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你精明点,人说你城府深重。
3、不管你现在混成什么样子狗样,都要觉得自己前途无量,小事要忍,大事要狠,没人扶的时候,自己要站稳。
4、世界是大舞台,公司是小舞台,家庭是后台,生活是连续剧,我们就是主角。
5、不去奢望,有谁能懂你心中所想;不去失望,无人理解你受过多少伤。只管做好眼前事,走好脚下路,其余的事,上天自有安排。
6、最珍贵的不是你现在有多好,而是努力让每一天的你都更好。
7、人生只有一次,千万别太为难自己。
8、没有成功不要说出来,没有钱不要指望亲人,不疼你的不要找,不帮你的人别去讨好,不爱你的人决不打扰。
9、生活本来不容易,当你觉得容易的时候,肯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
2、过了背起行囊想走就走的年龄,也没有了一切都无所谓的潇洒,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无奈与艰辛。
3、或许每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也有很多无奈与艰辛,当我们抱怨生活不易,岁月不公的时候,想想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没有容易二字。
4、生活有很多无奈的句子说说心情,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句子
5、你的微笑后面隐藏了多少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只有你知道,尝试体会那些的我,在此刻也感到分外的伤心。
一、 增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谓增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习惯并使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起来。例如:
She felt the flowers were in her fingers, on her lips, growing in her breast. 她觉得她好像手里拿着花,嘴里吻着花,连胸中也生出了花。
本句中汉语“拿着”“吻着”“连”和“也”原文中没有,翻译时要加上,使汉语更流畅。
二、 减译法
减译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未被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可言喻的,但减译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在英语中,冠词、连词、人称代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经常使用,但译成汉语时几乎很少出现,要使译文忠实而地道,减译法就自然必不可少了。例如:
The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 狐狸会变老,但是永远不会变好。
本句中定冠词the不必翻译出来。
三、 词类转移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言中有些词的词性会在目标语言中发生变化,来使汉语通顺自然。如原文中名词可以转移成译文中的动词等词类。例如:
I am sure the child will be saved. 我确定这个孩子会获救的。
这里形容词sure翻译成动词“确定”。
四、 分译法
分译法是英汉翻译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则是,把原文中较长的句子成分,或者不易安排的句子成分分出来另做处理,一般译为短语或独立结构。就分译成分的结构而言,分译大体可以分为单词的分译、短语的分译和句子的分译三种情况。例如:
H. G. Well was a writer who was largely self-taught and had a hard struggle to get an education at all. H.G.Well是一位主要靠自学成才的作家,他为受到教育历尽了千辛万苦。
本句中who引导的并列定语从句,一个翻译成前置的定语,另一个翻译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
五、 语态变换法
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要狭窄得多,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要经常变换语态,以使译文符合习惯用法,显得地道而自然。例如: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sixteen units that deal with topics of everyday conversation. 本书共分为16个单元,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会话。
被动语态is divided翻译成主动形式“分为”。
六、 正译法,反译法
在翻译实践中,为了使译文忠实而合乎语言习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有时必须把原文中的肯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否定说法,或把原文中的否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肯定说法。尤其要注意英语中的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的翻译。如英语里是否使用no, not, 或者带有de-, dis-, im-, un-, -less等词缀的词,在汉语里是否用“不”、“非”、“无”、“没有”、“未”等字或词。例如:
Keep off the grass. 不要践踏草坪。
本句中keep off用否定形式表达翻译成“不要践踏”。
七、 词序调整法
为了使表达流畅,忠实于源语言的思想,在翻译时可以适当调整词语的顺序。如: Professor Wang翻译为“王教授”, southwest翻译为“西南”。不仅是短语的翻译,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例如:
He drinks half a bottle of beer with each of his meals. 每餐他都要喝半瓶啤酒。
本句中调整了with each of his meals“每餐”的翻译顺序。
语法教育是英语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到英语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但英语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一大难题,语法枯燥,宏观上不容易理解;微观上,很多细的规则不容易记清。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又有很大差别,故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呢?
一、在语境中感知语法现象
语法的学习应该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或者在语境中先接触这个语法现象,体验这些语法结构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这有得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是正确运用语法的前提。我在教授九年级unit4 what would you do? 虚拟语气时,我利用图片bird, fish, YaoMing, million dollars等设置不同的语境呈现语言现象,让学生感知体验虚拟语气的结构和用法。
T: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bird?
S: 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fly freely in the sky.
T: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5 million dollars?
S: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give it to charity.
……
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感知虚拟假设的情况是如何用英语表达出来的,学生兴致高涨,积极参与,且笑声不断。
二、在情境中理解和记忆语法
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是一门外语,在初学时,学生会觉得不习惯,而且由于平时生活中没有去使用,学过的知识往往容易忘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模拟具体的交际情境,通过讲解-练习-点评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逐渐出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语法现象,这些语法对英语交际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操练它们的用法非常有必要。
如“I am closing the door.”、“I have closed the door.”、“I will close the door.”这样把语法现象和具体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必然能够学得快、记得牢,还能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外试着去使用英语。这样,以后在类似情境下,学生必能脱口而出地说出相似的句子来。
又如在讲到“They are flying planes.”时,这个句子表达的是动名词的用法还是现在进行时态的表达法,它的意思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还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呢?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一定的情境中,它的意思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也不易混淆。因此在讲授语法项目时要尽量结合语篇和语境来进行。再如:借助破杯子、坏了的玩具来介绍形容词broken,用一杯水来体现a cup of,把几样东西放在不同的位置来体现in、on、under、behind等一些介词的含义。
三、善于用“公式”归纳语法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列举出几个的例子,让学生接触一系列的语言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定的语法规则。初中大多的语法句子先是在课本中出现,并逐渐增多,再作归纳总结,并辅之以大量练习。教学实践证明,归纳教学法是一种适合我们中国学生特点的教学法。本人认为,在归纳教学法的基础上,适当结合演绎法,对加深学生的记忆是种不错的方法。
例如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形式,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简写为:be+PP.)。这是也是学好被动语态的基础。进一步掌握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是被动语态的一大难点。这时,不但要学生掌握be在各种时态中及各种句型中的变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助动词be的不同形式。在课堂上强调要先写其结构,后进行个种变化。多练习几遍后不易出错,还可进行自我检查。
又如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分为:
AAA型,如let, let, let;
ABB型,如hear, heard, heard;
ABC型,如see, saw, seen;
ABA型,如:come, came, come。
从以上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被动语态最基本的结构“be+过去分词”与时态结构结合起来,攻破被动语态这个中学阶段的语法堡垒将不费吹灰之力。
四、利用多媒体助力学生理解语法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投影、图片等教学手段,能为学生创造悦目的英语交际情景,它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口说的学习活动,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人称代词时,我是这样设计语境:
T:(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four famous people.)Who are they?
SS: They are Yao Ming,Liu Xiang,Twins and S.H.E..
T: Listen to me and guess: who is he/she?Can you?
SS: Yes.
T: He is very tall.He is good at playing basketball.
SS: Yao Ming.
T: Yes,you are right.Who can describe the others?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地区野外工作在小龙门林场及其周边进行,研究地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N40°00',E115°26'),属太行山脉小五台山余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700mm,年平均气温2~7°C。主要生境类型有农田、灌丛、落叶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等(Qinetal,2011;Xiaetal,2011b)。北京师范大学在该地区开展山地动物野外实习已近30年(1983—2011年),对其动植物资源有长期的积累资料。北红尾鸲为该地区夏候鸟,巢筑于石隙、墙壁或林区房子内,亦见于树洞或人工巢箱内筑巢。由于北红尾鸲在居民点附近分布集中,所以挑选4个居民点(林场场部、小龙门村、齐家庄、洪水口村)进行野外声音采集工作。这4个居民点之间相距约2~5km。
1.2野外工作野外工作于2011年北红尾鸲的繁殖季进行,其中6月18—26日调查研究点北红尾鸲的数量和分布,6月27—29日进行录音。采用TASCAMHD-P2便携式数字录音机(TASCAM,日本),和SennheiserMKH416P48外接强指向性话筒(SENNHEISERELECTRONIC,德国)录音,采样精度(samplewidth)设置为16Bit,采样频率(samplingfrequency)设置为44.1kHz(Xiaetal,2010)。为获得高质量的录音,录音时距目标个体的距离<10m。为避免假重复,每个录音个体之间的距离相隔足够远(如位于不同的居民点),或是能同时观测到多个鸣唱的个体,以确保不会重复录音。共获得了32只个体清晰可供分析的录音。其中林场场部6只,小龙门村11只,齐家庄10只,洪水口村5只。
1.3声音量化利用Goldwave5.25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Inc,加拿大)过滤1kHz以下背景噪音,并以22.05kHz重新采样。利用Avisoft-SASLabPro5.1.09software声音分析软件(AvisoftBioacoustics,德国)生成语图,参数设置为:快速傅里叶变换(FFTlength)=256points,哈明窗口(Hammingwindow),帧长(framesize)=100%,重叠(overlap)=50%,频率分辨率(frequencyresolution)=172Hz,时间分辨率(timeresolution)=2.9s。参照Quetal,(2011)和Xiaetal,(2008)的研究,本文中使用的鸣声术语如下。音素(note):语图上表现为一段连续的曲线,是鸣唱的最基本单位。句子(song):包含多个音素的连续段落,句子间通常有明显的间隔。仿照Lindholm&Linden(2007)的声音量化方法我们对每个北红尾鸲挑选10句连续的录音进行测量。测量的变量包括句子的持续时间(tDur)、句子的音素数(Nb)、句子的最高频率(Fmax)、句子的最低频率(Fmin)、句子起始的频率(Fsta)、句子结尾的频率(Fend)。在发现北红尾鸲鸣唱的句子可分为稳定部分(stereotypedpart)和可变部分(variablepart)(详细介绍见本文结果部分)后,为了比较这两个部分结构的差异,我们分别测量了这两部分的持续时间(tDur_s,tDur_v)、最高频率(Fmax_s,Fmax_v)、最低频率(Fmin_s,Fmin_v)、音素数(Nb_s,Nb_v)以及两部分之间的间隔时间(tInt)。我们还分别计算了整个句子以及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的频宽(Fband,Fband_s,Fband_v)(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的差值)。共18个变量(图1)。
1.4数据分析计算变量在个体内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在北红尾鸲鸣唱特征的描述性统计时,利用每个个体的均值和变异系数计算总体的均值和平均变异系数。在确定所有变量均符合正态分布后(单样本K-S检验,P>0.05),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相关变量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异的差异,仿照Xiaetal(2011a)的研究,我们使用了语图比较分析(spectrographiccross-correlation)。语图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两段语图,的结构计算出这两段声音的相似性系数,该系数介于0至1之间,数值越高相似性越大。相比于通过测量变量量化声音的分析方法,语图比较分析可以更全面的利用声音的信息。首先,32个个体的每个个体截取10句清晰的语图,并将其分为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共计获得640段语图(10×2×32);然后分别对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进行相似性计算,语图间两两比较,共获得102080个相似性系数(2×320(320-1)/2)。最后利用双样本K-S检验比较个体内语图相似性系数和个体间语图相似性系数的分布差异。按照我们的观察句子内的稳定部分在个体内不同语句间变异很小,我们预测在分布上稳定部分的相似性系数在个体内和个体间会有明显差别,且个体内的相似性系数数值更大。利用语句稳定部分的语图比较分析结果进行鸣声的个体识别研究。首先计算句子识别到个体的正确率。采用刀切法(Jack-knifed)的过程,每个句子依次选取一次作为待识别的句子。计算待识别的句子与某一个体发出的所有句子(不包括待识别句子本身)相似性系数的均值,做为该待识别句子与该个体的相似性系数。将该待识别句子归类到相似性系数最高的个体。比较该待识别句子实际发出的个体与上述方法归类的个体是否一致,以检验句子识别到个体的正确性(Xiaetal,2011a)。输出结果为所有句子正确识别到个体的比率(Terryetal,2005;Xia,2010)。在计算句子识别正确率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计算可以利用鸣唱正确识别的个体的比率。如果一个个体正确识别到该个体的句子数超过错误归类到任一其他个体的句子数,则定义该个体可以正确识别。输出结果为可以正确识别个体的比率。语图比较分析利用Avisoft-SASLabPro4.36software自带的Corr32模块执行;统计分析利用R2.11.1(RDevelopmentCoreTeam)完成。数据用“mean±SD”的形式表示。所有检验在P<0.05时认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北红尾鸲繁殖期鸣唱特征北红尾鸲鸣唱句子的最高频率(6.66±0.44)kHz,最低频率(2.12±0.28)kHz,频宽(4.54±0.61)kHz,句子起始的频率(3.72±0.32)kHz,句子结尾的频率(3.51±0.50)kHz,句子持续时间(1.61±0.22)s,由(10.61±1.48)个音素构成(表1)。
2.2北红尾鸲鸣唱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的差异北红尾鸲鸣唱的句子可以分为结构差异明显的两个部分:稳定部分(stereotypedpart)和可变部分(variablepart)(图2)。其中稳定部分位于句子的前半段,持续时间(0.35±0.08)s,由(3.38±0.72)个音素构成;固定部分位于句子的后半段,持续时间(0.98±0.20)s,由(7.21±1.34)个音素构成;两者之间有(0.29±0.06)s的时间间隔。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不仅在变量的均值上差异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P<0.05),而且在变量的变异系数上也有明显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2)。如表2所示,可变部分在个体内的变异系数要显著大于稳定部分在个体内的变异系数。语图比较分析结果可见,稳定部分在个体内的相似性系数(0.64±0.16)与个体间的相似性系数(0.35±0.15)在分布上差异显著(双样本K-S检验,P<0.05)(图3A),两者均值之差为0.29。可变部分相似性系数在个体内(0.22±0.08)和个体间(0.19±0.06)的分布虽然差异也很显著(双样本K-S检验,P<0.05)(图3B),但两者均值之差仅为0.03。
2.3利用鸣声个体识别利用句子稳定部分进行个体识别,有234句正确识别到发出的个体,占句子总数(320)的73.1%;有29个个体正确识别到该个体的句子数超过错误归类到任一其他个体的句子数,即可以利用鸣唱正确识别该个体,占个体总数(32)的90.6%。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