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独钓寒江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独钓寒江雪范文第1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于《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江雪》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来源:文章屋网 )

独钓寒江雪范文第2篇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 谢安 (东晋) - 《咏雪联句》

12.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李世民 (唐) - 《饮马长城窟行》

13.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 (唐) -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4.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 毛滂 (宋) - 《上林春令》

15.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 张孜 (唐) - 《雪诗》

16.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 唐代 - 《南秦雪》

17.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 (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 向子諲 (宋) -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1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 (唐) - 《塞下曲·其三》

2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 (唐) - 《春雪》

2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23.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2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2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28.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2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30.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南秦雪》

40.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41.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4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4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

44.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4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

4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48.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独钓寒江雪范文第3篇

阅读是语文课程别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对话的过程中,展开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把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一般地说学生总是缺乏耐心的,因此课堂上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应当十分讲究鲜明性和吸引力。如果教师的开场白简洁生动,引人入胜,就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以富有情趣的场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愿意去读书,急切希望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一堂课有个好的开端。

如讲《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维护我们的自尊乃至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跟随《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走近晏子,走近这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这样学生就对晏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迫切的了解晏子这个人,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就更浓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是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点燃思维之火,催人奋进。

二、自主感悟,对话交流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甘于寂寞",就要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走进文本,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圈、去批、去画。我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哪吒为什么打死敖丙?后来又为什么自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然后让学生对话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从关键词句中理解哪吒杀死敖丙的原因:敖丙不讲道理,哪吒一再退让,敖丙仍胡作非为,掀起巨浪,淹没村庄。哪吒才杀了他。龙王为了给儿子报仇,水淹陈塘关,百姓哭爹喊娘。哪吒为了百姓不受伤害,挺身而出,勇敢自杀。学生感悟到哪吒舍己为人、敢作敢当的品格。

三、创设情景,引导对话

教师要"甘于寂寞",但不等于完全袖手旁观,不闻不问。学生与文本对话也需要教师适时地创设学习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实现进一步对话。

1.引导想象,再现情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语文课本入选的教材,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努力把单调的文字符号,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看到语文描写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画面:勾画出事物的轮廓,涂上色彩,使画面鲜活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以杜甫的《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例,学习这首诗时,我说:"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特别鲜艳美丽的诗,我们应该仔细品味,在脑海中放映出画面。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放映出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一片蓝天的轮廓;给这些事物的轮廓涂上颜色,使画面鲜艳美丽;让画面动起来: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自由地飞上蔚蓝的天空。

不仅是写景的文章能变成画面,在脑海中放映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

2.精心设疑,拓展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借助语言的精妙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进一步对话。

3.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烦琐的分析,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操作、体会,加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有所得。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出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让学生动手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拿出几张让学生评议。学生评议说:这张画上的细丝应该是嫩红而不是绿色,因为书上说"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

"细丝像树枝是有分支的,他画成几根了,而且细丝的顶端应有突起,因为书上说"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画在茎上不准确,应该和叶柄画在一起,而还必须画在叶柄的反面。"

画一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可视的图画,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加深了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理解。这一教学环节即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调动了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4.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独钓寒江雪范文第4篇

2、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独钓寒江雪范文第5篇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鬃乱。苏轼《洞仙歌》

4、“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滇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