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创设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一堂课,如果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可以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觉得枯燥。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目的地去解决一件事可以使得解决过程更容易,同时具有明确的方向。最后,带着问题去研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文言文以前,要对所讲述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要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或者文章的中心内涵以及主要说明的问题。要研习教材上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以及这些习题的拓展,还有研究历年中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角度和考点、难点,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实用、高效,要能包含本节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还要有探讨性,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切实提高了学习效果。

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讨:(1)《桃花源记》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2)渔民是怎么到的桃花源?(3)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4)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的特点。

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体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很有兴趣地投身其中。

二、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让他们想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但是注意这个障碍设置得要巧妙,要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不让他们轻易得到答案又不能太难,也不能让他们探究过后找不到答案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设置的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这种好奇、好胜心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时充分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引领学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探究,通过查询相关书籍或者电脑等现代化设备,搜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并联系已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分析,有且问题甚至是创造性的分析。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一些技巧性的查阅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培养观察和实践等能力。

例如,学习《伤仲永》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伤仲永前后各是什么样子?或者有什么变化?伤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题目中的“伤”有哪些意蕴?如果你是伤仲永的家长,觉得应该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同时学生也会为了解决问题,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等等。

三、解决问题

针对前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两个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讲解等方式,组成学习小组是让学生与所掌握的知识和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分组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有各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相互协作,相互辅导,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思维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互助、信任,促进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由于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不同,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问题进行解答,以更加全面地解决教学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合作的意识和精神。个人解说是在课堂中,由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然后选择性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讲解的一种方式。个人讲解时,其他学生自习揣摩,和自己的观点相结合,让自己的答案更完善,也可以对其中不明白或者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然后由教师和班级所有学生对此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学生在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解读孔子教育思想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分析其中的内容,取其有用的部门来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个可以学习小组和个人讲解相结合。先由小组进行合作查阅资料、交流学习,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个人讲解,其他小组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小组辩论赛等形式进行解决问题。

四、深化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化知识为能力。我们要把文言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它的价值。比如学习《伤仲永》后,要懂得人不能光靠天资聪颖,要想成功,还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另外,还要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一片心,懂得感恩父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问题。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唐)李延寿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又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克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①,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

(选自《北史》,有删节)

[注]①:读shuò,同“槊”,古代兵器,形状似矛,杆子比矛略长。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涉猎:学习

B.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斫营:袭击敌人营寨

C.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除:去掉、除了

D. 还京,拜光禄大夫拜:任命、授职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B. 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

众既寝盛,乃相与为约

D. 遂与诸君追之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3.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傅永有远见卓识、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②有气干,拳勇过人

③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④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⑤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⑥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

A. ①③④ B. ③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永年轻时只有勇力而缺乏韬略,连―封信都不会写,请人代为回信遭拒后,发愤读书使自己“兼有才干”。

B. 涡阳之围时,傅永的正确判断虽不被他人认可,但他能及时地把握战争进程,运用谋略进行反击。

C. 义阳之战中,傅永被射中左腿,他拔出箭后率领诸将追击到深夜,显示了侠肝义胆的品德。

D. 傅永年逾八十而“自称六十九”,回京后,授任为光禄大夫,死后,被朝廷追封为齐州刺史。

5.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②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凡 音 者 生 于 人 心 者 也

乐 者 通 伦 理 者 也 是 故 知 声

而 不 知 音 者 禽 兽 是 也 知 音

而 不 知 乐 者 众 庶 是 也 唯 君

子 为 能 知 乐 是 故 审 声 以 知

音 审 音 以 知 乐 审 乐 以 知 政

而 治 道 备 矣

(《礼记・乐记》)

【参考答案】

1. C (除:任命、授职)

2. C (乃:于是、就。A项中的“以”,前者意为“用”,后者为连词,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修饰。B项中的“所以”,前者的“所”是名词,意为“处所、地方”,“以”意为“用”;后者表原因。D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指齐将马仙的军队,后者为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3. C

4. C (“显示了他侠肝义胆的品德”这一理解有误,应为“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身先士卒、誓死捍卫国家荣誉的品德”)

5. (1) ①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替他回信。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现状;途径

质疑是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最有效的手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是对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理念的忽视和悖逆。而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点。好学而不勤问就不是真的好学,充满疑问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要想我们的教学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质疑。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一、课堂现状分析

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1.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调查发生在上海,但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此类现象。环视周遭,这种师问生答的形式几乎占据了课堂,而且可能已经成为当前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流形态。这种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它终究会走向“罗马”。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具有一个标准答案的”。2.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其实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行为的具体实施。其实质,课堂由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二、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大胆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大胆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

从课题处启发质疑。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教师可以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土地为什么有誓言?” “如果说是作者发出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命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逐步深入。如教《阿长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看到课文题目想到了什么?学生先后提出了:“阿长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阿长是谁?《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等问题。”

从关键词语上激发质疑。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中的“泛滥”一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热情为什么用“泛滥”来形容?为什么说“田垄里埋葬着我的欢笑”?“欢笑”怎么“埋葬”?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读书的好处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从重点句中指导质疑。重点句是指课文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名中心思想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找出文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学生围绕这一重点句质疑,学生提出了:“监狱”怎么理解?“钥匙”怎么理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学生一旦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如教鲁迅的《雪》时,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让学生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精神?”这样自然引发了学生对本文修辞和主题的思考。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发展的10年多时间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初中语文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高低,而是不但进行语文教学手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在中国,学好初中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语文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性的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这一改革过程中,问题依然是存在的。

第一、新课改已经实行十年之久,素质教育也逐渐在全国得到普及,但我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交流增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往往能够采用多模态教学丰富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育的结果依然是按照考试成绩来评定,繁重课业负担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各种兴趣班、才艺班也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学生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转变教学过程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学生要面对中考、高考等考试的教学结果,因此,学生往往会在繁重的学业负担、高强度的考试体制下自信心受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第二,教师对新课改要求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手段的改变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现在,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却难以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联系起来,无法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权威、答案。语文学习并不像数学等理科课程一样讲求答案的标准性,语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一门学科,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言之成理即可,例如阅读理解中,学生可以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方法、切入点、重点。但是现在的学生在考试成绩的压迫下,往往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在翻译文言文、理解古诗时,只会一字一句的背诵,而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板呆滞的现象。[1]

二、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收集材料,并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学生应该通过预习了解鲁迅希望通过学医治愈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来反抗外国侵略,还要了解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与藤野先生结识而产生的深厚感情。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在上课时提出自己独特想法。

2.组织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其他想法,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缜密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喂――出来》这篇课文时,可以就开放性结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想后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并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起来交流。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理论联系实践。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去过故宫,对课文内容难以产生直观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向同学展示故宫的图片、视频资料,从而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在学习《变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脸谱,感受中国川剧文化。[2]

4、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

教师讲课能够更好更快的向学生教授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来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让学生来阐述方仲永从神童变成普通人的原因,并反思现代教学。

三、结语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注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无法真正贯彻新课改理念,学生过分依赖权威,因此不断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进行,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注重转向既要提高学生语言,又要兼顾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注重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真正达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各位老师探讨交流:

一.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还特别注重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减少他们怕说错、不敢说的心理负担,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情景,激发兴趣

时时注重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为了取悦他人而随声附和的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买的衣服,别人见了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他们只是附和着说而已”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自己并没什么变化。”还有的学生说:“生活中其实有许多谎言,有的是善意的谎言,我们要从别人的对话中去感受……”。我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进行鼓励性的点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更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

三.认真指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优化创新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鼓励让全体学生(或分小组)一起去质疑,去讨论,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例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仲永的才诗退步、枯竭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仲永自身、周围环境、父亲“利其然”、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读后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蛇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科学技术协会

朔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文联

创伤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陆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