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创造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意理财团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团队赛冠军,团队成员尹杏涛、段瑞杰和张云帆近期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意理财团队由中意人寿陕西省分公司个人营销业务部三位优秀的内勤员工组成,三位队员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平均寿险从业年限为7.6年,具有丰富的保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2014年第九届理财规划师大赛陕西赛区的比赛中获得团队冠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再次夺冠。
尹杏涛是这个团队中唯一的女性队员。她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英语双学士学位。2009年加入中意人寿,参加总公司“英才计划”储备干部培训,2009年至今一直从事营销培训、营销团队管理等工作。尹杏涛具有较强的保险及金融理论基础和市场实践经验,先后获得陕西省保险行业“先进个人”、中意人寿优秀员工、全国优秀专职讲师等荣誉。目前担任中意人寿陕西省分公司个人营销业务部学习中心专职培训讲师、陕西省分公司GCFP项目负责人及授权讲师。
段瑞杰目前担任中意人寿陕西省分公司首批理财规划师俱乐部成员兼辅导员,他于200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2006年至今一直从事保险行业,历任组训、营销服务部经理、中心支公司营销培训部经理、省级区域管理中心营销部经理。目前担任中意人寿陕西省分公司营管处负责人。先后荣获优秀员工、督导、先进个人等称号,取得国家寿险管理师中级职称。
张云帆任职于中意人寿陕西省分公司策划中心产品岗,他于200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平安人寿陕西省分公司,先后担任组训、营服负责人、中支个险渠道负责人等职位,获得国家寿险管理师中级职称,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优秀管理干部,积累了丰富的营销团队管理经验。2009年加入中意人寿陕西省分公司。
专业创造价值
目前团队中的三名队员都获得了中意理财规划师(GCFP)认证资格。“下一步是走出公司,取得行业权威认证,通过国家理财规划师资格考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运用理财规划专业知识,去服务更多客户,打造优秀的中意综合理财服务专家团队。”段瑞杰说。
谈到一个优秀理财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张云帆总结指出,一是要具有良好的人品和职业素养;二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丰富的金融、投资、经济、法律知识、税务等知识,同时又具有保险、证券或其他领域的一技之长;三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四是相对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理财规划师应当以客户中立的顾问角色为客户提供服务,避免一味的产品销售的角色,用专业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科学提升效率
那么,中意人寿团队到底是如何利用专业的综合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呢?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够让我们一睹究竟。
客户王先生为某品牌白酒陕西地区商,40岁,拥有一个三口之家,女儿13岁。平时他出差应酬多,妻子从事会计工作,家庭年收入50万元左右。
经朋友转介绍,中意理财团队接触了这位客户,发现客户保险意识不强,保障方面只有最基本的社保。第一次的接触主要是观念上的沟通,让客户了解为什么要买保险,买什么保险。沟通重点是家庭三人除了最基本的社会保,其余保障都没有,尤其是客户作为一家之主和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面临巨大的潜在的未来不确定的财务风险,并且指出夫妻二人也要考虑未来的养老规划以及孩子的教育规划。
第二次接触时,再次着重与客户沟通保障观念,通过对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工作的压力,生活习惯的改变,引导客户意识到人们患病的概率逐渐提高,同时通过数据的展示让客户看到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同时收入的损失不可避免。重疾险的功能就是当风险发生后,弥补投保人未来的收入损失。经过沟通,客户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意识到保险在家庭保障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保险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家庭经济面临的风险,而且能够让自己在辛苦一辈子之后,能享受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
经过前两次的沟通,客户基本认可了重疾和养老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三次接触时,理财顾问为客户进行了FNA的财务分析。通过分析,客户理解到了理财的重要性,也从专业的角度看到了家庭财务需要去做一些调整。之后分析了客户的健康保障和养老缺口,FNA系统的全面性、科学性、权威性以及高效和便捷的体验得到了客户高度认同,整个理财服务过程令客户非常满意。
信念铸就未来
2014年,中国经济稳步走入新常态,在这一年里,团队见证了互联网金融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理财已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政策的微小变化,小至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无不牵动着百姓的神经。可以说,理财的质量已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但中意理财团队也看到了目前理财市场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理财产品纷繁复杂,层出不穷,客户选择困难。大部分客户关注的主要还是收益的高低,或者简单的产品比较,真正从家庭财务现状出发进行全面且综合的综合理财分析,并制订方案而后选择产品的客户占比非常之低。这正是专业理财规划师的工作职责。
【关键词】中小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化
传统企业的优势一般在于产品制造能力或者实体营销渠道经验,但是电子商务毕竟与传统企业以往的商务活动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借助大量的信息技术与Internet技术,需要进入相对陌生互联网营销领域。从价值网络的角度看,传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存在一个囊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供应商,代工合作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平台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物流以及客户的价值网络,而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将成为这个价值网络的核心。
一、中小传统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络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型中,生产者生产的出发点是对客户需求的顶测,也即生产者根据历史同期产品的销量、产品替代品以及客户购买力等方面的情祝,来决定产品的生产量。这时企业就会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可能因为预测市场状况时选择的变量或是标准不当使得预测出现偏差;第二,因为市场的需求是随时变化的,而预测仅仅是基于当前的需求产生,所以当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已经“过时”。传统供应链中的这些缺陷,使得价值不断流失,究其原因,正是没能及时的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互联网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就出现了价值网络的概念。
客户、供应商及其合作伙伴、信息、资金都在价值网络这个动态的网络中流动,其动力正是客户的实际需求,而信息技术正是连接这些网络实体的桥梁和保证。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价值网络具有以下特质:
1、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企业的生产活动是基于顾客的实际需求,关注的是如何使顾客的价值最大化。
2、高度协作
网络中的企业关注的是整个网络成员共同效率的提高,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能力,其中内嵌和外包是价值网络中企业运作的主要手段。
3、快速反应
信息技术增强了各网络成员间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4、低成本
虽然在企业信息技术方面的成本增加了,但是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抵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的成本,总体看来,企业的成本是下降的。在价值网络这个动态的网络中不存在固定的边界,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处于网络中的企业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组织自己的资源。一般来说,企业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第一种是各个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第二种就是存在一个“核心企业”,由一个企业或是企业联盟组成,而其他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来组织协调。
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则正是这个价值网络中的“核心企业”,直接面向客户,随时了解市场需求,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则相应地做出迅速反应,与“核心企业”保持协同。
二、中小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网络的架构
1、电子商务服务供应
传统企业,如制造企业、渠道经销商、零售商等越来越多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布局网络销售渠道。但是,网络销售渠道的运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渠道,传统企业缺乏相关的电子商务运营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应运而生。它们为传统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帮助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业主要是围绕淘宝网等大型网络购物平台衍生出来的。艾瑞的行业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主要分为如下几类:IT技术类、服务运营类、研究咨询类、数据分析类、营销推广类、质量认证类、分销类、保险类、资金类、仓储物流类、快递类等。
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处在核心企业价值网络的,通过为开展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提供服务使其更好的服务终端客户而为价值网络做出贡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报告》显示,选择以入驻淘宝商城为电子商务切入点的传统品牌,有52%考虑采用托管式的代运营服务。2011年底,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突破15万家,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支撑了中国电子商务交易中的3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服务业营业额将突破1万亿元,支撑超过13万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产业。
2、合作代工企业
有些传统企业可能原来就是某种产品的制造商,故而开展电子商务进行网络平台销售时的产品由已有的制造系统生产。但有些涉足电子商务传统企业可能仅仅是渠道经销商、零售商等,并不具有产品生产能力与质量控制能力。出于降低投资风险与快速响应市场的考虑,这类企业一般选择一些生产能力较好的合作代工企业代为其生产,而不是自己投资建厂。
由于互联网市场上消费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并趋于个性化,这类代工企业除了需要具有良好的加工技术外,还需要有非常迅速的反应能力,以满足核心企业随时追单加单的需求。核心企业需要做的是发掘市场需求,提供加工样品与下达数量指标等。
3、产品供应商
产品供应商也是核心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与代工企业不同的是,产品供应商提供的是产品而不是劳务,并且需要深刻了解市场需求,以便为核心企业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断进行改进。产品供应商还需要与核心企业保持更加紧密的沟通,共享市场销售信息与产品库存信息,能及时改变产品结构,快速响应核心企业的产品需求。
4、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
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可以选择自建B2B平台或者垂直B2C网络销售平台,也可以选择入驻已有的大型B2B、B2C平台。自建网络平台对企业IT能力要求很高,并且需要一个庞大的运营维护团队,投资巨大,对中小传统企业而言不太实际。所以,对于传统中小企业而言,一般选择先入驻现有的较为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B2B类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B2C类综合平台如天猫(原淘宝商城)、QQ商城等。
5、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在线支付服务也是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必不可少的服务需求之一,目前国内主要有中国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网银在线等在线支付服务供应商。第三方支付作为目前主要的网络交易手段和信用中介,最重要的是起到了在网上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起连接,实现第三方监管和技术保障的作用。采用第三方支付,可以安全实现从消费者、金融机构到商家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流程;为商家开展B2B、B2C交易等电子商务服务和其它增值服务提供完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美) 斯莱沃斯基,凌晓东译.发现利润区 ( Profit Zone)[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7.
[2]胡大力. 基于价值网模型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
[3]张定芳. 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集群供应链竞合关系管理探究[J].学术交流,2010(3).
[4]盛革.一个价值网关联的协同电子商务解构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
一、财务创造价值的特殊性
2015年3月27 日席卷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首席财务官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跳槽硅谷巨头谷歌(Google)负责财务工作,薪资将远远高于她在华尔街获得的收入”。这短短的一条新闻透露出的信息使我们对首席财务官的认识与企业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财务创造价值被更广泛地认同。
狭义的财务创造价值是指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创造的价值。财务是否创造价值?传统的观念认为财务属于后勤管理部门,不能创造价值,但进入二十一世纪,步入信息时代,企业经营多元化,财务部门已经不单单是记录会计账簿,财务部门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务创造价值已被广泛认同。广义的财务创造价值既包含了财务部门创造的价值也包含财务功能创造的价值。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流程中的重大决策工作实际上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做出的,这里的财务是指财务的功能而不是财务的部门。所以财务创造价值不仅仅是指财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同时也包含财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是广义的财务创造价值。
财务创造价值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合作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如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建立并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减少错误和舞弊风险,这些财务创造的价值具有隐蔽性与间接性。另一方面,因其自身特殊的业务性质,主动参与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管理筹划等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创造是比较直接的,其价值创造能力更强。
财务创造价值可以从提高效率、增加收益、降低风险几个方面体现。总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工作,它能够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也能为企业间接创造价值。企业财务已经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综合的价值创造型转变。我们不能将财务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财务部门的管理,而是整个企业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投资、融资等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最终做出才实施的。
二、财务创造价值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没有核心业务的多种经营,很难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资到企业自身擅长的优势项目上,则可以形成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健康发展,为股东带来最大化收益,这需要财务分析和财务战略的配合。财务创造价值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企业财务,是一个有活力的企业的保障,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往往与企业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密不可分,实现了卓越绩效的企业一定有卓越绩效的财务部门。
能够创造卓越绩效的财务部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必须是努力推动整个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部门,财务创造价值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卓越的财务部门必须是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公司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为企业控制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的目标,使财务部门在当今瞬息万变而复杂的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务的功能从对内服务转向价值创造,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复杂化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要求。对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说,需要不断完善财务功能、提升财务价值创造能力。
财务部门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和资源配置进行筹划,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已成为当今财务的重点工作之一,企业的决策机构往往根据财务部门的建议来制定企业投资、融资、发展等战略。科学的投融资决策和最佳资本结构设计、科学的预算系统与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管控与调度,都为企业创造价值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财务创造价值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问题
财务人员结构及能力对财务创造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财务部门的员工结构与能力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巨大变化,业务全球化为财务部门也带来了很大的人才挑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仅记录会计账簿,而且要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跟上时展变化,确保财务部门配备的员工及其能力可以承担重任。同时,企业要改变简单地采用招聘新员工、解雇老员工的办法,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财务人员,如使用集体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稳定财务人员的队伍。鼓励个人参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以适应企业新业务及全球业务的开展需要。明确企业人才晋升的通道,帮助财务人员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营造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积极向上,有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外部环境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种各样的内外部因素给财务部门带来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使财务管理运作环境更为复杂,企业可能会在其主要市场上遇到经济增长乏力、产能过剩、筹资难、成本高等问题,正是这些复杂环境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会。当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货币电子化及网上支付的快捷便利,使财务创造价值在空间和时间上赢得了先机,使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大大提高。财务部门要识别发展机遇,将财务思维、财务分析融入企业的价值创造,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加大对战略和高级决策的投入,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提升财务创造价值能力的主要方式
投资风险控制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资金集中管理与调度系统、高度信息化的监督与服务体系,这些都是实现财务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并不断创造价值,其途径很多,既可以从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方面去探索,也可以从资本结构分析、成本控制、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资本运营的效率等方面去研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都发挥核心作用。
(一)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财务创造价值最基本的形态,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间接体现财务的价值创造,融资成本的控制是财务创造的价值的直接体现。不同的融资方式其成本是有差异的,对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以及有效的融资组合,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这也是财务创造价值的一个源泉。衡量企业财务的基本指标,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它们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各部门都应该按照这些指标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财务部门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业绩指标,通过预算体系,使各部门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相互协调行动。财务创造价值最基本的形式源于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投资收益
投资或资本经营是财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资本市场的直接投资已越来越成为财务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提升利润的重要来源。如期货投资、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融资。对重大项目的投资也是财务部门必须全程参与的重要工作,财务部门通过最优的投融资决策、资金管控措施,确保现金与资本的最佳配置,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务杠杆作用,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
(三)管理活动
现代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超越了传统的财务预算模式,将战略、规划、预算和绩效考核通过目标体系连接并展现。使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以达成企业实现价值的目标。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公司财务控制、战略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控、融资、投资、理财、经营决策等都可以创造价值。如:汇率风险管控、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企业税收筹划等。财务能力对创造价值非常重要,财务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应该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并进行研判,明确在何处投资以及投资的方式,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成为企业实现最大价值的关键推动因素。
【关 键 词】总体工人论/第三产业/价值创造
【 正 文 】
正确认识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曾进行过广泛讨论。这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其中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总体工人的论述,得出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总体工人论”并不能说明整个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本文想就“总体工人论”与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关系作几点分析。
一
有的同志断言,马克思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正是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根据。”这种把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完全纳入总体工人范围从而论证其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总体工人论的曲解。
关于总体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二、十三章中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时曾几次作过分析,而第五篇第十四章只是对第四篇的小结。总体工人是相对个体生产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剥削范围扩大了,剥削程度提高了,从而使雇佣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这同整个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个体生产者转化为总体工人,总体工人中的直接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生产商品,共同创造价值,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简单协作中,个体工人正在向总体工人转化,产品成为许多人协同劳动的结果,而资本的确占有了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生产力,捞到了不少的好处。通过对工场手工业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也就是说,工场手工业由于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工人终身成为局部工人畸形发展,从而大大压抑工人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为代价的。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总体工人,就是手工业工场内部局部工人的总和,它没有超出一个企业的范围。
在工场手工业中,虽然局部工人畸形发展,但作为总体工人一部分的局部工人,还有一定专门技术特长,熟练劳动力还不容易被排挤。然而在机器大工业中,机器代替了许多局部工人的局部劳动过程和熟练技术,把工人则变成了局部“机器”。因此,总体工人即结合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现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总之,就是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廉价劳动”上。这一情况不仅适应于使用机器或者不使用机器的一切大规模结合的生产,而且也适应于在工人的私人住宅或者在小工场中进行生产的所谓家庭工业。资本除了把工厂工人、手 工工场工人和手工业工人大规模地集中在一起,并直接指挥他们,它还通过许多无形的线调动着另一支散居在大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工人大军。”而且,“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对廉价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在真正的工场中还要无耻,……在所谓的家庭劳动中,又比在工场手工业中更加无耻。”在这里,马克思对总体工人的分析又深刻了一层。第一,总体工人是指不同性别、年龄和技术水平的生产工人的总和;第二,总体工人既包括机器大工业工厂的工人,也包括配合大工业加工零部件的手工工场工人、手工业工人以及家庭工场的工人;第三,从总体工人看,资本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的剥削范围更大,剥削程度更高。这样,就有力地驳斥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会给工人阶级带来幸福的资产阶级理论,证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会给工人阶级带来灾难。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本企业,进一步扩展到与大工业企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中小企业和家庭生产者,这是机器大工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机器大工业不仅使那些厂外直接生产工人纳入总体工人,而且使一大批不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要员和管理工员加入总体工人队伍。这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场所,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生产力当中去。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必然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直接的生产工人一样也创造价值。无论他们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已经成为独立的科技部门,其实质都不会改变。不过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实际上既是间接生产者,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同时又成为独立的技术商品的直接生产者,因而同样创造价值。与此同时,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需要管理。因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因此,被资本所雇佣的管理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也成为总体工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体工人中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点,马克思曾讲的十分明白,他说:制造社会产品的总体工人中,“有的人做管理工作者、工程师、工艺师等等工作,有的人做监督者的工作,有的人做直接手工劳动者的工作或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愈来愈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之下,这种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劳动概念之下。”
由上可见,马克思讲的总体工人,无论是直接生产者还是科技工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指参与社会化商品生产的雇佣劳动者,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才在第五篇第十四章分析生产劳动时对总体工人作了如下小结:“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工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直接地或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肯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待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应了。”怎样理解马克思这段论述呢?如果把它和上述关于总体工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看出:第一,总体工人是商品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使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概念必然扩大,这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特殊性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二,总体工人包括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和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共同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第三,单个工人如果离开总体工人,就无法生存,因此,雇佣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但资本对总体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这就是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化商品生产作为资本生产力表现的必然结果。
从上述马克思的整个分析来看,总体工人是指直接从事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和间接参与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它并不包括其它领域的职工。马克思根据社会化商品生产一般规律得出的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理论探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二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中期对总体工人的分析,难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一百多年来,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马克思未曾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有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然而,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并未过时,无论 社会化生产程度如何提高,总体工人三个部分的比重如何变化,第三产业如何发展,但只有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会创造价值,总体工人始终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相联系,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而扩大到其它领域以至于整个第三产业。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在现代以自动化生产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直接生产工人的比重大大减少,而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直接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协作厂家和某些专门机构的直接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所有这些人都是从事商品生产的生产工人,他们分别成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执行不同职能,共同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例如,所谓现代资本主义的“无人工厂”中并非无人,无论自动化程度有多高,机器人的作用有多大,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本身既不会生产商品,也不会创造价值。“无人工厂”里不仅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操纵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而且有更多的人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研制、安装、维修、调节、控制和对生产的监督管理等等。总体工人范围的确扩大了,但它的扩大不可能离开自动化、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其实,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第三产业无所不包,但也并没有把第三产业中的职工都看作总体工人,或说他们都创造价值。例如说,总统、警察、教师、演员等都是总体工人,都在创造价值,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那末,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总体工人是否已经扩大到整个第三产业呢?也没有。因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除了从事商品生产的总体工人外,客观上存在着大量从事商品的交换、分配和生活消费以及其它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而属于第三产业的广大职工。只有前者创造价值,而后者一般地说不属于总体工人,也不创造价值。总体工人是就商品生产而言的,它并不等于全体职工、全体人员等等,比如,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职工(商业运输、包装、保管、储藏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继续劳动的除外)、专门从事货币流通及证券交易的银行职工和证券交易所职工、社会科技工作者、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部门的工作者等,尽管把他们都可看作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但却不可能都纳入总体工人范围。在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就其政治地位和阶级属性而言的,决不是说所有知识分子都是生产工人,都创造价值,至于把国家党政机关,不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军队、警察等看作第三产业,这本身就是欠妥当的,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是总体工人的问题。在第三产业中,的确有不少部门、行业、企业或其中某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然而这并非因为它们被纳入总体工人才创造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总体工人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现代商品生产这个概念,如果把它仅仅限于传统的物质商品生产范围当然是不正确的。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概念的外延扩大了,不能作过于狭隘的理解。比如除了最基本的物质商品生产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商品生产,主要指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它生产的结果是客货场所的变动)和服务商品的生产(即理发、洗澡、照相、旅馆和医疗等行业通过劳务活动,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兼有生活和服务二重性质的邮电、饮食、修理、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商品生产;技术商品的生产(这是由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结果)。总之,现代化商品生产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综合多样化和相互交叉的。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关键,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三产业中的不少劳动创造价值的,进而探讨这些不同形式的商品其价值量决定的特点。
然而,如果我们不做具体分析,人为地把第三产业统统纳入总体工人范围,而笼统地论证其创造价值,这不仅会造成许多理论上的混乱和矛盾,而且对于指导实践也是非常有害的。从理论上讲,它不仅把劳动价值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几乎一切领域,把商品生产和产业混为一谈,似乎任何劳动都创造价值,从而使其逐渐脱离商品生产而失去科学性,而且混淆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严格区别,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抹煞了工商、农商矛盾,降低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意义等等。从实践上看,它也为当前市场上的第三产业乱涨价、乱收费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认为只要从事第三产业,就都会创造价值,由此形成全民经商热潮。企图都靠流通领域来发财致富。教育部门片面追求创收捞钱,少招计划内学生,多招委托培养和自费走读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部门脱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方向,追求金钱,劣质作品市场泛滥,门票价格成倍上涨,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损害。诸如此类,枚不胜举。当然,第三产业创造价值论就目前看,在客观上对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科学探讨,不应含混不清,追求形式,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作出具体科学的分析。
由上可见,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马克思的总体工人论也并不能说明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把第三产业统统纳入总体工人从而论证其创造价值是缺乏科学根据和实践基础的。
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本身是一个不科学的、含混不清的概念,统统把以产业或部门来划分是否创造价值很不准确,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要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去认识第三产业,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具体分析。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特点;把第三产业中从事商品生产、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严格区别开来;把第三产业的收入与其本身创造的价值严格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概肯定或否定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一、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来源于产业组织理论。恩?巴尼(JayB.Barney)在1991年发表的《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从战略管理视角对此作了进一步发展。巴尼把资源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三类。巴尼认为异质性的资源和不可转移的资源是产生竞争优势资源的基础。异质性资源指的企业间的不一样的资源,不可转移的资源指的是竞争对手不可能从其他企业或市场上获得的资源。而这些竞争优势资源必须同时具备能够创造价值、稀有的、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四个标准,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二、资源基础观的人力资源
赖特认为人力资源要成为竞争优势,必须满足巴尼的四个标准,即价值性、稀有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人力资源的稀有性则表现在现实中具备不同技能水平的的人是正态分布的,因此那些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人往往是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和稀有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一旦被其他模仿和挖走,这种竞争优势就难以持续。这就是要求人力资源要同时具备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人力资源的不可模仿性表现为人力资源的工作方式受企业特有的文化和习惯影响,而且团队中单个人力资源的价值很难加以界定,单个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具有模糊性。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则表现人力资源不像其他技术资源会过时或淘汰,人力资源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人力资源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
三、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
能够创造价值的、稀有的、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资源是组织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人力资源完全符合上述几个特征。同样,医院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行政人员是医院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医院竞争显层次上表现为医疗价格、医疗服务和医院质量,浅层次上是品牌信誉、创新能力和医院文化,深层次却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作用。认为医院文化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具有内在统一性,而文化力量是医院永恒的竞争力。
2. 对能够为医院创造价值的稀有性人力资源重点关注
医院人力资源是医院价值创造的源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都能带来竞争优势。某一医院拥有的某个岗位上创造价值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或者行政人员,其他医院同样也有。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那些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源往往成为医院竞相争夺的对象,如门诊医疗专家、专业学科带头人、理论和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等。因此,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人力资源部要重点对医院内部这类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认识到稀缺资源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还是个人综合能力构成了这一竞争优势。这一竞争优势是否与医院内部条件,如医疗团队、医疗设备、器材、医院品牌声誉等有关。
3. 结合医院内外部条件,制定相应人力资源政策并付诸于良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