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学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2、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教师 方法 策略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一种课型的把握不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文言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现代白话的距离越来越大,与人们实际使用的口语相去甚远,所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 "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谈起。
1.文言文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经过炎黄子孙不懈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我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教育功能是巨大的,摇篮有无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传统文化中熔铸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用字的使用率达到92%,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鉴于以上教学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1 预习展示法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预习,有效的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要说的有效预习包括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断句准确朗读、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典故及历史故事。在预习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文言文深厚的文化价值,然后通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2 诵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诵读,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朗读、深情朗读、朗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诵读文章,在诵读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或陶醉于优美的湖光山色;或沉浸于迭宕的人物经历;或感悟于处世哲理;或感怀于浩然正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3 比较鉴赏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鉴赏。一词多义的义项比较,让学生体会语境对词意的影响;古今异义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语言系统发展变化;句式变换的比较,让学领会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白(原文与译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古汉语的艺术价值。比较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也是释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最为简捷的途径。总之,适当加强文言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文言的"内功",实现文言素养提高的目标。
3.4 温故知新法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复习。可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继而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测。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文言学习的氛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当然,文言文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摇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文言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问题意识是推动学生再创造的动力。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能够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题入手直接发问
题目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能高度概括全文内容,或者语言直白地直接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含义深刻含蓄地表现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抓住文章的题目分析,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提出具体问题,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思路与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首先关注课题。学生看到题目,产生这样的问题:唐雎是谁,完成的是什么任务?哪些地方是写他不辱使命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学生理出本文主要讲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经过,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辱使命是重点内容。尖锐的矛盾冲突、跌宕的情节在审题时已有所了解,再依据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和主旨就容易了。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追问
文章由词句段组合而成,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能品析出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文言文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要针对重点词句提出具体的问题深层追问,有利于对文章的词句理解。只有对文言词句和语法知识等内容的积累丰厚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会增强,问题意识才能逐步产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例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句中的“予独爱”三个字,字面上是我只喜爱的意思。针对“予独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只喜爱莲花?独字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莲花具有怎样的品质?爱莲花仅仅是爱莲花的高洁品质吗?只喜爱莲花的这些品质,实际上表明作者周敦颐的心意,独字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在描写莲的品质时也流露出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和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态度,愿做像莲一样的高洁雅士。
三、抓住关键语段研究问题
阅读文章的关键语段,有利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关键语段是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地方。学生阅读这些重点语段,往往会在仔细体味推敲作者观点,全文中心的同时产生一些疑问,对这些疑问的探究,正是依据文言文语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突破口。我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收到很好的效果。
《醉翁亭记》中描写日暮醉归的最后一段,点出了全文主旨,读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学生心中会涌出这样的问题:这里集中写了几种乐?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太守之乐其乐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重点语段、全文文意有利,同时对训练思维总结写法归纳中心有帮助。抓住文言文的关键语段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理解。
四、从文章体悟最深处发现问题
任何文言文,学生都有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或是语言内容,或是写法情感,总能有一处或多处引发学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梳理疑问,探究问题,有助于他们个性的显现和张扬。这些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从心里悟出来的,这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阅读文本时应该始终坚持的。
从体悟语言入手培养问题意识。阅读文本的过程,紧随阅读会对文言文的语言修辞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读《小石潭记》的时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里写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描写;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前行一样曲折,这是动景,此处有两个比喻,从一静一动两方面写小溪。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看到的景物特征。再望过去,又用了一个比喻,溪身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比喻生动贴切,所以能够很精炼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诵读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3.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4.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方法便是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的心灵交流。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将本文与范仲淹的词“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联系起来,畅谈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和认识。课堂应该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而我们却往往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间虚耗着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5.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陈出新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三管齐下,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大效益。
第一,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文”的价值。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而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往往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就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保家卫国”,也才会深刻理解“宽容”的内涵;学习了《陈情表》学生才会深刻理解亲情的可贵,真正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抵千军万马”的深刻含义。在学习中,学生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话”,可以充分感受他们智慧,体味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在精神上走向理性与成熟。
第二,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在“言教”与“文教”的两难境地中。好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要做到“文”“言”并重,既要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理解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让“言”深入思维,让“文”走向心灵。
学生在学习“何陋之有”这个句子时,就会掌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一作用。以后遇见“何罪之有”“何厌之有”时就自然会了解“之”的作用。慢慢地,学生的思维中就能牢牢掌握这一点,并且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掌握了必须的文言知识,才能更好的阅读更多的文言作品,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第三,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诵读感知文言美,增强情感体验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上私塾学习,无非就是先生教学生认字读书;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慢慢体会其深刻含义。今天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教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老师可以进行准确的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魅力。然后再训练学生读准语音,读准句读,掌握文言文音调、语言、停顿、重音等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二)“言”“文”合一,共创佳境
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言”的教学是基础,学生牢固的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对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必要的。每次学生预习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把重要的实虚词标注到原文上,以加强理解。长时间的积累必然对学生文言文功底有质的飞跃。
学生文言能力的提高对于“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他就能自己去创造性地阅读文言作品,去涵咏品味文言文的魅力,去跨越时空“替古人担忧”,去同屈原李白神教仙游,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文”的魅力在于能够使学生用心去体会文中人性美、智慧美、文化美,让学生自由地去品评文明的传承、经典的流行。
(三)尊重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