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识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近几年的文学常识命题设置上来看,其干扰项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
张冠李戴型。如2012年江苏卷中“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佬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岳云是二佬傩送的诨名。故意设置张冠李戴型题目,基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名著内容的记忆是否准确。
无中生有型。如2012湖北卷中“C.《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错误,文中没有此情节。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命题者试图混淆其与《祝福》里祥林嫂的遭遇,也暗含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之意。
以偏概全型。如2012北京卷第5题C项“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多用对偶,骈散相间”是骈文的特点,不能概括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特点。
不合逻辑型。如2013湖北卷中“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这副对联是古代读书人信奉的封建理学的修身标准。而一向反感程朱理学,被评为“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怎么可能喜爱呢?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从贾宝玉叛逆的性格也可判断出,他是很讨厌这副对联的。命题者专设此项,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红楼梦》情节是否熟悉,也考查了学生能否准确把握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立足于课本内容,又要在难度设置上恰到好处,总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出题。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 识记课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典故。
按照时代、国别、从古至今、由中而外的顺序,将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包括作家的生活时代、国别、代表作品、风格流派、地位影响以及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等等)一一加以梳理。或者按照模块顺序,一一加以牢记。比如《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冰山一角”理论等。
2. 熟悉课文内容、名著内容。
主要识记课文基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命运、审美意义等。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性格品质,反映了什么主题”的方式来记忆主要内容。名著部分还可参照“名著导读”部分的内容来记忆。如识记《老人与海》的文学常识。主人公是桑地亚哥,其名言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主要记述了桑地亚哥经过两天两夜跟鲨鱼的搏斗,最终拖回一副鱼骨头的故事,赞扬了跟大自然相斗,虽然失败却仍能不屈抗争的硬汉精神。如2012江苏卷中“《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二十七年后”应为“三十年后”,刚出生三天的婴儿是她自己抱走的,不是被赶走的。这些知识只有通过熟记才可。
3.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推断。
像上面在“不合逻辑型”中所提到的2013湖北卷B项,由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可做出推断,其绝对不会喜欢专门琢磨人情世故的对联的。再如2012福建卷“E.聂赫留朵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他为玛丝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就用赎罪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以前的言行,并以慈悲的同情心对待那些迫不得已犯罪的人。因而可以判定他不会“鄙视他们”,反而为玛丝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高兴。这是从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和心理做出的推断,自然也是不会有误的。
4. 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推断。
利用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对命题者故意设置的不合逻辑型题目加以判断。例如对2012北京卷5.C项的判断。古代诗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以某个阶段出现的特点“骈散相间”来概括全部文学体裁的特点,显然是以偏概全,不足为信,从而选定C项。又如2013江西卷中给大卫挂纸板牌的行为,作为性格暴虐的继父,固然可能让孩子挂上这样的牌子,但他还要顾及自己的颜面,不让周围的人说自己的不是,再者,只有让孩子在同龄人中抬不起头来,才真正达到羞辱他的目的,也报了自己的被咬之仇。所以他是不会在家中这样做的,而是指使校长行这样羞辱之事,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5. 根据作家写作风格进行推断。
不同作家的写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就好比是人的手指印,任何人都替代不得。如李清照――南宋词人――婉约派――《醉花阴》《声声慢》;苏轼――北宋词人――豪放派――《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再如2012天津卷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冰心,心中就要打上一个问号。冰心是女作家,其文往往亲切温婉,而《小狗包弟》的内容是对“”的忏悔,有着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因而不记得作者巴金,也应判断其并非冰心之作。利用平常所记风格,可以对题中选项做出相应的判断。
以上答题时可做出的某些推断,仍然是建立在熟悉课本和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完全依靠一些技巧,未必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故而希望同学们还是在平时扎扎实实学好课文和阅读文学名著。
练习
1.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出》――――现代――话剧
B. 《赤壁赋》――苏轼――南宋――文赋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诗歌
D. 《骑桶者》――伍尔芙――英国――小说
2.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听说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后,情绪表现很激动。先是阐明反对讨伐的理由,继而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尽责,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用心。(《论语》)
B.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
C.单纯善良的奥菲莉亚对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为了他甘愿跟他一起疯掉,从而激发了哈姆莱特刺杀凶手的斗志。(《哈姆莱特》)
D.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使者回复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炮兽》《丹柯》《清兵卫与葫芦》《骑桶者》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雨果、苏联的高尔基、日本的志贺直哉和奥地利的卡夫卡。
B.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凭借《蛙》《红高粱》《檀香刑》《酒国》《生死疲劳》等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大江健三郎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C.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表现主人公对命运的思考。
D. 《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参考答案
1. A(B苏轼是北宋人,C《哈姆莱特》是戏剧,D《骑桶者》作者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B.禁中,指皇帝所居住的宫苑。因宫苑禁卫森严,不许人随意出入,故称“禁中”。
C.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称“关中”。
D.致仕,“致”的意思是“给予”,“仕”的意思是“做官”,“致仕”指获得官职。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三种诗歌形式,后三者指三种表现手法。
B.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作品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C.“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1.答案:A
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答案:A
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答案:A
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答案:C
解析: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不是礼节的一种。
6.答案:B
解析: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
7.答案:B
解析:“南面”即“面南”,指登帝位。
8.答案:D
解析:“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
9.答案:C
解析:“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
10.答案:A
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11.答案:C
解析:“文王”“武王”不是庙号。
12.答案:D
解析: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3.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互换位置。
14.答案:B
解析: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
15.答案:B
解析:“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2)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权力机构之一。
1.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8.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人*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以下两表格清晰地反应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历年考查情形:
表一:常识判断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根据09年考试大纲,常识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人文相应地替代为“历史”与“自然”。
表二:法律常识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1.本表格“其他”是指法律常识中法理学、法制史等法律领域所涉及个别试题。
2.以上两表格中的数字均代表题量而非分值。
通过对以上两表格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部分命题规律及其趋势:
1.常识判断试题以考察应试者的法律常识为主
常识判断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十年真题,对常识的考查在07年之前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知识均有所涉及,偏重法律常识。07年、08年常识判断单纯考查法律常识。09年常识判断回归07年之前的考查模式,以法律常识为重心,结合政治、经济、管理、管理、历史、自然、科技全面考查常识知识。对法律常识的考查又体现出偏重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法律领域的特点。
2.试题灵活,从识记型走向应用型,难度略有提升。
从06年开始,常识判断逐渐摒弃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型考查方式,更加侧重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且出现对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趋势。分析06年及近年来真题,案例分析题型、综合运用题型、材料分析题型的比重增大。在常识判断试题中,对知识点的考查已经超越了那种单纯识记的阶段,而深入理解、运用层面。并且,不少试题出现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现象。常识部分难度逐年加大,近几年难度基本固定。据09年真题,其难度与08年持平。
试题难度加大一方面体现在考查方式上上升为对知识点理解、运用的考查,另一方面体现在试题本身的难度,比如试题阅读量的加大、运用案例材料的形式来设置题干等,导致试题本身进一步复杂化。不过,常识判断强调的是对常识的考查,而淡化专业上的深入要求。常识判断考查的是对公务员来讲所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而并非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就算07年、08年单纯对法律常识的考查,也只是仅及于常识层面的要求,而没有过多地深入法律专业知识。因此,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常识的考查难度过于加大,考生在复习中重点把握对基本常识的掌握即可。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教育方面逐渐进行改革。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对幼儿园进行常识教学。文章主要针对现在的幼儿园常识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掌握多媒体教学对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很好的增加幼儿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幼儿园常识教育
现在的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对幼儿教育质量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导致幼儿教育发展受到非常大的挑战。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改善幼儿常识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将枯燥的教学环境变的更加生动活跃,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便的生动形象,进一步促进了幼儿常识性教学的改善。
1多媒体教学提升幼儿常识教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特别是对幼儿时期的教学,学习兴趣更是非常重要。在这段时期,幼儿的学习控制力比较差,并且不能将注意力进行集中,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都不够强,加上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比较呆板,孩子们在学习中更加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幼儿教育创新之前对于学前教育上不够重视,所以导致传统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幼儿教学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逐渐融入常识教育,提升幼儿在基本生活中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教育,将传统幼儿常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解决,将生活中的各种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例如,在冰箱中拿出的冰果不能第一时间就放在嘴里,因为冰果在冰箱中形成冰状,温度比较低,直接放在口中容易将舌头站在冰果上。这样的生活常识怎样想学生传递,生动的表达。需要结合多媒体的形式,将其中的原理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经历或是语言将多媒体中的观点进行介绍,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原理。
2加强幼儿学习的理解能力
因为幼儿在学习期间年龄比较小,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模式,所以在进行教育中不能对直接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面。某幼儿园在对植物生长进行普及教育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生长在什么地方等孩子们并不知情,在他们的接触中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超市或是商场。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平时吃的水果都是怎样来的吗?幼儿们基本上回答不上来[1]。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水果的生长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幼儿在直接看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一种常识性的概念,增加幼儿对生活常识的掌握。这种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明显的提升了幼儿教学的质量,非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欢迎。信息化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子时代,幼儿们相对传统的语言教学形式对于电子教学更感兴趣,利用这种教学很好的将幼儿的注意力进行集中,比如教师想想学生介绍遵守交通规则,若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单语言的形式根本不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利用电子设备,将红绿灯、以及交通规则等制作成PPT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就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在将不准收交通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危险体现在里面,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的视频,播放给幼儿们,让他们知道红绿灯在交通中多么的重要,准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平时的幼儿教育中就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多媒体技术教学提升幼儿教学效果
因为幼儿年龄比较小,所以在教学期间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加细心的对其进行教导,才能集中他们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并且在生活常识方面他们也掌握的比较少,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习的知识也是比较简单、浅显的东西。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常识教学,不仅能够很好的集中孩子们的学习注意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学习期间能够将知识全面的掌握,熟练的知道生活中的常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向幼儿介绍蜜蜂在采集花蜜期间非常的不容易,我们所见到的蜂蜜是蜜蜂经过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2]。虽然幼儿们觉得教师说的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真正的看到蜜蜂采集蜂蜜,不能体会到蜜蜂在采集花蜜期间付出的艰辛。教师用语言的形式也不能将其生动的描绘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制作成生动的视频或是图片,并且在播放期间教师在一旁进行详细的讲述,这样幼儿们就能真正的理解到蜜蜂在采集蜜蜂的艰辛,才能知道蜂蜜的珍贵。
4加强幼儿教学质量
对于幼儿园教学来讲,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不仅包含幼儿教育过程中知识含量介绍比价少,教师在知识教学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传统幼儿园教学认为在进行幼儿教学期间,对于孩子们知识点的教育与传授只需要根据平时游戏与教师讲解即可,在教学逻辑上比较混乱。但是在教育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于幼儿园教学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现在的知识点教学需要具有专业逻辑性,针对幼儿自身年龄以及接受能力为根据进行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幼儿园教学层次划分非常明显,孩子们在不同阶段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教育。例如在进行生活常识教育方面,小班的学生与大班的学生在学习深浅上存在很多区别,小班学生在进行常识方面学习期间,学习内容主要在于基本常识,马路上红路灯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但是随着年龄与班级级别的增长,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在不断上升,这期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为什么冬天会下雪,水会在零下变成什么、为什么冰棒不能在冰箱里刚拿出来便放在嘴里,同时这期间的孩子们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结合孩子们本能的变化与发展进行教学内容的变化与丰富,更好的保证教育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能够随着孩子们能力的提升逐渐深入,保证孩子们能够在步入小学期间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充分的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需要我们熟练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作者:崔国花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各有4条,宽各有4条,高也个有4条,棱长总和就是所有棱长的累加。
2、长方体是底部的一个矩形棱柱。立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是六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每个长方形称为长方体的表面,与长方体相交的直线称为长方体的边,三条边相交的点称为长方体的顶点。
3、长方体六个面的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是长方体的度量单位。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