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戏导学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戏导学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而言,高中数学课程在难度上较大,在学科特点上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也更为突出和明显,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面对这种学科情况,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导学案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展开和进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更好、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导学案设计,发挥导学案应有的教学作用,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每堂课程的起始,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规划上,对于导学案的设计和安排没有那么重视;有的教师对于导学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着较为浅显甚至是狭隘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导学案是对课堂时间和教学实践的一种浪费,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没有任何作用,直接将其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在教学案设计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将其直接省略掉。面对这种学案设计现状,可以发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有时甚至被忽略,被高中数学课程的任n教师所摒弃。

首先,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现状,教师在面对高中数学的导学案设计这一课题时,应该扭转自身的数学学案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给予导学案设计以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在进行高中数学学案设计过程中将导学案纳入其中,并进行有效的研读设计和课堂应用。要认识到导学案不仅是课程学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以省略,同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部分和课堂导入,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例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稳定课堂秩序和调节课堂氛围、引起或者过渡课程教学内容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合理的认识导学案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进行导学案设计,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教学功能。

其次,在进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来进行导学案设计,避免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从而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导学案是为正式的教学内容提供服务的,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导学案设计时,教师一方面应该以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规划,使其能够发挥和体现出引起和过渡高中数学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班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现状入手,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导学案的设计,使导学案的难度契合学生的理解范畴,使学生能够对导学案进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较重,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习惯于单一的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导致导学案的设计出现差错和偏颇,这不仅不利于新课程的展开和导入,同时还会在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课程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影响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二者的结合和统一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避免教学案设计的教案化,提升高中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科学性,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深入其中,加深对于教学内容和导学案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使导学案成为沟通学生和课堂的重要桥梁,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导学案设计时,还应该根据学科教学属性和学生的学习、理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探究和创新,使导学案能够突破学科属性的限制和制约,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科目,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学习难度较大,理解难度也较大,因此面对这种学科情况,高中数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尽量削弱高中数学课程的这种学科属性,拉近学生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距离,尽量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高中数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导学案设计的单一化,充分思考和挖掘导学案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实现导学案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社戏导学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有效学习 支架 导学案

1.问题的提出

一般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局限性:一是单方向性,即以教师自身和教材为中心,侧重考虑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授得精彩,而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具有封闭性,即教案仅供教师自备、自用,缺少足够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学生在授课之前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在上课过程只能被动地学习。但在当今教改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光注重课堂“活跃、热闹”的场面,而忽略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虽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真正的实效。其原因在于只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效学习才是教学的关键。

2.支架式学案的理论依据

普利斯里等人认为“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1]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很多。目前,比较有影响、流行的定义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

3.支架式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支架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支架,问题支架具有结构性,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

《细胞呼吸》学案片段:

(1)回顾线粒体具有哪些结构?

(2)有氧呼吸如何进行?在哪儿进行?其底物、产物、条件怎样?

(3)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如何书写?有氧呼吸分几步完成?各步反应的反应式是怎样的?

(4)如何定义有氧呼吸?

(5)思考: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支架,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会逐渐深入。

3.2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的学习成果。它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学习成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其实质就是提供某种意义的参考和借鉴,让学生受到启发,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减数分裂》学案片段:

在学案中设置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示意图。要求学生从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中结合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进行知识回顾。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有丝分裂的思路尝试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探究。有丝分裂的学习思路就是一个范例支架。

3.3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表格和图式,常用到的图表有表格、流程图、概念图、维恩图、时间线及统计学里的比较矩阵等。它们可以直观地表达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生物概念的脉络。

《特异性免疫》学案片段:设置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相关细胞空格的概念图。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掌握基础知识。

4.支架式学案设置策略

4.1生物思想、方法是支架式学案的灵魂。

如果说支架式学案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基本框架,那么生物思想、方法则是支架式学案的灵魂。生物思想、方法被内化后能很好地加强生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生物知识,并自我生成生物知识。学习中的同化顺应在生物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理解掌握生物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潜意识阶段、领悟形成阶段、深刻化阶段。学生理解掌握生物思想、方法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支架式学案引导、辅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经过多次应用、反复体验,逐渐认识、理解、内化为个体认知,对生物学习和问题解决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4.2批改反馈,改进支架。

在编制学案前,尽管深入钻研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设计各种支架。但这些支架并不一定真正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授课之前,应把编制好的学案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作为课前自主学习的辅助材料。学生依照学案中提供的必要的概念框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尝试自己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得以初步掌握基本概念,明确知识线索。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的支架并不符合学生实际,而产生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以致大量生成学习问题的记录。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前批改学案的及时反馈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全面批改,根据学案的学习记录,掌握第一手学情。并且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来检验支架设计是否合理、有效,反之则改进支架。

4.3综合运用,力求实效。

在具体的学案编制中,各种支架类型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各有所长。有时甚至在一个问题解决中会用到多种形式的支架。如果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支架式导学案是建立在支架式教学策略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和意图,让学生有备而来地学习,给学生以知情权和参与权。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对教师和教学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和学习的关注;并且把课堂教学延伸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尤其对于课前学习的关注,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

参考文献:

社戏导学案范文第3篇

一、预习自学检测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步骤及检测法,设置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学生对新知识作初步了解。对这一环节中的预习题,我们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是这样设计的:

1、旧知识的回顾。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如在设计“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预习导学时,我们设置了把一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和把一个电饭锅接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转盘哪个转得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知道电功率和快慢有关,来建立电功率的概念。

2、新知识的简单尝试。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内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度较低的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的一些练习题。仍以“电功率”为例,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P=W/t,然后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例:一台电视机,它在1小时内做功54000焦,求这台电视机的电功率。像这类题学生只要用公式直接代入就可以解决,学生尝到了预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收集资料、自主探究。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预习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来获取新的知识;如让学生对家用电器进行观察,记录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电功率的数值。上课时,通过对用电器铭牌的交流,让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便在选择用电器时培养节能意识。

另外,课前教师收齐“导学案”进行适度批阅,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以学定教。并将新授时间控制在半节课,剩下的时间就是课堂巩固练习,有针对性地点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负担。

二、交流研讨共享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提高,然后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习能力。我们认为课堂上完成练习,有以下三个主要优点: 1、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目的性和紧张程度。2、创设实践操作、动手训练的机会,杜绝了作业的抄袭,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3、教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反馈信息,发现问题,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和考查设计带来方便。所以,我们认为课堂研讨部分的练习设计应注意适度和适量。

(1)课堂练习要适度。

课堂练习应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要求,在课时的安排、练习的侧重点和要求等方面,都应区别对待,要循序渐进,防止不分层次,不适当地提高练习要求。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习,尤其注重在定量、灵活和综合练习等方面提出适度的要求,不主张以中考应试为标准,搞“一次到位”的“大运动量练习”,因为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达不到预期的愿望,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长此以往,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造成大片的落后生。

(2)课堂练习要适量。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上的当堂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的不足,获取矫正性信息,并把信息反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以便调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课堂作业练习要适量,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时,如有疑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三、达标测评反馈

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能力因人而异,为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把作业设为ABC进行分层布置,并分类、分层评价。A属于基础篇,每个学生都要完成;B属于能力篇,中等以上的同学完成;C属于拓展篇,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在分层作业布置方面,我力求做到:

1、精选练习题。

选择题目时,做到与教学内容配套,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由易到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事先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如解题时涉及哪些新授物理概念、规律及知识点、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训练的熟练程度,解题过程的关键处和易错处等。

2、自编练习题。

社戏导学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治 导学案 设计

导学案是建构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具体体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政治的导学案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案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2、导学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层次,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3、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应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4、多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棒!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二、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⑴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设计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打算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进步课堂教学效益。

⑵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标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回纳、演绎的能力。怎样设计问题?

①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题不宜太多,太碎;

③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进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以为是怎样的”“你判定的根据”“你的理由”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⑶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进步人人参与的能力,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掘。

⑷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⑸层次化原则

在设计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混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门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进深、层层深进地熟悉教材、懂得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进。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艰苦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初中政治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1、预习学案的设计

主要是课前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个“把手”,通过对预习学案的学习,对本节课形成一个粗略的框架,初步了解一些知识。预习学案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填空题,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填充,加深印象;简答题,最好设计一定的情境,然后设问,答案最好书上能够直接找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主要环节“导学案”的设计。

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分为七大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拓展迁移、课堂小结等。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国家具有阶级性,中学思想政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部分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讨论时间的安排等问题。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能机械地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必须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个人难以完成的知识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学法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点石成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些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加以注意,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3、达标反馈学案的设计

该学案的设计是一节课的总结,切忌虎头蛇尾,要想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成效,教学效果必须及时检验。达标反馈学案的设计有以下几种题型: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等,难度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调动学生的“动笔”积极性。

社戏导学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相关期刊更多

初中生辅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教育厅

浙江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语文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