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 途径

1.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迅速发展。如今,反思性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或运动。但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熊川武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1反思性教学以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加高效。

2.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越能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2.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道德感”为突破口。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

2.4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即“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知,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反思性教学不仅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3.1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教师对当堂或当天的教学经历所作的书面描述和反思。它不同于记流水账或一般性经验总结,它必须具有反思性。教学日志有助于他们内化新的信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教学日志贵在坚持,它能为反思性教学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3.2教学观摩: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情景,随后再彼此交换所获得的信息,继而双方对这些信息进行不带个人观点的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指导思想下的听课活动。这种以自愿为基础、以共同提高为宗旨的听课活动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他们走上科研之道,还能加强教师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并给他们带来职业的愉快和满足。

3.3教学录像。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自我意识能力来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领悟、表述、解释和反思。而观看、琢磨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是培养教师对特定教学情境自我意识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反馈素材生动、形象,极易触发教师反思性思维,因为录像极为详细地记录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完全有可能使教师通过反思取长补短,提高自我。

3.4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也是收集学生对教与学看法、学习动机等信息的一种快捷的方法。可以是教师对本班学生就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进行的小范围调查,也可以是全年级、全校,甚至全省、全国的调查问卷,它有利于教师掌握学习者心态,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的圆满。

3.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即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贯穿的是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是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的自我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具有反思性,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改进教学。

4.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4.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发展,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育到自教的转化,然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

4.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要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获得有关教学理论的知识,就会导致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善,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的背后必然有某种教学理论的支撑。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不能自动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实际的情况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另一类是内含的“运用理论”。实践证明,外显的倡导理论不一定会成为教师改善教学行为的自觉行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内隐的应用理论却随时地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内隐的应用理论是先进的,就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反之将会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内隐的应用理论属于教师个人化的理论,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教学情景中形成的某种教学观念假设,带有鲜明的情景色彩,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外显的倡导理论属于群众所追求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即使内隐的应用理论是进步的,也需要借助外显的倡导理论来发现它,使之发扬光大。外显的倡导理论完全可以转化为内隐的应用理论,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沟通外显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的桥梁,两类理论转化的过程正是教师理论素养提高的过程。

4.3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着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学者型的教师,除了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不可以传授的,而反思性教学实践则可以把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艰苦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志红.反思性教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途径[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9).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反思性教学;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04-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1]。当前,世界各国进行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学的主体,能否促进其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鉴于此,本文提出反思性教学是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的观点。

一、反思性教学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反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2]58。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萧恩发表的《指导反思性教师》一书,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3]。

国内外学者对反思性教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反思的过程”[4]。美国学者格林梅特和埃里克森总结出反思性教学的三种类型: 一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较为深入地分析思考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思维工具和手段;二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于各种“正确无误”的教学观进行深入辨析、追问和选择,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教学事件”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情境进行考察理解及获得新知的过程;三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重构的途径和手段[5]。在国内,熊川武教授《反思性教学》的出版,以专著的形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反思性教学可使“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6]3。

综上分析,反思性教学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带给教师全新的思维方法和教育理念,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反思性教学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从本质和根源上激发教师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自觉的反思意识,从而加速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其教学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杜威指出,“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2]1。反思性教学以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着眼点,促使青年教师围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把所得结论转化为具有内在关联的本体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对运用的有关理论印象更深刻,更能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从而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反思性教学能够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最缺乏和最应补充的知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

(2)有助于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提升其科研能力

反思性教学是在有关教育理论指引下开展的,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对本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学习和反思性评价,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的反思是最高境界的反思[7]。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青年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研究中得到的知识,而且可能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理念,促进其理论水平的提升,使其成为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师。青年教师不仅是大学教学的主体,而且是科研的主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赋予青年教师一种主体地位,能促使其从实际的教育活动出发,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反思,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水平。从分析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到在教学活动中检验及修正内化的教育理论,进而形成能解决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遇问题的个人教学理论,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同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联系,是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前提。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比解决理性问题更为复杂的过程,反思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8]。反思性教学能帮助青年教师从日常教学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信念及专业发展的结果进行检查,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使其符合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反思,需要青年教师“三省吾身”,要承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带来的失落、焦虑和不安等情绪,要依靠自我监督和激励,从而锤炼教师的心智、责任感和自控力等职业心理素质。另外,通过反思性教学,可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有助于青年教师增强职业道德。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国家的大力扶持与产业整合的无缝对接,给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对广告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自1983年厦门大学创立全国第一个广告专业至今三十余年以来,广告院系及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高校创设、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内地设有广告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87所[2],但与之相对的另一项由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组织的调查报告却显示: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各类广告公司在靣临困难的排行中,缺乏广告专业人才一项因占比77.9%而高居首位[3]。因此,了解文化产业背景下广告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质量,对于解决我国广告产业人才需求量巨大与高层次广告人才匮乏的尖锐矛盾、促进广告产业大力发展、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新趋势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产业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茁壮成长,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给整个传播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媒体投放型广告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传播的要求,媒体格局、消费市场和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相应地促发了广告业的变革:广告业务领域从单一的广

 

告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转型期的广告业正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公关、CI、促销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大广告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利器。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传播模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隐性文化传播功能”与政府主导型传播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政经结合”、“官民相济”、“明隐搭配”、“软硬互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完善国家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最优效果,一方靣,广告行业在传播技术、宣传内容、品牌战略等方靣日渐与国际化接轨,利用跨文化传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但在经营理念上,国内广告业却开始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以“中国元素”为契机,引领广告文化传播的群集效应,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找出“中国式创意传播”,已成为业界和学界重点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论题。

 

(三)创意要素占据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广告产业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粗放化与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创意要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整个广告产业的动力之源,创意化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创意人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商品同质化市场中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中国广告产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利好环境中,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必将凭借其创意内核释放出创意产业的势能,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靣:首先,广告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覆盖、综合性强的专业体系条框,向整合学科优势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型,致力培养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高层次的广告人才需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传播技术与理念,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再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成为广告人才促进广告产业持续繁荣的必备能力与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肓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广告业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迫切。在内外部的重压和期望之下,许多高校出于对社会热潮的追随、缓解专业的危机、解决生源或学生分配等缘由,在未经过必要论证的情况下,“跑马圏地”地促成了广告专业。中国高校的广告教育在一种根基不稳、系统封闭的情况下畸形发展并快速膨胀起来,缺乏从整个行业知识传播的角度对广告教育进行理解和架构,这导致我国的广告教育陷入先天发展不足、后续发展乏力的困境。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至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

 

我国广告专业人才的稀缺与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巨大矛盾,暴露了我国广告教育缺乏专业性的严重弊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靣:首先,学科归属与院系设置不契合。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划定,广告学专业的所属学科门类为文学,所属专业类为新闻传播学。然而,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广泛分布于综合类大学中的新闻学院、商学院,工科院校的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并且其中不少院校因过于注重实用性,将广告学的专业方向设定为市场营销和艺术设计,忽视了广告学作为一门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这样的院系设置与教学方向表靣上看似是顺应了广告学多学科交叉、综合多样化的学科特点,实则违背了新时期广告产业集聚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我国众多开设广告学专业

 

高校的院系设置与广告学学科属性严重不契合、“术”化与泛化倾向严重、专业方向错位的现状,导致广告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与凝聚力被大大弱化,让广告教育走向边缘化误区。

 

另一方靣,课程设置泛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响应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理念的倡导,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靣过于追求“大而全”,通常依照广告运作所有环节加入各种主干课程,并将许多相关学科都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这种横向设置的泛化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与广告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相悖,最终将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广博而不精专、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竞争力微弱等劣势,同时也会造成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愈发笨重而难以掌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二)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与广泛使用,许多高校都为迎合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纷纷成立新媒体相应的院系或开设相关的课程。然而,这些高校在鼓吹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同时,对新旧媒体的概念边界却没有真正厘清一一即新媒体只是旧媒体的补充丰富而非替代,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一定是基于对旧媒体的熟识。他们一味盲目求快对学生灌输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方法新工具,却弱化学生对广告传播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夯实,最终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靣。其实,纵观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产业发展,有很多企业起初对数字媒体和技术高度热衷,甚至盲目投入,而一段时间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传播的本质,更多考虑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同样对于广告教育来说,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无法正确认识新旧媒体的相对性和依存性,就无法通过教育手段让广告人才真正掌握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价值。

 

(三)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中国的广告教育从理论教育到实践应用,从初步教育到摸索论证,大部分均由广告院校单方靣来完成,而高校广告学专业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业界实践经验,教学多为照猫画虎,课堂效率低。这种近乎“闭门造车”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与广告业界严重脱节。同时,虽然目前大部分开设了广告专业的院系的确搭建有校企合作的平台,但到高校来进行讲座或授课的业内人士,往往如“蜻蜓点水”,讲完便走,与学生没有长时间接触与深度互动。而到企业内实习的学生又往往如“走马观花”,多是为满足学校对实践活动的硬性要求,无法真正深入行业内部、全靣认识行业动态、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其实践经验仍然及其匮乏。这种校企分工不明、融合不深、资源隔绝的现状,导致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无法与行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行业内的优秀实践资源与“第二导师”资源被浪费,“畸形”发展的广告人只能用主观去实践广告,而非用市场与客观去验证广告。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肓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

 

广告学是一门培养能从事知识与思想创造性探索的人的科学教育,而非一种只要依靠社会培训或工作实践即可习得的营销手段。因此,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应当严密契合广告学作为“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向新闻传播大类院系集聚靠拢,强化营销传播的原理、规律、效果与策略等方靣的科学教育与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跨学科”和“实践性”内容,最终将广告教育从简单的操作性技能提升到传播科学的层靣,完成由“术”到“学”的提升与转换。这样院系设置与专业方向不仅能够使得广告学的学科优势凝聚突出,同时也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设置优势突出、灵活多样的课程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集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变长久以来的“共性化”理念,根据产业发展以及院校优势特色学科背景,整合与优化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辅以相关学科延伸,打造出专业化突出、优势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已形成的“三足鼎立”学科归属格局已不易改变,但各类院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各有侧重地形成专业特色。例如,新闻传播类院系可以着重培养精通营销传播策略和传播科学、能够利用营销传播信息完成广告目的的人才,同时可将营销管理与艺术制作类课程作为辅修,从而培养出专业化能力较强、核心竞争力显著的广告人才。其次,课程设置要保证灵活多样,力求课堂内外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并确保及时根据广告业发展形势与国际行业新动态为导向灵活更新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相验证与均衡发展,以开放前沿的专业设置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

 

(三)构建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

 

作为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意能力的培养亟待成为中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考核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意为基石的教学理念,在广告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的导向下,构建一整套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以创意培养为侧重的课程比重;教学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及个性潜能,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和学术创新,多参与课外实践和广告创意大赛,并搭建创意工作室等平台支持学生的创意实践;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创意人才激励机制,以激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四)建立资源共享、深入互动的双赢合作平台

 

广告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样是一名高层次广告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首先高校应该为广告人才提高实践能力、无缝对接行业需求而积极搭建校企深度互动的合作平台。可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内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让学生将实践活动与科研成果直观高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校内建立双师制度,除了本校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授外,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到校内担任核心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兼顾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的深刻理解。

 

而企业也应该为了优秀人才的提前储备与重点培育,近距离参与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来。一方靣可以实行实习生计划,从在企业内部实践的优秀实习生中进行入职选拔;另一方靣,业界应该把自己最精华的讲座或者课程镶嵌到整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去,在讲座中靣向学生推销企业、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开放简历平台等;在教学中真正以教师的角色融入进去,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界与业界也需要保持合理的距离,太近的距离则容易导致教育缺乏独立性和学术客观性。总之,良性互动、深入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双赢模式。

 

结束语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能力;应用技能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同中国高等教育共同进入快速发展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级师范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快速发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总结、反思和讨论。依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近年相关的学术探讨,本人认为存在如下一些具体问题,应予以总结和讨论。

一、全面认识地方高师师范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创新,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特别是地方高师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的选用等等多方面都在不断进行探索,以解决新形势下地方高师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对接问题。

1.应用能力的欠缺固然与应用技能的不足有关

例如,研究者宋锡辉、宋余庆在《师范生从教能力与基本技能培养研究》一文中指出,不少高等师范院校热衷于开“新课”,对师范生“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严谨的评估体系,笔者深有同感。平时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较为扎实的学生,虽然上课这一环节上的技能不多,却能深入浅出,思路清晰地讲解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目标。造成前一种局面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将“应用能力”欠缺与“应用技能”不足的偏颇认识以及实践中部分课程设置的不够妥当有关。

2.教师技能是为所讲课程的内容服务的

在校期间对教师技能的反复训练的作用一方面在于要求师范生掌握这些技能为其今后的实践和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应用技能的过程中,认识到讲好一门课的另一个基础是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在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然后才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方法和技能。因此,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现象,在提高地方高师师范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是扎实的教育理论、专业理论与教师基本技能并重。避免出现忽视理论积累,过分强调“技能”的趋势。

二、以政治经济学为例,上述问题在地方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中的一些表现

1.应该明确政治经济学在不同专业中的课程属性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为部分地方高师混淆了政治经济学在思政专业中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专业中属于“两课”中基本原理基本组成部分的公共课的区别。政治经济学于前者属于“专业教育”,于后者属于“通识教育”,二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作用和地位是有明显区别的。实践中部分地方高师在思政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整中,不断压缩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客观上弱化了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在地方高师思政专业中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不说与上述认识的模糊不清有关。

2.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争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师范教育中出现了这两门学科“孰优孰劣”““谁指导谁”的争论。笔者认为这种争论大可不必,政治经济学已经在“两课”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从纯粹的学科关系来看,与其争论二者孰优孰劣,倒不如说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更为恰当,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论域,虽然二者也有针对同一经济现象的不同解释体系,但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对比和解释的部分,在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避免简单地“厚此薄彼”。

总之,地方高师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明确政治经济学在思政专业中专业基础课的功能,坚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正确看待与相近学科的“互补关系”,恰当选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锡辉,宋余庆.师范生从教能力与基本技能培养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今天,我和孩子们上了一节古诗教学活动《静夜思》,我主要想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李白是古代著名的诗人,让孩子们通过对《静夜思》这首古诗的学习了解到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并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活动一开始,我用月亮图卡和字卡引出活动,让孩子们说说“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想到了天空,有的说想到了月球,有的说想到了吃月饼。我又出示了一张古人看月亮的图片,我让孩子们说说这个人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有的说衣服和我们不同,有的说他留有长长的胡须,还有的孩子说图片上的家具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还有一个孩子直接告诉我这个人是李白,她在书上看到过,我就接着这个孩子的话继续给孩子们介绍了李白的背景,告诉孩子们李白是古代著名的诗人,他写有很多的诗,人们称他为“诗仙”。让孩子们了解了李白后,我就提出来问题“你们猜猜李白看着月亮在想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李白想吃月饼了,有的说李白想看看月亮里有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谁说得对,我用一段抒情的音乐做背景,给幼儿讲了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幼儿知道了诗人看着月亮在想什么,也引出诗人写《静夜思》时的心情,接着我就用了教学大书,带着孩子们朗读了一遍古诗,这首古诗很多孩子都会读,然后,我给孩子说诗人想家了,我们要用较慢的速度来朗读这首古诗,才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之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举手来朗读,最后,我在大屏幕上放着李白看月亮的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孩子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学着李白的样子集体朗诵古诗结束了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知道了李白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掌握了这首古诗的背景,但是,孩子们不能体会诗人那种思乡之情,在朗读时也没有那种思乡的感情在里面。

活动后,我结合《指南》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我也认真对这次的活动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几点不足的地方:

第一、活动教具准备不是很充分。在出示古诗文字时,我觉得大多数孩子是会念这首古诗的,于是,我就只用了教学大书,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看不见,导致孩子在朗读时没有兴趣。我可以把这首古诗的文字直接放在大屏幕上,让孩子看着文字跟着我来朗读,也可以把孩子朗读时读得快,没有感情的现象控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