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堂课分三个环节,即导入、新授、总结,每个环节的设计都非常精心。
导入环节。课的开始,王娜莎向学生播放了一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令人陶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音乐情景,激起了学生的听觉艺术,为后面的教学作出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以民歌为线索,顺势引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巧妙地做到了激情导入,自然过渡。
新授环节。王娜莎首先通过对比播放旧凤阳和改革开放后的新凤阳画面,启迪学生忆旧感新,自然而然地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凤阳花鼓》;接着,王娜莎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聆听,欢快、乐观、热烈、积极向上的优美旋律,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喜爱音乐的欲望。有了兴趣与活力,就不愁学生学不好音乐。于是,聆听音乐、品读歌词、哼唱旋律、学唱歌词、完整演唱、多元展示等精彩环节步步紧跟,乐趣无穷。
练唱歌曲时,形式多样,激情满堂。王娜莎通过发声练习、教师唱乐谱学生唱歌词、齐唱、伴奏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很快就学会了《凤阳花鼓》。
多元化表演是本节课的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王娜莎在学生学会演唱《凤阳花鼓》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元化表演。王娜莎激趣地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准备做一个现场多元化表演,有愿意上台的同学请举手。”话音刚落,整个教室的手举得满满的,王娜莎指明了7名学生上台,依次发放了砂锤、砂球、碰铃、响板、串铃、摇铃、双响筒。然后,要求上台的7名同学按照《凤阳花鼓》的旋律操作手中的乐器,在各自座位上坐着的同学演唱歌曲,老师用钢琴伴奏。“三方齐上阵”,场面活泼而欢快,热烈而动人,音乐艺术尽显课堂中……
课堂总结。王娜莎在课堂总结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凤阳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作品所表达的新凤阳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新时代的好学生,将来为祖国增光添彩。
本堂课,王娜莎老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聆听,练唱、演唱、感受,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荆州市荆州小学 孙菲菲
教材版本:
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凤阳花鼓》,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喜爱之情。
2、了解和喜爱凤阳花鼓,并能用喜悦的情绪表现歌曲《凤阳花鼓》。
3、能为歌曲伴奏,并能用轮唱、合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歌曲中的切分音、衬词的演唱。
2、用轮唱、合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道具:
钢琴、多媒体、凤阳花鼓、锣、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教师演唱碟子曲《洪湖赤卫队》里的插曲《小曲好唱口难开》,这是一首湖北小曲,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集戏曲与歌舞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引入课题《凤阳花鼓》。
二、 学习新歌
1、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
2、学生用凳子打节奏“咚咚 0咚 咚 0”,老师用歌声与学生配合。
3、学生模仿锣的声音“呛 呛呛 呛呛 呛”,老师用歌声与学生配合。
4、老师范唱歌曲《凤阳花鼓》,学生思考问题: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歌曲的哪一句最有特点?
5、学习歌曲《凤阳花鼓》。
(1)教唱衬词部分旋律,注意相同的乐句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唱。
(2)学生齐唱衬词部分,注意儿化音和上滑音。
(3)再次欣赏歌曲,思考歌曲的前半部分有几个乐句,并认识切分节奏。(4)教唱歌曲前半部分旋律。
(5)用哼鸣模唱旋律,注意歌唱状态。
(6)师生随音乐进行歌词接龙游戏。
(7)齐唱歌曲前半部分。
6、带着开心、快乐、自豪、骄傲的情绪齐唱整首歌曲。
三、表现
1、分声部进行歌曲轮唱。
2、分小组进行合唱训练,一组进行打击乐表演,一组进行歌唱表演,一组模仿锣,一组模仿鼓,训练好之后进行合唱表演。
3、班级音乐会: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凤阳花鼓》,第一段领唱加合唱,第二段轮唱,第三段合唱。
四、知识拓展
授课教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风景如画单元歌曲《西风的话》
教材分析:《西风的话》这首儿童抒情歌曲是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G大调、四四拍;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规整的乐句构成。虽然四乐句采用了相同的节奏,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第一乐句以属音为基础,经过主和弦的分解,旋律的先扬后抑奠定了全曲舒展、宽广的风格;第二乐句曲调的级进上行和渐强处理与第一乐句形成对比;第三乐句在高音区展开,完成了曲意的转折,是全曲力度最强的乐句;结束句以下行的旋律结束于主音,作渐强渐慢的处理,表现了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的意境。该曲歌词含蓄、深邃,情景交融;曲调婉转、典雅,抒情柔美,词曲结合完善,富有诗意。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优美、舒展、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体会歌曲的含义,能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秋天,描绘秋天,唱响秋天,表现秋天。
3、培养学生聆听音乐,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认识作曲家黄自,感受音乐家黄自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用优美、舒展、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学难点: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听唱法、学唱法、欣赏法、电教法、启发引导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等
一、组织教学:我来说,你来做:
巩固知识:
(1)、这条节奏怎么读:x x xx xx ︱x – x –︱x x xx xx ︱x – – –
(2)、力度记号的巩固: 强音几号: f 弱音记号: p 中弱: mp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音乐: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请同学们欣赏,考虑老师播放的音乐是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季节的图片?图片表现了什么内容?
生:秋日私语,师:对,是法国著名的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主要表现的是美丽的秋天。视频中的图片显示的是什么景象?对秋天都有哪些感受呢?你喜欢秋天吗?
生:生机勃勃的、丰收喜悦的、果实成熟压满枝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鲜花朵朵五彩缤纷、树叶变黄了,枫叶变红了等等。秋天即是丰收的季节又是美丽的季节。
师:同学们对秋天的描绘真是丰富多彩。秋天不光是收获的,秋天更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那么金色的秋天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是西风!当夏天的南风飘然离云,阵阵西风,就捎来了秋的信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秋天的歌曲《西风的话》。板书:西风的话
2、学习新课:上节课,老师曾留了作业,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这首歌,查找有关歌曲的一些资料,现在我们边学习边汇报。
(1)、首先,我们来聆听歌曲《西风的话》,感受这首歌的情绪和速度是什么样的?作曲家是哪一位?(优美、舒展、轻柔、连贯的)(缓慢的)(黄自)
生汇报曲作者是谁: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歌曲,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是几段体,几个乐句?哪一乐句旋律比较高,力度比较强?
(3)、学习演唱
(1) 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试唱曲谱,给与纠正。
(3)下面就就来听听西风在跟我们说什么,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西风的话,西风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珍惜时光,认真学习,热爱生活和对美好时光的憧憬。)
师:把这首歌曲的歌词大意概括一句话。(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季节景物的变化
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歌曲四句的节奏完全相同。
(4)老师弹一句旋律,请同学们填一句词
(5)随琴演唱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袍”、“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6) 按力度记号去演唱, 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感受歌曲的情绪不仅于歌曲的旋律的高低有关还和还有速度、力度、明亮的音色有关。
(7)随伴奏有情绪的演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连线的唱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一句的唱法。
(8)下面我们以对话的形式来模仿西风演唱歌曲:这来两排是一组,这两排是一组,唱的时候要对看,同时要招手,明白吗?还可师生合作接龙演唱,最后师生互评。
3、创编歌表演:现在小组合作,创编歌表演,看看谁的动作最合适,舞蹈动作最漂亮。
4、竖笛吹奏《西风的话》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5、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吗?送给西风爷爷的诗歌。
五月十九日下午,我局就开展“讲政治、严纪律、强作风、促提升”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召开了动员会议。通过对“讲政治、严纪律、强作风、促提升”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及吕局长讲的三点意见的学习和认识,觉得本次学教活动是审计队伍建设水平升华的重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明确。
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立足正面教育、正面引导、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整立改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营造审计机关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创业、尽职尽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我县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科学推进,措施得当。
局支部把本次学习教育分为突出重点,集中学习、对照检查,查找差距、针对问题,集中整改三个阶段进行并且对每个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咋对照如何查、啥问题啥举措咋整改均作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对学教活动的领导、监督、机制形成了系统体系,使教育活动切实可行、学能成效。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新媒体;高等美术教育;资源库
1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资讯十分发达,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资讯的过于发达也为他们对知识的过滤、筛选增加了难度。这在笔者给学生上美术鉴赏课和实践课时感受尤为明显。对于艺术系的学生而言,大学美术是一门可以自由创作的学科,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创作出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有的学生擅长古典风格,有的学生走现代路线,每个学生都渴望在绘画风格方面脱颖而出,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大一的学生在刚接触大学美术课程时都有一种无目的感,或者说是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发展道路,以至于不少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面对不同的画种和画风时无所适从,每一种都渴望尝试,但要经过很多次尝试才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笔者总结这种情况是:高中时期,他们都是向着高考美术的风格练习绘画,上大学后,没有主动意识到要多去接触名人名作,或是被社会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绘画风格影响,心思比较浮躁,导致没有踏踏实实坐下来磨炼功底。解决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让他们多了解美术,学会欣赏美、品鉴美,让美的思想在他们脑海里扎根,使他们走上正确的美的道路。大学美术学院一般都在大一时设有美术概论课程,大二设有美术史课程。但这些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课程的缺点是不能实时传递最先进、最潮流的艺术信息,很难让学到的知识和现实艺术接轨。另外,他们也缺少一个可以实时与教师互动的隐私性也较好的平台,让他们随时有问题都能在平台上请问教师,同时也能在平台上获取新知识。因此,笔者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渠道作为美术课程的辅助教学平台。经过多次尝试和测验,笔者发现微信平台(Wechat)非常合适。
2微信平台运用于美术教学的优点
微信平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库和教育平台,与传统媒体教育方式相比,更加依赖于手机媒体,属于远程教育中的一种。依据托尼•贝茨(TonyBates)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中提到的ACTIONS模型和盖瑞•坡尔(GaryPore)在《大学中利用技术实现有效教学》中提出的SECTIONS模型,微信平台运用于美术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2.1可获得性
可获得性是在进行微信平台建设中笔者最先考虑到的问题。如果一个媒体是学生得不到的,那如何搭建微信平台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笔者在2016级城乡规划1班的学生中间进行了调查。笔者发现,班级中所有学生都拥有手机,并且都是智能手机,95%的学生会运用微信订阅号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且手机微信平台具有灵活性,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轻松。微信平台的可获得性和灵活性是判断是否能够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库与远程教育搭建的最大因素。
2.2成本
分析成本是搭建微信公众号时教师本人要考虑到的因素。微信公众号搭建的成本包括制作成本、设备成本和发送成本。制作成本事实上是教师在课外制作公众号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教师教育学生需要的;微信公众号的设备成本就是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甚至在教师有能力的情况下,一部手机就足够了;发送成本,微信订阅文章的发送其实和普通发送微信内容时使用的资源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微信订阅文章群发每天只能进行一次。还有,微信公众号属于双向传播媒体,学生人数的多少并不影响媒体成本的差别。
2.3教与学
美术课程是一门重视视觉艺术的课程,学生们的实践作图依赖于多看、多学习,平时上课可能只有一本课本,教师能在课堂上展示的图片数量也有限,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课下学习。但学生最初的鉴别能力不是非常强,需要教师引路。微信公众号恰好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教师能够每天把优秀的画家或优秀作品以及画展信息等内容分门别类地传递给学生。这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
2.4交互性和用户友好
微信平台是双向传播媒体,手机可供人随身携带的特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并且微信订阅号的评论功能可以使学生和学生进行沟通。以前学生想要让教师看看作品,评论画面的优点和不足时,需要让教师实地看到作品,成本很高。但在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教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2.5速度
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相比于以往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制作周期特别长的特点,微信平台的制作周期短,内容更前沿、更丰富,在速度上优势巨大。
3在课程教学中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方面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扩展问题
微信平台的搭建只靠一个教师,也只在一两个班级的学生中实践是不够的。假如能够将这种移动辅助资源库和交流平台扩展到整个一年级的新生中去,将会极大地节省教学资源。这需要教研室各个教师共同努力,合作搭建微信平台。
3.2微信平台推送的内容设计
由于微信公众号中传递的文章和资料其实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单凭一个教师的编辑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教师的知识量有限,时间也有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学生传递知识,甚至有时候会有错漏的情况出现。但由于微信订阅号不可回收,发送出去就不能撤回,因此对资料知识的准确率要求很高。最好能有几个教师和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商议内容,经由审核再发送出去。但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刚开始出现的新技术,并未大规模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中。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存在是一种新的挑战,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这些是教师在搭建平台时应及时关注的。教师作为订阅号的编辑设计者,更应该多关注最新的艺术资讯和画展信息,做好筛选,争取把最准确的信息反馈给学生。科技在进步,学习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对教师来说挑战不小,要求其在上好课的同时做好课外与学生间的沟通,完善学习平台,争取以多种形式丰富平台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孙征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昭霞,于桂芹,杨波.大学生手机APP运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6(21):195-197.
关键词:小学科学 插图 科学概念 实验教学
翻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张张真实的动植物照片,一个个有趣的卡通人物,一幕幕学生探究的真实场景,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常常发现新学期开始,当刚发下科学书,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了书中的插图。纵观3-6年级科学教材,每一册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插图,可以说每一页教材都有插图,有些一页当中就有好几幅插图,所占比重比文字部分都大。这些插图涉及的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活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地质、人文、建筑、海洋、天文、医学、材料、交通工具等等。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给科学课增添了活力,注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的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这些插图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桥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好这些插图,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上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科学均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科学家成功的第一步。同样,兴趣对于科学学科来说,也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第一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科学书中的插图正符合了学生这一特点。当学生打开书本,会不由自主地被文中形式各异的图片吸引,读图后,学生会带着许多问题自觉的读书,这种无意识地读图、读书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插图,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并让这种兴趣在学生身上持续下去。不能只让学生读文字学习,把图片作为摆设,让学生自己看或课外去看。
二、运用插图,拓宽学生的视野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设计和技术等,很多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科学教材中的插图,涉及生物、科技、天文、地理、建筑、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连环保、人文意识都有机整合了进去,可谓范围广、内容多。
三、运用插图,创设活动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对各种自然现象或事物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是科学教材中插图的一个重要功能。教材在许多探究活动之前,安排了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插图。如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一幅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沉浮情况的插图,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沉?有些物体在水中浮?物体的沉浮跟什么有关?……这些问题正是本单元所需要探究的问题。
四、运用插图,促进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科学知识都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和运用。据初步统计,学生实验课占了科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相应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其中有实验仪器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好资料。如六年级科学教材《滑轮组》一课,课文重点探究滑轮组的作用。要想展开探究,首先要组装好一个滑轮组,但这却是一个难点。利用一根绳子,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滑轮组。这看似简单,却有很多学生不会组装,有些费了好大劲才组装好,以至于影响后面的探究。课文有两幅组装好了的滑轮组装置图,
教师如果在学生动手组装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两幅插图,那会大大降低组装滑轮组的难度,为后面的探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五、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重视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当前的种种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概念转化的过程。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可见科学概念的建构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很低,往往很难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学中需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科学概念。
教材中许多插图总是从不同角度渗透科学知识和概念。教学中若有效地结合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解,恰到好处地揭示插图的内涵和外延,用形象直观手段感知科学知识,加快信息的接受,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六、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小学科学教学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中有不少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科学家人物肖像的图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教材中插入了很多这方面内容的图片。如六年级科学《环境和我们》单元,那一幅幅满眼垃圾、污水横流、黑烟滚滚的图片,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正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插图虽小,作用却大。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其不起眼而忽视它,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它走近教师、走进孩子、走入课堂,让科学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