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以国家为后盾,人们对银行体系有高度信心,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达20%以上.仍有相当大的承受力。居民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的60%以上,居民储蓄率相当高,由于这两大因素,使我国的金融风险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高效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对金融风险加以防范。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是指研究金融风险的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指标群。一套高效灵敏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从宏观上监测金融风险,在把握国际经济总体状态下,关注国内外经济交往,国内经济运行势头,以及货币贷政策的变动情况。在微观上应着重抓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监测预警。在建立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规范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便于国际间的比较、交流。(2)综合性。即要求所设计的监测预警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复杂金融风险的程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灵敏度高。即要求所设计的指标能准确的从指标细微变动中能直接反映瞬息万变的金融风险的发展变化,具有高度的灵敏性。(4)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群组成的。(5)可操作性。所选指标要简明适用,要有确切的数据来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内容上具有可比性。尽量与中央银行制定《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要求一致,便于各级人行对金融风险的监测,易于实施与度量。(6)时效性。所选指标,有关部门能及时统计出来,不可与报告期时差太大,以免使决策失去有利时机。
2.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原则,将其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两类。
(1)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叫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由于受政治、经济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造成整个市场的利率波动,汇率变化通货膨胀,使一个或多个银行(或金融机构)出乎意料倒闭,导致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瘫塌的危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通过投资分散化的策略予以降低或消除,只能通过市场的交易进行转移。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价格变动或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如高息揽储引起的存贷利率倒挂,保值储蓄存款利率与物价指数倒挂等导致银行收益下降。统计上可用市场利率、存货利差、存贷平均利率等指标来度量。
货币风险:是指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统计上可用M2/GDP来度量货币风险。我国近年M2相对于GDP比例的提高,既可能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也可能是金融风险增长的征兆。M2的过快增长既意味着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也意味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更替或首脑更替带来的政策变化的风险或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给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统计上可通过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变动率来度量。国际上当经济增长5%,物价上涨3%就开始控制政策风险。
国际收支风险:是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出现的风险。如外汇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和存贷风险,它可以引起国内金融危机和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危机。统计上可用外汇储备占短期债务的百分比(国际警戒线为80%),外债占GDP的百分比,外汇储备所能支持进口量月份数,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百分比,国内储蓄占GDP的百分比,财政余额占GDP的百分比,直接投资与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百分比,本币的升值或贬值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率来度量。
(2)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叫非市场风险,也称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因京的变化对金融业中的某一个银行或某一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经营过程中造成资金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的个体性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分散化的策略予以降低乃至消除。
信用风险:包括国家银行对社会公众存在着信用危机,发生存款者挤提存款而存款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造成信用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对银行存在信用危机,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贷款,造成银行因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遭受损失。有信用存在,就有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我国信用风险的突出表现是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统计上可用呆帐款率、呆滞贷款率、逾期贷款率来度量信用风险,前两上为信用风险监测预警的关键性指标。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资金结构不合理,超负荷经营,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资产负债不匹配;二是资本充足串不高;三是资产流动性差,实际变现能力不强。流动性风险的危险性很大,严重时甚至置商业银行于死地。过去人们总是把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决不会破产倒闭,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因此,加强对资产流动性风险监管十分必要,统计上可用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例、拆人资金比例4个指标来度量,其中备付金比例是关键性指标。
资本风险:指银行资本量过少,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的风险。统计上可用资本资产比例、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3个指标来度量资本风险,其中资本总资本比例是关键性指标,后两个是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而制定的指标。
资财风险:指由于金融机构管理出现漏洞和金融犯罪等主客观因索致使银行资产和财产被内部盗用,侵吞、挪用短款,外部暴力抢劫,盗窃现钞、诈骗等造成损失的一种风险。统计上可用各项资金损失率,自有资金比例来度量。
结算风险:银行在办理各种业务结算中,因工作失误或违反结算纪律和规定,造成银行资金财产损失并需要承担责任的一种风险。统计上可用各种资金资产损失和赔偿金额,处罚金额来度量。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
1.综合度量的办法
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或每一组指标只能反映金融活动某一方面所面临的风险,要全面反映和监测金融活动的风险水平,就必须对其进行综合度量。所谓金融风险的综合度量,就是把金融活动作为一个总体,在考察和计算出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各指标值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对金融活动总体的风险水平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1)综合指数法
金融风险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金融风险的一种特殊性对数。它是以各项风险指标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并乘以各自的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具体计算公式为:
(2)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在已设置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其中的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再根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用加权算术平均得到的平均数,即为金融风险综合功效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以上两种方法是传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此应用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金融风险统计监测指标有正指标和逆指标,对于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风险越大,如损失贷款串)可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其系数和功效系数,对于逆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风险越小,如资本充足率),应取其指标值的倒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所得出的
综合指数或功效系数越大,表明风险越大,反之则相反。二是这两种方法在具体应用之前首先必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的标准值、满意值和不允许值,而这些数值的确定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最后得出的综合度量结果可能不够精确和客观。
(3)数学模型法
这种方法一般需借助电子计算机完成,在此仅作简单介绍。前面建立了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示体系,用Xi表示指标i的数值,G表示金融风险,假设G为X的连续函数,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上式中是二次系数矩阵,是对称矩阵。是一次项的系数向量,至于A和B的确定,则一般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电子计算机上完成,在此不详述。
上面分别用三种方法反映了金融的综合风险度,但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金融风险发展到危机阶段主要是由各种风险中的某一种风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导致破产或危机的爆发,为此,我们还应计算出每一种风险的大小,计为Hj,当Hj达到引起危机的地步时,上述的综合风险度G(X)就由Hj来表示。因此我们的综合风险度就应表示为M(X),即:M(X);Max[G(X),Hj],(j=1,…n,n为风险种类的数量)。
2.综合度量的应用
对金融风险进行综合度量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尽早地发现金融风险,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可进行风险大小的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对风险的综合度量,可以使金融系统从总体上把握自己面临的风险,防止对风险状况的片面考察;通过对不同时期风险的综合度量,可以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金融主体风险的综合度量,可以反映金融主体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与教训。
1.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所以,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
(1)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查、科目运用、帐户登录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2)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填写不清带来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4)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5)人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一方面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4)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3.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1)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它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化解风险。
(2)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3)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关键词:民间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民间金融指处于国家部门规范和管理之外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民间金融市场逐渐繁荣,在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产生了融资借贷不规范、高利贷盛行、民间标会倒会、崩盘等诸多风险,民间金融风险防范备受关注。
一、民间金融风险简介
民间金融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民间金融市场由于非规范化发展和缺乏监管,容易发生风险积聚。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该市场的本质特征,不能一味的要求一个无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要正确看到盈利和风险关系,从民间金融市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风险,而民间金融风险不同于正规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风险主要有制度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制度风险是指民间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受到国家法律制裁而导致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及金融形势的变化导致的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而遭受资产损失。非系统性风险是指民间金融市场上借款企业或个人特有的风险,取决于贷款人对借款人私人信息的掌握及对其违约行为的约束能力。
二、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民间金融市场的过度膨胀
经济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指的是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如在我国,虽然商业银行网点数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但在农村或城市远郊还是有很多空白地带,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是门槛高、手续繁琐复杂。一方面民间资本急剧增长,急需投资途径,钱花不出去;一方面民营企业急需资金,倾向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贷款,钱借不进来。正规金融市场的种种矛盾导致了民间金融过度膨胀,贷款规模增大、期限增长,金融风险增加。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民间金融市场规模和风险都有重要影响。如为2008年,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出台了4万亿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这为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心针,很多企业开始大肆借贷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使得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后来为遏制物价飞涨,央行取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信贷控制措施,信贷紧缩使得很多民营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大批倒闭,民间金融风险也空前高涨。2013年大型国有银行出现“钱荒”,随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利率市场化揭开新的篇章,可以说这对民间金融的冲击不容小觑,需要更加注意对民间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监管体系的滞后
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但不肯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大量的民间金融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金融当局消极的态度使得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处于无具体负责的部门监管、无详细的法律法规限制,无有力的行政手段介入的“三无水平”。事先的预警防范机制严重缺乏,所以当民间金融大案要案出现时,政府往往只能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
三、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民间金融合法化
要加强民间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就需要金融活动的合法化和公开化。首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要在法律上对合法和非法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明确的界定区分,如利率高低、规模大小等,对于那些非欺诈性的民间金融活动应尽量承认其合法性。其次要引导民间金融采取合法的规范化的经营方式,如引入公司化管理,实现对民间金融活动的适度监管。
(二)完善金融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防范民间金融风险,就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是可以共存共发展的。我们要转变观念,辩证的看待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的优缺点,细分两个市场的市场定位和服务人群,放宽金融行业的准入限制,改造民间金融。如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以服务中小经济主体为宗旨的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下活动。
(三)加大政策支持
民间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相比较国有大型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绝对是弱势群体,在吸收储蓄、风险控制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有的民间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就铤而走险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所以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倾斜,可以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能有效的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做到更完善的风险防控和监管。如可以给予民间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放宽经营范围、增加政策性再贷款等。
(四)优化投资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也迅速增长,人们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为了抵制通货膨胀,实现财产保值,人们对理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及其有限,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所以不法融资才能蛊惑人心。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有的民营企业不务实业而热衷于民间融资,这也加速了民间金融市场风险集聚。只有优化人们的理财途径,优化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才能让民间资本重新回归实业,有效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付爱莲.民间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尽管我国的金融风险投资机构取得了十分良好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的道德风险和商业风险较高、我国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支持,或是风险投资机构退出不顺畅等等,所以,必须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的福利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环境,加快组建以风险资金为中心的良好风险投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法律的缺失
我国的金融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我国风险投资进行制约,不能够对风险投资体系做好法律保障工作,除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些特殊的法律法规内容。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与投资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公司法》、《证券投资法》等等。第二点是与风险投资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经济法》、《产权保护法》等等,还有对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互律师顾问约束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我国现阶段对于这些内容还处于严重的空缺状态,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我国还没有《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法》等针对于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的风险投资操作过程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因为,我国制约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建设,风险投资企业不能够采取公开募捐的形式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只能依靠私募的形式成立相应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风险投资资金操作,虽然,我国人民群众的储蓄资产已经达到了六万亿人民币,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这些资金并不能进入到风险投资市场当中。
1.2没有相关的税收福利政策
没有相关的税收福利政策,导致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根据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状况调查研究发现,相关的税收福利政策是推进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九六九年美国对税率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其中最高的税率为百分之四十九,对于美国的风险投资领域发起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风险投资领域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金额也急剧的下降,甚至逐渐下滑到政策推行前的百分之六。面对此情况美国政府不得不将该政策取消,重新对税率进行调整,将最高的百分之四十九的税率下调至百分之二十八,所以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的风险投资领域渐渐有所好转,资金总额度不断的增加。到了1980年美国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有奖税率表下调至百分之二十,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使得美国风险投资领域如同由年迈的老人转变为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以每年百分之四十六的增长幅度逐年增长。英国在1983年期间也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对于个人投资人员可以免除税款。但是对我国的风险投资现状而言对于相关的福利政策还十分的缺少,甚至存在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重复收取税款的现象。而且对于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税收方面,因为在该项目中智力成本占据着很大的成分,所以,在税收的过程中不能开取相应的税票,也就导致企业不能在税款计算的过程中进行税款的抵消,为企业的税收增加了许多压力。
2如何完善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
2.1注重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人才是完善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关键,目前我国对于拥有业绩考核证明具有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还十分的缺少,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以下不良状况的出现:我国每一年的省级科学研究成果高达三万多项,但是真正能够投入到经济市场上成为产品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且能够成为具体产业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我国的科技研究人员虽然对于创业十分的积极,但是没有相关的经验,而且相关的企业投资机构虽然对于科技项目十分的看重,但是不能够找到权威、可靠的风险投资人才。
2.2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投资资金的管理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反复的研究资金的投入计划,要以突出企业的主业为重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中心,从而最终确定企业资金投入的项目选择,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到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资产的不断增加。企业必须要经过相关单位的批准后才能够进行股票、理财等金融风险投资业务。而企业要对目前所拥有的所有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于委托机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的进行了解,一旦发现该企业的经营出现严重的恶化情况,一定要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从而将企业的资金进行回收,将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低,保证国有资金的安全。如果企业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认证,可以进行金融风险投资业务,一定严格的依照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资金操作,要严格的控制资金投入规模,不断的对投入资金流程进行优化,吸取大量的专业人才,保证金融风险投资业务能够具有高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对于一些期货的投资金额,要以锁定投资成本为最初的目的,有效的降低投资资金所承担的风险。
2.3对于金融投资风险,重点在于风险的防范
我国的相关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部门,能够及时的收取相关的信息,并且根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出合理的预判,或者是能够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并且与总部进行联系,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将资金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投资资金的损失。而且将整体的资金进行分化,分散投资也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式。在一些机遇面前,企业一定要抓住机会,同时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因为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3结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系统;
一、建立银行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紧迫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在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变成了企业,银行业务以获利为目标,了保证资金运用安全、可靠和效益,就必须通过银行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银行企业制度,以不断提高银行业务质量,防范和规避银行险,增进银行效益。为此,必须运用现代银行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银行风险会计防范系统正是现代银行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构建
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整个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除了对其自身的风险进行防范外,还应特别注重会计对整个金融风险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基本框架至少应由相互联系的组织分系统、对象(内容)分系统、职能分系统和方法分系统所构成。这些分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交叉、内外结合的会计防范网络系统。各级组织的会计防范是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对其防范对象,通过反映、监督、分析等职能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会计防范系统结构。
(一)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
它是会计防范的最高组织系统,担负着对整个银行风险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具有间接性、指导性、调控性和服务性的职能特征。其监管的对象(内容)主要包括表内业务风险监管、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和会计风险监管。表内业务的风险监管,主要运用《财务状况分析法》和《法规、制度监督法》。中央银行会计通过风险分析,审查资产结构和不良资产的比重、风险资产比率、最低资本金、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风险准备金以及风险的潜在因素,及时向领导和金融企业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指导信息;通过表内结算,支付业务和账户管理,并与央行稽核监督,调研信息密切配合,以发挥监管的“窗口指导作用”。如果金融企业“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金融风险”,则表内业务风险监管便具有更为集中,更为可靠的信息基础。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将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由于表外业务均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反映,从而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会计监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银行企业会计防范系统
它是指防范银行企业自身风险而构成的会计系统,是整个会计防范的基本系统。银行企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防、规避、化解、转嫁和日常管理均依赖于银行企业会计防范系统。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防范。按照会计职能的划分可将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分为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会计监督子系统、会计预测子系统和会计分轿子系统。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是会计防范的基础。它通过会计核算在表内、表外的列报、揭示和披露,全面反映银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会计反映和披露方式有待完善。风险的会计监督子系统既是会计防范系统的子系统,又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它按照监督的时间定位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按照监督的形式定位可分为单项监督和综合监督;按照监督的标准定位可分为合法性监督、合理性监督,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风险会计监督,形成一个上下左右、前后贯通的会计监督体系,它具有及时性、全面性的特征。风险的会计预测子系统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事先测算风险损失大小的过程。它是通过风险识别,大体辨别出可能出现何种风险,并对其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风险的会计分析子系统主要是依据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其它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研究分析的过程。
(三)审计防范系统
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难度较大、工作量大、单靠金融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借助审计力量,动员各方参与,形成一个以金融会计防范为主、审计防范参与的大防范体系,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会计防范质量。金融审计防范系统可分为内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和外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内部审计防范是由本级银行企业授权于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针对金融风险的情况,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风险防范,审查并明确风险责任,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的过程。外部审计防范系统由两个层次构成,其一为政府审计防范,即由政府授权审计部门对银行风险进行审计防范,其三是银行(含人民银行)授权(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风险进行审计防范。
三结 论:
随着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结构性变革,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传统借贷(存贷款)业务的同时,正向新的业务领域推进,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多样化的融资和投资方式的出现,使银行业的风险日益增加。在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自身的职能去防范风险,这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探讨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系统,以实现银行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月瑛主编:《银行业会计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思考》,【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