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家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无聊的看着电视,打着哈欠,实在是没有事情可做。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笑着说:“无聊吧,要不,我带你到咱家的地里去看看!”“好啊!”坐在炕上的我一嘣三尺高,一个翻身,直接跃下了炕,鞋也不好好穿了,把带子塞进了鞋里就行了。
门口,爷爷正在发动拖拉机,一抬头,就看见了跟在奶奶身后的我,就笑着说:“哈!看来田里要来一位小客人喽!走,上“机”吧,今天啊,爷爷就带你来个免费的“农家一日游!”
于是,我和奶奶就坐着摇篮一样的拖拉机,望着绿油油的菜地,听着不知名的小虫子的合奏,闻着各种水果的果香,一路上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地里。
爷爷扛着锄头去锄草,临走时给我和奶奶布置了一个任务:摘蔬菜用来做午饭吃,刚说完,爷爷就走了,奶奶走向西红柿地里,一回头,看我还傻站着,就说:“怎么还站着呢!上那去摘东西吧!”说完,奶奶就伸手指了一片同玉米杆组成的“围墙”。“嗯?那些玉米杆上也没玉米啊?再说了,玉米杆那么高,我也够不到啊!”我说完,就望向奶奶,想让她给一个回答。“唉呀!不是让你去弄玉米,从那里钻过去,去“偷”土豆。“啊?去偷土豆!这可是在干坏事,可是我又不敢去再问奶奶,没办法,我只好猫着腰,弓着身,从来米缝里钻了进去。
云禄山庄的主人包世生,目前的另一身份是云山村的村支书。早在2007年,他从父亲包上通的手上接管自家宅院,投入30多万元,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联合梯田的第一家“农家乐”――云禄山庄,开始乡村旅游接待。几年下来,云禄山庄已从原来的6间普通客房发展到今天三层楼房21间客房。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云禄山庄开辟了专门用来摄影课堂讲座的小型多功能会议室,同时也推出了为摄影家配套服务的农民专业模特队和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体验,没想到得到游客的高度赞赏。如今经过主人包世生几年的精心规划与打造,它已不再只是大家观念中传统的农家乐,而是升级转型成为提供梯田乡村体验游的特色民宿。 东坂村“巫婆婆”的家是标准客房,都市游人在此可以住的自在,同时也能体验畲族屋舍的情调。
包世生是土生土长的云山人,年轻时也出去闯世界,成功、有情怀。他做过房地产、当过老板、迷过摄影,跑到南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也曾被人用AK47顶着脑门,差点丢掉性命。跑遍了大半个世界,包世生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一进村子,他发现曾经是美好田园的梯田,已杂草丛生,梯田被抛荒了,抱着对于故乡真挚情感和在外奔波数年积累的从商经验,让他看到乡村民宿旅游的商机,在他看来这可能也是整个云山村的转机。云山村全村147户人家,621人,留在村里的都是过了60岁的老人,共百来位。100斤谷子才卖150元,打工一天就可以赚个150元,而一亩地一年的收入除去成本还不到200元。人是现实的,因为他们要生存,梯田当然被抛到了脑后。包世生想要改变。他考察了国内几乎全部数得上名来的梯田,调研当地经营方式后,他发现要想保护这片地,必须统一管理,于是有了梯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资金由他出,农民把土地出租给他,并成为合作社的会员,由包世生统筹安排。此外,考量到联合梯田的民居风格、民俗特点,他亦组织合作社部分社员将他们自家的房屋也改造成“农家乐”,作为合作社统一经营的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包世生说,梯田就像小孩子,需要精心呵护,一个月不管,野草就长出来了,水源也断了;三个月不管,野草盖满田;半年不管,草比人还高;一年不管,就什么都没有了。而要恢复一亩荒地,一年要花费掉3000多元,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是不小的开支。合作社在投入资金的基础上,还在积极考虑如何自我盈利。包世生想到了成立农耕文化体验区,一是保持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吸引游客体验农耕生活,比如下田插秧、捡田螺、抓泥鳅等;二是组建农民摄影模特队伍,为摄友们服务。说是模特,其实农民只需下地干活,坐在门前抽烟,吆喝着耕牛,只要保持自己原本的生活模式就够了。有了农耕文化体验,还有当地农民的参与,云禄山庄还有其他村人的民宿都开始受益于返乡村人包世生的巧思,云禄山庄的口碑自然也就不胫而走。
从泰宁经大田再到尤溪县,一路辗转下来,像云禄山庄这样让我们印象较深的民宿,可以细数的还有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的“耕读李家”的李家院子,以及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的巫婆婆的家和大熊小屋,他们也都是首批“绿野乡居”的入选民宿。李家院子是在传统木结构民居上又结合新建的仿古民居打造的当地民宿,有了“耕读李家”台湾上趣智业的落地指导,游人在这里住宿可以完全对接“耕读李家”提供的各项乡村体验,不再只是简单粗放的“农家乐”;而东坂畲族村的巫婆婆的家和大熊小屋,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台湾民宿般的精致与舒适,民宿主人巫婆婆还有熊叔夫妇也都非常热情周到。东坂村负责民宿工作的村干部小涂告诉我们,为了营造出台湾精品民宿,东坂村曾专门邀请擅长民宿规划设计,具有20余年民宿经营经验的台湾南投县水里乡老五民宿的负责人卢振旭前来开办培训课,如今巫婆婆的家和大熊小屋就是在借鉴台湾民宿的成功经验进行的落地尝试。 东坂村“巫婆婆”的家是标准客房,都市游人在此可以住的自在,同时也能体验畲族屋舍的情调。
提起云禄山庄、巫婆婆的家和大熊小屋这几个精品特色民宿,三明市旅游局副局长、乡村旅游民宿分会负责人罗振青坦言,三明的乡村民宿整体现况虽说势头较好,但精品还不多,大部分还处于农家乐的状态,还停留在像是采摘、烧烤、聚餐、打牌的农业生态观光,而DIY手工制作、亲子教学等深层次的体验有但较少。在罗局长看来,正是基于这种情况,2015年《三明市“绿野乡居”民宿设施与服务规范》的出台,以及“绿野乡居”的民宿评选的同步推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促进当地民宿发展,指导民宿业者提升改造,建设具有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有了行业标准,加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从“农家乐”到“民宿游”的行业转型,将会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游人走进三明的乡村,尽管这一切还有赖于成功模式的借鉴乃至在地的实际摸索。
海峡旅游 ×罗振青
海峡旅游:三明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目前三明的民宿现况如何?在各县市分布的情况怎样?
罗振青:民宿旅游是三明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更好地推进三明民宿行业的发展, 2015年3月三明市制定出台了《三明市“绿野乡居”民宿设施与服务规范》,同年12月3日更依托三明市乡村旅游协会成立了乡村旅游民宿分会,其会员主要是乡村民宿业主,还有负责乡村民宿工作的乡村干部。去年开始启动评定“绿野乡居”品牌民宿,入选的民宿名单中,永安市有5家,泰宁县有5家,尤溪县有7家,大田县有4家,加上其他各区县共计32家民宿、239间,在这次评选中全市200多间客房共获70多万元奖励。目前三明的民宿现况,其客房数共有866间,床位数达到1200张,直接从事乡村旅游者近千人,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在总体发展上可以说势头较好,但精品不多。
海峡旅游:三明民宿分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对于民宿的管理,主要有哪些内容?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
罗振青:民宿分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的规划,策划和组织乡村旅游活动;二是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自律和业务培训,提升全行业服务水平;三是反映会员单位合理诉求,依法维护会员权益,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保障和服务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发展。对民宿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安全的管理;二是消防安全管理;三是建筑物的管理,要求建筑物符合乡村整体规划,选址安全、布局合理。四是卫生的管理,重点是食品安全管理;五是环保管理;六是旅游服务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民宿的模式单一,缺乏创意。多数民宿只是提供干净整洁的客房,没有创意和卖点。大部分处于农家乐的状态,还停留在像是采摘、烧烤、聚餐、打牌的农业生态观光,而DIY手工制作、亲子教学等深层次的体验有但较少。二是缺乏管理人才。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业主和村民大多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品牌理念意识不强,难以满足当前多数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服务需求。
海峡旅游:对于民宿经营者的鼓励政策有哪些?民宿主人的培训方面,有没有相应的措施?
罗振青:对于民宿经营者的鼓励政策,主要是对符合三明“绿野乡居”标准的民宿每间给予0.3万元补助,每家最高不超过3万元;此外,三明市作为小微双创试点城市,对乡村旅游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等给予税费减免,为鼓励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在用电、用水、用气方面按其用途,给予适当减免。在人才培训方面上,民宿分会主要与市人社部门联动,并与三明学院旅游学院不定期合作举办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免费为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提供创业培训,同时免费为乡村旅游企业招聘信息。另外,就是建立市、县、乡、村以及旅行社的联动营销机制,统筹市县两级旅游营销资金,通过整合营销、联合投放、宣传补助等方式,策划编排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编印乡村旅游攻略免费为业主宣传促销。
海峡旅游:推出“绿野乡居”的背景是什么?“绿野乡居”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吗?下一步有哪些计划?
罗振青:随着乡村旅游日益蓬勃发展,民宿逐渐成为人们从事旅游活动时尝鲜与体验另类旅游的场所。三明市的民宿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民宿发展很不平衡。为了促进民宿发展,三明市旅游局推出了“绿野乡居”民宿品牌和标准,以指导民宿业者对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具有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在首批“绿野乡居”民宿中,比较精品的项目有大田县的雾海茶人家,这里通过利用当地茶山用2年时间打造出精品木屋群,运营情况及效益都较好,如今一到周末可谓一房难求;像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的巫婆婆的家和大熊小屋也很受欢迎,而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的“耕读李家”近年来也非常热门,那里有台湾上趣智业团队落地辅导,像李家客栈和李家院子两家民宿也都入选“绿野乡居”。其他像永安县的上坪乡,那里有天斗山庄打造的木屋群,还有百花园的乡村民宿点,当地的牡丹赏花节也很吸引游人到访。正在逐步实施的工作计划主要是编制《三明市乡村旅游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摸清市域内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开发重点。另外就是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10项重点任务和扶持措施,突出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缺钱”、景区经营“缺人气”、项目发展“缺地”、规范服务“缺人才”等多方面问题。 东坂村的牛栏茶屋,位于安良堡旁,主营畲药养生茶,如金线莲茶、铁皮石斛花茶、鱼腥草茶、罗汉果茶等,游人可以在此休息、饮茶和聊天。
海峡旅游:最理想的民宿模板是什么?有没有引进品牌民宿的想法或在谈项目?
罗振青:三明市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民宿旅游的建设与开发,当前正由三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积极牵头筹划组建以混合所有制运作的特色精品民宿旅游开发公司,吸引农民以房屋作价入股(或租赁经营形式)参与,从而构建资源整合和融资运作平台,提升民宿旅游开发建设水平。目前正与途家、福建鸿岩文创科技有限公司洽谈,推进以下项目:一是在建宁县濉溪镇金饶山下饶山村,初步尝试重建民宿;二是市区临沙县周边的井后村,那里有三座土堡还有100幢木房,因农民外出务工居多房屋大多闲置,当地已通过招商引资,计划打造精品民宿村;除此之外,还有永安县的霞鹤村,这里是两河交接处的半岛型乡村,因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突出,为了树立三明乃至全省的新农村标杆,也已投入几千万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计划在此打造别墅型的民宿群,同时也会利用部分农家改造建成一批特色民宿。三明的民宿还处在初步摸索阶段,在民宿前期规划选址上,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在高速公路及交通要道旁边,如沙县的俞邦村;二是在景区旁边,像是将乐县的梅花村;三是选择中心城区的周边,如永安县的霞鹤村即是。
关键词:农家乐 旅游 问题 建议 马屿镇
一、调查背景、方法及目标
1、调查背景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必市朝争夺恶”。如今,农家乐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形式,是现代城市人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一种旅游方式。最初,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主要起始于休闲之都——成都。此后,这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不断兴起。而瑞安马屿镇因被称为“浙南五县通衢”,从而成为了瑞安“农家乐”旅游的主要建设点之一,其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也在迅速发展中。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调查方法及目的
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的形式,我们分析了马屿镇“农家乐”的现状得出其中基本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后,我们找到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这些不良情况。
二、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的200名城区居民,平均年龄为35.4岁,其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为75岁,男女比例分别为57%和43%,职业涵盖面广。其中,有79%是自己组织的,时间多集中在夏季,频率最高的为每周1次。居民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增进感情、丰富体验经历等。而对于平时的娱乐项目,倾向于“农家乐”的只占20%。可见,农家乐虽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对农家乐的满意程度,有63%的人选择一般,20%的人选择满意。在“农家乐中最看重的方面”的选项中,有60%的人选择环境和空气,以及食物质量,看重娱乐项目的占33%,看重住宿条件、价格方面等其他方面的只占7%。由此可见,人们对环境和空气,以及食物质量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娱乐方面,其中,服务态度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对象。由于大多数人是自驾游,不在农家乐里留宿,因此,对住宿方面自然不太关心。
根据问卷以及谈话,我总结了瑞安马屿镇农家乐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家乐的地点和内容缺少选择性,样式单一。马屿镇的“农家乐”主要以石烊镇村的“神州农家乐”为主,其次是顺泰“谷歌农家乐”,以及分散的小经营点,地点的选择不多。而内容主要以登山游舟、自捕自烧、农业观光为主,比较单一,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特色游。
2、食品质量和卫生问题。旅客往往会选择“吃农家菜,品农家茶”,有的甚至现场宰杀畜类再进行烹饪,未经过检疫和消毒,这其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于“农家乐”,大多数人都是奔着乡村那清新的环境而来的,但是村民一般没有卫生意识,周边环境不太理想。而且,在山上和小溪边都有很多垃圾和漂浮物,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形象。
3、交通不够便捷,缺少宣传和推广。大多数人都是自驾出游的,因此停车难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从瑞安市区到马屿镇神州农家乐大概需要半个小时,但是若不是自驾游,就必须要在6点之前到车站坐车。同时,我们几乎很难在市区看到农家乐的宣传,网页制作也极其简单,毫无特色。
三、调查建议
针对以上总结出来的问题,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当地政府需要对“农家乐”进行支持。首先,政府应当对“农家乐”的规划和宣传进行完善与推动,规范“农家乐”旅游制度。对于正规的农家乐景区要进行宣传,并且鼓励大家选择“农家乐”旅游;同时要整治不正规的小经营店,来提高农家乐的形象和服务品质。政府还应当设立旅游景区的卫生监督检查部门,建立合格标准,制定一定的方案和惩罚措施,并且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对于环境问题,政府需要出台政策,完善环境管理和监督,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
2、经营者应当要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娱乐项目,提升品牌概念,加大宣传力度。首先,配合政府的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和监督力度,维护景区环境。在政府的开发下,创新一些新的娱乐场所和内容来吸引新顾客。其次,要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创新服务设施。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服务品质;同时,对服务设备和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和管理;最后,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融人多元化的元素。
3、游客也应当要自觉。做到不破坏环境和公共设施,不要盲目的攀比消费,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人素质。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家乐;文化资源;农业经济;文化管理;文献综述
农家乐使农村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始于日本的“家庭访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凸显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主题,具有乡土味鲜明、平民性明显、原生美突出、参与性强、消费价格低五大优势,倍受游客青睐。发展“农家乐”不仅可以为城市中生活紧张的人群提供一个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环境,还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一、关于“农家乐”定义
关于农家乐的概念,因为陶正霞、龚海怒、何红、田喜洲等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以及中国农家乐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有很多的定义,从期刊检索情况来看,有下列概括性强的定义:
杨继瑞和黄善明[1]从四个方面定义了农家乐:从投资主体看,“农家乐经济”的投资主体以拥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为主,在不变更土地权属与使用方式的前提下,以自住房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投资,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等服务;从经营主体看,“农家乐经济”一般由投资农民亲自经营管理,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或邻近村民;从经营性质看,“农家乐经济”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经济”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有别于专业性娱乐场所或者风景旅游地,即不存在“失地”问题;从经营周期看,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季节性,“农家乐经济”经营淡季、旺季区分比较明显,甚至完全是一种季节性经营。
何红[2]的观点是:农家乐就是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换言之,“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田喜洲[3]认为:农家乐的狭义概念是,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概念:源于农业的概念,即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广义的农家乐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农家乐,还包括林家乐、渔家乐等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定位于休闲类,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
综上所述,农家乐是以城郊或乡村的农户家庭为接待单位和地点,以城郊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农业旅游资源、地方民俗文化、周边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询或观光游览为旅游活动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
二、关于农家乐能够兴起和迅速发展的原因
农家乐是在现代旅游者追求“生态”和“个性”多样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形式,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农家乐也发展红火,许多地区凭借项目独特,既可游览观光,又可操作度假的优势,开发后都获得成功。显然,农家乐能成功发展起来,实际上是依赖于广深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厚积薄发的。农家乐发展动因可归纳如下:
(一)“农家乐”是我国传统农业与旅游业和谐交融的产物[4]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国策,“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规划的项目。“农家乐”这种模式一方面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既继承了传统农业的自然乐趣与劳动技能,同时又发挥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优势,将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单一农业耕作经营思想扩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又成功地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不仅为农民利用农田、农舍和山水生态资源创造了机会,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农家乐”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
工业社会让人们远离自然,城市里邻里间的交流被高楼大厦、冰冷的铁窗所阻塞。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困扰着人们,生活压力沉重。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舒缓神经。而乡村田园的自然清新以及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加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情结”流传久远,也为“农家乐”的产生、发展打上了深厚的历史烙印。
(三)“农家乐”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4]
“农家乐”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效益低,经营风险大。开展农家乐旅游,使农业从专注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空间,可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家乐”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农家乐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5]
1.农家乐一般处于都市的近郊,交通便利
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小块时间放松心情,比起长途跋涉、旅途辛苦的旅游来说,它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流。
2.收费低廉,能满足工薪阶层及低收入家庭的旅游需要
由于是自家的基本生产资料和闲置劳动力,又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农家乐生产经营成本低,相应的收费也低。
3.自然风貌明显,环境幽雅
农家乐由于未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能保持原有的风貌,加上农家乐自身的建设,游玩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人在花中游,人在画中游的随意、幽雅的环境。
三、关于农家乐的特征
“农家乐”源于我国农耕文化[6],它具有原生、原创性文化的可贵品质,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学者李饶新认为“农家乐”的特征主要有:
(一)涉“农”性
“农家乐”的魅力,就在于“农味”。所谓“农味”,就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情。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乡土文化,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牧歌、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农家乐”乡村游所涵盖的内容。涉“农”是“农家乐”的根本特性,“农家乐”因涉“农”而存在,因涉“农”而精彩,因涉“农”而引人。
(二)纯朴性
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的勤劳简朴、热情好客、邻里守望、积善积德的纯朴民风,在广大农村得以延续。“城里人”进村,首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纯朴民风和生活气息。显然,拥有一段真感情,带来一份好心情,这就是“城里人”乐此不疲“农家乐”的不了情。
(三)互动性
“农家乐”重在参与,除了能让游客欣赏到民俗表演的过程外,还要让他们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民俗表演中,共同感受快乐的气氛,在参与中比较地区见文化的差异。这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不难可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和得到休闲的乐趣,还课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达到怡情益智的效果。
四、关于农家乐发展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探析
由于“农家乐”旅游是主要由农家来经营的,烙上了很深的农耕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印记,因而在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学者着眼于“农家乐”旅游的大方面总结出问题所在,有的学者从个案中细小处提取不足,虽然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些阻碍农家乐发展的共同的症结,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旅游生态环境退化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只有制度健全了,发展才能做到规范、有序、健康。目前很多地方在“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规划中缺乏全局和长远的考虑,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产业政策上也缺乏倾斜和扶持,有些地方虽然也根据本地情况制定过一些标准,但都未能全面推广,这都是不利于“农家乐”长远发展的。例如: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农家乐”发展中具有先天优势,长丰、广德等地也的确做出了一些特色,但在经验总结推广上却没有统一的设想,仍是各自为政[6]。由于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可替代性强,经营中存在季节性特点(旺季、淡季),容易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导致有些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经营管理不善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经营管理水平不一,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各地政府介入程度不同,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使得其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小城市的“农家乐”旅游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另外,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造成服务程序不规范和服务质量不过关,非标准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经营者经营理念落后,产品缺乏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
“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目前,“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因其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小农思想影响,使得农民的思维特征偏于实用理性,其往往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无视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的考虑。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7],品牌意识淡薄,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往往局限于做农家活、吃农家菜、观农家景,只能提供一般的住宿和餐饮服务,却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品位和个性化色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缺少健康的娱乐休闲项目和健身的参与性活动及文化的学习性活动。因此,地方特色突出不够、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而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激烈,也会导致削价竞争现象严重,这类状况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三)项目建设盲目,缺少统一的科学合理规划
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开发项目盲目,缺乏统一规划,从而导致开发景区商业化和环境污染加剧。由于经营农户缺乏对地理位置、自身资源、本地政策、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的调研,尤其是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导致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有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片面追求规模大和现代化,不仅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而且破坏了环境协调,再加上相关配套设施不足,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这就降低了旅游吸引力[10]。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中小城市地区缺乏对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那就更谈不上“农家乐”旅游的专项规划了,缺乏对当地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等方面进行合理论证[11]。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卫生安全保障
由于“农家乐”的经营主体绝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地点多处于近郊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让游客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热情。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消防、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卫生条件欠缺。由于中小城市农村卫生基础条件本就欠缺,加之经营者受其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的限制,使得“农家乐”旅游卫生存在问题。如厕所简陋且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卫生保证;厨房缺乏基本消毒设施,生食熟食混装,烹饪过程粗简等。二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中小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与农民的淡薄经营意识,使得“农家乐”旅游缺乏安全保障。如过多的家用电器使得简装改造的家用房用电负荷增加,极易漏电走火,缺乏消防意识和必要的消防设施;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也缺乏必要的措施[8]。随着游客大量的涌入,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环境污染严重,甚至还有少数经营者认为,农村旅游越土越好,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家乐”的发展。
(五)经营管理人才欠缺,管理模式不统一
“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门槛低,使得“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农家乐”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这种情况导致“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各个区域的“农家乐”在管理上主要是农户凭主观意志在进行自我运作[9],难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各地政府介入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一,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五、关于“农家乐”发展对策
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些方面还不成熟。要使“农家乐”健康长久的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弥补其不足之处,突出特色,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农家乐”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规范化——规范管理体制,实行经营集约化
规范管理体制、实行经营集约化,促进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不断成熟和完善。从政府方面来讲,一是制定“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许可、土地审批、价格税收、安全卫生等政策;二是重点加强对农家乐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护、治安安全方面的行政管理和监督评价;三是应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政府拨款。从整体上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从“农家乐”旅游经营者方面来讲,一是要做到“四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俱全;二是做好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日常经营管理;三是突出抓好培训,强化服务规范,以优质服务吸引广大游客,为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健康发展的营造良好氛围[16]。必须围绕“游”这一中心发展相关产业,让游客吃出特色,住出品位,买得放心,玩得开心,也就是要把“农家乐”旅游变为综合旅游。
(二)特色化——注重品牌形象建设和开发特色产品
发展“农家乐”旅游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农”家特色的培育,注重“农家乐”旅游的动态开发。许多地方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如民间传统娱乐舞龙灯、风筝节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把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这有利于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提高当地“农家乐”旅游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家乐”旅游产品的设计突出生态性、自然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加强其自然乡土气息的营造和农村民情风俗文化环境的渲染,少点“洋气”,多点“农趣”[12]。用创意创造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景点打造为精品[13]。充分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起“农家乐”旅游的品牌形象。注重对“农家乐”旅游的品牌建设,提高“农家乐”旅游在旅游客源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合理化——旅游项目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15]
在“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中,规划滞后带来的结果要么是资源破坏,要么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或低水平规划的开发容易形成盲目性,导致破坏性。那么,因地制宜地设置旅游项目,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突出特色、集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地域差异、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所以要做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农村应加速“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农家乐”旅游基地。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进行开发,能够保证“农家乐”旅游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四)完善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载体而开发的旅游产品,交通建设、水电供应、卫生等设施和服务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水平是“农家乐”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从基本的吃、住、行等方面入手,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卫生、舒适的住宿业;因地制宜、灵活轻便的交通业等[14]。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要增强“农家乐”旅游整体素质,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努力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为广大游客提供卫生、安全、高水平的旅游环境。
总结
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向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写道: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农家乐”就是一种体验经济,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通过对“农家乐”的发展进行检索发现,大多文献都是对它的定义、特色和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农家乐”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它的存在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环境来释放压力,舒缓心情。而“农家乐”的出现正是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所以它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理念落后,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而且许多地方的开发项目都很相似,没有利用好自己的特色,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缺乏卫生安全保障。检索到的文献虽然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并没有对如何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如何科学的管理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关于“农家乐”发展研究的欠缺之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继瑞,黄善明.“农家乐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04,(2).
[2]何红.从休闲旅游到生态旅游-分析国内农家乐的发展趋势[J].当代电大,2003,(1).
[3]田喜洲.论“农家乐”旅游经济[J].农村经济,2002,(1):61-62.
[4]陈乃哲,刘聪,周欣.“农家乐”旅游产业开发与拓展的路径选择[J].农家之,友,2008,(18):11-13.
[5]陶正霞,黄国庆.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J].广西农学报,2007,(4)
[6]李饶新.农家乐的本源与创新[J].上海农村经济,2008,(9).
[7]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8-50.
[8]王红,张松林,陈粉丽,等.“农家乐”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279.
[9]胡晓青.现阶段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6):100.
[10]皮玫瑰,邹新树.“农家乐”产业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探[J].2008,(4).
[11]李云霞.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7).
[12]江山.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5).
[13]廖静娴.“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14]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5]俞芬,千怀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2):106-107.
[16]张雯,张广胜.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
[17]王百明.浅谈农家休闲游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