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课堂

生活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课堂

生活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效;一言一行;教育观念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概念,学生接受德育的场所从小课堂走进了大社会,加强了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加强小学低段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呢?那就是让思品教学“回归生活”而要使思品教学“回归生活”,那么培养小学生“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无疑是落实小学低段思品教学之根本。

一、让课堂回归生活

从新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4个基本理念都没离开4个字,那就是“儿童生活”。可见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要重视生活对于儿童的“意义”。教学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才能让课堂回归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要注重细节。对教学各要素进行意义重构,是新课程所要达到的必然要求!

二、从生活细节入手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知识贫乏,可塑性强。因此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要“儿童化”,以儿童化的内容与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我们都知道,新入学的学生很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推了我一把,某某某没把纸屑扔进垃圾箱里……而且他们总爱向老师告状。但他们从不去留意谁把垃圾扔进了垃圾箱,谁帮同学补习功课……学生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针对这种现象,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好事在身边、快乐你我他”的活动。我准备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晨间谈话时间请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好人好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乐在其中。几天没有听到发生在身边的好事,他们就会追着问我:“老师,今天什么时候讲身边的好事啊?”“老师,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与其让学生整天怨天尤人的,不如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让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三、创设生活情境,训练“一言一行”

“教育即生活。”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思品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的“一言一行”,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并茂”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第一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以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让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再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此时此刻的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同学那样严肃认真又自豪地唱国歌,爱国主义情感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通过生活实践规范学生“一言一行”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时,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购物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 引进 课堂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但是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而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道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如何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所必须思考的。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只有将生活引进课堂,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比如,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可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寻找造成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又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3、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 “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听,去谈去论,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生活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英语 教学 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学生的学习注意了,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往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依托教材,结合教材,使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英语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资源由老师收集提供给学生,再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资源由于不是学生本人的直接体验,所以很快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生活化课堂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社会生活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例如我在进行PEP5第一单元“My new teacher”的教学中,课前搜集了学生任课老师的照片,同时也让学生准备了自己家人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成为了课堂上学生展开对话训练的最好素材。这些来自生活的教学素材,具有亲历性、情境性,使教师的教学更省力,也大大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多种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方式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要注重教学内容落实的生活化。例如PEP4第六单元“Shopping”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将教室做了简单布置变成超市,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模仿购物场景进行语言操练。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既“学”的开心,又“玩”的开心,还使学生体验了活动之乐,思维之趣,体会到了英语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构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去倾听、去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对话学习平台,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例如,在PEP5第一单元“My new teacher”的教学中,出现了“short, old, fat”等形容人体形或年龄的句子。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我绕开了班级里的学生,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一些运动明星。这样既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照顾到了部分对自我外形不满足的学生的自尊心。

2.教学内容要开放。

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就小学英语课程而言,它所包括的绝不仅仅是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了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源。因此,小学英语老师要多开放教学内容,关注贴近生活,又具有文化渗透意义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PEP2第一单元的国家名称部分时,我和我的学生搜集了不少关于“China, USA, UK, CAN”这四个国家的相关资料,这样可以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把语言教学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有利于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 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扩展学习语言的平台。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三课时上。小学英语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展课外英语活动,让语言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积极运用语言知识,把小学英语课置于生活中。这样的方式既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语言魅力。

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让他们掌握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参考文献

[1]滕云.小学英语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沈丽新.英语可以这样教[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生活课堂范文第4篇

一、课前关注生活,积累课堂教学素材

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把教材当成了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和手段,教材中有什么讲什么,讲什么就让学生记什么。一切以教材为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不管此知识是否对学生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总是被动接受。而事实上,有些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比较陈旧,教材中列举的一些事例也是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而设的,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有些事例时间比较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和学生在平时都要关注社会与生活。

教师关注社会与生活,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在老师、学生身边的案例等,在讲课的过程中以此替代教材中事例,更能感染学生。例如在讲授姓名权和名誉权时,用学生中存在的相互起绰号、不诚信等现象代替书本的事例组织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了许多见解,还不时自我反省。由学生的生活入手,既走近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在《天下父母心》的教学前,布置学生收集“中华二十四孝”的故事,在课堂上举行小小故事会;回家观察父母一天中为我们做的事情,学唱一首歌颂父母之爱的歌曲,课堂上让同学们来唱,这样做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前,让一部分学生到商场调查家电的销售情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到饭店了解人们的消费情况,找出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符合的行为。由于在课前让学生关注生活,学生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少讲,让学生多交流。学生之间交流多必然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使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会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说感想,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中再现生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老师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讲的话题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熟悉的人,老师要解决的也是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甲同学:每天上学前,妈妈总是唠叨几句:“上学过马路千万要小心,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唉,真是烦死人了。

乙同学:我妈妈更烦,总是拿我与别人比,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如人。有时我真想和她大吵一架。

丙同学:我和妈妈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喜欢周杰伦的歌,她竟说我的欣赏水平太差。怎么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啊。

丁同学:我有办法对付妈妈“唠叨”。她说她的,我做我的,有时妈妈让我学弹琴,我偏做作业。让我做作业,我偏偏去弹琴……我常对她说:“你烦不烦呀!”

这些同学的对话表现出他们对家长的怎样一种态度?这些对话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存在的什么心理现象?有什么危害?

这是我在《克服逆反心理》的教学中,选取的学生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语,采用让学生对话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这不是我平时经常说的话吗?现在听起来好象很别扭,自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怎么办呢?很自然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针对这些逆反的现象,说出了较多的危害,并针对危害提出了很多的对策,而且从家里延伸到学校、社会。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得自然、和谐,充满了平等、民主、愉快的气氛。我深刻体会到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事例,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将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比教师给予现成结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2.设计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每一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和活动,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优良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肘关节夹住笔来写自己的名字,看谁写得多;请学生双手前平举,双脚踮起,比一比哪位同学坚持得时间长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明白了坚强意志的培养需要在生活中磨炼。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课堂小品”就是角色游戏的一种。小品,因其短小、幽默、尖锐、通俗等特点,深受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的喜爱。它不仅观赏性强,可以让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欣赏,而且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根据一段情境参与角色的扮演。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了许多小品,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如在《学会尊重别人》的教学中,让四位同学饰演不同的角色,把发生在同学身上的一些不良的情形表演出来。一位学生扮演老师,一位是好学生,两位是差学生,情景是这样的:课间同学间相互起绰号、打闹,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两位差学生在扔东西,最后老师却错怪了好学生。看完小品后,我让同学们思考问题:“在小品当中,哪些属于不尊重别人的现象?除了小品当中的现象,你还想到了哪些?从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同学们很快就议论纷纷,积极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意见。通过这个小品,不但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还能让学生多想问题,真正理解尊重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3.还原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教育来源于生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有时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再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还原现实生活,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中,我先投影让学生看了四幅图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初步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但学生的感触不大。接着我用视频播放了太湖蓝藻爆发的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太湖蓝藻爆发期间自己和家人是如何渡过的。这时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不需老师再用更多的语言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

三、课后体验生活,深化课堂知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当学生通过课前的关注生活和课中的生活情境的再现,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后,就需要通过课后的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1.在家庭中体验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场所,学生除了上学,其余时间基本上是在家里度过的。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很多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需要延伸到家庭里去完成。如完成《孝敬父母长辈》的教学后,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作业是:有条件的同学星期天和父母的角色对调一下,感受父母工作的辛劳;一般的同学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端饭、洗碗、扫地、学做饭等等。

2.在学校中体验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我们一线的老师。但是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很陌生,有的甚至连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必说了解、理解老师,所以和老师闹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去采访老师,活动后继续布置学生写活动感想,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容易采访到老师?为什么有些学生却不容易采访到老师?并谈谈今后应该怎样做?课后我们发觉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师生关系比以往融洽了。

3.在社会中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有着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去体验社会中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现实问题,印证品德教学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例如,我在教完《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题内容后,让学生利用星期六休息在家的时间,用二十元钱为家人准备一顿丰富而又营养的晚餐,完成后家长写好评语,再回到课堂进行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不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支配金钱,进行合理的消费。

让生活进课堂,让学生从点滴的小事、日常的生活中感悟体会整个人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

生活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生活教材 捕捉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10-01

《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教学中,让我深感数学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让数学课发挥其魅力并影响学生呢?下面谈一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和各种有益尝试。

一、挖掘生活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推进素质教育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根据教材内容,应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感d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身边问题。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到处都存在数学问题”,从而较好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发学习兴趣,想学到好学。如: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从家到学校有多远,你今天又购了什么学习工具等等。在此由生活接触到的东西就用到了数学知识,自然就帮助学生们引入到对数学的初步理解。

二、课堂内外知识延伸,巩固数学知识

数学就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生活无时不数学,数学无处不生活,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发现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东西引入课堂,让数学课堂变得趣味化、生活化。课堂是学习各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把课堂知识向外延伸是有益的。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去从个方面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并把知识拓展延伸。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小数的资料,可以到生活中寻找商品的价格,再通过量身高的实践活动,以及购买文具等活动建立对小数的认识、比较等,也加深了对小数的了解。再如学习统计时,除了教材提供的统计对象以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就学校班级,各班人数,男、女生人数等进行统计。其中对学校人数就要有所行动,可以让学生分块、分批去调查、询问、各个班的情况,最后把每个人的调查情况综合一下,就可以得到全校人数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课堂上所得不到的练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

三、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不要一味的去捉摸一些固定的东西,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见识不一样,思维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周边的素材来灵活进行捕捉和设定导入内容。

课堂中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尽可能的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强调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我们就要利用一切可能机会,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还要把生活知识数学化。这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其实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多创设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增加。

比如在讲到图形面积时,正赶上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先把学生带到操场,新建校绿地很多,我选择一块长方形绿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量得这块矩形绿地长16米,宽12米,学校想在这块绿地中间修两条长方形通道,所占面积为原绿地面积的一半,请大家为设计者出主意,你将怎样设计通道的宽度呢?现场设计问题,学生现场讨论,热情高涨,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