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顾城诗

顾城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顾城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顾城诗范文第1篇

【摘 要】顾城诗歌体现一种幻想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艺术格调。它显示了诗人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带给诗人的幻灭感和虚无感。

【关键词】“空幻”;童真;幻灭;精神表征

顾城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诗具有同时期“朦胧诗”以象征暗示主题的共同特征,但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童话”色彩,因此,在当代诗坛他又被誉为“童话诗人”。从生活到诗歌,顾城一生都活在自己所构建的“童话”世界中。他的“童话”并非指一般意义上面向儿童,富有童真稚气,情节引人入胜的虚构故事,而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成年人用孩童般的情感所构筑的幻想世界。他努力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觉,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在其中放飞幻想的翅膀,尽情地表露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纵观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初期的《星月的来由》、《我的幻想》、《太阳照耀着》,到后期的《麦田》、《你在等海水吗》、《回家》等,可以看出,顾城的诗歌具有孩童般纯真自然却又渗透着成年人淡淡的忧郁哀伤,体现一种幻想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艺术格调。

诗人沉迷于梦幻的世界中,明知是幻想是“空”的,却不愿放弃继续幻想,并以诗歌创作实践和孤岛生活环境的刻意营造彰显诗人执着寻梦的姿态。笔者将其诗歌中体现的这种风格称为“空幻”格调。它是时代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作者天真敏感富于幻想的心灵产物。在特征和内涵上,“空幻”格调不等同于存在主义者眼中的虚无主义和道家的虚空理念,它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者极度悲观绝望的情感困惑中,也没有显示出道家超凡脱俗的气质。它表现的是一种孩童般的纯真,既有对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的臆想世界抱有极大的幻想和热情,又带有因时代历史落差、理想信念落空而造成的挥之不去的哀愁和忧郁,最终却又不愿放弃继续追逐梦想的执着和任性。“空幻”不仅是顾城诗歌的艺术格调,也是诗人精神气质的写照,分析其成因和特征对解读顾城诗歌和解开诗人的死亡之谜有重要意义。

“空幻”格调贯穿顾城诗歌创作的始终,它表达了诗人孩童般的天真梦幻被现实击得粉碎后却无法释怀,继续执着于梦想追求的情感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幻美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思想内涵。纵观顾城全部的诗歌创作,“空幻”格调是其诗歌一种显著的艺术风格。相对而言,顾城7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与现实的联系还比较密切,现实色彩比较浓,如写于1976年7月的《地震》,是对当时地震灾害的描述。再如1978年作者以木匠工人的身份进入木工厂工作,与自己热衷的文学编辑工作无缘,调任编辑亦为身处单位其“所有制”级别过低而遭到阻碍,有感于进则不得出的处境,诗人写了《闲笔五则》,“嘤嘤笼中雀,有翅不得飞。空啼断肠声,望巢几时归。”这与左思的《咏史》诗中感怀空有才能抱负却不得舒展的哀怨心境多有相似之处,它写出了顾城当时因工作生活不如意的现实感受,与现实主义风格接近,但顾城整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刚开始诗歌创作,如《我的幻想》、《幻想和梦》、《银河》等,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在他生命的最后历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如《神说》、《麦田》、《日历》等,“空幻”的格调十分显著。“空幻”格调展现了诗人“梦幻世界”的坍塌所带来的幻灭感,它是时代环境与诗人心中的理想信念相冲突的心灵写照。顾城是一位终生都活在自己“梦幻世界”中的诗人,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任性的孩子,执着追寻“幻想”的美,因而他的追寻和反叛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的宿命色彩,但诗人并没放弃对幻想的热切追逐。“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永恒的生命,没有人判定过它们是否真实的并存,永恒与生命的并存是诗人一种理想,虽然美,却近乎一种幻想,生命是美丽的,但生命总要归于沉寂,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诗人却执着而热情的抗拒着被化为灰烬的宿命,憧憬着虚幻的永恒,最终“幻想”要灰飞烟灭。“我在时间上徘徊,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挖一个池沼,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的落日里,寻找金色的蝉蜕。我热爱我的梦,它像春流般温暖着我的心。我的心收缩,像石子沉入水底。我的心膨胀,像气球升向蓝空。让阳光和月色交织,令过去与未来融合,像闪电礼花惊碎夜空,化为奇彩光波。早晨来了,知了又开始那无味的歌。梦像雾一样散去,只剩下茫然的露滴。”(《幻想与梦》)诗人的幻想是美的,像奇彩光波一样耀眼,然而在时间指向上不属于当下,最终要像雾一样消散,化为茫然的露滴。

顾城与海子等诗人一样,是活在自己“梦”中的诗人,即使明知自己的“幻想”终归会破灭,也不愿回到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来,精神个性的特殊性让他们早已习惯“幻想”世界的生活,“幻想”的世界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们生命得以存活的精神支柱,一旦“幻想”被彻底毁灭,诗人的生命也会随之消逝。顾城与海子之死从根源上讲就在于此。对幻想世界的想象是诗人呵护自我、对抗世俗、反抗宿命的一种方式,虽然能暂时缓解自我精神的困境,平衡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但经不起时间与物质的考验,最终致使诗人滑进更深一层的悲剧境地中。

“空幻”格调是诗人本真情感的流露在诗歌中的显现。它源于外在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隔膜冲突导致的孤独感和虚无感,是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整体感知。“我是一个凡人∕我站在阳台上/观看世界∕我不能再向前行进一步∕使孤独得到解脱……”(《雪的微笑》)“阳台”阻碍了“我”与世界的交流,成了“我”与世界的屏障,因而孤独成了我无法摆脱的情感体验。“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远与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飘忽不定的关系导致“我”情感判断出现了不确定的“空幻”感。这种“空幻”感的形成既有外在现实条件的影响,又与幻想本身的虚幻特点密不可分。“太阳照耀着冰雪∕冰雪在流着眼泪∕它们流到了地上∕变成了一汪汪积水∕太阳照耀着积水∕积水在逐渐干枯∕它们飞到了天上∕变成了一团团云雾∕太阳照耀着云雾∕云雾在四方飘荡∕它们飘到了火道∕变成了一个个空想。(《太阳照耀着》)“冰雪”虽然晶莹剔透,但是经不起太阳的炙烤,“冰雪”的融化、“积水”的干枯、“云雾”的消散都是源于太阳的照耀,最后变成了一个“空想”,这是外在条件对梦想的摧毁扼杀。

“幻想”犹如“我”梦中的情人,在时间观念上是指向未来的美好的东西,但与当下的时间相冲突,“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我”无法跨越这二者的界限,因而“我”只能隔岸相望。这是“幻想”本身的虚幻特点所在。“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顾城的诗歌中犹如一首首洋溢着梦幻色彩的成年人童话,充满着欢快和感伤的色彩,将追求“幻想”的渴望与求之不得的失落感,最终却又不甘心“幻想”的破灭而又继续执着去寻梦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看,顾城是在幻想的接连破灭中不断的建构自我幻想的世界,“空幻”格调贯穿顾城诗歌创作始终。可见,“空幻”格调是顾城诗歌显著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顾城. 顾城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顾城诗范文第2篇

周二下午五六点的街道十分拥堵,已经不再能用陈旧的车水马龙一词来形容,这样的高峰实在难见那种流畅。所有的车子都是用一首歌的时间来走过一个红绿灯,广播和音乐,或者一个交谈的对象,成了上路必备。而公交车,持续着三米一油门,五米一急刹的步调走着,车里人群前后左右摇晃,狭小空间里的拥挤已经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稳定——不会有人摔倒。

我站在人群中,前方椅子上坐着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顺直的深棕发,画着淡淡的眼和眉,没有配上完美的润唇,嘴唇刺刺地起着细皮嘴角还有微微的裂口。她低头把玩手机,挂上耳机从不抬眼看周围,一路上已经有同一个号码超过五次打给她,无一例外都被挂断,我瞟过她的手机,来电照片上是一个长相平平的男子,紧紧挨着照片里的她,一看便知关系,于是我移动眼神看向窗外,不再窥探别人的隐私。但是我还是忍不住用无聊的时间去想象,两个人是争吵还是分手,那女孩脸上始终满是无所谓,看到电话的瞬间眉宇甚至微微紧缩,或许两个人不久之后便不再相干。我开始想象他们之间的故事,他们的现在和将来。

天色慢慢暗了一些,车还在行走,灯也已经点起。灯光映上潮湿的地面,色彩丰富不显杂乱,正是我习惯的繁华都市的模样,积水和坑洼处还有点点雨滴化开,让倒影模糊又迷离,给人夜梦一样的宁静,但周围嘈杂的人却和安静的物形成对比,他们充满故事但过分掩饰,无法干脆地让你品读欣赏。

顾城诗范文第3篇

这件事发生在我10岁的时候,记得那一天是炎热的下午,天热得像一个大蒸笼,妈妈就叫我出去买一个大西瓜。

我高兴地跑了出去学校附近不远处的摊子去买西瓜。我听妈妈说,她在那里买过几次,都非常好吃,所以我去那里买西瓜。那个卖主是位老婆婆,我高兴地说:“要一个西瓜。”于是老婆婆挑了一个又大有圆的西瓜去称,说:“6元钱。”我就给她10元。后来,她给我找了44元,我一看,大吃一惊,心里想:是老婆婆看错了吗?她把10元看成50元,我立刻还给她吗……不,带回去妈妈会称我的。我带着大西瓜和钱立刻往回家的路跑,连袋都不记得带了,我转了个街,停下来慢慢地走,心里却想:我应该把钱还给老婆婆吗?她的生活那么辛苦,只赚战役点儿钱……不,不能把前还给她,出来摆摊子的人都穿成很丑,人们才会帮自己买东西。我有点不高兴了,但我一直向前走着,回头想:做人要做诚实的人,人们才会喜欢自己……如果我对别人诚实,谁向我诚实呢?我想得心都燥了,但是我最后的决定是把钱还给她,我立刻往回跑,气喘地对老婆婆:“你给我多找了钱。”老婆婆笑眯眯地对我说:“谢谢你,你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回到家,妈妈着急地问我:“你去哪里了?一去就去了半个小时。”我对妈妈说了这件事情的过程。妈妈听后非常高兴,说:“你真是个乖孩子,妈妈没有教你,你都会这样做。”说完向我微微一笑,然后搂着我 .

经过这件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做诚实的人。

顾城诗范文第4篇

“邻里”是村舍、小城镇和大城市里的单位家属院等生活方式的产物,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守望相助”:红白喜事、起屋种地、孩子生病、女人坐月子,手头不足时借点钱,谁家有好吃的请别家尝尝等等,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其突出表现是互相协作、密切的社会联系,以及强烈的社会情感。

如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极为迅速,随着大规模拆迁建设,原本邻里间的稳定性和亲密性迅速解体,虽然人们在地理空间上仍比邻而居,但相互之间既无密切的协作又无亲密的联系、交游,每个人像是一间无比巨大的旅店中的不同房客,彼此只有偶然的、临时性的接触,经常相见不相识。

其次是家庭。如今还有多少人是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流动人口大量拥入都市,很多人都像游牧民那样不停地移动,不停地变换着工作地点和住所;而即使你在城市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的彼此隔膜也日益常见:夫妇两个各忙各的;独生子女一代普遍不擅长对话与讨论,其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相互之间说说心里话”的意愿都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弱,甚至不与父母交流也成了普遍现象。下班或放学回家,每个人都躲进自己的屋子,开辟出只属于自个儿一人的空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现象。曾经有人抱怨打开着的电视机干扰了家庭聚餐的气氛,那是因为那时候手机还不能上网。如今同是一家人,只是呆在不同的房间,有时也要用微信传话的情形也出现了。

然后是朋友。跟邻里消失一样,朋友关系的淡化与时代变迁及社会风尚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老交情”好像已经是过去年代的事了,为达到预定目标,相互之间可以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朋友关系越来越少了,原因一是好朋友所要承担的功能很多已由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替代,而自我保护隐私的需求渐渐占了上风;二是每个人的朋友都可能只是某一局部接触关系上的朋友,而并非“全面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人与人的相互忠诚,普遍是建立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的。

再然后是同事(同学)及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这个人际圈子在后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占据了主流地位。但,由于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培养成了“考场上的斗士”,要想方设法“出人头地”,因此其首要目标就是排挤掉同类中的竞争者,“团结协作”倒变得可有可无了;单位内的同事,也未免会受到内部竞争、人事纠葛等影响,而难以长久保持友谊。

当然,放眼整个社会,我们的友谊都已全面市场化了。很多人习惯把基于利益目的而结成的生意伙伴称作“朋友”,甚或“好朋友”,但在商业社会,世间万事差不多都可以用金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都可以“从钱那里来,到钱那里去”,人变成了只是钱与钱之间发生联系的媒介,“友谊”变成了“有益”――相互有(利)益才是交友的前提,“朋友”似乎应该改称“用友”才对:有用的是朋友,没用的拜拜。按照“有用”的轻重缓急,中国人都心明眼亮地把自己的朋友们给分了级。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在城市中大量接触到的还是陌生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陌生人打交道。为了自我保护以及不浪费注意力等目的,我们对陌生人采取的是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不是漠视,而是有礼貌的疏远,不带敌意的含蓄相待,不经意间的无焦点互动……

放眼整个社会,我们的友谊都已全面市场化了。

(选自《南风窗》)

顾城诗范文第5篇

成功的故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强调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持之以恒,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爱迪生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并不是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并勇于面对。即使他一生中遇到了不计其数的困难但他都一一解决了。

发明大王爱迪生出生于劳动人民家庭,他只读了三个月的书,可他却非常喜欢发明。然而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因为不小心。科学物品倒在地上,遇到了空气并导致火车起火。火车司机给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光,把他的耳朵打聋了,并且把他的科学物品全部扔了。但他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发明,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经历多次的困难,终于成为了一名发明大王。

就像爱迪生一样,做事一定要勇往直前,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管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都不放弃。最后你才能获得成功,并从中获得经验。在遇到同样的事情中,才能完成得更好,更出色。

相关期刊更多

青春期健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