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拟人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1篇

学会合作、交流、倾诉,是新课标的要求。而指向交流、倾诉,则成为2012年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以第二人称代词“你”作为交流、倾吐和关注的对象,大量出现在今年的命题中。譬如山东烟台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和浙江宁波题《你是我的一本书》,引导“我”与“你”进行交流。另外,江苏扬州题《不能没有你》、山东青岛题《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四川德阳题《一路上有你》、贵州六盘水二选一题《一路上有你陪伴》等,有的有“我”出现,有的没有“我”,但“我 ”永远是“你”的交流对象。这样的命题方式,都为考生在情感交流方面提供了舞台。

下面,我们先看两篇“你”与“我”倾诉和交流的满分作文。

你是我的一本书

浙江宁波考生

隔一程山水,转眼又到了梅雨季节。穿过绵长的雨季,似乎能寻到梦中江南的一抹清影,将远远的梦境轻轻摘下,完成一本笑忘书。

虽然生在江南,我却无法描绘出她的模样。她应该如同课本里所说那般,被一派清亮的湖水环绕着,白墙黛瓦流淌着她眉宇之间的秀气,还有挂在屋檐边上的大红灯笼,和暮色四合时即将穿过桥洞的乌篷船与船桨留下的精致水纹。

而家乡像极了背着行囊走四方的少年,手中的锄头刚抵到金矿,就迫不及待地卸下了身上的行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山水退了一程又一程。

而那一日见到了上林湖的面容,我终于找到了寻觅已久的一本书。

踩着脚下厚重的青瓷碎片,我竟有了一种想要落泪的错觉。此时的上林湖缭绕在烟波雾影之中,好像朦胧中就会出现一个丁香般的女子,优雅地倚着船舷,与我共赏上林湖这看不厌的湖光山色。这洞天,确确实实是家乡的一隅,却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烦扰。这里绿树环合,但丝毫没有小石潭那般的悄怆幽邃。澄澈的水中又映出另一个洞天来,山水相拥环抱,像是各怀心思的少年早在心里埋下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种子。还有那水鸟,轻盈地落在水面上,只激起几层薄薄的涟漪,那眼神里包含了道不清说不明的温柔。它将头深深地埋进翅膀里去,把灵动的脖子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爱这土地。

上林湖啊,原来你才是我心里那本名为江南的书啊。这书里的剪影,并不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而是你湖中那抔能洗铅华的湖水,是这洞天里看不厌的湖光山色,是青瓷堆砌起来的文明碎片。这样不经尘染的你,竟如此轻易而完整地书写了我心中的江南。

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里丝竹轻声唱。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无论今后我漂泊何处,你都会与我相伴。你就是我心中那一本永恒的书,让我浮躁的心田那么清亮、那么沉静的湖——上林湖!

点评:

通篇用第二人称“你”娓娓道来,犹如面对面的倾诉、交流,拉近了“我”和上林湖的距离。考生用诗意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牵引着读者进入上林湖这一既具优美风景又富文化底蕴的宁波名胜,并将“一本书”的内涵演绎得深刻而极富韵味。清澈,宁静,优雅,万物和谐……上林湖为考生寻到了内心深处的江南,也为江南书写了一本书。江南之韵、上林之美,在考生不俗的文采之中自然相融,显示出考生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

山东青岛考生

“喂!朋友就是这么当的吗?为什么到最后你都没肯拉我一把?”从心底释放出来的怒气和不解,此刻彻底将我的理智淹没,我头也不回地和她背道而驰。

聒噪的蝉在树上无休止地叫着,仿佛在祭奠这段快要破碎的友情。头顶上毒辣的太阳耀武扬威地照着大地,透过树阴照向烦闷的我,使我更加苦恼。在树下躲避阳光,思绪又被拉回到上午……

阳光和现在一样毒辣,而我们班却在操场上进行800米跑步测试,这对于没有运动细胞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可她却是出了名的跑得快,听到测试的消息她的脸上还露出了欣喜不已的表情。

“嘭!”随着发令枪声,她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到最前边。在惊叹的同时,我只能老老实实跟着大部队的步伐。操场上升腾起一丝丝热气,如同我的怨气。

一圈,两圈……终于到了最后阶段。在我硬着头皮、迈着灌铅似的腿继续奔跑时,她早已过了终点。我不停地向她摆手,希望她能拽着我一起跑,可她竟站在原地无动于衷,只是大声喊:“快跑啊!坚持!”丝毫没有要跑过来帮我的迹象。我的心仿佛从燥热一下跌入了冰窖,最后不知是什么力量驱使我跑完全程。

坐在树下的我,百无聊赖地看着眼前的行人,目光忽然被一对母子所吸引。那位母亲眼前的儿子刚刚学会走路,突然跌倒在地,哇哇大哭。可母亲却没有去扶的意思,只是在他旁边说:“自己摔倒,可以自己爬起来,加油!要靠自己的努力!”

听到这儿,我会心地笑了,酷热带给我的烦闷顿时也烟消云散了。因为此刻,我真正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

点评:

文中写“我”最怕长跑,而朋友最擅长长跑,“我”满心希望朋友能帮自己一把,但没想到朋友却丝毫不理解“我”的心情,让“我”一个人跑完全程。“我”满肚子的委屈无人倾诉。校园环境的严酷闷热,更加渲染了“我”极度郁闷的心情。文章除却第一人称“我”之外,还使用了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之所以运用第三人称,是因为考生在强调“我”的误解,所以用“她”似乎在拉开两人的情感距离。文末,当看到孩子学走路的一幕,“我”终于理解了朋友的良苦用心,舒心微笑,所以用“你”来拉近距离。人称的变化,体现了考生情感的变化。

让“我”与“你”真诚交流

宁波作文题写作的角度很多,可以写人、物、大自然,也可以写家长、名人、同学、朋友等,只要对自己有帮助、有启示,值得在人生中细细品味的,都值得写,“你”都会是“我”生命中独特的“一本书”。

第二人称“你”,大都用在书信体写作上。但2012年中考作文题涉及到第二人称写作的,除却四川宜宾外,其他省市都不是书信体。从此可以看出,命题者开始创新,开始关注倾诉和交流的重要性,开始把作文和做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实践层次。用第二人称写作便于抒情和说理,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面与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韧性 应激 韧性概念 韧性结构内涵

应激理论表明应激源可以是重大的事件(战争、灾难、贫穷),也可以是日常琐细(人际交往不和谐、恋爱失败、受人排挤等)。由此可见,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创伤、悲剧等生活逆境。面对这些,人们怎样承受和度过这一危机时刻?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为什么许多身处逆境的儿童并没有被打倒,甚至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关于这些问题,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研究主题——韧性(resilience)。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围绕这个主题做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形成了对个体面临逆境时应激心理反应研究的独特视角。本文将从韧性的起源、概念、理论与内涵、测量、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韧性的研究成果做一回顾与总结。

一、韧性研究的起源

纵观应激研究过程,从应激理论模型可以发现,韧性的概念是从应激理论的研究中发展而来。Selye(1956)提出的应激反应模型,该模型把应激看作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重点是应激产生的躯体症状。应激的刺激理论模式:该模型将应激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经常反应的外部刺激,比如,工作失业、比赛失败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者往往看重应激源。Holme(1967)等人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1978)提出的应激的CPI模型,即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模型。此模型强调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过程,认为思维、经验以及个体所体验到的事件是决定应激反应的直接动因。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重点看重认知对应激事件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应激系统模型,它采用系统的观点来了解自我调节系统,从而实现了内部平衡状态的控制。即系统会采取自我调节行为来恢复到理想状态。Carver和Scheier(1982)把应激系统模型应用于健康心理学中,创立了应激心理学研究新模式。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主要针对长期处在严重困境和压力之下,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促进了韧性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的确立。

由以上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前三者的研究侧重调查逆境的压力、疾病、缺陷。后者研究侧重研究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点和潜能。由此可见韧性是结合了应激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摒弃了以往病理心理学模式转而倡导积极心理学思想,开启了个体面临挫折时应激心理反应研究的新概念。

二、韧性的概念

韧性概念是在对抗性、易染性、应对和抗压力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从危机应对的观点出发,探讨了保护性因子对个体发展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此起初使用的是保护因子,保护机制概念。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逐渐用resilience来代表保护因子和机制。

韧性是个复杂的现象,目前对于韧性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对于韧性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人格特质的韧性,如把韧性定义为一种能够从痛苦的经历中恢复、甚至获得力量和成长的能力。

2.作为适应过程的韧性,如Luthar等人认为,韧性是指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面对重大生活逆境,保护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致使个体积极适应的过程。

3.作为适应结果的韧性,如Fonagy,Steele,Higgitt等人,描述韧性是在困难状态中的正常发展。Rutter将韧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这些结果有时比预期的还要好。无论是把韧性定义成能力、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在强调其行为改变是朝向积极的、正向的目标,是描述成功克服逆境的过程。

三、韧性的理论

韧性有三种理论模型,Lewis研究者指出韧性的理论模型最大的贡献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韧性的概念,并且为研究者了解韧性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Mrazek和Mrazek两位研究者形成了韧性的生态模型,这种模型结构是指危险因素和个人特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者定义了十二种人格特质它是高韧性的内在特质:(1)成熟;(2)对于危险的快速反应;(3)寻找信息;(4)决定危险;(5)利他主义;(6)重新认知痛苦经历;(7)积极参与活动;(8)积极抵抗的能力;(9)对于关系的理解;(10)坚信被爱;(11)乐观、希望;(12)与不利影响的分离。

一年以后,韧性的生态模型得到发展,Flzch形成了生命循环的模型。Flzch指出个体一生经历八个阶段:出生、儿童期、青少年、单身、结婚、为人父母、中年期、老年期。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的挑战、责任、特点、要求人们恰当的适应与改变,以便有效的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十年后,生态模型和生命循环模型都得到发展,Glantz和Johnson形成了韧性的转变模型,他们定义韧性为交互作用过程的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具有韧性个体的个人人格特点;(2)外在资源;(3)个人特质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三种理论模型,无论是生态模型、生命循环模型、还是转变模型核心点都在挖掘个体个人特质、应对技巧和外在资源,正是这些因素能够与生命中的转折点或者一些危险因素进行抗衡,最终达到良好的适应。可见,韧性理论的基础就是如果保护性因素在个体或者是个人环境中出现的话,危机中的个体能够克服逆境,保持积极适应。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感兴趣,认为韧性的内涵就是内外保护性因素。

四、韧性的内涵

韧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内外的保护性因素。Rutter定义保护性因素是指影响个体调整、改善或改变其对危险环境反应的因素,这种调整、改善和改变的目的是对适应不良的预先应对,即防止适应不良的产生。因此国外研究者对于内外保护性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

大陆学者,刘取芝,吴远根据以往的研究为基础,对保护性因素做了全面的总结。

1.保护性因素分成两类

(1)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是早期关于保护性因素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研究者们发现,内控性、高自尊、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忠诚的宗教信仰等都是有韧性能力 (resilient)个体的个性特征。Tusaic和Dyer(2004)将个性中的保护性因素分为两类:认知因素(cognitive factors)和特殊能力(specific competencies)。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的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家庭经历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与家庭有关的保护性因素。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氛围也是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对于韧性的培养非常有意义。再次是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同样被认为对韧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成长于较差社区的孩子比成长于较好社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

国外学者Polk根据韧性定义的发展,把保护性因素进行了重新的分类,从而帮助大家理解韧性动态过程。

2.韧性的内涵与结构应该分成四类

(1)性格类型,指那些个体具有的,作为保护因子的特质,包括身体与心理特征,如智力、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2)关系类型,指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社交技巧、自觉服从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

(3)哲学类型,包括有意义的人生经验、目标感和对生活的合理认识。

(4)环境类型,指与环境联系的应对策略、认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目标管理策略和预测事情结果的能力等。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将韧性的内涵与结构分成:一种关系——与家人与其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支持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创造爱和信任,能够规范角色,能够给予鼓励和让人安心,从而增强个人的韧性;一种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能力;一种态度——积极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一种技能——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一种力量——一种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韧性的结构和内涵仍然没有达成一致,但是韧性的内涵与结构正在不断的完善,由简单的保护性因素发展到对保护性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建构上。

五、对测量工具的研究

韧性概念的不统一,导致了对韧性的测量有不同的思路,不同学者根据自己对韧性概念的理解,编制不同的韧性量表。韧性作为个人特质的量表,例如Wagnild, Young根据对适应良好的丧偶的老年妇女的研究而编制的成人韧性量表。韧性作为一种过程的量表,例如由Constantine等编制健康青少年韧性量表,主要通过测量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的丰富性程度来测量个体的韧性。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有Connor和Davidson的韧性量表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它能较好地反映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 PTSD)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整体适应状况的改善,这个量表涉及到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等5个因素。 Block和 Kreman 的韧性量表权威性较高,这个量表因为题量少(14个题目)又可与其它人格量表一起使用而受到欢迎。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

1.研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以及灾难后青少年的研究,今后研究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例如可以对癌症病、艾滋病、恐怖事件 、虐待、种族歧视等更多种类的高危情境进行研究。研究年龄跨度也应进一步扩大,由青少年扩大到中年人和老年人。例如一个老化研究发现,韧性强的老年人会认识到身体机能的衰退并不意味着生活走下坡路,收入低不等于不幸福,他们依然意志高昂,对生活很满意。

2.研究领域应进一步细化

韧性是尽管面临挑战、逆境,但能够成功适应的能力、结果、过程。后续研究者对定义中的成功适应这个状态提出了质疑,因为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并不能在所有的领域都显示出成功的适应,例如Luthar等人证明一些高危环境的儿童,在一领域中显示出积极适应,在另一领域显示出问题。由此可见研究者应该具体说明特殊的领域,应该澄清在一些领域的适应决不意味着在所有领域都积极适应。鼓励研究者越来越多的使用限制性的术语,例如“学业韧性”“情绪韧性”和“行为韧性”,从而不仅使得韧性的术语更加精确,而且使得韧性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3.研究理论应进一步完善

韧性的研究缺乏完善和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韧性的结构、内涵、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每个测验的编制者都有自己的理论构想和操作性定义,致使韧性研究的推广性、可信性受到质疑。另外韧性的内涵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静态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上,对于“韧性是如何产生作用”的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例如,韧性所涉及的这些保护性因素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互相激发和促进的?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提出一种理论,此理论可以通过探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式,去解释韧性,及把静态因素变成过程机制。

参考文献

[1]于肖南:心理应激理论透视及教育应用.现代教育科学,2002,12(8):14~16

[2]Werner E E. 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260(4):106~111

[3]Selye H.The stress of life [M].NewYork:McGraw-Hill,1956

[4]Holmes T H, Rahe R H.The social read justment rating scale.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67, (11):213~218

[5]Lazarus R 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York: springer, 1984. Mastern A S. 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8, 56(3):227~238

[6]Carver C S, Scheier M R.Control theory:A useful conceptual frame work for personality social,clinical,and health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2, (92):111~135

[7]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 in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6(3):227~238

[8]Seligman M Csikszenti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14

[9]岳晓东压弹:应激心理学的新概念.社会学丛刊,2006,(1):15~18

[10]Jew C .Green L K.Kroger J.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a measure of resiliency.Measurement &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9, (32):75~90

[11]uthar S.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 study of high-risk adolescents.Child Development, 1991, (62):600~616

[12]Luthar S, Cicchetti D, 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Development, 2000, 71(7):543~562

[13]Fonagy P, Steele.H, Higgitt. The Emanuel Miller Memorial Lecture, 1992

转贴于  [14]Rutter 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7, 57(3):316~331

[15]Lewis M K.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constructs among academically resilient and academically nonresilient African Americ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doctor of philosoph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3:1~167

[16]Mrazek P J, Mrazek D A.Resilience in child maltreatment victims: Oddgeir Griborg.D, Barlaug.M, Marycruz. D, Measueing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ce traits in youth: the 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 1987

[17]Flach F.Resilience: Discovering a new strength at times of stress.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8

[18]Glantz M D, Johnson J L.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9

[19]Polk L V.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olk Patterns Scale.DNS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2000

[20]Henderson N, Milstein M M.Rsiliency in schools: 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ions.Thousand Oak, CA: Corwin, 1996

[21]Christopher M.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the adult transitions of youth with high incidence disabilities.RemedialandSpecialEducation, 2003, l24 (1):16~26

[22]刘取芝吴 远压 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3):111~114

[23]Polk L V.Toward a middle-range theory of resilience.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1997, (35):231~257

[24]Wagnild.G M, Young.H.M.Resilience among older women.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90, 22(4):252~255

[25]Constantine N, Bernard B, Diaz M. Measuring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ce traits in youth: The health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Unpublished Work, 1999

[26]Connor K M,Davidson J R 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6):76~28

[27]Block J, Krema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nd empirical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2):349~361

[28 ]Wagnild G. 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aging: comparison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 Journal ofGerontological Nursing, 2003, 29(12):42~49

[29]Garmezy N,Masten A.S,Tellegen A.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J].Abuilding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1984,55(4):97~111

[30]Luthar S.S. 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issues in research on childhood resilience[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3,34(5):441~453

[31]Wang M.C,Haertel G..D,Wahlberg H.J.Educational resilience in inter cities[D].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3篇

摘要:泥金彩漆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三金”之一,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泥金彩漆甬式家具上有着广泛应用。但是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浙江省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 :泥金彩漆核心课程项目教学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尤以取材特殊,创意独特,为人称奇,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泥金彩漆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作为文化机构,又是首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民间工艺利用和挖掘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进行“活态”的继承,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制作泥金彩漆的能力,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

实践过程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立足课堂,制订并实施本成果行动构想。

二、实施策略

1.进行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

泥金彩漆地域性强,全国仅宁海县内一家工艺品企业(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还保留着完整的泥金彩漆技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该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充分摸清该技艺的整个工作岗位状况,以此了解泥金彩漆技艺对人才需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专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随机问卷调查100名宁波市民;对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美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调研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

据此,我们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宁海及浙江省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泥金彩漆工艺美学、江南十里红妆民俗史、泥金彩漆艺术设计与制作等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从事泥金原料制备与管理、堆塑造型设计与制作、泥金装饰、传统工艺品包装与展示、生产管理与销售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初级工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

2.基于工作过程,提炼核心技能

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主要是在木制胚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我们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制作的四大核心技能:泥料配制技能、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装饰技能,并明确了相应的技能要求,泥金彩漆制作的核心技能及要求。

例如针对备料(购料、筛粉、配料、捣泥、保存、工具制作)过程,我们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是泥料配置技能,其核心技能要求是:蛎灰、瓦灰、金箔、金胶、矿物颜料、油漆等质量鉴定;原料的比例;泥料的搅;敲打的时间;密封、阴晾;木制工具、竹制工具、金属工具、模具。堆塑的工作过程有绘制图案、关框、造型三大工艺,其核心技能包括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传统团鉴赏;白描手绘、拷贝;绘制边框;搓泥线;上漆胶和编线等。贴金的工艺流程由上彩、涂金胶、剪金、贴金、扫金组成,核心技能为装饰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调色、撒云母、镶嵌螺钿、修补等。

3.开发核心课程,分解教学项目

在明确了掌握“泥金彩漆”技艺所需的四大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需求,我们开发出“泥金彩漆”四门核心课程:材料处理、图案绘制、堆塑工艺、综合装饰,并细化分解出核心课程各自的重点教学项目(见表1)。

4.制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

为了量身打造技艺传承人培养规格,校企共同研讨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1)明确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指导方案。泥金彩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表达了作者创作时所想表达的意境,手工原创作品应充满激情神韵。所以,泥金彩漆传承人必须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懂得写生和速写,要有深厚的传统的技艺功底。只有懂得泥金彩漆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意境;只有熟练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堆塑造型制作技能,才能心到手到,完整表达出所想要的最终图像效果。

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了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还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公共课程,还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模块,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他们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

目前,学校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见图1。

这一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中职艺术人才培养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遵循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把艺术人才培养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定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浙江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本专业3年制(2+1)的整体教学计划,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26%,顶岗实习占32%,选修课程占10%。选修的相关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自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关键之一要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载体。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所以非遗教材体系的编写成了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校企双方成立编写组,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专业课教师创编泥金彩漆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通过到企业调研,走访民间艺人、进入车间,了解每道工序,整理汇编泥金彩漆资料,全程记录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

经过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几易其稿,《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最终完成。该教材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泥金彩漆技艺的全过程,教材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而编写。全书共分绪论和四大教学模块(边框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和花鸟综合造型)。每个教学模块又分解成相应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制作泥金彩漆所要学习的全部技艺。每个项目任务按“实训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任务拓展、项目评价、训练感想”板块设计编写,从提出任务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同学们想看、爱学、易做,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可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法,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材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训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三、小结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培养了一支高水平、谙熟泥金彩漆制作工序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群建设,探索数控、模具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整合、转型、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保护非遗项目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才良,赵广玲.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赵福莲.宁波泥金彩漆口述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

[3]陈文斌.融入民间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J].科学大众,2010(2).

[4]董继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五步还原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

(1)以通信企业的实际产品搭建实训室,建成通信全网实训基地。从通信全网的基本组成和运营商真实机房环境出发来进行各平台的设计建设。其中,既考虑到各平台的独立性,又考虑到各平台之间的合理衔接,保证各平台之间设备的互连互通,以便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实训基地既能开设各个平台的独立实训项目,又能开设整个系统端到端的实训项目,完全满足学生全程全网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将实训环境还原为企业工作环境,模拟职业场景。

(2)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还原为真实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的实施均以工作任务的方式派发给学习小组,模拟职业任务。

(3)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承接任务,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具体情况分工合作完成。教师扮演客户,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工程师、客服代表、秘书等,将实训小组还原为企业项目团队,模拟项目团队。

(4)把实训任务实施转化为实际工程的完成,将实训过程还原为真实工作过程,每一个任务实施都包括任务派遣、任务解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经验分享、任务评价、任务拓展等七个步骤,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模拟职业工作。

(5)引入通信企业人力资源考核员工业绩的模式,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内成员的相互评价,学生对自己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将对学生的评价还原为企业对员工的360凹ㄐЭ己耍D庵耙悼计馈?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2.1 新生入学阶段

通过通信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把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转换为对行业与职业的认知教育(让新生了解到自己喜欢做什么——确定职业方向)。

邀请通信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经理,对入学新生做《通信行业发展现状》、《通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以及《通信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及职业素养》等讲座,并现场参观通信企业工作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职业生涯模拟状态,运用SMART职业规划软件导入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学生的职业倾向,使学生将自己未来的职业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起来,确定职业定位。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入学时就能全面了解到通信行业的现状、形势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兴趣爱好以及性格是否与职业要求相匹配,最终达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自我发展规划意识,产生职业发展理念。

2.2 专业学习阶段

把专业学习过程转化为通信行业的职业能力的模拟训练过程(即培养学生能够做什么——培养职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通信工程项目重构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对118家通信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出通信行业运行维护、工程督导、网络优化等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总结归纳出企业认为“最重要和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各门课程的内容选取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定期召开通信技术实践专家组会议,归纳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中经历的主要工作过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设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与现网运行一致的商用设备构建实训环境,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营造模拟“企业工作氛围”。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通过“五步还原”实现全程职业模拟训练过程,最终达到的目的——将通信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意识及管理模式等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亲身感受到职业工作状态,受到职业工作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3 毕业择业阶段

在顶岗实习前,要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技能水平,给出每个学生的职业方向建议,引导学生到通信企业的合适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确定职业岗位)。

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后,需要到通信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并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岗前培训,熟悉实习岗位的工作流程,为初入职场铺平道路。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实施;开局代维;制造方向;市场方向;海外服务方向。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自我评估级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学院充分利用校企联盟和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在毕业择业阶段能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我们与通信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了20个校外实习基地,组建了企业联盟,拟定了联盟章程,借助企业联盟的资源优势解析通信行业典型岗位的职业能力;我们与重庆市通信企业的紧密合作,成立了通信行业企业专家组,并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基于通信工程项目的课程体系;我们依托通信设备制造巨头——中兴通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我们与中兴通讯联合成立“重电—中兴通讯NC学院”,实施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真实的通信行业商用设备,搭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我们引入企业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价模式考核学生成绩,引入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学生考取相应的助理工程师实施职业能力鉴定。

实践表明,“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提高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五步还原”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我院相近专业得到推广应用,而且也得到在渝和其他省兄弟院校的好评和采用,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注:国家级示范重点专业建设项目:《TD-SCDMA基站系统开局与维护》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GSM基站系统运行与维护》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01-11.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虚拟机器人;准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137-04

一 引言

随着机器人教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其教育价值的逐渐彰显,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呼吁在课堂教学中以机器人课程的形式或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式开展机器人教育。尽管当前的机器人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机器人课程却仍游离于日常课堂教学之外,通过综合分析各方因素,发现目前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如何在当前的条件、资源、教育环境下,使机器人教育走进中小学教育?最大程度的体现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寻求一种新的机器人教育载体,系统地研究如何将这一载体更好的应用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 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专家提出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初级阶段课程中应用机器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尤其是在讲授程序设计基本概念阶段。一些研究结论得出基于机器入的项目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机器人开展教学利于解决程序设计初学者入门学习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如逻辑推理和代码编写方面的不足。同时,学习者表示对利用机器人开展学习非常感兴趣,觉得该类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国外有关应用机器人于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证性研究不多,大部分有关机器人在教育中使用的文献都是描述性的资料。因此,这类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不高。然而运用实证研究的数据来评估机器人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更少,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检索源,共搜索到了3篇采用严格的量化研究方法的文献。国内有关虚拟机器人与程序设计教学相关的研究亦不多。其中一些研究都先后提及了结合机器人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思想。还有部分研究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虚拟机器人开展程序设计教学的具体案例或实施建议。但上述研究都是一些理论探讨或定性研究,没有开展实证或基于教育调查的准实验研究。

虽然相关文献皆认为机器人或机器人模拟软件有助于程序设计教学,但并未能提供机器人具有辅助程序设计教学成效的实证性资料。可见,机器人教育的研究者应该加大类似的研究,以便验证机器人教育的实际效果,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加速机器入教育的推广。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在2009年3月至6月在温州第十四中学进行,研究对象是来自温州第十四中学初三年级4个班级的同学,共计180名。鉴于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而且他们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经过小学和初中两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备基本的信息搜索、处理和交流能力。

(二)软件及硬件环境

本研究是在温州十四中学的计算机机房开展准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主要为计算机和网络,所采用的虚拟机器人软件则为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商业虚拟机器人仿真系统VJC1.5仿真版。在该软件环境中,用户可利用光源、声源、障碍物和彩色图来创建各种环境,如房间、迷、排雷场地等,同时该软件还提供了包括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标准场地在内的16个现成的机器人竞技场仿真环境。对于程序的编写,用尸可用流程图编写机器人程序,系统自动生成JC(机器人C语言)代码,便于读者观察、解释或修改程序。该仿真系统能满足一个50人的班级同时进行机器人教学与实施机器人项目,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项目体验。

(三)实施过程

根据新课标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要求,结合实验学校的教学实际,本研究采用VJC1.5仿真版虚拟机器人作为教学实验工具,开展准实验研究。教学实验的开展以专题制作为主,安排在初三年级四个班级第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本次教学实验内容以五个主题活动为牵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主题活动难易程度的不同,采用或分组或独立等方式让学生完成作业练习。教学中穿插一些教学游戏和若干次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各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依次加入程序设计相关概念、语法和机器人各部件功能模块的操作实践,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知识,并由各单元的实践练习宋检验所学知识点;同时,确认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用,以便起到迅速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分析。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实验是在所有教学计划完成后开展相应的调查以检测教学效果,在该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的调查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学生程序设计态度的前、后测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教学实验对学生程序设计态度的影响情况;②学生对教学情况的网络问卷调查――旨在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的个别访谈――旨在了解教师对采用虚拟机器人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一)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采用文本问卷加网络问卷的形式,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问卷内容在于了解初中生对程序设计的认识和对机器人程序设计的态度:第二阶段在实验教学完成之后,在完成程序设计态度问卷的后测后,再实施学生对VJC仿真版虚拟机器人教学使用情况的调查。

1 教学实验对学生程序设计态度影响的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自编学习态度问卷,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重视度(题3、4、5)、学习自信(题6、7、s)和学习兴趣(题9、10、11、12)。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问卷中除第3和第4题为负向提问之外,其余题目为正向提问。项目信度系数检测所得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686,因为项目量少,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接受的,调查样本共计180名,通过删除无效问卷,根据前后测匹配原则,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55份,其中有78名男生,占503%,77名女生,占49.7%。其中学过程序设计的有25个,占16.1%,

未学过的有130个,占83.9%,可见先前就拥有程序设计知识的学生还是比较少的。在处理统计数据时,将第3、第4两个反向题重新计分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了前、后测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见表1):

结果分析发现后测的学习态度不论是从对程序设计的重视度、学习自信还是学习兴趣上均比前测高,且差异都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表明该程序设计教学在提高学习态度方面非常有效。

2 学生对虚拟机器人教学使用情况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完成教学实验之后实施,问卷的设计是参照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曾义智所用调查量表基础上修改所得。参与调查的学生有180名,有效问卷177份,其中89名男生,约占总人数50.3%;88名女生,约占总人数的49.7%,男女生比例基本协调。统计结果时,依学生选填的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给予5、4、3、2、1分,表中的平均值即为学生该题的平均得分(保留两位小数)。以下为问卷填写情况统计和分析。

(1)学生对VJC虚拟机器人操作环境的看法

从表2可知,学生对VJC仿真虚拟机器入操作环境的满意度还是较高的(3个选项的平均值都在3.6以上),持负面态度(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学生比率在6%以下。因此,VJC仿真虚拟机器人的编辑环境还是比较适合初中生使用的。(2)学生对程序设计方面学习的看法

表3是学生对有关程序设计方面学习的看法。第4、5、6题的数据表明(平均值超过3.6),大部分的学生通过vJc编程环境的操作能很好的理解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并能掌握程序设计流程图的制作;同时,第7、8题(平均值分别为3.94和3.83)表明,虚拟仿真机器人程序执行的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程序的设计。这验证了虚拟机器人的编程方式及直观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4中问卷的9-14题是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多认为在课程中获得了成就感(第9,平均值4,03)。至于在学习动机上,由于本次教学活动自由开放,充满新鲜感且好玩,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较强(第10、11、13题,平均值分别为3.81、3.73、3.73),都表示希望以后在课程中继续学习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第12题,平均值3.71)。可见,本次教学实验在一定程序上培养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成就感,并提高了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第14题,平均值3.79)。

(二)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开展虚拟机器人教学的若干学校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和结果分别如下:

1访谈内容

①您如何看待虚拟机器入辅助学生开展程序设计教学?

②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③根据教学经验,请说说利用虚拟机器人辅助程序设计教学的意见或建议?

2 访谈结果

笔者通过对带队参加第七届(2008年)浙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虚拟机器人轨迹灭火赛事的11名带队指导教师以及杭州十四中、杭附中、宁波洪塘中学、仁和中学、温州十四中、十七中等若干开展虚拟机器人教学学校的9位任课教师(共计20名教师)进行了虚拟机器人在初中程序设计教学模块中应用的访谈,结论如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虚拟机器人来开展程序设计教学,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认可。虚拟机器人的引入降低了程序设计学习的难度,使得程序设计知识浅显易懂,易于掌握。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认为当前的虚拟机器人还不够完善,在日常教学中常出错,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希望公司和设计者能够将其进一步完善,以便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使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基础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东方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智能制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