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铅笔英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 学习第二语言是与学习第一语言很不一样的学习任务。其基本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新语言的特点本身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困难,而主要是由于第一语言习惯造成的特殊“定势”。学习者在努力向本族语人那样掌握和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时,他们总是把他们自己语言和文化形式和意义以及形式和意义的分布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本文从英汉对比翻译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迁移的方面,从而探讨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很多研究表明,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任何充分解释都必须考虑迁移这一重要的关键问题。迁移关系到怎样解释成年人的外语学习过程,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和外语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母语等一系列外语教学的根本问题。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有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其一是吸收外语的表达法,其二是利用或克服母语迁移的影响。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早期仅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续的学习的影响,现在一般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将来的学习依赖于过去的学习(james sawrey & charles telford,1981)。假如一切学习都要从头开始,这实际将使学习成为不可能。ausubel等(ausubel,novak,& hanesian,1981)认为,不可能设想会有不受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的任何学习。迁移可以是学习者意识到的,甚至有意识进行的,但学习者并不常常意识到它的发生。
学习的迁移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方法、原理、态度等都可以迁移。按发生的方向,迁移可区分为顺向迁移和顺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续迁移的影响。按照产生的结果,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促进新的知识技能的形成。例如,先学会了俄语的名词性、数、格概念,后来学习德语名词的性、数、格概念时就容易得多。所谓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作用,影响新的知识或技能的形成。习惯了汉语的语调节奏将会影响掌握英语的语调节奏,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像。在外语学习中,迁移迁移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文化等各个层次上。迁移的结果如果在中介语中固定下来则形成僵化。迁移的发生除了语言因素以外,还有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又可以区分出个人因素,如心理、文化水平、学能、年龄等,以及社会因素,如教学、环境、民族心理特征等。
二、翻译中母语与外语的对应关系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母语相对应的语言项目。这时学生面临着三种可能性。
(1)零选择:一种语言中有,另一种语言中没有。
(2)非强制选择:学习者可以在不止一种规则或范畴中作出选择就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例如,学习者可在the girl who is in the living room和the girl in the living room中选择其一。
(3)强制选择:学习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选择该规则或范畴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如在英语中,专有名词前一般要选择零冠词。
难度层级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上。对应关系分成两种类型:结构对应和功能对应/语义对应。stockwell等把难度层级从最难到最易分成五个难度级。
(1)本族语中无对应。本级又分成两类。一类叫“分裂”(split),即本族语一种语言形式与目的语一种以上的语言形式相对应。例如在汉语中,“我们用煤气做饭”中的“用”相当于英语的“we cook with gas.”中的“with”,“这些盘子是用手画的”中的“用”相当英语的“these plates are painted by hand.”中的“by”,“请用铅笔在这份文件上签字”中的“用”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sign this paper in pencil.”中的“in”。汉语用了一个“用”字,英语则分别用了with,by和in。另外一类叫“全新”(new)。例如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冠词。
(2)功能对应/语义对应,结构不对应。例如汉语用偏正结构形容名词,英语则用定语从句。它们的功能相同,但结构不同。
(3)目的语中无对应。例如汉语主谓谓语句,英语则没有。我国语法届一般认为“这棵树叶子大”是主谓谓语句。该句的主语是“这棵树”,谓语是“叶子大”,而“叶子大”又分成主语“叶子”和谓语“大”。现代英语没有这种句型,只能说“this tree has large leaves.”。
三、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语言学家takahashi的调查,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功能对应形式更难。例如日本人在用英语表示请求时,认为日语的敬体动词itadaku和敬体助动词deshoo与英语的would和could表示同样的礼貌值,因此把它们等同起来。这种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僵化,影响到他们掌握其他形式上不同但是功能相同的表达方式。英美人在表达请求时,除了使用would,could之外,还常使用包孕句把句子的结构弄得比较复杂,例如,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notes just for today.这是一种非规约的用法,其功能与“could i borrow your notes?”一样,但是日本人不太掌握这一非规约用法。takahashi由此得出结论,学习者不论外语水平高低,在同样程度上依靠第一语言的言语行为规约或第二语言行为的实现策略。学习者对第二语言使用环境的了解程度是决定语用迁移的关键因素。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第一语言、不同的习得环境和习得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但无论如何,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应被视作障碍。而要实现这个,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中做很多工作,这会促进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事业,也有利于推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解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陈朝晖,施华珍.论母语迁移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各阶段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8).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关键词:负债;财务杠杆;风险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分类和现状
1.负债经营含义①
在会计方面道来,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从内部含义上来解释, 负债经营是企业以现有的自有资金为基础,为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扩大经营规模,开始一个新的业务,满足金融需求,发生现金流不足,企业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本,进而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现代企业资产继续得到附加值和更新操作的一种模式。只有通过借入债务资金的方式方能构成负债经营的内容。属于负债经营范畴的负债项目只有实际负债中的短期借款、短期债券和各种负债项目。
2.负债经营的类别
(1)负债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货款、应付利润、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恰恰相反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债务,包含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我们从形式来看负债分成借款和自发。借款性负债是被判定为企业自发的向有关单位借款,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负债。自发性负债是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需要一点点的累计出来的负债,如应交税金、应交福利费、应付工资、应获利润、其它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3.企业负债经营现实状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整体市场,表达了一个可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可是在里面的一些个体却表达了高投入、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率的困境。巨大的反差下降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质量,企业的借贷形势是其中的重点。就现在看来,相对于西方国家的50%的负债率中国已经超过了80%,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广泛的过度债务管理阶段。
债务管理对公司的业务优势表现在增加企业收益,迅速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和增加资本结构的灵活性。在这个点上的不利因素展现在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等。扩大自身优势而减少劣势是企业生存之道也是重中之重。适度的债务管理有利于实现的目标是最大化股东的财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管理风格。看杠杆应该更高,这是关键问题,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但还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型问题。公司必须从综合分析自己的环境,整体考虑。
二、 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对于企业收益来说好处是很多的,企业的所有人看来,负债经营的优势可想而知的。
1.负债经营表现出杠杆效应优势
债权人的利息支付一个固定的支出与企业利润水平无关,在总资产收益率变化的企业,将会给每股收益带来更大的波动,这是财务管理中所讲的“财务杠杆效应”。 可以用公式表示:E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从这样说在资本收益率②大于负债利率时所有者的收益率即权益资本收益率能在资本收益率增加时获得更加巨大程度的增大,此时企业可以盈利,这时明显看到负债经营为企业带来的杠杆效应。一定程度的负债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收益的。
2.负债经营可以效果明显的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其一,从投资者市场来看,债权投资收益率是恒定的,到期本金回收,企业利用借入资金筹集资金,一般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但是对于另一点来说,支付资金成本更低。企业采用股权基金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基金的成本高支付压力大。对投资者来说,债权投资风险比股票投资很小,相对于来说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较低。就这样看来,企业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融资的资本成本。
其二,负债管理可以从节税中获益。债务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且在所得税前扣除,由此可触发节税的效果,使企业少缴纳所得税,企业实际的债务利息负担低于投资者的利息支付,因此可以增加股权资本收益。由于这样双层因素的作用下,总金额恒定,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可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由上看出,运用负债经营可效果明显的地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即综合资本成本,公式可以理解到:综合资本成本=∑(某类资本成本×该类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个公式所得出的结果和之前的理论是想符合的。
3.负债经营对企业控制权没有影响
众所周知,企业的债权人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无权参与或干涉企业的经营决策,在负债经营下,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4.使企业在通货膨胀中受益
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时间的范围内,连续性不断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此时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际通胀程度都远高于借贷水平,这一刻享有的负债相当于超额支付现金,正面收益的可能性大。企业负债的偿还还是以账面价值为标准的,这个时候企业实际偿还价值小于借款真实价值。事实上通货膨胀发现转嫁了出去。企业资金借贷观点下,一定程度上长期负债越多企业越有利。
5.负债经营引起风险意识的提高
企业要存在于市场,风险意识很重要,充分考虑影响债务融资的风险因素,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存健康。这是分不开的,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概念。资金的时间价值不仅考虑我们的想法是不同的资本价值在不同的时间点,也考虑到不同时间点的资金使用价值不同。在此期间,企业的管理者在债务驱动的压力不得不专注于提高管理水平。业务的良好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本风险,可以减少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增加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一种无形利益,这不是企业主动追求的利益,但实际上企业得到的管理利益是不容小觑的。加强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对企业有很大帮助的。
6.负债经营可以拓宽筹资渠道
我国多数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优先与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往往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资金匮乏,因而增加了金融风险。想要达到你想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形成多渠道,多种类融资模式。
三、负债经营的不良的劣势
负债经营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大经营风险风险。过极必反,过度的就是不好的。
1.负债经营产生杠杆效应
杠杆效应可以有效提高资本收益率,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高杠杆带来的其实还有高风险,杠杆效应副作用的效果同样很明显。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经营管理困境时,这样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固定的利息负担的份额下,当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权益资本收益率下降的速度往往表现的更加明显。
2.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
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没有办法按时清偿负债融资所产生的利息或本金而有倒闭的可能性,又名违约风险。例如,企业若因呆帐过多导致现金流中断无法付息,或是举借了过多的债务,所产生的利润小于所需付的利息。
日益增长的债务最终将导致金融危机的成本。企业债务的负担增加压力加大,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义务的合同。企业没有偿还债务,可能面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金融危机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宣布破产企业可能认为金融危机的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直接生产无关系的成本、服务于生产过程的所有费用。一段间接成本的总额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间接成本是不变的。太多的债务,金融危机,企业无法偿还到期金融,破产的破产。
3.负债经营的再筹资风险
再筹资是指当企业为实现其经营战略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进行的再次筹资行为表现为定向增发股份、发行债券等等。企业债务管理债务比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对债权的确保不限制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增加债务融资能力,使未来的筹资成本增加,筹资困难加大。
4.负债经营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间的冲突
股东作为企业的原始资产出资人以其自身的出资额度(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享有所有者的利润分红、重大决策和选举权等权利。债权人主要是预先支付了款项,有权利去索要的特定主体。而公司的部分经营所得是二者共有的。要是二者都以自身利益为主,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
股东与债权人在负债下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股东往往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债权人只能得到固定的本金与利息,剩余收益则均为股东所有。若此项目失败,股东与债权人却要共同承担,有些情况下前者损失甚至低于后者。
就上面情况看来债权人会以条款的形势来控制风险限制企业的某些投资行为以保证自己的权益不会遭受损失。(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赵中玉.《浅谈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南阳光辉机械厂
[2]郑悦.《负债经营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3]薄会芳.《浅析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防范》烟台开发区农海局
注解:
目前晨读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存在以下两方面:1.晨读课内容单调统一;2.晨读课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
由于学生的悬殊太大,晨读特别容易瞌睡,有的学生单词都不会读,知识点背不会,更别说背课文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英语就成了一种负担。学生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到了初三,每班都要有别科的成绩好而英语特别差,成绩只考几十分,学生升入初三,学习很紧张,而又要补习英语,学生又不知从哪儿补起?这样给老师和学生又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我们都知道,英语要想补起来,需要多大的精神和毅力呀!英语的学习又需要背和记,当然晨读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怎样能提高学生晨读的兴趣和提高晨读的效率?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晨读内容要任务化
晨读内容不仅要由易到难,丰富多彩。而且,要明确任务,有的放矢。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一样的目标,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与确定学习任务。每天我布置不同任务,给后进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背最基础的知识,然后分组听写,挨个检查,从简单到复杂,课下出一些简单的习题,然后进行训练,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晨读形式要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晨读课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要让学生敢读、想读。不同的朗读方式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比如,“齐读”可以提高班级读书的整齐度;“领读”可以帮助英语困难生进行模仿朗读;“分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角色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边表演边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赛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我所采用的多是学生齐读,读单词和课文,在齐读过程中纠正其发音,然后再领读其难读的单词和句子,让学生增强语感和语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晨读质量要监控化
晨读之前,教师根据当前教学内容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些不同的任务安排和明确的朗读指导。那么晨读之后呢?如果只让学生天天这样读,没有相应的检查,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而且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的心理,在课堂上“滥竽充数”,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我所采用的是听写方式,每天坚持听写,看看同学们的效果怎样?每天坚持听写成为一种制度,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读,效果肯定不一样了。
四、培养和发挥外语课代表的积极作用
外语课代表一般是外语基础较好,发音较准确的学生。在某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在早读课上起主导作用。比如叫他们事先作好准备,在早读课上领读、领背。如有错误,教师及时纠正,既纠正了本人的错误,同时也提醒了全班同学。
当学生进行晨读的时候,要求我们老师做到:教师要做好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工作;同时英语教师在辅导的时候要释疑解惑,并且要因材施教,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晨读课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精细管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一个协调者的工作。
总之,一堂高效的英语晨读课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动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几十分钟的晨读时间,不断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投入晨读的良好习惯,使其自觉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对晨读的态度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才能提高晨读课的学习效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而与之相随的网络营销也迅速成为新的市场营销途径。网络营销具有营销空间的无缝隙化、顾客的主导性、市场配置重协作等特点,它与传统营销相比较具有不同的营销理念、不同的营销目标、方式和渠道。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做为处于同一经济环境下的不同营销方式而长期存在并最终走向融合。
■一、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的新途径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与社会经济的融合产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即网络经济,同时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也出现了很大变革,网络营销成为市场营销的一种新途径,所谓网络营销是指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与网络经济相伴而生的营销新模式,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营销空间的无缝隙化。传统的营销是以具体的现实存在的市场为其理论基础的,而网络营销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构建起“大市场”营销模式,通过网络做为其营销平台将市场延伸到各个层面,从而实现营销空间的扩展,达到无缝隙化。
顾客的主导性。传统营销的成功典范是如何能及时掌握顾客的需求,而这一目标在现今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而网络营销强调顾客的主动性,企业通过网络提供各种信息供顾客进行充分选择,增加对产品的认知,同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大大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市场配置重协作。传统营销方式主要讲的是市场竞争,只要建立良好的营销模式,就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得市场经济给人呈现出硝烟弥漫的局面,而网络营销更加强调协作,通过网络信息的及时共享,增强各方沟通能力,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充分整合,从而相互协作形成相互联结的价值链,使多方实现共赢,市场配置更合理。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
网络营销是随着新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营销模式,它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营销理念不同。传统市场营销以顾客满意为原则,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实现企业价值,先有顾客的需求而后才有以需求为基础的营销活动,传统营销是滞后的。而网络营销使企业可以与顾客交流更加直接,可以及时掌握顾客的需求情况,并对未来某一段时间内的需求进行预测,对顾客的长期需求进行关注,从而将顾客看成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资源,与其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将消费者纳入到营销策略的制定当中来,也体现了顾客至上的理念。
第二,营销目标不同。传统营销策略的核心主要是围绕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展开,它强调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网络营销更加关注顾客、成本、便利、沟通,强调以顾客为中心,通过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便利服务而实现企业价值,通过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企业利润。
第三,营销方式不同。传统的营销方式以销售者的主动推销为主,使得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僵化,甚至于一些传统的营销方式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利,这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网络营销方式更加强调消费者为中心,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而消费者在需求的驱动之下主动通过网络寻求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变为真正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长期发展。
第四,营销媒介不同。传统的营销活动主要是依靠营销人员与顾客的直接接触与通过广告的形式对顾客进行轰炸,使顾客被动接受;而网络营销主要是以网络为基本平台,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电视机等网络终端为顾客提供服务而实现营销的目的。
■三、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融合
网络营销的出现给传统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在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还是营销方式上都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营销通过扩展各种营销渠道,进行大量的广告投入等被动营销在网络时代已经很难奏效,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迅速普及,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多方位、全面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由顾客群体到顾客个人的转变,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很显然,传统营销行为已经很难与之相适应。同时,网络经济使得市场竞争更加透明化,信息的充分共享使得企业通过核心技术或价格上实现赢利这一策略已经很难达到目的,只有不断提高技术,优化服务才能最终保持竞争优势。
网络营销是经济与技术发展下产生的新的营销模式,它虽然给传统营销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是因为网络普及率、网络固有缺陷以及网络不具有人的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并不能取代传统营销的主导地位。因此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并不是取而代之的结局,而是通过充分整合,走向融合的一个过程。企业要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细分,通过对客户进行分析,融合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策略,以最低的营销成本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将网络营销做为企业营销策略的一部分,通过其所具的的一些优点来补充传统营销固有的不足,从而使营销策略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浩.网络营销对传统市场营销的影响[J].职业时空,2006(23)
[2] 王恩科.浅谈网络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J].消费导刊,2008(10)
关键词: 语言习得 语言转移 英汉对比分析
一、引言
在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作业里的语法错误现象。面对学生反复出现的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非常关键。我们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希望在对比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去探索语言迁移现象中学生出现语言问题的原因,以便为语言教学开辟一条积极的和有益的研究之路。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认知和感知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无需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其次,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张厚粲,2003:135)。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需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像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再者,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尤其对当今的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为行为主义。不仅如此,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了美国心理学长达30年。尤其是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更是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三、对比分析下的语言行为的相关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语言行为(verbal behavior)的研究,因为语言可以使行为主义理论在研究和解释心理现象时,避免采用“思想”等一些心灵主义的概念。通过将语言过程描述为语言行为或以语言表达的刺激和反应,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可以把他们用于描述人或动物的其他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描述人类语言上来,认为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与其他类型的习惯的形成一样,受同样的一套学习理论的支配(许余龙,1989:309)。事实上,这些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过程都遵循下面示意图所表达的规则(其中,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方框中表示语言行为):
S1R1S2R2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已经习惯按照母语的模式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总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transfer)规律的约束。语言转移理论者认为,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后面学习任务的进行。语言对比分析的兴起正是建立在这种语言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的。Osgood(1949)总结了当时对转移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转移的三种模式。从分析三种模式中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对应的情况。
1.两种语言里两种不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如:
(a)Can you give me your book,Lily?
(b)Can you give your book to me,Lily?
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但是在汉语中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莉莉,你可以把书给我看一下吗?”
2.虽然有时看上去两种语言表达上构成完全对应关系,但是他们的语用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如下句:
(a)早上好,你上哪儿去?
(b)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
这里汉语里问谁“早上好,你上哪儿去?”纯粹是问候语,无需对方回答;而英语里的“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则是希望对方给予明确答复的真正问话。
3.两种语言在刺激和反应上没有相同之处。由于对比分析看重的是对比的共同基础,如果两种语言没有相似地方,语言比较就失去了对比意义。
当然,语言行为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单靠一种理论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所以对于语言行为的研究转向了语言迁移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语言迁移的类型有三类。
第一,有害迁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干扰(interference)。这类迁移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和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造成有害迁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习得者的母语在某种程度上对外语的学习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原因恰恰就在于母语的干扰现象。如:学生在写有关跨文化方面的毕业论文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会把汉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成英语的“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实际上,该句应该翻译成“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另外一个情况更为典型。在汉语里我们把称谓放在姓氏的后面,而在英语中是两者颠倒过来的。如:“胡经理”(Manager Hu)、“张阿姨”(Aunt Zhang)、“李局长”(Bureau Director Li)等。
第二,有益迁移,又称为促进(facilitation)。这类语言迁移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相同的时候。这种相同性可以促使外语学习中新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比如,汉语中的“金鱼”与英语中的“goldfish”,“黑板”与英语中的“blackboard”,“铅笔盒”与英语中的“pencil case”,等等。两者虽然在语音形式和文字书写形式方面都不同,但在语义方面却是相同的(都是“金+鱼”,“黑+板”和“铅笔+盒”)。这种相同性可以构成有益迁移,促使说汉语的学生在goldfish和金鱼等情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而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两者之间在语义结构上没有上述的相同性,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学习black tea要比学习goldfish难,有时还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而说成“red tea”。
第三,零迁移。这类迁移现象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毫无联系的时候,也可以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差距太大,以至于外语学习者认为这两种形式毫无共同之处的时候。如汉语中的亲戚比较复杂,而英语里表达亲戚的单词就过于简单化。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大,以至于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结果是汉语更为具体化和复杂化,而英语更简单和简练。如:汉语中我们把女性亲戚称为阿姨p大姨p小姨p姨妈p大姑p小姑p姑妈p婶婶p大娘p舅妈和婶娘等,而对应的英语单词只有一个:aunt。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外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的范式和类型取决于外语学习者在两种语言中遇到的学习任务的异同,而学习任务的异同又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使用方式的异同。因此,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便特别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对比分析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比,在外语教学中促进有益迁移,防止和纠正有害迁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它是大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在多年的专业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学生英国和美国文学作业中表达错误发现,学生的错误其实有不少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造成的有害迁移。所以外语教师必须认真地把学生的母语和他们所学的外语进行比较,才能了解学生究竟错在哪里。也就是像罗伯特・拉多所指出的,经过专门训练的外语教师能够清楚地指出错误的具体所在,而不是笼统地斥之为“外国腔”或“不正确的形式”。
下面分析一组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e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很多人会分析为,这些句子的共同错误是从句结构不对,并得出结论说,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在上述句子的加下划线处加上that,who,which之类的从句引导词。然而,这一结论掩盖了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汉语句子的篇章结构的干扰。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受这种结构的影响,在上述英语句子中,学生可能试图将所加下划线的部分作为主题,它们之后的部分作为述题,而将there is(或are)作为主题引导词,相当于汉语中的“有”。也就是说,上述的英语句子是受下面一些汉语对应句子的结构的影响:
1.有许多台湾人住在湖边。
2.有一座山把两个湖隔开。
3.有许多观光客去参观那里。
这里明显反映出中国学生在语言迁移中犯的错误。汉语的句子中动词的表达简单,而英语中动词的语法现象非常多,仅是非谓语动词的具体表达形式就有多种,如:动名词表达法p现在分词表达法和动词不定式。根据该语法上面的三句话应该写成: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to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to visit there.
可见,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本族语的语言知识来学习第二语言的现象。当本族语的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时,就会发生语言的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而当本族语的模式与目的语的模式不一样,这时借助于本族语的模式来学习目的语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转移现象(negative transfer),负向转移又称之为干扰(interference)。上面例句中出现的动词表达错误问题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另外,在教学中所发现的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中所犯的常见错误以动词时态问题居多。如有个学生在回答文学课程的课后习题时,写道:
The poet think that his friend could live forever in his mind.When he puts him in the eternal lines,he would become immortal.
在短短的两句英语句子里,该生就出现了动词单复数问题和主从句动词时态的一致性问题。而这种语法错误在中国学生作业里比比皆是。具体地说来就是有些学生经常把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搞错,还有他们会把英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动词时态的一致性问题没搞清楚。其原因是汉语中动词在表达动作的状态和行为的目的和效果时没有现在时p过去时与将来时等时态的具体变化,而英语在这一问题上显得严谨得多和细致得多。所以通过两种语言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国学生因为受汉语母语干扰所常犯的语法错误的问题所在。但是如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对英语专业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探索纠正错误语言行为的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是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的。但是,他所强调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的说法对语言教学者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误导。而从上面所提到的迁移理论来看,出现学习过程中的有害迁移原因并不是单单对学生的语言行为研究所能解决的了的。我们所提倡的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便是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这里采用对比分析手段辅助语言学习的做法正是从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意识入手,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认清两种语言的差异现象,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规避错误的语言行为。其实,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比,在外语教学中更多地促进语言习得者的有益迁移意识,防止和纠正他们的有害迁移意识。关于对比分析理论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结构主义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他在1957年出版《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最好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面的描写,加以仔细的比较。”(转引自:李瑞华,1995:5)他还进一步说:“我们假定,学生在接触外语时,会觉得其中有些特征易学,有些难学。与本族语相同的要素,他们就觉得简单,不同的就困难。老师如果把两种语言比较过,就知道真正的困难何在,因而更有办法去进行教学。”(引文出处同上)
而王宗炎先生在他的《语言问题探索》中提到的对比分析的四种模式更值得英语教学者借鉴和参考。(1)结构主义模式。这一模式是罗伯特・拉多在1957年规定的。后来转换语法派对此加以改造。(王宗炎,1985:146)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对比:(a)语音的转移现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和语调问题都是英语学习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原因在于汉语是象形文字,靠拼音来读出字的音,而英语是字母文字,靠音标来确定单词的发音。这一不同现象就造成学生在发某些音标时发音困难和不准确。(b)语法结构的转移。汉语的语序毕竟与英语不能完全等同,所以由此给中国学生带来些语言障碍是不新鲜的事情。如:汉语里我们说“冬天晒太阳”,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表达:We enjoy the sunshine in winter.而我们不能说:We shine the sun in winter.(c)词汇的转移。这种情况与上一个基本相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如:汉语里我们说“与某人结婚”。英语的表达应该是“get married to sb”,而不是“get married with sb”。这说明英语中有大量的习惯表达法,它们是建立在英语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语,是语言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后来学习者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进行语言的迁移。(2)转换语法模式。这是基于乔姆斯基的假定的模式。他的假定说认为人类尽管语言上各不相同,人们的心理却都有同样的深层结构,这就是语言的通性。依次看来,我们就可以把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成语言的表层结构,从而达到语言的迁移和转换。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能完全避免语言习得中语法错误的发生。(3)生成语义派模式。前面两种模式都是关注语言的内部要素,而这种模式把注意力放在语义和语言交际实践方面。Charles F.Fillmore是该模式的倡导者。他特别关注语言里指示语问题,即人称指示p地点指示和时间指示。汉语里指示语没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而英语里却有。而且他们对动词的单复数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干扰。(4)系统语法派模式。它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问题。他们认为由于生活经验不同p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p语言安排不同和句子复杂程度不同,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如:A:Why did you get a cold?B:Because I watched movie outside.(中国学生)而英国学生会说:Because I didn’t take enough vitamin pills.如中国人劝别人不要如何我们会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你会一事无成的。而英国学生会说:你最好把你的成功或失败与你的努力联系起来。用英语说就是:You should work hard,or you will do nothing in the future.(中国学生)You can relate your success or failure to your efforts at college.(英国学生)由此可见,无论如何进行语言的对比研究和寻找修改语言行为的可行性对策,都只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而已,彻底地解决语言迁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将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
五、结语
从以上的具体事例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讨论语言学习问题时,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语言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和多变的。它有固有的一套规律和准则,这是我们作为学习者应该严格遵循的;同时,语言本身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以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以上的分析和探索仅仅是谈谈我的某些教学体会和对有些理论的些许理解而已。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罗伯特・拉多的跨文化语言研究和王宗炎先生的语言问题探索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的,以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语言行为中的错误。当然,语言对比分析会始终贯穿在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之中,并起一定指导作用的。这一点是经过长期的语言教学得出的结论,毋庸置疑。
参考书目:
[1]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