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去二三里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语低段;古诗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8-01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目前低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重视解释法。单一地运用解释法教学古诗词过于死板。如果教师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句意,译句生硬、直白又乏味。因此,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况且古诗中有些词语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有时只会越解越复杂;其二,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了不少模糊的地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架起一座涌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模糊解读,关键是激发阅读兴趣。

――意会而不言传,这就是古诗独有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一、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二、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极具儿童情趣,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我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丽的插图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吟诵意会法

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模糊解读和整体意会能让我们保留对古诗词的一种朦胧感。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大概意思已经明白了,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只要大体意思不错,怎么说都可以,那就没必要非得再说破了吧。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因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了。

一去二三里古诗范文第2篇

有梦想的孩子是快乐的。

记得小时侯,我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有时会对着镜子手舞足蹈地学做着老师上课的动作,喊“上课”“起立”,有时会把布娃娃摆成一排当学生对他们“指手画脚”“发号司令”,有时又会抱起小布熊亲切地教它唱歌、念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滑稽的模样常常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说:“你这个小丫头,自己口齿还不清呢,就当别人老师了!”我委屈得翘起嘴来,说:“我要当老师!我就是老师……”大人再三好言相劝,我才又眉开眼笑,有滋有味地继续编织着自己的老师梦,快乐的梦。

有梦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渐渐地长大了,我进入了小学,升上了四年级,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跳舞、唱歌、阅读都是我的爱好,但“当老师”的梦想不仅没变,反而更加执迷。上课时,我常常被老师讲课时的激情所感染,真切感受着课文主人公的命运转折,时而笑,时而悲,时而喜,时而怒。一次上课时,老师介绍莫言——中国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时,我的心中陡然激动和自豪不已。莫言先生让中国在世界文坛上挺直了脊梁,这一荣誉让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烁烁发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老师的传道授业呀,顿时我的老师梦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我要当老师。白天黑夜,我常常会为此幸福地笑出声来。我实现着自己的老师梦,幸福的梦。

一去二三里古诗范文第3篇

我喜爱书,书是知识的涌泉,是甜美的甘露,是诱人的玉液……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让我明白了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谈未来。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好茶,余香缭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会引领你走向辉煌之路……”

假如世界没有书,那么世界就没有成才之人…。。

大家一定要读书哟!

和许许多多同学一样,我也爱读书,并且读书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

还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就开始背古诗了。

那时每当我背会一首诗,总会得到妈妈的一个奖励:一块糖、一本书或者一个吻,我就这样从“一去二三里”一直背到现在,是古诗让我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亦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开阔;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欢娱,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诗歌让我走近了古人,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在童话书里,我读到可爱善良的七个小矮人同白雪公主一起玩耍;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它们伴随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而今,历史又是我的最爱,在史书里我看到了圆明园的烈火,听到了卢沟桥的哭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建设我们的祖国是我永生的心愿!

爱书吧,同学们!

让我们用书来充实自己,用知识来成就明天!

未来属于爱读书的人!(

一去二三里古诗范文第4篇

如何让数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气息呢?从下例中可窥一斑。

例一:人教版小学第二册的《确定位置》

师:用多媒体从下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根据诗意设置出亭台、小桥、流水等景点。

生:看到这首熟悉的诗,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师:学生们领会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诗中有何奇妙之处?

生:诗里写了1—10这十个数。

师:孩子们能准确地说出诗中这些数字的位置吗?

生:争着说诗中数字的位置。

老师利用小诗接近了莘莘学子的距离,孩子们根据已学的“第几排,第几个”或“左右”的位置表达方式。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诗中数字的位置。学生们有高涨的热情来自于古诗的动力。用这种方法上数学,至少给学生有一种“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享受。

例二:人教版第七册第46页的《年月日》

教师没有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去寻找《年月日》有关诗句。然后教师进行分类提示课题。

片断(一)(引出年、年与季度的关系)

师:(呤)唐朝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诗中表示时间的词。

生:年。

师:(诵)李绅《悯农》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除诗中两个季度还有什么季度?

生:我们还晓得夏季与冬季。

师:年与季度有何联系?

生:1年有4个季度(春、夏、秋、冬)

片断(二)(引出“月”课题、年与月的关系)

师:出示下列诗句,配上诗景图画,让学生边观察边默读并回答诗中的月份。

1.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六月禾禾秀,官家已修仓。

5.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

生:马上说出诗句中的月份,还其余月份,并知道年与月的关系。即1年等于12个月。

片断(三)(揭示“日”课题)

师:(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中指的是何时间?

生1说早晨,生2说天亮,生3说凌晨。

师说:(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意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1说是中午,生2说是正午,生3说中餐吃饭时间。

师:(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又表示什么时候?

生有的说近黄昏,有的说傍晚。

师:(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又表示何时间?

生:夜(夜晚)。

师:这么多时间段,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时间段来进行概括呢?

生1:日,生2:昼夜。

一去二三里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 古诗文 教学

[正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诗歌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下面,我就小学的古诗文教学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激起学生兴趣

不管做事还是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上的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努力勤奋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是源源不断的助推剂,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内驱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诗文故事体验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在教学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时可讲故事: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这样教学学生会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

(二)故事视觉欣赏

既然是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在渲染气愤,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内容都源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耳闻目睹,或展现优美的画面,或展现感人的瞬间,或展现活动的过程,这样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教师可运用电脑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时的情景。一看画面上那鲜艳的色彩,那舞动的柳丝,那举杯话别的主人公,孩子们便对诗歌所描述的情景知之一二,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看到的景,这样不光领会了诗意,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生读师讲品味诗意

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单有兴趣是不够的。配合兴趣的古诗教学,我倡导以读为主!

(一)慢读细品

上面讲到的看故事,听故事,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前者的基础上熟读。什么是熟读?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

(二)泛讲想象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孩子们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

三、品味鉴赏渐入诗境

我们从小学教材古诗的分布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诗歌的数量安排越多,而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那么要从那些方面来指导学生审美呢?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要的还是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千门万户被旭日光辉普照着,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是一派喜迎新年,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春夜喜雨》这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一、二两句,“ 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喜雨心情跃然纸上。“ 潜”字和“ 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相关期刊更多

鸭绿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