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应用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训练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抓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呢?
一、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大家都知道,解简单应用题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那么,怎么叫做打好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笔者作如下一些具体的分析:
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解答一切应用题的重要基础。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
2、使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学生容易弄清的。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因此,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通过操作和直观,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所学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形成了表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初步形成概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教学,学生对每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有一定的分析思路,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也就不需要再教什么计算公式。
二、重视教学解题的一般策略
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性问题。这在现今的信息社会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成为能够处理信息的人,通过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解题的一般策略是一个重要途径。关于解题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条件和问题的收集。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楚题里给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解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里的问题和所需的已知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的题目。也可以适当出现一些有多余信息的题目,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简单应用题或复合应用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通称综合法;另一种是从问话入手,通称分析法。综合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
3、拟订解答计划。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在小学数学中,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则没有必要,只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才有必要,而且有时边分析边拟订解答计划边解答,往往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从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来说,还是单把它划为一个阶段为好。拟订解答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成几步,每步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成果。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表明学生对所解的题目有了整体上的理解,同时又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规划。能否在解答之前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4、解答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进行哪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正确结果。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既重视思维的过程,也重视思维的结果,达到正确解答应用题的目的。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往往学生把算法选对了,但把得数算错了;或者竖式里的得数算对了,最后抄错了数。因此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应用性问题 教学 障碍 策略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人们提倡学有用的数学,对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就显得更重要了。从整个数学的历史发展看,理性探索与现实需求是数学发展的两股推动力,今天的数学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决既是数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常出现一些困惑,许多学生甚至惧怕应用题,产生畏惧心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对应用题的考查也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而学生对应用题的解决往往失分较多,总体来看,学生对应用问题无法读懂题意,不能去伪存真,无法正确建模是最为突出的一些表现。笔者从学生错误的成因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略作分析。
一、学生对应用性问题产生错误的原因
1.学生对应用问题的语言障碍
一般来说,数学应用问题的文字语言叙述比较长,加上大部分学生对其涉及的数学情景比较陌生,学生看到应用题就产生“畏惧感”,甚至很多都不能正确的读完题目,看到几个生涩的词语和难懂的语句,心理严重受挫,更难以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致使无法正确解答。
2.从应用题中获取信息的障碍
在数学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中,新名词或专业术语多,变量多,互相关联的因素也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将问题化归成数学问题。由于学生阅读能力受限,对题意理解不透, 尤其是其中的等量关系、不等关系、前后联系等认识不清,无法找到正确的有用信息,做不出目标函数,无法列出正确的关系式。
3.学生对应用题不能正确建模
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要求相对较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题目所涉及问题不能读懂,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到位,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找不到,一些等量关系不清晰,造成学生不能对应用题进行正确建模,无法顺利解答。
二、应用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1.做好对数学知识的归纳
一般来说,对应用题的解决程序是:通过细致的审题读题,寻找里面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计算求解然后验证。而高中数学中应用题的常见类型多是与函数、方程(组)、不等式(组)、数列、导数等有关的题型,这些是最容易考的一些模型。解决这类问题一般要利用数量关系,找准目标函数,列出有关解析式,然后运用函数与导数、方程、不等式、数列等有关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一道题目可能有较多的建模思路,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或运算过程少、技巧性不强的数学模型来解答题目,一般来说,可采用下列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1)双向推理列式,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运用所求结果进行逆向搜索;(2)借助常用模型直接列式,如: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可建立指、对数方程模型;行程、工程、浓度问题可以建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拱桥、炮弹发射、卫星制造问题可建立二次模型;测量问题可建立解三角形模型;计数问题可建立排列组合问题;机会大小问题可建立概率模型;优化问题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表明,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所遇到的困难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的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不会列出目标函数。这与传统数学教育只重视逻辑推理,轻视应用,脱离实际的弊端有很大关系。为突破难点,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编拟或精选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励他们去想、去思考的练习题;教师的教法应侧重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概括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学生自己去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才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转化为数学思维活动过程。①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思维。②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这样便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弱点,能够沿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③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如何审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要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独到见解的行为,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数学的习惯。
3.教学中应注意的方法
应用题的教学应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相配套,与教学要求相符合,与课堂的教学进度相一致,不可随意加深、拓宽,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脱离学生的实际。同时应用题的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以利于排除学生畏惧数学应用题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应用题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以及测试评估都应考虑其应有的地位。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搞一些专题训练。让学生广泛阅读,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排除学生理解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实践障碍。数学应用题的语言是情境语言,它与数学语言有一定差距,教学中可以采用画示意图、列表、甚至动手操作的办法来沟通它们的联系,寻找它们的区别,为问题的数学化铺平道路。让学生亲历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或研究性课题,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让学生能直面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现实世界,关心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样当学生面对以“书面知识”形式出现的应用题时,就可以带着个体的经验去审视,去思考,去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小亚.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数学通报
【关键词】培养 解答 应用题 能力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
1. 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2. 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2.1 常用的分析方法。
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
2.1.1 综合法。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
2.1.2 分析法。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中有的可能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再把未知的条件做为中间问题,找出解这个中间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2.2 特殊的分析比较。
有些应用题由于结构比较特殊,单纯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还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再掌握一些特殊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常用的特殊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 转化法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不同,转化的方法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
(1)把一事物转化成它事物。
例:妈妈买了3千克桔子和4千克苹果,共花了23.4元。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桔子的1.5倍。每千克苹果和桔子各多少元?
(2)运用"同样多"的概念进行转化。
例:二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4倍。三月份甲比上月多得奖金8元,乙比上月少得奖金2元,三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6倍。问三月份乙得奖金多少元?
(3)利用常识进行转化。
例:一个水塘里有一些龟和鹤,足数共120只,鹤的只数是龟的3倍。问龟、鹤各有多少只?
(4)图形的转化。
因为本文是谈应用题教学,所以关于图形的转化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综上所述,凡是能用转化法解的题目其本身都必定存在着可转化的条件。用转化法解这种题时,关键是要正确地找出转化的条件。
2.2.2 假设法。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载有鸡兔同笼问题,其解题方法应用的就是假设法。
3. 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途径
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了呢?回答是"不见得"。打个比喻,一个游泳运动员掌握了游泳的理论,而不下水刻苦练习,也是游不出好成绩的。游泳是如此,解应用题也是如此。因此,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怎样训练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3.1 训练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应用题。
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的、前后无矛盾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纲》要求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也只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3)节约时间。
思维是畅通的呢,还是不畅通的;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有等学生把题目做出得数来才能判断他们是否分会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会大大增加。
3.2 训练看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这样训练的目的,既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训练方式各年级都可使用。
3.3 要训练学生会把一道简单应用题扩展为多步应用题。
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看清怎样把一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隐蔽起来,变为间接条件;看清一道多步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学生看清这一过程后,在分析应用题时,就能顺利地把隐蔽条件找出来,并转化为已知条件,这样必将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1教学方式死板,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室习惯“满堂灌”,不给学生留一点自由的时间消化知识,也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时紧张的时候,甚至一节课能够从头讲到尾,还拖堂数分钟方能将课程内容讲完。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往往是最低下的,不仅教师备课吃力,授课费劲,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疲惫不堪,毫无兴趣。但是实际上,学生预习课文的时间还不到一节课的四分之一,而且不清楚的地方也远没有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那么多,教师的苦口婆心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有的教师满堂灌仅仅是为了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已经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完了,已经尽到了做一名教师的责任,殊不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1.2教学与实际脱离
应用题之所以称为应用题,关键在于其具有应用性,但是当今数学应用题教学似乎已经扭曲了应用题最原始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已经不是为了运用数学,而是为了学会运用标准的模式去回答问题,得到分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学习一门学科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学习数学应用题毫无意义,将很容易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即使教师把理论解释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不会因此而对数学产生好感,反而会将之视为自己的一个包袱,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辛苦。
2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基础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不能够忽略,例如一些基本的三角公式,定理,以及一些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X数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例如在08年可以讲述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等,10年可以讲述上海世博会,14年可以讲述马联失航等问题,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仅仅是水立方鸟巢的设计就涉及许多几何问题、单价问题、工程材料运输等,又能与速度路程等问题联系起来。而运动员的花样表演,力量角逐,速度比拼等赛事也能够简化为许多数学模型。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设置一些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述几何面积求解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几何平面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对公式有更深的印象,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学习,与人合作的乐趣。
提问也是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教学问题,并且按照学生平时的教学表现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提问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同时提高学生的警惕感,督促学生不放松平时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如果该生回答不出问题,教师也不应该批评学生,而应该勉励学生,并且提醒学生下次有可能继续提问。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题的印象,又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其更加重视对数学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模式,学会学习数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风格。
2.2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上数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不能够脱离实际。在运动会比赛上,在交通公路上,在买卖市场中,在无垠大海上,在科技前沿领域里,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在讲速度追及问题的时候,可以以航海为背景,逆水行船和顺水行船和相对,相向行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讲授例题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画出关键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放到速度模型中,一一对应,并且将相关的比赛追及问题,汽车追尾等问题与之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有关速度追及问题的应用题。
3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融入生活
Mathematics needs us to apply the applied exercises teaching to life
Zhu Hai’ou
【Abstract】If the applied exercises is separated from life and practice and j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olution, they will be like the wood without root, emptily and feebl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quipment in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is more laggard an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has not been popularized, if we want to get an excellent effect in teaching the applied exercises, what teaching strategy should we adopt? The answer is that the applied exercise teaching should be applied to life.
【Keywords】Applied mathematics exercise Applying to life
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应用的问题,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离开了生活实践,只重视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就如无本之木,空洞无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在农村小学设备比较落后,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应用题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让新授前的预习融入生活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让学生先自学例题的做法,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让一些学生失去了新鲜感,上课提不起精神。如果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他们的生活情况,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去问,积极去搜集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中的真实数据,提出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对于孩子们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他们兴致勃勃,很乐于去完成这项预习。例如在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给了学生这样的预习要求:“你家种养了哪些东西?回去数一数、问一问,看能收集到哪些数据?”这种预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例题教学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说说在预习活动中搜集的数据。有的说,他家养了150只鸡,总共卖了750元;有的说,他家有2亩地鱼塘,今年共卖鱼1000多千克;有的说,他家有200棵桔树今年有了收成,收获了4450千克,共卖了2.3万元……我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数据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用“平均”这个词提出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这下子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大家各抒已见,热烈地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再引导他们进行列式和计算,由于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或见闻,易于接受、理解。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在教学中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