设置较强实用性的批准控制,如日常批准控制和特殊批准控制。日常经济业务因为有章可循则可以行使正常批准权;对于不常发生的、例外的经济业务则可以经由两次或两次以上相互独立的审批,则更能强化批准控制的功能。

(4)确定多层次的沟通渠道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的财务报告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可以采用一些能满足需求的技术成熟的小型财务软件,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目标,引人了科学的管理方式,经营管理的分权制初步建立;开始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授权控制开始受到关注;风险评估及风险意识开始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企业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了信息流通和沟通。

2、中小企业成熟期选择发展战略的内部控制模式

(1)刚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刚进入成熟期时,对内部控制的模式的要求可以参考前文对成熟期选择稳定发展战略的内部控制模式的分析,要注意的是,稳定发展战略对内部控制模式的要求更注重进一步的完善,需重点关注的是领导者的能力;产权结构多元化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的把握;组织层级的设置要留有发展空间;使企业日常经济业务更快更好地运行,也为以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经过稳定发展战略发展并长期处在成熟期的中小企业

企业战略的变化引起企业经营目标变化、权力结构变化,从而直接引起或者要求组织治理结构变革。客观上总是存在与公司规模对应的最佳治理结构规模和组织结构规模(周清杰,2003)。

①控制环境

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中小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会略有不同。集中生产单一的产品或服务的战略,企业仅是规模的扩大,对原有生产的管理要求都非常熟悉,可以仅仅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管理人员的人数,不必刻意改变或调整组织结构。多样化战略或是纵向一体化战略则对组织结构的要求相对复杂,如果是以合并其他企业而取得战略效果,则原有的组织架构可能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大的调整甚至是打乱重新组合;如果只是扩大生产范围,增加生产线,则可以是在保留原有架构,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增减变动。

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这种情形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即所有者)在经营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技能得到大幅的提升的企业经营者或是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整合。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形成对人的监督机制。

企业财务人员仍然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它可以是胜任岗位要求的家族人员,但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还是应该能统筹企业资金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

②风险评估

相对于稳定发展阶段,战略的转型期是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就,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糅合,不可控风险大大增加,需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重要程度,合理分析与降低风险水平相关的成本,达到降低风险的重要性或发生可能性的目的。企业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使管理层能够跟踪所采取措施的执行和有效性的程序。

③强化信息传达沟通渠道

企业信息的流通就像人体血液的流动,给企业带来所需“养分”同时,又与外界保持信息交流,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外部的信息的获得变得触手可及,内部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沟通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企业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流出更加隐蔽。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信息安全的强化,以及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时网络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聘用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加以解决。

④监控的制度化

监控制度的缺失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不作为使中小企业的监督形同虚设,发展战略的启动实施,给企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较多的变数,这一时期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日常活动的持续监督和对个别事项的监督这两种监督可以来自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人员的见解,也可以是内部审计部门或是聘请外部独立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把企业的监控真正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孙学敏、任远星、张健、范骏,中小企业成长与战略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6

[4]靳磊,关于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设想.财会月刊,2006.8

[5]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

[6]周清杰,公司治理效率: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财经科学,2003.3

我的职业选择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选择依据;选择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71-03

一、关于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理论综述

从自然垄断产业中厂商的成本条件及其生产的特征来看,一个产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最为有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自然垄断产品的有效供给,政府都会出面对市场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垄断。赋予特定企业以垄断经营权。另一方面,独家垄断地位可能会造成价格歧视、寻租等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因此,自然垄断产业常常使政府陷入一种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取舍两难的境地。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世界各国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方式可以归结为规制(内生规制与外生规制)和国有化两种。

史普博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将规制定义为,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性规则和特殊行为。实质上,规制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具体干预。维斯库西等人(2000)认为。在自然垄断行业,社会最优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即垄断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向社会提品或服务,并按照正常利润成本来定价。如果由私人资本垄断经营,其只能以获取垄断利润为目的,忽视消费者利益,从而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亚当斯在《政府与产业行为关系》一文中讨论自然垄断问题时,主张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必须的规制。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自然垄断性要求政府提供市场的进入规制,以便让一家企业垄断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自然垄断中的定价冲突同时要求政府提供价格规制,不仅使自然垄断产业资源配置更效率,而且收入分配也更合理。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还要求政府提品和质量等方面的规制。以便纠正信息的不对称。此外。自然垄断企业的负外部性表现,也要求政府提供社会性规制,以便诱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将其产出限制在使全社会达到最适度状态而非个人达到最适度状态的产出水平点。然而,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积极有效的。比如。在规制机构设立及政府制定和实施规制政策的过程中,都会发生规制成本,在某些规制活动中,规制成本甚至大于规制收益,从而导致规制无效率。另外,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规制者难以有效监督企业的行为,导致政府规制的实施结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结果。此外,还可能存在规制俘虏问题,从而使规制政策的制定偏离公共利益的目标。

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另一个思路是政府建立国有企业,直接对其垄断经营。将公共所有权作为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手段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公共利益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在处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时,力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这些政府机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应该按照公共的最大利益行事。从产业组织学的视角看,国有化是一种特殊的政府规制方式。特别是当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产业政策工具时。其规制性质和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政府在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国有化经营,也可以看作是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的延伸,而实行商业化(实现管理和财政上的自治,以向用户收费为基础实施独立预算)和公司化(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经营的目的在于提升其效率和责任感。从这一角度认识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即可将之视为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或策略。约翰・维克斯在《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提出,“公有制为政府提供了一些附加的政策工具”。在理论上。国家所有权与政府的产业规制都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诉求,政府在处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时,都力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通过国有经济来介入和引导此类产业的发展。被视作是一种特殊的产业规制政策,即通过企业治理的权力来实现产业规制的目的。规制与国有化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规制方式赋予了企业剩余索取权,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内在动力。

梅乔恩认为,上述两种治理方式都存在失效的可能。因此,各国均对自己所采用的制度方式进行了改革。对于原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欧洲国家,其通过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外加完善政府规制政策和规制机构的手段来治理自然垄断产业;对于采用以规制手段为主的美国,其不断改进规制手段的同时。也未完全放弃少数但仍存在自然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两种治理方式各有利弊,从生产效率的观点来看,偏好哪一种处理自然垄断问题的方法是一个经验性问题。经济学家对内生规制与外生规制进行了理论比较。克鲁和克林多佛尔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即配置效率、x效率、动态效率、规模效率、价格控制、公平、治理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等,运用一个简单的排序体系,对自然垄断产业各种规制模式进行比较。根据对绩效属性的判断,将认为“好”的规制模式赋值为1,将认为“不好”的规制模式赋值为0。各种规制模式的效率属性之间的排序如下:激励性规制绩效较好;报酬率规制绩效一般;内生规制(国有企业)以及不受规制的垄断绩效较差。此外,李特查尔德也进行了类似比较。按照他的评分标准,最好的是外生规制,即激励性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进行比较,可以更好的评价现存的各种治理方式,有利于自然垄断治理制度的正确选择。实际上,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完全由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当前还不可能。世界各国对介于两者间的混合方式更加青睐。佩洛蒂认为,国有股权的保留可以提高私有化公司的信誉度。

二、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选择依据

选择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环境符合哪种前提条件要求,就应当在现有情况下选择哪种方式。

采取规制方式治理自然垄断产业需要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相关制度。各个国家的制度(包括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规章等)禀赋和规制机构的成熟程度有所差异,这将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规制机构的有限理性(其获得的企业相关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很高)会导致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自然垄断产业通常需要在固定资产上进行巨额投资,而私有资本在这方面所投固定资本的资产专用性可能会导致规制机构的机会主义。因此,规制制度的设计必须有效处理这两种机会主义,通过宪法和较完善的行政程序是有效规制的重要前

提条件。在美国的自然垄断产业中,规制合同之所以能够有效的维持是因其拥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在美国。司法部门与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实现了较为有效的分立,其独立性很强。同时,美国具有较为完善的行政诉讼程序,而且可以不断修改行政诉讼程序和规制判例法,可以有效约束规制机构或垄断型基础设施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很多西方国家并不具备像美国这样完善的行政诉讼程序。其中,一些国家可以通过特殊的规制立法来限制规制机构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比如。智利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如何详细、具体地设定电力和电信行业的规制价格,如何确定公平的回报率(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何制定价格指数,如何解决冲突等。这种方式要求相关法律必须是难以改变的,同时要求司法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自然垄断的国有化方式完全有可能实现自然垄断效率,但其也是有若干前提条件的。当这些条件不能满足时,自然垄断效率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政府监督的质量。自然垄断的国有企业是在政府监督下运营的,由此产生了委托――的问题。政府可以授权经理层进行日常管理,经理层则向拥有相当自的董事会报告,但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其仍然保留有直接干预的权利。Stigliz(1971)认为,“两种(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当政府试图干预生产活动时,政府要面临交易成本。在公有制下政府干预的成本一般较小,但在私人生产的情况下,不干预的承诺更为可信并且具有有利的激励效应。”可见,由于国有化内在的制度安排结构,自然垄断实行国有化运营方式将面临潜在的由制度产生的交易成本。如果这种交易成本变大,就可能抵消和扭曲自然垄断效率,从而使国有化表现出低效现象。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国有企业低效,不如说是政府监督制度的低效。因此,对国有化的自然垄断效率而言,政府监督质量是其存在的重要前提。而要达到政府监督的高质量,就必须建立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理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但是,国有化需要的合理制度安排,并非易事,甚至需要高昂的监督成本代价。国有化存在的制度难题实际上揭示了政府监督制度的合理程度只是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实现自然垄断效率的一种外在约束,自然垄断效率的实现更根本的是必须对自然垄断企业提供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的存在将使国有企业持续关注自然垄断企业的运行状态,分析企业是否在规模经济上、价格上实现了自然垄断效率的优越性。只有国有企业实现了这一优越性,才可能在市场上具备效率。对动力机制的寻求,使规制理论和有效竞争理论发展和丰富起来。此外,国有化的选择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而言,其存在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应该选择更适合国有经济的领域,才能促进自然垄断效率的发挥。

三、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选择方案

如前所述,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治理方式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功效。对于规制的治理方式而言,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其缺乏用来形成履行特定社会目标的私人承诺的规制控制权,这将导致最终控制权分配的不确定性。因此,规制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和私人行为更好地得到公众的监督。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还缺少重要的制度来支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治理。比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较差(东亚地区常见的行政强于司法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相关的立法,如反垄断法和很多部门法(如电信法)都未出台或是很不完善,行政诉讼程序和其他反映民众或企业意愿的渠道(如各种听证会等)也都不够完善。这些说明,我国大部分的自然垄断行业都不具备实施有效规制的相关制度基础。特别是对于电信等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寡头垄断行业来说,这些行业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之前,整个行业可能会被由某一种经济成分所控制的寡头企业所主导。如果我国放弃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控制,这个行业很可能会被国内私有资本或国外资本所垄断。国内私有资本或国外资本垄断下的自然垄断产业更需要有效的规制。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的放弃国有化的治理方式,可能会导致令人无法接受的、失去控制的经济体系。因此,国有控制是有必要的。在考虑缩小国有化速度时必须谨慎。部分的、暂时的国有产权,可以为确立所需要的制度和规制结构创造出所需要的时间。

总之。在自然垄断行业放弃国有经济的控制权需要有效的制度条件,包括独立的司法机构、完善的立法、有效的行政诉讼程序等。因此,在有效规制不足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就成为了我国控制自然垄断产业合理的和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英]约翰・维克斯、乔治・亚罗.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余晖.美国:政府管制的法律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1994,(12).

我的职业选择范文第5篇

On March 31, a traffic accident happened in Jiangsu Province, once again,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Yin Xuemei, saved six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ves, while losing her own. This touched my heart deeply. Who is the greatest The teacher! If it was me, if I happened to be there, I would do the same thing, because I am a teacher, too.

Working as a teacher, maybe there is nothing special in their life. But we have a belief deep within, that is --we must protect our students, keep our children safe, we won’t let any of them get hurt. Just as what the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said: “The accident happened so quickly, it happened in a flick of an eye, there is no time to think about it or hesitate, saving the others is an instinctive action. She did it only because she was of great stature. She forgot about herself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

There is no doubt, teachers are worth all respect! Teachers are selfless! They impart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they offer ways and skills of learning to their students, and they offer their lives with no hesitancy when necessary! So I am proud of being a teacher. I like students, teaching will be my life-time career.

Choosing the right career is very important, most of us spend a great part of our lives doing jobs. Some of us have become very successful. Mainly because they have chosen appropriate careers which match their talents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 . I prefer teaching English. English is my favorite. In my opinion, teaching English is more wonderful than any other subject.

There are thousand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in the world. Which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 we know, English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it could be used all over the world. Englis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popular in China. We adults learn English, school students learn English, even the babies in the kindergarten learn English. It’s a necessary language if you want to go abroad, It’s an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researchers to get the latest information in the world quickly. In an age of fast communication, if we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English is definitely the language we should know.

Let’s take a look at a practical viewpoint, if you’re looking for a job that can provide you a good position and a high salary, understanding English often makes it much easier. It can’t be denied that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if you want to make a good living. English is a very important language no matter what you do or where you go, Millions of people would like to master English, but it’s not a piece of cake.

So being an English teacher is good. I am fortunate that I can express my opinions in English. So I am lucky I can teach English.

Furthermore, Being an English teacher, I am very content. I am so grateful to have a life that is filled with teenagers’ trust and love. When my students answer my questions correctly, when they discuss passionately, when they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fluently, when I see the slowest in thought make progress, I know I have done a great job. Nothing can replace my pleasure.

So being an English teacher, I have got fantastic pleasure. It is English that makes my life wonderful. It is English that makes me feel confident. It is English that makes me diffe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