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随声附和造句

随声附和造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随声附和造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声附和造句

随声附和造句范文第1篇

词语解释: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

近义词:夸耀、卖弄、夸口、炫夸

反义词:谦逊、谦虚、虚心

用炫耀造句

1、不用炫耀,称职不称职,群众心里有数。

2、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那只代表过去。

3、每当她买了一件新衣服,定要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

4、小明考试得了100分,父母拿着他的成绩到处炫耀。

5、班长在班里炫耀他的成绩,别的同学不想驳他的面子,都随声附和

6、孔雀在炫耀自己的漂亮羽毛的同时,也露出了自己的屁股。

7、任何人都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本,因为炫耀本身就是一种浅薄。

8、春天,各种花草竞相开放,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9、周一上学,就看到同坐明明炫耀新买的书包。

10、今天妈妈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篮球,我拿到同学面前炫耀了一下。

用炫耀的反义词造句

谦逊:谦逊待人,总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随声附和造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字 随俗错读 主要类型 社会根源 应对策略

经验告诉我们,随俗现象是随顺习俗说话做事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些人说话做事缺乏主见,有从众的心理,结果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就产生了随俗现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会造成鱼目混珠、是非不明的恶果。随俗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字方面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正确读音,出现随俗错读现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请方家指教。

一、汉字随俗错读现象的主要类型

我们知道,音节是最a自然的语音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构成,其中任何一处被错读,都会导致整个汉字被错读。事实证明,有些汉字是长期以来被随俗错读的,从音节结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由于随俗现象的影响,有些汉字音节的声母被错读,从而导致整个汉字被错读。例如:媲(pì)美、缫(sāo)丝、歼(jiān)灭、发酵(jiào)、腼腆(tiǎn)、缱绻(quǎn)、卜(bǔ)辞、刹(chà)那、弄(lòn溃谩⒉(zhàn)栗、贲(bēn)门、侥(jiǎo)幸,因随俗而被错读成:媲(bì)美、缫(chāo)丝、歼(qiān)灭、发酵(xiào)、腼腆(diǎn)、缱绻(juǎn)、卜(pǔ)辞、刹(shà)那、弄(nòn溃谩⒉(chàn)栗、贲(pēn)门、侥(xiǎo)幸。

2.由于随俗现象的影响,有些汉字音节的韵母被错读,从而导致整个汉字被错读。例如:弹劾(hé)、荸(bí)荠、砧(zhēn)板、骸(hái)骨、呵(hē)欠、木讷(nè)、模(mú)样、拓(tà)片、殷(yān)红、埋(mán)怨、落(lào)枕、强劲(jìn溃,因随俗而被错读成:弹劾(hái)、荸(bó)荠、砧(zhān)板、骸(hé)骨、呵(hā)欠、木讷(nà)、模(mó)样、拓(tuò)片、殷(yīn)红、埋(mái)怨、落(luò)枕、强劲(jìn)。

3.由于随俗现象的影响,有些汉字音节的声调被错读,从而导致整个汉字被错读。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在随俗错读的汉字中数量最多。例如:氛(fēn)围、憎(zēn溃┖蕖瘙(sào)痒、奢侈(chǐ)、痤(cuó)疮、祛(qū)除、荫(yìn)凉、滂(pān溃┿、蔗(zhè)糖、羼(chàn)杂、悄(qiǎo)然、太监(jiàn)、肖(xiào)像、拘泥(nì)、颠倒(dǎo)、稍(shào)息、旋(xuàn)风、哀号(háo)、挣(zhèn溃┩选⒅(zhēn溃┙幔因随俗而被错读成:氛(fèn)围、憎(zèn溃┖蕖瘙(sāo)痒、奢侈(chì)、痤(cuò)疮、祛(qù)除、荫(yīn)凉、滂(pán溃┿、蔗(zhé)糖、羼(chān)杂、悄(qiāo)然、太监(jiān)、肖(xiāo)像、拘泥(ní)、颠倒(dào)、稍(shāo)息、旋(xuán)风、哀号(hào)、挣(zhēn溃┩选⒅(zhèn溃┙帷

4.由于随俗现象的影响,有些汉字音节的声、韵、调全被错读,从而导致整个汉字被错读。这种情况最为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例如:饿殍(piǎo)、臀(tún)部、鞭笞(chī)、整饬(chì)、水獭(tǎ)、鳜(uì)鱼、楔(xiē)子、粳(jīn溃┟住⒘袂(mèi)、箴(zhēn)言、黢(qū)黑、丰稔(rěn)、脖颈(括n溃、荨(qián)麻、咯(kǎ)血、地壳(qiào)、褪色(shǎi)、啁(zhōu)啾、柜(jǔ)柳、侧(zhāi)歪,因随俗而被错读成:饿殍(fú)、臀(diàn)部、鞭笞(tái)、整饬(shān溃、水獭(lài)、鳜(jué)鱼、楔(qì)子、粳(括n溃┟住⒘袂(jué)、箴(xián)言、黢(jùn)黑、丰稔(niàn)、脖颈(jìn溃、荨(xùn)麻、咯(括ǎ┭、地壳(ké)、褪色(sè)、啁(tiáo)啾、柜(uì)柳、侧(cè)歪。

二、产生随俗错读现象的社会根源

1.缺乏自信,盲目从众。这是导致随俗错读现象的主要根源。“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通俗的解释就是“随大流”“顺大溜”。对于汉字读音,别人这么读,我也就跟着这么读。例如:悭(qiān)吝、孝悌(tì)、酗(xù)酒、桔(jié)梗,本来这样读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人因为盲目从众,随俗错读成:悭(jiān)吝、孝悌(dì)、酗(xiōn溃┚啤⒔郏jú)梗,岂不可笑?

2.听之任之,不及时校正字音。这是导致汉字随俗错读的一大原因。有些汉字被说错或读错,多数人听到以后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没有及时校正字音,反而听之任之,随波逐流。例如:熬(áo)豆腐、十字镐(括o)、压轴(zhóu)戏、乌(wū)拉草,这些词语中注音字的声调全被读错了,但一些人仍然这样读,结果是以讹传讹,一错再错。正确的做法是指出讹错,及时正音:熬(āo)豆腐、十字镐(括o)、压轴(zhòu)戏、乌(wù)拉草。

3.随声附和,不能坚持听说训练。不负责任地随声附和,是读准汉字字音的一大障碍。一些人不能坚持正确的汉字读音,而是无原则地从众随俗;不能坚持听说训练相结合,而是一味地轻信别人的读音。例如:天姥(lǎo)山、夹(jiā)肢窝、马尾(wěi)罗、屎壳郎(láng),这些加注音的字的读音全是错误的,应该读作:天姥(mǔ)山、夹(括。窝、马尾(yǐ)罗、屎壳郎(làng)。

4.得过且过,不及时查阅字典。有些人生活平庸,不求上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对汉字读音马马虎虎,,读不准字音不去查阅字典,而是鹦鹉学舌,别人怎样读,自己就跟着学,以至于随俗错读一些字音。例如:抹(mò)石灰、排(pǎi)子车、哈(hà)什蚂、拆(cā)烂污,往往被错读成:抹(mǒ)石灰、排(pái)子车、哈(hǎ)什蚂、拆(chāi)烂污。

三、汉字随俗错读现象的应对策略

1.要相信自己,不要盲目从众。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不能“无个性”地服从多数,凡是自己能读准的字音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受别人的干扰而改变己见。例如:揠(yà)苗助长、瞠(chēn溃拷嵘唷⒆栽棺园(yì)、言简意赅(括i)、心宽体胖(pán)、量(liàn溃宀靡隆⑹(shuò)见不鲜、翻箱倒箧(qiè)、力能扛(括n溃┒Α⒁灰侗猓piān)舟、呱(括保┻桑è括保沟亍⒄旯郏èuàn)之治、明成祖朱棣(dì)、爱新觉罗溥(pǔ)仪,自己本来已经把这些字读对了,但因为盲目从众和随俗习俗,把它们错读成:揠(yàn)苗助长、瞠(tán溃拷嵘唷⒆栽棺园(ài)、言简意赅(hái)、心宽体胖(pàn溃、量(lián溃宀靡隆⑹(shù)见不鲜、翻箱倒箧(xiá)、力能扛(kán溃┒Α⒁灰侗猓biǎn)舟、呱(uā)呱(uā)坠地、贞观(uān)之治、明成祖朱棣(lì)、爱新觉罗溥(fù)仪。这样做,岂不是弄巧成拙了吗?

2.做个有心人,及时校正别人说错、读错或唱错的字音。只要我们留心汉字的读音,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从一般群众的口语交际到领导干部的大会讲话,从影视演员背诵的台词到歌唱演员演唱的歌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汉字被说错、读错、唱错的现象。例如:多(duō)少、法(fǎ)子、档(dàn溃浮⒔淌遥shì)、兴(xīn溃堋⒋Γchǔ)理、给(jǐ)予、角(jué)色、载(zài)重、慰藉(jiè),被错读成:多(duó)少、法(fá)子、档(dǎn溃浮⒔淌遥shǐ)、兴(xìn溃堋⒋Γchù)理、给(括i)予、角(jiǎo)色、载(zǎi)重、慰藉(jí)。被唱错的汉字也是屡见不鲜,例如:哺(bǔ)、炽(chì)、弦(xián)、的(de)、了(le),分别被错唱成:哺(fǔ)、炽(zhì)、弦(xuán)、的(dí)、了(liǎo)。有的字唱错了,不太明显,若不仔细分辨则难以判断出来,例如:歌曲《延安颂》第一句歌词是“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歌唱者把“着”(zhe)字唱成了zhuó。有的字唱错了,能明显地听出来,例如:歌曲《我的中国心》有一句歌词是“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澎湃”的“湃”字在这里应读pài,歌唱者却把它唱成了bài,令人哭笑不得。我们在听到这些被说错、读错或唱错的汉字时,要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对我们读准汉字字音有很大帮助。

3.必须多听、多说、多练,坚持听说训练相结合。听,指听别人说话,并养成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听话过程中,听话者必须对别人说话的语音、用词、造句和内容的正确与否快速作出判断,包括对汉字的读音作出准确判断,把别人说错的字音立即纠正过来。例如:讣(fù)告、畸(jī)形、沸(fèi)点、咋(zé)舌、占(zhān)卜、逮(dài)捕,说话者很容易把它们说成:讣(pǔ)告、畸(qí)形、沸(fú)点、咋(zǎ)舌、占(zhàn)卜、逮(dǎi)捕,听话者应及时予以纠正。说,指说话给别人听,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在说话过程中,说话者必须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措词得当,尽量说对每个汉字的正确读音。对于一些难读字,应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下功夫。说话者一旦发现自己的读音错误,应及时改正,千万不能拖延时间,以免误导别人。笔者认为,听话训练与说话训练必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全面丰收。听话能力与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奏效。显然,要读准现代汉语中的字词,坚持多听、多说、多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4.必须勤查字典、词典,经常做正音练习。有些汉字的读音很难掌握,我们必须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坚持正音训练,才能记住一些特殊字音。例如:禅(shàn)让、纤(xiān)维、阿(ē)胶、绷(běn溃┝场⑻幔dī)防、估(括矗┮隆⑴冢páo)制、翘(qiáo)首、猫(máo)腰、绿(lù)林、尽(jǐn)快、经幢(chuán溃、道行(hén溃、字帖(tiè)、胡同(tòn溃、佣(yōn溃┤恕⒐叭(xuàn)、叨(tāo)扰、皋陶(yáo)、于思(sāi)、病革(jí)、等衰(cuī)、强(qiǎn溃┢取⑽蛇(yí),这些词语中的注音字都是多音字,难读难记,但它们在这些词语中的读音是固定的,只要加强记忆,经常做正音练习,就能记住它们的正确读音。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语音方面的知识,坚持多读、多问、多查、多练,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力求在实际运用中读准并掌握汉字。

随声附和造句范文第3篇

一、关注教材导学

新教材灵活地在课文前、中、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或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或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内容,或引导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文章的写法,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其实,这些文中的小泡泡既可以作为学生写批注的提示或范例,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习资源,教学生写批注。如在《翠鸟》的第3自然段旁有一个泡泡:“翠鸟的动作真快呀!”其用意是提醒学生注意段落中精彩的动作描写。教学时首先告诉学生:我们读完课文后也可以像这位小伙伴一样把自己的感受用最简练的语言在书本的空白处记录下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读文本:“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翠鸟动作快?可以把关键词圈出来,并用文字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批注写得更有深度,更具个性化。

此外,每篇精读课文后的思考题和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都是教材的导学部分,可引导学生据此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主批注。如在一次青年教师评优课上,毕玉花老师执教略读课文《夸父追日》,就是根据学习提示采用引导学生写批注的方式来感悟神话的神奇。在品读语句“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时,毕老师先示范写批注,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让学生学写批注来学习课文其他重点语句。

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啊!……读一读这段话,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神奇?

生:一眨眼。

师:就相当于一下子从老子山跑到了北京,比火箭还快!

课件出示教师的批注:赛火箭,神!(在句子“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下面)

生:像风似的……

课件出示教师的批注:与风比,快!(在句子“像风似的奔跑”下面)

师: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叫作批注。请你再来读读课文,也来写写批注。

(于是,学生再次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学习写批注,交流批注)

这样的学写批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课堂教学更简洁、更高效。

二、聚焦重点词句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感悟,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对文本人文内涵的领悟,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抓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创设问题情境:“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为什么不怕作者,和作者如此亲近?他们之间的信赖是怎么产生的?” 于是学生带着问题静静地细读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有的抓住“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一句作批注:“给鸟儿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有的抓住“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一句作批注:“知道鸟胆小,不去打扰它们,尊重它们。”有的抓住“不管它”作批注:“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撞灯绳,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那是作者的包容和爱。”有的抓住“抚”作批注:“作者对待鸟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动作充满浓浓的爱意,鸟儿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亲近作者。”这些批注都是学生紧紧围绕重点句子自读自悟后对课文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三、剖析思维困惑

学生读课文时,难免会遇到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对于学生与文本之间认知或情感上的冲突,教师应要求学生边读边思,将自己零零碎碎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使自己的理解更系统更完整,从而解决疑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后,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笔直的公路因为一棵树而弯曲,不但不方便行人车辆通行,而且多修了路,费钱、费力、费时间,这值得吗?”有不少学生听了随声附和,觉得挺有道理。看来这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教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文中具体的语句中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做好批注。然后,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明白工程师和工作人员被橡树勃勃的生命力和美感所震撼,不忍心砍了橡树;明白了他们爱护橡树,把橡树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可见,学生在思维困惑处写下疑点,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探讨、研究和解决,从而提升人文感悟。

四、叩击情感焦点

所谓情感焦点,就是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它最能叩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找得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生发学生和文本之间深层次的对话。如《慈母情深》中“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句话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焦点”,不少学生读到这里眼圈红红的。教师就以此为点拨响学生的“情”弦,让学生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所思所感,将批注写在旁边。有的学生批注道:“面对慈母浓浓的爱,作者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感动。”有的批注道:“作者手心里攥着的是母亲的心血,母亲的希望,母亲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哪。”这样的批注叩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五、拓展想象支点

很多课文在有的情节上稍有跳跃,在有的叙述上有所省略,这些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想象活动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这些想象支点,引导学生通过作批注入情入境体验、合理想象。如《检阅》一文透过残疾儿童博莱克在国庆检阅时“同全队保持一致”,让学生想象博莱克在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想象他在平时是怎样刻苦训练的。通过想象作批注,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博莱克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六、领悟写作特点

随声附和造句范文第4篇

其实,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形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作文的起点不是地方,指令和限制过多,当是最为致命的。哪儿是一个人说话、作文最初的基点呢?一句话便可回答: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既然是说话、作文的缘起,也是说话和作文的内在动力。当自己没有需要,或者是需要和要求并不那么强烈时却硬叫你去做,原本有益、有趣的事也会变成一种惩罚或灾难。比如吃饭,假如你当时并不想吃,却硬要你吃,再自然不过的吃饭也会变成名副其实的负担和无奈。与此同理,当一个人不想说、不想写的时候,你却偏偏硬逼着他说、他写,除了无可奈何应付与敷衍塞责之外还能有什么良策呢?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说、而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语言从哪里来?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们的祖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在生理学方面有许多地方与其他动物、甚至与“植物”系统的活动是相同的,只不过,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动物之上的“能言动物”。所以我们说: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7页)因此,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语表述动机的支持。《神经语言学》指出:“言语表述动机就是在语言中表达特定内容的需要,它是言语表述的出发点,是言语表述的必要动力,思想本身也由特定的动机所驱使。它既是言语交际的心理条件,又是言语表述的起点。”(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这里所说的言语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条件包括表述动机、词汇选择、语音实现。表述动机,是指话语中表述特定内容的需要。例如提出请求、交流信息、陈述思想等;词汇的选择是指“在表述动机的驱使下,说话者在组织内部言语的语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汇单位”(同上,第70页);而语音实现,即是用语音的形式把自己的内部言语转变为别人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口头言语。而作文呢,则是以文字编码的形式去再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言语。因此,作文是一个人的特定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简单说,作文当是先有表述动机,然后再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不是现在的通行的先去理解别人的指令——命题,然后再由此去编制句子或文章。这种让自己完全听命于别人的指令,用自己手中的笔“代人立言”的作文不符合自然之道。当然,这也不是说命题作文完全无用,一无是处。如果命题恰能切入作文者的心思,激活尘封于心中的记忆,促使作者能把命题迅速地转化为强烈的表述动机,那也不失为有价值的做法。但成人的设想与要求,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可写,非说、非写不可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一概否定听命于别人的作文(如秘书起草总结、计划、报告、文件,代别人写信之类)不能存在,绝对没用,而是说,这种做法很容易限制人们的思维,束缚人们的手脚,特别是对刚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来说弊多利少,尤其应当慎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言语表述动机,即是指推动一个人进行言语表述从而满足一定需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意图、愿望、想法。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把需要和动机混在一起。的确,需要与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并且此二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很短,往往是连锁反应。再加上此二者都隶属于观念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故人们常常会将此二者混淆。严格地说,需要与动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分处于心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动机可能由多种因素激发,不完全由需要引起,需要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化为动机。需要是行为最为重要的始发因素,但它往往要动机来驱使。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

需要与动机的联系是多样的:满足间一个需要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动机;一种特定的动机常常是几种需要赖以表现的共同途径。另外,需要与动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连的,但它们也偶然分开。有的需要只有在出现了相应的目标,具有满足希望和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动机。形成言语表述动机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外部诱因,它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拉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述并不都是内在需要的驱使。如言不由衷的随声附和;严刑逼供下的屈打成招等,并不是个体缺乏什么,而是外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迫使,但就其实质而论,它依然是基于个体对某种行为后果的认识而产生的。将以上两条形成表述动机的根由综合,我们借用《相似论》中一句话“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产生相似的结果。”(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所以,正确的作文教学的运作程序,首先是创设与相似基因的学生具有相似性的条件和环境(即相似的外部诱因),从而拉动他们的内需(即相似的内部需要)转化成写作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也就是说,要重视对作文起跑线设定在何处的探讨,重视对创设与学生的需要和转化为表述动机相似的条件和环境研究。一改盛行多年的只看重小学生写成的文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与规格,不断强化如何审题、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层面训练的做法。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先说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提供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的问题。按奥尔德弗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对马斯洛需要分类的修正,人的内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3种:一是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二是相互关系的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三是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牙口自我实现。总之,人的内在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分层次的。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内需更多的是后二者。也就是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能够提供满足后二者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内需就能够转化为表述的动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吧!前不久,一位青年老师上了一节《学写解说词》的作文课,下面是这节课的片断:

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参观了学校新近改建的图书馆,大家还有印象吧?为了让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上个星期,学校给改建的图书馆拍摄了一段电视录像。现在,这段录像片还缺少一段合适的解说词。因此,学校想在我们五年级征集这段录像片的解说词。今天,老师借来了这盘录像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观看播放录像带的同时,老师一边领着学生回忆参观的过程,一边做适当的提示。)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觉得怎么样?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师:刚才播放的那段录像大家可能还没有看清楚,那就再看一遍。(第二遍播放录像)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前天参观的情景,想一想,如何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做介绍。(教室内沉寂了一会儿)想清楚了吗?谁想对前来的客人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大家都想说,咱们现在不说,请)丁开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用笔迅速地写下来!(教师留下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动笔写草稿。)你看!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至少注意了这样两点:第一,他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使学生的写作变成了“有米之炊”。第二,他创设一个“让慕名而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的交际环境和目标。这样做,一方面为满足学生与别人沟通与实现自我的内需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为内需转化为表述动机注入了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交际活动有了较为明确的对象……“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让学生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和交际活动的潜在价值。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通过了情景的创设,把“学写解说词”变成了学生的愿望、动机。事实证明:在此情景之下,学生一个个文思敏捷,下笔如神。仅仅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每个人都能写了平均370多字基本通顺的草稿来。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神经语言学》将“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讲话”的动机归纳为以下的几种:

1.陈述思想,即向交际对方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

2.表示愿望,即向交际对方提出希望和要求,求对方做点什么事。

3.加强接触,为了与对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

4.表达感情,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感受、心情和评价,表示谢意和歉意,表示埋怨和不满,表示欢迎和欢送等等。

5.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承担某项责任,保证完成某项任务,提供帮助和方便等等。

6.宣布结论,向对方宣告有结论的事项,传达通知、命令、宣告答辩评语等等。

除了突发性的激情言语,如突然表现的惊感“啊!哎呀!”等,不一定有专门的表述动机之外,凡生成语言,必有相应的表述动机。(请参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74页)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上所说的表述动机,所以,课堂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感受、心情、评价;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提供帮助和方便;向交际的对象宣告有关结论,传达通知、指令。总之,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表述动机,使他在下笔之前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归纳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成功和有效做法,把内需转变成表述动机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课堂上所创设的交际情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置身其间的学生们能够十分便捷地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课堂上虚拟的生活场景变成心目中的真实;让他们觉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提笔写话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写不可。

第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聚焦,明确交际的对象与所要收到的交际效果,从而加大目标的吸引力。实践证明:交际的对象越是明晰,交际的目的性越强,个体所能认识到的交际价值就越大,由此而诱发出来的动机就越强烈,下笔作文的时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

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愤悱”的境界,他们自然会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虽然这时写出的草稿很可能在逻辑上是不太严密的、完整的,甚至有的语句还不够合理、通顺,但已经凝固下来的思维火花,已经建构好的雏形是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接下来,简单说说减少限制,大力提高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问题。所谓自主写作,乐于表达,就是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知道:“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要求过于苛刻,带着镣铐跳舞总是跳不好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自由表达。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可过严、过细。可以有限度地放宽。假如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无写作素材可选,那就可以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学生围绕一张家庭照片选材,可以放宽至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去选材。课外练笔,可以更加宽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童言无忌嘛!只要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表白,我们首先要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即便是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我们也要在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给予细致耐心地疏导。

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流露出来,老师更便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资源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