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明清文学 作品 研究
1.明清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1.1现阶段,纵观明清文学作品研究浪潮,可以明显发现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就是在如今的明清文学作品的研究文献中,总结反思类文章日益增多,这说明现在的文学爱好者在研究明清文学作品时,不再只是停留在赏析的角度,而是站在当下时代的角度来审视明清文学作品。总结反思类作品中,既有对于传统文学概念的总结描述,也有对某种文学细节问题的个人见解的表达。从文章内容上来讲,涵盖了从小说到诗歌甚至是戏曲等多种文学创作体裁。很多总结类研究作品中,不单单是对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更多的融合了当代作者结合现代文学创作思维对明清文学作品的思考。从单纯的文学欣赏变成较强的理论表述。比如部分学者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讲过程”,就是说二十世纪的研究过程也体现了国家的发展过程,那个时代对于明清文学的研究有着明显的时代转型期的特点即有着明显的现代化研究的气息。二十世纪前期是现代化研究的开始,但由于后十年因外部因素比如战争等导致研究中断,直到世纪中期才开始逐步的恢复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出现起色就又受到了的摧残,待结束后,对明清文学的研究可以说才正式开始,而且发展速度迅猛。比如陈文新的《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王平的《二十世纪研究述评》、朱伟明《20世纪研究》等优秀研究作品相继问世,此后还有大量优秀的研究文章涌现,从各类文化刊物越来越多的明清文学研究文献就可以看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开始将研究精力放到明清文学的研究中,再者就是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研究性论文中最初都是对于明清时期作品中的文化表达和艺术手法进行赏析,研究者注重的是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学作品中才开始出现较多的理论表述,这也预示着明清文学作品的研究逐渐开始向着更深一层发展。
2.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研究成果
2.1小说是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于明清时期的小说的研究也是异常的火热。在小说研究方面,最初更多的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考证,堪比类研究文章也比较多。比如刘世德的《与:文字的堪比》,通过细致的研究《金瓶梅》中的词语时,发现《金瓶梅》中的文字有抄袭《水浒传》中文字的嫌疑,并且不仅抄袭了天都外臣序本,还参考了容与堂刊本。通过进一步考证,刘世德发现《金瓶梅》实则是抄袭的《水浒传》容乙本的内容,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作用在于可以进一步确定《金瓶梅》的具体创作时间,更为细致的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水浒传》由于在民间流传较广,因此文学爱好者对其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和广泛,比如石昌渝就通过对水浒传中相关细节描写,断定《水浒传》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作品,否定了之前的元末明初作品的论调,他主要是从《水浒传》中士兵们佩戴的腰刀来作为理论依据,因为腰刀是明代中期才有的武器装束,从这点看《水浒传》起码是明代中期以后的才开始创作的,这对明清时期的文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解决了诸多之前由于创作时间不明引起的学术界关于作品内容的困惑,而且还对于历史学家对于明清时期的历史研究有着推动作用。
2.2对于小说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小说的内容上,在小说本身的文学体裁上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深入,比如著名明清文学研究学者谭帆认为,对于明清时期的小说理论研究现阶段的格局虽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用还不明显,谭帆认为应该建立新的明清小说研究模式。传统的小说研究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就是小说文体的研究,再者就是小说存在的方式研究,最后是对于小说的文本批评。传统小说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之所以将这三个方面作为小说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是因为这三个方向与我国小说发展的历程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将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与中国小说发展的历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小说来折射出我国小说发展历程整个宏观概况。
2.3现阶段文学爱好者除了对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热忱较强烈外,对明清时期的诗文研究兴趣也比较浓厚,其中对于诗人袁枚的研究可以说是最为集中,许多学者都将研究热情投入到对袁枚的诗文研究中,前前后后相继有诸多研究文章发表,比如《袁枚性灵诗的艺术特征》、《袁枚与清代诗学批判》等。袁枚的诗文用词较为灵动,有着明显的艺术特点,这些明显的优势使袁枚在明清时期的诗词中独具一格,成为清代诗歌的代表诗人。
总结语: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明清时期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研究明清时代的作品,更有助于现代文学爱好者充分了解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程,明确当下文学发展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学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现有的成果上,应该继续保持高度的研究热情,进一步深入挖掘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为我国文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岁平.清代性灵拍诗人张问淘的连云栈道之行[J].中国文学研究.2011
[2]陈文新.明代诗学论诗乐关系[J].文学评论.2012
一.了然鉴赏经验于胸
一般而言,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文本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感慨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
其次,在整体浏览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体,积累经验,对号入座分类: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荷塘月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结局。(《二十年以后》)
二.学以致用愉悦鉴赏
经验本是智慧,善用者以此为工具,去主动地敲开鉴赏评价的大门,游刃有余而陶醉其间。此种意识本是从学以致用开始的,久而久之,便有了显其能的愉悦鉴赏。但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仅凭鉴赏经验还不够,鉴赏者在自主鉴赏时还须从其他渠道获取鉴赏信息。
1.从题干中找到可利用信息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本中,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鉴赏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文学作品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鉴赏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2.从文本中抓出重点词、句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一般而言,重点词、句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有异。处于文章或段落开头,则“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处于文章或段落中间,则“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处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则“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如记叙在散文中其作用一般是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则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而处于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例如,衬托往往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反复则突出思想,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等。
《呼啸山庄》,文如其名,充斥着暴风雨怒吼咆哮的声音,这些声音喊出了人物的命运,传递出文章的思想。我国钱青教授曾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呼啸山庄》激荡淋漓的力量,更接近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弥尔顿的史诗。”可见,这部小说在国内外文学界的影响力。小说里面全是狂风暴雨下的荒芜原野、孤立突兀的山庄,有超越生死的爱恋,也有疯狂的复仇,扭曲变态的人性分裂……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将这些意象、场景、思想与人物内心刻画得十分传神,彰显了这部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待(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讲解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故事,是一部爱情悲剧。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小时候是一个孤儿,被别人收养长大,但是童年生活悲惨,备受欺凌,就算是他的爱情,也无法守护。后来,备受打击的希思克利夫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便成了有钱人,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复仇;仇恨让他变得人性扭曲,变得人将不人。最终,人间真爱感化了他,他放弃了对下一代的继续复仇,而在神经错乱与极度的忧郁中死去,也代表了他人性的复苏。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在希思克利夫的“爱—恨—复仇—醒悟”过程中,表达出最激烈的爱与恨,表达出人类世界中最极致的情感、经历。因此,《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小说历史上最奇特,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小说。
二.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是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作者艾米莉并未采取传统平铺直叙式的描述手法;小说没有采取常用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描述,而是通过文中不起眼人物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叙述,采取双重叙事,多视角转换,听者与故事人物的多层次换位的结构,将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呼啸山庄》的这种叙事技巧,被称为是“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模式”,极具创造性。
小说的故事从洛克伍德的自叙开始:“1801.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而到了第四章便是由丁耐莉将故事讲解给洛克伍德听的方式进行,直到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是由洛克伍德再次拜访山庄时开始叙述,“1802.this september i was invited to devastate the moors of a friend in the north, and on my journey to his abode……”最后两章再由丁耐莉叙述,由洛克伍德结尾。文章的结尾采用顺叙描述法,描写了小说的部分,即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彻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终解开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意蕴深长、发人深思。
独特的叙事技巧,勾勒出这部小说的双重框架,且两层叙述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交流式叙述,让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更自然。“时空倒错”的叙事模式,让小说情节变得波澜起伏、悬念重重,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表达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三.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呼啸山庄》的另一个创新和独特之处。作者艾米莉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神秘荒凉的原野山庄,狂风暴雨般的自然状况与矛盾复杂的人物内心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思想具体化,用形象的事物象征了抽象的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
小说中,四处都是偏远的山庄、荒凉的原野、枯黄的杂草、幽冷的落日、呼啸的狂风暴雨等意象,用以衬托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遭遇的命运,落寞的生活,曲折的爱情以及疯狂的复仇。文中用“枝干扭曲、发育不良”的树来象征了复仇状态中希思克利夫的人性扭曲变形,用阳光象征爱情,用火象、雷鸣电闪象征激情等。尤其是在文中的最后,以“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这段话结尾,用温和的天空、起舞的飞蛾、层叠的兰铃丛、呼吸的柔风、平静的大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副祥和、静谧、温馨的场景,意境优美、意韵深长,更象征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幡然醒悟,彰显出爱与人性的温暖。
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呼啸山庄》的细节描述既真实又浪漫,内容丰富,又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关键词】文学味道;文学视角解读;文学方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51-02
【作者简介】吴建英,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江苏海门,226100)校长,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潜心“情意课堂”的探索,“情意课堂教学范式及情意课程的构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这“说明了文学作品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珍贵的价值”(朱自强语)。的确,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和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以激发他们亲近母语的热情;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和独特性,又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个性化审美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文学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能激荡学生心灵,提升品性人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见教者未能明确其“文学”身份,而把它们附属于“文章”之中进行教学,把重心放在字、词、句的认读讲解上,或者思想意义的支离破碎的分析上。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文学作品被当作语言材料和应试训练的例文。久而久之,文学作品教学陷入枯燥、机械、苍白、乏味的境地。教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应成为当下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问题1: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家创造的,而是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文学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首先,要关注文体风格,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例如: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感受节奏感、音韵美、意象美以及诗人情感,童话教学的重点则是体会幻想的乐趣、故事的奇妙、童话人物的性格等。其次,要着眼表达特色。文学作品的语言典范、优美,蕴含丰富的表达艺术。解读时,着眼表达特色,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再次,要揣摩语言细节。文学作品的细胞就是语言细节。细节是具体描写环境、刻画性格、展示情节的最小组成单位,可能是一个标点、一个字词或一个句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细节去探寻细节后的“秘密”、细节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最后,要联系作者背景。文学作品是作者基于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内心倾诉。解读文本的过程,是现实的读者与彼时的作者进行心灵交涉的过程,是对时代背景下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感悟的过程。联系创作背景,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和收获的程度。
问题2:怎样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充满审美精神的阅读,涉及言语表达、审美感受、情感体验、自由想象、心灵沉思、精神陶冶等方面。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用文学的方式,全面有机地把握好语言文字与文学熏陶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互补互渗,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用文学的方式教学是多样的。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是“语言的艺术”。第一,要从语言入手。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意蕴,引导学生获得语言感悟,其中美读品味至关重要。第二,文学作品是用画面、形象感染人的。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召唤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或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或编织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勾勒一个逼真的形象,让文本的情感具象、立体起来,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共鸣。第三,文学作品充满情趣、智趣和理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阅读话题,引导学生冥思默想。所谓“冥思默想”,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冥思默想的深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鉴赏领悟的深浅。第四,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教师可以通过进入文学作品本身所营造的意境,来把握文学作品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再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文学作品意象的理解与形象的再造,进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另外,学生学习文学作品,还需要学习作者写作的“所以然”,懂得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所以,在教学时,适度拓展作者谈文章的创作感受和经验,能丰厚学生的文学内涵,对赏读文学作品有很好的启迪作用。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上《珍珠鸟》时,可以拓展作者冯骥才谈散文创作时的一段话:“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这一拓展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了作者对散文创作的思考及散文的特点,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有了更好的理解。
朱自强先生在《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10日)中的两段话,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文学教育”:
1.所谓文学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语言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能力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文学教育包含三个层面:文学语言教育、想象力的培养、健全人性的养成。这三个层面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文学教育即语言教育。不仅如此,文学教育还是一种真正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语言教育,最能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的语言教育。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
长篇小说:《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