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体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中国学术形态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批评文体产生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先秦子学的对话模式使得古代文论长久呈现出一种“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史学的叙事传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论叙事,汉代出现的序跋和宋代以后大量涌现的诗话、词话,是古代文论叙事的最为常见的文体;经学采用“传”、“注”与“章句”等形式,直接启发了后世评点,评点中的夹批、旁批和评注等皆由此而来;玄学的“得意忘言”使古代文论家在讨论某些难以理喻、难以示范的理论问题时常常借助于隐喻。隐喻体于是成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批评体式。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均有其独特的学术形态:先秦的子学、汉代的史学和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明的理学等。学术形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传承性和辐射性,不仅会超越时代继续发展演变,而且能顽强地渗透到新出现的学术形态中去。它们共同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影响着批评文体的创造与选择。
笔者认为,中国学术形态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批评文体产生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先秦子学的对话模式使得古代文论长久呈现出一种“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史学的叙事传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论叙事,汉代出现的序跋和宋代以后大量涌现的诗话、词话,是古代文论叙事的最为常见的文体;经学的“传”、“注”与“章句”等形式,直接启发了后世评点,评点中的夹批、旁批和评注等皆由此而来;玄学的“得意忘言”使古代文论家在讨论某些难以理喻、难以示范的理论问题时常常借助于隐喻,隐喻体于是成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批评体式。
一、子学之“对话”与批评文体
先秦诸子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后世学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后世的文学、文论深得诸子学说的滋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与文论。
何谓诸子学说?《文心雕龙·诸子》曾云:“诸子者,人道见志之书。”刘勰眼中的诸子学说是一些“人道见志之书”,这里的“道”,应该是指诸子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
先秦诸子由于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思想主张千差万别。思想理论的自由,诸子个性的张扬,使得子学文本的言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姿态。然而细观诸子文本,发现不同的文本表现出的对话模式却是惊人的一致,诸子们喜欢在主客问答的对话中表达他们的思想,阐述他们的理论观点。
诸子学说都是在游说、讲学和论辨中产生的,诸子文本多为这些活动的真实记录,对话理所当然成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论语》是孔子和当时一些统治者及其门徒、朋友谈话的记录。很多章节写出生动的谈话场面,人物对话口吻、神情态度都写得十分逼肖。《墨子》是墨翟及其门人的言语记录。其中《耕柱》《贵义》等五篇是对话体,语言朴实明晰,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孟子》也是对话体,是孟轲游谈论辩的记录,在语言文字上已相当铺张。孟子能言善辩,善于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主张,语言明晰流畅,意无不达,形象生动。《庄子》是庄周一派着述的辑录,其中不少是庄周和时人或者弟子谈话的记录。《庄子》中,不仅修养极高,神通广大的至人、神人、圣人时常妙语连珠,就连缺臂少腿、形貌残缺丑陋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之流。甚至形形,离奇古怪的动植物,也不时在进行对话,以此来阐明庄子及其后学形形、离奇古怪的思想。《荀子》《韩非子》基本脱离了对话体,表现了专题论文的完整形式。尽管如此,藉对话形式阐述理论观点仍时有存在。从《论语》到《韩非子》,我们可以窥见诸子文本中主客对话形式由实(真实)到虚(虚拟)发展到虚实相间,然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议论手法的历史过程。不管是描写还是议论,主客问答即对话形式是先秦诸子文章中采用得最为普遍的表达方式。对话体既有着极强的思辨性,更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论证形象直观。行文极具审美张力和雅俗共赏的审美魅力。由“说”成“论”于是成为子学的一个突出特征。“论”与“说”本来就存在互相融合的可能性,“论”之理论性与“说”之教谕性、“论”之感情性与“说”之形象性,成为了互相融合的内在依据。先秦诸子学说的对话模式以及由“说”成“论”的学术形态对中国古代文论着述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古代文论长久呈现的“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就是一个显着的证明。
汉代以降虽然没有先秦百家争鸣的言论环境,文人士子也逐渐丧失了高昂的精神魄力。但他们骨子里对立德立言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先秦诸子人格精神的向往也从来没有终止过,历代士子无不崇尚诸子,他们读子书、研子学、习子体,这股研习诸子的热情延至近代都没有消退。刘勰深刻地洞察到这点,他在《诸子》篇说:“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两汉以后。体势浸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以扬雄的《法言》为代表的那种用“言”、“语”来立“论”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扬雄他们的着作大多标榜“咸叙经典,或明政术”,但正如刘勰所说:“虽标论名,归乎诸子。”这些着述沿承子学文本的对话模式,在“或问”、“或曰”等拟设虚构的对话中,文学批评思想得以形象呈现。从文本言说形态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诸子对话影响下的鲜明印迹。
宋代,一种独立的批评文体——“诗话”出现。诗话自诞生始,就带着诸子“对话”影响的痕迹。诗话最初是一种口头的和社交的话语形式,后来行之于文字变成书面文本时。就成了那些口头诗歌创作与谈诗论赋社交场景的追想性记录,保留了许多文人讨论诗作诗法有趣对话的原始记录。生动有趣的对话模式,奠定了诗话“以资闲谈”的基调和轻松活泼的漫谈风格,如果说诗话最初确实是凭借着欧阳修在文坛的声望发展起来的。那么最终它能成为古代文论使用最广的一种批评文体,靠的还是自身独特的魅力。诗话不仅着述繁富,蔚为大观,还带动了一系列类似文体,诸如赋话、词话、曲话的出现。形成中国文论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追寻诗话的历史根源,应该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诸子学术,其“以说为论”的对话形态在诗话里得到发扬,而诗话亦凭借着“以说为论”的形态使其自身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尽情彰显了它独特的风格趣味。
二、史学之“实录”与批评文体
在中国所有学术中,史学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与其它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又是其它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石。每种学术史都是一种史学,因此史学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有了以史为鉴的初步意识,《诗经·大雅·荡》就有了这样的诗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以夏商史事为借鉴,周代人才能更好地处事。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史为鉴意识变得愈发强烈了,《战国策·赵策一》提出:“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史学虽为历史记录之学,但其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精神,透过历史记录表现出来。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史的现实作用,把前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变成治理当今现世的明鉴。
中国的史学产生于春秋时代,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溯史传体之源,称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刘知几《史通·叙事》讨论史官文化的叙事传统及叙事原则。亦视《尚书》、《春秋》为滥觞:“历观自古,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于寡要;《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国别史。而“务于寡要”、“贵于省文”则是它们的语体特征。这也就是《文心雕龙》反复论及的《尚书》辞尚体要、《春秋》一字褒贬。《尚书》《春秋》的体势及体貌,构成中国史官文化的叙事之源。
关键词: 小说《大淖记事》 文体学 诗话小说 散文化小说
汪曾祺是一个文体意识非常强的作家,也是一个文体上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曾有法国记者就他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提问,汪答曰:“我大概算是一个文体家。”[1]P295笔者就试着从题材、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等方面对这部被视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进行文本细读。
一、题材方面的特点
《大淖记事》这篇小说基本上符合汪曾祺小说题材方面“回忆即小说”的特点。汪曾祺说:“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尽火气,特别是除尽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2]P189
《大淖记事》在《大家小集——汪曾祺集》中被收入“故乡杂记”,就是说作家是以一种回忆的姿态写的发生在故乡背景里的故事。这个题材的特点决定了这篇小说的整体氛围、整体情调。回忆型的小说一般来说都带有怀旧色彩,人物也置身于一种比较远距离的时空里,这些都增添了小说的诗化色彩。
二、结构方面的特点
《大淖记事》结构方面的特点可以用“近似随笔”来概括。汪曾祺主张小说贴着生活来写,生活的样式就是小说的样式。为此,他主张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观念,实现小说结构的散文化。他认为,散文化是现代小说结构的必然趋势。汪曾祺曾以“水”来喻示文化小说的结构,“水”是舒缓有致、宛转自如的,与生活现实相适应。汪曾祺对小说结构的这种认识深受古记体小说的影响,像他所崇尚的《阅微草堂笔记》、《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笔记”或类似“笔记”的小品。
《大淖记事》不似传统小说有鲜明的开端、发展、、结局,而是很少有悬念的设置,叙述节奏也永远是那么的不紧不慢,舒缓有致。在巧云被,十一子被号长带的一群人打得半死不活的时候,小说也没有出现读者预想中的。文章的节奏仍旧是那样的从容不迫,特别是巧云和十一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让人有无语之感。对话是这样的: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我们为男女主人公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时候,他俩却在你侬我爱、卿卿我我,让人忍俊不禁,却也只能舒心地一笑,有一种“皇帝不急急死太监”的挫败感。其实,这是小说独特的散文化的结构产生的奇特效果。
三、叙事方式方面的特点
(一)从环境中推出故事,铺张背景描写。
《大淖记事》的开头不露声色地、执著地临摹民俗地图,故意躲开人物的叙述,读起来令人惊奇。小说前三节,写的是大淖风情、锡匠行当、挑夫生涯,都是写风土人情,宛如一幅幅精彩细致的民俗画,直到第四节,人物才姗姗出场。这种从环境中推出故事、铺张背景描写的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意境美,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文化意味。因而,小说的诗化美得以体现。
(二)意象叙事。
“意象叙事”是与意象抒情密切相关的一种叙事方式,是强化诗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它依靠不断出现的意象来结构,并推动叙事作品情节的发展或情感的演变。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思内涵并拓展出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例如小说中出现的“鸡鸭炕房”、“鲜活行”、“鱼行”、“茅草”、“芦荻”、“挑夫”、“荸荠”、“菱角”、“连枝藕”等独特意象就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民间风俗图,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人物方面的特点
在汪曾祺看来,散文化小说不是直接写人,而是写气氛,借气氛来写人。传统的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紧紧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情节,布局谋篇,而汪曾祺则突破了这种观念,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代小说的人物描写。他的“气氛即人物”的人物描写理论是紧承其散文化的小说主张而来的。
散文化小说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情绪化”小说,这种小说不编织故事,不注重情节的发展,而着意于营造一种意境,抒发一种情绪,营造一种气氛。散文化小说也写人,但不直接写人,而是融人于气氛之中,借气氛来写人。[3]
《大淖记事》多采用描述和表现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其目的是在文本中营造出一种情调和意境。在小说中,巧云和十一子的性格都隐藏在一种深深的文化氛围中,使读者产生一种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感觉。但是在那样美的氛围之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巧云的美丽纯真,十一子的勇敢真诚,以及他们之间至纯至美的感情。
五、语言方面的特点
(一)具有暗示性和模糊性。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推崇“重含蓄”之理,受其影响,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具有暗示性,呈现出含蓄婉约之美。汪曾祺的小说都很短,语言也经济。为了用经济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作者常常选用凝缩性句子,并利用词际句际空白,让简短的语言形式承载复杂的语义内容。[4]
小说中描写巧云和十一子半夜幽会在沙洲的那一段,就充满暗示和模糊性。小说只这样写了一句:“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待到月到中天。”“月亮真好啊!”这具有暗示性和模糊性的语言很像诗歌的语言,这如诗的语言使得小说充满意境美,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得小说的内容得以无限延伸和扩展。
(二)气韵生动,兼具音乐性和绘画美。
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无论从情感节奏还是语言节奏来看,其音乐性都很强。例如文中有这么一段:
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走过,好看得很。
这一段文字描写,不仅让我们听到了扁担的“嚓嚓”声,而且我们似乎能看到姑娘媳妇们袅娜的身姿和绽放在她们脸上的明媚的笑容。她们和她们肩上的五颜六色的挑货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景。
小说中大量短句的运用,长短句式的巧妙搭配,奇偶句式的交叉变换,形成了如诗词般的节奏回旋,实现了文章的和谐美。同时,语句中暗合的韵脚,叠音、叠字的使用造就的韵律变化和协调,形成了内部节奏的和谐美。叠言形式本身具有音乐性,能给人以声音的美感,同时具有描绘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三)语言的文化性。
《大淖记事》的小说语言富含文化气息,由此形成了小说独特的文化风貌。小说中独特意象的使用、独特生活场景的展现、独特的具有地域色彩的语言使小说的文化意蕴深厚。
这里所谓的文化,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小说描述十一子外貌神态的那一段就极具古典气息:“因为他太聪明,长得又太好看了,他长得挺拔四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合身衣服整齐合体。”[5]P40
这段文字描写当然是极雅的,然而小说中俗的文字也是有的,例如姑娘媳妇们喊老光棍黄海龙“老骚胡子”的诨名就具有口语化的色彩,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字大概就是汪曾祺的小说散发持久魅力,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大淖记事》作为汪曾祺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情绪,它把情节淡化,人物化虚,结构散化,却并不意味着将这些要素化无,它与旧小说有所不同,却又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小说特质。在1980年左右就能写出具有如此独特文体魅力的汪曾祺,的确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文体家”。
参考文献:
[1]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汪曾祺全集(第四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熊修雨.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J].新疆大学学报,2001.12,第29卷,(4).
[4]伏斐.灵动诗意和谐纯美——汪曾祺小说语言魅力述略[J].作家杂志,2010,(4).
关键词:文体学,语音,语法,语义
[作者简介] 王萍(1986-),女,山东滨州人,华南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Zulu Girl
Wang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510640)
1. Phonological analysis
As a way of saying, “probably its most obvious feature is its strongly marked rhythm”. Zulu Girl is a traditional poem with a regular rhyme scheme―a b a b, although the first few decades in the last century are characterized withmodern poetry in free forms. And furthermore, all of the five stanzas are in the same one. The regular rhyme scheme possesses a quality of music, creating a beauty in the sound level.
2. Grammatical Analysis
2.1 Vocabulary
On the first hand, the author chooses the words with great caution and endows almost every word with deep-seated meanings. For example, in the first stanza, three verbs with delicate connotations--“ply”, “fling” and “torment”, are employed. “Ply” means “work at (one’s trade) regularly; use or work steadily with (a tool)”, therefore, it is not merely “work”. As to “fling”, which means “throw violently or with force, esp. with lack of care for the object”, although is a synonym to “throw”, can never be replaced by it. Another word “tolerate”, in its passive form, vividly portrays the picture of a baby suffering from flies. Although there are other word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 such as “trouble”, it is might impossible to reach the expected effect. Although “fling” and “throw”, “tolerate” and “trouble” share very close meaning, the effects produced are totally different. The adoption of “throw” and “trouble” or some other words, will sharply weaken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To some extent,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the author’s great efforts on the choice of words make the poem a reputable and popular one.
On the second hand, the adoption of large amount of modifiers is 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Almost every nuclear word is followed by a adjective or adverb as a modifier.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is paper, the large amount of modifiers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firstly, in a large extent, it enriches the meanings of the vocabulary and renders it with connotations; secondly, the meaning is made more specific so as to assure the author’s intentions for the theme of the poem, his attitude could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
2.2 Sentences
In this poem, more long sentences have been employed rather than short sentences. Long sentences are capable of conveying complicated thoughts while short sentences are better at the expression of concise meanings. Moreover, a feeling of hard to breath will be perceived while reading the poem, for the sentence is quite long. The adoption of long sentenc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me, which intended by the author―to manifest the hard and miserable life Zulu people are living. Undoubtedly, it is a heavy theme. The long sentences not only slow down the advance of reading the poem, but also resemble the long, tedious labor which makes the Zulus hardly breathing freely. In a word, the employment of long sentences is not a random decision of the author, but a result of deliberate arrangement. It contributes to produce a smothering feeling and form the unique style of the poem.
3. Semantic analysis
“Imagery, to some extent, is capable of organizing a poem serv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interpreting the structure of a poem.” Therefore, in order to perceive the theme of a poem,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imagery first.
There are a series of images in this poem, such as broad river, drowsy stream, unquenched unsmotherable heat, hill, cloud and harvest. All of above images form into one powerful image―Rage, the rage of the treaded nation, the rage of Zulu people living a miserable life. Unless possessed with a master of the imagery, we will never gain a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s poem.
4. 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on three levels: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s, readers may gain a better perception of Zulu Girl and could appreciate this poem from a more objective view. Furthermore, a vague knowledge of Roy Compwell’s high skilled literary strategies may as well be perceived.
References:
科学小品文的阅读重点主要有:
一、提取信息。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学小品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需要分散摘录。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二、揣摩技巧。一是整体揣摩。科学小品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二是局部揣摩。这类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三、品析语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不同的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也会有所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我们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这些语言风格。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方面进行品析。
听听“霾”怎么说
人、霾矛盾激化,共同找老天评理。
霾异常委屈,认为没有人就没有霾,霾与人亲密无间,并大量例举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农业排放、工地扬尘甚至叼着香烟等人类行为。霾说,60年前的“伦敦雾都”已经警告了人类,你们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因为你们许多人心中没有环保的意识。
人们听说霾公然召开新闻会,纷纷围拢过来向台上的霾抛掷鞋子、臭鸡蛋,齐声高呼“滚下去”。霾平静地说,只要你们自觉环保,不抽烟,不乱砍滥伐,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我马上就滚。
人也不断地开会,官员、专家不断地发言,在报纸、电台、网络、电视上,人们声势浩大,口诛笔伐。霾仔细听,仔细看,又乐了。
霾说,人不要污蔑霾,我是你们请来的,你们一边为霾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一边又叫霾滚,出尔反尔,做人咋这样不厚道呢?
看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012年就高达36.2亿吨,这不是霾的福音吗?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霾知道自己摊上大事了。9月份“大气十条”具体措施公布,这可是置霾于死地的措施啊,霾顿时被吓得霾容失色。可转念一想,它又眉头舒展。不碍事的,十条措施虽然有力,执行力又如何?
霾悄悄蛰伏下来,观望事态发展。只见许多人还是吞云吐雾地抽烟,在尘土飞舞的工地上大干,为了节省资金不上治污项目,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用环保设施。霾嘿嘿一笑:原来如此,吓我一跳。
霾来如山倒,霾去如抽丝。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一周内近半国土被雾霾覆盖,104个城市重污染。霾心满意足地盘点此次排山倒海、攻城略地的辉煌战绩,冷漠地傲视着人们,喃喃自语:如果不是冷空气重兵压境,说什么也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地盘。
霾讲到自己的历史时说,与我斗争,别指望速战速决。洛杉矶人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出现到1970年出台《清洁空气法案》,经历了整整27年;伦敦人在雾霾中反思并成熟,经过20年的努力,我待不下去,才脚底抹油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月4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霾”的口吻,告诫人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坚持治霾。
B.文中所举60年前“伦敦雾都”事件,是警告人们要吃一堑长一智。
C.“没有人就没有霾,霾与人亲密无间。”告诉人们要人霾共存,和谐相处。
D.“十条措施虽然有力,执行力又如何?”这是对执行力的一种不满。
关键词:文体学;语料库;COCA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58-02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科学,文体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观察和描述若干主要文体的语言特征,也就是他们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特点[1]。而语言特征的描述又和语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语言使用都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也呈现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把语域分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指语篇的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包括修辞方式等。文体学研究通常是将不同的文体置于语域框架内,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为文体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文体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结合起来,运用语料库软件,对不同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由于文体学教学同样将焦点集中在语域层面,因此,语料库的运用可以拓宽文体学教学的视野范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何语言教学都涉及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提倡的教学方法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文体学的学习同样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文体学这样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变的生动有趣,并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呢?运用语料库软件引导学生学习文体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探讨本人运用COCA语料库进行文体学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关心得。
一、词汇分析
在文体学教学中,本人运用了COCA语料库,首先选择了口语、报纸、学术、杂志中的宗教类文体,并将这些文体中频次超过100次的前100个高频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人称代词筛选出来,让学生先观察前20个高频词在不同文体中的特点,如不能发现显著特点,则观察前100个高频词,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总结这些词的特点。通过观察不同文体的前100个高频词,学生有以下发现:
口语文体中的前100个高频名词包括government, case, war, state, police, court, issue, senator, right, security, law, congress, republican, democrats, power, administration等单词。高频形容词包括unidentified, public, federal, democratic, Iraqi, nuclear, legal等。学生质疑说难道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政治吗?似乎不太符合口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后经查证,发现COCA语料库中的口语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语料,它来自于美国ABC、CNN等新闻,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传达的新闻,因此被归入到口语语料中。鉴于此,出现大量涉及政治的词汇就不足为怪了。学生观察报纸文体中的前20个高频名词发现有team和game这两个单词,总结出美国的报纸中可能涉及较多的体育内容。而针对学术类文体的研究,我指导学生通过名词,找出美国学术研究的通常规则,比如前100个高频词中的data说明美国的科研注重用数据论证,显示研究的客观性,system表明对系统的研究较多,process说明过程研究不容忽视,analysis注重分析,control和experience表明科研中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对比研究,performance说明表现,different results说明研究结果。对学术类文体动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前100个高频动词中,be是第三个高频动词,been是第十个高频动词,除此之外,高频动词中还包括could,should,might等情态动词形式,以及大量的动词+ed形式。通过进一步点击动词+ed形式的具体语境,发现多数动词+ed形式都是过去分词,出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中,而且被动语态居多。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术类文体的语场是科学研究,语旨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人,他们的关系是研究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距离感。而语式要用符合科学研究规范的表达方式,即尊重事实和尊重客观的表达方式。因此,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和情态动词的使用就有据可循了。因为被动语态本身就是一种强调客观性的表达方式,而使用情态动词说明研究者的态度,因为在科学研究中,真理有一个不断论证的过程,在这一论证过程中,语言表达也需要摈弃绝对的语气,因此,would, could, might, seems等表达方式就很符合学术类文体的语式。通过对杂志中宗教类文体100个高频名词的研究,学生做出如下总结:
(1)宗教人员的职务包括:bishops, ministry, priest, pastor
(2)宗教种类包括:Catholics, Christians
(3)传播宗教的区域包括:parish, community
(4)传播宗教的媒介包括:Bible, gospel, service
(5)宗教思想的内容包括:faith, love, death,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tradition, justice, peace, government, religion
尽管学生的总结可能未必完全正确,但却可以发现他们在研究中的思考过程和归纳总结能力。为了区别口语文体和书面语文体的显著差异,本人又从COCA语料库中专门选出了口语中Movies的前100个高频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让学生找出同其他文体的差异,学生同样做出了自己的总结,结果为:
(1)名词都是最常用的单词和难度系数最小的词,前20个高频名词包括night, EXT, room, door, man, day, time, car, hand, eyes, face, head, way, house, back, phone, people, Mr, hands, beat.
(2)动词基本为be和have to的不同形式和一些万能搭配词,而且缩略形式较多,前20个高频动词包括is, ’s, do, are, have, ’re, was, be, ’m, looks, know, get see, ’d, can , ’ll, got did, has, go
(3)形容词也是常用词,如good, old, big, little, black, dead, small, long open , white, young等。而前20个高频副词以表示方位的居多,如up, out, down, back, around, on , in, over, there等。
二、句子分析
为了对各类文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本人要求学生点击各类文体中高频动词的第50个词,查看其语境,对整个段落做一研究,重点研究句子长度及难度。学生通过对不同文体段落的研究,发现学术类文体句子最长,平均句长20.56个单词,最长的一句由47个单词构成;杂志中宗教类文体平均句长为15.82个单词,报纸10.53个单词,电影6.7个单词。显而易见,学术类文体句子最长,比公认的各类文体的平均句长17.8个单词还要长。同时,学术类文体的句子复杂度也是最高的,完全明白其含义不但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典型文体基本特征的了解,本人特意从学术类文体和口语文体中各截取了一段,让学生加以对比,当然,对比结果显而易见,学术类文体不但句子长,而且是复杂句,从句套从句;但口语类文体基本由简单句构成,易于理解。
TCP made use of the idea of pipe size and the knowledge there was reasonable but not excessive buffering along the data path to send a window of packets at a time originally sending the entire window into the network and waiting for its acknowledgment before sending more data. The early Internet was plagued by insufficient buffering.
I could hear his voice in the background and she said, "Susanne, call the police." Your heart must have been racing. I was frightened for her, very frightened. I knew, I felt that Richard was capable of absolutely anything, you know? But what Richard Shenkman was really capable of would shock everyone. I'm leaving this property in a body bag.
三、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主要从语篇结构角度,分析句子的排列、句际关系、句子间的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等。语篇的联结手段包括语法联结、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语篇的概念,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先从语法角度分析了学术类文体和口语文体中截取的那两段文字,对于学术类文体的长句,让学生分析了其语法结构和特征,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找出长句中的核心部分,并讲解语句的衔接手段在文体中的作用。对于口语类文体截取的小段文字,则要求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如“I,she, Susanne, your heart, Richard”等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让学生回答了解这些关系的线索和关键词是哪些。通过这一分析,让学生了解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在语篇中的作用。当然,对于语篇,仅通过两段文字的分析还是不够的,因此,本人又让学生在COCA语料库中搜索了电影和学术类文体中的连词,让他们搜索不同文体中的同一连词,并点开其相关语境,分析同一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特点。学生通过分析,认为同一连词在学术类文体中起着衔接长句的作用,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复杂;但在电影文体中口语性比较强,连词衔接短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简单,语义内容易于理解。
四、教学体会
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简单分析,学生对文体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教材内容逐步讲授文体学时,发现学生不但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学习兴趣很高。尤其是讲到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的区别,文学、法律、广告文体的语言特征时,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在前期自己分析了不同文体的词汇、句法及语篇特征并自己做出了一定的规律性总结,获取了一定的成就感,这一成就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前期的分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文体学的背景图式,这一背景图式增强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敏感度,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其他的文体特征。学生对真实的文体进行分析后,再让学生研读理论部分,他们也感觉不抽象,认为文体学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门理论课。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其实是语料库为学生学习文体学搭建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语料库这一平台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总结出了文体学部分内容所涉及的规律性。在这一基础上学习理论,理论就不再是枯燥的,与现实无关的内容了。因此,在今后的文体学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语料库的多种功能,使文体分析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并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分析中,进一步提高文体学的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了文体学教学中运用COCA语料库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认为语料库应更多更深入地运用于文体学教学中,使文体学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接近实际。
――――――――――
参考文献:
〔1〕李琴.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马丁・路德・金的演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2〕舒亭亭.运用文体学理论优化英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