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是个有点闷的夏日早晨,太阳还没有完全出山,一声惨烈的尖叫从冯营村二组村民李占雷家传出,划破了乡村的宁静。顿时,太阳奔腾而出,映红了大地。
李占雷亲手剪断了儿子的小,时间是7月7日。两天后,李占雷逃到东莞时被抓。
悲剧一瞬间传遍了小村庄,纯朴惯了的村民,几十年来,从没听过如此骇人听闻的事。
这里属于南阳邓州市构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不太富裕的乡村,让一大部分人选择了出门打工。常年的冷清容易让人多疑。由于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占雷怀疑妻子出轨,儿子非亲生,惨剧遂发生。
城市化迅速让农村从男耕女织过渡到男工女耕状态。据统计,我国进城农民工近1.3亿人,这中间男性农民工占绝大部分。在他们忙碌的身影背后,是留守妇女数不清的不眠夜。
“盖不上楼回去也没意思”
7月10日晚,东莞东火车站广场依然嘈杂如常。
36岁的周能森正站在出口处翘首而望,他的妻子带着11岁的儿子,坐了近17个小时的火车,到东莞来看他。
周能森的家乡盐田河镇雨头山村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小山村。他已经两年多没回过家,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家乡的山道边,盖上一栋三层小楼。用他的话说,盖不上三层楼,回去也没什么意思。
在雨头山村,盖上三层小楼成为一种象征。周能森的堂哥在深圳一家运输公司开货车,年初,他专门辞职回家盖起了楼房,楼房的二楼和三楼窗户都还没有安装,甚至连地板和墙壁都没有粉刷。
周能森说,“村里的房子以前都是盖在半山腰,上世纪90年代都从山上搬到山下路边,这几年开始兴起盖楼房了。”
周能森在大岭山台升家具厂打工4年多,现在每月的工资有3000多元。
当晚11时许,他接到了妻儿。他的妻子曹敏说,“其实我也想到东莞来打工,和丈夫离得近一些。可是家里田地多,小孩学习成绩也好,我要是过来小孩就得带过来,那样房子可能就成了泡影。”
夫妻俩决定,周能森做到年底就辞职回家,向亲友借点钱盖房,儿子上初中后,妻子就也出来打工,暂时结束留守生活,让两个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乡。
死守“被窝子”
盐田河镇雨头山村是一个2000多人的小村庄,坐落在大别山山脚下。村庄离镇上的集市大概十多里路,每天到麻城的只有两趟中巴车。要想去一趟麻城,就需要清早起床,沿着崎崎岖岖的盘山公路跑上好长时间。
雨头山村村支书卢文和说,“村里现在一大半人出去打工了,基本都是老人、小孩和妇女留在家里。像周能森这样的情况很多,妻子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小孩,男人出去打工赚钱。雨头山村虽然很大,住得也比较分散,留守基本上都是女人,所以治安很好。”可是,卢文和话锋一转,“但留守家人的精神空虚却不容忽视。”
透过他神秘的笑容,笔者领会到他所说的精神空虚是指“性”。
曹敏是这个村的村民,她刚到东莞,目前住在大岭山金桔,她丈夫周能森临时租了一处20平方米的出租屋,曹敏和儿子周浩平常在家,周能森下班后一家三口可以团聚。
曹敏说,“丈夫常年在外,其实我们在家里对他们的安全也担心,另外外面是花花世界,也怕丈夫受不了诱惑,到头来抛弃妻儿。”
提到性问题,周能森说,外界过于放大了外出务工因为妻子不在身边的性压抑,他是不会因为这种压抑出轨的,但是谈到身边他人的桃色事,却又是眉飞色舞。
他不得不承认,相思之苦让人如苦行僧般煎熬。其实东莞的工厂在几年前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工厂内设置夫妻房再也不是新鲜话题,更多的工厂对于夫妻同工给予奖励。
而有些丈夫或妻子却因为家庭问题,无法一起出来务工,两地分居后的性压抑就不得不受社会关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表示,“目前夫妻方留守在家的以妇女居多,如果长期处于性压抑,对家庭可能会产生影响,而且会产生连锁负面反应。”
曹敏直言,“有时如果去麻城办事的话,看到其他夫妻两人同行,我都会羡慕,我希望他可以在身边,这样家庭才会完整。”
根据国家农业部统计,2009年全国有1.3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据此,有社会学者估算,若其中有5000万为已婚男性,则夫妻生活严重受影响的女性至少有2000万。
“同伴的老婆和村里养猪的好上了”
刘继军是雨头山村里出来打工比较早的人。2000年,他只有18岁,通过家乡劳动中介,家里给他凑了400多元的中介费,到东莞石碣一家电子厂打工。
10年间,刘继军不断跳槽换厂,如今已是一家中型电子厂的QC主管,虽然薪水还不到3000元,但他已经很满足。周能森说,“刘继军给家乡的印象就是成功的形象代表,家里盖了新房,每年还有很多老乡来投奔他,都知道他在东莞当‘官’了。”
的确,刘继军在东莞的发展,在老乡看来有些得意。两年前他结婚了。这么多年,他的家里一直有想结亲或说媒的乡亲。刘继军千挑万选,找了一个他觉得很漂亮的女孩结婚,女孩是一个村里人的亲戚。
刘继军结婚没多久,就出来打工了。妻子怀孕在老家,生完孩子,然后和其他乡亲一样,留守在家。而刘继军只有在春节时,才匆忙回来住上四五天。
刘继军说,“我也想把妻子带到东莞来,毕竟她在家里我有些不放心。”刘继军眼中的不放心,是因为有件事在村里闹得很厉害。
村里有个和刘继军同年到东莞打工的男人,他妻子趁男人不在家,与村里一个养猪的专业户厮混,传得沸沸扬扬。
刘继军说,“我们也不想长期分居,但又没什么办法。城市消费太高,养不起,有了孩子更麻烦,上不起学,读不了公校。”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妻子留守家乡,心理和生理都开始出现了空寂,心里老是悬空着。刘继军说,很多人都说男人在外打工,把妻子留在家里,空虚了就找情人这让人感到后怕。”
“虽然长期分居,对婚姻肯定有影响,但离婚的还是很少,毕竟农村人对待婚姻还是比较保守的。”村支书卢文和说。
麻将馆里女人最多
雨头山村的农田大多错落在山边或山坳,但大半已荒芜。
村民的说法是,现在种田成本不低,而收获后却赚不到钱,还是在外务工挣钱。“一般都只种一些口粮田,要不就是种一些果树,实在找不到好的出路。”
农村的耕作和收割,昔日以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为主,如今,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甚至放学回家的小孩,逐渐成了主力军。
曹敏说,“不这样没办法啊,买种子要钱,化肥、农药等要钱,不出去打工挣钱,光靠家里种田都难。农村还有一个很大的开支,人情礼节,每年开支也大。”
现在种田不用再交税,政府还给予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仍然没有激起农民返乡的热情。
与荒芜的农田形成鲜明的对比,村里的为数不多的茶馆,每天却异常地喧嚣,除了少数老人,几乎都是女人。这些茶馆,往往就是几台麻将桌,提供茶水和饮食,农闲后这里成了留守女人的心灵寄托处。
周能森的儿子周浩说,“妈妈在家里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牌,要不在家斗地主,要不在茶馆打麻将。”不过,周能森对妻子相当理解,他说妻子玩得并不大,只要把家里照顾好了,打打牌也无妨。
但是,这样的结果导致周能森的儿子小小年纪麻将扑克都会玩,曹敏经常在电话中跟周能森说,再不打牌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是却一直在继续。
每天上午9点开始,村里的茶馆开始陆陆续续地聚集村民,每人付上两三元钱的茶钱,或嬉笑,或谩骂。中午就在茶馆买上一份饭菜,或者匆匆回家扒上两口,下午再战,直到天快黑了回家。
周浩笑着说,其实我也很理解妈妈,她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妈妈说是我想到东莞,实际这是借口,她想来看看我爸爸。周浩的爷爷奶奶都还年轻,抢着做一些家里并不多的琐碎农活,而曹敏最大的任务就是照顾小孩,而周浩上学后,茶馆几乎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两个女人的较量
年轻人打工的背后,是空巢独守的老人。如果夫妻一方留守在家里,只是面对自己的父母还好,但是大多数年轻的妻子却要独自面对家庭,当然也要面对留守在家里的老人。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家庭的大难题。卢文和说,“丈夫出外打工了,妇联处理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啊。一旦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就有可能破裂。”
周能森说:“我堂哥都搞得差点离婚。他在外面跑车,长期不回家,也不寄钱回去,先是夫妻经常电话里埋怨和吵架,后来才寄点回去,但是他老婆说少了,怕他在外面干坏事,又经常吵架,妈有时维护一下儿子,后来搞得家里鸡犬不宁,差点离婚了。”
刘继军更道出了自己的担忧:“我结婚后不久,就把老婆一个人丢在家里。开始老婆和父母关系还好,但后来有宝宝后,为宝宝的一些琐碎小事,她们两人经常怄气,我在东莞,也只能打个电话安慰安慰。”
“在农村,大多数家庭男人当家作主,但随着男人出外打工,留守妇女就必须独立起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就导致家庭出现新的矛盾,特别是那些结婚不久的家庭。”卢文和说,“不过,一般家庭还是期望子女能出外打工。”
曹敏说:“以前为赡养老人,兄弟之间还会扯皮,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越是打工人多的家庭,老人越受到尊重,因为小孩一般都留在家里,家里需要人照看。”
丈夫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微妙,一方面为些小事斗气,身边却没有解开结头的人;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的增强,对父母更加孝敬。
周能森说:“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虽然婆媳可能会有一些间隙,但是我们经常会寄钱回去,嘱咐妻子给父母买一些衣食之物,这在打工前是没有的。而且,我们也会打电话跟父母聊聊,他们就非常开心,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强。”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最近,区妇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重点对九个镇(办)场的668名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20__年末,全区总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__148人,农村人口201875人。劳动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劳动力6525人。全区外出务工人员41033人,留守妇女668人,占全区女劳动力的10.23%。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589人,占88.1%;高中学历的67人,占10.2%;中专以上学历的12人,仅占1.7%。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89人,占总数的13.3%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317人,占总数的47.4%;40岁以上的262人,占39.3%;30-40岁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14人,占32%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568人,占85.03%。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的留守妇女有31人、身患疾病的有18人,占7.3%;身体状况一般的198人,占29.6%。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四区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根据留守妇女的实际情况,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对一些典型的农村留守妇女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先后访谈了10名留守妇女。访谈资料整理的结果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
2结果
2.1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评定发现农村留守妇女SCL-90因子分与全国13个地区1388名正常成人的SCL-90常模相比[4],所有SCL-90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症状异常情况见表2。若被调查者的某项因子分偏离全国常模2个标准差,那么该调查者的此项因子代表的症状异常[3]。据此,统计分析出了被调查的167名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各因子症状的异常数量及检出率。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在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症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躯体化症状异常率最高,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次之,其次分别是抑郁、人际敏感、精神病性、敌对、偏执、恐怖等症状。
2.3社会支持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妇女和心理健康的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前者低于后者,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对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进行比较,发现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妇女的得分均低于心理健康的留守妇女,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见表3)。
2.4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对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均与后者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被试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的得分越低,其SCL-90总分各因子的得分就越高(见表4)。
2.5访谈在与农村留守妇女接触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不轻易向别人表达内心的困扰,有较强的防御意识,很少谈及真实想法和感受,隔绝了别人对她们的真实了解,也漠视自身的真实感受,因此表现出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的缺失。同时从对留守妇女的邻居、亲戚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妇女在遇到急事或者困难时,出现手足无措、悲伤流泪等现象。
3讨论
3.1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从总体上来说,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症状明显,焦虑、恐怖等情绪反应突出,另外还伴有一些明显的强迫行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感的缺失。由于村里大部分男性的外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被盗事件、性骚扰事件明显增多,这使留守妇女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既怕受到人身侵害,又担心家庭财产受损,大大加重了她们的精神负担[5]。教育的无奈。农村留守妇女在教育孩子方面因为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而感到力不从心,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和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更觉得无能为力。沟通的障碍。忙碌的留守妇女多因农活、家务琐事和照顾老人孩子,没有闲暇时间休闲娱乐,去和别人交流。尽管农村留守妇女想把自己的苦衷倾诉于丈夫,但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却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丈夫,久而久之导致了大部分留守妇女精神抑郁。夫妻情感缺失。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婚姻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由于丈夫长年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留守妇女不得不忍受着情感的煎熬,在思念丈夫的同时,还要担心丈夫在外是否有不轨行为或移情别恋。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甚至导致婚姻破裂[6]。社会支持不足。丈夫外出务工,大部分留守妇女要独立承担起家庭重任,社会支持不足。大多数留守妇女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还要兼顾农业生产。由于少人分担,留守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要扮演多种角色,因此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冲突状态[7]。总之,农村留守妇女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学研究发现,精神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8]。常见的心理反应表现有:恐惧、焦虑、忧郁和悲伤等;同时伴随的身体反应主要为自主神经系统的警醒,常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张力增加、口干等。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挖掘潜能,提高个体适应力。但过度与持续的压力如未加及时疏导与释放,会变成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异常心身反应的发生。
3.2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情况与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妇女相比,心理健康的留守妇女能寻找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主观和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妇女家庭支持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导致其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较低的情况。
3.3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分析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SCL-90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留守妇女总的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状况越差,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社会支持的缺乏易引起心理上的无助感,她们自我封闭,敏感多疑,沉默寡言,相应造成了朋友少,邻里关系淡漠,来自于他人的安慰关心较少,她们自身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也显著低于他人。说明社会支持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严重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由此看来,要改善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提高对他们的社会支持手段。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为个体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安慰。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过程中可利用的外部资源[9-10]。已有的研究指出,缓解留守妇女状态焦虑水平应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包括物质支持、丈夫的安慰和问候以及亲属和朋友的关心等方面[11]。
4对策
4.1政府部门着手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健康支持系统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关爱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组织优势,农村基层妇联应把支持帮助农村留守妇女作为一项新的“业务活动”。其次村委会应建立农村留守妇女档案袋,加强对留守妇女的管理。第三,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积极主动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着眼于生活实际,帮助她们舒缓心理压力,调节心理失衡,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危机的防范能力等[12]。
4.2在农村留守妇女和其丈夫间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在“男出女守”的家庭生活模式中,建立夫妻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应为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提供机会与平台。国家《劳动法》规定,城镇干部职工每年享有休假时间,两地分居的夫妻享有探亲假,探亲时单位要提供临时住房,并报销往返车费。而“男出女守”的分居夫妻则不能享受这种待遇,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如可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或制定农民工“探亲节”、“探亲假”,给予为中国农业发展及城市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村留守妇女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4.3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为留守妇女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可采取个案式、团体式和社区式工作方法对留守妇女进行培训;帮助组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留守妇女通过分享彼此的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小组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农业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辅导,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挖掘她们的潜能,增加留守妇女的自信心。
4.4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农村建设投资力度,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挥村组织作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这不仅可以暂时填补农村留守妇女因丈夫长期外出打工所造成的情感空虚;同时又可以扩大她们的社交圈,使她们在群体活动中,互助互利,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便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4.5强化法律意识,维护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抓好法律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妇女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各种法律知识的培训,组织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学习法律法规,引导她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妇女自主维权的意识,提高她们依法维权的能力,使之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问题
【中图分类号】 D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33-1
一、“留守妇女”的定义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她们为丈夫能够安心务工,承担起了抚育子女、赡养老人、进行农业生产的责任,长期忍受着夫妻分居两地的痛苦,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柔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重担。
二、“留守妇女”离婚案增多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留守妇女”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农村,婚姻双方往往是两村相邻或同一个村的人,一旦一方提出离婚要求,被告及其家庭和亲朋会认为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极易引起双方矛盾的发生,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导致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父母关爱缺失,子女心理受创,不利于其成长。父母离异之后,子女心灵往往遭受极大创伤。如果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保护和教导,看不到社会阳光的一面,容易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极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成为了离婚案件中的最大受害者。
(三)容易导致“留守妇女”生活贫困。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因结婚时户口迁出,其承包土地被转包或收回。而离婚时,户口迁回娘家之后,由于土地承包的长期化,也很难再承包到土地,其承包经营权实质受损。二是故意隐瞒或者转移、隐匿财产,双方在离婚诉讼中,女方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很难得到保护。女方若没有经济来源,又没有财产,极易因离婚致贫。
三、“留守妇女”离婚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分析
(一)夫妻情感缺失,婚外情成为留守妇女离婚率持续上升的第一杀手。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打工潮”,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留守式婚姻,其主要特点就是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农村青年男性迫于生计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养家,一方面外出打工的丈夫走进了开放的外部世界,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看花了眼”,长期以来,与留守在家中整天围着锅台、农田、老人和孩子转的妻子,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很大的分歧,难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夫妻两地长期分居,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备受煎熬,赖不住寂寞,难免移情别恋。而留守家中的妻子长期独守空房,无人问津,也会孤枕难眠,同样存在着身心越轨的危险。
(二)婚前感情基础薄弱成为留守妇女离婚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相互了解的机会不多,凑合过日子的心态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农村青年又开始走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形式,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时的年龄很小,其外出打工中很难遇到合适的婚姻对象,其在家的父母就包办了婚姻。“闪电式结婚”渐成农村新乡俗,也是导致婚姻基础薄弱,是造成我省农民工离婚低龄化现象逐步突显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暴力的频发成为留守妇女离婚率持续上升的导火线。家庭暴力分热暴力和冷暴力两种。所谓热暴力,就是指拳脚相加。所谓“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态度冷漠、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直接导火线。
(四)留守妇女的从属地位成为留守妇女离婚率持续上升。广大农村家庭,大多数妇女没有经济来源,需要依靠丈夫的收入保障生活。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家庭生活权利和责任的不平等,使得一些妇女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时,选择容忍或委曲求全的态度,在承受身心伤害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
(五)婆媳关系紧张成为留守妇女离婚率持续上升的间接因素。“留守妇女”不能正确处理与对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由于丈夫外出打工,容易受父母挑拨唆使误解妻子,家中小孩太小,缺少了“调节剂”,而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精神生活匮乏,使她们性情烦燥,从而使家庭矛盾重重。由婆媳关系恶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此类离婚的案件也占一定的比例。
四、降低“留守妇女”离婚率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努力促进产业的发展,振兴县域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各个基层政府要抓住时代机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县域经济的欣欣向荣,必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入,这样,广大农民工就不必舍近求远外出务工,不但可以获得收入,而且还可以兼顾家庭,与家人共享天伦。
(二)立法赋予农民工探亲假权利。要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难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并让男性务工者能常回家看看。目前,我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并没有针对“民工潮”这一社会现象设立农民工探亲假制度,社会舆论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这就造成了农民工“行路难”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社会工作;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4-02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被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同时扮演着多种家庭与社会角色[1]。周福林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留守家庭研究课题结论表明:我国目前的留守家庭已达7 000万户,涉及2.4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0%。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而这其中316 795位已婚妇女中,留守妻子为10 307人,占3.3%。按0.95‰的抽样比推算,全国留守妇女的总量为1085万人,是留守丈夫的2.26倍[2]。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展示了课题组历时两年对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成果,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 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 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涉及因素较多,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强度大、身体状况差
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原本由夫妻共同承担的生活担子,一下子都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兼顾家务劳动,还要照顾未成年子女、年迈的父母,以及应付社会交往。她们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生活辛苦,身体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休闲,生活负担极其沉重。根据四川省宜宾市妇联开展的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情况调查显示:85%的留守妇女在家庭中是劳动主力,既要承担农活,又要承担家务活。68%的妇女感到体力无法承受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
(二)无保障、心理负担重
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家中通常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使得家庭的安全防范能力减弱,增加了留守家庭的安全风险。丈夫外出,留守妇女在社区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遇到邻里、农业生产等纠纷时,她们更容易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3],使她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丈夫常年在外,对丈夫的安全感降低,害怕丈夫在外面禁不住诱惑而抛弃自己;心灵上也要忍受各种煎熬,长期没有性生活,日子过得像“活寡妇”;还怕和其他男子说话被别人说闲话;和公婆的相处也存在很大的精神压力……
(三)交流少、婚姻质量差
留守夫妻间普遍沟通不够,导致婚姻质量比较差。大多数夫妻主要通过电话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通话时间短,而且关心的多为孩子和生产问题,丈夫一般很少问及家庭事务,更不会主动与妻子交流感情。另外,城乡夫妻生活水平的差距扩大,夫妻间的异质性增大,导致感情危机。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受理农村离婚案的数量在逐年上升,2005年全年受理930件离婚案,2006年全年受理978件农村离婚案,2007年1-10月已受理的离婚案就有1 000件,其中65%的离婚案的一方当事人都是农村留守妇女。
(四)精力有限、子女教育缺位
农村的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在子女的学业和教育上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田间劳作、家务劳动等繁杂事务较多,她们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无法给予足够的指导。同时,孩子缺少父爱,家庭角色缺位,导致这些家庭的儿童出现了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成绩平平、自身特长不明显。由于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儿童中大多数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而其中农村的孩子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改善留守妇女现状的社会工作探析
留守妇女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帮助她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安定,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关爱留守妇女。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级政府仍没有找到一个能够较好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措施,这也是部分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正逐步步上职业化、水平化发展道路之际,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关注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给予应有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一)微观层面社会工作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