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具特色的民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具特色的民居范文第1篇

各具特色民居》这篇课文讲述了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各自的特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异彩纷呈。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为了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而建筑的,稳固而耐用,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令我惊奇的是:客家民居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仍能完好如初,简直比现在的防震建筑还厉害!并且客家人不分贫富贵贱,都能团结同住,和睦相处。客家民居深深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勇敢和勤劳。

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翠绿欲滴的竹林中,环境幽雅美丽。竹楼建造虽然简单朴素,却宽敞舒适,坐在楼中,花果阵阵清香不断袭来,多么惬意!而且竹楼能防酷热和湿气,真是避暑乘凉的好去处!

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等,让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可感。以后我在写说明文的时候,也要把这些说明方法用上呢!

六年级:郑可意

各具特色的民居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差异很大;气候;地形;资源;生活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35-01

纵观各地的传统民居,无不深深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气候对居民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温度对建筑的影响最为主要。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靠近两极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高低纬度地区就形成不同的建筑景观。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位置的选择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比较薄,房屋较高,如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因为东南亚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上层住人通风散热,避免潮湿和野兽袭击,下层堆放杂物饲养牲畜。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坯房。这样可以起到保温保暖的作用。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以及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区气候比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挖洞而居,这样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因纽特人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即使在夏季,太阳也是以低度角斜射下来,并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因此太阳光的热量已所剩无几,而部分又有部分被冰雪所反射。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

二、降水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降水主要影响到居民地址的选择以及建筑屋顶的不同处理。居民选址一般都在地势高、易排水的地方等。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这样可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例如中欧和北欧地区的许多中世纪居民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的破坏,设计成尖顶样式。再如我国南方地区由于终年降水较多,所以房顶坡度普遍较大这样利于排水。

三、民居与地形的关系

世界各地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地形就会分布着适应于其地形特征的传统民居。例如地形平坦的地区,建筑底面一般与地面直接接触,建筑依附于地面而建,有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等形态;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建筑表面不只接与地面接触,通过悬挑和支撑架空于地面之上,有杆栏、吊角楼、悬挑等形态,如我国横断山区的栗族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

四、民居与当地资源的关系

不同地区人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强特点,建起了窑洞;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利用当地的冰块构筑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针叶林广布,当地人们利用木材建造了自己的木屋;我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竹子,因此傣族居民就地取材建起了竹楼。以及我国山东胶东地区的特色民居“海草房”都独具风格。

五、民居与当地生活需要的关系

各具特色的民居范文第3篇

我们就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来做说明,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组合,每个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课文类型基本相同。因此,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例如,在学习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时,我仔仔细细地翻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认认真真地思考了编者的意图: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让学生感受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如何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预习时,我们把这个单元的学习时间定为三个课时。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预习课文

根据教师提供的预学习案,学生可在小组中进行分工,你想预习哪一块,组长合理进行分配。以学习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为例,以小组为单位,精心预习课文《北京的春节》,对于后三篇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则进行简单的预习。小组长进行分工,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可以让他预习较难的问题;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预习较为简单的问题。在预习中,较好的同学辅助较差的学生,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学习课文

对于课文中简单的问题,例如生字词、成语解释等,组内可以讨论解决。对于难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交给老师来解决。

第三课时,拓展积累,展示风采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进行展示。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予以解答。最后进行总结。例如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精彩段落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精彩展示。

“单元整体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主动适应团体生活,培养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民居 建筑装饰 自然和谐 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一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一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一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一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四大著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三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一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各具特色的民居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景观;地域文化;古村落;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众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快速的城市化,激进的发展策略,人文思想缺失,导致中国城市面貌趋于雷同化,城市地域特色的模糊,“可识别性”削弱。严重的文化趋同现象和特色失落状态引发中国社会反思。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景观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景观学科的不断完善,呼吁“找寻特色,重拾乡愁”的地域景观正在探索前进中。景观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是人们生产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与场所环境的交流媒介,其多重属性尤其是文化属性被给予更高的关注度。文化作为地域景观设计的精神内核,对景观是否具有地域标示性与身份认同性具有决定作用。

“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浑厚,有民族性。”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农耕文明茁壮生长与农业社会枝繁叶茂的根系所在,是传统地域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地域景观的源头所在。“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 ]如今,存留于高天厚土之间,天人和谐的村落景观是扎根于中国乡土之上,依托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凭借多元共生的文化构成,借助不同群体的经验传承与创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绎形成的“生存艺术”,是特色显著的活态地域景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山水景观格局

“山水”意即自然风景,古人将其作为自然的代称。中国人喜山乐水的浪漫情怀深重厚远,尊崇自然`力,讲求道法自然,这些也都不无例外的体现在了古村落中。

古村落的初期营建选址与规划布局都强调与自然融为一体,渴求与自然和谐共生,虽选址基本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自然风水观,但因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南北差距和东西互异,古村落选址形态亦呈现多样化,“从地貌特征上主要分为平原地区形、水网地区形、丘陵山区形等。”[ ]古村落或依山而建,或择川而营,或逐水而居,依托不同的选址自然环境,在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融合。因山水景观的先天构成要素诸如地形、植被、水体、山石等皆有不同,所形成的山水景观格局的立体性、层次性也各不相同,所呈现的动静态势、节奏韵律、色彩质地也都各具地域特色。

2、民居建筑风貌

在“敬天法地”核心信仰的影响下,村落营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林木资源丰富的先天条件下与农耕文明土地情结影响之下,古村落民居多以土木结构为主,砖石营建为辅。然南北东西四方区域自然条件与人文构成差异显著,古村落民居风格亦呈现多元化,风格不一,形态各异。

同处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在不同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诸如合院民居、窑洞民居等各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多样,古村落民居风格多样。东南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楼居多,建筑出檐大,窗户小,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客家土楼,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以精湛的营造技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谐的聚落环境与别致的空间组成形态而杨名中外,成为闽西精致的地域文化名片。除此之外,皖南的徽派民居、苏杭水乡民居等也是地域性民居的典型代表。西南地区,山脉纵横,气候炎热湿润,建筑隔湿通风功能显著,其中川渝地区古民居多依地形,就势而筑,运用川斗式木架结构,屋顶坡度大,出檐深,造型通透轻盈,色彩素雅明静。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干栏式竹楼与吊脚楼自成一格,风情别具,而中南地区的湘西吊脚楼以及岭南地区的古村民宅注重与民俗传统与环境协调,地方特色与个性特征鲜明。

3、街巷院落空间

街巷院落空间是古村落脉络肌理的组织结构,在古村落中,街巷空间与院落空间是以建筑围合隔离而成,建筑以外是村民进行社会生活的街巷空间,以内便是村民日常生活发生的院落空间,两者隔而不断,内外渗透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古村落规划布局受自然因素与等级秩序、礼仪制度、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街巷院落空间,呈个性多元化发展。如西南川渝地区的古村落中街巷空间层次则较为丰富,街巷尺度小而亲切,湿润多雨的气候催生出檐廊街,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地带,整体呈现出朴实清丽之感。古村落街巷空间就整体而言,南方古村落的街巷空间形态较灵活轻盈,曲直结合,韵味悠长,而北方古村落的街巷空间则多了一份浑厚端庄与平稳严整。

4、人文景观构成

古村落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孕育出的产物,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赋予古村落独特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核,正所谓“境由心生”,不同的人文历史内涵由内而外造就出绰约多姿、各有千秋的古村落人文景观,造就出“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丰富古村落人文景观。古村落中蕴含的独特历史人文内核通过耕读文化、方言形式、宗亲组织、精神信仰以及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具体形式外化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表现。走进古村落,高悬的的门额题匾、饱经风霜的宗祠牌坊、精巧的“三雕三塑”等人文观念物质载体,无不透射出村落自身特有的文化意蕴与观念价值。

古村落景观作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构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地域人文历史的浓缩产物,是地域自然景观的凝萃提炼,和谐自然的山水景观格局,仪态万方的民居建筑风貌,亲切灵动的街巷院落空间,多元统一的人文景观构成等皆为村落景观的地域特征体现,具有乡土性与持续性。“古村落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自然和人居环境,更有与这种环境相匹配的生存经验和智慧,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不少精华。”[ ]古村落是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实体存在,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构成单元也是传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典型代表,其所蕴含的地域景观亟待挖掘保护与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为. 生存的艺术――俞孔坚访谈[J]. 城市建筑,2008,(0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文物局

中外食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