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范文第1篇

美丽的我美丽的四小校园里,有着这样一个园区:虽不显眼却朴实,虽不引人注目却依然美丽,这就是四小八品之一——品学园的风格。倘若品星路是一条小河,那这个坐落在主席台后方的品学园就是怀抱在其中的珍珠……

午后,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在品学园。踏着青、黄、红相间的方砖,我们走进一条幽静小路,看着两边错落有致的翠竹。这时,一阵风儿轻轻吹过,竹叶上下摆动着,犹如千万条迷人的小手在热情洋溢地招手迎接我们。穿过小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别致的小亭子里,据说,这就是国学班的同学上课的地方,这不,一瞧,还果真如此呢!再往里走,一股国学班特有的儒雅之气阵阵袭来,我们经不住闭上眼帘。良久,当我们再度睁开双眼,就被眼前四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吸引住了。通过简介,我们逐一认识了这四位老人,他们分别是墨子、老子、孔子、韩非子这几位饱学之士。他们盘腿坐在坐垫上,四个人面对面的,仿佛在一起谈笑风生。继续漫步向前,我们来到了一块空地上,只见旁边的草坪上摆着几排石板,上面还刻着“清明”、“春分”等之类的字迹,还配上了一些精美的插图,熬是好看!

正欲拔腿向前,殊不知已到了尽头,我们只好按来时的路,回走。再一次离开品学园,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美丽的品学园,心中依依不舍地向品学园一遍又一遍地默默告别……

五年级:朱嘉华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范文第2篇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范文第3篇

一、借助课文,引导定向观察

定向观察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包括少先队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另一种是组织持续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或确定一个事物(人物、动植物或景物)为观察目标,连续一段时间有意观察,来发现该事物的特点及具体表现。例如在教小学语文第五册《五彩池》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课的观察方法,围绕“秋天的色彩”这个主题来写一段话。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让他们对校园景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紧接着,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把所观察到的最能代表秋天色彩的景物画下来,学生挥笔绘图,描出一幅幅美丽的《校园秋景图》。最后,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并把所说的内容记下来。这样顺水推舟,学生没有写作压力,不仅让学生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而且激发了学生要留心观察事物的欲望,养成了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二、借助活动,引导随机观察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经常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闪光镜头”并进行随机观察。如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充当“小记者”,走街串巷,随机捕捉身边的“凡人小事”。这样不但让学生开阔视野,超出了自我的“小圈子”,去认识生活的“大世界”,而且学会“做人”,也为“写文”奠定了基础。例如有一次作文课前我告诉学生,这次作文课要写的作文内容是《星期天见闻》,希望大家利用星期天到外面观察,搜集一些作文素材。结果到作文课时,学生果真找到了很多作文素材:有的说她看到农民冒着烈日在田里劳作非常辛苦,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的说,他看到公路上出现交通事故,不仅汽车毁坏,而且人员伤亡,想到了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的重要;有的说,他看到河水流下时,河面上漂着白色的泡沫,一问才知道是上游有造纸厂偷排污水,污染了河水,希望环保局要加强管理……由于学生随机观察,内容便丰富多彩。经常随机观察,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借助调查,引导深入观察

教师与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闲聊,毫无顾忌的谈笑,常会听到一些日常生活中敏感的话题。例如,我听到几个学生谈论起某同学家里如何如何有钱,言语中充满妒忌之意。为了让学生打消这种心理,我便伺机组织他们进行深入调查。经过调查了解,才知道那学生的父亲原是宾馆的一名普通厨师,后来到南方闯荡,自学烹调技术,回来后又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小酒店。由于他吃苦耐劳又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红火,小酒店也换成了大酒楼……弄清了事情原委,我便着手引导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写作。学生根据了解的内容,有的以《难忘的身影》为题赞扬了那位父亲勤劳、热情而正直的品质;有的以《吴伯伯的秘密》为题表现搞活经济仍以诚待人的美德;还有的以《变》为题,歌颂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这种深入观察,激发学生去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产生表达的欲望。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写作 感悟 阅读 理解 认知力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深恶痛绝”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对于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该怎样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几点看法:

1 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2 感悟自然,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求大,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3 激活思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3.1 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年段,学生谈作文色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化。生动的语言可以唤醒学生作文的强烈愿望;丰富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鼓动性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

[关键词]中年段 习作教学 语言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89

中年级学生初学习作,本该兴致盎然,跃跃欲试。可是事实上,学生谈作文色变。面对习作起步阶段严峻的现状,为了让学生爱上习作,学会“我手写我心”,笔者认为,中年段习作指导课应注意语言的艺术化。

一、生动的语言,唤醒学生作文的强烈欲望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应借助生动的教学语言,引生活的“活水”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作文的强烈愿望。

如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个星期二,在凉爽宜人、天高云淡的秋天,我们走出了校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份舒畅的感觉至今仍令我们回味,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语言引入了秋游的快乐中:秋游时,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着丝丝白云,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条,天上的小鸟你追我赶,小草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不知名的小花随风起舞……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为习作打好了生活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

二、丰富的语言,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方法

学生的习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体验环境,使他们的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习作指导中,教师丰富的语言,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1.联想生活情境,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把生活情境和习作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熟悉的生活情境。

如写熟悉的人时,学生想到了在校门口卖煎饼的阿姨。在课堂上,学生回顾着煎饼摊前的所见所闻,阿姨做煎饼的动作生动真实地再现:“用滚子轻轻转一转”“拿起一只鸡蛋在桌边轻轻一敲”“刷子迅速地涂上甜面酱”“熟练均匀地撒上嫩绿的葱花”……学生的习作水到渠成,顺手拈来,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学生习作中诸如此类的妙语佳句层出不穷,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细致的观察,习作中不会处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2.走近学生,带领学生异想天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如果教师要把生活联想带入课堂,就必须注意学生能够理解什么、需要什么。教师的语言引用内容得当,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习作的兴趣。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童话故事的想象创作时,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

师: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

生1:喜欢!

师:那你们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

生2:孙悟空。(猪八戒、红孩儿、海绵宝宝、巧虎、柯南、葫芦娃……)

师:如果这些原本互不相识的人物相遇了,会出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生3:老师,我想要是我能遇到孙悟空,那该多好啊!

师:(笑着说)是啊,想象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你们会在哪儿遇到呢?

生4:上学的路上。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一起想象童话故事,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21世纪的小学生在某处相遇。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语言引导,让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想象的空间更广了。

3.捕捉事物间的联系,细心观察生活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引入合理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内容,就必须细心观察生活,并在观察中思考。如指导学生写观察中的发现时,有学生发现,下雨前,小蚂蚁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好像急匆匆地要去哪儿。它们为什么排着整齐的队伍?为什么下雨前,它们会排着队搬家呢?它们怎么知道快要下雨了呢?教师此时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介绍,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

初学作文的中年段学生,应保持这种可贵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教师的鼓动性语言,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我常鼓励学生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好的习作还将在班级习作栏目展出。优秀习作发到老师的邮箱,老师会向报刊推荐,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优秀的习作。在鼓动性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了,习作的积极性高了,习作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