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是故乡明课文

月是故乡明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是故乡明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是故乡明课文

月是故乡明课文范文第1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力求写规范;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的能力;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提到的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课前准备〗

课件: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等;乐曲《春江花月夜》;学生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及有关月球奥秘的资料;描红字帖。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猜谜

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老师讲述:“谜”字的笔画顺序。根据学生预习的字词,出示课件:本课词语。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指名读、齐读、排火车读。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老师:找出不熟悉的字,怎样记住它,学生相互探讨。老师板书“幕、慕”,并加以区分。“临、奥”两字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二 整体感知

出示多媒体课件:清幽图片。(教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教师提问:说说课下你预习的词语。(锻炼学生预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用夜幕降临造句,悬挂换词,遐想同义词,由皎洁联想到什么。指导朗读。学生联想。板书:遐想。(如:嫦娥姐姐在华丽的宫殿里翩翩起舞;嫦娥姐姐在和她的小白兔相互追逐……)

多媒体出示第一段。指导并齐读。有感情朗读。

教师:月球上有哪些谜呢?让我们到课文中看一看吧!(大声朗读课文,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 继续探索

教师: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他们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用一个词举例说一说。老师板书:奇异。教师指导:“登”的书写;“奇异、荒漠、任何”的意思;用“没有……没有……”造句。指导朗读。把月球上的奇异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吧。(齐读这一部分。)

四 全班交流

我们原来以为月球上有嫦娥、月宫、玉兔,其实,月球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课件:月球的表面场景。默读3~6自然段,你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画出来。小组讨论。

老师板书:继续探索,解开奥秘。

教师:(指生答。适时出示课件):月球是从哪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早?

教师: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了对月球的疑问,你认为月球还有哪些奥秘呢?(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件: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学生阅读。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五 月亮名句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月亮的名句,并把诗句齐读出来。使用课件出示月亮名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学生齐读出示的诗句。

六 实践拓展

课件出示:小练笔。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很多年以后,你成了一位科学家,驾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星空的奥秘,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星球……

〖板书设计〗

22 月球之谜

月是故乡明课文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词语: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A、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1、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2、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B、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a、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b、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C、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月是故乡明课文范文第3篇

一、 通过课堂教学和教材使用,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乡土情结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个广泛的概念。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教材,搞好乡土材料的教授,可以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笔者在进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主题教学时,努力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把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柯灵的《乡土情结》结合在一起,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来讲述故乡的意义:两篇文章的情感有何异同?乡土给人们打下了什么样的“童年的烙印”?“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句话呼应前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会增加学生解读文章的困难,所以笔者在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之前,做透教师的理解、分析,储备足相关的知识,然后把教学塑造成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自己身处的故乡资源着手,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师思考的讨论题。结合两篇文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环境,去发觉可以证明他们十几年生活阅历的“证据”和“情结”。陶行知先生说过:“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学都来源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到:“爱家乡,眷恋故土,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乡土,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要对自己家乡古往今来的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格外偏爱,做一个永远深情地爱着自己家乡的人。”

二、 通过教师体味和文本感悟,选择合适的作文素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一要求让笔者意识到,只要让学生不单单关注校园、家庭生活,还要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把故乡的一石一树、一花一草化为作文的素材,作文就会出现亮点。

笔者在教授校本课程《文学苏州》,特别是余秋雨先生的《白发苏州》时,展示了自己读后的感悟:“苏州的小桥流水,太湖渔家的歌唱之声,幽深小巷的琅琅读书声,茶室里悠扬的昆曲声,在这特有的意境中,处处透露了让人安宁下来的味道,配合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与软糯可人的吴侬软语,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静静地聆听,轻轻地呼吸,这就是一种幸福啊!”教师通过自己积极的分享,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欣赏,在展示自己文字的同时,指引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和所知体悟,朝更深的方向去寻求合适的作文素材:学会拥抱大自然,留心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让这些成为鲜活的源头活水;研究传统风俗习惯,传承古老文化的底蕴,让这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成为作文的亮点;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体验式劳动,提升学生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新的生命力;细心把握身边人的人格魅力,在弘扬中华美德的同时,让真情实感贯穿作文的字里行间。相信把乡土素材运用好,会提升作文的水准。

三、 强化学生回味和文字记录,把握学习课程的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课文当成范文,把课本的阅读和作文的训练结合起来,再充分开发好课本以外的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材料,巧用、化用素材,做好积累、借鉴和创新的能力。

积累的过程是“温故而知新”的环节,语言文字中的优美的词句、段落,都是很好的写作源泉。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等文章,都有很多的灵感元素。借鉴的状态是写作的重要手段,乡土作文时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相类似材料,进行合理适当的加工;还可以借鉴写作思路,乡土作文的着眼点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可以用范文指导我们的写作。创新更是语文课程具有的学科特点,而读写是迸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契机,就有学生运用古文写了《江南》。

月是故乡明课文范文第4篇

一、 语文读本的教学定位

“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课本)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顾之川语),《语文读本》与课本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编写者对《语文读本》和课本所规定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对教科书(课本),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语文读本・说明》)显然,读本与课本存在各有分工、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正确而有效使用读本,首先面临的是语文读本的教学定位问题。

1. 读本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从教材体系看,目前通行语文教材一般由教科书(课本)、读本、教参、教学设计、评价手册与试卷等组成。而读本属于助读体系的最高级别,其学科性质决定读本教学应该以读为主。

从教材的编审制度看,相较于教材,读本的编审相对自主,这就使读本思想、人文含量相对较高,这也决定读本对于学生思维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较大作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的“可读”和地位的“助读”,决定了读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以读促教和以教导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绝不能将《语文读本》拒绝在课堂之外,而应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本人实际,弥合课本与读本之间的鸿沟,打通两者的壁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使用读本。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某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读本》的重视程度。

2. 读本阅读的达成目的。

读本阅读是非功利性,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不应仅仅着眼高考的小利,更应着眼“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大益。

立足于非功利的阅读目的,读本阅读不应该过分地放在结果读了什么,学到什么,而应该更多放在培养良好的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上。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用不尽。”通过高中三年,甚或小学直至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有序列、有指导的读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速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进而培养他们卓越的思维品质与见识。“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中积淀、养成的浑厚气质,这是真正的素养。气质、思维品质与见识,这些将是他们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成果,这也是读本阅读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读本阅读中要使学生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即是思维的材料。首先,通过读本阅读,积累学生思维的材料,从读本选文中汲取、积累大量高人文、科技含量的供思维驱遣用的材料。其次,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作者、其他读者对话(阅读交流),从而在比较中悟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归纳、比较、批判等。再者,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与独特的思维视角分不开,而这与大量的阅读历练及与睿智者长期对话分不开,读本选文可以给予学生帮助。再其次,利用读本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思维高度源于思维的厚度,这同样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历练及与睿智者长期对话。通过阅读,不断累积思维的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感悟、使用独特思维视角和方法,逐渐提升思维的高度、增加思维的厚度,思维的品质必然会逐渐提高。

3. 读本阅读教学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修、选修课本的教学,更多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个性化的理解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而读本阅读恰恰是对必修、选修教学的有益补充。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权,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阅读,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活跃自己的灵魂,培育自己独特人格。教师或父母成人,总是善意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为学生应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不该怎么读。其实,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内心感受。读本阅读,甚至课外阅读,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个阅读现状的存在,将读本教学定位在尽可能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感受,尊重学生的思维权上,放手让他们自主、自由阅读,从而使《读本》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教师也应该尽量改变指导者的角色,以平等的阅读者角色,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

二、 如何使语文读本阅读更为有效

厘清了语文读本阅读教学的理论,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读本阅读更为有效了。

(一)认识层面

1.对读本进行校本化处理。

课程是动态的构建,由教材、教师、学生及其他课程要素构成的动态过程。读本阅读其实应是以读本为依托的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对语文读本做校本化处理。“《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顾之川语)。我们应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采取适宜的阅读方式,对语文读本做取舍、重组,做校本化处理,使读本阅读效益最大化。

读本的校本化处理,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学校层面可以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统筹安排全组的统一要求和规划,创造性地用好读本。根据读本不同专题和篇目特点,根据学段与教学进度,定期组织例行“美文(经典)朗读”“课本剧写作与表演”“读书交流会”“辩论赛”等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课,形成一种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并以这些活动课为契机,组织学生编写阅读计划、研读文本、撰写阅读心得(笔记、随笔、甚至剧本、小论文),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将阅读内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个。教师层面,既可以结合必修、选修以及作文教学的需要,对读本做灵活处理;也可以挑选介绍一些古今中外众多阅读名家的实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扎实、高效的阅读技能;还可以面对文本,把自己放到一个普通读者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体验,与学生交流碰撞。而学生层面是读本校本化最重要的层面,这是读本使用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根本体现,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体验、质疑批判,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阅读交流,合作探究。把这些落到实处,是良好阅读习惯和优良阅读氛围形成的根本保障。

2.科学处理必修、选修教材教学与读本阅读的关系。

“配套”“助读”身份,决定了我们使用读本时必须科学处理必修、选修教材教学与读本阅读的关系。苏教版每册读本扉页的“致同学”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关系是:“与必修教科书参照呼应,相得益彰,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拓展,或是深化阐释,或是另辟蹊径。”

“补充拓展”。(1)课文内容的补充,如《我与地坛》,教科书选了一、二部分,而读本则补充选了其余五部分,这样就使学生对这篇关于生命意义的严肃思考文章有了一个全面的阅读与理解。教学时就可以将教科书与读本有机结合起来。(2)文章体类的补充,如教材所选散文有叙事,有哲理,但没有托物言志,所以第一册读本“永远的记忆”这一专题专门选了几篇关于思念故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教师上“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就可以借助读本,在深化专题人文内涵同时,让学生对不同体类的散文认识更为全面。选修阶段,如作为《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配套读本的《古诗读本》,较为全面地补充了唐诗宋词以外的各个时期的古典诗词,以及唐诗宋词以外的诗经、楚辞、古乐府、曲等各种诗歌体类,从而使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时代、体类、乃至题材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或内涵关联,或写法勾连”。从人文性方面来说,教科书有“获得教养的途径”,读本则配以“寻找精神家园”,从工具性方面来说,教科书有“寻觅文言的津梁”,读本则配以“文言撷英”;人文、工具兼有来说,教科书有“细节之美”板块,读本则配以“半瓣花上说人情”。在写法的勾连上,“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专题配《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可借此让详细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写法技艺。

“深化阐释”。这是教科书各专题人文内涵的深化阐释。如第一册之“何以家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对家和家园的认识、思考,这是对第一册读本“月是故乡明”专题是中“思乡”人文主题的深入阐发;其他如第二册的“热爱生命”、第三册的“和声之美”、第四册的“人性美丽”、第五册的“人生的境界”等专题。选修阶段的《写作读本》则对写作教学的诸多问题都提供贴切的实例予以阐发,给学生的写作选修提供具体可感、可操作的抓手。

“另辟蹊径”。如读本第三册“如歌的行板”“丹青难写在精神”,可以让学生体察不同艺术形式中蕴藉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再如第四册“写作的智慧”,谈文学创作,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知识与规律。还有五册读本后的十个名著阅读专题,并不完全对应教科书的专题,但分段推进,使课标指定的主要名著阅读落到了实处。

搞清了读本与教材的关系,读本阅读就可以贴着教材走,贴着读本编写走。(1)“以读促教”,把读本当做“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与季羡林的《荷塘清韵》进行比较阅读。(2)“以教导读”,用课文教学所获得的专题人文内涵的理解和阅读方法迁移阅读读本相关相似专题或篇目,如学习第五册必修“旧日时光”板块时就可以迁移阅读第五册读本“爱情的绝唱”“永不褪色的友情”两个专题。(3)以读促思,组织学生系统归纳读本以及课本各专题的每篇文章对相同人文专题主旨的不同角度的阐发,就可以对专题人文主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比如组织学生归纳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与读本一“何以家为”“永远的记忆”“故乡诗情”三个专题各篇文章对“乡情”的阐发,就能极好对深化学生对于这一传统文学母题的理解。(4)以读促写,可分三方面:一是“识规”,通过读本选文(如《写作读本》与第四册读本“写作的智慧”专题以及《论文偶记》《深情与挚情》两文)来认识写作规律,并指导学生写作;二是“借意”,用读本丰富学生对特定人文主题的认知,如把必修三的“祖国土”与读本“深情的歌唱”“爱国的沉思”三个专题整合,就可以极大丰富学生对于“爱国”这一人文主题的认识,从而写出较为深刻的“忧与爱”作文;三是“拟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用读本(尤其《写作读本》)中的“范例”文章来揣摩作文的技法,让学生由模仿借鉴到自由创作,让学生先学规矩,再破窠臼,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3.根据读本自身编写结构指导学生阅读。

有效使用读本,必须根据读本自身的编写结构指导学生阅读。从全书的编写而言,读本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尽可能配套必修、选修教材,就单元而言,读本每专题分“导言”“选文”“资料链接”“感悟与思考”四个部分。“导言”几段文字对专题的主题内涵、选文对专题人文主题的不同角度的阐发、专题及选文的读法都做了指导。“资料链接”则链接与专题、选文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深化对专题、选文的认识。“感悟与思考”则针对选文理解的核心点设置阅读思考题,给学生的阅读提供路径。了解了读本的编写结构,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使用读本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与读本的关系、读本单元结构关系,准确把握编写意图,深入理解单元与选文的主旨,提高读本的阅读效益。

(二)操作层面

如何具体使用、阅读读本?首先要弄清目前读本阅读教学误区:“统得过死”,一切在教师指控下进行;“放得过宽”,几乎处于放羊状态;“鸡零狗碎”,零零碎碎使用,读本与课本、读本内部之间无联系;“隔靴搔痒”,教师自己一点不读,不能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和学生无法进行对话。

月是故乡明课文范文第5篇

月亮意象语文教学月亮作为遥不可及、高悬于夜空的神秘天体,在华夏先民的观念中积淀为具备了美的意蕴的形式,成为中华先民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衍申出多重内涵。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传承经典,当然少不了月亮意象,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意象的呈现方式和不同内涵,谈谈如何根据意象的特点实施教学,高质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月亮意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

意象是汉语言文本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创作主体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被读者所感知的具象,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月亮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并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沿用、发展、创新,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它们超越时空,成为凝聚汉民族精神意味、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的符号、载体。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通过课文和古诗词这两种途径呈现。课文中出现月亮意象较典型的有《嫦娥奔月》《望月》《月光启蒙》《二泉映月》等,课文中借对月亮的描写、对月亮意象的运用,或表达了人们对宇宙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想象(《望月》),或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流逝的美好时光的怀念(《月光启蒙》),或衬托渲染人们的愁绪与孤独(《二泉映月》)。

古诗词中有10首直接借月抒怀的诗词,这些作品中关于月亮的意象内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蕴涵时空的永恒,抒发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其中以明月抒发对故乡、亲人、有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比较多。

由于意象的独特特点,注定不能像定理、公式的教学那样用概念化的方式去说明、印证,不能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讲解、传授。应当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艺术的妙悟,领略母语学习的真谛,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动。

二、月亮意象的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感受月情

运用形象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把握月亮意象,这既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又切合小学生的实际。由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限制,小学生一般不是从理性上去审视作品,而是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去阅读欣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美丽画面,从而得到美的感受。

如《静夜思》教学,教师一连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对看着明月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学生由己推人,想到冰冷的月光洒在地上像白霜一样寒冷,体会到李白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比霜还冷。学生不仅对月亮的意象理解得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由此可见,激发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激活情感.感受月亮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深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2.情境体验,品悟月意

如何引领学生畅游“意象的河流”,将文本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形象,特级教师施建平执教《泊船瓜洲》运用的是创设情境、学生体验的方法。施老师先范读课文,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人、船头、江水以及一轮明月的形象,同时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栩栩如生的简笔画的引领下,在意蕴深远的古典名曲的启发下,在施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的帮助下,学生迅速进入诗歌写作的情境,充分体验到在诗人肩负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已经离家很久,现在虽近家门,却又无法归家的感慨;体验到作者发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来自灵魂深层的呼喊;感悟作者通过月亮所表达的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诗歌如此,课文也如此。《望月》中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银色的海面,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给学生带来了经验的比照和心灵的碰撞。教师首先和学生共同欣赏文本,让文本的审美意蕴感动大家,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看过月景?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月景?”“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什么啊?”“长大的舅舅借着月亮想说什么呢?”通过一系列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小外甥眼里的月亮、舅舅眼里的月亮、引用古诗中的月亮和作者笔下的月亮,都是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是多样的,寄托着不同的情思。正所谓披文显象,显象得意,月亮的意象也逐渐明晰。

3.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相关期刊更多

鸭绿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三月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