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论文摘要:在各种美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漆画如何正确处理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怎样走出误区,更新观念,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问题。只有观念上的变化,才能带来作品上的创新。漆画之本在于艺术。漆画应当随时展而发展,中国漆画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
漆画艺术领域的创新也像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正在受到各种美术新思潮的冲击。中国漆画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也呼唤创新。漆画艺术发展创新的“路”今后应该怎样走,是当今漆画艺术家必须冷静思考,也正在探索的新课题。这关系到中国现代漆画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能否真正成为一门纯艺术,从而被大众所承认,以及能否迅速融入到当代美术主流的行列之中的关键问题。艺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漆画应当随时展而不断创新,只有沿着中国漆画的艺术规律创新而行,才能顺利向前发展,此外别无出路。
一、让漆画走出误区
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陷入种种误区之中难以创新。中国漆画首先必须走出误区,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这样才能走向创新。
误区一:把装饰风格与装饰实用艺术两个概念相混淆
在漆画创作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装饰风格就是装饰工艺品,甚至还有人认为就是装饰图案。错误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观念。概念上的混淆会造成理论上的误区,概念的错乱会导致方向的迷失。WWw.133229.cOM把一些装饰工艺小品类漆画的表现形式,错误地当作主流创作方向,导致一些缺乏思想内涵、无时代感的“工艺类小品”漆画出现,影响了漆画向深层次的发展,使人们在观念上对漆画创作理解得简单化、幼稚化了。
误区二:轻视工艺或唯技术论
大漆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媒材,漆自身只是漆画的重要媒材,不是艺术。漆的材质特殊,工艺手法繁复,漆画的表现技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学习漆工艺技法,是掌握漆画语言的必要途径,是为了创造出充满激情的艺术作品,学以致用。技艺为创作构思服务,工的目的是创造艺。高超的技艺是含在漆画艺术表现的内容之中的,如果离开表现漆画艺术的内容、思想内涵,再高超的技术也只是技艺,不是艺术。许多漆画家往往陷于漆艺技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成为阻碍中国漆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漆画是艺术和科学、绘画和工艺制作相结合的产物。漆画首先是画,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技术,首先是思想内涵,然后才是制作技巧。漆画之本在于艺术。
漆画家一方面必须重视工艺和材料的效果,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漆画艺术的视觉感染力,漆画特殊语言所造成的力度感和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必须强调漆画的审美价值及艺术性。不能简单地应用材料、突出材料,也不能滥用材料和过多地应用镶嵌工艺,给人一种近工艺远艺术之感。因此,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该画种的绘画艺术性。
轻视工艺或者唯技术论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都会阻碍现代中国漆画发展和创新。
二、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
漆画的创新取决于技法的变化与艺术风格的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漆画家倾向于在“工艺”的环节中煞费苦心,其结果要么是局部的改良,要么是人为地嫁接其它画种的技法,难以令人满意。如只刻意在“工艺中求工艺”的框框中寻找创新,最终会使漆画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又走回到漆艺之中。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漆画的创新应体现在创新方法和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上。漆画的创新除了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还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达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漆画艺术的创新也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现代漆画艺术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
1.观念上的创新
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技术的进步会给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科学中最新的观念引用到艺术领域,这种新观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漆画要随时展而不断创新,观念上的更新比技术上的更新表现得更为强烈,新观念的产生要比技术的转变更为重要。一方面,漆画作者的观念要随时展而不断更新。漆画艺术家不应该被旧的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而应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扩大漆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另一方面,要敢于解放思想,突破旧有的传统观念束缚。在观念上,确立对漆画的多元化认识,各种漆画艺术风格共同发展,并在各自领域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漆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2.语言上的创新
漆画的语言,就是漆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表现方法,以及表现的材料、工具等。由于传统的漆工艺技法已不能满足新兴漆画的表现需要,现代漆画在漆画家们的不断努力创新下,不断出现新技法、新工艺,同时不断地扩展漆画材料的范围。由此,逐渐形成现代漆画在技法、造型、构图、色彩、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现代漆画自身的技巧、规律和法则,也就形成了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特色,创立了现代漆画自身的艺术语言。
漆画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它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画种所使用的特殊媒材对其艺术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漆画材料的使用和漆画技法掌握,决定了漆画艺术的特征。漆画艺术语言的产生是十分具体的,不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任何纯理性的学习都不能代替这种实践。
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所采用制作材料的苛求给学习者带来了相当的困难。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是漆画家的特殊基本功。但也有一些作品不重视漆画的语言,不重视技法的修炼,使作品简单化。有些人不去掌握漆画的语言,在创作漆画时,以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的观念和这些画种的创作方法去创作漆画,这是不可取的,也抹杀了漆画未被充分挖掘的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成功的漆画作品是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熟练地、恰如其分地、创造性地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语言,才能在漆画语言上进行创新。
三、漆画当随时展
当今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渗入到各行各业。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新工艺的应用,迅速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标准。在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对现代漆画艺术的冲击下,也带来了漆画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变化。
中国漆画是在继承和发展丰富的传统漆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将漆工艺技法运用到现代漆画创作之中,所创作的漆画作品与其它画种一样要求作品有一定深度,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脉搏。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属于绘画门类的一种,拥有着任何绘画都有的共同画面语言元素——点、线、面。点、线、面是画面中造型的基本元素,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体现着各种视觉上的感观。同时点、线、面又展示着创作者的人文思想与思维方法,并在装饰画面中永恒存在着。
装饰绘画属于绘画门类的一种,与其它的绘画门类所要表现的意义有着一样的共同点。同时装饰绘画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通过画面本身表达作者内心的装饰情感及思想内涵,并通过多种材料的制作,运用装饰规律作用于装饰空间。因为同属于绘画艺术的范畴,所以其内容也是用来反映生活中的事物、人文思想、记录历史、装点空间的。本篇着重分析装饰绘画画面中的点、线、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在画面中相对于色彩而言是永恒存在的,并能够表达画面主题的基本语言元素,分析它们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它们在表达画面主题时的各自差异,同时对于分析创作者的情绪语言也是很有帮助的。
1装饰绘画简介
装饰绘画以其特有的装饰韵味和独特的艺术语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很早就成为了绘画门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装饰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秦汉时期的瓦当和画像纹样,汉唐时期丝绸制品上的图案纹样,宋明时的瓷器纹样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富有极其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wWW.133229.Com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的强劲生命力和其特有的神韵。已故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在他关于装饰学的手稿中写到“装饰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也可以说装饰绘画是画家对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与其他门类的绘画同样具有其时代的烙印,而点、线、面这三种造型基本元素在画面里所反映的视觉特征也明显的带有历史时代的气息,是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绘画作品风格、特征的依据。通过对装饰画面中的语言表达因素的研究,对于研究装饰艺术的发展和造型规律、发掘和整理其规律,是很必要的一个课题。
2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是人类在绘画发展历程中运用的永恒语言。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在论述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时说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为基础的语言和单位,它们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们抽象的形态赋予了造型艺术的本质及超凡的精神。点、线、面在装饰绘画里,不论要表现的主题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或是意象的都是那么的重要,因为它们是视觉元素的一部分,永远的体现着各种视觉上的感观。创作者在视觉逻辑美的前提下,可以真实的在画面上向人们再现具象的画面,通过发挥联想和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幻融汇,从而表现抽象的主题。
3点、线、面的情绪特征
正是前面所述的这些,来分析思考这三种元素作为一种媒介传达的艺术家们的情绪世界及存在的必然。它们的形成是人类主观要对所处环境,加以主观记录或客观的再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生理视觉的需要,也是人类具有抽象思维的一种验证。
3.1点点,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点”在现代几何图形中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是画家在创作画面时,从具象到抽象,从复杂的
视觉世界中提取出来的最为简单的视觉语言元素。“点”在画面上的突出抹掉了空间在画面上的价值,使得空间变的更加意象了。我们欣赏北宋画家米芾的《萧湘奇观图》,这幅作品完全使用水墨并强化“米点”,不去沉溺于传统的山水画的那种用笔墨的勾皴来表现那些树林、山石,而画面效果也就有了那些“点”的组合出来的视觉信息,也成就了差异于在此之前的山水画的特殊的神韵。当我们欣赏米罗的那幅《米罗美术馆听觉室的共鸣板》的同时,发现了“点”的意义被米罗推到了一个及至,米罗要在画面里所要表现给人们的空间变的更加意象。画家米芾和米罗,将点、线、面抽象出来直接装饰他们的情绪世界,哪怕那是具象的感觉,但更多的蕴藏了画家个人的抽象情绪,而且在努力突出着“点”的韵律组合。他们力求从复杂的具象景物中提取更为简单抽象的图形语言因素,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他们对那些景物的感知,从而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情绪感染每一个人的视线,对于画面来说那不单是一种单纯的表达景物,而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升华与满足,是一种心灵上的装饰。“点”在装饰画面里运用是广泛的,可以理解为是对画面的一种说明,“点”没有本身的长、宽、厚的限制,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的这种特征,使它对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活跃画面气氛,平衡画面组成显的那么不可或缺。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点”的各种形式的排列可以产生不同肌理效果的“面”,这时点作为装饰绘画里略显单一的表达语言开始活跃起来,这是“点”作为画面语言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思维组合形式的体现,作为装饰画面里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同时“点”作为一种符号,也就传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信息,就像一段悦耳乐曲的音符,传达着一种视觉的慰藉。
3.2线“点”在空间里连续移动所产生的轨迹,使人类在视觉上抽象出“线”的存在。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线”把画面中停留的那种瞬间的情感连接成一片,使我们的情绪潜移默化的随之流动着,这种情绪的流动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相对于这种视觉语言来说,它让我们感受着画面里充满的种种矛盾、聚合与分割。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可以划出直线和曲线的痕迹。“线”作为几何学中的定性,比“点”的表达意象程度丰富的多。在二维的空间里,“线”只有长和宽,没有厚度的描述着绘画的主题。画家把对事物的观察,通过线条的组织表达画家的感觉,同时也为观赏者转述可视的形象。东方绘画艺术,尤其是中国画在线条的运用上,可谓匠心独具,传统的中国画线条很讲究线条的本身韵味,画家把本身的思想与情绪寄托于线条的长短,虚实,抒发着画家的感性认识。在中国书法和篆刻的艺术世界里,彰显着线条的恒久魅力,书法和篆刻可以说是把线的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同时线条也把书法和篆刻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构成书法和篆刻的主要语言元素,艺术家赋予了线条灵性,意象的表达着艺术家的感情历程,篆刻中所传达的那种阴阳相生相克的视觉冲击,被线条分割、连接、融汇的那么自然与完美。对于装饰绘画里的线条而言,它是依附于形体之上的,同时线条也会独立于形体之外,而充分的表达着其自身的形式美。其一,现代装饰绘画的线条依靠形体的变形,变形而不破形,筐形而不媚形,变形使得线条显得不过于呆板而富于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线条的自身韵味和装饰性。例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婀娜多姿,线条圆润、流畅,四肢舒展,彩带似云飘拂。这时的线条在其造型上显示出了这一时期所独有的风格样式。其二,靠线条本身的组织、结构,线条的穿插关系以及虚实浓淡的变化,关键在于线条对于形体而言结合的和谐,且富于形式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变形后的形体能够很大程度地表现对象,更能抒发画家内心的那种装饰情绪,和追求那种独到的装饰性及风格。从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埃及、希腊、罗马等地区的装饰图案中可以领略线条在其装饰图案中的价值,其中的线条肩负记载历史、事件等画面的主题,同时也成为一种视觉符号。
3.3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唯一存在于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真实存在的只有我们称之为“面”的视觉元素。与点、线等造型元素性质相比较,面的能量表现更占优势,任何点、线的扩展延伸都以面的形态出现,所以面在构成画面时以较大的形态出现,充分发挥其不同的量感,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意味。去仔细揣摩克里姆特的作品《吻》,其中在人物服饰的创作上集合构成了大小不等微量元素但规律排列的面,使画面即充满节奏又不失图案的生动变化。面可以分很多种,其中包括虚面和实面,不同的面质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时在画面中创造着不同的空间感观,反映着创作者不同的情感思绪。在克里姆特的《人生的三个时期中》中,背景应用直线分割,把平板的空间分成上部分黑色平涂,形成实面,而下部分应用了不同肌理处理手法,形成虚面,这种虚实对比打破了背景空间的单调。在背景之间,主题人物之间,以及主题和背景之间应用了不同的实面和虚面构成了不同的亮度层次,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同时不同的实面虚面表现的量感各有不同,充分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人物和思想。这些作品里所用的面已成为克里姆特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媒介,一种比文字更能透析自己心灵的语言,对于画家那是心灵的表述,对于画面那是一种装饰的表达。
4结论
装饰绘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性,美化环境装点空间。点、线、面作为装饰绘画的基本语言单位,充分发挥着自身的特性、构成的美感,传达着创作者的审美及情感,而其自身韵味和装饰性在装饰绘画中也充分的体现出来。作为装饰画面中基本单位元素——点、线、面将永恒存在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装饰作品中发挥着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5参考文献
1韦自力.设计一点通-面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6
2赵殿泽.构成艺术[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6
3德比奇(法),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m].海南出版社,2001:9
4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关键词美时代调和引导审美标准
在变化更为深刻的新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作为一个体现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具体变化的风雨表,更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面对这种开放和包容,寻美的艺术家相反迷失了方向:似乎越是追寻美的脚步,美却离他们越来越远,对他们而言,美成了水中捞月的代名词。于是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惶惑不安,开始怀疑传统的一系列美的法则,甚至质疑:当代还存在美吗?提美这个词还合时宜吗?面对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任何时代都存在美也需要美,当今也不例外,而且美仍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是我们还应看到美还会引领时代的发展。下面我就这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美体现时代的精神。
柏拉图讲:“美是难的。”这即是说,美是什么的问题是难以理解和回答的。wwW.133229.COm莱布尼兹说:美是一种“我说不出来的什么”。歌德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托尔斯泰讲,什么是美的问题“是不能加以科学说明的”。由于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让这些智者犯难,使人们大伤脑筋,感到高深莫测,神秘费解,所以对美的诠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黑格尔、丹纳就深信美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黑格尔曾根据时代精神(即体现在历史中的绝对精神)把艺术史理解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说黑格尔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其具体结论,而在于他把艺术的风格和历史与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丹纳也曾把古希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对美的不同见解归之于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它不可避免地带上社会生活与时代的烙印。
确实在人类社会,时代不同,美亦有所不同。原始社会,存在图腾崇拜。这是因为,图腾象征氏族与血统的特性,吻合了氏族部众怀念先民尊崇本部氏族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奴隶社会,出现人面狮身的雕塑,出现饰有虎头纹饕餮纹的青铜器,是因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崇尚兽性的野蛮和凶猛。这类形象,其特性契合了统治阶层需凭借兽性的凶猛和神异的恐怖性力量进行残暴统治的意念指向,成了当时美的形象。中国封建社会,龙凤视为祥瑞,为人心所倾慕,故龙凤图案成了美的图案。至于上个世纪毕加索的怪异绘画,荒诞派的戏剧,西方人视为美的杰作,都与这些作品的特性吻合了西方一个时期内人们变态荒诞的心理倾向有关,都能从战争的恐怖症后遗症中找到原因。凡此种种,都说明美与审美标准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美本身也参与创造时代精神。
第二,美引领时代的发展。
不可否认,美与时代就像孪生同胞,如影随形,但是当今一个“怎么都可以”的世界,一个全面解构的社会,。那么,反映时代精神的就一定是美的吗?
大家知道,我们处在一个高消费的时期。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被创造了出来,信息产业更是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选择,并进一步刺激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从而使我们丧失了一种简朴精神生活状态,促成了因当代物质过剩所造成的精神贫乏状态。另一方面,任何商品化消费(包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味、区别生活水准高下的文化符号。所以艺术的生产化,精神的表面化,庸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艺术品生产者们极力追求表面形式的悦目,以看似有意义的社会学及哲学性的词句来包装这些实际上内容浅薄的视觉产品。这样,到处充斥着低劣,糟糕的作品和晦涩难懂而不知所云的批评文章。一如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伪劣的产品。这些伪艺术以及投机者们在前卫艺术的标签下的一切行为都显得理直气壮,他们将浅薄无知,精神的贫乏藏在这样那样的主义和各种口号式的振振有词下面。其实这些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只是用“文化”,“精神”,“主义”之类的词语装点门面罢了。昨天还在大喊追求精神的终极意义,今天就转而要消解精神的终极意义,并宣称只有眼下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昨天还煞有介事的进行艺术哲学的形而上的探讨,对生存的意义作严峻的思考,今天就极力鼓吹艺术数字化的积极时代意义。他们的变化鲜明而迅速,如古谚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孰不知他们只是攀着时代潮流里的浮木,他们以为形式的刺激加上一个时髦的点子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跟上时代就可以展示美、追寻美,其实技术的精致(现在很多人连这一点都达不到),形式的刺激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是精神的震撼却是不能制造的,那是艺术家用心力,智慧,修养,技艺和虔诚乃至痛苦(伪劣的无效)铸就的,而非机巧所至,更非简单跟随潮流就可以体现美的。相反,越是追求表面形式的刺激,越显示其精神内核的空洞.我相信,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衡量艺术的标准只有:好的与不好的。而没有过时或时髦的。好的作品永远会绽放智慧和感人的光芒,而低劣的作品无论在聚光灯下显得多么漂亮精巧,多么时髦,却不能改变它低劣的本质。而美,它永远不与低劣、空洞为伍。
一位哲人的一段话很适合用来形容现在的艺术界:“时代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曾经大大的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至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所以如果有人简单而肤浅的说在当代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是艺术,就是美,那未免太亵渎了艺术,亵渎了美这个字眼。那么是不是美与时代的关系在这里也已全面瓦解了呢?显然不是,美与时代的关系面对当今的特殊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美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并不就是时代的代言人,它更是时代的领军人。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艺术家是预言家,他们开辟道路,指引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头,拖拉着一车车彷徨迷惑、牢骚满腹的普通民众-----今天还是仅适用于内在和谐的法则,明天就会被用来支配外部世界的和谐-----艺术家是构造一种文化的强有力的国王。”
记得俄国批评家巴赫金当年在对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复调性”的认识时指出,“在陀思妥也夫斯基长篇小说中,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在当时就盛赞陀氏小说开启了一个无限性的空间,因而陀氏小说比托尔斯泰的作品更为伟大,这在20世纪20年代时还显得观点突兀、激进,但在时隔70多年之后再来看,托尔斯泰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陀氏则代表了他所处的以及直到今天的时代,可以说陀氏小说是更有生命力的。所以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总之,不管时代怎么变,生产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怎样变,我们对美的追求仍会一如既往,尤其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渐贫乏的当代,美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一剂精神的良药,它将继续引导人们如何“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王宏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美术概论》王宏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论文摘要:粉彩的产生缘于康熙五彩、珐琅彩的影响。工艺以材质为主,材质为本物特征。要识别和鉴证任何工艺品类,必须从工艺材质入手,从材质根本的工艺基础上分析,才能辨其态、识其质、中其的。
粉彩,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以“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画工细腻、风格迥异”的艺术特点而风靡古今中外。清末陈浏在《陶雅》中盛赞粉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法国人早在1805年就把粉彩称作“玫瑰族瓷器”,认为只有高贵的玫瑰花才能与之媲美。
据史料记载,粉彩瓷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中国陶瓷史》载:“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即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工艺基础,尤其是材质基础上产生的。本文拟就康熙五彩、珐琅彩和粉彩的色料材质的分析,一叙管窥之见。
一
说到康熙五彩,就不能不提到大明五彩。大明五彩是明代成化年间,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翠绿和赭色综合装饰的瓷器,旨在打破青花单一色彩的瓷绘格局。《博物要览》、《敝帚轩剩语》、《长物志》均说其因“青花间装五色”而得名,其中尤数成化窑烧制的最为精致,史有“成窑五彩”之誉。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成化五彩团莲纹罐,盖是雍正年间后配的。《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圆明园来贴,太监刘希文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来”。WWW.133229.COM由此可见,产于明代的五彩瓷也是酷爱汉文化艺术的雍正帝的珍爱。康熙年间,御窑厂在复制大明五彩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尤其是俗称“古翠”的蓝彩在烧成后的呈色效果,其浓艳程度超过了青花。从此,古翠取代了青花,开创了纯釉上彩绘的艺术领域,形成了“康熙五彩”的主导地位。
康熙五彩的彩料属于低温釉料,烤烧温度较之粉彩为高,故后人称前者为“硬彩”,后者为“软彩”。“硬彩”之硬,在于着色元素及着色机理。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物化测定分析,五彩中的红彩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黄彩也是氧化铁,绿彩系铜绿铅釉,蓝彩属钴蓝铅釉,黑彩为铁、锰、钴和铜,即用钴土矿和铜花片配制而成的。由此所见,明清时代的五彩和粉彩大部分都是在古代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两者在化学组成上的最大差别是低温色釉都属pbo-sio2二元系统,而釉上彩则大部分为pbo-sio2-k2o三元系统,在着色机理方面,绿釉和绿彩都是cu++离子着色,黄釉和黄彩都属fe+++离子着色,矾红和金红分别为fe2o3和金的悬浮体着色,蓝釉和蓝彩都属(coo4)2-离子着色。所以,五彩的炉温高达800℃左右,具有鲜明透彻、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的特点。《饮流斋说瓷》评价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有必要说明的是,康熙五彩曾兴盛一时,但随着雍正粉彩的崛起,遂遭冷落。直到清末民初时,古玩收藏界刮起一股“康熙五彩”热才渐有复苏,景德镇依照视前朝为古时的传统,把康熙五彩俗称“古彩”,也就是说,在景德镇,康熙五彩就是古彩,以区别于大明五彩。
二
珐琅彩源自于铜胎珐琅,始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乾两朝。珐琅彩瓷先在景德镇烧好精细白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由御用画师彩绘并烧制而成。康熙对法国的画珐琅技艺非常赏识,曾邀请法国艺人进入珐琅作供御。所用彩料,雍正六年以前用进口彩料。《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二月二十日……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以上共九样。新炼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白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共九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绿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炼珐琅彩料有专职工匠,造办处档案提到的有“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等人。
珐琅彩的颜料在化学组成方面有如下特点:
1.它含有大量硼,而在中国传统彩料中,无论五彩或者粉彩,都不含硼。
2.珐琅彩中含有砷,而在中国传统彩料中,除粉彩含砷外,五彩都不含砷。
3.珐琅彩中黄彩采用氧化锑为着色剂,粉彩中的黄彩也用氧化锑为着色剂,而五彩中的黄色则以氧化铁为着色剂。
4.珐琅彩中的胭脂红是用胶体金着色的金红,这种颜色在康熙以前的任何彩瓷中都没见过。
5.珐琅彩料的熔融温度是所有釉料中最低的,通常只需在500℃~600℃之间。
6.由于烤烧温度较低,珐琅彩的金属氧化着色剂的呈色效果就相应稳定。除红色不可和它色系相混合外,任何色料相互间都可以自由调配,极大地提高了色彩在绘制上的便利。
7.珐琅色的抗张强度很好,加上色彩浓艳,不需涂得太厚,也就没有釉面开裂的冰纹现象。
以上分析证明了珐琅彩不是中国的传统彩料,而是从国外引进的。珐琅彩对康熙以后粉彩的衍生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三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由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首绘。起源是“试炼”珐琅彩料,因为采用手工乳碾的制作方式,彩料中颗粒较大,故先在大花头上试彩,发现不仅同样可做出非常细腻的色阶变化,写实能力强,而且还由于颗粒作用形成了立体感,别具风味,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值得一提的是,初创的粉彩是在五彩瓷器的局部纹饰上试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粉彩蝶盘,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底款,花朵用胭脂红,光泽较足,白花朵和枝干有粉感,但淡绿及翠绿仍采用五彩的平涂法。
御窑厂在“试炼”含铅的玻璃质彩料中,从珐琅彩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所谓“玻璃白”。它的成分是pbo(氧化铅)、sio2(氧化硅)和as2o3(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溶剂,而氧化砷可以起到乳浊剂的作用。这种玻璃白由于砷的乳化作用,有不透明的感觉,是粉彩工艺中最关键的材质因素。经现代陶瓷学者研究,玻璃白在粉彩瓷器上有以下用法:
1.涂粉为地。即在瓷器待彩绘的部位先用玻璃白打底,干了之后才施彩,较稀释的彩料借助玻璃白地的不透明效果,可敷染出浅淡而又不透明的色调。又因为采用中国绘画中的渲染技法或没骨画法进行洗染、涂染,也就有效地在同一片色块中控制了彩料的稀稠度而得到不同的深浅色相变化,从而表现出立体感,达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艺术形态,大大超出了五彩瓷器只用单线平涂的表现力,又区别于珐琅色块的厚重浓艳。
2.用玻璃白掺入彩料中将其“粉化”,粉化的彩料可以表现出各种浓淡、强弱的色彩色相,色阶增多进而丰富了纹饰的表现力。如使粉色(浅红)呈粉红,绿色呈淡绿,黄色呈鹅黄等。
3.在彩绘纹饰上另涂一层玻璃白,经700℃~750℃左右的炉温烤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与釉面密结,呈色晶莹,可增加器物的美感。
4.玻璃白还可以单独作彩料使用,如用于描绘雪景或其它需用白色表现的内容。只有珐琅彩和粉彩有白色,而五彩则无。
粉彩所用的彩料种类比五彩多,以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在康熙的珐琅彩只是偶尔见到,但在雍正粉彩中则大量使用。这种红的色调也有多种,淡的如蔷薇,深的如胭脂。五彩所用的深浅不同的绿色有五六种,而粉彩则多达十多种。黄彩也用锑黄,锑黄含有一定量的起稳定作用的氧化锡。五彩的黄彩没有锑黄,而粉彩中引用锑黄显然也是受了珐琅彩的影响。故《南窑笔记》在叙述雍正粉彩时说:“增入洋色,尤为鲜艳”。
由于珐琅彩原属清宫秘藏,是专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品种少而产量稀,质地精,传世品一般人很难见到。粉彩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景德镇官窑、民窑同时大量生产,品种多产量大,官窑器精致,民窑器较粗犷,传世品观者众多。这两种彩瓷色感明艳,艺术性强,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二者的彩料的化学元素组成中都含有“砷”,在彩烧工艺方面又同属釉上彩,加上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珐琅彩实物,因而容易将珐琅彩与粉彩混淆,甚至误以为民国粉彩为珐琅彩。其实,粉彩的产生固然受珐琅彩影响较多,但二者之间有实质性的区别:
1.珐琅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质为铅、硼、玻璃料;而粉彩原料不含硼,甚至是含氧化钾的玻璃白粉化乳料。
2.珐琅彩色凝厚、鲜艳、油亮,有油画效果;而粉彩淡雅、柔润、光洁,色阶变化丰富,大多采用中国画装饰技法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