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心亭看雪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序语
师:同学们知道“惜墨如金”这个成语吗?“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一种境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的159个字,下面就让我们凭借这159个字,穿越到380年前,去追踪张岱的西湖之行。(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析题
师:从文章的题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地点、事件。
师:具体哪些事件,在什么地点?
生:看雪、湖心亭。
师:说到湖心亭,同学们请看这组图片(出示湖心亭的组图)。
生: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岛上建亭,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师:既然这里是观赏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相信今天咱们一定不虚此行。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
三、解读
师:字词障碍排除了,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遍课文?(生主动读文,教师适时指导鼓励。)老师这里有个假设,想不想听听?假设你拥有一份去英国的护照,并且有人为你打点好了一切,你最发愁的是什么?
生:英语讲得不好。
师:现在我们已经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间,不懂文言文,和古人进行书信沟通恐怕也要有障碍吧?所以咱们现在应该做什么?(生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研讨翻译课文,紧跟张岱的脚步。(分组指导个别问题,共性问题共同解答。生分组交流,并合作展示。)请同学们从这159个字中快速搜索一下,哪个词最能概括张岱的形象?
生:痴。(板书“痴”。)
师:同学们用心甚专,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些地方又能表现出他的“痴”呢?
生: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很好,如果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就更好了。(生试读。)张岱冷不冷?
生:冷。
师:何以见得?
生:拥毳衣炉火。
师:相当于我们拿着电热煲,还得穿着貂皮。(生笑,气氛活跃。)这样的天气,独自一人到底都看到了什么呢?(生自由读景物描写的内容。)古人不是讲究“惜墨如金”吗?怎么他这里却连用了三个“与”岂不唆?
生:三个“与”不唆,把“天、山、云”融为一体了。
生:天地那么大,景物那么小。
生:作者自己也好渺小。
师:说得好。在这样大的宇宙空间内,作者和世间万物是如此渺小,更见宇宙之浩瀚,天地之苍茫!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板书“天人合一”。生大声朗读第一段,读出作者的感情。齐背写景句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是把这段景物描写进行了改写,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生:不只想看还想听。
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写的文字)雾气凝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蔚蓝的天,浓厚的云,浑然一体,远处高耸入云的山峰似乎穿上了一件白色的防寒服,近处是还没有舍得结冰的水,从上而下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隐约可见的影子,那是长堤在白雪的覆盖下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披着厚厚的雪翘起亭尖,我轻快地划着游船,陶醉在这个雪与水相伴的西湖中,这晶莹的西湖,多姿而又多情!(生热情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能不能对比一下老师的这段景物描写和文中张岱的这段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写景的情绪比较好,心情愉悦。
生:老师的景物描写修辞多,描写得细致。
生:老师的这段描写让我想起了一首词《天净沙・秋思》。
师:同学们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此处的景物描写和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同样都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作白描。
生:张岱写作的时候怎么看不出他游玩的喜悦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先自己来总结一下。(此处出示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生:他肩负着亡国之痛饱含故国之思。
生: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才有与金陵人的畅饮,不留电话,不留QQ,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既率性又忧郁的离去。
生:看来张岱一开始去湖心亭,也是心情忧郁,所以才独往排解内心地忧郁。
师:恭喜同学们,你们领悟到了。
生:朗读《江雪》一诗,体会两个“独”字,分析张岱和柳宗元的心境是否相同呢?(生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巡视与生沟通。)
师: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风雪、坎坷……无论时间无论地点,让我们记住只要你心中的太阳永不落,就一定能驱逐心头的寒冷!
一、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优化课堂的结构
课堂结构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重点谈谈教师的“教”。
1.课堂阅读教学要有效,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情况
尊重、重视学情,以学情为前提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学内容就应该有所不同。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最需要教的是什么,这样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也影响到课堂结构的优劣
教师处理教材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并根据文体来设计阅读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要抓住阅读理解的关键:写什么、怎么写。阅读文本时,不仅要读懂“写什么”,还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是人人看得见的,‘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堂结构就可能处理不好,那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打折扣了。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美猴王》这课时,是这样安排课堂结构的: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人物探究、四故事话西游(多媒体)。第二部分注重“写什么”,学生对《西游记》比较熟悉,应该很快就读懂了,第三部分备课时注重“怎么写”,但在具体教学时却以分角色朗读,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结石猴特点来完成,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至于第四部分“故事西游”,那更是与阅读教学无关了。因此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而且在教学时都要抓住阅读的关键,合适处理教材,这样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给学生适当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于文本阅读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整体感悟和细部赏析。因此,既要教给学生整体感悟理解的方法,又要教给他们细部赏析的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1.整体感悟理解的方法
整体感悟理解也就是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识的方法。在学生初步阅读时,要教给学生通过对文本整体思路的梳理来把握文体内容的方法,如传统小说教学应以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结局来理清文本思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山米与白鹤》等就可以这样做。而“散文阅读教学当以‘贴近作者’为纲,组织起‘世界’‘文本’‘读者’的教学”,因此初读时第一步应是理清文本写了什么人和事。如《囚绿记》,课文讲述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文章从作者“寻找”绿色开始,依次写了“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思绿”五个部分,引导学生把握这些就可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细部赏析的方法
细部赏析即精彩段落赏析,它的落脚点在于词句、段落上。这就要求教会学生一些常用方法,形成字斟句酌、揣摩推敲的阅读习惯。如,品味《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就可以联系韦应的“独吟幽草涧边生”,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来进行比较,品味张岱“独”字的意蕴,得出赏析词语之妙可运用比较法这一阅读方法。又如《囚绿记》“囚绿”部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对“绿”的极度喜爱,他的这种情感不是用类似于“我爱绿色”这样直白的语句来表达,而是用一些很精妙的词语来表现的。在作者动了囚绿的“魔念”之后,将它的柔条“牵”了进来,一个“牵”字让人看到了作者对待“绿”的小心翼翼,就像是一个长者牵引着晚辈的那种呵护,在作者将“绿”引到他的屋内之后,他称之为“绿友”,一字之差的意义并不在于数字的多少,而在于情感分量的变化。因此可得出赏析文段时,可以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慢慢品味。
当然,学情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会有所不同。此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课改专家一再提醒:如果像以往的理解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就难以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学生学习语文,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教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这个“杂七杂八”地看对阅读教学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水平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而要让学生“杂七杂八地看”,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课外去自主阅读。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融入生活、了解生活。阅读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要让学生把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逐步变为自己的阅读需要。叶圣陶先生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如果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够读、喜欢读,那么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以上从优化课堂结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三方面来谈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期望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减至最低或合理的限度。
参考文献: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中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大好光阴,在刻苦学习中等待,攒聚日后“浪遏( )飞舟”的力量,为理想殿堂签下无悔的qì 约。
①遏() ②q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2008年10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这次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大力( )循环经济法,努力()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法制观念和意识,为(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A.开启 宣扬 增强 推动 B.启动 宣传 增加 推动
C.启动 宣扬 增加 推进 D.启动 宣传 增强 推进
3.下面句子有两处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2分)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合举办的大型公益。②这堂课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节课组成,④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四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游泳“梦之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B.实行“领导问责制”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
C.天然溶洞深410米,钟乳妙悬,石笋奇立,怪石嶙峋,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无数的奇观异景。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B.唐代文学家王维善书画,通音乐,他的诗被人称为“诗中有画”。
C.从文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有三点相同:作品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都是短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
D.“唐宗宋祖,稍逊”中的“”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6.填空。(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②“月”常常入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彩。
③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翟志刚太空漫步,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填写杜甫《望岳》中的诗句)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⑤“愁”虽然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但古诗词中却不乏以各种方式写愁的名篇佳作,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愁文化”。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2008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在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坚持每天跑1000米以上距离,其中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2000米。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让阳光体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①针对此次活动,出一期黑板报,把主要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针对此次活动,网上有人评论说“不人道”,你是怎样看待这次活动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个奥运,同样精彩。”2008年,由中国承办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如此壮举,全球瞩目。更令国人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很多网友发帖留言祝贺,你将发表什么样的留言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9~28题,48分)
一、阅读张渭的《早梅》一诗,回答9~10题。(3分)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9.本诗侧重写了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语段,完成11~16题。(共12分)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余拿一小船 拿: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_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①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③,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④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尹文《大道上・田父得玉》)
注释:①阴:暗中。②畜:收藏,保留。③遄(chuán):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④无何:没多久,不久。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邻人阴欲图之 图:_________________
②以献魏王 以:_______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2分)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19题。(共6分)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③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⑤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刘成章《安塞腰鼓》)
17.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⑥段内容应怎样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舞蹈?请写出一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20~23题。(共11分)
e时代生活如何异彩缤纷?
蒋秀娟
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科学技术实际上与老百姓的生活贴得很近,10月中旬举办的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展现着异彩缤纷e时代生活。
“看过《哆啦A梦》的人,可能会梦想拥有一个《次元袋》,可以随时从次元袋中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想飞的时候,拿出竹蜻蜓;上学来不及,拿出时空门。有了次元袋,大雄的生活变得相当方便。eUnoBox就像是你我的软件次元袋,我们可以随时从eUnoBox中取得你所需要的软件、文件、邮件,甚至惯用的操作环境(桌面设置、鼠标设置……)。究竟软件次元袋eUnoBox是什么东西呢?“eUnoBox可以是一个U盘,也可以是一个企业服务器。”北京优诺威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蔡学镛如此形象地比喻。
eUnoBox,PersonalEdition(个人版)让你将所需要的应用软件、文件、环境配置,全都放在U盘上,只要将此U盘插入任何计算机,这部计算机就像是灵魂附体一般变成你所惯用的环境,和你家里或办公室的计算机环境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你的数据全都在eUnoBox的掌握之中,不会残留在别人的计算机上。
什么是最新最炫的数字产品?在数字生活馆你可以一饱眼福。它以“流行、新奇―领航者”的概念,带来了数字生活多姿多彩的应用,也掀起了一股IT节日旋风。
在展区,笔记本、U盘、移动存储设备、手机、移动电视等都呈现出体积越来越小、外形越来越炫、易携带的趋势。在华硕展区,电脑PC一改过去笨重硕大的形象,面积设计得比A4纸还小、超薄1.6公分,甚至还可以附挂在屏幕后方。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也节能环保,其用电量仅20瓦/小时,比一般电脑的平均用电量少了90%%。
类似这样的娇小产品,不仅是华硕PC主机,三星、惠普、明基等著名厂商的迷你型产品也一一亮相。此次三星推出的一款迷你笔记本倍受关注,其屏幕大小只有10.2英寸,重量仅达1.19千克,并且内存1G,含120G的硬盘,售价却不贵,引来众多观众咨询。
除了在体积上不断追求便携,数字科技也在不断创新,惠普的一款全屏式触摸电脑就极大地满足了“懒人”们的要求。这是全球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全屏式触摸电脑,惠普将人类最自然的“触摸”习惯带到了电脑的使用当中,让信息的分享更加畅通无阻。
(选自《走近科学》2008年10期,有改动)
20.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新型电子产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eUnoBox有什么主要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华硕电脑PC的“用电量仅20瓦/小时”,能否把此句中的“仅”字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科学技术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本文的介绍却让人感到通俗易懂。试就本文的写作手法作简单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24~28题。(共16分)
为牛
刘兆阳
“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始见于《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味终”,晋代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众所周知,它比喻的是对愚蠢的人讲高深的道理,或指说话做事不看对象。实际上这种理解有断章取义之嫌。
南朝(梁代)僧《弘明集・理惑论》载:“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古琴曲),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蹀而听。”公明仪为一头牛抚琴,孰料此牛仍低头吃草,无动于衷。公明仪认为错不在牛,而是自己没有了解牛的习性所致。于是模拟蚊虫和牛犊这些牛经常听到的声音弹琴,牛便立即竖耳聆听了。所以,这则成语的原意并非是轻蔑,而应是理解他人,与“因材施教”说有相通之义。如东汉学者牟融,在向儒家学者宣讲佛经时,便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来释义,意即在此。现代养殖厂为乳牛播放音乐而使牛奶产量增加,就可以证明牛并非是对音乐充耳不闻的蠢物,而荀子《劝学》句“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也是为牛的有力佐证。
诸如此类转义的成语还有“难兄难弟”。《世说新语・德行》载,陈元方和陈季方两兄弟之子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为此争执不休,便去问祖父陈。陈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这则成语的本义是形容兄弟俩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高老先生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而如今则衍变出新义――彼此共过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或指两人同样低劣无赖,语义色彩可谓有天壤之别了。
这种本来是中性或褒义,而后转为贬义色彩的成语还有很多。如“左右逢源”,《孟子・离娄下》中本指学识丰富,运用自如,现多指待人处事圆滑;“变本加厉”,萧统《文选・序》中指改变其根本而加以发展,而今指情况(多指缺点、错误)愈加严重;“丧家之犬”,《史记・孔子世家》中指有丧事人家的无人喂养的狗,比喻落魄不得志的人,现指无处投靠,到处乱窜的人。凡此种种语义转变的现象,仿佛在说明――人类越向前发展,表明不满的欲望越强烈。其实,去回溯探寻一下习以为常之事物的本源,也不失为一种返璞归真的乐事。
(选自《北京青年报》)
24.文章以“为牛”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例举了哪些语义转变的现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多处引经据典,任选取一处说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写作(29题,50分)
29.作文。(50分)
[关键词]教育新理念;语文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改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确实深入人心,在汹涌的课改浪潮中,我不敢懈怠,认真学习精神,领会主旨,钻研业务,勇于实践。通过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语文课堂的观摹,我收获了不少也大开了眼界,但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地方。现实教学课堂中的氛围的确很浓厚气氛也很热烈,好像对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地很到位,但深入其中你不难发现,更多的是学生的应付甚至是做个样子给老师看,即使有些学生谈的很深入也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中,究其原因只不过是满堂灌被满堂问所机械取代,问题铺天盖地,而这些铺天的问题如果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就无法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虽然这样不会使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陷于尴尬境地,但这也不过是让课堂成了曲低和众的闹剧罢了。因此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锤炼不但不能少而且越深入越好。
1 课堂提问要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的基本形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这蕴含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积极参与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简单地说,也就是只有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能否保证全体学生的积极与有效参与到教学当中去,是课堂提问的前提。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每一个人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2 课堂提问要追求有意义的内容生成
在自己的平时教学和听别的教师上课的时候经常发现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氛围而设置一些浅显没有多少意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如某高中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②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至于对一个正常人提出“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捉弄人的味道!因此能否生成有意义的内容是提问前必须考虑的前提,这种有意义的内容生成应紧扣着新课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实现。
3 课堂提问要能实践学生的挑战性思维训练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何使语文的学习内容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出过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普遍缺乏思考力度,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水平表现偏低。因此,我认为,所谓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挑战性,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思维训练上,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在集体中发生了争论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挑战性,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会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使人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我一开始便提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孔乙己是死还是没死?”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挑战性,他促使学生在文本中探索、研究、总结最后根据自己创造性的推断给孔乙己一个合理的结局。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技能,也了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课堂提问要驱动学生技读性学习过程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上。以往我们有一种矢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讲授语文知识,要靠严整体系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语文训练,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文学科这一特点。语文学习不是靠传播知识,提示规律而是靠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朗读去感悟、体验习得语感,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如何有效引领学生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能力上提高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目的重方法的读书技巧至关重要,这是有益学生一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5 课堂提问要能为学生相关知识的联系提供桥梁作用
关键词:细读文本 语文三味
为了很好地体现“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许多老师无论什么内容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却存在忽略对文本的充分阅读,缺乏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咀嚼,导致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流失。
陈钟梁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文本,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出语文三味。
一、还原情境,品出“原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者”与“读者”走的是相向的路径,“作者”通过作品字码呈现自己的“情”,“读者”通过作品字码探讨作者的“情”,双方在“字码”上相遇,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字词,有时适时进行情境还原,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就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作者的情感的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品出“原味”。
例如在教学《华南虎》一文时,很多学生的原始解读是“保护野生动物”,这显然未“得作者之用心”。诗中有这样一句:“你(华南虎)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这里“苍苍莽莽的山林”是华南虎的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而一个“梦”字写出了华南虎对家园的渴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另外,“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可换词体会:一条一条)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是它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的灵魂的具体表现。然而华南虎的抗争带有极强的悲剧色彩,所以,这是一首悲剧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老虎的悲剧。那么仅仅是老虎的悲剧吗?你还看到了谁的悲剧?此时可以适时联系这首散文诗的创作背景?――“”的特定时代,及作者的际遇。我们就不难联想到,诗人为什么要赋予华南虎一个不屈的生命和执著的灵魂的形象,而那些普通的动词甚至是量词,都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刻意味。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引入教学资源时,必须适时、适度、准确、有效,否则即使课上得再富观赏性,往往也会淡褪了语文的“原味”。
二、填补空白,品出“蕴味”
波兰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其中作品的未定点需要读者去确定,空白图式结构需要读者去填补。由于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点”,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空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乃至某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都有可能形成“空白”。寻找“空白点”,就是寻找文本密码,而破译密码就是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我们通过细读,就有可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意思。
以《登上地球之巅》为例,当学生谈到自己对刘连满所写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我追问(空白一):有人说刘连满是冷血动物,在这封算是遗书的字条中,竟只字未提自己的家人,你是如何看待的?”(①在当时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每写一个字都是那么的艰难,刘连满只能抓重点写。②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想那么多,这不能说他不爱他的家和他的亲人……)
我又追问:文中有说他对生活的热爱吗?(“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活着具体有哪些幸福(空白二)?(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亲情、友情、爱情。)
最后教师小结:刘连满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并没有高高在上,他不是个冷酷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可亲可近的普通的人。
但要注意的是,填补空白点要始终以语言文字为“根”,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的形象,品出“蕴味”。
三、探究疑点,品出“鲜味”
“作品一完成,作者就死了。”这是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经典名言。“作者死了”,并不是指作者本人死了,而是指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于作者,无论作者撰文的本意是什么,读者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又因为每一个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学感受力和想象力有强有弱,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疑点,嚼出“鲜味”,重构新意。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关于张岱偶遇金陵客究竟是欣喜还是败兴,值得探讨。于是,在教此文时,我有如下设计:
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什么意思?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焉得有此之人!”
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张岱呢?他怎么认为?文中有没有直接写出来?(没有)没有,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去细细品读。好,接下来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与张岱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字词或句子,进行品读?
(在两种不同声音中,得出结论:从“拉余同饮”中可以看出张岱的被动,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可以看出张岱的勉强以及想匆匆辞别之情。只是为了礼貌,才在临别问起对方姓氏,敷衍而已。)
师:只要多加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张岱其实是个十分喜爱热闹繁华之人。按道理,金陵客的热情爽朗,坦荡真诚,还有好酒,张岱是喜欢的。但为何今日如此反常?(在张岱看来,他苦心经营的赏雪氛围,被这两个金陵客破坏了。金陵客不是他的知音,而是他与西湖构筑起来的心灵世界的陌生闯入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的解读基本原则是“多元有界”的。这个“界”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忽略这一点,就会步入阅读的误区,就无“鲜味”可言。
总之,要细读文本,作微观研究,“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在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就越是有学术水平。”咬文嚼字,含英咀华,品出语文三味,带给我们的会是阅读享受,把这种享受传达给学生,带领他们徜徉在语言文字的意境中,美好的感受就会变为对语文的喜爱,对语文课的期待,最终形成能力,化为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