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烽火城西百尺楼

烽火城西百尺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烽火城西百尺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烽火城西百尺楼范文第1篇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2、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七首》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8、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驩州》

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楼送辛渐》

1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11、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长歌行》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1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14、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15、青山明月梦中看。

16、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

19、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上曲》

20、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2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

22、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23、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4、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西宫秋怨》

25、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26、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从军行》

27、前军夜战洮河北,巳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

28、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烽火城西百尺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雄气魄;仁者心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2-01

唐朝经“贞观之治”和武周改制,到开元盛世已成为国力强盛的泱泱帝国。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边疆,开元天宝年间,边疆征战频繁。由于国力强盛,使唐王朝在战争中占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激发将士征战疆场的勇气,唐对边将的赏赐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战争的胜利和国力的张扬,加上立功受赏、授官升迁的诱惑,使许多诗人投笔从戎,希望“功名只向马上取”,这为边塞诗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深厚基础。

在众多的边塞诗人中,如崔颢、王维、张谓、岑参、高适、祖咏、李白、李颀、王之涣等,都有过从军入幕或游历边塞的经历,王昌龄也毫不例外。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及进士第,躬逢千载难遇之盛世,对“盛明今在运”的认识和“乘运共跃鳞”的愿望,使得诗人抱着承运而起、建功立业、为国效劳的人生理想去探索人生。他常以班超、傅自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汉书 班超》。“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这种急切求得功名的心情使他不甘再做“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像当年许多文人一样,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英雄气概,在中进士前后,游历西北边地,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

这些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奔放狂热浪漫侠气和豪迈粗犷的英雄气魄去热情讴歌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及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以悲悯的仁者心怀去关照久戍思归的征人和独居深闺的军眷无尽的思念与孤寂。所以,王昌龄的边塞诗中,一个主题是歌颂保国安边的英雄气魄,另一个主题就是满怀同情地抒写远戍战士怀乡思亲的忧愁和痛苦,这两个矛盾的主题互为交融,共同突出一个主题:出征战士思念故乡和立功报国两种心情的矛盾,并从矛盾心理的刻画中突出展示战士的全部生活和精神面貌,他们的欢乐追求忧愁和痛苦,并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盛唐精神,这也是王昌龄不同于其他边塞诗人的特点之一。

“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像高岑一样,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诗人也以奔放狂热的浪漫侠气和豪迈粗犷的英雄气魄去热情讴歌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及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如他被列为七绝之首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久远辽阔苍凉的时空背景,暗示了战事的频繁和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同时后两句的一个假设也含蓄、巧妙地表现出守边将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其中最典型的还是他的《从军行 七首》(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通过长云雪山、孤城、黄沙边地景色的描写,把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淋漓尽致的展现,“百战”至“穿金甲”更是写尽了战争的艰苦频繁、战斗的惨烈及戍边时间的漫长,从而使迸出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越发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戍边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的大丈夫气概和保家卫国、廓清边纷的雄心壮志,从而凝成战斗豪唱。

战争是关系生死存亡的残酷事实,对个人而言可凭无畏勇气,无视生死地肯定“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执着,然而“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后面隐藏着多少父母妻子永恒的思念与绝望,所以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的诗人,王昌龄并非一任性情率意而行,让英雄气魄激越狂热地奔腾宣泄,一旦诗人从现实出发,游历边地,亲眼目睹“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二手》)的残酷,王昌龄不免要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不暇思索的狂热到循理内省的沉思,从而对戍边的证人、独居闺中的军眷甚至交战的对方真诚流露出同情悲悯的仁者心怀。

面对连年的战争,久戍不归的将士难免有思乡怀亲的哀伤和失却战友的痛苦,但同时又有着廓清边患的责任和担当,对这种矛盾心情的抒写,是王昌龄许多诗歌表达的主题,体现着诗人对戍边者的人性关怀。如《从军行 七首》(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中“怀土思亲”的别情、“久戍思归”的边愁、“边患未平”的边离、建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愁及对山川风物的热爱等都在这短短四句诗中包括,充分表达了征戍者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王昌龄边塞诗中另一种从边塞经验中体会出人性之不忍的温情的是感人之深的军眷闺怨诗。如果说王昌龄笔下那位“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尚是她自己造成的,而另一些闺怨诗却来自边关血战的无情拨弄,是独处幽闺的思妇所不能把持的。如《从军行 七首》(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 有的放矢 画龙点睛

目前不少学校正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构建知识。因此不少学校都采用了“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有的放矢地布置自学恩考题,做一名引导者;二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做画龙点睛之人。

一、有的放矢地编制学案

目前,学校制定的学案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案像是教案,二是学案相当于练习题。这样的模式导致的后果是教学过程死板、僵化,根本不符合课堂教学应是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学趋势。我看到有的语文教师设计的学案,预习思考题基本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学案中预习思考题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触发点,学生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

我在上《黄州快哉亭记》时,原来设计了四个预习思考题:

1.“快哉亭”建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快哉亭”命名原因是什么?

3.第三段引用的典故大意讲的是什么?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请用用原文回答。

4.第四段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

表面上这四个问题面面俱到,层层深入,但在上课时效果却不理想。细究下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四个问题除第一个外,其他三个都有一定难度。学生有点顾此失彼:二是这四个问题已经包含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都解决了。课堂就变成了预习展示。因此,在上课时,我就调整了思路。预习题变为两个:

1.“快哉亭”建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快哉亭”命名原因是什么?请摘录原文回答。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课堂探究题:快哉的真正原因仅此而已吗?还有没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对课文主旨的探究。

由此,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学案应是什么样子?它要遵循什么原则呢?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一些专家的理论,我认为学案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案应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编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学案,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

2.学案应简洁、易懂,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提纲和课堂检测等内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等)应有不同的特点。

3.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编写的讲义,其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学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编写应注意以下原则:

(1)引领性原则:学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指引性,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触发点,学生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2)方法性原则:学案要强化学法指导。

(3)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做画龙点睛之人

当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有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助其一臂之力;当学生构建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时,教师应帮助其完善。一般来说,学案式教学的课堂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生自学式。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喜欢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将知识系统化,而且反复实践,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例如病旬的判断或修改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很头疼,而且病句的知识点加起来有一百多条,死记硬背肯定不行。怎么办呢?掌握住一些规律,病句其实不难。我总结出了几条规律,在讲到同一类型的时候我就反复训练。

例如,关于关联词语的规律是:一看搭配二看顺序,而顺序又包括逻辑顺序和关联词本身的位置问题。搭配就是关联词语有固定搭配,不能弄错,错了就是语病,如“不是”只能和“而是”“就是”搭配,不能和“还是”搭配:逻辑顺序指的是句序的问题,例如“这项新技术不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填补了国内空白就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这项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关联词语本身的位置问题也比较简单,如“外语老师不仅能说英语,而且数学老师也能说英语”就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外语老师不仅能说英语。而且能说俄语”,或者是“不仅外语老师能说英语,而且数学老师也能说英语”。在这一看二看之间。关联词语的语病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训练了。

学案式教学强调自主构建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时候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助其一臂之力。

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问题: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请结合诗句说说最后一句的作用。

(2)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从军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不少学生回答第一问题时都把它回答成“采用了曲笔的手法”,这其实是第二问的答案。学生在做第二问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傻眼了。在学生六神无主时,我就提醒学生回忆以前做过的一些现代文阅读习题。回忆一些类似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了不少,有的回答了句首句的作用,有的回答了过渡句的作用。有的回答了结束句的作用。这时候,我就提醒学生说,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鉴赏,它们的道理是相通的。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该如何去回答第一个问题了。这时候,我就和学生一起总结了“作用”类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回答,内容上有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结构上有总起、过渡、总结等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烽火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烽火科技集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集邮博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现代焊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奥力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