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古代典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把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从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农业结构等角度着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从农业结构上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为辅。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
古代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手工业产生时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所以,手工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享誉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家庭手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这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第三个特点则是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个特点就是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着名的有冶金、丝织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并长期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的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也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 作用; 传承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 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作用现代景观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园林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成现代风景山水园林,历经3 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凝聚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和人的高贵品质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1、古典园林的历史沿袭
历史是一条永恒的,滚滚不尽的长河。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化,都在它的胸怀里萌生,发展。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它也是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点点的生长着,拓展者,有的缓慢,有时飞逝。 “园林”一词,最早起源于殷商的“囿”,囿就以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和娱乐[1]。在春秋战国、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得到了前期的发展,同时产生出影响苑囿向着风景园林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2]隋唐时期由于国力的昌盛,也是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期,也出现了诗人、文人参与造园,其中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就是其中的代表。
旧的园林形势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的园林形势也必定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这是我们新一代园林设计师们共同努力的目标[3]。
现代园林同过去传统园林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深刻研究,来人是当今社会本土和历史传承的景观资源,摒弃旧传统的局限和束缚,正确掌握传统造园手法和理念的现实意思,营造满足现代人们居住、观赏、休闲和娱乐要求的现代园林,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和审美趣味的佳作,给古典园林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中国园林真正走向发展和成熟。
2、古典园林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生长于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文学艺术的影响,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方式,正是这样一种反映着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指导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4]。
2.1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设计以现在自然山水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体现了深厚、浓重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最高准则,也与现在园林以现在的和谐发展不谋而合。
2.2中国古典园林的季相美
一年有四季的变化,充分将景色与时相结合,利用自然变化的天成之美,把握四季的交替变化,营造出园林季相美,做到四季有景客观、有植物生长,才能够有效的丰富全园的景观,才能营造出自然的、生态的景观。随着季相的变化,植物受时间变化的支配,在每个季节显现出不同的美感,给人每个季相的情趣都不相同——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季的百花争艳,秋天的果实累累,冬季的银装素裹。
中国古典园林很巧妙地把山、水、植物、建筑等景观元素与时间的变化相融合,“山有春夏秋冬,如:“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清·恽格《瓯香馆画跋》);因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水呈现出不同的体态,春暖、夏凉、秋霜、冬雪;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花木景观,让时间的逻辑在园林空间中淋漓尽致的转化为绚丽夺人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在四季分明的气候里,展现了春之花艳,夏之绿荫,秋之萧瑟,冬之银装[5]。中国古典园林呈现的季相美对现代景观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如今生活节奏如此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景观审美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季节的交替变化带来不同美景佳色,在时光的流逝中做到“时移景异”。让久居压力下的城市居民可以重新欣赏到春天的轻轻嫩叶,夏季的百花齐开,秋风扫走的树叶,冬季叶枯腐烂的自然美景,使人们能更进一步的进出自然,感受大自然天成的美景和无穷的魅力。
2.3将动物作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元素
秦、汉的苑囿不仅具有初期园林的观赏效果,而且还具有供帝王狩猎、祭天之用,也是古代帝王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象征。商、周筑高台来祭天祈福,草木、水体而更多的是为了园内禽兽用来繁衍生息提供里必要的生存条件,进来为帝王每年定时出游打猎提供良好的环境、种类丰富的禽兽。在随后的朝代中,花草树木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禽兽却渐渐退出了园林内,只留下一些亲和性、具观赏游玩的动物。动物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由被狩猎的对象随之转变为欣赏的对象,不仅是古代园林审美意识的提高与升华,更是中华名族的智慧的体现,也是名族的进化、文明的进步。更体现了造园艺术趋向更高境界的审美和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具有艺术感和审美感。 “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清·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山中》诗碑)如果能生活在这样的景观环境中,你会不会觉得倍感惬意呢?[6]
结语
“许多贤人提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条件下,最快乐的人是与自然最亲近,最和谐的人。[7]”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多采用自然式的布局,从中不难看出先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喜爱之情,相比之下西方园林对植物都修剪成规则式的几何体,人力作用想得更为突出,虽然多了几分贵气,缺少了一分自然地曲线之美。究其深沉原因、重要的哲学根源,是要‘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哪怕在细小的环节上也‘无以人灭天’;是要遵循‘万物不伤,群生不夭’的顺应自然、不干预自然的原则。[8]”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却又因其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高贵品质和君子的高尚情操而高于自然,他对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当代社会往往把功能和美放在设计的第一位,而忽略了自然定律,尊重客观的自然定律和自然原则,相仿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究,敬畏自然之力,欣赏自然之美,善待自然之生物。[9]同时摒弃旧的传统局限与束缚,是传统的精华与现代的理论相结合,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 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11):1-7
[4] 彭朋.“天人合人道法自然” ——探析古典造园艺术蕴涵的哲理思想和文化精神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7,(1):53-57
[5] 郦芷若, 朱建宁. 西方园林. 河南科技出版社, 1999.
[6]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
[7] [美]约翰·O·西蒙兹著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2000年8月
【关键词】古典建筑艺术;传承特点;时空特点;集聚特点;当代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是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以汉族木构体系为主体的主流建筑,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建筑延续的历史最长、分布的地域最广。它不仅对我国当代建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早在8、9世纪,就已经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典建筑有过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还对欧洲建筑产生间接影响。至今中国的世界遗产数已居世界第三位,而其中的中国古典建筑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本文就围绕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和运用这一论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欣赏价值,笔者认为其不同于欧洲古典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传承特点;注重地域的空间与时间环境,表现出突显的时空特点;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表现出很强的集聚特点。
(1)鲜明的传承特点。就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整体环境而言,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史籍《周礼》中有关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的大区域规划构思。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达相当高的水平。就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单体建筑而言,木构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构件走向规格化、模数化,保证了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多样化的并行发展。
(2)鲜明的时空特点。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具有鲜明时空特点,这里“空”是空间的概念,指万物的虚与空的部分;“时”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得空间有了流动的意义。我国幅员广阔,地域气候文化差异较大,建筑自身就会反映它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特点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大都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能突显震撼的艺术形象,故其艺术效果主要依靠建筑的群体空间的序列设计来取得。中国古典建筑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各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性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空”的具体表现;而中国古典建筑群的布置总是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人在其中存在和活动就使得空间有了“时”的流动意义。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典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3)很强的集聚特点。在以西方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代建筑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看成为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中的。在中国古代,建筑则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建筑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主要表达方式,表现出很强的集聚特点。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建筑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5]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出于强化政治秩序的考虑,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建筑群通常是该地区所有建筑物当中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威严的。
2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输入,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接触和交流,中国建筑风格发生急剧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在当代转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更新。关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已经引起从事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及普通老百姓的日益关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对城市当代建筑的重要作用。
3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
要实现传统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合理运用,最主要的还是要回归传统,只有从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精华,从本质上重新寻求本民族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的结合点,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就近年来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它选择以一个抽象的斗拱迭折来表达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对此建筑理论界褒贬争议较大,也就如何开拓性地继承传统建筑艺术开展积极地思考。中国古典建筑空间设计中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建筑艺术经验,但当代多数建筑师往往将这种经验简单套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中,缺乏借鉴和再升华,只注重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形式,而忽略了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建筑空间和形态的研究,由于没能做到取其意而忘其形,所以难以创造出有新生命力的建筑。在这种立体流动空间中,有四维空间的度量,类似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园林空间,随着人们时间的游走,空间形态在不断的变换,步移景异,情景交融。
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当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丰富,就会僵化;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
4 结语
当代中国的建筑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体验并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建筑艺术文化,重视建筑理论在该方面的研究发展;应该积极地发掘和继承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变化规律运用到我们当代建筑的空间设计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雕塑 雕塑艺术 特点 继承发展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不尽的雕塑艺术精品。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特点与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代雕塑更讲究传神和写意,追求的是一种雕塑内在的精神世界,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和更多的艺术享受。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南北雕塑艺术发展的不同特点,主要以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决定的,具体表现在雕塑上具有粗旷和细腻之分。所以我国的雕塑具备着很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特色。想要对我国雕塑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深入理解我国雕塑,更好地对雕塑进行继承和发展的。
1.造型简约
从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简洁大方的造型着手。其简约性指的是以最简单的造型特点表达更多的人物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以最少的人工制作做好的艺术作品。中国古代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且传统艺术中具有中国优良的朴素思想,这是只有去除了华丽的外表才能体现出来的。传统雕塑一般面部轮廓和五官的造型都看上去很简单且整体,在躯干和衣纹的处理上都没有太多的起伏。而面部的五官也极度的概括例如眉毛就以线来代替,鼻子的造型也非常简单,没有像欧洲雕塑那么强调肌肉和骨骼的结构,这种简约的造型手法正好印证了中国雕塑造型简约的特点。
2.注重线的运用
中国是国画的发源地,国画非常看重线的运用,在雕塑上也不例外。中国古代雕塑对于运用线来表达雕塑体积和特征这些运用的非常好。在古代的雕塑当中,线条是表达美感的重要方式,线使造型美感更加突出,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之所以重视线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彩陶的影响。在彩陶的制作过程中必须作者自己在陶培外部勾勒出草稿,然后烧制成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具有了讲究线性美的特征。
3.更加注重思想层面
中国古代雕塑还讲究一点就是形神兼备。不仅仅让人看完给予视觉上的享受,而更多是给予观者形而上的思想感受。因为古代人认为无论是画还是雕塑都是给人一定的思想启发和灵魂的关照。从这些能够保存下来的雕塑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雕塑其给后人更重要的是古人对人类灵魂和生命上的思考。不仅是在雕塑上,在其它的艺术上思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传统思想是看中普遍并且注重理性。中国的思想则善于在普遍中寻找不同,与西方不同的是,思想往往超过了逻辑和理性,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通过认识事物的外部来关照整个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他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处事目标,并且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追求。
二、中外传统雕塑的交流
要提到外国对我国古代雕塑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古印度。古印度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古人对自然都存在一种敬畏之心,但是仅仅靠儒家思想不能够解决那些居多的自然问题,所以给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而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他的国家和人民也开始信奉佛教,并且开始大修寺庙和石窟等等。印度的佛像造像有欧洲的影子,但是中国佛像造像却自成一派。中国善于吸取别国优良的造型特点,当印度佛像造像传入我国以后,中国吸取了诸多印度造像的优点并且保留了自身的特点。不仅仅是佛像对佛教来说,在中国所传扬的佛教早已不是印度的本土佛教,而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家的伦理道德都无形的融进了佛教里,所以中国的佛像具有中国本土的认知特点区别于印度的佛像,即使是传来的艺术但也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三、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和弘扬
现代雕塑的发展面临艺术多元化的局面,装置、行为和架上雕塑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的城市雕塑涌现出来,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的大量涌入,给整个艺术介带来了很多的希望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这种混乱是前所未有的。并且雕塑家们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现实中人的发展状况和发挥雕塑语言特点的同时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对世界上流行的各种艺术潮流与风格,广为借鉴,同时又注重结合本民族的实际,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创作了较多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的艺术作品。我国的传统雕塑有他好的一面也就必然有它不利于现代雕塑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就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的将中国雕塑推向世界。 中国古代雕塑之所以能在雕塑发展过程中立足根本推陈出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雕塑艺术具有自生的艺术特点。在对我国传统雕塑的研究过程当中,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时代只有的认识到自身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
在这个文化快速交融的今天,对中国雕塑发展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必须要吸取我国传统雕塑当中的实用性、写意性和意向性这些优点进行继承和发展。只有更好继承传统雕塑中的这些优点,才不会在艺术大融合的今天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即要尊重传统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的发展是思想转变的过程,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深层文化结构,这些制约着艺术的发展。正是有这些影响,这些肯定积极的因素结合世界各民族艺术之精华,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1]蒲松年,主编.中国美术史[M].
[2]楼庆西,著.雕塑之艺[M].
[3]李飞,著,中国传统佛像艺术鉴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