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虎的成语

带虎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虎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带虎的成语

带虎的成语范文第1篇

敲山震虎。

释义:敲山来震慑老虎,使老虎不敢发威。敲山震虎是威慑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展示军事实力,迫使对方屈服的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引申义: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同“敲山振虎”。

造句:严打斗争就是要严惩犯罪分子,并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使欲图不轨者改弦更张。

(来源:文章屋网 )

带虎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称呼语 泛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56-01

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

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社会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什么是泛化?语言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

“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这两个称呼语的意义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被广泛运用于日常交际当中。

(二)亲

“亲”最早出现于淘宝网卖家与买家的交流中,由于买卖双方是在网络上交流,大多时候不能在第一时刻知晓对方的身份,所以常以“亲”来称呼对方,以避免尴尬的情形。“亲”实际上是“亲爱的”的减缩形态,由于“亲”更加简洁、亲切,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由网络逐渐走近现实生活,几乎遍及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南理工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中称新生为“亲”,成都交警在交通提示牌上称市民为“亲”,“亲”的普及化已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亲爱的”本多见于欧美西方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东方国家开始使用该称呼。在我国,“亲爱的”是一种昵称,多出现在关系非常亲近的人之间。近年来,“亲爱的”逐渐被大家广泛使用,不再仅局限于爱人与朋友之间,大家会在日常生活中称呼熟悉的人为“亲爱的”。当“亲爱的”减缩为“亲”后,它的意义更加泛化,陌生人之间打招呼也可称为“亲”,“亲”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并广泛使用的称呼。

三、现代汉语称呼语泛化的原因

通过以上例子可知,近年来现代汉语中有许多称呼语出现了泛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原因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是受大家欢迎并能与他人融洽友好相处的。因此,“美女”“帅哥”这类带有明显褒义色彩的称呼语颇受大家欢迎,“亲”这样的称呼语显得比较亲切,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称呼语时很容易就达到拉近距离、联络感情的作用,大家便乐于使用这样的称呼语,从而促使了这些称呼语的泛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词语首先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开来,使用网络的大多又是年轻人,年轻人大多有着求新求异、追赶时髦的倾向。当一些称呼语开始被人们冠以新的定义时,年轻人为了追赶时髦,彰显个性,便会迅速接受,从而使这些网络中使用的称呼语逐渐进入现实生活,被大家所接受。

(二)称呼语的缺失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语是必不可少的。建国以后,“同志”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彼此之间的通称,大家习惯于与陌生人打招呼时使用这一称呼语。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如今却很少再有人使用这一称呼语,“同志”这一称呼似乎已经过时。没有了“同志”,取而代之的是“女士”“先生”“小姐”,这样的称呼显得正式但却不亲切,因此“帅哥”“美女”应运而生,但在不知道对方性别的情况下,另一个称呼语“亲”解决了这一难题。

四、结语

如何合理地称呼陌生人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一称呼语的缺失,各种各样的称呼语逐渐开始出现泛化现象,用以弥补这一空位。但这些称呼语的泛化现象都只存在于一段时间中,并不是一个终点,而且由于许多称呼语最初始于网络,基本都是非正式的,因此这些称呼语大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又会淡出我们的生活。这些称呼语的泛化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所改变,一定会有一个合适的称呼语重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被大家所接受。

带虎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教育;支撑点;联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0-0032-03

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社会化学习正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力量,对传统教育产生的冲击和变革越来越明显。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系统结构转向后现代的碎片结构,课堂由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转变,整体学习、全球学习、生态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师生的共识。在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移动互联时代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支撑点。

以正能量成就学生价值——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目的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这里的“教育目的”不是某个具体学科教学的目的,而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明确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教育目的”是高层次大框架的教育目的,是超越学科、超越年龄段、超越阶层的教育理想。

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价值。也就是说,要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更大化。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更大化?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讲,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最主要的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一个人的价值是既包含自我价值又包含社会价值的。教育目的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是帮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正面贡献的人,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人。从个人价值的角度看,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做一个精神上自我肯定、精神上平衡与自我满足的幸福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富有幸福感的人和能够让社会和谐、幸福的具有正能量的人。具有正能量的人与物质财富的多少无关。

以联结建构学生成长——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过程

1.联结的界定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联结强化起重要作用;在联结学习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但是本文探讨的“联结”并不是认知心理学层次的联结学习,而是从物理学领域探讨的“联结”。比如,我们熟悉的碳元素C的联结结构不同,它带来的物质性质就不同。如图所示:图1是碳元素C的正六边形的分子结构(石墨);图2是碳元素C的平行结构(磷状石墨);图3是碳元素C的立体结构(金刚石)。我们都知道,石墨是一种很软的矿物,但是它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钻石)却是自然界中十分坚硬的一种物质。由碳元素C的同素异形体的两种物理性质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联结一旦发生改变,物理特性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碳原子(C)的排列方式从石墨层状结构变成了金刚石的空间网状结构。还有一种更高级别的联结:DNA的联结,它最后形成了生命。这就是联结力量的内涵。

2.移动互联时代联结的教育内涵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处在相对封闭的教与学环境里,教与学的关系相对稳定和封闭;到了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新课程改革时代,师生关系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教师都在讨论或者践行开放式学习、生成式教学等种种现代教育理念,开放、生命也成了很多教师口里高频率出现的词语,教与学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里;但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教学关系转变为教学关系和社会关系并重,传统的学习环境由强关系变成强关系和弱关系并重,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身不由己地卷入这个移动互联时代,开放性学习、全球性学习、生态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移动互联时代,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联结点,成为与整个社会环境互动的接口。一切有利于我们学习的素材(人、物、知识点)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资源或者是一个学习标的。根据动态发生的学习需要或学习情境,教师和学生成为随时随地开展教育和学习的人。我们的教育要从一个封闭的体系走向一个开放的体系,从一个相对僵化的教育流程转变为对社会和学生的变化和需求快速反应的教育流程。

3.移动互联时代联结的理想结果

移动互联时代联结的理想结果是师生的自我进化、共同生长。自我进化是指自己从内在出发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杂质,使自己达到更纯净的程度。共同生长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具体到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把自我提升、自我修炼、自我进步作为学习的内驱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地朝着学习奋斗,通过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完成自我进化。在师生朝着各自的奋斗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帮助,共同生长。比如,某教师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如果三年后如期成长为一位广东省名教师,能够在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且在这一专业领域成为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进化的过程。而这位教师在三年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期间,不断地钻研本学科知识,不断优化他的教学,并且以身作则带动他的学生以专注、专心的态度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三年后学生也如期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实现了共同的成长。而该教师身上专注、专心、执著追求目标的优秀品质也传递给了他的学生,真正践行着一个正能量强大的人向他周围的人传递着正能量,使他的学生也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教育的目的从学科知识的传递进化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这个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完美的。

以接地气创造特色——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行为

1.接地气的界定

所谓接地气,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时代的变化结合起来,按照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比如,前文讲到的移动互联时代师生应该是开放的联结点,具有全线学习状态。这样的阐述不是意味着师生是何等全面开放的状态,而是指师生都要有跨界思维,在移动互联时代基本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要,每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开放状态中实现自己学习需要的联结?笔者认为,师生的跨界学习不可能是很“离谱”的跨界,而更多的是顺势而为,利用自己的本学科优势,与学科有关的知识优先处于联结状态。比如,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优先联结的可能是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然后可能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知识。学生的开放联结当然也是从自己周围的老师、同学的引导和互助开始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各种强关系和弱关系所产生的碎片化知识整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知识,也是接地气的一种表现。

2.接地气之尊重传统教育经验

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过去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传统教育中的基本文化、思维模式、执行能力等技术依然有它独特的价值。接地气就是把这些资源重新进行架构、重新分解和利用,去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学生变化或者是教育改革的变化。比如,传统教育中的课堂三段论、四段论、五段论等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学模式。又如,在应试教育中享有盛名的山东杜郎口模式等,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就是有它的生命力和价值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不能忽视这些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中,我们推崇“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实用主义为纲领,以拿来主义为原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教师和个人的成长就是小代价的实用主义,也是最小代价的进步的路径。

3.接地气之重构

(1)参与

时代变化太快,很多基层的老师感觉有心无力,总是想以不变应万变。网络上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员工工作了25年,一直是公司里的一个小职员,正好公司中层有一个空缺,这个员工就去跟老板申请升职,理由是他已经有25年的工作经验了。结果老板回绝了他的申请,理由是:“你不是有25年的工作经验,而是一个经验用了25年。”多么可悲的案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如果不积极参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结果也就是被这个时代淘汰。人的特质、能力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是说要求所有的师生都全力处于开放的联结状态,而是首先应调整心态,转变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教育、开放教育、生态教育,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状态。

(2)去中心化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提倡“以教师为中心”,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两种中心论都要改变,或者我们应该提倡“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以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产生的问题为中心,动态地调整我们对课堂的理念和操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可能碰到不懂的问题,从而转化为学习者,这个时候可能是教学相长,也可能是通过互联网中的强关系或弱关系去寻求帮助,寻找问题的答案或方法。移动互联时代造就的是扁平化世界,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将面临扁平化的变革。比如,传统课堂中有个五段模式:“预学——讨论——交流——评估——反思”,这五个环节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难免繁冗,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重。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随着各种互联网教育模式渗透到传统课堂里,比如在“翻转课堂”中,这五个步骤就只剩下“评估”和“反思”这两段了。课堂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解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不同难题,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利用“微视频”更加有针对性地巩固和梳理所学知识。

带虎的成语范文第4篇

一、城市特色象征

建筑物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和妆扮城市的艺术作品,它不但要具有实用价值,还应当具备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建筑必须考虑其艺术生命力。建筑物的艺术生命力,一是与环境的和谐,二是多个因素要有机结合,三是要融入民族文化的韵味,四是要体现现代气息。

二、文化底蕴诉求

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数典忘祖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镇建设,应当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气息,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应“唯西是从”。楼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并不代表现代化,古建筑越拆越少也未必就能体现现代城市气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曾对不少国家和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有些国家仍然保留着相关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东方民族的审美观念,从各方面揭示了人类成长、社会演变的发展过程,对今天进行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在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当重视、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如陕西的汉长安城遗址、山西的平遥古城等,都是我国璀璨文化的珍宝。许多地方将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资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利用遗产资源优势,打造提升城市品牌,从而达到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目的。

三、品牌形象入心

建筑的形式、环境是城市的公众形象,而建筑的内部结构则是建筑的主体,人们置身其中,往往会对它丰富而强烈的艺术形式赞叹不已。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这种“建筑艺术意义”的精神,也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城市形象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切事物都在更新变化,城市同样如此,城市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如何建设,那种不顾自己城市环境、历史文化内涵,照搬照抄、完全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模式,或是不顾时代变化,拒绝现代意识,追求所谓的“民族风格”而一味求古的建筑思维,都是不可取的。根据自己的城市环境,充分利用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引进现代意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长处,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朝气、积极向上的城市,一个具有独特艺术生命力的城市建筑环境,对外来投资者、旅游者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对经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积极引进现代意识的同时,必须要对自己的建筑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做深入调查和了解。

综上所述,在我们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过程,就建筑而言,也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作为现代城市建筑规划的主管部门,要在旧城的基础上对其历史、建筑资源优势、建筑物的组合结构,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使建设规划既有现代性、科学性,又有历史性、艺术性,从而使城市建设更合理、更和谐、更富魅力。

四、抢救遗产刻不容缓

首先,要加强遗产建筑的维修和抢救,认真贯彻文物维修“不改变遗产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这里的“修旧如旧”,并不是做“旧”的意思理解,而是指在结构、材料、形制上的历史一致性。经过历史的沧桑,许多遗产建筑损坏严重,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必须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加大维修抢救力度,使重要的遗产建筑重放光彩,这也是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加强文物宣传和遗产利用。遗产宣传包括遗产法制宣传、遗产不可再生的属性宣传和文物建筑的历史内涵、价值宣传等。许多历史建筑历史内涵丰富,有着不少历史典故和美丽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教育、认识、审美价值,一定要精心保护。在坚持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现有的文物建筑,有的可以做博物馆、陈列馆使用,有的可以内部恢复原貌,对外开放为游览景点,文物建筑的使用要考虑与文物价值、原有使用功能相结合。

第三,配合城市建设,规划好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和环境,加快环境治理和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为城市多增加一些亮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

带虎的成语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干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足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3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大致包括的几个方面

法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未定级但确有价值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民居、遗址遗迹以及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历史价值的风景名胜地;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色的地段与街区;能够体现历史上城市规划成就及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规划格局、风貌特色和空间秩序。除以上建筑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外.文化传统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戏剧、绘画、音乐、手工工艺、民族风情、传统物产等都属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列。

4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1)建设性的破坏。2)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3)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的特点是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等各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的措施,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保护。

5城市规划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1)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给予落实。

2)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的规划格局和历史环境。

3)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4)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整体环境不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6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保护城市文物古迹。对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石刻、近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根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经过整修公开展示,也有的在不妨碍保护的原则下,继续合理使用。当前,不提倡恢复重建那些已完全不复存在的“文物古迹”,因为经过重建的已不再属于文物,且不具有文物价值。

第二层次,保护有典型历史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段。历史地段的保护原则是保护整体的环境风貌,保护建筑物的外观和道路、绿化等,建筑内部允许改造与更新。要特别强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使这些地段为现代的社会生活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层次,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看城市的历史长短,而在于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关键是要看其保存有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多少。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循证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甘肃地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热带林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