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山西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山西省期刊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697X
国内刊号:14-1353/O1
邮发代号:22-4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移动学习;初中;科学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G434
引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前,很多学校也将这种移动设备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建立移动应用的学习平台,让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
移动学习模式就是利用全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辅助工具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弥补了初中科学课堂上的不足,使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听课学习、写作业、与老师互动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1]。当前,各种移动设备深受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移动设备。学校和老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机会将移动设备应用到教学中去,构建移动学习模式,丰富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S多知识也比较抽象难学,再加上练习与考试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往的许多学生在经历一次次考试失败后,对科学产生畏学情绪,进而丧失了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但是当前的移动设备可以帮助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移动设备顺应当前初中学生的的学习爱好和生活方式,教师可以选用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包括科学在内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与提高。
二、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授模式单一,只是老师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下面很被动地听,缺少互动,缺少思考的过程,从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平淡的科学知识很难提起初中学生的听课兴趣。而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全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带进科学课堂,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触科学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进而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2]。
(二)提高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课堂科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将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制作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简单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科学老师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性的特点,随时随地的向学生们传授科学知识,在线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进而有效的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科学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使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初中科学老师要充分的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以及每节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移动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老师进行科学知识讲授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的辅助工具。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移动学习设备的方法和技术,充分的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适时、适量的运用移动学习设备,,让学生们积极自主的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与初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课上课下的交互式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老师在利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和科学课程教材进行情境创设,提升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要合理的设置科学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例如,幽默的科学小视频,有趣的小动漫,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等等。利用这些活泼轻快的手法,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地移动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的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阳,胡卫平. 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No.16004:57-63.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玉(1976―),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混合学习倡导将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融合[1]。混合式教学整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势,成为稳步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的选择与过程[2]。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面授教学形式更适合;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线学习形式可能更适合;而在更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二者混合使用[3]。何克抗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打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4]。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要求,混合式学习设计是促进学生课外学习、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5]。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都在积极地营造混合学习的教学环境,并鼓励教师将混合学习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中[6]。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范专业必修课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学习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混合学习的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该课程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掌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一)“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设计前端分析
1. 课程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说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能陈述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步骤。(2)能力目标。通过调研学习,学生能准确分析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在调研与分析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能撰写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案;通过展示与交流学习,学生能学会恰当表达自己,学会正确评价他人。(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协作与探究,学生能加深对中职学校及学生的认识;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逐步提升培养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学生能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对于学习本课程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程直接面向中职学校,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直接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协作与探究能力,他们愿意接受在真实情景中协作学习,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他们对网络学习环境也非常适应,腾讯 QQ 是最为流行的网上聊天软件,微博也是他们常用的记录交流分享工具。
3. 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
开展“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环境;基于QQ群、微博、E-mail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环境;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学习环境等。协同利用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资源,基于QQ群、微博、E-mail网络环境开展交流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活动与资源设计
1. 教学过程总体设计
实现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完成四大任务: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因此,在“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四大任务,将理论讲解、小组学习以及演示交流穿行。(1)理论讲解,4课时。由教师讲解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热点及趋势,引导学生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变革,帮助学生及时更新学习观念。教师讲解中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操作思路,讲解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2)小组学习,6课时。小组通过网络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获取中职课程的信息,了解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中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从他们的工作岗位中了解工作岗位及其特点,并通过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3)演示交流,6课时。每个小组定期交流工作进展、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困难。通过交流,教师和全班同学了解小组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为小组工作提供必要帮助。
2.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主要围绕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学习情境设计四项任务展开。课堂面对面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生按照教师提示要求及任务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在线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 学习资源设计
现有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的讲义、PPT、收集的部分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案例资料,以及赵志群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一书和严中华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一书。其他相关资源由师生共建共享。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评价设计
1. 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面对面以及在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采用组内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出勤、小组阶段性成果汇报、个人发帖及组织讨论等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2. 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期末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和课程知识点的笔试,记入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五个层次,从这五个层次上进行考试题目的设计。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成绩折合成个人成绩,与笔试成绩各占期末成绩的50%。
3.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使用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
根据前述设计方案,笔者于2012―2013第一学期给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一班44名学生开设了“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展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试验。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和评价测试等三个阶段。
(一)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主要是面对面学习,由教师介绍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课程学习的信息通道等。学生要设计并开发相应的中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从工作过程到课堂教学,需要逐步推进:考虑职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分析的基本思路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开发一门中职课程的思路是: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二)学习活动
1. 行业情况分析
要完成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要学生去对 职业进行探底,做好行业情况分析和工作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相关职业(职位);选取该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分析该职业重要岗位和工作任务,可初步确定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结构划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调查对象之间可以利用面对面、课程实验QQ群、微博等线上线下作多种交流,做好PPT汇报,并提交纸质及电子文档分析报告。
小组第一次汇报,主要针对行业情况分析,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供基础,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教师通过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及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出各小组的共性问题:(1)自身角色定位。要把自己当作中职教师,为自己的学生(中职学生)去了解他的就业环境、就业职位,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2)查找资料途径。寻找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更多地还需要跟相关行业的专家去交流,比如实际中的软件程序员、幼儿园教师。(3)分析思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小组要提交一份一门课程的设计方案。思路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实际工作到课堂,例如厨师、茶艺师。课程的设计方案包括行业分析、学习领域、具体知识点,由泛到细。回答出“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个问题,方案才是完整的。
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小组做第一次行业情况分析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第二个学习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向学习领域转换,要求给出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重点在于如何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情境等,教师重点讲解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内容。
小组第二次汇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教师点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不够清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不够恰当。教师再次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三个专业术语。
3. 学习领域分析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7]。学习领域分析主要是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并按照以上思路对学习领域进行详细描述。
小组第三次汇报,学习领域分析,重点分析一项学习领域的设计内容。教师注意到学生很快进入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但实际上应该先搞清楚学习领域。教师重申本课程的目的是开发一门课程,具体思路是:第一步,从市场、企业看一个具体岗位,知晓它的名称与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从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二者内涵一致,但词语表述可以不一致,后者更精炼、更科学;第三步,从学习领域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单元做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积累起来是一门课程(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积累起来是一个专业。
4. 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学习单元,是能反映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所以既包括工作情景的描述,更包括工作情境中的所用到的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与体现[8]。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应地是在类似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中完成。
小组第四次汇报,期末汇报,以“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汇报主题,按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逐一汇报,其中重点是分析一项学习情境的内容。
(三)评价测试
1. 课程考核
按前述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中的教学评价设计的方案,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和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两大部分组成。
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出勤记录、参与面对面学习阶段性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成绩。由组内自评及教师评价综合给出,主要记录评价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
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期末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其中,在期末汇报时,每个小组上台陈述小组方案,教师及全班同学为其打分,所得平均分为每个小组的分数,每位成员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成员对组内的贡献程度而相应调整得到个人分数。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由卷面考试得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任课教师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试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测试。具体试卷中各试题测验目的与内容的双向细目见表1。
2.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笔者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此问卷主要是参考Keller课程兴趣调查(Course Interest Survey, CIS)问卷[9]而制定的,CI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被用以测量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和效能[10]。问卷包含了Keller的ACRS模型的四个维度:专注(第1、6、10、12题)、相关(第2、3、9、11题)、信心(第4、13、15题)、满意(第5、7、8、14题)。第16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
四、“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学业成绩分析
卷面考试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掌握水平,本研究以考试成绩为主来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如下。
(一)测验成绩的统计描述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表2的统计数据。
表2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描述统计量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试题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频次分布图。
由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频次分布图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成绩分布比较合理。
图1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统计
(二)综合达标程度分析
由表3可知,达标度[11]满足0.75≤T
表3 学生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及综合达标度
(三)总体特征的统计分析
由图2所示X-S平面分析模型[12]可以知道,学生测验成绩(80.85,7.01)处于第四象限,属于平均水平较高,且相对集中的状态。
图2 X-S平面分析模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
五、“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学习兴趣与满意度分析
课程学习结束后,向全部44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2份,有效问卷42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33名。
(一)师范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满意度总体情况
在SPSS17.0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将15个问题按照四个维度归类,得到表4的分析数据。
根据公式 Fi=∑ajnij/2N [13]得到F值,由表4可知,试验对象对专注、相关、信心、满意四个维度的15个问题项的应答得分率F值均大于0.5,说明他们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较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较高,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二)交叉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试验对象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与专注、相关、信心与满意四个维度15个因变量一一进行交叉分析。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相关、信心与满意等无显著性差异。即不管男生女生,学生均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很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三)学生反馈
问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混合式学习提出了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学生甲: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个模块的知识。包括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期间有挺多作业,但还是会自发地用心去学习。这个学习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乙:我觉得混合学习模式也算是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学生上网的时间比较多,在线讨论对师生都比较方便,相比于课堂提问,我想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群上提问,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了解。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相比于面对面,在线交流可能出现提问不够精准、回答不够详细的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值得推广的,本人也是支持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的。
学生丙:QQ群上的号召力不是很够,最好是老师能定时提问小组的成员,有些同学虽然进了群,但并没有放心思,可能也不去理会。比如老师提问,“P&T”小组成员在吗?请帮助“开心8”小组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好吗?这样同学们就会更专注了。回答之后老师再做补充或修改。这只是我个人意见,仅供老师参考。
关键词 结构力学;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20-03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连接基础力学与专业课程的桥梁,在两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的结构力学前辈在多种场合下说过“结构力学是结构工程师的看家本领”,可见,结构力学在其专业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从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本课程难学,不易掌握。为此,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分六个方面谈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方法与思路。
1 提高认识
结构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和其他基础课相同的特点:理论严密、系统完整、逻辑性强。同时,结构力学又比先修的其他基础课程更接近工程实际,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物理意义具体、明确,计算简图形象、直观,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明确。结构力学的主要内容涉及杆系结构的组成规律、合理形式以及在荷载等外因作用下的强度、刚度的计算原理与方法、结构的稳定性及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等内容。这些知识与土木工程的专业内容密切相关,在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为此,在学习这门课时,首先应对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投入较多的精力,认真刻苦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2 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起始环节,也是讲课前的自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概念性强是结构力学的主要特点之一。结构力学有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力法的基本原理、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对称结构的对称及其应用等。其中,有的还比较抽象,如桁架的影响线、矩阵位移法、振型分解法等。课前把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对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了解新课要讲什么,哪些概念和原理较难,同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做到心中有数,待教师讲下一节课的内容时,也就知道哪些是难点,哪些是自己没看懂的内容,于是上课听讲时可以有的放矢,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同时也会提高记笔记的效率,对于书上已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而集中听课,而需要记笔记时也容易抓住重点与关键,从而更好地分配注意力,由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 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结构力学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很多,如静定结构的弯矩图、最不利荷载位置、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非结点荷载的处理等,要求也较高。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都是通过讲课形式由教师系统讲解来使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另外,结构力学对技巧性要求较高,而许多常规性的技巧(这些技巧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会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所以聚精会神、专心听课尤为重要。
听课是用感官接受知识的过程,必须将耳、眼、手、脑综合协调并用,耳要认真听,眼要认真看,手要认真记,脑要认真思,听课效率才会高。特别是课堂上开动脑筋十分重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引导,必须理清思路,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培养良好的善思、勤思、深思习惯。此外,记笔记也是听课中重要一环。记笔记是为听课和思考服务的,也对课后复习提供一定的帮助。由于有预习打下的基础,所以听课时可以掌握好记笔记时机,只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记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等,切记不要由于记笔记而影响了重要内容的听课。
4 及时复习
课后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结构力学的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如静定结构位移计算这一章中的图乘法,在后面的力法、位移法和结构动力学等内容中都要用到,因此课后复习十分必要。
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巩固和记忆了所学的知识。复习一定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在遗忘前进行,使临时性记忆向较长性记忆转化。复习有计划、有目的,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而言,在每次课后,趁热打铁,花一定的时间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像放电影一样的在大脑里过一编,回顾其中的重点、难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哪些问题已吃透,哪些问题还需要强化提高等。只有及时消化和掌握了已学知识,做到温故知新,才能巩固已学知识,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5 习题作业
作业是检验对概念和原理是否理解的标准之一,是学习工程计算学科的重要环节。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无法对结构力学的概念和原理产生深刻的理解,也难以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一道习题不会做或者做错了,肯定是某些概念和原理没有消化好,带着问题再来复习相关概念和原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结构力学解题的技巧性很强,除了课堂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把握,进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做作业一般应先从基本题入手,用典型题引路,通过分析、综合,逐步完成复杂的或技巧性强的习题。结构力学有很多一题多解题,如利用平面体系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进行机动分析、用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桁架的内力计算等习题,一般有多种解题方法。图1给出两个典型的多解题。
题1要求对图1(a)所示体系进行机动分析。该题可用三钢片规则分析,共有3种取钢片的方式:第一种为取3根平行链杆AB、CD、EF为3个钢片;第二种为取链杆AB、DF、EC为3个钢片;第三种为取3根对角链杆AF、BE、CD为3个钢片。三种解题方法分别对应3个虚铰为有限远、无穷远(3对不等长平行链杆)和无穷远(3对等长平行链杆)三种情况。
题2为力法计算题,其中基本结构有许多种取法,如:可以切断或去掉链杆AB,可以切断或去掉链杆DE,也可以去掉支座链杆D,还可以去掉支座链杆E,等等。
对于这些习题,不应只满足于能够用一种解法做出题目,而应当开动脑筋,从多渠道入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分析、解答同一习题,锻炼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一题多解可使各种解法相互验证,减少差错。而且通过对不同解法进行分析、比较,可删繁就简,优中选优,以便掌握最佳的解题方案(如以上题2中,以取去掉支座链杆E得到的基本结构,计算最为简单),加快解题的速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将学习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6 善于总结
总结是阶段性的系统复习,是认识的升华和飞跃过程。在课程学习的各个单元结束和整个课程学习后,要善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抓住精华和内在联系,加强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如力法和位移法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总结时,可以从基本未知量、取基本结构的方式、典型方程的意义、系数和自由项的意义及求法、最后弯矩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比较。表1列出了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总结比较情况。
此外,对影响线与内力图、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和结构动力计算的振动自由度等内容可同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在各章节知识点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读书“由薄到厚”向“由厚到薄”顺利转化的学习境界。
7 结语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学好结构力学至关重要。只要建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不仅能学好结构力学这门课程,相信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同样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廉锟.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關键词]移动学习;课程设计;学习理论;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4-0060-07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人们也逐渐感觉到了移动学习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谷歌项目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在2012年移动世界大会上透露:每天大约有85万台Android设备被激活,迄今为止,共有3亿台设备搭载Android系统。同时,Android市场上为用户提供多达45万款不同类型的应用。据新东方在线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iPad国内占有率达79%,智能终端数量10月达2亿,半年内增长率为125%。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大量移动终端、手机新功能的闪亮登场,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出现。成就了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
可以说,移动学习已从探索阶段转入了如何真正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阶段。当技术的支撑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移动学习课程更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和培训,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目前的移动学习课程更多的只是解决了“课堂搬家”,离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还有很大的距离。移动设备为丰富的多媒体学习提供了潜力。但是,使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模式仍有所欠缺。移动学习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专为移动设备开发的学习内容。2004-2005年,荷兰开展了Manolo项目,该项目主要關注电子学习、无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集成。Manolo项目的评估者得出结论,移动学习只有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和必要的服务时才有效。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将网络上现有的纸质课程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于材料的质量或效果的影响甚微,除非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根据Wentzel等人的研究,荷兰开展的GIPSY和Manolo项目表明,仅仅通过另一种方式(移动设备)提供与网络上相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料。其价值对于学生的教育经历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设计者面临着如何在学习应用中使用移动设备这些功能强大的新工具这一挑战。他们要做的不是期待下一个伟大的技术进步,而是致力于应用现有的工具合理地设计课程。在设计微型学习课程时,要为学习者设计,而不是为技术设计,在学习者的需求和技术手段发生冲突时,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学习者的使用环境、学习需求和经济能力等。为了有效地支持移动教育,要确定符合教学法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灵活应用于教学设计中。为课程设计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他们能尽可能的适用于最广泛的学生群体,使微型学习从边缘走向主流。下文将对相關的学习理论、现有的设计原则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炼微型课程的设计原则,以为课程设计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一)相關学习理论
现有的几种学习理论可以作为制定移动课程设计原则的出发点。ArnediHo-S6nchez等人认为,许多现有的学习理论与移动学习具有相關性,可以作为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依据。
Uden提出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可作为设计移动学习环境和移动学习活动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活动理论是一种包括意向、思考、历史、合作和发展这些理念在内的学习理论。它重点是通过利用包括主体、客体和工具在内的活动来理解人类活动和工作实践。在微型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和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可以作为一项活动,而移动设备就是工具。按照Uden的观点,活动理论的四个步骤可以用来有效地设计移动学习框架:(1)明确活动的目的;(2)分析学习和使用的情境;(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活动和其构成成分和行动;(4)寻找内部矛盾,即活动系统中的干扰因素,创新和变化背后的驱动力量。
目前,许多远程教育研究者将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穆尔(Moore)博士提出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简称TDT)”这一理论看作是理解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并用于指导远程教育的实践。穆尔等人以远程技术创新为前提建构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反映了后工业化时代的远程教育的核心本质。Park提出可以基于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开发一套移动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他应用这一理论将移动学习归为四类:(1)高度交互距离和社会化的移动学习活动(high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soci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2)高度交互距离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活动(high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3)低度交互距离和社会化的移动学习活动(low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soci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4)低度交互距离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活动(low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Park认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证实,移动设备可以支持学习者在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之间进行转换。
Ally提出,移动学习原则的设计需要利用认知学习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内部过程,认为学习的数量取决于学习者的处理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精力和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结构。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指出,以语言和视觉的形式呈现信息能够提高记忆水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析信息和世界,他们通过观察、处理和解析,然后将信息进行个性化,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当学习者将所学内容情境化时,取得的学习效果最好。移动学习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因为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合作)能使学习情境化。
Sharpies等人发现,移动学习与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t)学习理论相匹配,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在一个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中进行实践来建构知识和技能的积极过程。
在支持移动学习情境的学习理论方面,专家们还尚未达成共识。而事实上,Kukulska-Hulme等人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都无法全面地描述移动学习。Muyinda也认为现有的学习理论无法全面地考虑到移动学习情境的各种因素,但在移动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前,教学人员至少可以在移动学习情境中利用现有的学习理论。他提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协同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理论都可以在教学人员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加以利用旧。Herrington等人建议教学人员采用基于设计的方法,着眼于改善学习经验,而不是证明某一理论优于另一理论。然而,很显然,我们需要评估现有的学习理论与移动学习的相關性,以便于教学设计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来促进移动学习的良好发展。
(二)相關的研究现状
在开发成人移动学习内容时,由于移动学习环境的独特性。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而目前来看,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还没有形成特定的框架。但是,已有一些研究对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形成了一些受到广泛认可的设计原则,这些相關的研究成果对成人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Dillard认为,了解移动学习环境和其它学习环境之间的差异,可以为课程设计原则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表1中列出了移动学习的七大优势和五个相關的挑战。
移动学习环境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对教育进行重新设想的机会,并重新界定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關系。基于以上所述的优势和挑战,Dillard提出了六条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见表2)。
Mlearning提出移动设备屏幕尺寸较小,存储量和带宽也小,在学习过程中,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组织提出了移动学习设计的一些指导原则:(1)使用较小的文本块: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尺寸小,在课程设计中文字越少越好。丰富的多媒体内容比文字内容更加适合移动设备。最好使用概念图、可视化图形和声音而不是文字。(2)避免水平滚动:在一般的网上课程中也很少建议使用水平滚动,更不用说在移动设备的小屏幕上提供的课程了。在设计中,要减小图形的大小。以确保它正确地显示在尺寸最小的屏幕上。使用层级形式展现内容可以避免水平滚动。(3)避免使用资源时需要下载插件:学习者会极力避免下载或安装应用程序来访问课程。事实上。当需要安装一个插件来开展学习时,只有10%的学习者可能会这样做。
Gibbons等人认为移动学习原则应包括:(1)以学习者为中心;(2)促进自主学习;(3)学习内容有意义,便于记忆。
Sharpies,Taylor和Vavoula提出移动学习理论应以如下准则作为评估依据:(1)是否与现有的教室、工作场所或终身学习理论有显著不同;(2)是否考虑到了学习者的流动性;(3)是否同时涵盖了正式和非正式学习;(4)是否将学习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和社会化的过程;(5)是否将学习作为一项以技术为依托的个性化的、情境化的活动。
Kineo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电子学习服务公司。该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流动通讯网络公司之一沃达丰公司、尼康、惠普、乐购、英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目前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马莎百货公司都有过合作。它提出了设计移动学习的10条原则:(1)常问“为什么要移动?”,比如对于这个内容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吗?对于观看者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吗?从预算角度看是最佳的选择吗?(2)使用现成的信息和通讯应用程序;(3)吸引学习者参与非正式学习;(4)考虑到学习者不止是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学习,设计要吸引学习者注意并促使他们参与;(5)多种触摸操作;(6)物有所值,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地应用移动学习应用程序,信息简单易懂,并且学习经历简短而舒心;(7)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移动设备不同呈现方式和设计也应有所不同;(8)延长已有媒体资源的影响,如在已有的视频中插入音频驱动问题,并给学习者留有反思的时间;(9)考虑开发高效的设计模板;(10)找到合适的位置使用移动学习。
Ally提出,(1)因为人类短期记忆能力有限,信息应以有意义的序列的方式呈现。移动设备上的学习内容应由5-9个有意义的内容块组成,以弥补短期记忆能力和移动设备显示屏幕带来的限制。(2)信息应该以概念图或者网络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以表达重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關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也可以要求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形成自己的概念图。Stoyanova和Kommers认为,概念图的产生需要批判性的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外化,促进深加工的过程。作为一项高层次的协作活动,可以要求学习者在虚拟小组中合作完成概念图。并互相检查。此外,还应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鉴于大部分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应更多使用视频形式来设计学习内容。(3)应使用始前教学策略(Pre-instructional strategies)使学习者了解课程的框架:这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课程的细节。以防止信息过载。这对于移动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在移动学习中信息是片断化的,学习者需要总体框架将信息进行集成。移动学习材料应有相应的预先说明(expository advance organizers),以让学习者了解课程的总体框架:并提供比较说明(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s)使学习者能够将新知识与现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使新知识在知识体系中产生意义。
Clark和Mayer提出了六条设计原则:(1)多媒体原则:创建内容时使用较小的文本块:使用弹出窗口呈现图片:尽量减少滚动条的使用。(2)形式原则:使用音频来替代文本;解说要尽量简短,以减少下载时间;为学习者提供耳机。(3)接近原则:使用Flash Lite或类似的技术来实现在图片上弹出文本;不要将具有相關性的内容分开。(4)冗余原则:避免出现重复的信息;在语言学习中进行重复叙述;在此原则中,他还提出了一个算法:
If there are graphics,then
Include narration;
Exclude text;
Else
If there are limited graphics,
OR content is technical,
OR the language is difficuh,then
Consider redundant text,
End if.
(5)连贯性原则:不要使用任何与学习内容和情境不相關的信息;不要添加插图,音乐,或环境噪音。(6)个性化原则:使用音频小助手,或在屏幕上放置一个小图标使学习者获得指导;与用户创建对话;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的旁白或文字。
二、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原则
本文旨在提出一组适合微型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应对移动学习环境的独特之处。微型移动学习设计的概念性框架应该确保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高度情境感知、个性化和协同的移动学习,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理解和应对系统性挑战的能力,以实现高效率和有效的移动学习和教学。在制定框架时要将学习者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合作、沟通和批判的精神考虑在内,以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
(一)最小模块原则
移动设备上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微型化的,也就是说,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足够小的模块。以使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在繁忙的日程中开展学习,并成功地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微型移动课程设计在学习内容方面,应充分体现模块化的特征,以模块最小化为设计原则。每门课程应由5-9个有意义的内容块组成,以弥补短期记忆能力和移动设备显示屏幕带来的限制闭。以最小模块的形式提供的学习内容,更加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学习者在移动过程中,注意力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微小的学习模块能够将知识点拆解并细化,把课程分割成最适合于零碎时间学习,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学习内容。短小的、模块化的课程也使学习者能够利用零碎的等待时间或空闲时间来学习。
然而,将某一主题的移动学习内容拆分成最小模块并不意味着使学习内容变得“零碎”。这里的“最小”意味着模块大小要符合学习者在零碎时间学习的需求,以实用短小的内容模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组织学习活动,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的、松散连接的、白包含的模块,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短小、松散、实用的学习需求。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应针对知识点开展,一个学习模块涵盖一个知识点,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或者极小的知识点,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模块的安排要合理,信息分类要清晰,使一门课程的几个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便于学习者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全貌以及前后的關联。
(二)多样化原则
课程设计的多样化原则应包括两方面:版本多样化以及内容多样化。
版本多样化是指针对不同移动设备的特性,设计同一内容、不同格式、能够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特性的学习内容。目前的移动学习设备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手机。Nielson又将手机分为了三大类:(1)功能手机(非智能手机):屏幕小、有数字键盘;(2)智能手机:中等大小的屏幕、A-Z全键盘;(3)触摸屏手机:屏幕覆盖几乎整个手机,可通过触摸激活。第二种是声音设备,如mp3/mp4播放器。第三种是轻便、易携带的电脑,如平板产品、平板电脑,上网本和小型笔记本电脑。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设备的范围与日俱增,设备也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能够支持发音、听、看、读、写、搜索信息、计算和玩游戏等。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因地点、学习任务等因素的不同对设备的选择也不同。青少年和年轻的成人学习者通常使用手机和个人媒体播放器。成熟的学习者可能因工作原因会有个人数字助理(PDA)、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些教育项目和应用还没有充分利用新型移动设备的独特优势,例如,使在特定地方的学习具有特殊性或让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收集数据等。微型移动学习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
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还应注重学习内容的多样化。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为移动设备优化学习内容的创新尝试,但是这一过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肯定的是,大量的移动内容仍然是相当基本的,学习者通常可以下载到数字化的教学卡片与一些简单的教育游戏,但此类内容也为数不多。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往往会受到移动设备本身的限制,目前提供的学习内容很多是为在旧手机上使用而设计的。总体而言,软件已难以跟上硬件的发展。学习内容也往往把重点放在某些学科上,例如,有许多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成绩的数学、英语移动学习应用程序,而人文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则少之又少。
(三)互动性原则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移动技术和无线技术为建构创造性的、协作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很多研究人员都指出了移动学习在提高学习协作性和互动性方面的能力。Zurita和Nussbaum在研究中证实,移动技术消除了在缺乏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出现的协调、沟通、组织、交互性和移动性方面的不足。同样,Naismith等人也指出了移动技术在提供共享的对话空间方面的强大能力。他们认为“当人们互相交谈,质问和分享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时,学习才更加有效”。Beale和Jones,McGovern和Gray。以及Field认为在混合学习环境中,移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大学里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Divitini等人也探讨了移动技术在协调和沟通方面的“潜力”。UNESCO的报告指出,移动学习可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对于社区建设和学习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Kukulska-Hulme等人对欧盟资助的移动学习项目开展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Manolo项目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就学习内容传播而言。移动技术似乎是沟通和协作的最有效工具。
在微型移动学习课程中设计互动性环节,有利于学习者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更具批判性、创造性和协作性,更善于沟通,且有利于知识的社会建构。学习者通过协作性地参与学习内容或游戏的创建,有助于他们与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学习者构建分布式的学习网络,并对自己和他人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四)快乐体验原则
成人学习者大部分是在生活和工作甚至消遣之余,在开放的状态中,体验移动计算技术带来的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因此,为他们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微型移动学习体验中始终有一种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感觉,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针对学习者的及时需求提供相關的支持和信息,设计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有趣的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成人学习者在移动状态中,自身的学习动机不强烈,基本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课程设计者应考虑不断给予可激发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刺激与反馈。
其次,应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特性,并结合文字、声音、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针对不同的微型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媒体设计。鉴于大多数移动设备屏幕较小的特点,应更多使用音频和视频的格式,而不是文本。
再次,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除了考虑课程内容的设计、媒体的设计之外,还要使课程符合一定的可用性设计原则,即从用户的角度对课程可用性进行设计。移动设备在微型移动学习中的使用使得用户体验有着更高的可用性要求,如界面应简单、一致,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轻松地学习如何使用:保持各级菜单显示格式和操作方式的一致性:保持图标指向意义的一致性:为了保持学习者的新鲜感。需要设计者在保持网站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学习内容等等。
(五)个性化原则
Manolo项目的研究者认为,个性化对于移动学习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设计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不是因为个性化工具不存在,而是因为很多课程具有整体性,这使得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设计课程困难重重且费用颇高。
UNESCO的研究报告认为,移动技术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促进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收集学生反馈的过程。不像期末考试或在课程单元最后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估是在整个课程中定期开展,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进度和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形成性评价能让教师获得有關学生学习进度的、即时的、个性化的数据,并立即在教学中做出反应。如果学生对某一概念还不理解,教师可以为整个班级、某组学生或个别学生做出教学上的调整。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传作业,并告知第二天的教学计划。移动技术使教师能够迅速并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个性化教育,选择最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和教学策略。
很多人反对移动学习,因为他们认为移动学习内容的教育针对性不强。一些国家和公司最近正在开发高品质的数字资源,为移动设备优化教育内容。在亚洲,特别是韩国和新加坡的移动项目都在力求利用移动技术使教育更个性化,更具协作性。例如,韩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到2015年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教科书。政府希望能够在各种移动设备中获取教科书,包括大屏幕的平板电脑。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兴趣和学习进度将数字教科书进行个性化。
三、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虽然目前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数量较多,支持移动学习的技术相当丰富,但是在课程设计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可用的内容仍然非常有限。因此,教学人员和设计人员要做的并不在于提供多少数量的学习内容,而是在于提高其质量。尽管,仍有一些质疑移动学习的声浪,移动学习的风潮仍将继续延续并且逐渐普及。当网络基础设施和个人终端已经具备以后,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技术整合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未来微型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微型移动学习课程将越来越重视互动性和个性化设计,以学习者为本的特性将愈加突出。目前,微型移动学习课程最为常见的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简单呈现加上死记硬背与重复的练习。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但最多也就是告诉学习者他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新问题。此外,大部分在移动设备上提供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教师无法为学习者定制学习模块,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课程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这两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關注。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移动技术本身将越来越被淡化,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应用他们已有的移动设备来构建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世界将成为重中之重。
其次,为教学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课程设计的简单方法将成为发展趋势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现成的学习内容,不如为其提供设计学习内容的方法。目前,已有一些研究项目开始着手优化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为教师提供相關的设计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智利的ViDHaC2项目(videoiuegos para el Desarrollo de Habilidades en Ciencia a trav6s de Celulares,or Video Games for Developing Science Skills through Mobile Phones)通过为教师提供在手机上定制科学视频游戏的机会,开辟了移动学习的新天地。理想情况下,这些方法将逐渐成为主流。由于教师更接近学习者,更了解学习者的个体需要,应该使得他们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微调,以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创造利益。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设计的难点。一般来说,技术挑战在于移动设备较难编程。因此,开发人员的工作就是让教育工作者在无需编写如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之类的代码的情况下,更简便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像Moodle这样的课堂管理平台在这方面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就在几年前,Moodle的诉求仅仅是专为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愿意使用复杂菜单的教师提供上传文件和对学生开展评估的机会。不过,渐渐的,这一开源软件变得越来越便于使用,而现在拥有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教师也会觉得它很有用而且容易操作。移动设备上的教育内容也应该使教师能够进行同样的操作。
最后,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将在微型移动学习课程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關注。虽然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但由于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尚未形成适合移动环境的综合性评价框架。随着微型移动学习的发展。也应有新的评价方式与该学习模式相适应。当前,移动设备和学习活动越来越个性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学习者将被鼓励开展自我评估(其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也鼓励这种做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将越来越多地嵌入反馈模块来促进学习者开展自我评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