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兰诗

木兰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木兰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木兰诗范文第1篇

2、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3、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4、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5、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6、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木兰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木兰诗;主题;英雄;悲剧;别论一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历代文人学者不无例外地评其为爱国爱民、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而大加称颂。

如刘彬荣、华雪的《须知木兰是女郎》一文中写道:《木兰诗》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袁行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则认为: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雌,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北方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

廖雨:《木兰诗》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刚强果敢、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罗星明:《木兰诗》歌颂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勇敢善战的英雄气概。

以上种种评说,将木兰的巾帼英雄气概推到了极致。光彩夺目的女英雄冠绝中古,真正体现中国妇女坚韧刚强的一面。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诚然,从诗歌表层来看是不无道理的。全诗的确洋溢着一种特有的巾帼豪气,而且应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使全诗乐理明快,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给人们以强力的振奋感。

然而,当我们结合历史从更深的层次去解读此诗时,我们将不难发现全诗的意图不是刻意去表现和歌颂木兰的英雄形象,而是应用反衬的手法,以乐写哀,以喜写悲,让读者透过现象去体会蕴藏在英雄外衣下的悲剧实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引起怜悯和恐怖,完成这种感情的净化。”雅斯佩尔斯认为:“在悲剧性中,解脱的冲动并不是追求从苦难和穷困的救助下冲动,而是试图在超越的运动追求从悲剧性存在机构解脱的冲动。”鲁迅则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木兰诗》中的木兰,就是这个强大的战争机器的祭品,一个富有青春活力纯真的少女毁灭于战争,悲哉。

男耕女织是幸福生活的象征。《木兰诗》一开始就叙述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已被战争所破坏。巨大的悲剧氛围笼罩着全诗,诗里行间弥漫着丝丝悲剧色彩。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反应北朝的历史,社会生活状况。战争是北朝社会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战争的到来,打破了木兰一家的安定生活。木兰停机叹息,怀着几分无奈叹息战争的无情:阿爷(爹)年事已高,弟弟尚未成人。叹息声中隐藏着悲剧。

已是谈婚论嫁的木兰,代父从军,不能说这不是一种悲剧。正值花季的木兰,由于可汗的军帖迫使她不能再享受一个妙龄少女所应拥有的幸福生活,在战争的魔爪下失去了“女儿家”的天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与一群男人驰骋沙场,是一种悲剧。北朝频繁的战争,使得大多的青壮年战死沙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扩充兵源,不顾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死活,强征暴敛,就连象木兰父亲这些年事已高的男人都不放过。如《企喻歌》中:“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诗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故人们皆唾弃战争。

木兰替父从军,迫于无奈。其悲剧的根源是战争,是发起战争的统治者。木兰为了改变自家的悲剧命运,无疑是把悲剧往自己的身上按。从军十几年。并立下奇功。功成名不就,的确是悲剧。

国库空虚,统治者们仍然大肆推行战争,这是劳动人民的悲剧。《木兰诗》第二节互文的手法描述木兰从军前自购武器装备的情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新唐书·兵制》一书记载: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规定,从军的人要自备武器,粮食和衣服。这个规定暗含战争使得国库空虚,但统治者们个个穷兵黩武。木兰出征自备武器,悲剧成分更浓,凄惨程度更深。,战争性质更为残酷。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此次出战的性质不能定性为保家卫国。因为木兰从军迫于无奈,不属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种爱国者。此次战争是统治阶级(可汗)为扩张自己的势力,但它却成了摧残木兰美好青春的工具。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军阀割据,小国相争,孰是孰非,难以说清。据有关专家考证,《木兰诗》记述的是拓跋焘于始光四年(427年)开始的对西域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征战。木兰无端地卷入统治者为了泄恨而发动的战争漩涡中,却不是木兰爱国的表现。对于木兰而言,在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中,自己美好的青春却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自身也成了统治者用于武力扩张的工具。十二年战争洗礼,功成名就又如何,男尊女卑的时代,回故乡是唯一的选择。可以说木兰回乡是求生的本能罢了。

杀猪宰羊,是庆贺战争的结束,是对木兰已逝青春的一种祭奠。诗中第五节状写了木兰凯旋归家后的种种表现。兄弟杀猪宰羊,犒劳或说喜迎阿姊的荣归,为阿姊接风洗尘,庆贺战争结束。已是曲终人散时,木兰重著女儿装,可是,木兰还是十二年前的木兰吗?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从历史的角度看,十二年不算太久,仅仅是时间沧海中的一粟;十二年,恍如隔世,对于木兰来说人生又有几个十二年。战争没有夺去木兰的生命,却吞噬了木兰如花的青春年华。回家重著女儿装只能说明战争抹不掉女子爱美的天性。对镜贴花黄,木兰自我安慰罢了。因为青春已逝,人老珠黄,金戈铁马,渐去渐远。可伤痕已抹,疼痛于心。木兰回家的种种表现是一种罢了。这样,充分体现了歌者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终极关怀。

木兰诗范文第3篇

木兰是女郎,这件事闹的宫中沸沸扬扬,不知怎么的就传到了可汗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木兰违反了军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军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那国家将以何治理?更多的人认为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最终他们决定,把木兰召进皇宫,再作最终的判断,因为可汗也不想把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处死。

木兰穿着女装进了宫,脸上满是镇静的微笑着。可汗被木兰的装扮和镇静给吓倒了,心想:朕是要审她,她却满脸镇静,还变本加厉穿女装来。不过她穿女装还挺漂亮的,一点也不比朕那些妃子差。

到了升堂的时候。木兰平静得说:“可汗您英明,小女带兵打仗十二年,立了那么多功,就为了女子不能入军营,而说杀就杀,天理何在。”“如果这次放过你,那么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算了,你违法王法因当死罪,但朕看在你立了很大的功的份上,朕不赏也不罚,下去吧。”于是木兰回了家 。

事后,可汗总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就再一次把木兰召进了宫。这次可不一样,可汗居然爱上了木兰,并宣她成为了妃子。木兰的打仗生活就到此为止了,成为了可汗最宠爱的妃子。

木兰诗范文第4篇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初读《木兰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的地方非常繁杂拖沓,有的地方还过于简略。如果我们细细再一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突出诗歌的主题,木兰是一个纯朴的少女,又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为了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诗歌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语言繁简得当,修辞手法运用妥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兰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来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战场和战争只是一个背景平台,而通过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丰满木兰这一形象。正如一幅山水画,不能平均用笔着色,为了主题的需要,有的地方用粗线条勾勒,有的地方要用工笔细细刻画,这样才是一幅高水准的作品。木兰诗恰恰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有时描述得细致入微,有时只是粗线条地简单勾勒,做到了繁简的对立与统一。

为了塑造木兰这一典型形象,为了主题的需要,对战场和战争的描写相当简略,寥寥数语对这一场面高度概括,置木兰于这一典型的环境之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用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其中两句写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跃马飞奔直抵前线,只用“万里”“若飞”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接下来两句写北风凛冽,远处传来的打更声,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反射出冷光,北方边地的凄寒空旷,人困马乏,战士和衣而卧,随时都有敌人的突袭,木兰怎能入睡。对于木兰来说,尽管边地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打更声,幽深凄凉,木兰不但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忍受思念家乡亲人的煎熬。边地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惨烈都没有详细描述,正如绘画书法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里我们不难想象木兰是怎样应对的,这里虽是写战争,但不是为了写战争,只是借助这个场景塑造主人公形象,所以作者惜墨如金,只做了简单的勾勒。

而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却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塑造木兰这一光辉形象。木兰替父从军实属无奈之举,但是这充分证明木兰的“孝”,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又表现出木兰对国家的“忠”,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诗歌写出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共二十字,只是复述了上文“市鞍马”的内容,乍看觉得非常呆板和嗦,但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这正是诗歌的需要,因为这么一铺排渲染,木兰及其家人如何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鲜明地展示给了读者,木兰一家忠诚国家,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报效国家。如,写军情和征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用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亲越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也写出了木兰的无奈,毕竟木兰是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少女。再如,写木兰还乡与家人团聚,战争总算结束了,木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喜悦场面。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木兰不追求名利,热爱和平,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平常人的生活,怎能不高兴呢?随后写了木兰回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连连用了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贴”表现出木兰回到家后喜不自禁的激情。木兰依然眷恋着家园的耕织生活,依然保持着女性的本色,依然有爱美之心。恢复了女儿身,找回了原来的自我,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见到同行的伙伴,伙伴“皆惊忙”,出乎意料,木兰竟然是女的,这一喜剧性场面将故事推向了。男扮女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瞒天过海,隐秘身份,可见木兰的灵活机智、行事缜密。因而为了主题的需要,诗歌写得很详。

木兰诗范文第5篇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有所思,没钱买飞机.

昨夜见军帖,要用轰炸机,飞机十二架,架架买不起.

阿爷无大钱,木兰无金银,愿去买钢铁,从此造飞机.

东市买图纸,西市买螺丝,南市买玻璃,北市买铁皮.

旦辞爷娘去,暮宿旧机库,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铁皮摩擦滋啦啦.

旦辞机库去,暮至军营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将军大呼哈哈哈.

万里开飞机,关山一下没.

热气传机翼,日光照玻璃.

将军被吓死,壮士魂已飞.

飞来撞天子,天子躺病床.

策勋十二转,赏赐俩耳光.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进牢房;愿开747,飞着回故乡。

爹娘闻女来,端起机关枪;阿姊闻妹来,当户举手枪;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智障。

开我机舱门,进我飞机藏,脱我战时袍,

换上飞行装,多装手榴弹,对外架机枪。出门埋炸弹,亲友皆惊忙:

离别十二年,不知木兰变猖狂。

相关期刊更多

荆楚学术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福建乡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

科学大观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