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例1 (2013年浙江理综) 磁卡的磁条中有用于存储信息的磁极方向不同的磁化区,刷卡器中有检测线圈.当以速度v0刷卡时,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其E-t关系如图1所示.如果只将刷卡速度改为v0/2,线圈中的E-t关系可能是( )
解析: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感应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刷卡速度减半后,磁通量变化率减小,感应电动势变化的频率也减小,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定律的理解能力.
例2 (2013年浙江理综)在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中,初速度可忽略的离子P+和P3+,经电压为U的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有一定的宽度的匀强磁场区域,如图3所示.已知离子P+在磁场中转过θ=30°后从磁场右边界射出.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时,离子P+和P3+( )
(A) 在电场中的加速度之比为1∶1
(B) 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3∶1
(C) 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之比为1∶2
(D) 离开电场区域时的动能之比为1∶3
解析:根据qU=1 2mv2,认为两种粒子的质量近似相等,可得,粒子进入磁场时,动能之比为
1∶3,
v1∶v2=q1∶q2=1∶3
,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a=v2 R,轨道半径
R=mv Bq,可得半径之比为3∶1;加速度之比为:1∶33;由几何关系知,P3+在磁场转过60°,带电粒子在磁场中速度不变,离开电场区域时的动能之比为1∶3.
例3 (2013年浙江理综题) “电子能量分析器”主要由处于真空中的电子偏转器和探测板组成.偏转器是由两个相互绝缘、半径分别为RA和RB的同心金属半球面A和B构成,A、B为电势值不等的等势面,其过球心的截面如图4所示.一束电荷量为e、质量为m的电子以不同的动能从偏转器左端M的正中间小孔垂直入射,进入偏转电场区域,最后到达偏转器右端的探测板N,其中动能为Ek0的电子沿等势面C做匀速圆周运动到达N板的正中间.忽略电场的边缘效应.
(1)判断球面A、B的电势高低,并说明理由;
(2)求等势面C所在处电场强度E的大小;
(3)若半球面A、B和等势面C的电势分别为φA、φB和φC,则到达N板左、右边缘处的电子,经过偏转电场前、后的动能改变量ΔEk左和ΔEk右分别为多少?
(4)比较|ΔEk左|和|ΔEk右|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析:(1)电子(带负点)做圆周运动,电场力方向指向球心,电场方向从B指向A,B板电势高于A板.
(2)据题意,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考虑到圆轨道上的电场强度E大小相同,有:eE=mv2 R,Ek0=1 2
mv2,R=RA+RB 2,
联立解得:
E=2Ek0 eR=
4Ek0 e(RA+RB).
(3)电子运动时只有电场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Ek=qU.
对到达N板左边缘的电子,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增加,有Ek左=e
(φB-φC).
对到达N板右边缘的电子,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小,有
ΔEk右=e(φA-φC)
(4)根据电场线特点,等势面B与C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C与A之间的电场强度,考虑到等势面间距相等,有|φB-φC|>|φA-φC|,
即|ΔEk左|>|ΔEk右|.
例4 (2013年浙江) 为了降低潜艇噪音,提高其前进速度,可用电磁推进器替代螺旋桨.潜艇下方有左、右两组推进器,每组由6个相同的、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直线通道推进器构成,其原理示意图如图5.在直线通道内充满电阻率ρ=0.2 Ω•m的海水,通道中a×b×c=0.3 m×0.4 m×0.3 m的空间内,存在由超导线圈产生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B=6.4 T、方向垂直通道侧面向外.磁场区域上、下方各有a×b=0.3 m×0.4 m的金属板M、N,当其与推进器专用直流电源相连后,在两板之间的海水中产生了从N到M,大小恒为I=1.0×103 A的电流,设电流只存在于磁场区域.不计电源内阻及导线电阻,海水密度ρm=1.0×103 kg/m3.
(1)求一个直线通道推进器内磁场对通电海水的作用力大小,并判断其方向;
(2)在不改变潜艇结构的前提下,简述潜艇如何转弯?如何“倒车”?
(3)当潜艇以恒定速度v0=30 m/s前进时,海水在出口处相对于推进器的速度v=
34 m/s,思考专用直流电源所提供的电功率如何分配,求出相应功率的大小.
解析:(1)将通电海水看成导线,所受磁场力F=IBL,
代入数据得: F=IBc=1.0×103×6.4×0.3 N=1.92×103 N,
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海水作用力方向向右(或与海水出口方向相同).
(2)考虑到潜艇下方有左、右2组推进器,可以开启或关闭不同个数的左右两侧的直线通道推进器,实施转弯.改变电流方向,或者磁场方向,可以改变海水所受磁场力的方向,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使潜艇“倒车”.
(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中的第一部分:牵引功率P1=F牵v0.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F牵=12IBL,
当v0=30 m/s时,
代入数据得:P1=F牵v0=12×1.92×103×30 W=6.9×105 W.
第二部分:海水的焦耳热功率
对单个直线推进器,根据电阻定律:R=ρL S.
代入数据得: R=ρc ab=0.2×0.3 0.3×0.4
Ω=0.5Ω.
由热功率公式,P=I2R,
代入数据得:P单=I2R=5.0×105 W,
P2=12×5.0×105 W=6.0×106 W.
第三部分:单位时间内海水动能的增加值
设Δt时间内喷出海水的质量为m,P3=12ΔEk Δt.
考虑到海水的初动能为零, ΔEk=Ek=1 2mv2水对地,m=ρmbcv水对地Δt,
P3=12ΔEk Δt=12×1 2
ρmbcv3水对地=4.6×104 W.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凸现STS精神,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是高考物理一贯重视的原则,尤其是近几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取材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如:测量员利用回声测距离、啤酒瓶中CO2气体的状态变化、利用卷扬机从井中抽水;关于“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问题;透过门上的圆柱形玻璃观察门外情况的视场角问题;关于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条件等等.涉及现代科学前沿及高新科技的,如: “惯性制导系统中加速度计的构造原理”; “电磁流量计”问题;电视机显像管中的磁偏转技术; “利用电磁作用输送非导电液体装置”.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关键词:物理;试题命题;严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81-01
每位高中物理老师都要学会命制物理试题,物理试题的命制体现了物理老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一道成功的物理试题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考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有时还要考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推理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有这么一道物理题: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
A、一直增大
B、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答案选:(A、B、D)
解析是若力F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一致,则质点一直加速,动能一直增大,选项A正确;若力F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则质点先减速至速度为零后反向加速,动能先减小至零后再增大,选项B正确;若力F的方向与v0的方向成一钝角,如斜上抛运动,物体先减速,减到某一值,再加速,则其动能先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增大,选项D正确。
这道题表面看似乎也挺简单的,答案看起来也不难。但这里会出现的问题是:质点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是否受到力?这些力会不会因为新加入的力发生变化?
可能出现的情况1: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匀速运动,受到水平拉力摩擦力,竖直重力支持力的作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竖直向上小于重力的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依然匀速直线运动,质点的动能不变。
可能出现的情况2: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匀速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竖直向下的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受到的摩擦力增大,拉力小于摩擦力,质点匀减速,动能一直减小至零。
可能出现的情况3:质点是一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形成的复合场中垂直于电场力方向运动,若某时刻突然增加一个与原来电场力同方向的电场力作用,由于电场力大于洛仑磁力,合外力不为零且与速度方向垂直,质点将做曲线运动,速度要增大,洛仑磁力也跟着增大,此后的运动是一复杂的曲线运动过程。
所以这道试题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答案,那么这道试题应该怎么改会比较严谨呢?题目中应改为: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且不引起其它力的变化。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是( )?
这样答案的分析就能科学严谨。
所以物理试题的命制应该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稍有不慎就容易出错或出题不严密。这就要求命题者和使用者对题目有足够的重视。所设计的物理过程既要遵守物理规律,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有些物理过程不能想当然,否则可能会出现歧义或答案不准确的现象。一道好的物理试题是很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的。下面我们再看一道题:
下列有关电场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线一定是不闭合的
B、电场线是电场中实际存在的
C、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D、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小
答案为:(A、C)
实际上A选项中:电场线不闭合,这种说法只在由静止电荷激发的电场即静电场中成立,在静电场中,我们会告诉学生: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这里电场线是不闭合的线,而在振荡电路的电磁场中的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因此这道题出在这里就显得不科学,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那么如何命制一道好的物理试题呢?
我们应做到几大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试题都最关注的问题。应努力确保试题内容科学准确,认真核对每一个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准确性。要求老师对于知识前后连贯应该有较透彻的理解。
2、促进学生发展原则:通过测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诊断和反馈,强化和改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向前发展。让学生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3、联系实际原则:试题要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发展,前沿物理科学。
4、导向性原则:试题命制应将学生引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要把学生引向考前死做题,考后全忘记的方向。通过教学考试确实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提升受益终生的综合素质。
5、综合性原则:在命题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全面考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要求我们出题时兼顾考察知识和能力,在试题中渗透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6、创新性原则:注重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题型,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体验与认识,利于学生感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在试题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舞台;试题要灵活开放,减少纯粹记忆性的考试内容,并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发掘学生的潜能。
7、人文性原则:卷面设计,标题的确立、情境的创设应体现认为关怀,使学生能怀着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使评价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84.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结果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在教学理念方面,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相互补充,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网络时代,教师、学生、教材都会在与网络的互动联系中丰富自己,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向自主与开放。在设计练习和习题上,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基于测试评价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物理试题的题型、内容、编写技术、问题的解答方法、评价手段应涉及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有助于新课程的实施。
二、物理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试题的编写要体现新课程目标
科学、合理的卷面评价,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物理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和提高的过程。物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在笔试环境下,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容易做到全面,因此,笔试考卷应以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表现为基础。某一具体的试题可能同时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即涉及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于某一具体题目而言,就会成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交叉点。新课标下的笔试试题应当既重视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重视考查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着重加强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新课标下的笔试命题可以从双基、探究、创造、意识等四方面去具体操作。 具体的试题可以看作是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点,即该题目应该同时具有考查双基、探究、创造、意识的功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习题都要同时包含上述四方面的功能,有的题可能包含一个、两个或三个方面。要想使新课标下笔试的每个题目同时具备考查四方面的功能是很困难的。首先是编制题目不容易,另外也容易使题目本身失去物理问题的科学特点。因此,不妨将四维空间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四个相对独立的一维空间,即将某个具体题目侧重于考查上述四方面中的某一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表现及倾向。这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处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逐渐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是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造”的过程,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质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以,新课程对应的教学目标下,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考查就应该成为笔试命题的中心内容。
三、物理试题的编写要体现物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学习价值观下,《物理课程标准》所构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③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⑤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应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内容;命题的着眼点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细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意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材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的数学计算;题目中的物理情景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通过选择、作图、问答、实验、计算等题型对双基知识进行考查,从而实现考查功能。
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
对应探究的思维程序、探究各要素的具体方法及实际探究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以设计为:探究方法题、阅读探究题、探究设计题。
例一 如图所示,xOy平面是无穷大导体的表面,该导体充满z0的空间为真空。将电荷为q的点电荷置于z轴上z=h处,则在xOy平面上会产生感应电荷。空间任意一点处的电场皆是由点电荷q和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共同激发的。已知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则在z轴上z=■处的场强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A.k■ B.k■ C.k■ D.k■
解析:(1)假设放在z轴上z=h处的点电荷为正电荷,则导体的上表面感应电荷为负电荷,下表面为感应电荷为正电荷。对于z轴上z=■处的场强由上面所述三部分场源产生的叠加而成,中学只学了场源为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并未学习场源为平面的场强公式,学生的求解暂时陷入僵局。
(2)考虑到导体的下表面距离xOy平面无限远,对其附近的场强影响可忽略不计。再考虑到导体的上表面的场强在z轴上下等距离处应该具有对称性,即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既然z=■处的场强无法直接求出,不如间接先求对称点z=-■处的场强。
(3)对称点z=-■处的场强也是有两部分叠加而成。点电荷在此产生的直接用公式求解:
E1=■=■。
既然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xOy平面感应电荷在此产生的与点电荷在此产生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大小E1′=■,方向沿z轴正向。
(4)根据对称性,xOy平面感应电荷在z=■处的场强大小E2′=■,方向沿z轴负向。点电荷q在z=■处的场强大小直接用公式E2=■=■求得,方向沿z轴负向。
最后根据场强的叠加原理,在z轴上z=■处的场强大小为E=E2+E2′=■+■=k■,选项D正确。
点评:本题情境新颖,构思巧妙,体现了高考探索创新的思想和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有近似处理和对称法。近似处理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所谓近似处理法,就是突出主要因素,摒弃次要因素,进行近似处理,是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从事创造性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本题导体的下表面距离xOy平面无限远,对其附近的场强影响可忽略不计就用了近似处理法。
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本题导体上表面的场强在z轴上下等距离处应该具有对称性,即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用了对称法。
例二 如图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α的斜面体(斜面光滑且足够长)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底部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顶端与劲度系数为k、自然长度为L的轻质弹簧相连,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着质量为m的物块。压缩弹簧使其长度为■L时将物块由静止开始释放,且物块在以后的运动中,斜面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
(1)求物块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长度。
(2)选物块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用表示物块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证明物块做简谐运动。
解析:(1)设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ΔL,mgsinα=kΔL则ΔL=■,弹簧的长度为L+■。
(2)当物块的位移为x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ΔL,物块所受的合力为,F合=mgsinα-k(x+ΔL)=-kx,可知物块做简谐运动。
点评:本题立意明确,设问新颖,梯度较大,体现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对比分析可知,作为安徽卷物理压轴题是在课本选修3-4的课后习题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改编后的试题综合性增大,能力要求提高了。该题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就题论题,不教会学生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遇到情境新颖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除了加强对物理基本思路的训练,同时要对某些重点知识的典型模型进行适当的改组、拓展,从而达到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 综观2009年中考物理试题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卷20幅图片中有17幅来自课本,建立起学生熟悉的答题环境。试卷以知识为载体,站在物理学科思想、物理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高度,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试题的背景材料全部取自课本教材,避免单调繁杂由知识到知识的纯概念间的演绎,注意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第2题生活中参照物的选择、第3题常见的几种光现象、第7题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设计电路、第11题探究实验时如何提出问题等。特别是第27题研究环形磁体磁极分布情况,看似题目很深奥,其实所考查内容都是磁体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有任何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磁体的指向性、判定磁极的方法,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2. 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试题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学科特点,贴近日常生活,适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认知特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如第13题霜的形成、第19题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1题苹果在水中的浮沉、第22题照明灯知识、第23题太阳能路灯等。特别是第12题利用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观察鹦鹉图片,取材于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往往很少有人对其仔细观察和分析,很多考生都认为就是一个凸透镜应用为放大镜的简单题,然而其综合了光的斜射和直射时的折射知识,所以该玻璃杯只有在水平方向相当于放大镜,而竖直方向实际相当于玻璃砖,理解了这些才能正确作出判断。当然,本题中的A和D两个选项与原图大小几近相同,也给考生的选答造成了假象。
3. 重视实验操作,突出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试题重视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的考查,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和利用日常用品所做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作用。如第5题两块压紧的铅柱不易分开实验,第8题应用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第11题摔玻璃杯实验,第14题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操作、第16题吹纸片研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第21题苹果浮沉实验等。而第12题光的折射现象同时告诉我们,实验不需要复杂的物理仪器,甚至是一杯装有水的普通玻璃杯都能呈现试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4. 立足科技前沿,体现课程改革。试题密切联系新型科技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3题太阳能路灯的开发和使用,第30题汽车防冻液的配制,这些试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走进物理、理解物理,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二、 从中考答题情况谈当前中考物理复习
1. 重视课本,突出“双基”。09中考题顺应现行新课改的潮流,突出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出现不少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新题,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试题仍是重中之重的内容,占70%以上,但从试卷的初步分析统计来看,考生在这方面的失分还是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不透彻造成的,如判断物体浮沉条件可以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也可以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然而有的学生不会计算浮力或密度,解这类题目自然就无从下手了。此外不容易理解的还有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杠杆平衡条件、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紧扣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方法,掌握规律的来龙去脉和运用条件,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失时机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2. 联系实际,开放创新。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新题不断涌现,这些新题如“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题、开放性试题、直接或间接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试题,都是将问题再“包装”改造过来的,这些试题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对于平时那些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失分率较高。据此,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应立足基础,高瞻远瞩,注意联系运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典型实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近代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努力在自由开放的知识海洋中探求创新,感受快乐。
3. 注重实验,提高能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综观近年来的中考物理实验试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科学探究,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这对选择高层次的考生有极好的区分度。从阅卷的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学生的实验步骤不够周全,文字表述不够准确、扼要,实验能力和技能较差,方法的掌握上存在欠缺。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亲自动手,自己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进而改进实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新的实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还物理学科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