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适合员工的培训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除具有一般课程开发的特点外,还应有符合企业培训自身的特点,主要是针对性强、专题性强、案例教学多、学生参与程度高。关于培训课程开发应注意的相关理论主要有成人学习理论、激励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
一、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教学要素及开发的资源依据和原则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要素主要包含目标、内容、教材、模式、策略、评价、组织、时间、空间九大要素。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资源依据是以学习者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依据。培训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系统综合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其中,应特别注重最优化原则。
二、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建构
企业培训能否有效实施,能否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学习需求,归根结底依赖于各类课程的成功开发。在设计适合于企业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型时,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开发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培训课程设计阶段、培训课程编制阶段、培训课程实施阶段和培训课程评估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使得培训的效果锐减。
(2)强调被训学员的参与。学员将参与到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而且对每一阶段都要进行评价与反馈。在培训课程编制阶段,学员将参与到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及确定培训需求的工作中。直到培训目标的确定,都有学员和培训者的许多合作。
(3)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始终,使每一阶段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三、企业培训课程设计
(一)企业培训需求的确定
培训工作的起点始于培训需求的确定,在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需求的确定是重要的依据。从本质上说,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需求导向型”的模式。
(二)培训课程目标确立
在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立可以使抽象的培训目的转化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并指导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
在企业课程开发中,企业课程目标可以分为项目目标和学习目标。项目目标是指某一项目学习的总体目标,即要明确学员完成培?后能够做什么,是培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习目标是在具体的课程之内展开的,它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它必须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学习要求作非常细致的分解,它是项目目标的具体化,是为了达到项目目标在每一学习过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训课程的编制
在确立培训课程目标后,下一步进行的是培训课程的编制,其工作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规划、培训课程的编排和培训方法的选择。
培训课程的规划主要是确定培训课程的结构,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培训课程在纵向结构上可以分成长期培训课程和短期培训课程。横向结构主要考虑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部培训对象,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二是企业外部人员,主要是指企业外部顾客以及经销商、商等(本文只研究内部员工)。
关键词:培训体系 培训管理 培训课程 培训师资 培训评价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但经营环境变得复杂多变,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构建知识型企业是大势所趋。知识经济带来了经营管理方式剧烈变化,企业管理也从单纯的注重效率提升转向了组织适应能力的发展,从侧重内部流程转向适应外部环境。
随着人力资本、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是共识。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挖掘员工内在潜能,即不断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而这主要通过企业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机制来实现。如何结合先进和科学的培训发展理论,构建适应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培训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
企业要基业长青,育人非常关键,需要以使命感的方式去做人才工程,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工程的有效支撑。人才培养体系中培训体系是关键,在建立培训体系过程中,需要认识并理解企业培训本质,梳理并建立培训管理流程,打造良好师资队伍并健全评估制度,以企业发展、岗位工作和员工需求三者为中心识别培训需求,最终建立起矩阵式的培训课程体系,帮助员工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如何构建企业的立体培训体系,在此以笔者公司的培训实践为例,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
一、搭建企业培训体系架构
打造好企业的立体培训体系,必须搭建好企业的培训体系架构。培训体系应来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立足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培训体系框架首先要建立坚实的基础——培训管理体系,以制度、机制和流程规范培训的管理,对培训的相关环节形成保障;其次是搭建好培训体系的支撑: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师资体系和培训评价体系,将各种培训资源落实到培训的四个环节:需求、计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以上述基础和支撑建立的培训体系,才能构成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工程,进而支撑企业的人才战略,并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切合。
二、建立规范、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
完善的培训体系应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日常培训工作纳入常态督察活动中。根据培训体系大厦模型(见图1),建立完善的、易理解和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包括:培训日常管理制度、培训流程与过程管理制度、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不同培训形式的管理办法以及内部培训师的管理制度等。
1.培训流程与过程管理制度
针对培训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与执行,直至培训效果评估与转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规范各环节的作业方法,以打造一个顺畅、有效的培训管理流程,包括培训需求调查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培训实施管理、培训评估管理、培训积分管理、培训档案管理、培训系统操作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
2.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
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能对培训工作起到导航标的作用。为做好培训工作,企业应完善与培训相关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在健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奖励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优先培训和重点培训。
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可以分为员工层面和部门层面:第一,为了保证员工掌握岗位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培训的参与,设计培训积分管理、培训考勤管理等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员工培训后在岗位中的能力与绩效提升,设计岗位能力管理、晋职培训管理等管理制度;为了加大培训师的吸引力,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设计内部培训师管理、培训课酬管理等管理制度。第二,为了让各部门的培训工作持续进步,设计优秀培训部门评选等管理制度。
3.不同培训形式的管理办法
企业同时还应鼓励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培训方式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内部培训模式,如OJT(在职培训)、外出培训、外请专家讲授、出国考察,以及学历教育等,并针对性设计不同培训形式的管理办法,如在职培训管理、入职导师管理、外训管理、内训管理、出国培训管理、个人进修管理等规章制度。
三、打造领域多元、实践育人的培训师资体系
企业的培训师资体系一般由内部和外部师资组成,内、外师资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内部培训师
企业的内部培训师可以分为高级培训师、中级培训师和初级培训师,并对每个级别讲师进行定位和赋予相应评定标准,除此以外,企业还需要培养大量的OJT培训员和一般培训员。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优秀课程评选、OJT优秀培训员的评选以及其它优胜劣汰机制,不仅可以使内部师资的素质和授课水平不断提升,还可以成为员工职业发展与晋升的重要渠道。
2.外部培训资源
企业除了内部培训师外,还需依托外部的培训资源。对外部讲师的要求应当把握两个基本思路,即拓宽选拔渠道和严格培训讲师的选聘标准。大学专业讲师和教授是重要资源,而专业培训结构和行业内标杆企业管理者等也是外部的理想资源。对于外部培训资源,应当重点评估其服务企业的相关性、课程教材的适合性及实战性,而在与其共同设计企业培训方案时,可与企业领导、管理层探讨经营与管理方向,以提升组织的能力,使外部培训师起到培训和咨询的双重作用。
3.企业内部培训师应具备的能力
对于内部培训师,其选拔、管理是重点,而其具备的能力要求,则是其中的核心,应重视培训师如下几方面的能力要求:
(1)要有企业相关的经历或专业知识。企业内部培训师应具备企业的管理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否则在讲授课程时就很难把握知识运用的重点,也很难跟学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降低培训效果。
(2)要有教授内容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讲授内容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条件,外行指导内行会有不小的问题,培训师必须要在所授课程的领域有资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3)对要培训的课程也应该有相关的经验。企业的运作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经验也许能在理论上能够对问题解释清楚,但对于具体业务的操作常常会缺乏实质性或常识性的知识,所以在选择培训师时有相关的经验是必要的。
(4)有讲课的经验和技巧。良好的表达和沟通技巧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现场学习氛围的重要方面,企业的学员是成人,大都具有一定的背景或经验,更需要讲师在此方面能够吸引或让学员快速进入状态。
(5)熟悉各种教学材料与工具。培训师要有编写PPT能力,会使用投影仪等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企业培训必须要使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以使培训课程对学员更具有吸引力,培训效果更完美。
四、建立基于企业发展需求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
为了能给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并设置了矩阵式培训课程体系,合纵连横,满足了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员工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示例见图3所示。
为了提高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培训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培训课程开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以能力为中心。企业培训的目的是改善目前行为,提高被培训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最终绩效,所以培训要以提高员工能力为中心。第二,相关性。所有培训课程开发必须要和组织的发展要求紧密联系,和岗位及工作要求相关,并适度兼顾组织的发展战略要求。第三,前瞻性。企业的发展要保持超前的思维和市场的前瞻性,员工的培训要跟随企业的战略,因此企业的培训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组织成员有新思想、新知识。第四,针对性。依据企业各部门业务特点的不同,在不同时期由于其发展目标、任务不同而有不同的培训需求。不仅如此,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也要设计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培训目标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这就是培训的针对性。第五,实效性。培训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岗位工作能力,进而促进业务及组织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强调实效性,使受训者在学习之后有用、能用、会用,用后有效果。第六,经验共享。每个受训者都是有一定知识和经历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会使培训的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组织实施中一定要把受训者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营造开放宽松的氛围让学员之间得到更多分享。
五、多层级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许多企业培训往往“重培训不重评估”,没有将培训评估环节对于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绩效改善方面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也没有重视培训评估环节对以后培训的促进和完善作用,因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培训循环。在此以最常用和最经典的柯式评估模型为导向,设计培训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的研究,最早是Kirkpatrick 1959年提出的四层次模型(简称柯式模型)。这四个层次分别为:一级评估即反应层评估,这是培训评估的最低层次,主要了解学员对于培训项目的看法和实施的主观感受;二级层次即学习层次,主要评估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技能;三级层次即行为层次,一般由上级、同事、下属、专家或客户等观察学员经过培训后,行为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是否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之中;四级评估即结果(绩效、效益)层次,这是培训评估的最高层次,主要是对学员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以及组织绩效的提高程度进行评价。
企业为保证培训实施后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发现优缺点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多采用该评估模型进行相应的培训效果评估,同时还需要结合其它多种形式,如项目课题制、学习捆绑制、成果汇报等,将学习的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培训评估具体实施见表1:
除了对培训课程进行效果评估外,更需要从评估学习和发展系统整体有效性,对整个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培训体系的完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员工、企业绩效以及培训满意度与各种培训效果,对培训方法与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实施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六、打造培训体系效果的保障
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设计和实施,可以将培训转化为实效。如果要使培训生根落地并长久生效,就需要培训后的保障,那就是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衔接。
企业需要遵循“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的用人思想,需要建立良性的内部流动机制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每个员工都可以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赢发展。要想实现此目标,需要培训来帮助,让员工在选择这些岗位前能够通过培训让自身具备相关的基本条件,而在进入新岗位之后,也需要有培训去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胜任该岗位。同时,培训体系要落地,帮助员工通过培训提升达成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非常重要,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也是培训体系效果的最终保障。
一、中小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前期分析不完善
培训前期分析是培训的起始环节,直接决定了是否开展培训,对谁进行培训以及开展什么样的培训。现在的中小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然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有的企业甚至把有没有参加培训,参加了几次培训作为员工考勤的指标,虽然表面上进行了培训,可是实际的培训效果却不理想,导致企业投资增加却收益甚微。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培训前期分析或者分析不全面。
(二)培训课程设计不合理
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一般通过引进外部的培训资源来进行培训。对于这些引进的资源直接拿来进行全员培训,没有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进行课程的差异化设计,也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加工,这样就会出现课程内容、员工的实际工作、企业的长远发展三者之间不能有机结合。还有的企业一门培训课程用了几年,却没有意识到当初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这样的培训非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更是对企业和员工时间的一种浪费。
(三)培训方式单一
中小企业在培训方式上很多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讲师在上面讲,员工在下面听。这种任何内容的培训都采用单一方式的培训很容易使得培训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减弱。
(四)忽视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效果评价是对培训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也是不断改进培训方案的依据。中小企业中几乎没有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来衡量培训收益。有的企业对培训很重视,还有专人负责培训效果调查问卷的收发和结果统计。但是问卷的设计不合理,填写质量不高,信度和效度都不能达标。虽然看似做足了功夫,得到了评价结果的数据,可是这些数据没有什么大的参考价值,培训对于员工的实际工作到底有无帮助也无后续的评价。
二、培训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充分进行前期的培训分析
按照现代教育技术中教学设计的理念,前期的培训分析应当包括员工的特征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目标分析。
1.员工特征分析在企业中,每个员工有自己的角色定位,负有不同的工作职责,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心理特征。培训要针对不同员工的特质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
2.培训需求分析一个好的培训需求分析能够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企业的培训需求要从市场环境、人员现状和企业现状三方面来进行。
3.培训目标分析通过培训要使哪些人提升哪些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二)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合理地设计,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艺提升、管理层的领导力培训,这些需要差异化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对员工起始能力转变为终点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详细剖析的过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内容分析方法进行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另外,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培训课程的内容和理念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寻求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为企业培训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不仅体现在现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还体现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上。根据不同岗位的培训条件和培训内容,在培训策略和方法上,可以选择示范模仿、任务驱动、情景陶冶、虚拟仿真实验、头脑风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或者多种;在培训的具体实施上,可以选择远程培训、移动学习、MOOC等方式。
(四)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
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让员工对培训本身进行评价,二是对参加培训后员工的绩效提升进行评价。
1.对培训本身进行评价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对培训本身的评价涉及培训资源和培训过程的评价。培训资源的评价是对培训课程设计、所用媒体技术及培训师的能力态度等评价,培训过程的评价是对培训方法、培训形式的评价。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是保证评价有效性的前提。加强员工对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让其意识到他们的评价能为以后的培训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在结果统计方面,可以使用问卷星等开放的问卷调查平台,同时配合访谈法。
2.对员工的绩效提升进行评价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员工个人能力和企业目标之间的绩效差距。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同培训相关联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三、总结
在企业培训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经营者一方面高呼员工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训又被置于次要位置。对培训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1.1 培训无法产出效益 企业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而培训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却是间接的,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不少人认为可以通过减少或免去培训工序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实际上,培训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工作不熟练、归属感不强、跳槽频繁等现象,造成更大损失。
1.2 培训就是“为他人裁嫁衣” 受训员工离职率高是企业普遍头疼的问题,这也成为培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实,人才流失的关键是企业没有一套合适的留住人才的系统化培训体系导致员工忠诚度不够。
1.3 培训人才不如猎取有效 从表象看,培训的过程费时、费力、费钱,“挖人”则省时、省力、省钱。其实这样做的弊病会慢慢显露出来。一方面,员工觉察到自身学识并未明显增加,发展与晋升空间有限,忠诚度会降低;另一方面,外部猎取的人才往往在价值观与理念上都相对共识度低,盲目挖人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
1.4 培训就是培训部门的事 很多人都认为培训做好做坏都是人力资源部自己的责任。其实,在一个组织里培训需要多方面支持形成合力,需要形成培训和学习的良性气氛和习惯。如果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自身力量,是做不好培训的。
1.5 跟着别人培训 有些企业的培训比较喜欢追逐潮流,而不在意是否与自身相关。至于这些培训对企业到底有没有用,大都只有一个感性认识,很少有理性分析。有不少流行的培训内容确实比较好,但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适用,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更要把培训资源放在首位,科学选择适合方案,不能跟风盲从。
1.6 培训就是讲课 很多人不自觉地把培训和讲课划起等号,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员工往往是有证有书,却无才无能。培训的方式在不断改进,更多优秀的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实战演练、角色扮演法、模拟与游戏法等,使员工在切实操作中真实感受培训的不凡效果。
1.7 培训效果必须立竿见影 很多人认为只要培训就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更多培训更重视的是长远效果,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生产力需要时间消化。企业不仅要努力创造让员工学有所用的实践机会,还要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激励与督导,才能发挥出预想的效果。
2 系统化培训体系构建
2.1 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创建学习型组织 正确的培训观念能将企业向学习型组织引导,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弥漫于企业整个群体中,员工凭借培训实现个人价值,企业通过培训大幅提高绩效。形成上至企业高层、下至企业普通员工对培训的支持文化,领导重视培训,经理参与培训,让培训成为员工成长的推助器,创建学习型组织,应成为培训的方向性目标。
2.2 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组织系统 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组织系统,是有效开展培训的组织保障。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的组织保障系统也应该及时跟上。为尽力发挥培训作用,需构建跨层次、跨部门,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培训责任组织架构。如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和培训工作小组,培训工作小组成员按培训需求确定,在培训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培训领导小组需要培训工作小组的大力支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3 建立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体系 培训需求分析指在筹划每一项具体的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中心工作人员,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技术,系统考察与分析各部门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培训或是需要什么培训,进而确定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培训需求分析应从组织、职务和员工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在组织层面,通过对组织的目标、特质、资源、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地找出组织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职务层面,按照担当职务所需要的能力标准、职能标准,对各部门、各岗位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组织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从而确定培训的需求架构。在员工层面,应对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的工作过程、结果以及态度进行考核评价与差距分析,来确定需要和应该接受培训的员工以及培训的内容。其重点是对员工个人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员工个人考核绩效记录、员工自我测评、员工知识技能测验和员工态度测评等。
2.4 建立系统的内部培训师体系,完善培训课程体
关键词:岗位序列 培训体系 构建
一、依岗位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据岗位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然是主流。岗位是企业组织构成中的最小组织单元,是企业具体业务的载体。依据岗位搭建组织结构,按照岗位的任职条件将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达成人事匹配,同时划分不同的责任和权限,利于形成稳定的管控程序,便于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于管控,权责清晰。依据岗位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层级清晰,分工明确,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岗位分配有不同的权力,承担不同的责任。公司高层下达的指令沿着清晰的路径通过层层传递到达一线,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履行岗位说明书规定的职责,有指定的汇报对象和管理对象,确保政令统一,有条不紊地完成计划目标。由于各岗位有明确的分工,当计划拖延迟迟不能完成时,可以进行层层排查,及时发现责任漏洞,起到有效的监督管控作用。
2.员工薪酬的依据是任职岗位的劳动价值。岗位的职责与特征是决定员工所能做出的贡献大小的基础平台。员工薪酬的高低与所任职岗位劳动价值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每个岗位的劳动价值按照劳动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劳动要素分级分类建立评价标准通过岗位评价来确定。依照岗位价值确立的工资是薪酬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劳动者从事工作的补偿功能。各个岗位高低有序分层排列,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岗位根据不同的岗位价值确定不同的薪酬水平。同一层级的部门经理具有不同的薪酬水平,真正使得岗位价值合理回归,达到内部公平。
3.员工的发展通过岗位晋升实现。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依据岗位建立的,各个岗位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与任职条件,员工如果想进一步发展,需通过不断地转换岗位。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员工的发展主要有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种途径。如果员工发现自己另有所长,更适合另外一种工作,可以横向转换到别的岗位。员工也可沿着某一专业,纵向发展,比如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
二、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构建步骤
1.建立岗位标准序列。第一步,工作分析,这是体系构建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职位说明书。第二步,按照岗位的基本职能将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类别,如职能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营销类等。第三步,将各类岗位按照层级和管理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拉开层次。行政管理类的分级通常根据职级、职位的高低,技术岗位进行分级,要考虑实际存在的技能差别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四步,确定各类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岗位的相对价值,这要以岗位评价为依据;二是劳动力市场价格。比如,技术专家与部门经理处于同一等级,其依据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技术专家的市场价位与部门经理的市场价位大体相当。
2.更新培训理念。企业培训是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以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对企业目标的贡献,企业所作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各种努力。培训是企业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企业的效益,而是主动地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发现人才、建立企业的文化。
3.制定培训规划。根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和员工实现高绩效所应当具备的素质,设置不同序列不同层次的固定培训课程。固定培训课程分为两类:基于任职资格标准的培训课程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类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并参考对相关人员的调查,设计出培训课程。除设计固定的培训课程外,每年结合员工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贯彻实施。
4.培训管理与激励。设计日常的培训管理及培训激励制度,关键是把培训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成绩如何与物质奖惩、工资等级升降联系起来或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前者属于外在激励,后者属于内在激励。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已引入我国并蓬勃发展,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企业应从现状出发,积极推行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京生.人员培训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