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本管理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管理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本管理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范文第1篇

一、ERP财务系统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文化对ERP财务系统实施的影响分析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成为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共同意识、职业道德素养等的总称。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完善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环境,如何一个企业发展中缺乏核心理念,那么就像是一个组织没有信仰的宗教。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实施ERP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软件程序的方式将企业过去制定的业务流程等固定下来,避免操作的随意性。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的信息化、过程化管理,尽量减少那种领导一拍脑袋就决定的行为发生。可见,如果在此过程中缺乏上级领导、企业普通员工的配合、理解,就会对ERP系统的实施带来困扰。那么此时的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的变革、ERP财务系统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

(二)ERP财务系统内部财务人员面临的挑战

ERP财务系统的而事实,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已经完全超过了传统的、简单的财务工作层面的要求,更多的是关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与要求。在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中,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手工录入数据资料,例如:FMIS7.0系统;在ERP财务系统实施后,需要通过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的ERP系统将各种凭证进行传输,并自动在财务系统FMIS的融合中形成各种会计凭证。从这项工作的表面上看,似乎那些不懂得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员也能完成,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岗位临时空缺,也可以找别人代替,或者企业可以将会计岗位进行合并。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直接处理的业务量的确是减少了,但是,谁又能够保证所有的录入数据是完全正确的呢?可见,企业的财务人员不是没事可做了,而是要做的更多、更复杂、更详细、更规范了。由于不同的因素,财务人员的个人业务能力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很多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个人素养、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都得到了提升,但是,真正懂得会计软件的操作,懂得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懂得技术研发、懂得生产流程的财务人员几乎是凤毛麟角。

(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ERP财务系统的权限问题

一般而言,各企业在上线ERP系统基本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牵头完成的。为了实现对企业整体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与优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为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全面、持续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为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战略参考数据资料,一定要保证ERP财务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由于ERP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不同的权限设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具有所有的权限,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会利用便利条件一手遮天,瞒天过海。但是,这样的结果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不同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性数据、资料,以便在ERP财务系统实施后,企业的财务部门能够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

(四)ERP财务系统运行维护中的问题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成功运行仅仅是万里迈开的第一步,在ERP财务系统运行的开始也就意味着该系统的长期性维护工作的开始。系统运行中维护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长期使用效果。由于很多员工已经熟悉了原来的管理系统,因此,在改换ERP后很多企业的员工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由于操作界面的复杂性,使得员工在操作室一旦出现错误将无法退回,因此,对于系统中的很多功能员工不敢大胆进行尝试,这也就产生了对系统的畏惧和生疏感。可见,对于ERP系统的维护问题是保证该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

二、完善ERP系统的实施,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准确性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稳定的、完善的数据网络基础上的。因此,企业在ERP财务管理系统运行的同时,必须保证其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的逐步完善、网络系统的强大支持都为企业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保障。ERP系统的建立,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迅速扩展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对于相关的采购、库存、消耗等不同的数据子系统,使其想着纵向、横向的双方向、立体式的范围拓展。因此,完善的ERP系统将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详实的、准确的数据资料,对于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转变观念,确立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地位

在实施ERP系统后,企业的业务处理、财务处理都集成在一个信息系统中,真正为企业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这种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的完美耦合,大大提高了企业业务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实现了高度共享。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总览,其拥有的信息量更为完善,因此,各部门应积极配合企业的财务部门做好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形成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利益奠定基础。

(三)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成本管理创造条件

成本管理系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作业成本管理;构建

ERP 自从20世纪 90 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 GartnerGroup提出以后,即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许多采用 ERP 的企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我国,ERP 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历了近 20 年的风雨历程。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管理软件市场销售额较 2006 年增长 10.7%,达到 50亿元。ERP 软件销售额达 40 亿元,几乎占据了管理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今后 ERP 在通用型管理软件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升高。这也使得一部分企业将注意力从 ABCM转移到了 ERP上,并且开始怀疑 ABCM和 ERP 能否有效兼容,很多使用 ERP 的企业因而推迟了 ABCM的实施。但随着一些 ERP 厂商将 ABCM的概念和方法融入到 ERP 中去,又使人们看到了同时可以使用二者的希望。实际上,ERP 和 ABCM具有许多的互补性、相通性,甚至还有一些相同之处,这些都是两者整合的基础。

一、ERP整合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

具体来讲,ERP 整合 ABCM有六个基础:

(一)核心思想相通

ERP 的核心是流程,ABCM的核心是作业,而流程恰恰是由一组组前后有序的作业(即作业链)所组成的,因此两者在核心的管理思想上是相通的。

(二)资源观互补

ERP 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而 ABCM揭示资源的驱动因素就是作业,这两种资源观是相辅相成的。

(三)资源或成本管理观相通

ERP 通过供应链管理进行资源或成本的管理,而 ABCM则通过作业实施成本管理。ERP 不仅将企业内部的采购、计划、生产、销售整合起来,同时还把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能对企业内外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 ABCM则通过作业的增值性对企业内部的流程进行改造,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凡作业都是 ABCM的成本管理的范围。由于作业是由产品消耗的,所以 ABCM的成本管理的触角也延伸到了供应链上,因为供应链涵盖的正是一个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形态到最终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四)关注点相通

ERP 关注流程和资源的关系,ABCM则关注作业和资源(成本)的关系。

(五)着重点互补

ERP 着重于资源的计划,而 ABCM着重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作业是企业的资源驱动因素,所以,提高作业效率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信息单元同质

ERP 的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工作中心,ABCM的最基本信息单元是作业;工作中心是 ERP 中基本信息的数据采集点和控制点,作业则是进行作业成本控制和考核的执行载体;工作中心的着眼点在于生产的计划和控制,作业的着眼点在于企业产品的成本计算、成本管理和流程改造等。

由此可见,工作中心和作业具有极强的同质性。正是由于 ERP 和 ABC具备的上述共性,使得 ERP 和 ABCM的整合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 ERP整合作业成本管理的方式

理论界对于 ERP 整合 ABCM后 ABCM的存在形式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整合后,ABC和 ERP 是两个独立(Stand-alone)但又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如,Russell Shaw (1998) 通过对 ERP 厂商对 ABC的整合的探讨,认为 ABC和 ERP 两者是一种伙伴(Partner)关系;Brodeur(2003)则认为 ,ERP 的数据库可以被 ABC有效利用,而 ABC可以通过 ERP 快速获取大量非财务数据,所以两者的整合可以促进彼此的成功实施。也有人认为,整合后 ABCM已完全被融入到 ERP 的各个功能模块中了,即没有独立的子模块代表 ABCM或是为 ABCM创建的。所以,对 ABCM的整合实质上就是用 ABCM的概念和方法对 ERP 功能模块进行修正(Modify)。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比较偏激。因为整合使得 ABCM完全被融入到 ERP 中的部分是 ABCM的 ABC和 ABCM的技术思想,而使得 ABCM独立于原 ERP 的部分是少许子模块,即有独立的子模块代表 ABCM或是为 ABCM创建的,如在管理会计功能模块中增加作业会计子模块和作业效率分析子模块。整合 ABCM于 ERP 是说在 ERP 的会计功能模块中为每个流程建立其作业链单,为每个作业建立成本库和确立其成本动因,并用成本动因作为新的成本分配基础。同时,将作业方法纳入价值链分析和流程的成本管理。

将ABCM整合于 ERP 的目的就是更科学地评估各流程的价值和效率,而流程价值的体现和效率的评估必须首先使流程细化和成本化。细化流程的方法是将流程分析为作业链,对流程进行成本化的方法则是为其作业链中的各作业建立成本库。作业成本库体现了作业的价值。某流程的总价值就是其作业链中各作业成本库的总和;而该流程的有效价值则是其作业链中增值作业成本库的总和。某流程的效率评估则首先通过对其各作业的效率评估而进行:若某作业的实际成本高于它的标准成本,则该项作业为负效率;当该流程的实际总成本高于它的标准总成本,则它为负效率。ABCM和 ERP 的整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随诸如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变化。同时,ABCM和 ERP 的功能和管理思想要被企业消化吸收常常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而且二者本身在理论和实践运用上又处在发展过程中。

三、基于ERP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也要求把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强调对成本的控制,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它认为作业管理才是现代成本控制系统的心脏和灵魂,才是先进制造环境下成功地实现成本控制的关键。由于ERP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将贯穿供应商、企业、客户的供应链(又是一条价值链)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从作业概念的角度出发,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企业的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由此就可以对这种消耗、产出关系进行会计核算。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的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这正符合了ERP成本核算不断细化、决策科学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ERP环境中会计凭证不是都由会计人员填制的,因为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是事件驱动的。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相关部门人员对ERP系统的各业务模块录入业务信息,该信息将自动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中,企业执行业务事件的同时,实时触发多个事件驱动程序,将业务事件信息传递到财务模块中,通过执行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实时生成集成信息,在总账模块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生成。如下图1所示:

如:仓库的库管人员处理出库业务,当发货时,将发货单商品的基本信息和确认发货的信息送入销售管理模块,系统根据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自动生成库存账传递到存货模块,同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传递到总账模块,并登记总账。会计人员只是对这部分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如果发现有误,则通知原业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对错误凭证更正或重做。这样,财务部门就延伸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财务人员的视野就不会仅仅局限在会计问题上,而是延伸到业务问题中,可以利用实时信息控制经济业务,如采购、销售业务,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目标。

由此可见,作业成本的方法融入ERP之中是有章可循的。下文将阐述具体的ERP条件下ABCM系统的构架。

该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ERP为手段,根据企业价值链、业务链、作业链的实际构成筑成作业平台,以成本管理理论、集成理论、战略成本理论等基本理论为支撑筑成的数据处理平台如下页图2所示。

1.作业平台。作业平台的构建是该系统的基础,系统执行结果的有效性,即成本管理系统的相关性依赖于作业平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作业平台的构建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作业平台按照一般企业的流程可以分为:设计作业、供应作业、生产作业、管理作业、顾客作业几个层次。

2.数据处理平台。企业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中,数据处理平台和信息平台可以借助于专门的软件公司,并借助其专门的技术人员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将成本管理集成的思想融入开发过程,重新根据企业的需要构建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以及信息生成系统。需要强调的是,在该平台的设计时,特别应该注意各业务模块接口的设计。将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库存作业、销售作业、服务作业等作业在业务活动发生的同时,使其业务数据传递到系统中,经过处理使其转化成成本信息系统所要求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各相关作业平台,进而完成作业管理、成本管理、战略调整等活动是数据处理平台设计的关键环节。应该注意的是: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财务制度法规的基本要求。

3.信息平台。前已述及,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财务报告要求而构建的,其账户的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都是围绕财务报告所需信息而进行。而基于AR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提出系统应该服务于成本管理信息:一是基于财务报告的成本管理信息;二是基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信息。前者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区别在于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方法、业绩评价方法的不同,包括各类财务报告、经营报告及税务报告等;而后者是通过将生产经营管理与成本管理进行集成,以准确的成本管理信息为基础为进行经营决策而生成的支持性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系统的设计得出相应的成本核算结果,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报表;另一方面对公司决策层面有用的相关信息,但强调一点,决策层面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它是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平台中的分析有助于作业链实施重造,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方式

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由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作业平台的构建相对容易,但是数据平台的构建往往却由于资金的关系很难达到要求。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相对成本低廉的集成系统?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个低成本的可行方式,即利用EXCEL表格处理程序进行简化处理。首先,在科学设置作业平台的基础上,对作业点的资源耗费进行动态、细化计量,通过联机操作,随时采集各种资源耗费信息,并在EXCEL表格中通过设置作业成本方法系统,即时生成成本核算信息、成本控制信息和成本决策信息。成本核算信息模块设计需要满足会计制度的要求,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信息模块需要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系统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输出、处理过程、文件管理等系统的详细设计。其中,代码设计是为了便于计算机操作,对所有会计科目、费用项目、材料名称、产品名称、设备名称、资源耗费形式等,统一设计的一套代码,输入的设计包括原始凭证、各种计算表的格式、内容、项目和传递流程,输出的设计包括输出数据的内容、格式和具体要求,数据处理过程的设计包括数据输入以后如何进行检验、分类、排序、整理、加工、运算、文件处理、数据编辑、打印输出等一系列程序设计。文件的设计包括建立哪些文件,文件内容和文件存取方式等。此外,还应有安全保密的措施。详细设计完成后,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包括作业流程图、系统说明书、程序说明书、信息使用说明等。这种低成本的集成系统的关键在于基础数据的计量和采集。但由于EXCEL表格处理程序的容量有限,因此,对业务比较简单的企业而言,尚可满足其很多成本管理信息的需求,而对业务较为复杂的企业,最好还是借助一些成熟的管理软件,如用友、金碟等。但是,无论如何,该系统的实施都可以有效地推进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和完善,特别是对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ERP运用作业成本思想构建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和管理方式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化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模式,由于文章的篇幅所限,本文没有举例进行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1] 关慧贞,杜晶,邓华.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与ERP相结合的分析与解决方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43-46.

[2] 李兴文,王晓强.浅探作业成本与ERP系统的整合[J].财会月刊,2003,(13):8-9.

[3] 徐学军,花雪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ERP中的成本经营研究[J].商业研究,2003,(21):1-5.

[4] 谢波.如何运用ERP推行作业成本系统[J].财会通讯,2004,(5):19-20.

[5] 陈志强,黄燕芬.ABC理论在ERP系统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04,(4):110-113.

成本管理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系统思维;全寿命;成本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对工程建设造价的影响可以映射到全寿命成本的管理上,这是以局部影响整体的一种关系。这和近年来的建筑维修成本和事故赔偿成本的急速增加有关,合理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一方面可以调节工程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后期的维护成本。从而能够降低全寿命的成本。但是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思维来支撑,应该依靠系统思维来把握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思维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思维的体现。需要深入理解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基本内涵以及其作用的发挥,还有其和全寿命期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把握好全寿命成本的管理。

1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的内涵及其作用

1.1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的内涵

系统思维由切克兰德最早提出,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对该对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1]。而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是把工程造价管理看成一个系统,从工程造价管理这一整体性出发,面向全寿命成本管理,对工程造价管理这一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要素与全部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探讨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全寿命期成本,优化全寿命期成本的管理体制。

1.2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的作用

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思维具有阶段性,割裂了工程造价管理各阶段或者各层次之间的联系,造成造价管理工程的不连续性与分散性,不利于整体性、系统性工作的开展。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使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造价方面具有了的系统的思维能力,能将工程造价管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直观明了的分析工程全寿命的成本问题。工程造价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从开始到最终及后期维护等一些系列环节的成本问题[2]。因此工程造价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正常运转。必须以大视野、大视角看待工程造价管理这一问题,从系统思维出发努力达到全寿命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2全寿命成本管理的组成部分以及影响因素

2.1全寿命成本管理的组成部分

全寿命成本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最一开始的设计到开发、运行及后期的维护最终到报废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全寿命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初始建造成本,后期检查维修与养护成本及结构失效成本[3]。(1)初始建造成本指建筑完成之前的成本,也可以说是项目正式运营之前的成本。主要包括建筑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开发,运行直至完成这一过程的成本综合。(2)后期检查维修与养护成本指建筑完成后,建筑项目开始运营到建筑废弃之间所需的成本。针对与建筑类型的不同,要对建筑进行相应的口常维护或检修,而这些维修与检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就是后期检查维修与养护成本。除去常规的建筑修复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费用。工程完成后,建筑自身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随着使用年限的逐渐减少,建筑本身不能发挥其应用的功能,部分功能会出现损坏。比如地基不稳,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维修加固,里面所产生的用料费用及人工费用会大大增加,这些都是后期检查维修与养护成本。(3)结构失效成本指的是工程在超过使用年限之后,工程报废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工程建筑在报废后,会产生很多工业垃圾,而对这些工业垃圾的回收与利用便成为必须要考虑进来的问题,比如钢铁工业原料的回收与利用等等。在工业垃圾的回收与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实际货币成本,就被成为结构失效成本。初始建造成本,后期检查维修与养护成本及结构失效成本概括说来是经济上产生的成本。广义上的全寿命成本除去经济成本外,还有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对环境与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也应该引起重视。

2.2全寿命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整个建筑工程是在经济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下进行的,这就导致全寿命成本的高低有许多影响因素。建筑劳动力的价格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全寿命成本。从经济方面带来的成本来看,以上产生的三大成本中,没有一种是不需要劳动力的,劳动力的重要,使得建筑工程受其影响巨大。建筑工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劳动时间的长时段性与劳动力种类的丰富性,进而导致了工程支付给劳动力费用的巨大。工程用料的市场价格波动是一项巨大的开支,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完成一项建筑工程,离不开的是劳动力及工业材料。而工业材料必须去市场上交易获得,在交易中产生的货币费用就是成本的一部分。

3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与全寿命成本管理的关系

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的内涵及其作用的发挥、全寿命成本管理的组成部分以及影响因素后,继续探讨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与全寿命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拥有的整体系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思维可以优化全寿命成本管理工作,减低全寿命成本,增加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所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与全寿命成本管理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增加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全寿命的成本是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思维的一个体现,国外在几十年前这一思维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更多强调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的延长并且降低全寿命的成本。这一思维的应用能够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与世界接轨。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把握系统的思维,可以让相关人员有一个统筹大局的视野。即使在进行建筑工程的一个小步骤时,也会从大局出发,在整体开放的思维中,有利于做出每一个正确的决策。从步步优(下转第240页)进而达到整体优的目的,促进了全寿命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使整个建筑工程有一个完美的造价,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全寿命成本的管理涉及很多因素且其过程相当的复杂,另外还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对这种综合复杂的工作应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思维去考虑,使得全寿命成本的管理能够有所侧重,能够提高全生命维护的效益。在当今这个讲究效益呼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依靠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来进行有效的全寿命成本管理使得这一管理就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性意义,从而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工程造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在建设过程中,设计的变更和市场采购价的波动都会带动工程造价的变化。因此需要以一个系统的思维来应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全面的分析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因素,全面的把握全寿命造价管理有一个。从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的初步应用来看,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工程管理有效的到得了开展从而降低了建设中的成本。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思维的有效应用使得全寿命成本管理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减少了建筑工程后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的环节,从而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使全寿命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宝明.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N].建筑时报,2010-12-20(003).

[2]张梅.关于系统思维在铁路工程造价工作中应用的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14,(10):139-141.

成本管理系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20-02

1 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内涵

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价值链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体系。它将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 拓展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运用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分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等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进而对价值链进行优化和重构,降低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以提高企业及其所处的价值链联盟的竞争优势。

2 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特点

2.1 外向性和全面性

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注重行业的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以求使企业获得的外部资源成本最低。全面性是指战略管理要求从多方面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

2.2 竞争性和长期性

竞争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及以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尽快实现。长期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争取较长时期的竞争地位,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2.3 动态性和灵敏性

由于不同的战略选择需要不同的成本分析观和成本管理方法,这就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应该具有动态性以及对信息传递和响应的灵敏性。

2.4 事前控制性和支持决策性

事前控制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更多的集中于价值链上的成本计划、预算和控制。支持决策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为决策提供有用的战略成本信息。

3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3.1 竞争战略指导原则

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决定于竞争战略的正确性及其执行的有效性。所以企业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有效地实现竞争战略,设计出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出竞争战略的指导作用。

3.2 成本效益原则

在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选择成本的计算及控制方法应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为实现同一种竞争战略,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每种方法所需要的成本却是不同的,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不同。

3.3 协调原则

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3.4 弹性原则

当企业的竞争战略或其他重要因素发生变化时,成本管理系统也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成本管理系统的调整同时也会使企业发生成本。

4 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框架的构建

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借鉴、吸收国内外战略成本管理的先进思想,结合我国企业内外环境,对现有战略成本管理模型进行比较和总结,构建了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图中的最大的矩形框表示企业组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以组织职能划分为基本前提。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立足于企业的战略,并为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图中双向箭头表明了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箭头⑤表示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是以价值链和战略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而设计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由成本计量系统、成本管理分析系统、成本管理改进系统、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1)成本计量系统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系统的设计、实施提供保障,成本管理分析、改进和成本管理评价的过程都离不开对成本的计量,箭头①体现出成本计量系统的基础性地位。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把企业价值链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特定目的的工作和任务――作业,这些相互联系的作业活动构成了作业链,多个不同的作业链联结起来就组成了流程。价值链被看作是为满足顾客价值而进行的所有作业活动的集合。一般来说,价值链包括三个层面,一强调价值链上下游的不同企业,也就是行业价值链,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反映企业的流程,三是作业及作业链。价值链的三个层次互相联系,形成了企业组织及管理体系的有机整体。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将作业成本作为成本计量基础,对企业价值链――作业链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

(2)成本管理分析动因分析构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思路及方法,是企业未来成本活动的基本系统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由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战略成本方向和衡量成本管理业绩的主要标准。

成本管理系统范文第5篇

一、成本管理系统简要描述

该系统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日常使用和维护。该系统要达到的管理目标:

(一)归纳成本特征

能在庞大、复杂而无序的信息系统中通过搜索、提炼和整理,归纳出带有共性的成本规律,反映成本特征,作为指导成本工作的目标和工具。

(二)成本明细分析

主要从各类定额控制及相应采购价格两方面进行分析。

(三)快速反映成本

能够准确、快速、自动收集各管理系统中的成本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反映。

(四)成本实时监控

能够运用成本监控功能严控成本的变化,对异常成本变动实现自动报警。

(五)异常及时反馈

能将分析或监控系统形成的异常信息,根据分类管理的原则及时反馈给其它管理系统,形成统一管理口径。

(六)提供成本目标

能自动调用历史最好的各类定额为目标定额,作为工厂下一阶段的成本标准。

二、成本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各个模块之间及本系统同外界系统应直接集成,数据相互共享。

(一)信息系统模块

该系统模块主要负责从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制造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中采集成本数据。

1、采购管理系统。主要由采购部门使用和维护。从中采集的数据主要有:原材料合同价、外购件及外协件合同价、零星物资采购价格、模具价格、刀具价格等信息。

2、销售管理系统。主要由销售部门使用和维护。从中采集的数据主要有:销售订单、销售单、零售单、售后服务及三包配件等信息。

3、库存管理系统。主要由仓储部门及检验部门使用和维护。从中采集的数据主要有:各类物资入库数、退库数和出库数;仓库收发存报表、物资盘点表等信息。

4、制造管理系统。主要由技术工艺部门、生产部门和检验部门使用和维护。技术工艺部门提品物料清单(BOM表)、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燃料动力定额、变动制造费用定额、各种产品的可比产品、产品净重、各类产品重量公差范围等信息。生产部门提供机器设备查询,人机系数、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模具查询、刀具查询等。检验部门应对车间各机器设备上生产产品进行及时检验,确定合格品与不合格数。

5、财务管理系统。主要由财务部门使用和维护。从中采集的数据主要有: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租赁费,电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所有涉及成本的资料。

(二)分析系统模块

1、成本规律管理。(1)市场成本规律。① 市场价格特征系数:是指为估算某类产品价格,从市场上同行业可比企业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产品及其价格,并对影响该类产品价格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该类产品的计算价格系数,从而估算该类产品价格(简称:指导价)的计算方法。同行业可比企业的确定:主要是产品质量上具有可比性。比如:钱江摩托的产品和广东大长江产品及其采购的配件。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产品:是指该产品材质、加工工艺及表面处理等都具有可比性。比如:钱江五羊后轮叉与大长江五羊后轮叉。② 适用范围:作为外购件、外协件洽谈定价的标准;作为考核外购件、外协件定价部门定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作为考核自制件生产工厂成本控制好与不好的标准之一。③ 价格特征分析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Ⅰ.价值流分析:即是对一种产品从原材料状态加工成产成品的一整套操作过程进行明细分析,进而得出产品的价值。一般公式如下:价格=料+工+费+利润=材料定额×材料价+工时定额×(单位工价+单位费用率)+预计利润=材料定额×(材料价+单位费用率)+工时定额×单位工价+预计利润。Ⅱ.加工工艺方面分析:比如从材质、重量、加工类型、表面处理等方面。Ⅲ.行业分析:比如塑料件行业、冲压件行业等。通过行业分析可以确定该行业的利润率、该行业的技术先进性等。成本管理系统可采集调用大量数据,通过价值流分析,不断归纳、总结各类产品市场价格特征。(2)自制成本规律①定义描述:是指在既定工艺和正常、高效率运转情况下制造某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反映是生产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合理的投入产出关系,而不是实际生产发生的成本。② 适用范围:自制件的成本核算、分析、考核;部分外购件、外协件可参照核算。③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核算在成本项目、算法及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在数据采集上不同,标准成本管理运用的是标准成本数据,而实际成本核算运用的是实际消耗成本数据。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燃料动力定额和变动制造费用定额四方面(即四大定额)着手进行。而标准成本的计算就是四大定额乘以相应的价格(或费用率)相加得到。Ⅰ.标准材料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制定时要同时考虑工艺性消耗和非工艺性消耗。Ⅱ.标准工时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每个产品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工时表,包括以下内容:产品类别、产品型号、工时测定人员、原计工时、目前工时、操作工序编号、操作名称及说明等。根据原计工时和目前工时的不断变化,标准工时表要经常进行更改的。Ⅲ.标准燃料动力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即单位产品消耗电、煤、柴油等。Ⅳ.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即单位产品消耗低值易耗等定额。如果初次生产制定的标准定额不准确,也可以用以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定额来修正标准定额。成本管理系统会自动调用历史最好的各类定额作为标准定额,作为工厂生产经营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成本分析、考核。

2、差异分析管理。(1)指导价差异分析。外购件外协件差异分析:若合同价与指导价差异突破某个范围,系统自动预警定价部门,定价部门要分析原因。自制件差异分析:若自制件变动成本超过指导价,系统自动预警自制工厂,自制工厂要分析原因,是工艺落后造成还是定额浪费造。(2)自制成本差异分析。自制成本差异分析是建立在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进行分析。

(三)监控系统模块

成本差异监控是在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成本差异监控规则,对成本的差异进行实时监控。

1、监控规则:(1)设置差异变动范围。当差异变动超出了管理层对各项成本允许变化的比率(如小于-5%,大于5%)时,系统自动将该项差异列入监控范围。(2)差异不符合正常变化规律。如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降低,而产品材料成本却上升;或加工自动化的程度上升,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却上升等, 系统自动将该项差异列入监控范围。(3)其他监控规则。

2、外购件、外协件价格监控。实行双重监控。(1)指导价监控:合同价与指导价差异突破监控规则设定的范围,系统自动预警定价部门,定价部门要分析原因。若既不是量少因素,也不是国内独家供应,总之分析的理由不充分,财务应将相关数据传递给相关部门或领导,直至釆取财务方面的控制手段等待上级领导的直接指令。(2)内外对比监控:如果采购的外购件、外协件与公司内部工厂生产的产品相同或相似,则应设置对比监控。

3、自制件成本监控。实行双重监控。(1)指导价监控:若自制件变动成本超过指导价,系统自动预警自制工厂,自制工厂要分析原因。(2)标准成本监控:特别是定额监控,对实际运行的数据与原定额指标的差异,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要找出原因。

4、协同系统监控。(1)车间存制系数监控:根据制订的各工厂“最大车间存制系数一览表”,成本管理系统调用制造管理系统的数据对车间在制品进行实时监控。(2)仓库呆滞品监控:调用存货管理系统的数据,对仓库入库超过90天的超储备积压物资进行实时监控。(3)其他协同监控。

(四)反馈系统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