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绩效工资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 绩效工资 制度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在教育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2010 年全国高校教师也已经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不可否认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后,对过去分配制度的弊端得到有效遏制,高校教师的薪酬内容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薪酬项目得到了统一,工资中“活”的比例增大,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以体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更符合高校间竞争的需要。但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同样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高校教师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绩效难以评估;工资激励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师,研究表明金钱对于青年老师激励作用明显,而对于富有经验的老教授金钱激励作用有限;同时,教育本身是一个准公共产品,教育效果更难衡量。甚至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没有指导性的绩效工资设置模式或办法,绩效工资仅仅从名称上取代了原来的校内津贴(安晓敏,2010),也有学者认为绩效工资制度在高校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应该适当选择绩效工资形式,理性地有限度地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冯文全等,2010)。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问题上我们确实应该理性看待,一方面必须肯定绩效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所以文章从这一方面切入,探讨解决的办法。
一、高校绩效工资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级,将职工的薪酬收入与职工的个人业绩挂钩的一种浮动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工资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绩效考核工资就被英美教育界采纳,但由于操作层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工作评估的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并没有在教育界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呼声的高涨,绩效工资制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而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酝酿后,终于在2006年7月1日起在高校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1.绩效难以评定
高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对高校教职工实行绩效考核,如果实行一刀切的办法就不是很合适,比如,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其所属职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话很容易,直接参考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可以,但是对于众多的教师而言,以绩效指标来对其考核就略显勉强。因为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活动和科研,其相关活动本身不能给高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这里面存在一个量化的问题。但在制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强行指定相关的指标来达到考核目的,因而滋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
由于教学(即授课)内容本身的极度抽象性与不确定性,以教学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太过于主观,主观的东西不具备说服力。因此,高校在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到了科研这个方面。科研对于文科教师来说,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论文,而对于理工科教师而言,其表现形式则是科研项目,这些都是很容易以数目来衡量的,可以很轻易地通过数量的多少来评定等级,鉴于此,高校在评定职称(副教授、教授)的时候往往指定了硬性指标,如在一年之内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少数量以上,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多少数量以上。教师的职称高低又决定了其工资的高低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教师为了尽快实现职称转换,不得不把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教学转向了科研,竭尽全力地,争取科研项目,教学质量也因此逐渐走低,这也是近年来社会热议的问题之一。
人事部、财政部2006年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自2006年7月起,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高等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至此,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拉开了帷幕。
高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能否充分激发教师个体的向心力,能否不断提高以高校团体目标为核心的集体战斗力,工资薪酬制度的合理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团体目标的实现,除了受到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意识的集体向心力外,更大程度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将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发掘教师个体的最大效率值,实现扭力最大化,使高校这个整体机器的马力最大化,将工资薪酬的主观调动性放至最大,尤为重要。
一、高校工资薪酬制度改革初期的状况
1.大锅饭薪酬分配机制,分配参考指标单一
工龄和职称是衡量教师个人薪酬的主要因素,熬工龄和评职称也随之成为高校教师的主要奋斗目标。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无法与教师个体利得形成呼应关系。
2.以实现均衡增长人人受益为最终目的,忽视了主观弹性因素
高校以往的薪酬制度改革多以“稳定性均衡增长”为主。在坚持均衡分配的同时,按照不同岗位性质,职称和工龄的相应基数,制定高校工薪分配制度。最终实现在人均薪酬水平有所增长的前提下,不同岗位性质和不同职级的人员工薪差别性增长。
职称和教龄是工薪分配制度的主要参考依据,现值贡献指数被忽略不计,青年教师的终值贡献指数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这种薪酬分配制度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部分职称较低的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工薪制度失去了引导高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导向作用。
3.造成青年人才流失,教研结构无法革新
高校以往的薪酬分配制度,使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工资增长幅度呈递减趋势,青年教师在工资改革中增幅几乎忽略不计,极大地挫伤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等高薪酬单位,成为了青年教师“跳槽”的的最佳对象。
新鲜血液无法注入,教研结构无法革新,新老教师无法交替,教研思路就会停滞,无法创新。一味沉浸在老陈旧的教研体系下,犹如原地踏步坐井观天,教学创新和科研发展新方向也就只能是空谈。
由此可见,科学的、富有吸引力的、切合实际的薪酬分配制度,是引进人才,壮大教研队伍的可靠保障,是高校教研队伍梯队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多元化、多层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高校推行的绩效薪酬制度
合理、公平、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高校整体前进的动力,也是教师个体之间实现最大扭力的剂。
1.绩效薪酬制度的分配原则
⑴建立适应高校岗位特点,以转观念、调结构、优学科、促发展为导向的奖励性绩效工作分配制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切实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⑵遵照“按劳分配、以岗定酬、注重效率、分类考核、统筹兼顾”的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向教师倾斜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
⑶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总量控制和两级管理分配的原则。学校对二级单位采取权责明确、宏观管理、整体划拨、按章监督。各二级单位按照本办法,结合单位工作,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细则,并报学校备案后执行。
2.高校教师的工资结构
高校教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
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与教师个人的职称、工龄相关,按照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执行。
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包括岗位津贴、生活补贴,按照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制定发放。
考核奖励:以教职工所聘岗位职责为依据,主要体现对岗位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凡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的教职工,应按规定发放其考核奖励。教师岗、其他专技岗、管理岗(含领导职务)、工勤技能岗四类,按岗位的不同性质施行。
业绩奖励:按照不同性质的岗位,二级单位(部门)在学校绩效工资大原则下,根据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考核标准。教师岗以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其他专业技术岗和管理岗以部门的考核等级和总体工作完成情况为主要的考核依据。
三、实行绩效工资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绩效工资不仅仅是对组织绩效的考核管理,对个体更有重要的考察作用。学校对教职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不断激发教职工实现集体目标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体综合性目标实现的效率化和提高个体的参与热情。
1.对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绩效工资的业绩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考核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它是将学校和学额二级院的整体目标分解化,通过考核工具使得教职工充分实现和完成整个过程。有效的绩效工资考核机制能帮助整体目标的顺利达成,并使得教职工个体在推动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绩效工资的考核机制是随着高校不断发展,高校相关机制不断完善,而不断制订、执行、改正的循环过程。体现在整个绩效工资的管理环节,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要求达成、绩效实施修正、绩效面谈、绩效改进、再制定目标的循环,这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
3.薪酬绩效等级分配制度,有效促进团队成长
与利益无关的考核是没有意义的,教职工的工资分为两个部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与教职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息息相关。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高校与教职工个体的共同成长。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改进问题,最后达到双赢。
四、高校绩效工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就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兼顾效率与公平,鼓励优秀教师,利用国家、省、市、高校的优惠政策和以及提供的平台,发展壮大自身的科研等综合实力,带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学校在工薪分配时,应当有一定的倾斜。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每位教师参与学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位教师共同受益。反对平均主义,避免“躺倒不干”“坐享其成”等负面现象的存在。效率优先,要让先发展起来的教师,看得到现得利益,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造成两级分化。落实绩效工资政策的同时,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优秀教师个人发展的同时,倡导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
2.把握好不同岗位性质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点
高校教职工按岗位性质不同可分为:教师岗、管理岗、其他专业岗、工勤技能岗。教师岗是指从事教书和科研工作的岗位,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主体力量,包括教授和讲师类人员。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包括校级领导、学校中层干部、科级干部、以及各部门负责日常事务的办公室人员。主要目标是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如财会人员等。这个岗位人员的特点是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人员的特点是具有操作维护技能,主要从事后勤服务工作。
关键词:岗位工资制度;绩效考核;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来讲,薪酬激励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激励方式,那么如何利用薪酬这个激励的根本要素,做好员工激励工作,让员工能得到自身心理预期的薪酬,达到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同时又能积极努力的工作促进企业绩效改进呢?这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的阐述,分析了目前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管理方法,以激励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一、绩效管理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1.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组织)根据一定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通过对企业员工绩效进行持续开放沟通反馈,并就组织目标和目标实现达成共识,以达到改进组织绩效目的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绩效反馈员工们继续恰当的行为并改正不恰当的行为,促进组织整体的绩效改进。一般来讲企业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辅导、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绩效改进、绩效结果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2.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由岗位工资、年功工资、绩效工资、基础工资、津贴等五个单元构成,各单元执行不同的功能。
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必要性
1.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国有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入国际市场并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为转换经营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资管理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事政策并最终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目标和任务是工资管理的首要考虑。
2.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由于市场上人力资源的竞争以及工资对劳动者的特殊意义,企业的工资管理还必须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行情、劳动者的最低生活费用要求以及企业的人工成本支付能力,企业在处理工资问题时,还有更加细微的因素需要全面地加以考虑。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工资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自主地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追求工资效益。
3.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必然努力降低包括工资在内的产品成本,力求提高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必须逐步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通过加强岗位分析科学地区别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合理确定岗位工资,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必须坚持将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挂钩,向劳动力市场价格靠拢,建立起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4.是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需要
只有执行以岗位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才能防止人才流失,人浮于事,工资分配的保障职能过强,激励职能不足等问题。
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管理方法
1.落实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岗位工资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
从逻辑上来看,全员聘任制是岗位管理的基础,岗位管理是岗位工资实施的前提。全员聘任制在企业推行多年,各类人员都要实行竞争上岗,职称、学历、资历只能作为聘任的前提条件。各企业可以基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框架,基于自身的岗位特点,设置独成体系的岗位序列,而无须模仿其他企业的做法。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岗位工资实行系数标准
岗位按工作性质可分为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生产操作服务岗位三个序列。技术岗位序列根据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的性质、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划分岗级,管理岗位按所承担的工厂经营指标、管理责任和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岗位;生产操作服务序列根据工作岗位的劳动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市场可替代性等因素划分岗位。岗位工资基数要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资支付能力、劳动力市场价位等情况适时调整。
3.建立常规的岗位工资升级制度
岗位工资标准按等差数列的方式设置,采用岗级与工资系数相对应的方法,由最低一级的工资标准作为基数乘以系数以确定各岗级的工资标准。当企业岗位工资需要升级或上浮时只要向上调整工资基数即可,十分简单方便。反之当企业岗位工资需要降级或下浮时只要向下调整工资基数即可。企业可根据经济效益及市场情况灵活地对岗位工资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岗位工资制度作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中的一种主要工资管理方法,具有其先进性。企业在大力推行岗位工资制度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研究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着重针对岗位工资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或解决,以建立起行之有效、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岗位工资制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教师 绩效工资 激励机制
一、高中教师工资收入现状
(一)高中教师绩效工资的内涵
所谓的工资,它就是对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性质、业绩进行综合的考察,而设定的。工资由薪级工资、岗位工资、职岗津贴、综合生活补贴及教龄津贴五部分组成。而职岗津贴、综合生活补贴又统称为绩效工资,占工资总数的30%。绩效工资与补贴津贴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自主分配权。绩效,它是效率和业绩的统称。工资通过采取绩效的方式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其意义深远。对于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它不仅能够调动教师对于工作的积极性,还能够对学校的工资基金进行有效的分配,对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为学校教育做贡献。
(二)工资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1、教学的力度有待于提高
高中教师应当实行岗位工资,但在一些学校中存在着工资与岗位不符的现象。在后勤部门有些人员的工资比正式从教的教师或领导的工资更高,而晋升能力更容易。从这方面显示出了,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高中学校要正确的对待教师的教学工作,树立起价值理念,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学校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趋势,创造学校的声誉,做到真正从教学上着手。
2、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难度
在学校中,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师中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这种现象形成了两种极端。在年轻教师中,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被一些不合理的体制给抹灭了。在资历老的教师中,不管是从社交、家庭上都有一定的精力耗损,其工作的精力已不比年轻教师。但在学校中,却仍然存在着“论资排辈”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使年轻教师没有充分发挥的地方,工作自由、没有前景、工资待遇更是微薄。而资历老的教师,其工作量很大,身兼数职,收入却很高。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性,使教学质量严重的受损。在工作量的制定上,应考虑教师的自身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质量,不应拿年龄来衡量。合理的工作量,不仅能使教师的报酬得到合理分配,还能使其工作态度端正,使教师为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3、工资收入与工作义务、工作量不符,实行暗箱操作。
在学校中,教师的工资收入应当与其工作量相一致,教师所担任的班级数与课时工作量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人为的将工作量加大,这就会使其报酬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在教师的基本工作中,应当使其工作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将其工作量与赚钱联系到一起。将工作量盲目的人为增加,使教师的工资收入差距拉大。工作量的增加,应当充分的将教师的年龄、精力、业务素质、经验等合理的考察,再对其进行工作量的增加,不能盲目的对其进行加大工作量。
4、工作态度浮躁
在学校中,有些领导、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将以往的以育为本的工作态度抛到了脑后,多了一些不务本、浮躁的现象。在学校中存在领导、教师不上课、旷课等现象。在学校中,不管处于哪个职位,都要以教学为主,在课余也可从事业余管理工作。
二、对实施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建议
(一)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1、考查教师的工资待遇
在教师工资待遇的考察中,不能只考察平均工资,也应当对最高工资、最低工资,进行考察、核实。最高工资会使工资的差距不断拉大,最低工资会使教师的带着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只有将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加以合理的规范、运用,才能使其达到平衡。
2、优化合理的工资收入结构
它指的就是将教师的奖励性、基础性绩效工资结合到一起,将教师的收入差距加以限制,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使教师的教学潜力得以发挥出来,将身心全部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学校也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可利用资历老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并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
(二)保障教师的收入稳增,强化法律监督作用
法律监督机制应当起到相应的作用,正确的规范教师工资的发放形式。对于学校的财政制度应当予以规范,将教师的各种资金、津贴等做好管理。将“向钱看”的不好习惯改掉,对于工资的发放予以规范,可使用工资卡发放,其收入的分配应符合规定。
(三)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导向
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它要以教育为主,不能从教育而转向盈利,这就违背了学校的主旨。在学校中,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的价值观不能“向钱看”。学校应当淡化教师对于金钱的概念,以育人为本,将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
(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业绩考核,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考核。在学生的培养上,不仅从智育来看,要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不能只从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要全方面的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提高。在学校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以创新使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有更多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进行全面的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做到大胆创新、多交流,将眼光放长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应当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原理、知识等,得到充分的吸收。
三、结束语
在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最大的阻力就是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与实施工作。学校要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调动起来,将一些年轻的教师加以培养,在保障工资待遇的前提下,使教师的教学业绩加以提高。绩效工资要在教师的原有工资上适当的调整,有关部门要加以进行教师的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红.北京市区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研究,2012(28)
[2]苏君阳.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实施绩效工资面临的问题,2010(0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绩效工资
一、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56年以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供给制与工资制并行的分配制度。1956年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职务等级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在这一分配体制下,员工薪酬水平与其绩效水平完全没有挂钩,平均主义严重,分配制度并没有起到员工激励的作用。1985年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正式将奖励工资纳入到工资体系当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龄工资仍是决定员工所得的关键因素之一,薪酬制度与员工业绩的关联仍然欠缺。1993年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关注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差别化。此次改革后,员工职务与工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所得,绩效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仍不明显。
由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现状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一定活力,薪酬水平并不能客观地体现员工的工作绩效,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事业单位整体效率与业绩水平,必须将绩效工资作为职务与工龄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加入到员工工资评价体系之中。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内涵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组合工资制的一种,它结合了岗位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的特点,使得员工的分配水平既反映了岗位本身的特点与技能要求,也反映了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岗位绩效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
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员工的实绩和贡献,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自主分配。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很好地结合了岗位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的特点,既客观地融合了不同岗位对于技能要求的差别,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员工真实工作绩效水平,从而公平、公正地反映了员工应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将员工工资水平与员工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这种工资制度植根于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其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的决定仍然依照现行标准而定,使得改革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
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完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
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保证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公平合理的前提条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员工实行恰当的薪酬激励,提高员工与组织的绩效水平,也即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员工绩效评估体系而体现出来的。
在我国过去的工资制度下,由于员工绩效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并未与物质上的激励挂钩,许多事业单位都未能建立一套全面、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在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后,对于员工绩效评估体系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并健全这一绩效评估体系,将是在基层事业单位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难点之一。为克服这一难点,应广泛开展事业单位领导与劳动工资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建立沟通平台促进相互间信息的交流,同时开展改革最佳实践的表彰、经验介绍与学习活动。完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必将作为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2.循序渐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在事业单位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应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到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在改革前做好准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比如通过在单位中展开绩效工资制度好处的宣传、与单位中有影响力的员工及老员工谈话、让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评估标准的制定中来等,使得员工能够正确理解改革的目的,促进改革顺利进行。同时,绩效工资的评定与发放要努力做到公开透明。
在改革中还需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特别是在绩效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不宜拉的太大。设计薪酬体系是仍应从“按劳分配”的原则出发,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绩效最大化作为出发点。
3.进一步推进岗位工资评价体系
虽然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但岗位工资制度的完善也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改革的初期,岗位工资在决定事业单位员工收入仍具有相当的比重。我国现行的岗位工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待完善之处。各事业单位应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通过对各个岗位职责、要求、劳动强度、技能与经验要求的客观评价,科学合理地评价不同岗位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岗位工资不断完善。这也将是今后改革不可忽略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