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备课心得体会

备课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备课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备课心得体会

备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曾经有人说“科组建设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非常有同感。但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细化一点。我认为备课组建设更加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因为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的一个最基础的组织,与实际教学最接近。只有抓好备课组建设,教学常规的落实才会真正落到实处。抓好了一个备课组,其实也就抓好了一个年级的一门学科教学。它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新教师的成长、以及整个备课组老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因此,搞好备课组的建设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备课组长,我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做好备课组的日常组建工作,抓好常规的备课组活动;二是抓好团队建设,协调同组教。三是搞好集体备课,抓好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四是组织好新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我认为这几点非常重要。

一、坚持以精神建设为先

要求备课组的全体老师要以“严谨、踏实、热情、负责”的精神参与各项备课组的工作和活动,按时参加备课组活动,对备课组分工的工作要责无旁贷,认真完成。团队建设要成功,团队精神要发扬。要求所有老师发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的心态参与备课组活动。工作上,要以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充满教学和工作热情的备课组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奉献的团队才会成立。

二、严格要求,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促进。

在备课组工作中,以严格要求,互相促进为基本原则。老师必须按照组内规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以集体利益和学生学习为先,充分发挥自己在备课组当中的作用。在活动内容与方式上,各备课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必须强调的是,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一定要扎实开展,而不能流于形式。组内成员要集思广益,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发扬团队精神,共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时,要集体总结上周教学情况,商讨下周教学进度与内容。规定下周内容的主备课人。然后由本周内容的主讲人主讲每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与重点、难点。其他教师补充。最后形成讲话稿,与集体备课记录一起交教务处存档。同时,每一课、每一章节都要求有电子教案,在文件库里备份留存;各备课组要定期举行组内公开课,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在管理上,由备课组组长担任负责人,每次备课组集体备课均要求参加教师签名。在履行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好要做到新老教师结合,以老带新的培养工作。每次备课组都要给予新老师更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能力作用,对日常教学给予各种帮助和经验教授。对新老师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的提醒和意见,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抓好教学常规,集体备课,增强质量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流畅,要突出重点、分解难点。要从学生如何“学”入手,认真用好教材,选择教法,更新手段。用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呈现知识。学生作业要精选,要以质取胜,避免重复、低效乃至无效的劳动,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要及时批阅,注重信息的反馈和及时矫正。备课组要精编讲义,齐心协力编印我校的参考资料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本学期:集体备课解决的问题:

1、备学生:通过集体备课,以及与上届初三学生的对比,各位老师更进一步了解了本届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本届英语学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班级内的学生间的差距、年级中班级间的差距等,有利于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挖潜。

2、备教材:通过集体备课、轮流说课、其他老师补充等使各位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真正落实“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

3、备方法:通过相互间的教学交流,不断地改善教法,努力使自己的教法适合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

4、备计划:教学计划、口语操练计划、培优补差计划、活动计划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合。

5、备考试:每次命题都紧紧把握《课标》,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学科活动

1、共同研究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水平的各项措施,备课组要开展了相关的研讨活动。

备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力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该课程主要讲述发电厂的主要电气设备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以及由这些电气设备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的电气主接线系统和二次回路。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对电力系统有一个初步的、概括性的认识,对于电力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实践性较强;所以学生要全面掌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即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这样使得本来就不多的理论教学课时更是完不成大纲要求的任务量;另外,各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有限,发电厂及电力相关企业也很难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学生对这些设备没有一个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困难。现阶段该课程教学中实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目前市场上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教材的种类较多,这给教师选用教材和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社编写教材的侧重点不一样,导致有些教材章节不衔接,甚至有些章节有缺失,内容不全面,这种现象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对教材的不满,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缺失或遗漏内容的课时数增加,这给教师合理安排课时带来一定困难。

(二)教师方面:由于该课程主要讲授发电厂的各种电气设备,对学生而言这些设备较为抽象,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对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设备的结构及运行状况十分熟悉,才能够把这些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形象生动地讲解出来。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目前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很少具有这样的专业素质;另外,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充足的课时,近些年各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地对理论课教学课时进行压缩,使得本来较少的理论课时更是少得可怜,繁重的教学任务与不足的课时数给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也在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学生方面:近几年内蒙古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这些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上相对要差一些,他们学习的兴趣来自课程的趣味性和教师课堂的生动性,而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内容较多,且较为零散,知识点较多,需要理解和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因为多数学生从未见过这些设备,需要实物或者模型才能讲清楚,而学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很多内容无法形象的讲解,造成学生们很难理解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终产生厌烦的感觉,从心理上有了抵触的情绪,也就基本没有了教学效果。

二、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各院校都在改善教学条件,基本上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用粉笔写板书并画图讲授设备结构原理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费了很大劲写好板书、画好图,而学生没见过具体设备,只能靠老师描述的设备结构进行想象,大多数学生很难想象出设备的结构,教学效果甚微。而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设备的构造及原理。本门课程程涉及大量的高压电气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等;其次还有一些难以描述的电气现象,比如电弧燃烧等,利用多媒体能够形象、生动、准确地将各种电气设备和电气现象多角度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网络教学:现在网络教学涉及学科较为全面,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一些新型电气设备及其应用情况,了解目前电力系统的主网电压等级、主流设备发展趋势,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2)模型教学:对于一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电气设备的结构进行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如断路器,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设备模型,将平面图示转化成立体物件,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模型做参照,做到有的放矢,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直观、清晰,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认识教学:该本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学生大部分还没见过具体的电气设备,难以理解。例如电气主接线,课堂教学只能描述其特点,即使是多媒体教学也无法很直观的将某一主接线展现给学生,所以,最好是能将学生带到发电厂、变电站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这些设备有一个感性认识,能够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场实物结合起来,对电气设备及连接形式、运行方式等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对于电力专业学生来说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又是与电力系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所以学好本门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该课程教学的现状,从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见解,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备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立足于精彩的备课。在此,我从自身的体会,根据初中现实教学状况,谈一谈如何处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中,关于中国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这对于学生了解的性质及目的,在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备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最近有两件事让笔者比较关注。一是最近牵动全世界球迷神经的南非世界杯,另一件就是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创先争优”活动。一个是体育,一个是政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共同点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共同点有三:一是“创”,二是“争”,三是“和”。

首先来说“创”。世界杯之所以能让世界为之疯狂,世界杯的进球无疑是一大亮点。那些华丽的的盘带,巧妙的过人,凌厉的射门,球星们踢球的创造力让人叹为观止。创造力是夺人眼球的法宝,观众爱看,创造力是射门得分的利器,一锤定音。“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先争优”活动也强调一个“创”字,就是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到师古不泥古,从道不从上,就是要提出新主张,找到新办法,发现新途径,更好的提升效率,提高水平。

其次是“争”。冠军只有一个,32支球队,笑到最后的也只有一支,大力神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捧起,要捧起它,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争夺机会。世界杯是足球的盛宴,是各大豪门竞争的舞台。“创先争优”活动也一样,讲究的是一个“争”字,要加大干劲,力争上游,鼓足勇气,争夺先进,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在“比学赶帮超”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创造成绩。本文来源于^范文大全,百度一下“范文大全”你就能找到^本站

最后是“和”。在这里“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足球场上,11名队员应该是一个整体,不自私是对球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很少有进球是靠一个人的能力单枪匹马完成的,大多数的进球还是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创先争优”活动也是一样,只有大家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才会将活动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其次是“和谐”。足球场上的冲撞在所难免,然而群体性斗殴事件却几乎没有,世界杯是一个和谐的盛会,能够为世界的和谐做出贡献。“创先争优”活动也应该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可以“争”,但不能伤了和气,要文明地“创”,团结的“争”,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备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在此,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