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冬天的诗

描写冬天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冬天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冬天的诗

描写冬天的诗范文第1篇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梅花》宋代: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苦寒吟》唐代:孟郊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描写冬天的诗范文第2篇

梅花——让人一听到这两个字就可以联想到寒冬和雪景。

在植物当中我最喜欢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坚强,所以我喜欢梅花,虽然我没见过梅花,但是我看过描写它的诗句,听过歌词带着梅花的歌曲,每当我打开带有梅花歌词的音乐的时候,我静静的坐在沙发上,那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让我感到了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它仿佛在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学会坚强,不管人生的路有多艰难,都要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其实我很敬佩梅花,因为它在最寒冷的时候绽放,它用它最美的身躯让冬季不再死沉沉,它在冬季绽放,给这个冬天带了了一丝生机,让这个冬天填了一丝韵味。让我们不再觉得冬天寒冷,如果要是下雪,雪花落在梅花上,好像给梅花穿了一条连衣裙,在冬天,梅花和雪融合起来,那让整个冬天更加美丽。

我喜欢梅花是坚强和顽强,它在枯草之间脱颖而出。它是最美的,她说是最独特的,每当我看到描写梅花的诗句的时候,我都能闻到那在白雪中散发着的淡淡的梅花香气。

描写冬天的诗范文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兴趣是学习之母。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钻进去,才会学深学透。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兴艺术。这里我谈谈激兴中定调的艺术。

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选定调子,调子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表演的艺术效果。定调准确,既可引起听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础,教学也是如此。

(一)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题材与学生有共鸣之处,能使他们触景生情,联系自身实际,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首先不说课目,合书讲到: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少年时代的许多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经这一问,课堂陡地热闹开了,纷纷回答。学生联系实际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共鸣。我趁机话锋一转,言归正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以《旧事重提》的总名写了一组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时才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这节课要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选的。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问的用意,一个个情绪都很高昂,后面的课堂教学一直很顺利。

描写冬天的诗范文第4篇

残 冬

茅 盾

连刮了几阵西北风,村里的树枝都变成光胳膊。小河边的衰草也由金黄转成灰黄,有几处焦黑的一大块,那是顽童放的野火。

太阳好的日子,偶然也有一只瘦狗躺在稻场上;偶然也有一两个村里人,还穿着破夹袄,拱起了肩头,蹲在太阳底下捉虱子。要是阴天,西北风吹那些树枝嚓嚓地响,彤云像快马似的跑过天空,稻场上就没有活东西的影踪了。整个村落就同死了一样。整个村庄,一望只是死样的灰白。

(节选自《残冬》。)

边读边悟:

这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作者紧紧抓住“死”字,写变成光胳膊的树枝、小河边灰黄的衰草和阴天时没有生气的稻场,处处表现出村庄的死气沉沉,给人一种极为沉闷的感觉。作者这样描写景物,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作品的主题。这两段文字描绘出在西北风的肆虐下村庄死一般沉寂的破败景象,映衬出旧中国农村的死寂和荒凉。

这段景物描写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在写景时不能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要有一定的目的。景物描写应当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务,单纯地描写景物或者不加选择地描写所有的景物,必定会偏离文章的中心。这是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应当注意的。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一直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节选自 《平屋杂文》。)

边读边悟:

描写冬天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边城》;修辞艺术;诗化特色

作为京派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边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地位,这不仅是由其主题、思想等内容因素决定的,也由其修辞、风格等形式方面的原因。通过《边城》,沈从文向世人展示了其在词语锤炼、句式使用等方面的才能,并以诗化特色使读者对作品印象深刻。因此,对《边城》中修辞艺术和诗化特色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解读《边城》,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沈从文。

一、《边城》中的修辞艺术

(一)词语的锤炼

首先,《边城》中用词恰当、传神,淡中寓奇。过分修饰、精雕细琢的用语在《边城》中较为少见,但这依然不妨碍从中读出韵味来。从沈从文对文学语言的追求看,恰当、传神、节制、亲切是其主要追求,不喜欢文字的意气浮露,这也符合以他为代表的京派作家的集体追求。细读《边城》便可发现,附加的辞藻并非作者行文的依附,同时又注意对用词的锻造和琢磨。相反,由于注重锤炼词语,《边城》在文体上独具风格,有个性、有真意、无伪饰是作品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其次,描述返璞归真,情彩兼备。从《边城》的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到以水为背景的青翠的绿色,这给边城世界涂上了一层异样的光彩,体现了作者对这里的人、事、景、物的眷恋。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作者笔调平淡自然,毫无雕琢藻饰的痕迹,“以翠逼人”一词可恰当地体现其词语锤炼的效果。第三,对话极有表现力,多方言和口语化。沈从文曾经说过:“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边城》中的人物对话的特色之一就是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这些表达看似平白简单,实则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由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炙热情感恰到好处地渗透到了这些话语中,细细读来饶有滋味。

(二)句式的使用

首先,多用短句,有明快灵活的效果。作品的文体和形式决定了作品风格,短句读起来停顿频繁,如一行行诗句,给人明快有力的感觉,且有行云流水的美感。明快短句在《边城》中随处可见,这无疑是作者有意识的处理,同时这也是作者吸收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成果。其次,政局与散句相互穿插,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短句即为整句,其特点为句式整齐、意义鲜明、声音和谐、一气呵成。例如,“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该句以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区分了两种求婚方式。另一方面,若整句过多,则会有单调、冗杂、浮夸的弊病,因而作者选择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这样一来既凸显了整句的表达效果,又使作品获得了整体的和谐。

二、《边城》中的诗化特色

(一)诗化的故事情节

小说《边城》共21节,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演进,可将小说的前三节视作故事的开端,第4至19节视为故事的发展,第20节是故事的,而最后一节是故事的结尾。这21节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如一首首散文诗搜集在一起,又彼此关联,浑然天成,诗化的情节跃然纸上。例如在最后一节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方式给故事情节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一方面,在祖父去世后,一家人的命运遭际充满诗意想象,伯父、翠翠、黄狗给人以亲切、祥和的感觉;另一方面,在结尾处,作者写道:“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这与雪莱《西风颂》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遥相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沈从文将结尾安排得诗意盎然。《边城》有一股强烈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意味,其表现手法明暗结合,经纬交织,多组矛盾松弛有度,极显张力,充分体现了作品故事情节的诗化特征。

(二)诗化的环境

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人文环境描写,沈从文都注重以抒情化的方式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对这一“湘西世界”风貌充满遐想,因此,《边城》中环境的诗化集中表现在自然环境的诗化和人文环境的诗化两个方面。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极力表现边城的山水风光之美,古朴清醇的神韵随处可见,简单叙述的表面背后蕴含着无尽情思。绿色是该小说的主色调,它是希望、宁静、和平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颜色。在《边城》中,山、水、各类景物无不是绿色或具有绿的神韵与内在,由此一种朦胧的绿色意境跃然纸上。《边城》如一卷绘画集,是由一幅幅绿色的风景画和民俗画构成的,优美而又富有诗情。

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始终怀有对故乡的一份痴情和眷恋,与之对应的是他对现代社会和都市文明中庸俗面貌的憎恶和厌倦。因此,他注重在作品中展现记忆中的充满诗意的“湘西世界”,在那里,尤其是《边城》中,社会政治环境波澜不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亲情、爱情也因此得以透彻地展示,而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对和谐,较少有异化和分裂,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中,肮脏腐朽的东西一扫而空,因而也“不存在什么阶级分析的东西”。这时,边城世界显示出了其文化环境原生态和健康性,并因此而充满诗意。每逢正月十五,人们耍狮子、舞龙、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当端午节,人们到观赏龙舟竞赛,在河中捉鸭子;在中秋节,青年男女倾吐爱意,在月下参与对歌的活动。沈从文回忆、幻想的写作方式以及抒情笔调给这些描写增添了朦胧的效果,增强了诗化效果。

(三)诗化的人性

沈从文的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探讨,展示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是其创作的重要追求,这在《边城》中有特别的体现,并且表现出浓郁的诗化特色。《边城》描写翠翠和她的以撑渡船为业的祖父的生活,并叙述了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爱情纠葛。透过爱情、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乡情和友爱之情,健康、优美、质朴的边城人性和民风得以诠释。在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天保和傩送身上,这种诗化人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翠翠作为小说的主人,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象征,并通过优美自然的语言呈现出来;从作品内部来说,翠翠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之所在,她身上承载着“爱”与“美”,与整部作品的旨趣有内在的统一性。在风景美、风俗美的边城世界里,翠翠无疑是人性美的化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养育着她,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塑造着她,她皮肤黑黑的,有一双水晶般的眸子,她天性活泼、伶俐,既是只小兽物。又善良乖巧,残忍的事情她从来做不出,她是作者心中的自然之女。充满纯美化和理想化。长大之后,她心理有了一丝变化,深思和羞涩取代了部分乖巧和活泼,她是湘西古老生活方式孕育的少女,而边城世界里的许多人和她一样,具有纯净的人性之美,而其美主要是以诗化的方式实现的。

结束语

沈从文在现代文学中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包括其在修辞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造诣,而《边城》是沈从文修辞艺术和诗化表达艺术的集中体现。无论词语的锤炼还是句式的选择,都展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为与作品的主题和思想配合,《边城》被赋予了诗化的表达方式,从故事情节到环境再到人性,无处不体现着作者多诗化效果的追求。(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