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海潮柳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一幕繁华,一场凄清
柳永的词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了离愁别绪,也表达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主题。《望海潮》是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词,《雨霖铃》则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两种思想情感交织的词。为了营造两种不同的意境,作者罗列了两个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华之地。为了表现这一繁华,在《望海潮》这首词中,作者罗列了这样一个意象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罗绮等。作者通过华丽的语言、夸张的描写,将杭州当时的市容真实再现,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而《雨霖铃》是作者功业无成,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时写下的。作者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来营造离别的氛围。“寒”写秋日傍晚天气清冷,“凄切”的蝉声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长亭”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说“长亭送故人”,李白说“长亭更短亭”。作者延用这一意象,与“骤雨”构成了一幅秋天黄昏送别图: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对着十里长亭,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雨霖铃》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二、一声赞美,一段伤心
这两首词在意境上的差别,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写《望海潮》时,柳永青春年少,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首词中,作者赞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绘了百姓欢快、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和官员的行乐图,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感。而《雨霖铃》则抒发了离别时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情感和个人功业未成、漂泊江湖的愤懑与无奈,同时把离别之情推向了。情感反差如此大的两首词,我们却发现作者选择了两种一样的意象:一个是柳,一个是酒。
“杨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间的忧愁与相思而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意象。温庭筠有“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句句寄托着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面对岸上的杨柳,离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现了柳这个意象,“烟柳画桥”。在这首词当中,如烟的杨柳不再是折柳惜别之意,而是繁华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之一。
摘 要:从作者的贡献来确定教学目标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永对词的贡献很大,从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开创了出了词的新局面,《望海潮》就是其代表作品。城市体裁的入词和点染手法的应用,都是他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目标;作者贡献;《望海潮》
从作者的贡献来确定教学目标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永在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先来看看柳永词从内容到形式分别都有哪些革新意义。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
如《定风波》,在敦煌曲子词中是六十字的小令,柳词“自春来惨绿愁红”已衍为一百字的长调。《女冠子》由原来的四十一字衍为一百十一字。但是,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从内容上看,开拓了词的题材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描摹城市繁华和旅途风光。其次,柳永词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的词。如最为传诵的《雨霖铃》,凄楚、伤感的情调。“杨柳岸”一句,用晓风、疏柳、残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别后的寂寞、凄凉情绪,被称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词的象征。
三、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之前,词家多采用花间体小令,手法上多用比兴,追求含蓄,讲求余韵不尽的效果。柳永在慢词这相对扩大的客体中,由以往较多地运用比兴手法,发展为较多地运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点染,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丰富了词体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们对柳永在文学史上的以上地位有了明确认识之后,为《望海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柳永的词了解北宋杭州的都市繁华生活景象。
目标2:点染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下是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望海潮》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是一首写什么的词。我们之前学习过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以及悲秋诗等,那这首词应该是属于一首什么词呢?
明确:写都市生活。
教师:既然柳咏的词是在描写写都市生活,那我们来具体看看这首词写到了哪些都市景象?
明确:①上阕: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天堑、市列珠玑、户盈罗绮;②下阕:重湖叠t、桂子、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总结:柳永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历史悠久、湖山优美、百姓安居乐业、老少欢愉、官员生活风雅、经济繁荣的北宋杭州都市生活景象。
u论:以上完成教学目标1:通过柳永的词了解北宋杭州的都市繁华生活景象。
教师:作者写到了如此之多的都市景象,但读起来却并非杂乱无章,作者用到了一种独特的组材方式,或者说是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就是“点染”。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借用到古典诗词中来,“点染”就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曾经游历江南,熟悉那里的风景,是点,接着“日出”“春来”两句生动具体的描绘了江南风景之美,是染。下面我们来寻找本词上阕中的点。
明确:点:东南形盛、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染。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染。
教师:下面我们选取你最喜欢、最具有感染力的几句词来试加分析,并且试着背下来。
示例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几句是描写景物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描写景物的顺序一般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那我们看看这三句是通过什么样的顺序来写得呢?连桥梁华丽的颜色和帷幕的翠绿色都能够看得清楚,这是从哪个视角来写?
相比较“参差十万人家”是从远景来写。“参差十万人家”,“参差”二字写出了远景,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略数,只是形容人口之多,杭州在当时就有“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我们尤其来看一下这句近景描写。“风帘翠幕”,这个“风帘翠幕”就把“人家”具体化了,可以说是对于“人家“的又一次渲染。
在这三句里,不仅仅有远近结合,还有动静结合,我们试着找找。微风吹动处,帘幕轻摆,这是一种动态,而“烟柳画桥”,是一种静态,这样就动静结合,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的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是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样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示例二:“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动词使用的好,“绕”,“卷”,动词的使用本来就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态感,这两个动词放在这个画面中,“绕”字写出了葱翠的绿树如同云雾一般,蜿蜒曲折的环绕着钱塘江岸。“卷”字写出了钱塘江潮的浪花层层卷起,汹涌澎湃,犹如扑面而来的野兽,大有排天倒海之势。
“怒涛”,写出了江潮似乎被江岸激怒的野兽,来势凶猛。“卷霜雪”,“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评论:以上完成教学目标2:点染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总结
我们刚才通过渲染手法品读了一下柳咏的语言,一个作家的成就的高低,主要是看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顾城说,自己作诗就是想把现代汉语这个被弄脏了的人民币来重新洗洗,无疑柳咏的语言是纯洁的,是富有感染力的汉语。所以呢需要我们不断的琢磨,感悟,领会,直到内化。这节课的结束才意味着学习柳咏的开始,望同学们课外多读读柳咏。
参考文献:
[1]平玉霞,张瑞静.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安徽文学,2009(4).
[2]《语文必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关键词:柳永;词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71-03
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我国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专业词人。他一生落拓不羁,蔑视礼法,所以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他为世人所不解,甚至是被正统文人冷落和嘲笑,在他身后,作品也大多散佚。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柳作只是其庞大作品中的一部分。在他存世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宋词的锦绣斑斓,也从中感受到作者那颗柔情万种的心,足见其才华横溢,文思富赡。他的词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广泛。“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是后人对他最大的肯定。也是后世无法超越和企及的巨大成就。
一、柳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
晚唐以来,词主要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载体,内容不离离别相思、风花雪月。北宋前期词坛,文人们主要写传统题材内容,风格上承袭了花间、南唐词一路。柳永和别的词人不同,将城市风光、市民生活和羁旅行役等题材写进词中,打破了以往词作题材传统,为词的内容增添了新鲜元素。柳词的内容分为五类:女性题材词,103首;羁旅行役词,59首;都市题材,27首;咏物咏史词,13首;颂词,11首。在内容方面,柳永有着十分重要的开拓意义:如在描写女性题材时,能够对歌妓的内心世界进行真实地刻画,把她们的情感生活、个人遭遇及心理感受通过词作向人们细致地传达,而且柳永同情歌妓们的命运,平等地与她们相处,这更增加了柳词描写爱情意识的含量和分量。不但如此,柳永长期奔波在外,出入于风尘之中,饱尝羁旅之苦,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此类词冲破传统楼阁庭院的范畴,其视角转向自然、社会,通过选景,烘托悲凉气氛,表现沉郁感情。其词作内容开拓方面表现如下。
(一)描写繁华富庶的都市风光词
柳永的词作在描摹城市繁华景象与市井风情上也着力探索用思颇深。我们知道柳七郎所处的生活年代,时值北宋盛世,由于战乱纷争刚刚结束,农业和手工业得以发展,商业经济日益繁荣,这便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华,于是便出现了一些较为繁华的城市。柳永正是用他那支灵动神奇的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的汴京、洛阳、益州、扬州、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与市民的游乐情景。如在《迎新春》描写汴京的节日盛况: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熬山耸、喧天箫鼓。”《瑞鹧鸪》铺叙苏州的富庶景象:“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在这其中最富代表意义的首推《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此词首叙形势之胜,来历不凡,凝重有力。次状都市之盛,形象可感。以下用“云树”、“怒涛”叙钱江之状阔,以“珠玑”、“罗绮”显市民之殷富,层层铺叙,显现繁华景象,下片前半专咏西湖,先景后人,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具体入微。最后转为颂词,虽美郡守,实衬西湖美景。全词总分结合,经纬严密,虚实相间,层次分明,堪称是柳永用词体写就的杭州赋。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第一次在柳永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令人目不暇接,梦魂牵绕。《望海潮》一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启了词坛歌咏都市风貌与市井风貌的新纪元。
(二)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
在柳永的传世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描写底层女性的笔墨较多,比如歌妓和市井女性,而且用心独特。可见,他是比较偏爱这类题材的,由于当时的北宋都市繁华,商业发达,文人士大夫狎妓之风盛行。柳永也深受影响。更何况他精通音乐,可以变旧声为新声,且其词音律美妙。由于他这些音乐天赋使他更具浪漫的气质,故多以女性为描写对象,喜爱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他在乐章集中总是以才子自居,所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又由于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深受歌妓们的喜爱。柳永追求功名道路上备爱挫折,屡受打击,于是出入于烟花巷陌、秦楼楚馆也应是其科举功名上遭受挫折的心理慰藉,然而柳永和别的词人不同的是,他对歌妓的态度是平等的态度,是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是关心和同情的态度。正因如此,柳永在描写这些歌妓的处境、遭遇、理想时,坦白直率,真情投入,没有丝毫寄托,没有表现任何含蓄,如《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民间词风味十足,以平民化的口吻出之,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和传统的诗词写法迥然不同,作者对待感情的的态度是大胆直白的表述方式,毫无保留、无所顾忌的写作风格。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和羁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挑战。从艺术上看,这首词通过平易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丰富了词的题材内容,又大大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三)直抒羁旅行役的落寞失意的情怀
“羁旅”主题并不是柳永的独创,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以及唐诗里羁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题材,但将这些多入于诗的羁旅穷愁主题移入词中开拓这便是柳永。
柳永大量创作羁旅行役词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就当时宋代社会现实而言,文士治国是宋代政治的象征,但当时考场作弊之风盛行,而且决定文人命运的权利最终还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像柳永这种出身低微的文人很难实现其抱负,只能浪迹天涯,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柳永在追求功名屡屡受挫,写羁旅行役词,表达了柳永无奈、凄凉、感伤等多种复杂心绪。
柳永羁旅行役词中悲愁主题特别突出,我国古代诗人刘禹锡在他的诗中写到“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是充满浪漫,富有生机的。但柳永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秋天是万物萧条、秋风萧瑟的,容易让人产生悲凉惆怅之情,柳永在词中通过描写晚秋日暮这种特定景象和表现游子的乡愁的无尽感伤与读者产生了共鸣,这也是他的词作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由于柳永四处漂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关塞山河,所以在他的羁旅行役词中还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的词。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此词章法结构细密有致,写景抒情浑然一体,作者通白描手法,以平常语出之,抒思乡之情,发怀人之感,成为词史上的丰碑。
二、柳永在词体方面的开拓
晚唐五代的士大夫中寄情于词的人,一般只是填词写短小的令词。虽然张先、欧阳修等人也写了许多慢词,但张先等人的慢词题材仍局限在恋情和宴饮聚会之作,表现手法极其单调,另外,北宋前期慢词大都有句无篇,初期词作不乏情景交融、细腻优美的诗句,如张先“潇湘故人未归,但目送游云孤鸟。际天秒。离情尽寄芳草。”(《熙州慢・赠述古》)空灵淡远、含蓄蕴藉,但整首词的境界却往往显得颇为一般。张先素有“张三影”的雅称,这是因为他们在创作慢词时,注重警句的锤炼与安排。但一旦关系到谋篇布局,张先则显得有些力不能及,慢词作品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神韵将其联系在一起。第四,堆叠实字,呆板痴重,慢词由于篇幅长、字数多,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张先等人的慢词作品中,堆叠实字的现象就比较突出,看张先、欧阳修的慢词作品,基本上都是由实字组成,显得密集堆砌。后来柳永在慢词中大量使用虚字,使整篇词作显得空灵而有秩序,歌唱起来也更为和谐美听。直到柳永出现,致力于慢词的创作,弥补了慢词创作中的不足,从此确立了慢词在词坛的地位,大大推动了慢词的发展。
柳永大力创制的慢词,就其革新的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令词衍为长调。如《长相思》本双调36字,柳永变为双调103字;《浪淘沙》本双调54字,柳永变为三叠144字,以及《安公子》《定风波》等这类长调在《乐章集》中约有近90首之多。二是柳永创制的新调慢词如:《望海潮》、《一寸金》、《倾怀》等。特别是柳永的自度曲《戚氏》此调在《乐章集》入“中吕调”,共212字,是柳永词字数最多的一调。这样,从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慢词到了柳永手上才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这也为苏轼在后来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乐章集》还可以发现,柳永的慢词除一小部分是对前代的继承,其余绝大部分是柳永首创的。
三、柳永在手法上的开拓
除去在内容和词体方面的独到贡献,柳永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也是独树一帜,可圈可点的。其开拓意义表现在铺叙和点染两个方面。
柳永在铺叙手法运用方面大胆突破词的传统写法,不仅变小令为慢词长调,而且通过词来更多的社会内容,并且用平易的语言,同时引入大量的俚语、俗语入词,形成了与别的文人不同的风格。如《望海潮》写杭州,但并不直接写,开始先介绍其优越的地势特征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接着写人家,写钱塘江,写西湖,写人物活动,等等。通过情与景的有机结合,进而展示市井生活的百态状貌,直率自然,不避俚俗,不粉饰,不雕琢,为市民所喜爱。
点染既可使作品主题明晰,又能使其得到渲染烘托,而被表现的更加生动、更加多姿。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平乐》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等。这些词中的点与染,或以景物作渲染烘托,使作者的愁情表达更为形象,或点染交叉变化,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和谐统一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柳永词中的点染则又较唐五代词中的点染内容更为丰富,手法更为灵活,审美也更具特色。如《雨霖铃》便被视为点染的成功典范。上下两片,在结构上共有六个层次,即每片三层构成。上片分为写景、送别、别后之景三个层次;下片分为总括离愁、想象离愁、别后悲思三个层次。此六层之间,层层生发,环环相扣,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上片开头即点,如用:“寒蝉”点季节,“长亭”点地点,“晚”点时间等,但最为特色要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念去去”为“点”,点明此次分别是渐去渐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便是“染“,衬托出千山万水之遥和深沉凝重之愁,极富韵味和感染力。以上的例子表明柳词中的点染,由于是用在长调之中,因而较之李煜等唐五代词人中的点染是具有更为丰富与更富于变化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柳永不断地艺术实践,丰富与升华了点染这一艺术技法,而此,即为柳永表现在词学艺术史上的又一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柳永的词是富于艺术生命力并且源远流长的。后人在对其词的研习中总结出他对词的创作各方面开拓功绩显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巨大成就,柳词是担得起这样的评价的。他以其独到的视角,细腻的情感,畅叙自我的襟怀,感动他人的心扉,每一字每一句都浸透着他智慧的灵光和生命的感悟,词就是他人生的延续,他虽不为当世的文人雅士所认同,但却在后世的研究者眼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灵魂。可见,柳词不仅在当时受到民众的喜爱,时至今日依然青春永驻。尽管宋代文人们指责它“词语尘下”、“声态可憎”、“为风月所使”,但他们实际上又偷偷地从中吸取了许多写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特别是关于慢词长调的写作经验,足见柳永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他联系了宋及唐词坛的创作成果,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风流人物。研究其功绩对我们今人的创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8.
1、《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 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2、《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鹤冲天 》。
关键词:秦观;词;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如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是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又如其《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化用《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以明显看出,化用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其词作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秦观词作中大量的化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词的抒情特性,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秦观词的化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用后的句子甚至比前人名声更大,流传度更高。
一、秦观词化用的量化分析
考据徐培均先生的《秦观词集》及《秦观诗词文选评》收录的96篇作品的初步分析,秦观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共有88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显而易见。其最常用的是以下诗人的诗句,其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诗11处,化用杜牧诗11处,化用白居易诗9处,化用杜甫诗8处,化用李贺诗6处,化用韩诗3处,化用韩愈诗2处,化用张籍、李白、李煜、刘禹锡、韩愈诗各2处,化用温庭筠、李煜、李Z、刘孝绰、戴叔伦、郑谷、徐夤、李益、谭用之、僧齐己、罗隐、高蟾、吴融、王绩、陆龟蒙、杜秋娘、刘方平、杜荀鹤诗1处,化用非唐代诗人化用柳永诗5处,欧阳修诗2处,化用苏轼诗2处,曹植、陶潜诗各1处。
据统计,可以初步看出,秦观化用前人诗句和其对唐代诗歌的自然传承有关,其化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唐宋作家作品词句比例较高。据《秦观词集》中96首词统计,化用唐朝诗人作品的词共有77处,占据80.2%,除了本身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外,北宋人对词采有一种“花间尊前”的观念,即景作诗,创作态度中也带有即兴的态度,缺乏锤炼精神,因此多用前人的作品入词,信手拈来或稍作更易变化,以此为创作的佳法,以诗入词,大小词人皆不例外,且成为普遍现象。
二化用李商隐、杜甫作品最多。秦、李二人际遇相似,政治失意与情感之路的坎坷使两位诗人都具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一种忧郁内敛的气质,清人周济所谓都将身世之感打入,且李商隐的作品的忧患意识及创伤精神更使秦观的文学作品呈现“以悲为美”的风格和相似的价值取向。其次,秦李二人创作背景也相似,唐末诗坛普遍追随李、杜诗风,更受李贺“瑰奇美丽”诗风的影响,李商隐的无题诗作品的词化,受到秦观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追捧与效仿,所以在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缔造方面秦观词多处受李商隐影响。
三化用杜牧作品较多。吴乔《围炉诗话》:“杜牧诗,维绝句最多风调……”杜牧一身中属绝句成就最高,其豪健俊爽的风格与清奇绮丽的诗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秦观词中,也大量化用了杜牧诗句片段。杜牧对宋词的影响体现在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
四化用白居易作品较多。白居易在政治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并对宋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最重要的是其语言特色通俗易懂,浅显亲近,对后世颇有影响。在秦观词中反映岭南生活的作品中,充溢类似的身世之感、贬谪之慨、异乡之悲。
二、秦观词化用的类型
秦观的化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容和形式:
(一)按内容可分为“正面化用”和“反面化用”
正面化用即在内容上与前人所表达内容一致,在类似的心境下,抒发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受求同思维的影响,化用历史中前人的词句为己用,自然流畅。正化的手法在秦观词里有大量的运用。
例如:“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满庭芳》)化用杜甫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谴怀》)此词作于初冬时节的会稽城外,作者与心爱的歌姬话别至黄昏,为表爱情的忠贞,悄悄解下香囊与罗带赠予彼此,知晓自己终要离开,空负对方一腔深情,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当他读到杜甫梦扬州所做的《谴怀》诗时,自然化用其名句增其抑郁情绪。
“玉笼金斗,时熨沉香。”(《沁园春》)化用李商隐“轻寒水省夜,金斗熨沉香。”(《效徐陵体赠更衣》)李商[词中描绘的华美的室内景象,熏炉上罩以华美笼子,炉内放着熨斗,压着燃烧的沉香,秦观化用词句意在营造意中人手执熏香,朦胧美好的
意境。
反面化用即所表达的内容与化用内容相反,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人表达的相悖,处于求异的思维。
例如:“翡翠侧身窥渌酒,蜻蜓偷眼避红妆。”(《游鉴湖》)化用了杜甫的诗句“蜜蜂蝴蝶生性情,偷眼蜻蜓避伯芳。”(《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当时作者在越州省大父承议公及叔父秦定。此诗所写是作者游湖所见。化用二句特写局部之景,色彩明丽映衬,神态逼真传神。翡翠鸟也被美酒所陶醉,侧身窥视着绿色的清酒;蜻蜓也被美女所吸引,偷偷看着歌女美丽的红妆。写诗人看到落花引起的悲戚情节。蜻蜓偶然穿花飞过,本想偷眼观看一番桃花的,可是猝然间看到了凶恶的伯劳鸟,只好匆匆飞走。饱经沧桑的成年人,可以把它看做悲情人生的写照。人的一生,可能有过绮色的梦想与朦胧的情怀,但是,一切美好的事情,总是会遭遇种种的阻挠,难以如愿,往往只能在绝望和孤独中老去。同样是描写“蜻蜓偷眼”的 意象,一种是对美的陶醉,一种是对美的绝望,意义截然相反,秦观词化用新奇妥帖。
“此处便令君睡足,何须云梦泽南州。”(《睡足轩二首》)化用了杜牧的“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忆齐安郡》》)杜牧诗作于黄州,谓黄州地僻而不能施展其才华。秦观反用其意以自嘲。说睡足轩就让人梦游一生了,何必再到当年楚王游猎的云梦泽去周游一番呢?是说在此处便可快乐度过一生,何必一定要入仕施展抱负呢?
(二)按形式可分为“明化”和“暗化”
明化是指直接化用前人的诗词句,句子的相似程度高,表达含义也相近。
例如:“小槽春酒滴珠红”(《江城子》)化用李贺“小槽酒滴真珠红”(《将进酒》);“毕竟不成眠,鸦啼今井寒。”(《菩萨蛮》)化用柳永“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忆帝京》);“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远访西极。”(《雨中花》)化用杜甫“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
与明化相对应的是暗化,即化用前人诗句不露痕迹,如果读者并不熟悉前人诗作的情况下阅读相关秦观词无法清晰地辨别是否使用了化用。
例如:“水剪双眸点绛唇。”(《南乡子》)化用了李贺的“一双瞳人翦秋水。”(《唐儿歌》);“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迎春乐》)化用了韩的“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残春旅舍》);“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丑奴儿》)化用了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长恨歌》);“蜜脾香少,触处蜂忙。”(《沁园春》)化用了李商隐的“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
三、秦观词化用的方法
(一)原句化用法
原句化用即把前人的作品照搬过来为己用。
“天际识归舟。”(《望海潮》)化用谢眺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州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化用叶梦得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避暑录话》);“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南乡子》)化用罗隐的“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临江仙》)化用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
(二)取词摘句法
取词摘句即摘取原句中的个别词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原句用词的基础上增添或缩减词句,达到独特的带有个人风格的佳句。
1.增句
“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鼓笛慢》)化用柳永的“不把雕鞍锁”(《定风波》)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字。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木兰花》)化用《史记q淳于髡传》中“日暮酒阑,合尊促坐。”;“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千秋岁》)化用南朝江淹“日暮碧云合”(《拟休上人怨别》);“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浣溪沙》)化用李商[的“料得也应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王。”(《席上赠人》)
2.减句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望海潮》)化用张籍的“梅市人何在,兰亭水尚流。”(《送李评事游越》);“长记误随车”(《望海潮》)化用韩愈的“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嘲少年》);“倚危亭,恨如芳草。”(《八六子》)化用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烟浪远,暮云重。”(《江城子》)化用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化用杜苟鹤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三)词句重组法
词句重组即打乱原句字词的排序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表达的意义相似或相同。
例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虞美人》)化用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虞美人》)化用杜牧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如梦令》)化用李Z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晓岸柳,微风吹残酒。”(《御街行》)化用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四、秦观词化用的审美效果
(一)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秦观词多咏美人芳草,离愁别恨,大量化用使其意境悠远,婉转低回,颇有游丝荡空,春水萦溪的艺术效果[1]。如其作品《如梦令其三》:“楼外残阳红满,春入柳条将半。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其中“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其离愁别绪比原句更深一层次,意境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创造自如,融合无间
秦观擅于融合化用古人诗句,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
晁补之赞曰:“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后两句本之于隋炀帝诗,清贺贻孙说:“寒鸦,流水,炀帝以五言划为两景,少游用长短句错落,与斜阳外三景合为一景,遂如一幅佳图。此乃点化之神。”说明秦观词的化用极富创造性。
(三)工于用典,涉猎广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秦观的用典撷取典故广泛,既师其意,尚能于故中求新,更能令其如己出,而不露痕迹,好比“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如《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 “琼枝玉树”的典故本出自《世说新语q容止》:“魏明帝使用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2]比喻人物风采之美,秦观在此处用典,用“琼枝”二句,怀念昔日联骖同游之乐,与当时创作背景中苏轼“乌台诗案”产生对比,以今日之恨衬昔日之乐,增其抑郁。再如其作《鹊桥仙》化用牛女二星于每年七夕渡过辽阔银河相会的典故表达对爱情的赞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洁心志,从情感体验上来说,与当时科举失利的秦观相吻合。此处灵活化用典故,赋予其新的意义,化用自然巧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