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 途径

1.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迅速发展。如今,反思性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或运动。但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熊川武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1反思性教学以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加高效。

2.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越能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2.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道德感”为突破口。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

2.4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即“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知,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反思性教学不仅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3.1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教师对当堂或当天的教学经历所作的书面描述和反思。它不同于记流水账或一般性经验总结,它必须具有反思性。教学日志有助于他们内化新的信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教学日志贵在坚持,它能为反思性教学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3.2教学观摩: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情景,随后再彼此交换所获得的信息,继而双方对这些信息进行不带个人观点的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指导思想下的听课活动。这种以自愿为基础、以共同提高为宗旨的听课活动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他们走上科研之道,还能加强教师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并给他们带来职业的愉快和满足。

3.3教学录像。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自我意识能力来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领悟、表述、解释和反思。而观看、琢磨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是培养教师对特定教学情境自我意识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反馈素材生动、形象,极易触发教师反思性思维,因为录像极为详细地记录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完全有可能使教师通过反思取长补短,提高自我。

3.4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也是收集学生对教与学看法、学习动机等信息的一种快捷的方法。可以是教师对本班学生就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进行的小范围调查,也可以是全年级、全校,甚至全省、全国的调查问卷,它有利于教师掌握学习者心态,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的圆满。

3.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即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贯穿的是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是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的自我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具有反思性,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改进教学。

4.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4.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发展,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育到自教的转化,然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

4.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要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获得有关教学理论的知识,就会导致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善,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的背后必然有某种教学理论的支撑。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不能自动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实际的情况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另一类是内含的“运用理论”。实践证明,外显的倡导理论不一定会成为教师改善教学行为的自觉行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内隐的应用理论却随时地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内隐的应用理论是先进的,就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反之将会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内隐的应用理论属于教师个人化的理论,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教学情景中形成的某种教学观念假设,带有鲜明的情景色彩,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外显的倡导理论属于群众所追求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即使内隐的应用理论是进步的,也需要借助外显的倡导理论来发现它,使之发扬光大。外显的倡导理论完全可以转化为内隐的应用理论,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沟通外显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的桥梁,两类理论转化的过程正是教师理论素养提高的过程。

4.3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着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学者型的教师,除了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不可以传授的,而反思性教学实践则可以把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艰苦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志红.反思性教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途径[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9).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反思性教学;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04-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1]。当前,世界各国进行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学的主体,能否促进其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鉴于此,本文提出反思性教学是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的观点。

一、反思性教学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反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2]58。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萧恩发表的《指导反思性教师》一书,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3]。

国内外学者对反思性教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反思的过程”[4]。美国学者格林梅特和埃里克森总结出反思性教学的三种类型: 一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较为深入地分析思考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思维工具和手段;二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于各种“正确无误”的教学观进行深入辨析、追问和选择,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教学事件”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情境进行考察理解及获得新知的过程;三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重构的途径和手段[5]。在国内,熊川武教授《反思性教学》的出版,以专著的形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反思性教学可使“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6]3。

综上分析,反思性教学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带给教师全新的思维方法和教育理念,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反思性教学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从本质和根源上激发教师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自觉的反思意识,从而加速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其教学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杜威指出,“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2]1。反思性教学以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着眼点,促使青年教师围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把所得结论转化为具有内在关联的本体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对运用的有关理论印象更深刻,更能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从而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反思性教学能够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最缺乏和最应补充的知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

(2)有助于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提升其科研能力

反思性教学是在有关教育理论指引下开展的,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对本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学习和反思性评价,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的反思是最高境界的反思[7]。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青年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研究中得到的知识,而且可能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理念,促进其理论水平的提升,使其成为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师。青年教师不仅是大学教学的主体,而且是科研的主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赋予青年教师一种主体地位,能促使其从实际的教育活动出发,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反思,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水平。从分析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到在教学活动中检验及修正内化的教育理论,进而形成能解决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遇问题的个人教学理论,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同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联系,是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前提。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比解决理性问题更为复杂的过程,反思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8]。反思性教学能帮助青年教师从日常教学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信念及专业发展的结果进行检查,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使其符合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反思,需要青年教师“三省吾身”,要承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带来的失落、焦虑和不安等情绪,要依靠自我监督和激励,从而锤炼教师的心智、责任感和自控力等职业心理素质。另外,通过反思性教学,可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有助于青年教师增强职业道德。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教育学专业的生存困境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教育学专业本身存在争议

从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学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政治环境经济政策等,使教育学的发展始终处于摇摆动荡之中,成长的道路崎岖不平,专业发展没有一种稳定的模式。教育学始终面临着非独立学科的困境,因而专业设置中教育学专业的地位并不高。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人更不了解这一专业。在招聘会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教育学是干什么的或教育学能干什么。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教育学不用学,任何人都可以讲授。专业不被社会认可也就限制了本身的发展。

(二)从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来看,面临脱离实践的困境

教育学专业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侧重于对教育应然问题的思辨研究,而对具体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很少做深刻的研究与阐述,所以一直面临脱离实践的指责。在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方面,一方面实践受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

目前教育学专业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教育实习。由于教育实习的场所主要是中小学,而实习工作与中小学学校正常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具有一次性特点,学生也许刚适应教学刚熟悉教材和学生,便匆匆结束。实践方式的不当也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学专业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缺乏改革意识

由于教育学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这种惯性是人很少跳出专业发展狭小的事业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在教育发展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高等师范教育要时刻把服务社会意识,服务基础教育意识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教学人员,在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一定要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不断研究、探索、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二、关于如何超越困境的几点思考

(一)面对困境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看待机遇与挑战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上升,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招聘时人数也比往年有了大的增长,但是依旧受到用人单位的冷落。困境可能是终点的象征,也可能是起点的象征。如果我们用比较客观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目前社会及学术理论界对于教育学专业的争议以及对专业的一些批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其正确的定位,不断积极探寻发展的对策,使其摆脱困境,重树信心,正确看待机遇与挑战。

(二)明确教育学专业存在的意义,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对教育学专业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学习教育学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给师范生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避免了教育工作者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学习教育学也有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也为培养研究型教师打下了基础。另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科学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实践中的实验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基础教育的改革蓬勃发展。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有一个特点是专业入门非常热,就业非常冷。但是教育学专业入门就比较冷,认识到教育学专业存在的意义,就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为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

(三)重新认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脚踏实地地从实践的角度学习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更有效地实践,因为从知识生成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知识本就是源于实践和社会的需要,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强烈的工具色彩。目前比较有效的探索是设置情境教育、政策研究、班级实务、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很多师范院校等都作出了顶岗实习的新举措,让实习学生作为代课教师的身份更加深入到教学中。同时,大多数学校都不仅设置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还设置教育研究基地。有很多高校和年轻教师们都已经投入到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为重新认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做出积极探索。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能力;应用技能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同中国高等教育共同进入快速发展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级师范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快速发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总结、反思和讨论。依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近年相关的学术探讨,本人认为存在如下一些具体问题,应予以总结和讨论。

一、全面认识地方高师师范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创新,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特别是地方高师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的选用等等多方面都在不断进行探索,以解决新形势下地方高师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对接问题。

1.应用能力的欠缺固然与应用技能的不足有关

例如,研究者宋锡辉、宋余庆在《师范生从教能力与基本技能培养研究》一文中指出,不少高等师范院校热衷于开“新课”,对师范生“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严谨的评估体系,笔者深有同感。平时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较为扎实的学生,虽然上课这一环节上的技能不多,却能深入浅出,思路清晰地讲解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目标。造成前一种局面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将“应用能力”欠缺与“应用技能”不足的偏颇认识以及实践中部分课程设置的不够妥当有关。

2.教师技能是为所讲课程的内容服务的

在校期间对教师技能的反复训练的作用一方面在于要求师范生掌握这些技能为其今后的实践和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应用技能的过程中,认识到讲好一门课的另一个基础是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在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然后才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方法和技能。因此,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现象,在提高地方高师师范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是扎实的教育理论、专业理论与教师基本技能并重。避免出现忽视理论积累,过分强调“技能”的趋势。

二、以政治经济学为例,上述问题在地方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中的一些表现

1.应该明确政治经济学在不同专业中的课程属性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为部分地方高师混淆了政治经济学在思政专业中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专业中属于“两课”中基本原理基本组成部分的公共课的区别。政治经济学于前者属于“专业教育”,于后者属于“通识教育”,二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作用和地位是有明显区别的。实践中部分地方高师在思政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整中,不断压缩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客观上弱化了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在地方高师思政专业中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不说与上述认识的模糊不清有关。

2.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争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师范教育中出现了这两门学科“孰优孰劣”““谁指导谁”的争论。笔者认为这种争论大可不必,政治经济学已经在“两课”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从纯粹的学科关系来看,与其争论二者孰优孰劣,倒不如说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更为恰当,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论域,虽然二者也有针对同一经济现象的不同解释体系,但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对比和解释的部分,在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避免简单地“厚此薄彼”。

总之,地方高师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明确政治经济学在思政专业中专业基础课的功能,坚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正确看待与相近学科的“互补关系”,恰当选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锡辉,宋余庆.师范生从教能力与基本技能培养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静夜思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今天,我和孩子们上了一节古诗教学活动《静夜思》,我主要想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李白是古代著名的诗人,让孩子们通过对《静夜思》这首古诗的学习了解到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并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活动一开始,我用月亮图卡和字卡引出活动,让孩子们说说“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想到了天空,有的说想到了月球,有的说想到了吃月饼。我又出示了一张古人看月亮的图片,我让孩子们说说这个人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有的说衣服和我们不同,有的说他留有长长的胡须,还有的孩子说图片上的家具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还有一个孩子直接告诉我这个人是李白,她在书上看到过,我就接着这个孩子的话继续给孩子们介绍了李白的背景,告诉孩子们李白是古代著名的诗人,他写有很多的诗,人们称他为“诗仙”。让孩子们了解了李白后,我就提出来问题“你们猜猜李白看着月亮在想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李白想吃月饼了,有的说李白想看看月亮里有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谁说得对,我用一段抒情的音乐做背景,给幼儿讲了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幼儿知道了诗人看着月亮在想什么,也引出诗人写《静夜思》时的心情,接着我就用了教学大书,带着孩子们朗读了一遍古诗,这首古诗很多孩子都会读,然后,我给孩子说诗人想家了,我们要用较慢的速度来朗读这首古诗,才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之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举手来朗读,最后,我在大屏幕上放着李白看月亮的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孩子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学着李白的样子集体朗诵古诗结束了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知道了李白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掌握了这首古诗的背景,但是,孩子们不能体会诗人那种思乡之情,在朗读时也没有那种思乡的感情在里面。

活动后,我结合《指南》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我也认真对这次的活动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几点不足的地方:

第一、活动教具准备不是很充分。在出示古诗文字时,我觉得大多数孩子是会念这首古诗的,于是,我就只用了教学大书,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看不见,导致孩子在朗读时没有兴趣。我可以把这首古诗的文字直接放在大屏幕上,让孩子看着文字跟着我来朗读,也可以把孩子朗读时读得快,没有感情的现象控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