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顾城爱情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电视剧就像小说,是故事;电影就像一首诗,寥寥数笔,但给予很大的想象,我希望能够让观众看完之后有更多的回味空间。
Q:为什么把自己的角色变成了丝?
A:我觉得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正是他们,二十七八岁,没有房子、车子、户口,靠自己打拼。在遇到爱情的时候很容易面临现实的挫折。我想给予一种希望与正能量。现在大环境的负能量太多了,落差太大,这个城市需要温暖。我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去通过我的作品传递这样一种情感,一种向上的、更美好的东西。
Q:是否有票房的预期?
A:现在大家都在唯票房论,我还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有些深层思考的东西。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好的故事,我们也会有些娱乐的部分,但我总体还是希望观众能够看到背后的关于爱情的意义。假如看完电影,能够让观众想到给自己的爱人一个拥抱,或是给想爱的人一个电话告诉他你爱他,那就是我拍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Q:拍完这部电影,你所理解的爱情究竟是什么?
A:我认为爱情很稀罕,只有当你碰到了,你才会懂得什么是爱情。就是在那一瞬间,你可以为对方舍生忘死。真正的爱情也是这样,不知道从何而来。就好像林语堂说的那样,爱情可以遇见,但不可以预见。我希望我的爱情会很长。
《北爱》归来,为爱情正名
2012年,陈思诚自编自导自演的《北京爱情故事》(以下简称《北爱》)大火。成名后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编剧风波、主演风波,每一件事情都不轻松,当然,他还收获了爱情。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关心他是如何步步惊心追到佟丽娅。有人戏称,正因为抱得美人归,那些风波在陈思诚看来都不是事儿。
媒体不约而同地都抛出了一个问题:“这是在为自己正名吗?”毕竟上一个由自己创作的角色并不讨喜,朋友妻不可欺。陈思诚并不喜欢这样的误读,从电视剧开始,他一直希望观众能看到程峰身上为爱执着的优点,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爱。而电影版的角色转变陈思诚认为很正常,“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是这样构思的,这是发生在北京的爱情,由五个不同的故事组成。我只是负责其中的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在我们的身边大量存在。”作为导演唯一的私心,陈思诚把别有用心的设计留给了自己:男主角在嘈杂的商业街区寻找佟丽娅,在即将重逢之际,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角色交叠重合,陈思诚也被结结实实地撞了一次。
关于爱情,陈思诚把这两年自己与别人的领悟都写进了剧本里。自己是“工作五年,无房无车无户口”的三无人员,一向“高大全”的王学兵成了的高手,郭京飞则是“绿帽男”。“每个人的爱情观都不一样,有些人直言根本没有爱情,有些人面对爱情则选择逃避。”出轨、、一见钟情、结婚、北漂,在他看来,这个电影是一个预言,他自己、王学兵、梁家辉,这三人的角色其实代表了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就如台词所言:“结婚十年,终于发现,人生的上半场是激情,下半场是爱情,中间插播全是婚外情。”
最后,电影的终极调调依旧充满了正能量,正如那句“爱情打败现实”。陈思诚相信这一点,这句话也许不是真理,但它们在陈思诚的头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希望。如何看待这种希望,则因人而异。“小时候我们都在白天看电影,出了电影院脑子里就会一直回放所有的片段。我会突然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对身边的人都好。尽管有时这样的影响只能持续两三天,但我依然相信那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力量。”陈思诚希望《北爱》就是这样一部给予爱情希望的电影。
做自己,唯一的信条
回忆过去,16岁只身前往上海闯荡是他生命里的第一个拐点,考谢晋恒通学校,再考上戏,陈思诚和所有身负演员梦的学生一样,挤地下室,蹭吃蹭喝。“当时每个月家里只给1000块,每天都期盼着同住的师兄能给派活儿。”第一次到上海,声称在沈阳见惯大场面的陈思诚也时常露怯。“那个时候心里都有心气,觉得自己是演员,装嘛!”他低头笑着,带着些许自嘲。“有一次打车到另外一个地方,特别远,又遇上堵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上海的出租车在停车等待的时候也是跳字的,沈阳的出租车停车等待的时候根本没有跳字这一说。当时那个小心脏真的就是跟着价钱跳,最后花了100多,特别心疼。”
后来的日子,不可避免的让陈思诚贴上了叛逆、自负等各种标签,直到他再次考上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了现在的陈思诚。他开始重新奋斗,重新刻苦,重新开始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老天也似乎格外眷顾他,他的内在总能迸发出独特的想法,并带来惊喜。圈中人的友好评价是:这人挺有才的;也有人依然认为他年少轻狂。陈思诚有时觉得很疑惑,“我认为的年少轻狂和大将风范并不矛盾也不冲突。这二者是可以合为一体的,年少轻狂并不是无的放矢,任性地做些什么,而是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我看来就是大将风范。我说过骄傲是一种气质,许多人以貌取人,认为像我这样的穿衣打扮,性格张扬就是一种肤浅,但我认为我没法为了迎合大家去做一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做自己,人生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有价值。”
做自己,是他的唯一信条,生活、事业、爱情。他说,有很多人败给了随波逐流,或者被世俗欲望牵着走,忘了最初的本我,忘了自己的理想,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而是不肯坚持做自己。翻看他的微博,评论、玩闹,也有他的高兴与伤感。偶尔他会特别文艺,“通常那就是我突然特别感性,或是特有感悟的时候。”他常常会说一句话,“虽然我有过不正经或不靠谱的时候,但陈思诚同学还是个好孩子。”
“这部电影是我送她的情书”
1月16日,陈思诚和佟丽娅结婚了。男才女貌,终成眷属。
戏外的美好仿佛是戏里的浪漫延续。剧情中隐藏的彩蛋似乎就是陈思诚埋下的伏笔,那些丝追女神所遭到的挫折、质疑正如他的真实写照,在收获爱情的途中,他们也并非童话。双鱼座的陈思诚心思细腻,温柔体贴。按照星象的解释,这是一个精神意志逐渐脱离世俗形躯,同宇宙合二为一的星座。有时候与佟丽娅拌嘴,陈思诚会坐下来讲道理,每一次,都从宇宙起源开始。
为了电影,也为了爱人,陈思诚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如果你在北京拥有爱情,春天我会背你上长城。风吹你的发而我醉于你的神情。夏天我就带你去簋街肯小,就着冰啤酒看谁先辣到不行。如果你在北京拥有爱情,秋天就带你去香山赏红叶,再挑最美的一只把我心证明。冬天我们去后海看雪景,再大的风也会让你感受我胸怀的热气腾腾。”
累并快乐着的101天
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放荡不羁的富二代程峰和“冬美人”沈冰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是一条主线。集编剧、导演、男主角于一身的陈思成在最初挑选沈冰的扮演者时,就颇费心思。以往拍戏时,往往进了剧组还不知道搭戏的女主角是谁。这一次,由他选演员,又是选一个自己在戏里非常喜欢的女孩,陈思成觉得,那首先自己在现实生活里就不能讨厌她吧。
戏里程峰对沈冰一见钟情,戏外陈思成与佟丽娅的第一次见面却是一个阴错阳差的美丽误会。那天佟丽娅本来是去见另一部戏的导演,结果不小心走错了门,误打误撞进了陈思成见演员的屋子。佟丽娅意识到自己走错房间了,却不好意思说,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陈思成以为她也是来面试的,就招呼她坐下。佟丽娅只好坐到角落里。看着陈思成和一群演员聊得热火朝天,佟丽娅几次想起身告辞,却不好打断正侃侃而谈的陈导。
也许正是佟丽娅不言不语坐在那儿很质朴的样子吸引了陈思成,他突然有了一个心思:剧中的沈冰为什么不可以是这种很质朴的形象呢?
之前陈思成在打造沈冰一角时,脑海中定义的是一个非常清纯的形象。为此他发动众多圈中好友帮他介绍长相清纯的女演员,也曾给高圆圆看过剧本。而佟丽娅的外形不是清纯路线的,她很美丽,但却有些少数民族的风格,与陈思成心目中沈冰的形象反差不小。但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很奇妙,看到佟丽娅的那一刻,陈思成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沈冰的形象开始动摇――沈冰不一定是要清纯的,也可以是质朴的。陈思成突然很确定。
寒暄之中,佟丽娅问陈思成,他要拍的是一部什么样的戏,陈思成回答说:“一部《士兵突击》版的《奋斗》。”他很为自己的这个概括沾沾自喜,没想到佟丽娅却淡淡地说:“哦,这两部我都没看过。”陈思成非常惊讶地看着她,她还是淡淡地笑了一下说:“我真的没看过,拍戏太忙了。”陈思成觉得自己被她打败了。
因为没看过《士兵突击》,所以佟丽娅对因出演《士兵突击》中的“成才”一角而有了一定知名度的陈思成也知之甚少。她一直很怀疑地心想,这个导演这么年轻长得又很帅,能导出什么来啊?
其实在这次阴错阳差的相见之前,陈思成和佟丽娅曾有过一次合作的机缘。《烟雨斜阳》的制片方曾分别找过他们,希望两人出任男女主角,但那一次陈思成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接戏,两人因此错过了合作的机会。这一次见面后,陈思成找来了《烟雨斜阳》的影碟,从头看到尾,又通过佟丽娅的博客,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个女孩,他越发觉得她和“沈冰”很接近。几天后,陈思成约佟丽娅面谈。谈完之后,他送佟丽娅回去,她下了车,他在车上看到她的背影,那一瞬间,他心想,这个女孩的背影那么瘦弱,但她的内心却那么强大,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孩,不就是“沈冰”吗!
和《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与“程峰”的爱情一样。戏开拍没多久,佟丽娅已经成了陈思成的精神支柱,他发觉,每次在他特别累的时候,总希望能看到她的身影,看到她,就感觉没那么累了。不知不觉间,他加了很多戏给她,每天几乎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都有她的戏,因为他只要看到她就会觉得很开心。可是佟丽娅一开始并不喜欢陈思成,完全没有把这个人和自己未来的那个“他”联系起来。但有时,看他在剧组中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心里会突然觉得这个男人很不容易,大家逗他时,她又会觉得他很可爱。也许是见证了陈思成为梦想努力的整个过程,佟丽娅一点点被打动,就像剧中的“沈冰”对“程峰”的感觉一样:“也不知道哪一天,他就跑进心里来了。”
“北爱”拍了101天,陈思成和佟丽娅就在这忙碌、疲惫而快乐的过程中生长出了爱情的萌芽。
“北京爱情故事”未完待续
《北京爱情故事》中,陈思成饰演的角色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富二代,开豪车住豪宅,整日游走于美女之间,而佟丽娅饰演的却是一个从云南乡村来到北京、涉世未深的幼儿女教师。他们的爱情经历种种考验,花心的富二代最终被纯情善良的沈冰所收服。而现实中,陈思成和佟丽娅的恋情的发展,与戏中的故事也有几分相似。
尽管彼此间都有好感,但当陈思成对佟丽娅展开追求时,佟丽娅却很犹豫。一方面她没交过娱乐圈的男朋友,原本也不打算在圈内找男朋友,只想找个普通人过普通的小日子。另一方面,她耳闻陈思成的经历比较丰富,佟丽娅觉得这个男人不太靠谱。另外,他年纪轻轻已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男演员、帅哥,不安全感的信号灯全亮起来。
所以,那段时间,面对他的热情,她总是很冷淡。拍戏的间隙,陈思成当着张译和张歆艺的面递来咖啡,只换到佟丽娅一句淡淡的“我不喝咖啡”,他觉得特别没面子。其实,她不是故意给他钉子碰,她的心早已动摇,但理智却还是让她迟疑着不敢向前迈一步。
对这事儿最上心的,是剧中的另一位女主演杨幂。杨幂和陈思成是老相识,所以陈思成拍《北京爱情故事》找她帮忙出演角色时她一口答应下来。而之前她与佟丽娅也在合作《宫锁心玉》时成了很好的朋友。面对两个老熟人,杨幂决定当一次月老,在中间穿针引线。她看出佟丽娅对陈思成也是有好感的,只是有些顾虑,于是一天收工后她把佟丽娅拉到了一家KTV,关上包间的门,也不唱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开导:“爱情来敲门,为什么要躲?我们还年轻,就算失败,又有什么可怕!他那么认真,你为什么就不愿意给彼此一个机会?”她劝佟丽娅要勇敢,还不停地帮陈思成说好话,“思成挺好的,跟大家想象的和外面传的不一样!”
在杨幂的推波助澜之下,佟丽娅渐渐觉得,一个男人靠不靠谱,往往是由两个人决定的,只要这个女人是靠谱的,是优秀的,这个男人就会跟随,不会差到哪儿去。拍完《北京爱情故事》,佟丽娅去苏州拍电影,陈思成留在北京剪片子做后期,距离拉开了,两颗心反而更近了……
相恋之初,两人并没有公布恋情,那时,佟丽娅正处在演艺事业的上升期,她所在的公司也并不赞成他们公开恋情,她本人也对公开恋情后人们的关注顾虑重重,所以两人只能在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中悄悄地恋爱:一起出去看电影,都是选午夜场人少的时候;一起去外地,也不坐同一班飞机;偶尔被媒体拍到,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此时,杨幂刚刚公开了与刘恺威的恋情,便怂恿佟丽娅:“公开了挺好的,反而舒坦了!要不你们也公开吧!”
与陈思成相恋后,此前一直在北京独自漂泊的佟丽娅终于找到了归宿感。有一个人,可以无论多晚都去接她,每天打电话关心她,她有什么不开心的都可以跟他说……陈思成对她的照顾和关爱让她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佟丽娅终于不再有顾虑,决定让所有人分享他们的幸福。她在微博上说:“我们会好好的走下去。”而陈思成在微博上的表白也颇为动情:“故事没有结束,故事刚刚开始。感谢北京,感谢爱情,感谢这绚丽多彩的人生,请让我们的故事更加精彩吧!”
至此,牵你的手,不放开
出生在干部家庭的陈思成,从小就文艺范儿十足,中学时就写了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并且还做起了歌手与主持人。而出生于新疆伊犁的佟丽娅,在大西北的乡村度过了她的童年,因父母工作太忙的关系,佟丽娅从小就有非常独立的个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环境下,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但他们的经历却惊人地相似,都是中戏毕业,都是北漂一族,都经历过破茧成蝶的过程。
陈思成当年曾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但在大二那年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当时父亲为了替他挽回,带着他去敲院长的门去敲老师的门,一家家求情。在那之前,少年得志的陈思成特别不可一世,但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特别渺小无力。这次打击曾让他一蹶不振,经历了两年的沉沦,还被家人安排出国留学,但陈思成始终放不下对表演的热爱。1999年,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陈思成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才翻开人生新一页篇章。
1999年对佟丽娅也是重要的一年。她在那一年从近万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代表新疆参加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当她在彩车上一边表演一边领略这座城市的风采时,暗自许下心愿:我一定要来北京。四年后佟丽娅如愿来到北京,但她的演艺生涯也曾四处碰壁。有一次,她去见一个特别知名的导演,导演直接问:“你怎么想的?”她当时有点蒙,因为不知道导演指的是什么,就问:“导演你在说哪件事啊?”对方说:“你长成这样怎么当演员啊!”虽然后来她明白导演说的是她长得太像少数民族,戏路会很窄,但这句话还是给她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成长是现实而残酷的,它时而惊喜,又常常惊险。陈思成和佟丽娅的路就像《北京爱情故事》里的人物一样跌宕起伏。他们都经历过痛,然后收获了成长。这让他们非常有共同语言。虽然各自拍戏难得有空在一起,但他们每天电话、信息不断,思念反而成了一件别样幸福的事。在分分合合司空见惯的娱乐圈,经历过成长挫折的陈思成和佟丽娅格外懂得珍惜,始终把握着这一份细水长流的爱情。
2013年8月电影版的《北京爱情故事》开机会上,陈思成表态:“不管票房是十亿还是十万,我都会娶佟丽娅。”而佟丽娅则回应:“不管在我身边站的这个人是导演是演员还是什么人,是有钱还是没钱,他始终是我的北京爱情故事。”
关键词:诗歌;跨界;比兴;空白;流行歌曲;中国画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诗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诗,便叫含蓄。”(袁枚・《随园诗话》)含蓄之美是中国诗学最基本的审美原则。也正因为诗人未言明,读者便难懂,含蓄之美也就成为了诗歌鉴赏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尝试了“跨界”之法,以期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轻松学,轻松愉 悦明白悟。
跨界是指跨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等而产生的新领域、新行业、新模式、新风格等。如跨界音乐、跨界营销、跨界车等。语文原本就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所涉及的主题已不仅是纯粹的文学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与其他艺术门类如何结合,如何利用新时期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教学,如何在古老的语文教学中注入全新的元素,用“跨界”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因为跨界的价值正是在于它能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
一、比兴之美歌词得
当代中学生,最爱的一定是流行歌曲,从来不需要苦口相劝,歌词一定烂熟于胸。歌即诗,本是一家,我们完全可以用歌来教比兴之美。
“比兴”是传统的诗歌表现技巧,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广泛使用,而很多学生总觉得此艺术手法跟自己远隔时空,稍可意会,妙处却难以言说。而当代流行歌词作为一种诗性文体,在沿着中国传统诗歌中合乐之歌词一路发展时,在创作的实践中经常会使用这一手法,使得歌词寓意深刻,更加含蓄委婉。我在教学中曾以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为例来解读。
《青花瓷》歌词中通篇比兴,表面上是在吟咏青花瓷,实际上则是处处在吟咏像青花瓷一样美丽的心上人。在歌词的具体细节上,可谓“比比”皆是,“兴”味盎然。“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抒情主人公用国色天香的牡丹比喻初定妆容的心上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又用含苞待放的牡丹来比喻她娇羞的笑容。同时,很经典的是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就像要烧制出绝世珍品的青花瓷要等待烟雨一般,我一直在等待着你,而我的等待只能像等雨一般被动而安静,因为你和雨一样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爱情的执著与无奈如汩汩溪流绵绵不绝。更有“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此处更是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比附象征了歌词旨意。将那自江南烟雨中美丽邂逅后的无尽相思抒发得淋漓尽致。此首歌词“比”和“兴”连用,扩展了歌词的意蕴,起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不仅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
“音乐教父”罗大佑也深得“比兴”之妙。他在《光阴的故事》开头就这样写:“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以“春天的花”“秋天的风”“冬天的落阳”做比,引出下一句中我青春年少的忧郁,以有形写无形,以可以感受的事物比拟不可捉摸的感觉,形象生动,妙而可言。
解读之后,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自能举一反三。《迢迢牵牛星》中,诗歌中表面上吟咏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又处处在吟咏牵牛和织女这一对情人,这是通篇比兴手法。《关雎》中,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氓》中的比兴也俯拾即是: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确切而更见深意。“比兴”手法经用流行歌曲歌词一“跨界”,再结合课文诵读,一唱一诵之间,其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给文字带来的含蓄韵味便不解自释。
如此,巧妙地利用流行歌曲这个学生的兴趣点和歌词本身通俗化的特征,还可以用来解读诸多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技巧、技法,可以化难为易,驭繁为简,俗处入手,雅处升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艺术画中明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繁”。(陆时雍・《诗镜总论》)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便可知道前人对诗歌的含蓄、蕴藉的追求,而这一审美原则在诗词中另一个明显的体现便是“留白”。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诗歌鉴赏中,学生往往对“空白”的概念比较模糊,眼中只有文面的那几个物象,背后微妙悠远的艺术效果,总难以发现和透彻领悟。其实,在中国许多传统艺术中都有“留白”的踪迹,书法、金石、剪纸、画像石乃至青铜器及戏曲,于是我想到了与诗号称是姊妹艺术的中国画。中国画中,有所谓“墨到为实,飞白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等说法,虚到极致则是无,是画中着意留下的空白。正如清人戴熙所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很多时候,画面的空白之处,不但不是“没有”而是更加丰富,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既然中国画与中国诗的“空白”追求殊途同归,而中国画在空间上的“空白”又似乎要比中国诗在文字中“含蓄”更直观、更具象,于是我们可以借画中的“空白”明诗中的含蓄。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诗一词,亦问亦答,明白如话,懂字面意思不难,明空白艺术不易。对于“空白”之妙,我先给学生展示了齐白石笔下的鱼和虾,齐白石画鱼虾从来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观赏者自能从画面有形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到画家心中未画出的无形水的存在乃至水之澄明。于此,学生即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明白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谈中国诗》)。明白如何从那些“说出来的话”,去推演那些“不说出来的话”和“说不出来的话”。原来,《寻隐者不遇》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诗人把问话省略了,形成一处处的空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一问心情愉快,满怀希望;二问答非所想,坠为失望;三问于失望中萌生希望;四问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由此可见访者与隐者交情甚厚。钦慕而不遇,突出其怅惘之情。同时,未见隐者却见青翠挺立、茫茫白云,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还可借青松与白云等意象解读出隐者青松般的风骨与白云般的高洁。同样,《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也无问的内容,“却道海棠依旧”是答句。从答句可推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就是“夜来风雨声,海棠花如何?”从推出的问句,学生便可体会女词人对花的关切,孕含着对春光易逝、好花不长的无限惋惜之情,以及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的慨叹。由此自可领悟,正是这一处处的空白,为读者创造了广阔无垠的想象艺术空间,极度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使虚境成为意味无穷的美境。“留白”艺术,如此跨界解读,由浅入深,化无形为有形,学生自能了然。
我还曾用此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解读中国当代“朦胧诗”,让学生在诗歌与国画的跨界中明白:一个读者在鉴赏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诗歌和画面的内容,很多时候会比艺术家一一画出、逐个写到,能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以宋代马远的《梅石溪凫图》为例,画面里突兀的峻石中几株从崖石里伸处的梅枝,以及几只闲游的野鸭,仅占画幅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是空白,然而,这些空白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尽凭观赏者自由联想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无限生趣。正是这种虚实互为补充,构成了画面的内在含蓄之美。在读者的思考、探索中,作品无穷的意蕴和幽远的艺术氛围悠悠而生。有了这些形象的图画出现,再来感悟诗歌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就“实”多了。
朦胧诗之“朦胧”美正好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白”之妙。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主将主张“打破传统”,主要是指打破我国当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表现手法上,他们不重现实的形象描写,大多采取隐喻、通感、超感、错觉、幻觉、艺术变形、语言的反逻辑等西方现代派诗歌常用的技法,代替了以往现实主义诗歌中明白晓畅的实写、直叙,追求以形写神。当然,这又让很多学生爱之、咏之、惑之。
舒婷的一首《雨别》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
我的痛苦变以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
“你”和“我”究竟是什么身份?什么关系?“痛苦”什么?“忧伤”什么?“忍不住”又是什么?背景的抽象模糊使人如坠五里雾中,而沿着空白之处细细品之,却能咂出那种情意绵绵、含蓄不尽的韵味。词句中的情感浓烈、空疏,淡漠中传出种种复杂难言之情――欲说还休。说它是爱情诗也好,不是爱情诗也好,从中领悟到的是复杂情感的强烈搏动。“我”和“你”将要分手尚未分手时瞬间的心里情绪的展现,形成了最有包孕性和神秘感的构思,造成了诗的张力场。情节的叙述传达出某种既是特定又是普遍的情感和经验,使诗与读者之间完成了一种交流。每个人尽管有不同的审美情趣、生活阅历、感受能力,有人生中不同的离别场景,但《雨别》中那种激动而又无法申诉的矛盾心境,那“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的忧伤,却可能是共有的,读者尽可以从各自的人生体验中去联想、去填补诗句留下的大片空白。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诗歌教学任重而道远,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更要让学生热爱,使他们终生受益。从诗歌到生活,从人文到科学,从文学艺术到音乐、绘画和电影电视艺术,大胆“跨界”,往往能够博采众长,凝聚成独特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温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授书本知识、促进学生发展。与此同时,一个能与学生心意相通,爱生活、懂艺术、有情趣的语文教师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好感与共鸣,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和美好的形象,由对教师的敬佩之情转为自觉追随教师教导的行动。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用“跨界”教学充分发挥和展现个人的人格魅力,以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