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文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范文第1篇

关键词:被动语态;非限定动词;名词化;长句

一、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的统计,英语科技论文中的谓语至少1/3是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英语科技论文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Electricity is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and daily life.(电被广泛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Many alkaloids have been obtained by synthesis.(目前已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许多生物碱)。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而很少说: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你们必须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

二、非限定动词应用多

如前所述,英语科技论文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十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这样可缩短句子,又比较醒目。

(一)动词不定式

不定式虽然不能单独做谓语,但它毕竟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因而保留有动词的某些特性。不定式有一般式、进行式、完成式和完成进行式四种。英语科技论文中一般式出现频率最高,完成式次之,进行式和完成进行式出现较少。例如:Other problems to be solved are those of moisture,air and warmth.(要解决的其他问题就是湿度、空气和温度);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age of the earth by study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alt in sea water.(通过测定海水中盐的浓度,有可能估计出地球的年龄)。

(二)分词

分词和不定式一样,虽然不能单独作谓语,但仍然保留原有动词的某些性质:可以用状语来修饰;及物动词的现在分词可以有自己的宾语;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例如:A force acting on a body may change the motion of the body.(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该物体的运动);Having finished the test,they began to study the result(做完实验后,他们开始研究实验结果);This is a clear case of electricity being converted into heat.(这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明显例证)。

三、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英语科技论文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科技英语中名词化句子可作主语、宾语、介词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同位语和状语等,换句话说,除了不能担任谓语外,可以用作句子其它一切成分。例如: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causes the change from day to night(地球绕轴自转,引起昼夜的变化);The neutrons and protons form the core of the atom.(中子和质子构成原子核)。名词化结构使复合句简化成简单句,而且使表达的概念更加确切严密。又如:Archimed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阿基米德最先发现固体排水的原理)。句中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系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强调displacement这一事实。

四、长句特殊作用

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英语科技论文中往往出现许多长句。根据长句的结构特点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由于从句多而构成的长句和由于并列成分多或长而构成的长句。

论文结构范文第2篇

文献综述可以作为论文里面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前期研究工作的个研究性总结。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结构范文第3篇

1.1算例概况

结构为二十三层外钢框架-内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1],平面尺寸及布置如图1所示,结构总高为78.3m,1到2层层高为4.5m,3到23层层高为3.3m。在结构的1、2层抽柱形成大空间,外钢框架柱、梁均采用方钢管。全部柱及加强层梁尺寸为800mm×800mm×55mm;其余的梁尺寸均为600mm×600mm×55mm;芯筒为钢筋混凝土,墙厚根据计算方案不同从200mm到600mm变化;标准层钢筋混凝土楼板厚150mm,加强层及抽柱处楼板厚200mm。钢材采用Q235,混凝土为C40。活荷载取值为3kN/m2。

1.2计算方案

计算程序采用大型结构分析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6.1,采用梁、壳单元进行分析。为了探寻剪力墙与钢框架不同刚度比以及不同位置设加强层对结构竖向受力性能的影响,采用如下几个方案进行分析计算:方案一(w2):剪力墙厚度为200mm;方案二(w3):剪力墙厚度为300mm;方案三(w4):剪力墙厚度为400mm;方案四(w6):剪力墙厚度为600mm;每种方案里面又分5种情况:⑴,不设加强层(s0);⑵,第3层加强(s3);⑶,第3、14层加强(s3-14);⑷,第3、23层加强(s3-23);⑸,第3、11、23层加强(s3-11-23)。

1.3计算结果

①变剪力墙厚度时剪力墙承担的总轴力比较(图2)

在图2所示的五种情况下,随着剪力墙厚度的增加,剪力墙承担的总轴力均大幅增加,大于20%,增加百分数逐渐减小。不设加强层时,剪力墙厚度增加100mm,承担的轴力平均增加22.05%;厚度增加200mm,承担的轴力平均增加39.17%;厚度增加400mm,承担的轴力平均增加63.55%。第3层设加强层后,剪力墙承担的轴力随墙厚增加的变化情况和不设加强层时的变化相差不大,分别增加1.3%、2.67%和4.95%,加强层以下墙的轴力随墙厚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小。设第2、3道加强层与设1道加强层时相比的平均增长幅度变化不大于2%。第3层和顶层加强时,顶层剪力墙承担的轴力随墙厚的增加变化不大,当墙厚增加100mm、200mm和400mm时,轴力分别增加2.3%、1.88%和1.96%。

②不同位置设置加强层时剪力墙承担的轴力比较(图3)

剪力墙厚为200mm时,第1道加强层设在第3层时,竖向荷载下剪力墙承担的轴力,在加强层突然增大14.8%;加强层以下剪力墙轴力增大,但增大百分比显著减小(<1.9%);加强层向上至顶层剪力墙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在第14层设第2道加强层时,第3层以下与只设1道加强层时相比剪力墙轴力增加小于1.0%;从第1道加强层以上到第2道加强层之间,剪力墙承担的轴力比不设加强层时的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但减小量低于只设1道加强层时的减小量;第2道加强层处剪力墙轴力则突然增大7.66%;第2道加强层以上至顶层,剪力墙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第2道加强层设在顶层时,第3层以下与第2道加强层设在第14层时的相比,变化小于0.5%;第3层以上墙轴力的变化与不设加强层时相比从减小9.96%向上逐渐变化到顶层的增加100.52%。在第3、11、23层处设置共3道加强层时,剪力墙承担的轴力与不设加强层时相比,加强层处均突然增大,从下向上增大的百分比分别为15.76%、6.12%和75.33%;第3层以上到第10层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第11层以上到第22层,轴力从减小10.57%逐渐变化到增大25.50%。

剪力墙厚为300mm、400mm和600mm时,墙轴力随加强层的设置位置和层数变化规律同墙厚为200mm时的一样,但受影响程度减小了。

③顶点竖向位移的比较

由于结构双向对称,故只选取对称的1/4平面内的节点进行分析,各点位置见图1(b)。

剪力墙厚为200mm时,第3层设加强层,各点位的顶点竖向位移显著减小,最大减小12.51%,最小减小4.95%,变形差由2.5mm减少为2.15mm;第3、11和23层设加强层,点5竖向位移减小9.57%,点7竖向位移增大8.92%,变形差减小为1.18mm。

剪力墙厚为300mm时,不设加强层时,与墙厚为200mm时相比,顶层各点的竖向位移显著减小,最大减小14.1%,,平均减小11.05%,但顶层的竖向变形差增大了17.2%;顶点竖向位移随加强层的变化规律和墙厚为200mm时的相同,两者相差不大(<1.0%)。

剪力墙厚为400mm时,不设加强层时,与墙厚为200mm时相比,顶层各点的竖向位移减小更为显著,最大减小22.47%,平均减小18.4%,顶层的竖向变形差增大了23.6%;剪力墙厚为600mm时:不设加强层时,与墙厚为200mm时相比,顶层各点的竖向位移最大减小33.37%,平均减小27.7%,顶层的竖向变形差增大为3.34mm,增大了33.6%。

1.4计算结果分析

剪力墙的厚度增加100mm、200mm和300mm后,墙轴力分别增加22%、39%和64%左右;由于该结构高78.3m,剪力墙厚度不会达到600mm,所以可以说剪力墙厚度每增加100mm,其承担的总轴力将增加20%左右。这说明增大剪力墙的厚度可以明显的增大其竖向刚度,“脊柱”作用明显加强,可以承担更多的竖向荷载。同时,随着剪力墙厚度的增加,顶层各点的竖向位移也明显减小。墙厚减小100mm、200mm、400mm时,顶层各点的竖向位移差分别减小17.2%、23.6%和33.6%,这说明剪力墙厚度的减小,使竖向变形更为均匀。

第3层设置为加强层后,竖向荷载下剪力墙承担的轴力,在加强层突然增大(7.75~14.8%);加强层至底层剪力墙轴力增大,增大百分比显著减小;加强层至顶层剪力墙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第2道加强层设在第14层时,2道加强层之间从下至上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但减小量低于只设1道加强层时的减小量。顶层设有加强层时,对顶层的墙轴力影响最大,最大可增大100.52%。总体来看,剪力墙轴力在加强层及其附近几层变化最大。在加强层处显著增大;在加强层以下,轴力增大,但增大幅度较小,且增大百分比逐渐减小;在加强层以上,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也逐渐减小。同时,剪力墙厚度不变时,随加强层数的增多,柱子的竖向位移减小,墙的竖向位移增大,使楼层竖向位移趋于均匀。说明加强层有较大的抗弯刚度,减小了加强层以上柱子的竖向位移,并把荷载传递到剪力墙,增大其竖向变形,很好的起到了减小变形差的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加强层设在第3层和顶层对改善结构的竖向变形最有利,再设第3道加强层时的变化已不大。

2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高层外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在竖向荷载一次加载下的受力性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增加剪力墙的厚度,可以显著的增加剪力墙承担的总轴力、减小楼层的平均竖向位移;减小剪力墙厚度可减小楼层的竖向位移差;

2.2设加强层仅对加强层及其附近几层的受力影响较大:加强层处剪力墙轴力突然增大;加强层以下轴力增大,增大百分比逐渐减小;加强层以上轴力减小,减小百分比逐渐减小;

2.3设加强层可以减小柱子的竖向变形,增大剪力墙的竖向变形,从而显著减小楼层的竖向变形差;但随加强层道数增加,竖向位移差的减小幅度减弱,故加强层不宜多设;

2.4改善结构的竖向受力性能和变形性能,应适当的增加剪力墙的厚度和设置加强层;

2.5加强层附近几层内力发生突变,设计时应对加强层相连接的构件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1]龚炳年.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模型实验研究.建筑科学,1994(2):10-14.

[2]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93-724.

[3]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邹永发,张世良,刘立华,尚春雨.超高层结构设置加强层问题探讨.建筑结构,2002(6):44-46.

[5]罗文斌,张保印.超高层建筑S+RC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差的工程对策.建筑结构学报,2000(12).

论文结构范文第4篇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个音乐都是按照舞蹈的气息、动律、风格的要求来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间乐器来完成。其中包括葫芦丝、巴乌、象脚鼓、锣,还用了一些现代的音乐电钢和打击乐。音乐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个段落还分成了(a1、a2、a3)三个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芦丝、巴乌,主要内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确清晰节奏主要4/4拍为主,音乐创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影子是用电钢作为背景音乐。上面淡淡的飘着巴乌和葫芦丝的音乐。a1段犹如在原始密林中飘荡着的一丝丝阳光。主要讲述了泥人出现了生命,一个有手有脚的过程。a2段是用电钢作的,体现出生命的蠕动,一种艰难,却没有方向的感觉。音乐稍有些现代,为的是配合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而铺垫。舞蹈讲述的是泥块在有手有脚以后,想要站立却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动却又十分迟钝。a3段又回到了葫芦丝和巴乌的飘荡中,那泥人跟着音乐在迟钝的舞蹈着,第一大段主要作为铺垫,再为整个舞蹈的进行着进一步的升华。生命的初声!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舞蹈的内容也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段音乐在原由的葫芦丝和巴乌上加上了锣和鼓,配合着舞蹈过渡。音乐节奏明确,具有一定的跳动性,舞蹈演员也跟着音乐跳动,也慢慢的灵动了起来。从一个迟钝的状态中改变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细胞而且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第二段舞蹈过渡段起决定性作用,讲诉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钝到灵的过程。

论文结构范文第5篇

(1)积雪引起的压强取0.50kN/m2,由于大风造成的压强取0.50kN/m2;(2)恒荷载数值应以厂房实际工作情况确定;(3)屋顶积雪分布系数按照设计规范中给出的系数适当提高,以项目所在地的积雪分布荷载为基础,该项目取2~4,承重钢件的重要性系数取1.1;(4)计算檩条过程中,积雪荷载取值可参照本次雪灾的积雪分布规律进行计算;(5)未受损的部件和各部件连接处也可能受损,加固设计中也应考虑这部分因素;(6)加固方案应保证实际工作方便,可操作,减少加固工程对正常生产运行的影响;(7)加固过程中应保证生产安全、方案合理可行;(8)根据实际情况,可将修复、加固工作分阶段实施操作。

2钢架加固

2.1加固设计方案

按照上述工程实例情况,基于目前加固设计标准和操作规范,结合事故检测报告中提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设计了2种钢架加固方案,进行筛选。方案一:通常厂房荷载计算只选取恒荷载,一般为50年最大风雪荷载量进行计算。这种方案计算所得的轻钢厂房强度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也不能达到设计标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方案对承重梁进行加腋处理,以缓解焊接重量,柱翼缘选择对称焊接,以提高承载能力。该方案所需焊接工作量大,对生产过程的影响也大。方案二:对上述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可知,厂房悬挂荷载较低,钢架所承受恒荷载为0.3kpa。按照上述数据可知,轻钢厂房外部构件稳定性不达标,在柱翼缘处加入刚性系杆,以缓解这一问题。该加固方案工作量较少,对厂房内部设备生产运行影响也小。对厂房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在厂房运行过程中不能有灰尘产生,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方案二进行加固处理。

2.2荷载取值范围

在计算过程中确定荷载取值范围,选择轻钢结构设计可以按照相关设计规范选取合理数值。通常情况,雪压、风压选取50年内最大值,本工程分别选取0.5kpa和0.55kpa;恒荷载量取0.3kpa,悬挂荷载量取0.1kpa;房屋自重计算得0.2kpa。按照上述荷载取值范围进行核算,该数值是按照单向刚接计算所得,而实际工作中是双向刚接,应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上述数据可见,轻钢结构中主要存在超负荷工作现象,大部分钢架外部稳定应力超过承受限值。经分析可知,保证钢架柱稳定应力不超过1,面部长度应取5.5米进行计算。此外,钢架梁所承受的应力也超极限运行,要保证稳定性达标,面外长度应取3米进行计算。

2.3刚架结构的加固

如图2所示,刚架结果加固处理即在柱间设置刚性系杆,以降低轴面外部的长度,设计规范中规定,面积应小于5.5m2,该工程计算0.9m×5.85m=5.25m2,符合规范条件。

3维护结构的加固设计

3.1檩条的加固设计

在对檩条进行加固设计中,应首先确定檀条部分的荷载数值。参考本次雪灾积雪分布规律进行计算。在进行加固处理时,应轻轻揭开厂房外顶板,为确保厂房能够正常运行,厂房内部环境不受影响,应将厂房内顶板留于厂房顶部,为缓解承载应力作用,应增加檩条数量。檩条加固设计时应结合实际积雪荷载量和分布范围,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的檩条位置和数量进行加固设计。积雪较少的位置处檩条可以不改变布设位置,在原檩条位置加设2.5毫米厚的C状檀条;在积雪符合较大的区域,在原檩条处加设3毫米厚的C状檀条,加设的C状檀条高度应与原檀条保持一致;在积雪最严重的区域,可利用25a热轧槽或者H型钢檩条焊接到原檀条位置,对受损部位进行焊接修复处理,以加强原檩条的承载能力。

3.2其他结构的加固设计

屋面支撑材料的加固应遵循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加设刚性系杆以提高屋面整体的承载能力,同时,设计者还应考虑实际加固施工的可操作性,选取最方便可行的设计方案。墙梁加固设计中,可在需要加固的墙梁部位增设一道墙。悬挂梁加固时应在连接处加设刚性系杆,以增强梁的承载力。雨篷加固,可将槽钢焊接在横梁上,增大衡量的抗扭强度。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