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89-90页的例1及“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趣题引入,初步感知。
师:听说我们六(1)班的同学都是最棒的,都喜欢做一些有趣的题目,是不是?引入“替换”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旧知铺垫:
出示: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3、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720毫升中,既有1个大杯的容量也有6个小杯的容量”,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是产生困难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两种未知量。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
师:也就是要知道这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对吗?
师:这两种杯子之间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
生:可能是倍数关系,也可能是相差关系。板书:倍数关系相差关系
2、体验策略,解决问题
(1)倍数关系
①出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师:好,现在老师给他补上一个条件,读题。补上了一个什么条件?
生齐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师:这则信息还可以怎么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②师:你能说一说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大杯的容量与小杯的容量不一样,怎样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能不能想到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提示可以画图表示。
③汇报想法,让一两个相同方法的学生带着作业到展示台上说一说,有图结合最好。重点说替换后数量之间的关系。(师再课件演示一遍)说说替换的依据。
④师:还有不同方法的吗?再让一个不同方法的学生带着作业到展示台上说一说,有图结合最好。
⑤检验作答: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⑥回顾反思: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想一下,还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替换的?我们是怎样替换的?替换之前和替换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完成板书:杯子数变了,总的容量没变。
(2)差数关系
师:如果大杯和小杯之问不是倍数关系呢,还能替换吗?
出示: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20毫升。
师:你能说一说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大杯和小杯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你想把什么杯子替换成什么杯子?
师:思考:替换以后各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讨论,也可以画图讨论,列式计算。汇报交流。
师:有难度了吧,好,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师:如果7个全是小杯,一共有多少毫升:
好学生说:700毫升。
师让结果是700毫升的学生说一说。师再课件演示一遍。
师:想一想,倒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指名交流,电脑动画演示过程,指名说想法,鼓励学生列式。
师:如果把6个大杯替换成6个大杯,想一想,倒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指名交流,电脑动画演示过程,指名说想法,鼓励学生列式。
师:同样,这题做完要做什么?
生:检验并作答。
师小结:当两杯之间是相差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策略解决?替换之前和之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完成板书:杯子数量变了,总容量没变。
三、学以致用,应用“替换”的策略
1、[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可以把书打开到90页,看书后的练一练,可以先完成图,再列式计算。
2、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
4、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交流。口头检验。
四、拓展提升,扩展“替换”的策略。
1、通过今天的知识,你知道题中x和y 的值吗?
X=4Y X+Y=15 X=( ) Y=(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1册第89~90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洪老师想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2、过渡:还记得我们上次秋游吗?我们来看看六(2)班的同学在秋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题目。
六(2)班40名同学和姚老师、张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成人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和每张成人票各多少元?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0067-02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师:农家乐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喜爱了,这不,明明家的农家乐打算在暑假前开园,今天我们就先去打探一下进度吧。(出示农家乐热闹景象)
出示例题(根据情境适当改编):农庄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现在长8米(出示一长方形),预计开园时,花圃的长将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通过题目给予的信息,你能一下子就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几名学生叫起来:不能)
师:(稍等)看样子有一定困难,你准备怎么办?
生:画图看一看。
师:那就赶紧动手试一试吧。(学生尝试画图,师巡视)
(挑选有代表性的学生练习,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学生的图片)
师:你觉得这样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
生1:这样画就不是长方形了,应该把右边的一条宽补上。
生2:图上应该标上数据。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要让别人看到图后就对题意一目了然,这样的图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学生回答将图补充完整)
8米 3米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增加的3米长你们的图画得有长有短,该怎样来确定呢?
生(纷纷):跟原来的8米比较一下,估计一下就好了。
师:现在请刚才画图不是很准确的同学将自己的图做个修改。
(生操作)……
片断二:根据实际情况,叔叔在建设葡萄园时将一块长50米、宽40米的长方形田地的长和宽都增加了10米,这块地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你觉得它与前面几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长和宽同时发生了变化。
师:该怎样思考呢?想不想挑战一下?
生齐:想。
(学生动手画图计算,师巡视指导后组织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1:我采用画图计算,(50+10)×(40+10)-50×40,用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生2:我在图上增加了一条线(老师请他在实物投影仪上边展示自己的图边说),把增加的图形变成两个长方形,用40×10+60×10=1000(平方米)。
师:这样的做法行吗?
生(齐):行。
(几个同学纷纷举手:我还有,我还有)
师: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了,(指一生)你说。
生:也可以竖着画一条虚线。
师:对啊,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很多题目都会有不同的解法,有些巧妙的解法会因为我们的善于思考而呈现出来。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同学不是这样解答的,有的同学直接计算10×10,有的同学分步计算50×10+40×10,但都出现了错误。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肯定没有画图。
师:现在对照图看一看,你们所列的算式其实求的是哪一块面积,缺少了什么?
(稍等片刻)
师:请没有画图而出现错误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以为很简单,没画图少计算了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生2:以后计算一定画图。
……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画图的策略,并且在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形成自觉、灵活、有效地选用画图策略的态度和能力。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让学生体验策略要比学生学会怎样用策略更为关键。
一、体验“策略”的必要性
想要学生形成策略意识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解题策略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片段一中,教师把握住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教师不是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二、体验“策略”的可操作性
策略意识的形成需要积极的引导,在学生运用策略时,让他们体验到策略的“可操作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片段一中教师根据学生画图中的典型问题对画图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了指导,学生由此掌握了画图的“诀窍”,到了片断二中学生就能灵活运用了,因为学生体验到了策略的可操作性,体验到了运用解题策略带来的好处。
三、体验“策略”的重要性
在一些特殊题型上,许多解题策略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倒推的策略、替换的策略;有些解题策略虽然不是无可替代,但是对于解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列表整理的策略、画图的策略,在学生接触过这样的策略之后,要引导学生体验策略的重要性,反思使用策略与否对于解题产生的不同作用、是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调动积极性。片段中在学生完成习题后,我通过让用画图的策略正确解答的同学的示范与不使用画图策略而做错的同学相比较,让学生自主反思在解题过程中缺少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画图对于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提供的帮助巨大,从而体会画图策略对于解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使用策略的自觉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策略;氛围;情景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响应声,似影随形,没有数学,生活黯然失色;没有生活,数学枯燥索然。优秀的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优化,使得生活与数学彼此烘托,水融,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认识,使之精进不懈。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辅以个性引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体现出其主体地位,整个教学活动其乐融融,能够让学生展示能力并运之于实践,最终提高素质。
【设计思路】
两国交兵,无策略必败;人生理想,无策略必空;学习数学,无策略必难。“策略”一词,意义深远,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策略一词的含义,由此进入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由熟悉的生活、故事入手,切入问题,随后推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总结。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感受“策略”
1.播放乌鸦喝水的视频课件。
视频课件突破时空限制,备受小学生的青睐,实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由于这些有声有色的视频课件,课堂变得活力四射,学生们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身心俱爽。视频课件对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来说,功不可没。
2.乌鸦喝到水借用了什么方法?
请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策略”。
3.导入:今天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4.介入课本内容。
体积的概念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空间”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记忆起来枯燥艰难,理解起来味同嚼蜡。乌鸦喝水的视频课件,对“空间”这个定义用动画做了阐述,“解说”具体,形象丰满,化深奥为浅显,将知识与寓言合和,将数学与动画交融,学生的思绪放飞,得到一个畅顺的引导。
5.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1)投石于水,水面升高,乌鸦得以喝得痛快淋漓。
(2)是什么原因让水面上升?
(3)石子是有体积的,它占有一定的地方,石子的进入,让水位升高。
(4)石重水轻,石子入水,占据水位,挤走相应空间的水因而水面上升。
(5)石子占用的地方,叫石子所占的空间。
(6)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7)由以上推理出数学概念:物体的体积。
6.实现教学目的。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气氛高涨,思考积极,求知迫切,回答主动,学习有趣、合作愉快,记忆清晰,印象深刻,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了解,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得到了体验,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设计目的:“策略”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感觉还是比较难以理解,通过营造氛围,制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经验,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感悟“策略”的寓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思维,滋润了学生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设置情景,体验“策略”
1.出示教学图片,图中,几位小朋友在购物。
师:图上呈现的信息都有哪些?
提出问题:两个小朋友买一样的笔记本,小亮用36元买了6本,小丽买了10本,小丽需要给商店支付多少钱?
师:为了清晰地展示问题,明了观察问题之间的关联,我们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就会一目了然。
(板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师:列表以后,自己讲问题尝试解决,注意看清条件。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教师指点、修正因人而异)。
2.同桌探讨、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注意看,在列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小亮的信息在第一行,他买了东西,(买了什么?学生们回答,6本笔记本。)付了款(给了多少钱?学生们回答,36元。)第二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小丽买了东西(买了什么?学生们回答,10本笔记本),付款多少我们不知道,所以,有一个“?”。
师:好了,表列好了,很清楚,对比明了,问题显然,来,我们一起评价一下。
生:问题很清楚,表很简洁。
师:从列表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有了简单的问题意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我。
(1)为什么名字、物品、价钱都在同一位置?这样有什么益处?
(2)小丽花的钱是未知数,为什么表中还要把小丽列在里面?
提问之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沉浸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情境中,其乐融融,丝毫没有学习的枯燥。
3.解决问题,分析推理数量之间关系。
师:数据整理后,对照表,同学们来分析推理一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小丽花了多少钱呢?同学们列式解答。(同学们迅速列式计算,教师巡查)
师:列式解答速度很快,我检查的同学做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先找出已知条件,然后看看你能够推理出什么,从哪一步开始分析最简单?哪一种方法最适合你?
师: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样,数学自有规律,做任何数学题都要追本溯源,我们先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格,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在我们运用列表整理,解决第二个问题。
(1)出示:“小宁也要买笔记本,他有84元,小宁能买多少本?”请同学们列表。
(2)出示空表,指名板演。
师:你打算怎样列式?你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师:刚才,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解决问题,用表格整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上面的表,请同学们把它们合并到一起,再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谁能够把上表简化?
同学们面面相觑。
师:这张表还可以这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这样的表简洁明了,箭头代表什么?(本数和钱数相对应,一目了然:6本对应36元,10本对应?元,?本对应84元)
师:观察本数和钱数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生:本数变化了,总的钱数随之变化,钱数随着本数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每本笔记本的单价不变。
师:同学们考虑问题非常全面,利用列表来观察问题非常仔细,分析问题到位,非常好。另外,同学们把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步骤总结一下,根据屏幕指出我们先做了什么事情?后做了什么事情?
教师同步板书:
师:(指着板书)这就是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设计目的:列表整理,脉络清晰,依次推理,秩序井然,学生的感受都非常深刻;列表整理,优势明显,数量关系分明,解决问题干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要学会利用“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推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要根据问题的特点迅速解题,要求步骤明朗,不断找出更好的解题办法与技巧。
2.随着解题经验的提高,随着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的增强,随着解题成功次数的增多,树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挖掘出自己的数学潜质。
3.学习、领会更多的解题策略,尝试解决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
4.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收获。
[关键词]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回忆;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59-0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05~106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感受转化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呈现,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图1中有两个图形,仔细观察后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有什么理由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生1: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
师:这确实是一种方法。我们在数方格时,可以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可以将这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非常好!这两幅都是不规则图形,不便于直接比较,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例1的两个不规则图形,要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感到比较难。因此,教师没有兜圈子,而是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两幅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当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去寻找方法时,教师再及时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自主探索,在尝试解题中运用转化策略
师:现在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完成后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师:现在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对于第一个图形,是怎样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对于第二个图形,是怎样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师:现在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在呈现例1后,学生已有了“将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大小”的策略,所以让学生独立“转化”已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只需要通过多个追问,就能让学生明白转化方法的同时感悟到“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习过的长方形后,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思考,在回忆交流中体会转化价值
师: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实际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写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说一说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实际问题。
生1: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教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演示推导过程,同时请学生完成填空题: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拼成的 的底等于 ,高等于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师:将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用转化的策略推导几何形体中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已经具有的“转化”经验,所以当学生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后,教师有意将主要推导过程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师:你还能想到在哪里也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生2: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⒁旆帜阜质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生3:计算小数乘法时,先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再计算。
师:这些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4: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因此,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再思考,显得更加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们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许多新知识都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转化的策略获取的,但是由于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学生对“转化”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回忆从几何形体知识中面积公式的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让学生体会转化无处不在,从而感悟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自主运用,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多种转化
习题1:课本的“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解答):你们是怎样转化问题的?转化时,图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对转化策略又有了什么认识?运用转化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习题2:两个小队的少先队员去植树,一共植了34棵。其中第二小队比第一小队多植4棵。两个小队各植树多少棵?
师:老师将这道题转化成下面的线段图,你能很快列出式子吗?
师: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线段图,就可以很快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解题遇到困难或感觉题目太复杂时,我们应该要想到转化的策略。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有意设计的补充题。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是学生经常用到的方法,因为从线段图中可以很快找出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其实,将实际问题用线段图表示,也是一种转化策略,教师要有意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转化”,引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灵活选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习题3:练习十六第1题。
师: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时,教师动态演示把右边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在变式练习中强化转化策略
习题4:练习十六第2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后说说思考的过程。对于最后一个图形,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面e的几分之几进行思考,再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练了教师补充的一道题,其余全是教材中的题目,教师只需引领学生掌握教材中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对于练习十六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图形,如果只是将涂色部分通过转化拼成10个小正方形,很多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如果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入手,更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
六、回顾反思,在回味解题中提升思维品质
师:回忆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的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