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励志类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转变求偶思路觅得深山丽人
34岁的刘富林是郑州市最大的家电批发市场里生意做得最为成功的商人之一。但这位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成功商人,在婚姻上却屡遭重创。
刘富林的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零三个月。第一任妻子性格暴躁,且患有典型的购物癖。两人一有口角之争,她便到商场疯狂购物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商人讲究聚气生财,他实在忍受不了妻子的败家行为,便找了一个理由和她离了婚。
第二任妻子倒是很会持家,只是她人虽嫁给了刘富林,心却在娘家那边。她经常拿钱贴补自己父母也就罢了,还偷偷把50万元巨款借给她的弟弟炒股,结果赔得血本无归。最让刘富林吐血的是妻子和他的生意伙伴关系暧昧,被他抓了现行后,婚姻很快走向了解体。婚姻上的不顺,让刘富林元气大伤。
好友们见他整天郁郁寡欢,便劝他想开些。当时正值春暖花开,也是家电销售的淡季。为了帮刘富林排遣心中的郁闷,几个朋友拽着他进行了一次自驾游,目标是河南辉县境内太行山脉的一些新近开发的景点。
自驾车队驶入辉县太行山区,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田映入眼帘,刘富林来自农村,对眼前的景色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时,从一处石板房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童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唤醒了刘富林蛰伏已久的童心,便径自走了过去。
透过木格窗户,刘富林看到不大的石屋内,摆放着几排简陋的课桌,十几个孩子在专注地朗读着课文。当看到在讲台上领读课文的女教师时,刘富林不禁惊呆了:女教师20岁左右,身材修长,皮肤白嫩,眉如弯月,眸子清澈,虽然她衣着朴素,却透着一股城里女人不具备的清纯脱俗之美。
不多一会儿,下课了。女教师走出教室,刘富林上前和她打招呼,女教师怯怯地回应着。从她的口中,刘富林了解到,这位叫素梅的姑娘在山下的镇高中毕业后,便自愿当了名乡村教师,在这里已教了两年的书了……
在驾车回郑州的路上,素梅的影子一直在刘富林脑海里浮现。素梅清纯脱俗,正是自己需要的那种类型。刘富林是个看准了就去做的人。3天后,他独自驾车又一次进了山,并直接把车开到了素梅教书的教室门口,静静地等着素梅下课。
终于,孩子们叽叽喳喳涌出了教室,刘富林又看到了心仪的姑娘,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素梅也一眼看到了几天前和自己攀谈过的“城里人”,便带着几分羞涩上来打招呼。刘富林打开汽车后备箱盖,招呼着素梅和她的学生们过来取礼物,当看到这个城里人给他们带来很多课外书、笔记本、玩具等礼品时,孩子们禁不住欢呼起来。
半个月后,刘富林又来了。这次,他给素梅和她的学生们带来了乡下孩子难得一见的电脑及其他先进教具。除此之外,他还送给素梅家一台29英寸的纯平彩电。
随后,刘富林又把素梅的父母接到了郑州,并给素梅父亲进行了彻底的身体检查。看病期间,刘富林把老人接到了自己200多平方米的豪宅里居住,并领他们到自己的店里参观。
送素梅父母回家的路上,刘富林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想娶素梅为妻的想法。素梅父母想着这样能干的男子成了自己的女婿,将来也会有个依靠,便说若孩子没意见,他们也没啥说的。听到刘富林向自己求婚,素梅羞涩不已。看到父母已点头,她咬了半天嘴唇,也点头应允了。
豪宅闷坏“金丝雀”,无奈助妻再当“孩子王”
2005年10月18日,刘富林隆重迎娶了素梅。在热热闹闹的婚宴上,新娘素梅更显得清丽可人,惹得刘富林那帮朋友们艳羡不已。新婚之夜,素梅那娇嫩的肌肤和光洁的胴体,让刘富林如痴如醉。与前两任妻子动不动就对他实行性惩罚相比,他在柔情似水的素梅身上终于感受到了自己雄性的力量。
生活中的素梅手脚勤快,为刘富林洗脚端茶,很是周到细致,让刘富林很受用。
为了让素梅安心待在家里,刘富林给她从店里搬来一台43英寸的液晶彩电,还专门雇了个保姆给她做饭。生意不忙时,他还陪着素梅逛街、旅游,都市的五光十色让素梅眼界大开。
但时间久了,素梅还是感到了生活的沉闷。她想一个人逛街,刘富林总是不同意。素梅从一个无拘无束的山里妹变成了家养的“金丝雀”,她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苦闷。
看着整天郁郁寡欢的妻子,刘富林动了恻隐之心,担心她长此以往会闷出病来。于是,他便想给素梅找份工作调剂一下,而且最好找一份不经常和男人接触的工作。
素梅曾经当过老师,刘富林决定给素梅找份幼儿园阿姨的工作。得知很快就能上班了,而且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素梅脸上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2006年8月中旬,刘富林飞到浙江杭州谈生意,素梅心里很轻松、畅快。那天下午放学后,班里的孩子很快被家长接走了,只有一个叫楠楠的小女孩,迟迟没有人来接,素梅只好陪着楠楠在教室里玩。
一个小时后,一个二十多岁,中等身材、相貌俊朗的男青年匆匆赶来,楠楠一见他,便喊着舅舅扑了上去。小伙子连连给素梅道歉,说姐姐临时有事赶不来,特意让他过来接楠楠,耽误了老师回家,很对不起。素梅恬然一笑,说您不用客气,我和楠楠玩得很开心。
此后一连3天,都是于威过来接楠楠,而且每次他都主动找素梅聊会儿天。素梅也特别喜欢和他说话。一次,于威竟直直地盯着她说:“素梅老师,你身上有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在都市女孩中很难见到!”这句话把素梅弄得脸红红的,她娇羞地一笑,没有回应。
苦闷女邂逅真情男,
婚外情泄露激怒无情商人
素梅从于威的话中意识到了什么,此后便有意地回避与他接触。可是,于威还是隔三差五地来接楠楠,经常找机会与她搭话。然而,有一次,素梅和于威刚聊了几句,被赶来接她的刘富林碰到了,他一脸不悦地过来,粗暴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把素梅拽上车就回家了。于威看着绝尘而去的汽车,有些不知所措。
第二天,于威直言不讳地对素梅说:“你的婚姻中金钱成分居多,你和他不会幸福的!”素梅听了这话,有些茫然。
此后,只要有时间,于威便以接楠楠为由过来找素梅聊天。刘富林出差在外时,于威还约素梅吃饭。素梅涉世不深,并不理解感情的奥妙,她只是觉得和知识渊博、机灵幽默的于威在一起很开心。时间一长,两人竟擦出了爱的火花,很快越过了“雷池”。
有过三次婚史的刘富林对情感毕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从素梅轻盈的步伐和幸福的神态中,嗅到了一丝不祥的味道。他略施小计,很快便把素梅的婚外情弄得一清二楚。
素梅的婚外情对刘富林打击太大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处心积虑策划出的婚姻,到头来还是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此后,他在做生意时神情恍惚,总是疑心重重。这样的精神状态使他在生意上吃了大亏。由于轻信对方,他被一个所谓的家电供应商骗走了近百万元的货款。这次失误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那天夜里,刘富林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里在和素梅亲热时,想起了她对自己的背叛,一时失去了理智,对妻子大打出手。第二天早上,刘富林酒醒后,看到伤得不轻的素梅,才想起了自己昨晚的暴行,痛悔得再三安抚她。此类的事情短期内发生了几次,让素梅对自己的婚姻感到痛苦万分,但她却有苦无处诉说。这时,素梅想起了对她一往情深的于威,便主动联系了他。
于威到底年轻气盛,他径直找到刘富林,直截了当地说:“你势大财雄,随时都能找到年轻漂亮的女孩,素梅单纯厚道,你就放她一马吧!我们是真心相爱,希望你能成全我们!”
良知发现放爱情一马,
鸡飞蛋打始悟婚姻真谛
自从情敌找上门后,刘富林又气又恼。他觉得必须想个办法拴住素梅的心才对。
好友给他出了一招,只有孩子才能拴住女人的心,你们赶紧要个孩子吧!这句话令刘富林茅塞顿开。主意打定后,再和素梅过夫妻生活时,他不再戴了。
而于威在私会素梅时,对于素梅游移不定的态度又急又气,几次亲热时,也忘了戴,素梅也没太在意。
不久,素梅便怀孕了。可看到素梅没有半点即将做母亲的欣喜,整天心事重重,神情恍惚,刘富林觉得肯定有原因,在他的再三逼问下,素梅终于说出了实情。刘富林顿觉天旋地转,恨不得把素梅给生吞活剥了。
他咽不下这口气。他的好友建议,既然素梅屡屡伤害你的感情,这桩婚姻也失去了存在下去的意义。但离婚也不能便宜了于威那小子,你先稳住素梅,让她把孩子生下来,如果做DNA鉴定后,确定不是你的孩子,你就可以以此为证据来于威,对他进行巨额精神损害索赔。刘富林觉得朋友的建议可行,便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看着素梅日渐隆起的肚子,刘富林精神上饱受折磨,他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2007年12月23日,素梅通过剖宫产生下一个男婴。一个月后,通过DNA鉴定,谜底终于揭开:孩子不是刘富林的!刘富林当场瘫倒在地。
一周后,刘富林就以妻子与他人私通,生下非婚子女为由,把于威和素梅告到所在区法院,索要精神损失费50万元。于威生平第一次接到法院传票,心里颇为紧张。但想到孩子是自己的,一股男人的责任感激励他去接受目前的现实。他聘请了一位资深律师,精心做着开庭前的准备。
法庭上,针对刘富林诉讼中的请求,于威的律师辩护说:第一,素梅来自深山穷苦农家,被刘富林娶到郑州,金钱的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两人并没有太多感情基础,她对丈夫有的只是感激之情,后来遇到于威,两人自由恋爱,此举并不是对婚姻不忠的表现。第二,作为弱势群体,素梅在大都市举目无亲,但她是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女子,而丈夫只专注于生意,极少与她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也是她有外遇的原因之一。第三,素梅怀孕后,刘富林心里清楚,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有可能不是他的,可他仍然坚持让妻子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进行所谓的精神索赔,此举有明显诈骗精神赔偿金之嫌。
听完对方律师的有力辩护,刘富林低下了头。最终,他接受了法庭要当事人双方庭外调解的提议。十天后,通过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刘富林同意和素梅解除婚姻关系,由于孩子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他不必付抚养费。
有情人终成眷属。与刘富林离婚后,素梅带着孩子与心上人终于住到了一起。目前,在于威做生意的姐姐的帮助下,两人按揭了一套二手房,过起了快乐自由的日子。而对于曾经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刘富林,朴实的素梅没有任何怨恨,她认为刘富林是他们家的恩人,任何时候,她对他都心怀感激。
离婚后的刘富林在痛苦之余,也对自己第三次婚姻的失败做了深刻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专制和对夫妻感情交流的漠视,给素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他终于明白,靠金钱“堆”出来的婚姻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既不牢靠也不稳固。只有彼此相互尊重,有深厚的感情做基础,才能实现夫妻关系的真正和谐。
【教学目的意义】
通过励志主题班会课,帮助高三的学生正确认识面临高考来自学校、家庭、私人压力。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缓解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抓紧紧绷的神经。并试图用授课者的亲身经历和一些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激励启发他们,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育种植提拔健康的应试心态。听说高考励志故事。
【教学内容】
一、课前玩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蜜蜂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5分钟)。
二、简单先容中学生高三时期情绪的变化起伏表现的症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高考减压、抓紧身心的方法(15分钟)。
三、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两段话,让学生用角色转变的观点看待学习问题,融入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调整面对家庭压力的态度。
并且授课者团结自身经厉拉近教学间隔,高考励志语。劝勉学生(18分钟)。
四、给每位同砚发一张小纸条,写上十年后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同砚一起憧憬到家的未来。
并且用心理暗示法激励同砚为未来梦想的实现做好准备,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7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4)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调整面对压力的心态。
5)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交换沟通,一起商讨高三学生面临压力时有用的释放压力的方法。
6)激励学生有磋商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案例领会法;三、故事交换法;四、心理暗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设计】
1、导入环节
(简单自我先容)
同砚们,这一节课将粉碎以往师生的固定教学形式。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我们抛开教师的身份,充当你们的朋友、知己,一起分享我们发展道路上高三这个绚丽时期的故事。班会。上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听说主题。生动课堂氛围。
(小蜜蜂游戏5分钟)
二、讲授环节
(一)初步发掘压力
游戏结束了,大家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饱满。那现在我们就你们目前这个阶段来讨论。每私人会经历的一个重要人生阶段,每个学生应该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就是你们现在处于的高三时期。说起高三,相信很多人经历过的人都会以为那是一个充满汗水、充满艰难、充满躁动,同时,也充满感情和欢笑的光阴。无论是高中还是落榜,认真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人,一般都会把这一年的所有点滴归于到家的回忆。而正在经厉高三的人,却还未认识到这个阶段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比高一、二更加苦楚,更加令人窒息的阶段。但是,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却想对你们说,高三,高考励志标语。绝对不是几本练习册、几门考试,也不是最终的高考就能说尽的。无论你的战绩如何,只要你跨过这个阶段,人生便到达了一个全新的田产,如获得新生一样淡泊和清新。
领会了高三不同于前面十年学习的阶段后,我们一起讨论下一些高三人必会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症状,以及应对这些症状的私人调度方法。
首先,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步入高三时期同砚的变化。大大都同砚步入高三都会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带来压力,发作焦虑情绪,焦虑状态也有轻重之分。有些同砚会因为高三到来而显得比较惶恐,在高二的暑假就仍然开始出现心烦意乱,不知所措的心理紧张和压迫。师姐当年就是这类小群体中的一员。对于容易出现焦虑的同砚来说,找到压力的根源后,最好的主张便是充实自己的时间,想知道高考励志文章。运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吸入未掌握的知识,人的心理就会发作满足感,焦虑也就会随之较少。而有些人知道自己焦虑,却也不知道如何消除焦虑,高考励志图片。或者采取比较消极的逃避的方法,如经常看电视、上网、外出游玩等,这些同砚不是不喜欢学习,高考励志图片。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类情形,提倡同砚设定一份实际的学习磋商,条件自己每天做什么、做多少,把规律造成一种优秀的习惯。也有局限同砚只是生计很微小的焦虑,这类同砚往往能把外在的压力转换为学习上的动力。
(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下刚刚步入高三的你们,能否感觉到自己心智和情感上以及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呢,例如睡眠时间、学习态度、周边环境、家长教师?(提问同砚)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三压力的表现
高考压力来自几方面:1.
对高考信心不够;2.
担心考不好使父母失望;3.
害怕考不出平时水平来;4.
害怕考不上自己全体的大学。具体表现以下一些状态:
心理方面
1.
注意力难以集中。比如心慌意乱,心思分散,老是走神,你看高考励志电影。想的事情太多,注意力难以集中。
2.
强迫局面。不该想的总想,不该做的总做,明知没必要,但控制不住,心里挺难受的。如有的同砚做好作业后实行很多次的检查,有的同砚睡午觉总是怕睡过了甲等等。
3.
仇视。仇视其实就是逆反心理的一种极度表现,如课堂上教师说东他偏要往西;教师交代的练习不去做,自己却另外找参考书来做。还有的同砚做作业时摔书本,在桌椅上乱刻乱划等等。
4.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分私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我不知道高三。与同砚和教师关系紧张。
5.
抑郁、焦虑。抑郁、焦虑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高考励志电影。有以下不同的表现:①抑郁情绪水平不同,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甚至绝望。时常感到心情深重,生活没意思,得志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磨难熬,不能自拔。也有些同砚会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②丧失兴趣是抑郁罕见表现之一。丧失对以往生活、学习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③元气?心灵丧失,疲乏无力。常用“精神崩溃”、“泄气的皮球”来描画自己的状况。④自我评价过低:往往过度抬高自己的能力;还有激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的心境。⑤呈明显、持续、普遍抑郁状态,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行动迟缓,我不知道高三励志主题班会。但有些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6.
情绪不稳定。忽喜忽悲,有时候觉得阳光明媚、生气勃勃,可时不时又觉得无精打采、颓废消极。在模拟考试中,好多同砚成绩波动很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情绪不稳定。
生理方面
1.食欲不振;2.睡眠不好,甚至失眠;3.唇焦舌燥;4.心跳加速,血压升高;5.疲惫不堪;6.神经衰弱。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抱什么态度呢?是回避问题还是主动面对?其实,有这些问题是正常的。在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两种人不会有心理问题,那就是“圣人”和“傻子”。我们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傻子”,所以我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平居人都会有心理问题,听说高考励志文章。何况是我们面临着高考的考生呢!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于压力
做好自我减压
1.以主动的态度去对于考试,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
态度决心一切!心理的高度就是生活的高度,生活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人生要有所追求。高考是你人生的一个步骤,通过它,我不知道励志。你可以走向人生的辉煌之旅,可以实现你的人生梦想。这是一私人的追求,为实现人生梦想而战争,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2.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作为一私人就是要勇于迎接挑战,挑战自我,去做压力稍大,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可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能力。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机会,以一种庇护的心情对于。
3.人生能有几回搏,青春易逝,年老,相比看高考励志文章。我们不能“白头方悔读书迟”,我们一定要庇护现在,庇护每一分一秒的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换取翌日的成功。
正确对于外来压力
家庭和社会对考生、考试的过度关注,都会使考生发作心理压力。考生如能正确地对于外来的压力,有助于自己轻装上阵。
考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高考励志图片。别人的意见、想法正确的就担当,反之就由它去。别人假使出于好心,但意见一定正确,也没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责。
充满信心,优化情绪
1.增强学习实力。考试信心是创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强温习,提高实力是强化信心的重要措施。
2.高考目标期待要适当。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如果目标太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扩展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位太低,你知道高考励志电影。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
3.
不要科学。比如有同砚在打饭时碗掉到地上摔碎了,就会以为今年肯定考不好,没希望了。更有的同砚和家长去找算命先生占卦相面。这些科学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良情绪。对于高考励志图片。
4.不要攀比。大家的起点不一样,基础不一样,不能等量齐观。有的考生自觉地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考生攀比,高考励志图片。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你不用管别人考多少分,你只要考出自己的水平,对比一下高考励志语。不辜负自己的努力就行了。
5.
多做基础性题。目前高考所考的大多都是一些基础题,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
6.
运用主动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具有惊人的力量。考生在高考温习过程中和在考场上,都可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态实行主动的自我暗示。当情绪过于紧张时可默念“抓紧、抓紧、抓紧”,当心情烦躁时可默念“肃穆、肃穆、肃穆”,当心如死灰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7.
学会微笑。高考励志故事。爽朗的笑,欢快的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笑是人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的表现。笑能使人发作信心和力量,把微笑视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限。高考励志文章。
8.昂首挺胸走路。人的姿势与步伐和人的内心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在充满信心的时候,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步伐坚强有力,速度也稍快。走路挺胸抬头,步伐坚强有力,以培育种植提拔自己的信心。
9.
多和同砚、教师、家长交换。
(1)
释定心情,不要把苦恼憋在心里。
(2)
和别人交换、沟通,把自己的心事说进去,在交换中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3)
看看过去的考生相关高考经验训诫的文章和书籍。
(4)
实行自我交换。想想过去自己遭遇挫折时是怎么渡过的,高三励志主题班会。你怎么从没有信心变成有信心的。
(5)
听听音乐。听音乐,尤其是轻音乐有助于调整人的紧张情绪。
三、转换角色,小组讨论
说明:给出两组对话(附后面),以四私人为一组,两个同砚充当家长的角色,两个同砚充当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分别以孩子的角度和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讨论:(一)面临高三的学生希望家长说什么样鼓励的话语;
(二)家长对孩子寄予期望的表现;
注:充分融入角色,听听学生的心声;体谅家长的心情。
四、憧憬未来
2、《日常》京都动画的大成之作,画风简单温馨,节奏轻快,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中励志搞笑的事件;
3、《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小晴与母亲生活在原始热带森林中,本来过着平淡的日常生活的小晴,被突然出现的阿布所改变,阿布除了善于吐槽外还拥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故事励志又不乏幽默;
4、《黄金拼图》主角大宫忍是一名长相很像木芥子的女生,最喜欢的就是金发少女,梦想是成为一名翻译,但现实中英语水平却十分堪忧,在童年时曾经去英国家庭寄宿生活,十分崇尚外国文化,动漫内容幽默搞笑,又给人以励志的情怀;
早在2012年末,人们就扳着手指,算着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喊“最难就业季”已来临。而今年6月,《2013年就业蓝皮书》,从一些角度,证明了人们的担心――
被调查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年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一面是就业形势严峻,一面是励志文化市场水涨船高。《人性的弱点》《一生的资本》之类励志书继续大卖,“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之类的提升研修班、短期培训班招生红火,“人生成熟的N个标准”、“三十五岁以前退休”之类的网文更被频繁转发……
然而,这些励志文化鼓吹的体面的地位、丰厚的收益,在现实对应下,只能让大多数人自惭形秽;励志文化宣扬的开发潜能、拓展人脉、培养执行力、关注细节……就能让你走向所谓成功,也让许多人感觉具体操作起来,似乎有心无力。
于是,被励志者开始怀疑自己:励志大师们的语言那么笃定,富有煽动力,他们的指导那么成系统,富有科学性,学不到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吧。于是,一小部分人被励志了,大多数人却感觉失败了、压抑了。
我们在这里,想剥开层层迷雾,告诉大家――失去独立思考,失去对自己的信任,人云亦云的励志只能沦为玩笑,看起来挺美,其实一点不合身,甚至成为一个大忽悠,拦在你大步向前的路上。
流行的励志怎么了――
失志文化背后,反抗与从流
韩浩月
微信流行后,打开朋友圈,除了晒吃喝、晒风景的图片之外,就是由励志段子构成的文字内容了。有观察者唏嘘,中国人的精神得多空虚多无聊,才需要如此海量的心灵鸡汤填补?
一方面,是励志段子在社交媒体广泛流行;另一方面,是批评者对励志段子竭尽嘲讽之能事,认为这些段子不过是说些“正确的废话”,看的时候很振奋,貌似也有营养,却毫无用处,如果按照段子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行事,往往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于是,励志甚嚣尘上时,失志文化作为励志文化的对立面,同样拥有了大批追随者。“失志”最直白的解释是“失意,不得志”。失志群体的特征是:颓废,缺乏奋斗精神,得过且过,看哪儿都觉得不满意,不乐观但也不愤怒,喜欢自我贬低,用嘲讽的口吻说话……
在网络这个语场上,失志群体太庞大了。以前他们叫愤青,现在则叫吊丝青年,他们是伪励志的最强烈反对者。
伪励志的毛病是,它只告诉你一些表象美好的目标,却忽视客观存在的残酷现实条件,而且传播源头多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不经意间也会沾染上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反对伪励志其实也是对抗精英文化的一种方式――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你居然还用那套骗小孩的玩意跟我讲话,难道奋斗过程中我体会的酸甜苦辣不比你多吗?
名曰失志,其实这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定义。失志是一个群体呈现出来的集体语言,具体到个体上,谁能肯定在内心深处,他们不是一个奋斗者呢?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精英人士,也非常热衷用草根语言来表达,因为他们懂得,使用这种语言能够让自己迅速为更庞大的群体所欢迎、接受。或者说,这也是他们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武器,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生活方式。
有媒体称失志群体爱传播坏消息、负能量,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们追求公正公平而不得的一种反抗?当一个社会需要对任何一点正能量进行无限放大,并期望以此引导民众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要反思底层群体、弱势群体究竟有没有得到他们所渴望的平等待遇?
当失志被当成一种自我情绪的疏解手段、放松心灵空间的方式来对待,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中国的成功学被限定于权、钱、利的时候,以鄙夷的态度对之进行批判,也是价值观的一次肃正。
但自认失志者或者失志文化的推崇者,要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抱怨、讽刺、调侃、解构等等,都不过是话语权的争夺,具体到自己身上,还要去努力争取自己认可的成功、属于个人的独特成功。
否则在本质上,失志文化和伪励志文化就走到了一起,看似是让个人从竞争的压力下解放,但其实是一种自我放弃;骨子里仍然是认可伪励志鼓吹的那套,而将自己归为“失败”;宣扬忍耐所谓的黑暗现实,而不是悦纳自己。它们貌似两种口号,背后却由同一个价值观支撑。如此,人们在励志、失志文化中都得不到安宁与满足。
我们还需要被励志么――
哥,你想把我励到哪儿去?该我自主了
孟迁
什么叫“励志”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志”――方向和目标;一方面是“励”――把自己所有力量很严厉地集中在一起,也就是锁定目标。
励志比我们意识到的广泛。不是只有强控制的传销才是励志,不是只有装摸样的成功学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媒体上“大人物”的神话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卡耐基陈安之才是励志。刘胡兰也是励志,华罗庚陈景润也是励志,成龙章子怡也是励志,马云史玉柱也是励志,甄宫心计也是励志……凡有一个固定地被看做“成功”的榜样或目的地,凡是被认为就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都是励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励志,几乎每个父母都在励孩子的志。
励志其实蛮暴力的。一方面,励我们的人定义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理想,即定义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如果我们不符合、不朝向这个样子,他们就不接纳我们,就对立甚至攻击我们。一方面,很不容分说很重口味地励我们,就像用有形无形的鞭子抽我们的屁股,让我们越快越好。
励志我们的人不一定出于恶意,尽管他们的行为经常让我们不舒服,甚至害怕焦虑。他们认为我们是一张白纸,没有内在指向,可以被任意塑造;他们认为我们不懂得努力、进取,不懂得寻找自己的道路,没有内在的动力,要依靠他们的外力才能前进。
作为生命,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一颗隐藏的种子。在认识自己之前,我们会不知自己是谁,会迷茫无措,这本是必然过程。可是基于上述世界观的父母、老师、社会其他角色就来教导了,就来说“你要怎样才行了”。事实上,我们反而被打扰了,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而感到无力;或者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却空虚愤怒。
只要所做的不符合自己的内在,我们绝不可能感到真正的幸福、满足。我们本来是条鱼,却被安排去耕地,我们本来是只鸟,却被期待去拉车。任何一种强硬的教导、安排都是一种励志,我们被假定没有自己的方向,被硬性确定方向,然后被强催。
我们被期待证明自己。除非被证明,我们就被看作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就不被信任。我们被期待成功和赢,如果失败和输,就得不到尊重,被认为是弱者、无能。如果一件事没做好,就如同我们整个人不好;如果不能优胜别人,就被看做平庸或不如别人。
我们被单一地教导:要适应社会,以便能被接纳,以便得以生存,却鲜有机会去感受世界,认同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让世界更好。我们不是来谋求什么,而是来贡献什么的;不是来寻求接纳,而是给出接纳的;不是来适应,而是来创造和建设的。前者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一个无奈、卑微的乞丐,后者让我们认同自己是有、有尊严的富足主人。
我们很少有机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被赞赏,而是不时因与常人不同,被排斥、歧视;我们很少因为自己的唯一被庆祝,相反我们被比来比去,由此确认自己。
哪一个生命不是神奇无二的?可我们被当作社会的机器零件来要求、打造。我们没有机会品尝立足独特天资的机会,而习惯了伸出脖子被社会衡量。我们稳扎稳打着迷失了自己,不成功的人感到压抑,用心良苦求成功,成功者却也只收到别人的羡慕,而不是自己的满足。
励志和榜样从来不是陌路。我不反对励志,如果“志”不是某个统一标准,而是让我们呈现自己。我更不讨厌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容置疑,我只是不想颠倒了“教”和“学”。任何人,任何事……不要教导我,让我自己学,让我细听自己的感觉,让我辨别自己的需要,让我摸索自己的适合,让我来决定方式和节奏。不要教导我,我会自己学。
实际上,没有教会,只有学会。黄药师一心教女儿武功,女儿不愿学到底武功平平,霍恩地不愿儿子学武,儿子偷学最后技甲一方。让我们信任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多问“想知道”的,少听“要知道”的;多说“我觉得”的,少记“别忘了”的;多来“试试看”,少信“肯定是”。
我想,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表现等同于自己,就不必那么怕输;如果对自己的信任足够,也不必那么想赢;倘若不把人生当做一场竞赛,而是一个旅程、一次学习,也就根本没有输赢成败。
会有一天,我们能感到励志是一个不错的玩笑。我们可以很认真但轻松地说:哥,你要把我励到哪儿去?你是不是假设我不行呀,你是不是以为我没有呀,所以才热心地给我背上你的目标,并示范怎么抽自己的屁股?
当下励志的纯文本分析――
满碗的心灵鸡汤、满大街的正能量?
黄利军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读者文摘以及各种冠名“心灵鸡汤”的书,里面的文章都有一些共性――短小精悍,几分钟就可以读完,轻松;故事之后一定有作者的总结、升华,绝对的积极向上正能量。
十年之间,从“心灵鸡汤”到“正能量”,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一种表达一个符号。用积极的内部语言鼓励自己,是积极生活的第一原则。
那些故事有以下几种:
一、各种动植物小故事,造物的神奇让它们具有种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作者再由此引申、扩大,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适应去选择去生活。
二、名人轶闻,从华盛顿的小斧头到邱吉尔的烟斗,从牛顿的苹果到乔布斯的苹果……每个名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说出人生道理。只可惜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完这些苹果的故事,再面对手中的苹果,好像只有一个选择,是削了皮吃还是连皮吃。
三、普通人的生活小故事,往往是以经历风雨之后的平静语气回忆往事,最后来一段总结。常见主题有感恩、小善大德、陌生人的关心与回馈等等。
在网上曾有人把一些励志书的书名串联起来,写成下面一段文字:《邮差弗雷德》送了一封《致加西亚的信》,告诉他《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礼物》,《通向幸福的选择》是《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命运在自己手中掌握》。
是不是很励志?
只是,合上书本,生活似乎仍然日复一日,依然时有迷茫。也许是我生性愚钝,看过那么多书之后,我并没有像书里的他们一样。
恰逢此时,一家烟草集团公司需要做一本书发给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形象。负责此事的刚好是我的一位朋友,他请我帮他组织部分稿件,要的就是心灵鸡汤式的文字。
好在以多年的编辑工作经历,我电脑里这样的文章库存挺多,加上网络这个海量信息共享平台,我很快就弄齐了所有文字给了他。
三个月后,一本号称“史上最畅销”的励志书就出现在我面前,金色封面上,书名之外,还有诸如“人生羊皮卷”、“全球狂销千万册”等字眼,有名人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现身说法,说在生活即将崩溃时,意外得到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看得我心惊肉跳,我为这本书提供了近一半的内容,它们有这么大的魔力?!真想去找朋友要版税去。
这次换了一种视角,当我看到自己参编的书,看它的华美包装,想,假如我不是编者,我真不知道这些心灵鸡汤熬得很轻松。
真正的改变总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跌倒之后的忏悔、质疑、犹豫、总结,也许是你现在的困顿、折磨,但会助力于将来的选择。
有位心理医生告诉我,一个人要真正改变不是不可以,但往往来得比较漫长、艰难。当然,也有一些改变来自特殊时刻,比如,高峰体验、顿悟、神秘现象,有时真的可能就是某本书一段文字,但这种情况,往往是文字刚好应和了你内心的声音。
原来,所有一切还是在自己内心。
社会该如何帮我们造励志梦――
励志梦不是工具,也不是消费品
李文姣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个理念的传播、深化来说,民众的认同至关重要。认同的核心就是真诚――你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你想让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你想要激励别人首先要激励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流行的是口号式励志宣传。树榜样、喊口号、编织标准化梦想,鼓吹所有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没成功,就是不努力。而其实宣扬的那一套,连鼓吹者自己也未必信服。
这种口号式励志宣传是有其社会根由、传统影响的。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提出“社会想象系统”这一概念,认为符合社会想象系统的人、行为,就是正常的,背离系统的人、行为,会被视为异常。在中国,这个系统曾经特别发达、集中。例如,几代人的“全民偶像”雷锋就算当时官方着意打造的一个标杆形象、励志榜样。官方试图将民众都规划得像雷锋一样,成为一枚革命的螺丝钉。那个时代,民众对官方系统怀有崇高信仰,加之社会环境比较单纯,所以这种口号式励志起了相当的作用。
而在当下中国,出现了分裂的两个社会想象系统,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草根的。
官方沿用了之前的口号式励志,希望维持先前万众一心的社会想象系统,塑造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榜样。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普通民众看来,那些故事人物过于遥远,于是,渐渐演化出逆反心理,认为――官方系统只能为我们编织美好梦境,却给不了实现梦的方式。正如我们听说有一个鲜香四溢的馅饼,但没有一个人尝到过馅饼的味道,甚至连馅饼是否存在都没人知晓。
不久前,北京邮电大学一名2009级博士研究生自杀身亡,他留给母亲的遗书中说:“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
寒门学子心理失衡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现实世界中,一方面,缺乏正常合理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官方社会想象系统打造的励志梦太过飘渺,而草根社会想象系统带着强烈的非理性、非黑即白的批判性,种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人们将生活视为残酷、虚伪而可怕的,让很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感到窒息、绝望。
有一个科幻故事,说在未来美梦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非常昂贵。上层社会的人花钱购买梦境,穷苦的人出卖梦境,代价是梦一旦被卖出,就再也不能做这样的梦。可是只做噩梦、或不能做梦对人的心理伤害非常大,出卖美梦就像慢性自杀,最终导致或像行尸走肉一样了此一生,或真的结束生命。购买梦境也并非永久获益,美梦就像精神,吸引购买者不断购买美丽指数更高的梦,才能满足。
这多像现实社会中权贵阶层积累财富成瘾,对他们来说,金钱不再是满足生活需求的货币,而变成填补内心空虚的材料。而底层的人们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就像故事里出卖梦境的人,梦想在现实中逐渐被抹杀。
如果非要追溯“心灵鸡汤”这个名词出现的历史的话,恐怕要从1993年由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编写的《心灵鸡汤》丛书说起。该书刚一面世就风靡全美,多年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1998年,这套书被引进中国并流行起来,很快就和滥觞于中国本土的煽情、励志文化合流。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任何社会变化无常的现实漩涡,都需要神话来稳定。”在现代社会,信仰如潮汐一样退去,资以填补空缺的,则是那些畅销励志书。
备下“励志”的底料
上世纪80年代,一本名叫《读者文摘》(后因版权纠纷更名为《读者》)的杂志在地处西北的兰州创刊,这本年度发行总量曾达到近400万册的刊物被看做是中国鸡汤的发源地。
回忆起《读者》在内容上的发展演变,该刊原主编彭长城表示,《读者》早期以翻译国外文章、介绍西方思想为主,涉猎领域广泛,不仅有文学类,还有西方管理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类。后来引进了三毛、琼瑶、刘墉等港台作家的作品。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读者》从最初的阳春白雪路线转变为通俗化。彭长城说,“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我们是去描绘沉重的现实,还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心灵鸡汤,带给人阳光正面的能量?”
素有“鸡汤诗人”之称的汪国真在读者中影响很大,同时也富有争议。《读者》先后至少刊发了汪国真的十几篇作品,即使到了后期人们对汪国真毁谤最多的时候,《读者》也依然坚持力挺汪国真。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邵杨在梳理“心灵鸡汤在当代文化中的流变与扭曲”时指出,路遥、汪国真、席慕蓉、三毛、刘墉、周国平这些曾经的文化偶像带来的激越、欣慰和感动,本质上都已经在日常的文化熏陶与训练里,为鸡汤预备下了足够庞大的受众集群。所以当这个概念从西方正式被舶来的时候,正好严丝合缝地匹配上了我们一直陶醉其中,却又暂未完成命名的那份审美惯性和审美愉悦,从而迅速落地生根。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慧瑜曾在学术期刊上发文专门分析了心灵鸡汤现象,他认为,选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让人们从小养成和适应一种竞技状态和竞技文化。每个人都像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一样,比赛的目的就是赢,否则就一败涂地。于是,从教材到课堂都飘荡着一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竞技法则。在这种氛围下,鼓励学生猿挚嘌А⒄绞ぷ晕业母髦掷志文章就获得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熬出“商业”的浓香
在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东风看来,“进入1990年代以后,心灵鸡汤发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娱乐化、商业化”。
福建人陈安之号称“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早在2005年,陈安之在大陆的演讲门票就高达4800元,赴会者趋之若鹜。还有报道说,陈安之每小时演讲费高达1万美金,演讲时场场爆满,掌声不绝,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上,突破瓶颈,实现成功致富。
和陈安之的传销式成功学不同,另一种成功学鸡汤师恰恰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成功。
比如原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曾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台湾人,他将自己的事业重心始终放在中国大陆,作演讲、开微博、教化青年。在做一名成功的外企高管之余,他的事迹包括但不限于:从2000年起陆续写了7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创办专门与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出版励志书《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往情深与学生的网上对话》《世界因你而不同》。2015年,李开复在生病复出后感慨“生病是种礼物”,又写了《向死而生》。
在李开复个人成就的光环加持下,这样浅显的教导却对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具有说服力。在知乎上,有人发起了“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李开复?”的讨论,但在评论中,大部分人依旧表达了对李的支持,理由多是出于对他职业成就的肯定。可以说,“开复牌”鸡汤并不胜在鸡汤本身有多香浓、多有营养,而在于熬制者本人就是一名成功者。
视鸡汤为“毒药”
然而,伴随着鸡汤文随互联网的快速扩散,反鸡汤运动也同时出现。互联网万方中曾经在豆瓣上连发两篇长文,解释自己缘何“憎恶心灵鸡汤”。
万方中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各类人群,“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源于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在互联网上,一批反鸡汤语录专门针对以往的鸡汤段子进行剖析,针锋相对地指出“鸡汤思维”的问题。比如,心灵鸡汤说,“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反鸡汤论者则会换种表述,“说实话,如果一个女生运气一直不好,我不知道她怎么笑得出来”。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换句话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躲避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