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关键词】反思性 教学理论 高中历史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34-02
引言
在现如今的高考教育体制之下,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为了应试做准备在课堂教育之上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知识的教授过于单一,内容的教授也过于死板,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学习中大都处于一种被动形式之下,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当下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便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反思性教学理念。这样教学理念的提出必定要结合实践不断的来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的提高。所以在下文中笔者就着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提出其优势与问题所在不断的完善反思性教育理念[1]。
1.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概念界定
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且其反思性实践对于保证教师教学专业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实践理论与研究努力之间的多重整合和转化,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帮助教师去复制和套用那些别人研究所提出的实践准则上,而忽视内在于教师自己的实践理论和专长。其次,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以指导性的目的与价值为中心,全面参与思考过程,而不是把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限制在教师技术和班级组织的技术问题上[2]。忽视价值和目的问题的手段,结果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同是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他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好的反思性教学是自我的批判的又是合作民主的。反思性教学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要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2.立足于教学实践,及时反思总结
所谓的反思性教学理念在上述的论述之中就说到了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得以保证,在课堂的授课之中将其反思性的教育理念带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不断的揣摩与创新,所以在此就强调了其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就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对于课堂实践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具体分析,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引导之下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于在课堂之中所讲授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的反思分析。根据其所讲的步骤与内容将同学们的具体实践作业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出自身在课堂讲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修改与记录以此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在比对的过程之中找出自己授课前的目标与笔记,与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距所在,在反思之中找到形成差距的原因然后对于自己之后所指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整改与编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一些漏洞的修补与改进。不仅仅是在教学方案之中的修改,想要保证其反思教学的效果就要在反思修改的过程之中进行详细的记录,记录保存在之后的实践之中会起到极为有利的作用[3]。
实例一:在此就举出一个在实践之中反思总结的实例,在教学进行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的过程之中,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美国1787年宪法》这个课时结束之后进行了一次反思总结。重点不够突出,在讲解英国代议制的时候,由于同学们对于代议制的基本性质的模糊与不理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没有找到清晰的目标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之中对于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也没有很透彻清晰的认识,背景认识的不彻底导致对于代议制本身产生与存在的意义也会认识不全面,对于整个知识点的把握也相当的不透彻。也会使得同学在课后的复习之中忽视重点,做相关练习的时候也没能抓住题干重点。难点重点没能突破,在难点之上由于自身准备工作的不足没有能很好的突破,导致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之中也是模棱两可,讲解的极为不全面。在讲解“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背景的时候由于其中又混杂着英国前期的王朝统治的种种制度特点,在讲解之中没能很清晰的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发生背景这一块的讲解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课后同学们做得相关练习之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理解的模糊不清晰,所以在这一点上在之后的备课笔记之中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及时的进行课堂反思也将其记录了下来时刻提醒。对于课时结束后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做得十分充分。在总结的时候没有能将美国宪法的确立精神很好的讲述出来,在精神上面没有对于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引导,在思想的升华上不够充分。在这一次的反思总结之中,得出了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之时一定尽可能的把握住重点难点,在重难点的解析之中也要进行教育理念的不断探究与创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讲授的内容进行再次创造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课堂主体性,增强学生们与教师的积极互动,提高授课效率[4]。
在这样的一个例子之中通过进行对课堂的反思性教学总结,总结出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在反思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或者是忽视的存在,但是反思过程之中就马上的发现了出来并且立刻进行了改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教师开始对于自身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课堂教授过程之中的忽略点与闪光点,并且在反思总结之后进行详细记录与改正。这种习惯一经养成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不断的记录与改正之中教师们不断的发现自身授课的优缺点不断的加以改正与改进,在之后的授课过程之中就会越来越完善,促进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累积的升华,也大大的推进了教师课堂授课的效率,提高了课堂整体的授课氛围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3.以问题为导向,多角度进行反思
所谓的反思就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进行不断的反思改正,所以在反思性教学理念之中根本的立足点就在于问题的出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之中因为所面对对象的多变性,所以教师们在讲课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预备的讲义和备课笔记进行讲解。毕竟在课堂之中所面对的是一帮学生,学生们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在课堂之中就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就会偏离之前所预定好的范畴与模板。在这样的偏离的过程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要进行课后的反思,针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整理出相应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也要随着情况而不断的变化。在课堂之上学生们的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有的时候提出来的问题看法要比老师还要全面与准确,所以在课堂之上往往会遇到这些问题,发生一些观点的不统一等等思维的碰撞。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教师们就要更加的注意自己的处理态度,在学生们积极反应问题的时候不能快速的给予否定,因为在历史的教学之中不像理科那样可以得出非常精准的答案,很多的历史问题由于理解观点的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现如今依旧有很多很多的历史问题还在继续研究讨论,不能下精准的答案定义。所以当学生们提出答案的时候不能予以否定当然也不能太过于肯定,要用一种辩证的态度去进行判断,对于问题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不仅仅可以调动班级的学习气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可谓是一举几得。
实例二:在学习浙江省人民版历史课程之时,其中的一个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课堂之上提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的时候,就有学生积极的提出的自己的看法,他提出的看法与课本上的看法有一些不一致,中间有很多学生自身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这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全部归于不良影响之中,而是提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世界格局最终形成所产生的一些推动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之中当然也不否定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伤害。但是这位学生的观点的提出也是建立在自己所看的资料并且也是在分析之后所得出的总结结论,所以不能给予立即的否认。随后在课堂之上就展开了问题的讨论,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加入了讨论表现的极为踊跃。老师在听完学生们的讲解之后结合了学生的各种见解以及观点,之后进行了一下总结,最后带着辩证的思想投入到了这一个问题之中对于观点不否认也不肯定,总和而论对于各个观点进行分析结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背景,详细的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时的领导团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还有在世界大战发生之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整体的联系在了一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也讲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官方结论之中的具体意义和带来的罪孽后果。在这种课堂讲授之下,学生们都听的极为的仔细与专注,结合了自己的观点进行问题的分析使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更加的印象深刻,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在上述的实例之中可以发现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之中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与理解,因为高中的历史教程安排比较的跳跃,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所以会导致学生们在有些地方的不理解与混乱。所以当学生们提出了自己不同见解的时候一定要将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不仅仅是根据本课时所学习的知识还要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这样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的牢固,在整体的学习之中对于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入与透彻。
4.适时进行探究,提高反思深度
反思的过程就是发现课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不断的探究,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之后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方位的解决所在问题。所以探究是反思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的反思性教学绝对不仅仅是将之前的课程教学过程简单的回想一遍,而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将之前的课堂讲课过程之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来然后进行探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且及时的解决问题。
实例三:在学习浙江省人民版历史教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中,在之前的课程反思之中发现同学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块的理解都不是很透彻,所以在预先的教学计划之中就设计了这一课时的学习新方式。进行小组的讨论,预先提出一些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之处;资本主义制度在战后的大背景之下的整体发展史等等。然后开始分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来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同学们在小组之中都进行了比较激烈的讨论,每个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最后的发言时同学们的总结发言不仅仅深刻的分析了自己已学知识,还进行了一些更加深入的探究,发言十分之精彩还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5]。随后老师对于这些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与讨论最终得出了较为贴切的结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也让老师自身进行了探究性的反思,提高了反思深度。
5.借助集体力量,提高反思效率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要靠着自身的力量还要借助于学生的帮助,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问题。所以在反思之中也要借助于学生们的力量,提高反思水平。在课堂之上要多多的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因为学生们的思维是极为敏捷的,会提出很多教师自身都没有想到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得出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反思水平,还可以改进与学生的感情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可谓是一举两得。
6.结束语
反思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在教学之中不断的反思自身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不断的改进自身教学之中的不足,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探究与解决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月季.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生活教育,2014,15:63-64.
[2]严凤成.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徐进.高中历史“可视化”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数学课程;理工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0-03
一、以现代认知论的观点分析数学学习活动
现代认知论认为,学习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并依其关系形成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意义获得和期望实现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从教学实践中转化而来的。而数学的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再结合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征组合而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将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通过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内容,这一过程被称为同化。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那么就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作顺应。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就是通过识别、记忆、分析、推断等认知活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一般来说,数学的学习包括知识理论学习和方法技巧学习。我们也可以把这两方面的学习看成是两个层次:知识理论学习好比战略层面的内容,而方法技巧则可以看作是战术层面的内容。数学技能总是以数学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的,但知识的理解并不完全等同于技能的形成,它总是要经历分析、理解、构建、练习以至熟练的过程。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理论起着引导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较难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既要运用抽象、归纳、类比、分析、演绎等逻辑思维的形式去进行论证,也要用到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来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人的数学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其思维品质和主体作用的集中表现,是学习者的创造性工作。波利亚曾指出,学习解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去摘“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而这一过程的完成会给学习者带来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对学习者的心理形成正的反馈,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学依据。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过程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思维活动。事实上,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和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理顺大量的数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否则,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仅仅是简单的堆砌,好像一团混沌或乱麻,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脉络和认知结构。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去进行。
二、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面临调整
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体系源于抽象和创新,又能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新,良好的数学能力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理工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中,大学数学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更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正如李大潜院士所说,许多取得突出业绩的毕业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到的数学分支学科,具体的数学定理、公式和结论,其实并不多,学校里学过的许多数学知识都似乎派不上多少用场,有的甚至完全淡忘,但所受到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所培养的数学素养,却时刻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纵观本人的以及高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的主体性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行的教学主流模式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严重,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教师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和达到标准化教学的要求,讲得过多、过细,缺乏启发和引导,未能给学生们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而惰于思考的习惯;而教师在重知识、轻思想、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下,不能对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精辟的提炼和分析,不能充分揭示数学理论魅力,不能充分展示数学对人的思维的锻炼,致使教学双方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长此以往,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转而把数学看成沉重的负担,丧失积极从事数学活动的潜在可能。尤其是学生刚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偏重方法技巧,过度地依赖于教师去归纳和总结,凡事“拿来主义”,思维上存在惰性,缺乏积极的思考探索的思维活动。
三、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惯性作用,二是学科教学计划的影响:(1)我国的数学教育只注重掌握知识和方法技巧,而很少体察数学知识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及其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影响;(2)课时压缩得过少,致使教学的很多环节多是匆匆忙忙走过场,大大降低了这门课的真正价值。为此,我们应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的学习必须经过学生积极的数学活动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取向等对活动的过程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老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平台,形成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师生互动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探索,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等,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授数理逻辑运算合取(∧)析取(∨)时,首先从自然语言出发,抽象概括出运算的意义,并且提问如何记忆它们的真值表。那么,有些学生自然会想到集合运算中的交集(∩)并集(∪),他们不仅形状有类同处,意义也类同。在讲到逻辑运算的规律时,如分配律、结合律、幂等律等等,再次引导学生类比集合运算,让他们去寻找集合运算的相应规律,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相似之处,能否将两种运算统一到共同的框架下等等。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升华。当然,在设计“问题驱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形式可以多样化。适当难度的问题驱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微积分中值定理部分,让学生们考虑这个问题:
设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a)=0,a>0,证明?埚ξ∈(a,b)使得
当学生们看到问题的已知条件,就会往运用中值定理去证明的方向去想。但是,究竟是利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还是柯西中值定理呢?当我们发现已知条件中有f(a)=0,a>0时,很有可能是利用罗尔定理,但是显然不是对f(x)直接用。那么,我们构造怎样的辅助函数,使它在ξ点的导数是f ′(ξ)(b-ξ)+af(ξ)的形式或者包含这样的形式呢?于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先看f(x)(b-x)是否可行,然后发现f(ξ)前面没有a。那么,把辅助函数改成f(x)(b-ax)是不是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呢?其实不然,在af(ξ)符合我们所要的形式的同时却给另一项f ′(ξ)(b-ξ)中的ξ带来了个系数a。那么,把a放在哪里才行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引导学生考虑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结果,什么函数的导数能出来a同时又不改变(b-x)的形式,于是要构造的辅助函数就清晰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介绍文化背景、应用背景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曲率和曲率圆概念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展示千姿百态的几何图案、蜿蜒曲折的长江、火车轨道等,他们都可以抽象为弯曲的曲线,他们之所以千姿百态,是因为在这些曲线的不同点处的弯曲程度不同。要想去精确地量化,研究或设计这些弯曲对象,离不开曲率。曲率是刻画曲线弯曲程度的量。在全国微课设计大赛中,一位老师首先提出问题:使用半径为多大的圆形砂轮才能最有效地打磨一个断面轮廓为抛物线的零件的内部呢?以这个问题为开头引入曲率概念,最后又通过准确地计算抛物线上各点的曲率和曲率圆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实践的特点。
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形象直观的讲解方式,比如在讲泰勒中值定理时,有些教材当中直接给出了定理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PPT展示函数的图像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在ξ0点上,从函数值相等开始,一阶导数相等,多项式函数与f(x)具有相同的切线,但弯曲方向可能相反;二阶导数也相等的话,那么多项式函数与f(x)不仅具有相同的切线,而且弯曲方向也相同。这样,学生们自然直观地看到,如果三阶以上的导数再相等的话,它们的图像就更接近,自然得出泰勒中值定理中系数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举例是也要注意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比如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分析细胞繁殖速率方面的极值问题;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分析傅里叶级数与信号处理方面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学科的交叉融合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在讲到“可导的函数一定是连续的”这一定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这一命题的逆命题“连续的函数一定可导”是否正确。很快,学生们通过举反例(如绝对值函数)的方式,发现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命题的逆否命题“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很快,利用反证法,学生们发现这是正确的。那么,如果我们用p表示“函数可导”,用q表示“函数连续”的话,利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可导的函数一定是连续的”即为“pq”。它的逆否命题“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即为“qp”。若p表示“下过雨了”,q表示“地面湿了”,“pq”就是“如果下过雨了,地面就湿了”。“qp”则表示“如果地面没湿,那么就没有下过雨”。这其实是生活中常用的逻辑。如果p表示“参加土风舞大赛”,q表示“期末的综合测评可以加分”,那么“pq”就是“如果参加土风舞大赛,那么期末的综合测评可以加分”。“qp”则表示“如果某同学的期末的综合测评没加分,那么他一定没参加土风舞大赛”。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数理逻辑无处不在。
再如,在几何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向量的共线、共面,垂直,在线性代数中,二维向量的共线、三维向量的共面的推广便是一般的线性相关的概念;垂直就是正交,特点是内积为零。在学习解析几何二次曲面的知识时,课本当中给出的都是标准型的二次曲面,在应用过程中,一旦遇到非标准的二次曲面时学生就不知道它的形状了。在线性代数课程中讲到化二次型为标准型时,一定要把利用正交变换把二次型化为标准型的方法与二次曲面分类的内容结合起来。
其次还要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给学生必要的数学活动空间。数学活动方式的教学模式与现行的数学主流模式相比,并非总要多占时间,而关键是要合理地组织。就离散数学而言,我们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构建数学模型,编程实现得到结果,并思考所得的结果如何指导实际问题,如做出某地交通信号灯的逻辑电路。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或者其他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逻辑思维基础。
最后,要做到理论与方法并重,结果与过程并举。一般说来,教科书中的数学理论的表现形式是精美和抽象的,那是因为它更多地接受了数学家们的雕琢和完善,逐步达到了理想状态,但这种理想状态也常常使人感到枯燥。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把那些潜在的东西发掘和展示出来,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优美和生动。例如,在讲到二元关系中的函数的时候,启发学生对比函数的不同定义(运动的观点,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映射的观点以及二元关系的观点),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定义,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这种规律的变化,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来研究。再如,在讲到映射概念时,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们考虑在本教室当中,学生和全部座位这两个集合之间的映射时(对应法则就是坐在相应座位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映射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像集通常取的大一些。如果在单射的时候的像集中把没有原像的元素去掉(对应上例中把没学生坐的座位去掉),此时单射就变成了一一映射。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7-10.
[2]张学山.关于大学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M].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2-186.
[3]张来亮.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知识体系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尝试[M].高校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教学报告会论文集(光盘版)[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农村一线的数学教师,仅仅能够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显然已经不够了,那么,如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发展的前提
由于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形式的开放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理念的的先进性,要求小学数学要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和扩展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除了要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也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所以说培养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让数学教师专业化也是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也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能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观。
二、加强自身学习是发展的基础
1、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寒暑假的教师培训、教育机构组织的讲座等都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专家们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可以开阔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时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因此,凡是我们有条件参加的培训或者相关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认真学习。
2、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我都有幸参加上级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来自不同县区的名师向我们展示了优质课流程,新型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全体数学教师深受启发。从接到观摩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制定一个完善的学习计划,所见所闻所感都做好详尽记录,并把精彩的课堂以光盘的形式带回到学校,让更多的数学教师去欣赏、去学习,同时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心得和体会。
3、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学习。在远教资源里不仅有实用的素材,也有很多优质课例,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有效的去利用资源,我校教师苏振华利用下载的课例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用比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作用,独具特色,得到了乡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充分证明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化技能。
三、从信息技术入手,为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
自2009年4月我校开通了无线网络以来,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化发展平台。我校加大了信息技术学习和利用的培训力度,组织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多次培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实践和经验,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网络上有大量的素材,为我们教师制作课件提供帮助,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当学生在动手做试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受学具影响,同时试验中难免存在误差,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对于老师做出的结论也只能勉强接受,这时,我从网上找来相关素材,为避免学具的不规范和操作带来的误差,播放标准试验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对于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现在我校决大部分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制优秀课件,为教学服务。
2、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也建议教师在知名教育网站上注册、开博客。记录下教学当中的点点滴滴,上传优秀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一次数学课后的反思和体会,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不足,但Internet网没有区域界限,我们能得到的是专家、同行的指点,与他们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教研组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认真抓好教师备课,要求做到备单元教学计划,计划要详实,包含内容、目标、文本分析、重难点、教学措施、课时安排等;备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要用好、用活教材;备具体操作,要把教案转化成师生的共同学习方案。我们教研组做到每月一查,并及时反馈和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2、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实到学科教研活动之中,进而达到教师在学科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根据新教材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等特点,我们让教师在教研课的选题上达成统一,比如教学空间与图形。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相同点,但教学方法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就要去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又对本年级的教材理解的更深,无形之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另外在集中评议时,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鼓励教师说真话,共同评价这堂课哪些地方行为、语言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哪些操作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忽略了个性化的培育,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等,达到真正促进的目的。
3、组织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培训,在每个学期我们都会选择一些优秀课例,或者是关于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专家讲座等,为大家播放光盘,在做好记录的同时加强交流和探讨,这样的形式每学期都不少于8次。教师们都觉得很有收获,应该不断充电,完善自我。
4、抓好听课、评课活动。教研组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五、进行总结反思,深化发展
数学教师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在这点上,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让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后有总结性的反思,鼓励教师在重点课例后有评价性反思。
1、评价性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及时总结: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从而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行为、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趋完美。
【关键词】 学生主体;合理定位;高效课堂;重要途径
作家肖卫曾毫不讳言地指出:“读书是最好的、最简单的一种改变人生命运的方法,没有其他东西比读书更有魅力、更有力量了。”[1]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2]
课堂教学,是教师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汲取知识营养,这是课堂高效与低效的分水岭;建设高效课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思考的意识、自主创造的能力;所以,学生主体的合理定位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并且是重要途径,为了探索这一途径,笔者以“高中政治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433法’刍议”为题,总结所思、所行、所悟的三方面体会,以飨同仁。
一、命题――提出命题的背景来源于四个“第一次”
第一次课堂测验。高一年级上期第一学月,对所教班级进行了第一次课堂检测,检查结果令人惊讶:全体受检学生中,及格率67%,优生率是20%,有1/3的学生不及格;第一次课堂测验跟过去的班级相比,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反思:是教材问题,教法问题,还是学法问题,或者三者兼备?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展开了调查。
第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题是“我为政治老师进一言”,内容分为老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两个方面,有必答问题,也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还有学生的自我反思。一天后收齐问卷逐一进行统计,情况如是:
学生自我反思学法方面的36条问题中,主要分为五类:
一是教法。代表性愿望的是要求老师:“简单勾划重点然后死记硬背”;
二是学习态度。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淡风清对待政治,反正不读文科”;
三是学习方法。最典型的是“课后不复习政治,只做数理化语外的作业”;
四是复习方法。最突出的是“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一下即可”;
五是听课笔记。最主要的是“老师板书了许多,自己没有笔记,也不知道应该记什么”。
给政治老师建议的44条意见中,主要分为4类:
一是教学方法问题:学生认为“要向初中政治老师一样,书本上勾重点、划要点、考要点,保证考出好分数”;认为:“多教给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尤其是得高分的方法和技巧”;认为:“建议多开展课堂集体活动,活跃学习气氛”;“建议学生多自学,教师少讲、精讲”。
二是知识拓展问题:学生主张“结合国内外大事讲课,以增加学生见识”;主张“探索课堂生态规律,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艺术魅力”。
三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问题:学生建议老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知识靠学生去挖掘”,“课堂上大家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四是教与学时间的分配问题:“教师不妨只讲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
第一次面对面交流。问卷结束后,在班上师生首次利用课堂对话,根据问卷调查提出的师生存在的问题,逐一个面对面交流。
首先是教师把学生存在的36个问题一一给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他们提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互相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其次是把学生给政治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念给学生听,使学生在问题中得到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认识水平。
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念给学生听,可见教师拥有的胆略和气魄,毕竟是摆在学生监督下来修正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的民主思想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第一次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改革。冯恩洪教授“由传统课堂走上高效课堂”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效率金字塔”显示出:“学生交流、合作、讨论获得的知识的有效率占50%,探究获得知识的有效率占70%,教别人掌握知识的有效率占90%”。
教育名家李希贵指出:“学生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学校、理解学校,特别是要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文化,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言行,反观自己的成长。”[3] “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4]
无论是李希贵校长提出的《学生第一》还是冯恩洪校长提出的“高效课堂”,其共同点都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按照冯恩洪校长的理论,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判别是否高效课堂的标志,按照李希贵校长的理论,“学生第一”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学生在一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四个“第一次”的触动,的确令人震撼,政治教师都渴盼建设高效课堂,关键是如何建设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学生主体的合理定位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二、尝试――建设政治课高效课堂的“433法”
传统政治课堂需要在新时期赋予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改革。“433法”就是对政治课堂新探索的总结和感悟。
“4”是师生合作的四个步骤
一是教师备课的“三备”策略。备课仔细是课堂改革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5]教学生懂得学,就应该做到三备:
备教材:依据政治新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凡是学生能自学或课本上已清楚明白的,就不是教师备课的内容;教师应把内容体系、思想教育、课外实践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师所见而学生未见、教师所思而学生未思的地方,就是教师备课之所在。
备学生:教育家赫钦斯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名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6]依据学生实际,建立的课堂学习小组,每个自主学习小组思考的问题可同可不同,也就是分为三种情形:
对思维活跃的小组应该立足于挖掘其主观能动性,思考的问题应该活络一些,使之超出书本联系社会实际;对比较谨小慎微、思维不张扬的小组应该局限于书本内容,挖掘其对书本内涵的把握;对思维单一、不善言辞、不积极思维的学习小组应该立足于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其思考和回答问题仅限书本。
备时事:政治课要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具有“三性”:实例要有代表性,教育要有生动性,数据要有准确性;还需要做到三新:本月最新、本季度最新、本年最新。做到了“三性”“三新”,课堂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政治课就不是枯燥无味的了。
二是学生活动的“三自”策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政治课堂的核心,其主体性体现在“三自”策略上,构成了政治课的主线。
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学生依据互相之间有启发性、帮、互补性的特点组建政治课自主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原则上5人为宜,全班可组建10至11个小组。
自主选出学习小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召集组员聚首、组织互助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自主回答问题:分组学习求高效,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上11个小组思考和讲解的内容不一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意识给各小组相对应,依据问题在本组内作自主学习;也就是说全班学生可以在8分钟内把40分钟学习的内容全部学习完。
三是政治科代表的“四监督”工作策略。面对课改,政治科代表的工作主要是监督,监督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其监督策略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监督各组发言情况:各组在老师提示下积极发言,发言人数、质量、问题数量,并按照一定规程实施记录。
监督各组听课情况:在发言小组讲课过程中,其他各组要积极听课并做好笔记、勾划,在一定时期内收缴笔记予以检查。
监督评分情况:科代表要在老师点评下,准确记录下各组得分;教师依据《评分细则》实施加分或扣分,小组成员补充讲述的按照《细则》予以评定,科代表记分是每节课一次,按月累计,一月一评,期末总评。
监督总评结果:每学期总评结果揭晓,科代表把关审查,确认无误后再向全班公布。
四是教师点评的“121”策略。在短短5分钟之内,是教师点评的时间:“1”是课前1分钟导言把学生引入主体学习阶段;“2”是课中每小组点评在20秒内,高度概括性地予以点评,并评出分数所得;“1”是课后只需1分钟作出简要总结。
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不容教师发挥,这需要教师悉心听取小组代表讲述后,能在短短10―20秒内抓住最根本的东西予以准确评价,这对教师是一种考验。
“3”是学生互助合作的三个“自主”
学生互助合作是课堂改革的必然环节,正如教育名家李希贵所说:“当学生在教室里的学科学习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时,自主研修活动也可以随时转化为更加适合的学习方式”。[7]依据这一观点,在政治课堂上实施了“三个自主”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个人自主学习。个人自主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依据教师提出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每一个学生从书本上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指出:“这里提倡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善于修正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因而可以有效地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着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其所获知识印象更深。”[8]
政治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运用书本知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拓展知识、深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过程。
其次是小组互助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互相启发、共同理解、共同进步的团体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需要组长召集成员共同聚首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举代表对全班讲述本组探究问题的结果,其中小组长最为关键,选好了组长,小组学习才会有保证。。
再次是小组自主发言。小组内确定一个主要讲述人,全班就会有11个学生发言;若本小组探究的问题,发言人未讲述全面,小组成员可以自主补充发言,目的是把本小组的观点准确、完善地向全班同学阐述,以体现本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这种方式下可以做到有一半学生发言,在一周2―3节课内,几乎全班学生人人的都有讲课的机会,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传统政治课难以办到的。
“3”是点评与激励的三措施
一是教师点评。教师点评要讲究精炼、简洁,每组评价不超过20秒,分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知识传授的及时性和知识过手的准确性。
二是学生点评。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过程的最后,安排1名学生集中点评,时间2分钟,这起到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促进的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三是激励自主学习的手段。学生需要激励,尤其是在自主学习中。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曾经指出:“教师应提倡并很好地组织班级内部的各种学习竞赛、评比,使班内形成既你追我赶,又互相帮助的紧张而友好的气氛。这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9]运用这一观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当采取三点激励措施:
第一、制订《政治课堂学习小组互助学习效果评比意见》。《意见》对课堂上的每个思考题设置的满分是10分,补充回答加分,答错问题扣分;凡得满分者获一等奖,得分率在90%以上为二等奖,得分率在80%以上获得三等奖,总分低于80%者不获奖,每个奖项不封顶,有多少评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每月公布各小组评分情况。每月由科代表公布各组得分情况,让各组及时调整互助学习策略,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使本组更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政治教师颁发奖品。学期末新课结束时,政治老师根据各小组得分情况,按一、二、三等奖实施小组奖励,奖励小组,奖品人人有份。既体现团队精神,又体现竞争意识,更能激发政治课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提炼――建设政治课高效课堂实践模式
(一)政治课高效课堂实践模式的理论指导
关于高效课堂,朱小蔓教授曾指出:“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教育发展局面。”[10]这就是说,高效课堂应有一定模式和评价手段。高效课堂讲究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高效课堂可以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11]
高效课堂以有效课堂为基础,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有效课堂是指有效教学管理,国外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目的”和“指标”上。其目的是“鼓励、认可、尊重进步,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其指标是:“师生兴趣”“互相尊重”“团队合作”“鼓励、表扬、采纳”“互相支持”等。[12]这对建设高效课堂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政治课高效课堂的实践模式:5+35+3+6。
高效课堂主要由时间、任务、效果三个要素组成,根据山东杜郎口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可以初步形成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模式:
“5+35”是时间板块:教师可支配时间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预习8分钟,交流25分钟,学生点评2分钟)。
“3”是课堂设计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任务,把握问题所在,初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学生阅读、思考、归纳、讲述的能力。
“6”是自主学习六个环节:
一是:预习与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预习情况,最后形成共识。
二是:合作与释问: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是:明确讲课人:小组要明确1名代表对全班学生解说探究的问题。
四是:补充与完善:小组代表讲述不准确、欠完善时,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五是:提升并扩展:小组的任务不只局限在书本上,通过提炼、扩展,形成具有一定高度、深度的理性观点。
六是:点拨与测评:教师的点拨和测评以及学生代表的评价都要求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使小组从中获得教益。
(三)建设政治课高效课堂的“333愿景”。
首先,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勇过三关:基础关、关键关、根本关。
基础关是教师关:教师愿意改变自我、愿意更新教学方式,有勇气从传统课堂迈向高效课堂,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起着基础性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关键关是学生关:把学生从传统课堂引向高效课堂,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这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关键。
根本关是能力关: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堂,若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就不会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其次,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三心:爱心、信心、恒心。
爱心是核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学,具备对学生的爱心才会想办法钻研高效课堂的内涵,去实施高效课堂的计划。
信心是动力,建设高效课堂需要信心,对学生的适应力,对教师个人的教改力,都要在信心的支配下,去取得高效课堂的成功。
恒心是关键,建设高效课堂可能会遇见若干困难和经受失败的挫折,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才会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建设高效课堂要创建三环境:教师环境、教室环境、学校环境。
教师环境:建设高效课堂需要的教师不是少数,如果传统课堂占统治地位,少数教师将成不了气候,最终还会失败;只有多数教师参与,才会营造出积极建设高效课堂的教师环境。
教室环境:在班级的教室里,要积极营造建设高效课堂的两大氛围:一是黑板不只是前后两块,增加若干小黑板,便于小组探究知识时使用;二是允许学生下位探究式、互学习。在这种环境下,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才会有存在的可能。
学校环境:主要指领导环境,学校领导班子对课堂改革的态度,决定了学校建设高效课堂的成败,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就是教师建设高效课堂的学校环境。
以上“命题”“尝试”“提炼”蕴含的所思、所行、所悟,只是高效课堂建设长河里的一小朵浪花,但只要在这一长河里不断流动,就会出现新的水波,还会扬起靓丽的浪涛。
参考文献
1 《孩子,为你自己读书》肖卫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第1版,第26页。
2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3 《学生第一》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25页。
4 同上,第27页。
5 《教育小语》单中惠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第一版,第 页。
6 同上,第94页。
7 《学生第一》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166页。
8 《我的教育心》李镇西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188―189页。
9 同上,第121页。
10 《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朱小蔓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