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化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化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化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将教学信息更好地进行传递,同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管理、研究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主要教育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顺应时代,符合国际趋势的教育。不管是现在发展的需要,或是未来的社会发展,现代化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

二、电化教育的诞生

在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个词。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935 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1936 年,我国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在与教育界人士讨论在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义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电化教育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的正式使用,是在同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电化教育这个名词被逐渐引用、传播,成为我国的专有名词。最初,电化教育这一名词,是根据当时国外视听教育这一名词提出的,而此时,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的教育传播模式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一名词一直沿用至 20 世纪 90年代。

由于特殊的诞生背景及当时特定的发展环境,电化教育被定义为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例如投影、幻灯、影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电化教育的这个定义,是由原始的定义演化发展而来的,是电化教育的新定义。新定义与原有定义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文字表述。电化教育新定义是对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电化教育的展望。

三、大中专电化教育对学校现代化教育的作用

1. 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学校教育现代化包括学校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电化教育是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由此可知大中专电化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学校渴望通过电化教育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电化教育,学生可以直观接触到现代化的教育形式,真实体会现代化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

2. 学校教学现代化随着大中专电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现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电化教育是信息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电化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3. 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实现,必须通过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信息化及电子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学校若想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这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参与,因此,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必经之路。

4. 大中专电化教育的中心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信息化、电子科技、多媒体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信息化及电子科技的发展对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起始,从另一方向来说,电化教育是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为促进学校的共同发展,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由《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与常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与常州电教馆、常州教育技术装备站共同承办基于网络环境的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研讨会暨课题开题会。

一、会议主题

均衡共享和谐共进

二、会议专题内容

1.区域网络资源建设的机制与体制的探索与研究。

2.区域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开发,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

3.网络资源库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4.跨区域间、校际资源合作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

5.以教师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新探索。

6.重点课题开题报告。

三、会议时间及地点

1.会议时间:2007年3月下旬。(具体待定)

2.会议地点:江苏省常州市。(具体待定)

四、会议代表

1.中央电教馆有关领导。

2.课题专家组成员。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教研室等分管教育技术研究的有关领导。

4.相关地区部分教育部门领导。

5.相关学校主管领导及科研人员。

6.企业界代表。

五、其他

1.会务费:380元/人(含餐费、资料费、会务费)。

2.会议代表的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议代表的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3.欲参加会议者请于2007年3月15日前,将填写好的“参会回执表”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至组委会。

六、联系人

王晓军(北京)010-87663458-8083,13311596091

E-mail:cxxx@vip.省略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二、内容创新,使宣传教育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宣传内容应不断更新和调整,要解决宣传内容陈旧、单一与群众需求的矛盾;宣传内容曲高和寡的矛盾。现在常用的上街设摊咨询、张贴标语、图片展等形式收效甚微,有时群众是针对奖品、宣传实物而来,有一哄而上的现象。为此,宣传内容要新,要常讲常新,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要精,要坚持少而精,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要适合群众口味,多讲些实用的知识,少讲空洞的大道理。要针对不同人群,确定不同层次的宣传内容。

三、形式创新,精心谋划富有时代感和有效性、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呈多元化趋势,使人们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前消极灌输的方法,要多用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办主题晚会、纳凉晚会、送戏下乡等。要充分运用新的传媒手段,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育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网上人口学校,使广大群众置身于宣传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之中。

四、增强质量意识,注重宣传方法的针对性。必须注意宣传方法针对性、有效性和贴近性,增强“透明度”,消除“隔热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平等的、说理的、循循善诱的、生动活泼的宣传,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群众对宣传的内容方法既感到合情合理,能够接受,又感到可亲可信,乐于接受,从而做到入脑入心。

五、坚持虚实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宣传教育工作与人们的实际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是宣传教育工作生命力之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群众的物质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从人们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把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容融入到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之中,宣传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中学化学中原电池与电解池部分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几乎全部常见的金属阳离子和常见的阴离子的性质,还包括一部分有关电学方面的知识。这部分教材由于其内容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较密切的关系,如电镀、电冶、防腐、净化生活用水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素材,同时学习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一、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判断

在“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会区别与判断原电池与电解池,这与学生缺乏感性知识,以及知识上的遗忘有很大的关系。尽管这两部分内容教材中都安排了演示实验,但这两个演示实验的能见度比较低,有关的实验装置都是小型的,后排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因此印象不深,记忆不牢。再则学生高二学原电池,高三才学电解池,相隔半年,一些学生不能把前一个实验的记忆与半年后的眼前的实验装置来加以对比、区别,这就造成在以后的练习题中无法根据课本知识来加以区别与判断。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且两套实验同时做,然后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相似点与不同点,总结它们的根本不同点在于电解池是一定要有外接电源,而原电池是不需要外接电源的。这种实验探究法效果较好,学生的遗忘率也大大降低。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与电极反应的书写

关于电源正负极的判断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当正负极都由金属组成时,则谁是活泼金属,谁就为负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从而能正确地书写电极反应式,同时还要强调负极的金属总是失去电子,即:M-ne-=Mn+。而原电池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则必须根据电解液的成分来决定,电解液成分不同,在正极上的电极反应也不同。例如在锌锰干电池中,用锌片做负极,碳棒为正极,氯化铵饱和溶液为电解液。这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当然是:Zn-2e-=Zn2+,但正极的电极反应却是:2NH4++2e-=2NH3+H2;如果氯化钠饱和溶液电解液,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却是:2H++2e-=H2。

三、电解池中阴阳极的判断

在电解池中,阴阳极的判断就方便多了。因为不论何种情况,不论电极材料由什么组成或电解液是什么,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联的一定是阳极,而阳极的电极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即一定是电极材料失电子而被消耗的反应(金属材料为电极);或是电解液中的阴离子移动到阳极(隋性材料为电极)上失去电子生成相应的电解产物。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联接的就一定是阴极,而阴极起的电极反应一定是还原反应,即一定是电解液中的阳离子移动到阴极上得到电子,生成相应的还原产物。四、电解池中电极材料、电解液与电解产物的关系电解池的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被电解有密切的关系,分两种情况:(一)电极材料为惰性电极,如铂电极、碳棒等。惰极电极可不必考虑其参加反应,而只须考虑电解液中各种阴阳离子在电极上的反应。在相同电解条件下,如果电解液中几种金属阳离子同时存在,则可按金属活动顺序表,越不活泼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阴极上获得电子析出;如果电解液中有几种阴离子同时存在时,则可按S2->I->Br->Cl->OH->NO3->SO42-的顺序在阳极上放电析出。(二)电极材料为非惰性材料时,既要考虑电极的材料,又要考虑电解液中的离子。这也分两种情况:当阴阳两极的电极材料与溶液中阳离子是同种元素时,这可以应用到电解精炼方面。例如电解粗铜制精铜。含有杂质的铜为阳极,纯铜薄片为阴极,铜盐溶液为电解液,通电后两极发生如下的反应:在阳极:Cu-2e-=Cu2+在阴极:Cu2++2e-=Cu在相同电解条件下,当在阳极不断溶解时,一些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以前的杂质元素如铁、锌、镍等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而进入溶液,如:Fe-2e-=Fe2+;Ni-2e-=Ni2+等。但当它们进入溶液处于离子状态时,它们就比Cu2+难得到电子,所以只要控制好电解电压,它们就不能在阴极获得电子而析出,只能留在溶液里。而位于金属活动性表中铜以后的杂质元素如银、金等,因为给出电子的能力比铜弱,所以不能失去电子成离子状态而进入溶液,而只能以金属单质的形式沉落在电解池底部,这部分杂质叫做阳极泥。其中包含着多种铜以后金属。把阳极泥加以处理提炼就能得到金、银等贵重金属。当阴阳两极的电极材料与溶液中阳离子不是同种元素,如阴极上吊镀件,阳极用耐腐蚀的各种金属,再配以跟阳极相同元素的电解液,这就是电镀。如果把船体接在电池的负极,电池的正极接碳棒,并将碳棒浸没在海水中。这样船体作为阴极被保护起来不易被海水腐蚀,这称之为阴极保护法。简单地讲述上面这些内容,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有裨益。

五、原电池及电解池的综合应用

要正确解答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综合题,就必须综合运用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各方面知识。否则学生不是束手无策,就错误百出。例如:按下图装置的实验,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1)指出图中哪个是原电池,并指出正负极。(2)写出原电池两极的反应式。(3)写出(C)池中两极的反应式,指明阴阳极。向池中滴入酚酞剂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4)如(D)为电镀池,往镀件上镀锌,镀件与锌分别和原电池哪一极相连?电镀液含什么离子?分析:在(A)(B)(C)三池中都有化学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电极,但(C)池装的是氯化钡溶液,电极材料是Fe与Pt,都不会与电解液起置换反应,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而(A)池与(B)池都是两个我们学习过的原电池,而且是串联。由此可作如下回答:

(1)图中(A)(B)为原电池且串联成电池组。(A)池中的Cu为电池组的正极,(B)池中的Zn为电池组的负极。(2)电极反应为:正极:2H++2e-=H2负极:Zn-2e-=Zn2+(3)(C)池此时已成了电解池,所以电极反应如下:阳极(Pt):2Cl--2e-=Cl2阴极(Fe):2H++2e-=H2总电解反应为:BaCl2+2H2O=Ba(OH)2+H2+Cl2此时向(3)池中滴入酚酞,阴极附近的水电离出的H+得e-变成了H2而逸出,造成溶液中OH-浓度大于H+浓度,所以当滴入酚酞溶液会变红。(4)镀件按在β处与原电池负极(Zn)相联,镀件为阴极,锌板接在a处与电池正极(Cu)相连,锌板为阳极,电镀液中应含有Zn2+。

参考文献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福斯特;改编;升华

电影和小说一样,都在相对有限的时空内展示人类生活的精华,无论读者还是观众都能通过文字或画面感受着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悸动。然而,视听艺术的电影与文字艺术的小说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即使讲述同一个故事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1992年上映的电影《霍华德庄园》就充分证明了这点,虽然该影片与原著作者福斯特都在竭力展示英国爱德华时代上层社会优雅和怀旧气氛背后的真实人性,但是导演艾佛里凭借视听技术的优势重新演绎了小说中的文化现实。相对于小说,电影《霍华德庄园》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情节设计上都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影视化,带给现代观众最直接的审美,本文正是以该作品电影与小说之间的比较,探究本片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以期了解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互文性关系。

一、电影《霍华德庄园》对小说的借鉴

1910年出版的《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早期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像化特征,这也造成1992年上映的电影版本与原著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爱情故事主线

《霍华德庄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洋溢着非常浓厚的怀旧情绪,作者福斯特和导演艾佛里虽然采用了不同的演绎方式,但是都将玛格丽特与海伦姐妹的爱恨情仇设定为核心故事主线,伦理情感撑起了整个故事主题及思想的走向。

《霍华德庄园》将英国爱德华时代庄园风情与爱情故事融为一体,以爱情的跌宕起伏唤醒读者或观众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小说与电影都将背景设定在20世纪的英国,霍华德庄园是整个故事的中心环境,而霍华德庄园未来的继承权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最基本元素。虽然核心故事简约温和,但是却时刻体现着三个不同阶级家庭的纠葛纷争,形象真实地凸显着维多利亚的故事,透过三个家庭之间的纷争纠葛,呈现出爱德华时期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更是以玛格丽特与海伦两姐妹的宽容和正义为阶级矛盾严重的社会指明了方向。电影与小说都将焦点置于玛格丽特身上,以她的爱情选择和人生选择承载作者及导演的希望。而且电影与小说一样没有忽视或漠视玛格丽特的彷徨和矛盾,而是将她婚姻爱情生活故意演绎得非常曲折,通过这种爱情主线展示恬静安逸的庄园生活与物欲横流社会的矛盾。

(二)相似的人物关系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霍华德庄园》中的人物都代表了三个不同阶级和价值观的家族,作者福斯特与导演艾佛里都在有限的时空内紧紧抓住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并以千丝万缕的关系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思想性。

例如,玛格丽特与海伦是文化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以祖产为生的封建贵族的代表,而威尔考克斯家族则代表商人阶级及物质精神,巴斯特在电影与小说中则是典型的缺乏物质与地位基础的文化追求者。电影借鉴了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联,将威尔考克斯太太、玛格丽特、威尔考克斯先生、海伦、巴斯特、巴斯特的妻子、威尔考克斯情人、私生子、姨妈都通过遗产联系在一起,让矛盾随着人物关系的转变一步步推进。导演几乎将原著人物设置完全移植到电影中,一方面保证了矛盾冲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另外也有利于玛格丽特等人物性格及寓意的表现。导演艾佛里将福斯特笔下人物的典型性格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电影空间中,或赞美、或同情、或惋惜,但无论何种表现都抓住了原著作者对于人物及现实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让整个故事生动真实,触及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三)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

电影《霍华德庄园》借鉴了福斯特原著小说中大量影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多变性情节小说、蒙太奇、象征等手法让电影既具有典雅的欧洲文化气息,同时又将福斯特的孤独与多变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电影与小说在艺术表现力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在情节的选择和表现上,选取了集中紧凑、推进迅速的短小情节,基本上很少出现衍生情节干扰主题的情况。电影《霍华德庄园》这种类似于原著的多变性情节不仅让矛盾夸张,极富突然性,同时也成为吸引全世界观众最关键的因素。例如,威尔考克斯太太的突然离世以及巴斯特的意外身亡,都使得故事发展急转直下,创造了与小说同等的戏剧效果。一般在电影创作中习惯采用蒙太奇手法,用影像喻示其他影像或情节,而电影《霍华德庄园》中导演艾佛里和原著作者福斯特一样都采用了一种介于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用特定的景物和事物表达象征含义。如通过女主人公的第一视角全面展示霍华德庄园,小说的23章和电影伊始,玛格丽特先由远处观看庄园景象,之后慢慢踏入庄园,在各种景象的浏览中她的未来和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而此时导演和作者都用了类似蒙太奇动感跟拍镜头随着玛格丽特运动,捕捉追踪她的一举一动及内心情感变化。这种相似的蒙太奇手法不仅全面展示了玛格丽特的好奇和欣喜,更用长镜头的影像化手法烘托了庄园的阴郁和神秘,也将故事淡淡的忧郁和古典气质直观地表现出来,达到了影像艺术和文字艺术的无缝连接。

二、电影《霍华德庄园》对小说的升华

虽然电影《霍华德庄园》与小说都充满了强烈的怀旧意蕴和伦理情感,但是导演艾佛里通过对原著主题、情节、人物等个性化的改编,让小说内容更加直观、影视化地表现给观众,将影片文学情调的高雅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及声画效果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学向视觉艺术的完美升华。

(一)更具理解力的主题设定

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虽然以爱情主题为核心,但是其背后蕴含的人文思想却非常复杂而深沉,这对于仅有几十分钟的电影时长来说,不仅过于宏大,而且也过于抽象,出于对影片传播及观众观影能力、认知能力的考虑,导演简化了小说的主题,让故事更加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电影为避免故事主题过于难懂晦涩,将小说较为繁杂的主题予以简化,用突出单纯的爱情故事的方式剥离了众多抽象化或难以用镜头表现的内容,增加主题的清晰化程度,也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原著《霍华德庄园》看似在讲述玛格丽特等人之间的情感婚姻故事,而实际上在这一世俗主题之后,蕴含着作者福斯特对英国社会、工业革命甚至人类文明的思考和寓言。例如,小说扉页上“联结”二字就体现了福斯特对于阶级、精神和物质等矛盾的看法。但是这种对工业革命的怀疑反思以及对物质主义对精神主义的推崇,都与现代社会文化难以形成认知上的契合,小说中对农耕文化及传统英国文化的希冀与向往在当代社会很难获得认可。同时,电影极为有限的时空容量无法将原著内容都兼收并蓄,导演只能将主题缩小到更容易被观众欣赏和接受的婚恋方面,虽然电影将哲理性、议论性元素被极大地精简,导致故事的内涵深度得到一定的削弱,但是却拉近了观众与故事内涵的时空距离,毫无违和感,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

(二)更直接的情节安排

电影《霍华德庄园》虽然故事基本延续了原著的情节,却没有采用小说隐晦的情节安排方式,而是通过电影视听技术的优势将故事直观地展示给观众,让观众非常容易融于故事中,与故事人物和情节产生同样的心理感受。

电影《霍华德庄园》虽然是一部英国电影,但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却遵循了现代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情节套路,以才子佳人略带俗气的套路吸引现代观众的目光,让观众以更加轻松的观影心态重新领略文学的魅力,实现了对原著的超越。而相对于电影的现代感,原著作者福斯特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故事的世俗化风格,用非常抽象化和隐晦的方式联系着不同的故事,其非线性的情节安排很难直接照搬到大银幕上。例如,电影中导演为彰显庄园背景及海伦和保罗的爱情线索,没有使用小说中信件描述的方式,而是用镜头语言为观众呈现一个古老庄园,也通过庄园中海伦和保罗的热吻暗示着后续情节的发展。小说模糊、间接地表现着情节发展,而电影用更加生动、感性和直接的方式吸引了现代观众的观影兴趣。直观方式吊起观众的胃口后,电影没有像小说一样对次要情节繁杂叙述,而是采用更加富有逻辑的方式让焦点慢慢转移到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既增加了故事的逻辑性,也让观众明白为什么玛格丽特会与威尔考克斯结婚,为什么她的爱情没有像预期那样发展。虽然电影这种较为保守的情节安排,让电影的文学性相较小说有所降低,但是却满足了观众的理解力,让小说的浪漫与激情更加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符合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

(三)更生活化的人物形象

影片《霍华德庄园》虽然延续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但是却对人物形象做了更加生活化的处理,让主要人物不再那么具有典型性和文学性,仿佛许多人物成为观众身边之人,具备了超于原著的形象化和生动化。

例如,电影中主人公玛格丽特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闪光点,但是导演对其展示没有完全遵循小说。电影中的玛格丽特具有典型的入世精神,智慧而又贤惠,颇有现代女性的魅力和风范,而小说中她却自命清高,热衷文学,少了几分生活气息。因此,电影将小说中玛格丽特过度人性化、理想化的形而上学哲学内蕴予以删除和简化,主要凸显她的世俗化人格魅力。这不仅让主人公形象更利于当代观众接受,也让演员的演绎更加得心应手,可以说电影对原著中玛格丽特形象的个性化改编让她成为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成为电影感动观众的焦点所在。

除了玛格丽特之外,电影对露丝的人物改编也让其更加符合现代电影及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小说中,露丝身上带有了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在道德上完全高于其他人物,甚至完全高于小说的读者,这种太完美、太理想化的人物塑造虽然符合传统英格兰女性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显得生硬而没有生活色彩。电影虽然保留了她身上的象征作用,但是对小说中母性的魅力却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表现方式。如小说的第8章,露丝与玛格丽特聊天时,谈论起她儿子的婚事,病入膏肓的露丝语调过于理性,缺乏一定的情感色彩,只有提及庄园时才有了些兴奋。而在电影中,导演让露丝主动把儿子的照片给玛格丽特看,甚至微笑着谈起儿子对英国的热爱,此时她的爱子之心溢于言表。电影对小说人物生活化的处理让玛格丽特、露丝、海伦等人的形象更加具有亲和力,虽然世俗化的人物塑造与小说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却让小说中不近人情的理想化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这也许是电影感动观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除了主题、情节及人物塑造方面的改编,电影还采用后现代的象征手法、长短镜头结合、动感跟拍镜头、背景音乐变化、神秘悬疑气氛等内容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这不仅让小说的古典气质与现代影视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用更加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导演对爱情、阶级、婚姻等社会现象的理解。

三、结语

小说《霍华德庄园》在由文本向影像艺术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适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因素。导演詹姆斯・艾佛里从现代影视艺术的理念出发,对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构,这不仅让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与小说实现了接轨,让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通俗的形式被观众所理解、接受,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蒋春丽.谈《霍华德庄园》中的“联结”[J].电影文学,2013(07).

[2] 刘苏力.E.M.福斯特文学思想观之嬗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4).

[3] 周娟娟.小说写作手法中的电影化体现――以E.M.福斯特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