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等等灵魂

等等灵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等等灵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等等灵魂范文第1篇

古时没有高科技飞来驰去的交通工具,马就相当于今天的飞机了。牛慢,相当于火车吧。老子却选择骑牛而不骑马,他坚信欲速则不达,坚信只有一步一步把该走的路扎实地走过,然后在走过的地方耐心细致地言传身教,他的《道德经》才能种子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他骑着追风快马,像传报军情那样日夜疲于奔命,大概就没人会知晓《道德经》的真谛了。纵马狂奔,适合攻城掠地侵占别人的领土和家园,但那也只能是侵地掠人,而霸占不了人的心。心即灵魂的方方面面,不通过慢工夫一点点潜移默化,化至一种别样的境界,是绝对占据不了的。

这样看来,慢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能力了。凡需慢求的事,哪样不需韧性和毅力?而当今的问题却是,许多人既缺乏信仰,又个个被“拜金教”收容了去,每日唯恐被金钱冷落片刻,因而疲倦而不懈地按“拜金教义”不停狂奔。奔来奔去,奔成了钱奴、权奴、色奴、房奴——却失去了宝贵的慢节奏,从容生活的自由人格。

生活,说白了,即,生和活,对应的就是,死和亡。所以,生活二字,应该包含了人生的全部内容。什么叫慢生活?慢是相对快而言的。慢生活就是适当放缓生活节奏,实现较为人性化的从容生活,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说穿了,就是减慢走向死亡速度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人,连活着的许多内容都没时间慢慢体味了,一切都被快字所奴役:快挣大钱,快谋重权,快得美色,快住洋房,快坐好车——这些东西若能从容正常获得固然也不错,但若以变为其奴作代价,就本末倒置了。须知,变成任何奴,都得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啊!所以有识之士说,不自由毋宁死。

但许多人就这么执迷不悟或无奈地“快生活”着,一点都不快活。所以这个时代便成了“挣命的时代”、“有病没工夫的时代”、“灵魂被肉体抛弃的时代”、“不够(钱不够花,时间不够用)的时代”等等。就因为生活已快得灵魂都跟不上肉体了,所以不愿让灵与肉分离的人们开始呼唤“慢生活”。

认真想想,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并没窘迫到忍饥受冻的程度,是有能力放慢一点生活节奏、做个“亲自生活”者的。如今,不少人忙得都不能亲自生活了:比如自己的孩子不亲自养育,却扔给父母;父母病了,自己不亲自陪一陪,只扔下钱;爱人有喜事或愁事了,自己不亲自置酒说说祝贺或安慰的话,只在需要对方的时候吝啬地说一声“我爱你”,等等。此外,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了,却没亲手养一盆花,没亲手买一次菜,没亲手做一次饭,没亲手抱一次自己的孩子,也没真心交个朋友,就知一门心思地追求利益和效率了……

时间对什么人都一样,就那么多,快还是慢,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说明,没几个人能忙成伟人,能像长江黄河或大海那样掀涛作浪。那么我们多数人就从容地甘做不大不小的河,顺其自然地向生活的海洋流淌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美谈》中就提到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欣赏就是审美。一点审美时间都没有的生活,无论如何算不得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不管怎么忙,也要挤时间唱一会儿“马儿啊,你慢些走喂慢些走哎,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

有篇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的散文《蹓跶》中说:“蹓跶自然是有闲阶级的事儿,然而像我们这些‘无闲的人’,有时也不妨忙里偷闲蹓跶蹓跶,因为不能让我们的精神终日紧张得像一面鼓!”像鼓也罢了,若精神终日绷得像琴弦,一触便会断的,命若琴弦啊。提倡慢生活并不是在号召大家游手好闲过懒日子,而是警示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这个质量,绝不能单以钱和物论,一定要关乎精神,关乎幸福指数。

物欲太强的人,不会有闲;样样不舍的人,不会有闲。而无闲的人,一定会有时间生病;轻视慢生活的人,一定会快速走向坟墓!让我们的肉体慢点走吧,等等灵魂。

(作者为辽宁省原作协主席)

实战演练

1. 文章标题《肉体慢点走,等等灵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篇说古人老子“至今还活着,活在许多乘高铁坐飞机日行万里巡天遥看千河的今人心中”。你认为此处所说的“至今活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引用名言进行论述很有特色。你最欣赏哪一处?请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请作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结尾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减低物欲要求,放慢生活节奏,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实现较为人性化的从容生活。(基本意思说到即可)

2. 因为这些享受着快速交通的今人,已经开始反思生活“快得灵魂都跟不上肉体”带来的危害,认识到老子“慢生活”思想的现实价值,所以作者说老子的思想“至今活着”。

3. 开放题。示例一:我喜欢引用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因为作者将科学的生活理念、生存状况与文艺挂钩,让读者轻松地品味“慢生活”的内涵;示例二:我喜欢对《蹓跶》中一段话的引用。因为作者为了强化“快生活”之危害,将引文中的喻体“鼓”升级为“琴弦”,给人形象感,读来很有文学味。

等等灵魂范文第2篇

摄影:格日图

主要演员:王海燕、陆诗雨、巴音、涂们

朝克率领盐队向冒顿山口进发。冒顿山口是盐队的必经之地,也是色楞匪徒对盐队进行抢劫的地方。朝克的妻子十五年前就是在这里被色楞杀害的。

朝克的女儿索古吉玛一心向往过牧人的生活而拒绝那森的爱。色楞的儿子扎那在偶遇索古吉玛后深深地爱上了她,扎那为了心爱的女人劝父亲放弃抢劫盐民。当朝克得知扎那的身世后,拒绝了他的求婚请求,而要烧死他。索古吉玛为了救扎那不惜舍弃生命,无奈中朝克选择了部落中的老规矩,放了扎那宁愿自己被烧死。色楞主动来找朝克,坦言为了儿子放弃抢劫,接受惩罚。色楞选择开枪自杀。当这一切结束后,朝克率盐队继续向冒顿山口进发。

本片获得2002年第二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二等奖;2002年第九届“骏马奖”优秀电视电影奖。

草原情结《白魂灵》

文/识丁

导演塞夫的片子我大多都看过,如《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成吉思汗》,乃至《天上草原》等等,印象一直不错,可能是因为比较钟情草原上那种“风吹草低琴音远”的苍凉吧。当然塞导的片子也不是部部都苍凉,比如《白魂灵》,就透着某种人性的炙热――那是真情对良善的呼唤。

在茫茫大草原上贩运私盐的盐民首领朝克的女儿索古吉玛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盐民中仰慕她的小伙子很多,其中最炽烈的要数彪悍的那森。但索古吉玛由于厌倦了这漂泊的生活,常常一人离开营地,去河边黯然神往遥不可知的未来。在遇到并爱上陌生人扎那后,故事里纷繁复杂的矛盾便由此荡人心魄地展开了。

索古吉玛希望扎那能带给她安定的生活。实际上,扎那能够也愿意满足心上人的这个愿望。但横在他们之间的障碍却让他们痛苦不已――扎那竟然是15年前杀害索古吉玛母亲的草原匪帮首领色楞的儿子。最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的要数盐民首领朝克,因为色愣匪帮杀害的不仅仅是他的妻子,还有草原上很多无辜的百姓。这种世仇不是轻易就能化解的。偏偏两个年轻人陷入情网无力自拔,决心以身徇情。已失去妻子的朝克不想再失去女儿,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取女儿的自由。扎那的父亲色楞获得了这个消息极为震撼,他单身匹马来到盐民之中,决心以死了却自己与盐民们的恩怨,成全儿子的幸福……

可以说这部电视电影故事编织得非常精彩,一波三折,而且拍摄也大气磅礴,非常流畅。大草原的辽阔壮美,草原民族的骠悍雄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片中的女主角,不仅年轻漂亮,演得也十分到位,将自己的哀怨及对爱情强烈的追求演得很有张力,令人感慨无限。

故事之所以精彩,我觉得最突出的就是同一事件背景下不同矛盾的呈现,这使得影片情节更为丰厚和真实。尽管各种矛盾的大小有别,但其寓意却是一样深刻的。

一、索古吉玛与盐队的矛盾

其实不管是哪个民族,没人不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即使“游牧民族”也不例外,只不过多数人都遵从了生存的法则,将自己的渴望埋在了心底。但执着的索古吉玛偏偏响亮地喊出了心声。她要选择并争取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活方式,以结束眼前这动荡苦难的人生旅程。所以不管是谁,只要能给她幸福的保证,她就愿意跟他一起终老一生。在这个时候,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胜过了爱情。而让我们(观众)欣慰的是,索古吉玛托付一生的人同时也给了她真诚的爱情。

二、盐民与匪帮的矛盾

这个矛盾产生的前提就是生存。不管是盐民还是匪帮,他们都是在为生存而“战斗”。对盐民来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盐能平安地卖上一个好价钱――以此改善生存状况,而最大的恐惧则是匪帮对他们艰辛生活的破坏,因此即便扎那救了索古吉玛,但作为陌生人,他也只能被盐民允许跟在营地之外;对于匪帮来说,他们选择的生存手段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初衷的,但人性的善恶在生存的紧要关头总是要见分晓的,他们选择了恶。

三、两辈人之间的矛盾

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珍贵的东西了,所以所谓两辈人之间的矛盾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存在的。作为父亲,尤其是一个已经失去妻子的父亲,朝克最大的心愿莫过于给索古吉玛以真正的幸福,因此才凭阅尽世事的眼睛帮女儿物色了他认为好的归宿。而索古吉玛认定幸福是要由自己来争取的,不快乐的婚姻不可能长久。新婚之夜,索古吉玛成了心上人扎那的新娘,而不是新郎那森的。最后妥协的还是父亲朝克,他宁愿死也要为女儿换取自由。同时,匪帮首领色楞也因儿子“沉湎女色误了正事”而气愤不已,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牺牲自己来化解夙怨和换取儿子的幸福。

四、情敌间的矛盾

那森从扎那出现就很不喜欢这个陌生人,尤其发现索古吉玛的心被扎那“偷走”后就更是愤怒不已,几次想干掉扎那但都被制止了。而且这个行为还起到了反作用,索古吉玛甚至对他产生了成见。这让姑娘底勒赫依暗自窃喜,因为她一直深爱着那森,尽管只是一头热,但她相信,只要那森不娶索古吉玛,她就有机会收获她的爱情。因此,她暗地监视索古吉玛和扎那的一举一动,挑拨那森放弃……与此同时,喜欢底勒赫依的小伙子马拉乌兰也在积极争取赢取姑娘的芳心。

表演方面几位主要演员都相当出彩儿。服装也很好,我个人尤其喜欢扎那英俊霸气的扮相。画面和音乐都很讲究,尤其影片开头,让人非常愿意往下看。对白里蒙古特有的谚语不少,既见哲理,也很幽默。

塞夫导演的片子大多都以内蒙古草原为背景,而且全部都是和夫人麦丽丝共同执导的。谈到这种夫妻合作,塞夫导演说:“我们一直以来的影片都是合作导演的,当然也有分工。动作强烈的那些场面由我负责,而表现细腻情感的部分就由她负责。因为我们是夫妻,多年来相处,沟通上就非常容易。有时候也会有争吵,但总是越吵越清楚。”

等等灵魂范文第3篇

导演: 陈国新

编剧: 陈国新

主演: 林妙可 / 杨采妮 / 刘晓庆

类型:剧情/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2-06-01(中国大陆)

片长:97分钟

电影以“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为背景,描写现代都市一对富有的母女来到大草原,遇到爱唱歌的蒙古族孩子和淳朴善良的蒙古族老奶奶,草原的生活使她们的人生观得以改变的故事。合唱团有37人,故名《37》。整部电影充满内蒙古大草原的特色,蓝蓝的天,一望无际的草原,澄净蜿蜒的河流和河畔悠闲的牛羊,最动人的要数合唱团孩子们悠扬婉转的歌声,仿佛能洗净灵魂,让人的内心得到洗涤和升华。

尚于(杨采妮 饰)是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女强人,在香港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独自一人抚养女儿,让女儿过着富足的生活。但紧张的工作剥夺了她陪伴女儿的大部分时间,让不满10岁的女儿米莉(林妙可 饰)慢慢变得自闭,不爱说话,没有朋友,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玩具熊,她想念爸爸,就叫那只熊为爸爸熊。

由于金融危机,尚于被委派到呼伦贝尔草原,以考察为名,不管使用何种手段,也要找到合理原因取消欠商业价值的文化项目——支持蒙语发展的基金。

初到草原,尚于吹毛求疵的性格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她觉得水不卫生,蒙古包睡得不安稳,电话充电要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连食物都只肯吃自己带来的饼干,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女儿,不要轻易相信这里的人。可是米莉来到草原,却好像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妈妈白天去工作,她就跟草原上的孩子一同玩耍。他们坐在草原上讲故事,唱歌……草原孩子释放压力、消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对着草原歌唱,那歌声清亮优美,让米莉感到整个人都能融入这宽广的草原中,无比自由,无比愉快。这个很久没有笑容的女孩从她认识了琪琪格、多木耳、认识了所有草原合唱团的小伙伴开始,每一天都很快乐。

奥优(刘晓庆 饰)是被委托来照顾尚于母女的蒙古族老奶奶,她皮肤黝黑,笑容温和,心地淳朴善良。与尚于严格对待女儿的方式完全不同,奥优懂得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善于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不管是她准备的蒙古族面包和手把羊肉被尚于拒绝、给尚于准备的马靴被扔到一边,还是去帮她们收拾房间被驱赶出来,她都带着淡淡的微笑悄悄离开,从不责备,从不埋怨。对草原生活深恶痛绝的尚于着急办完公事赶快回去,可是最富草原特色的节日——那达慕大会将要在10天后召开,她们只能再在草原上多呆10天,尚于焦急地抱怨着:“怎么那么慢,你们做什么都这么没有效率,怎么生存下去?”奥优却淡淡地说:“尚小姐,会不会是你的生活太快了呢……”

一次小小的意外改变了尚于,米莉带小朋友来自己的蒙古包里玩,不小心将水打翻洒到了妈妈的笔记本电脑上。气急败坏的尚于根本听不进米莉的解释,她只是对米莉吼道:“你不要动,也不许说话!”米莉也赌气不跟妈妈讲话。这时,奥优的一句话让尚于受益匪浅,她说:“人老了,记性就差了,你那么年轻,怎么10年前的事情都不记得了?10年前,你是那么辛苦地教她走路,教她讲话,现在却叫她不要动,不要讲话。”简单的话语使尚于懂得了自己教育女儿如同对待工作一样苛刻,竟然忘记了作为母亲的天职就是理解、包容和爱。

从那以后,尚于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草原,对待草原上的人和事,她愿意融入这个淳朴善良的民族中,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歌唱。米莉也加入了他们的小合唱团,学会了很多蒙语歌曲,并且在尚于的提议下,合唱团的孩子们得到了在那达慕大会上表演的机会。

等等灵魂范文第4篇

曾让学生作文,命题要求如下: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刘亮程有《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18岁门槛上,请补充并写作“,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大致类同:“奋斗,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坚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习,我今生今世的证据”、“记忆,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太宏大的用词,太冰冷的表达。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何似在人间!

生命,竟在思索间滑向空洞,丧失了生命本应有的冲动、激情、力量、跋扈和深度。

我思,故我忘,这真是知识教育的一种灰暗!

我们曾经和正在强调着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幸福。而我们的学生却在形而上的知识的攀爬中走向了生命的荒疏。今天的学生,他们对自我的需求与定义茫然无知,他们不了解自己,就像他们从不曾了解他人,他们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肖川说:“我们的教育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却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消灭生命知觉。

我们的教育甚至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思想文化的普泛的尴尬:当代文化灵魂的集体失语。王培元先生如是陈述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在政治压力面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如西方知识分子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忍耐、等待、挣扎,退回到自己的内心,惟以沉默的超重的工作体现自身的价值。”今天,顾彬说:“迄今为止,21世纪中国文学似乎面临着许多内在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他认为是一些中国作家缺乏意志力,不能为他们的艺术忍受磨难,而是去为商业世界服务,且无文学规范:“无规范,则无艺术;无规范,则无道德。”无怪乎徐中玉教授也要为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的“过分自律”而慨叹。

教育,正在以什么为核心?难道除了在教育的皮相里累积与卖弄,我们再无可陈?

身份认同: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

在《教育不是良心活儿》中邓梁说:“如果我们仅从目前某些方面的一些进步就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必然会减少对教育深远影响的思考。把教育当做良心活儿,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近视’。把教育当做良心活儿,很多时候,是面对教育失败的一丝难言无奈;是面对教育失败的一声被动叹息。”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应从知识分子的立场坚守自我精神的纯洁性与崇高性。萨伊德说:“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流亡者、边缘人、质疑和批判的角色。流亡不是一般意义的物理概念,而是一种面对存在而在心理时空建立起来的生存态度。”流亡意味着边缘,边缘意味着独立和质疑,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拒绝附和从属,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他们正如卡尔曼海姆所说:“不隶属于任何阶级,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努力追求一种非偏狭的视野。”所以,惟有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也惟有心灵自由的知识分子才能探索到真正能使人类进步的真理.他们不知疲倦,执着探索,永不安居,永远在路上。

教育之维:建构生命品质

罗曼罗兰说:“一个活生生、具有相当价值的性灵,比伟大的艺术品还可贵。”

教育,如何建构生命品质?

给予生命自由――

给予生命自由,并非形而下的放任,而是基于良知的人性的认知与执着。每个生命都有极大的潜能与弹性。俄国诗人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明斯基说,给予辛劳不已的人生以安慰的,不是来自哲人的著作,也不是来自诗人甜蜜的杜撰,不是来自战士的赫赫功勋,也不是来自禁欲者的苦苦修炼。而是来自美好生命的再生:“心灵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循环/看,我又回到童年的梦幻。”在生命的循环链中,晚年不是落入衰朽,而是与朝日般的童年相接,美甚。

而我们的经验总是太多,孩子们的“自己”总是太少。不能忘记《死亡诗社》中18岁尼尔的纵身跃下,他在另一世界里实践了自己对戏剧的梦想。以“死亡”来明证成人经验的失败,实在是太浪漫而轰烈的悲壮。

我们的规训总是太多,孩子的自由总是太少。当有朝一日我们悲哀地发现,原来幼年朴素的游戏足以休憩我们暴涨的神经,甜美我们干枯的生命,而在后文明时代烦琐的戒律里成长的孩子却连从最简单的游戏里寻找快乐也不会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惊诧。

冲破的逍遥并不只在庄子的梦里。《召南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这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顺乎人性自然发展,不受礼法约束:“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孩向她的情人热烈着她的爱情宣言,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她们任性、主动、粗犷甚至无理,她们早就是爱情坚定的强者。《有梅》的自然之爱,《溱洧》的坦诚之爱,《氓》的理性之爱,可见古圣人的道德训诫并不牢靠,经不起诗与真的原始野性的冲击。我们今天的训戒,还要怎样去违背真实内心的声音?

培养生命感觉――

培养生命感觉,并非要让学生面对低俗化的生命姿态。原始蒙昧的生命感觉与精神认知的生命感觉不是一个维度。本原意义上的哲学带有哲人个体的生命气质,而不仅仅是知识学的,它关系到人生、希望和信仰。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缺失了这种哲学的姿态,才使得这个时代普遍充斥着在后物欲时代里不知所措,物的狂欢与心的沉寂形成巨大反差的现象――甚至在自己的生命意味里从未明白,什么是生命应有的形态,什么是生命极致的美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权利与责任。

在这时代我们学会了改变感观审美来标榜个性,却未学会提升内质来改塑生命,以至一部分人轻易地结果自己的生命,也漠然地面对他人的生命。在他们缺乏参照与历练的轻而易举的人生里,他们缺失哲学意义上的灵魂自省;从而他们浮华的笔下,从不理会阿多尔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时代灵魂巨痛。

和平年代,我们太缺少经典,生命太缺少质量。

教育要深入人心,是需要一点刺心的疼痛的。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阅读着轻飘。《中国青年报》载:现代社会虽然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有关“生”、“老”、“病”的教育,唯独关于“死”的教育非常缺失。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学校中根本就没有关于生死、尤其是关于死亡方面的基本教育。有财经评论者这样说:目前最有害的是,让一夜暴富引领社会价值观。“超女”、恶搞等现象是当代经济大环境下人们价值观畸形嬗变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传统道德被边缘化,社会就会陷入价值失调和道德焦虑,就难以凝聚起亿万民众的力量,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改革的成果也可能被消耗。

今天我们读到的更多可能是这样的社会新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学者胡星斗说“前几天我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年轻人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救人,人救上来了,自己却受了重伤,结果最后没人管了。于是,只好打官司解决治病的问题。”

或者读到这样的文化:“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当国家一级作家、诗人赵丽华把这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与多首类似的“实验性”诗作在网络上发表时,网民愤怒地诘问赵丽华,“这也叫诗?我一晚上可以写出一千首!”并恶搞:“我/终于发现/我/也能/写诗了”。

与此相反,我们听到来自国外的阅读深度。胡星斗说:“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阅读量正在逐年下降;相反,并不富裕的印度人均阅读量排世界第一。”刚刚从南美访问归来的作家张炜说,南美是出了很多文学大家的地方,也是近20年对中国文学有较大影响的地方,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沿途所见的浓厚的读书氛围:“这次我们在多个国家转机,在机场等飞机的一两个小时内,我数了数,这些国家的机场内差不多有2/3的人在读书,后来在当地的公交车站,随处所见也都是读书的人。”

多元价值整合尚未完成,传统道德业已失范,在这样一个进亦难退亦难的困窘里,中国式生命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与惶悚。爱默生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怎样的想,就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人一生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他自身的主体力量,只有让每一个孩子形成最佳的主体状态,才能使他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这最佳的主体状态便是孩子阳光生命感觉,它才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灵魂。因而生命教育的问题质言之是灵魂的问题,精神引领殊为必要。

提及灵魂,不得不提到苏珊桑塔格。对于“死”的关注,构成美国公众的良心最耀眼的品质,看这一段来自她的代表作《疾病的隐喻》里的文字:

“通常情况是,一个人一旦患上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病症,便立刻成为另一个物种,立刻被一道玻璃反转门隔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不仅要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还要承受加在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摧残。不再有人需要他,除非是想拿他做怜悯或贬斥的材料。在熟悉的街道上,他变成了一个异乡人;在熟悉的符号世界里,他仿佛置身异域;在社会通行的各种语境里,他和他的疾病都成为不祥之物。病人本应服用清心散,到手的却只有恶心丸……”

尊重生命本身,正确地面对自身与他人,这是桑塔格一贯核心的姿态――不只是桑塔格才有批评的热情,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有同样的热情。但热情并不一定有效……桑塔格的批评是有效的,它将一种公共关怀的热情有效地传递给了公众。她让“政治”回到了日常生活场景,也让公众在日常经验中发现了“政治”,于是“批评”具备了生命关怀的厚重与份量。

突然想起一个主流与边缘的有趣对话,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后有这样一番关于“赤子之心”的探讨:

薛:“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贾:“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说了,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等等灵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国学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5-01

国学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从而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国学教育至关重要,它是教师们必须需要重视的一门帮助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课程。

1 链接国学教育,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解读课文和语文材料的同时,一定要特别留心课文和资料中所涉及的国学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国学知识添加到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当中去。教师可以把课程分别设置成三个部分――课前预习,如何解读课文,学习后的感想。例如,在学习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时,在课前预习这一部分当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去搜集一下孟子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孟子这个人的生平事迹。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孟子这个人。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孟子的哲学体系,以便接下来更好地通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同理,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同样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中的国学知识。例如,在学诗人李商隐的古诗《夜雨寄北》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不难读出其中那淡淡而忧伤的思乡之情。

再例如,在学习《史记》里的课文《陈涉世家》时,就可以再借机为学生科普一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热情。

2 通过国学熏陶,提高学生的伦理观念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推崇。直到现在,他所留下的《论语》等著作还在被人们所学习和研究着。特别是其中的“入则孝”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尊敬老人。再比如其中的“出则悌”,则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与人沟通交往的时候,需要注意个人的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孔子的语言十分简单易懂,但其中却包含了许许多多令人发醒的深刻道理。学生正处与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国学,特别是学习孔子的著作,有助于培养他们善良正直,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将孔子的学术继续发扬光大,广为流传的人。孟子在书中提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希望大家可以遵守社会秩序和规则,和谐有序地生活。同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对当今的社会和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3 诵读经典诗文,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阅读,学生的阅读文章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古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古代名人的经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加课外知识储备。例如,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当学生读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句话时,就能明白这是要求大家要在日常交往当中互相尊重对方;在“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中,学生理解到了做人要诚信才能受到他人的信赖的道理;“步从容,立端正”是要求大家做到行为举止大方端正;同时,在衣着打扮上要做到“衣贵洁,不贵华”……通过阅读《弟子规》,学生其实不难发现,这些古代的著作所告诫大家的内容,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一样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学生都能按照树上的要求约束和反省自己,那么个人修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更加容易获得他人的赞美,个人魅力也有变得很高。对待同学也会更加积极大方,对待家人也会更加听话懂事,对待老师也会更加恭敬有礼貌。这就是国学所带来的益处以及良好的指导作用。

4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越来越频繁。相反,学生就会忽视古代国学的作用。长期接触网络的学生,容易出现情绪孤僻,性情暴躁,缺乏耐心的心理症状,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个时候,教师就更加需要督促学生花时间去阅读经典书籍。例如,通过背诵和朗读《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这些古代诗词著作来消除他们内心的浮躁和不安,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静下心来,耐下性子,去学习知识,倾听教师的教诲。中国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才子佳人所创作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如同花园里的百花,争奇斗艳。中华文明更是在世界上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度的文化可以与之媲美的。因此,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学生们的学习的优势所在,学生如果可以将他们真正地吸纳理解,那么将会受益匪浅。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树立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大时间点。因此,国学知识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他们明白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国学,才能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参考文献:

[1] 潘桂飞.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J].文教资料,2014(20).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沥青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半导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科委

现代班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