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1 、地方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是指在财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经济和社会因素影响,给财政运行造成波动和混乱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
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公共资源无力履行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至于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它集中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风险。这些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无力化解时,将可能酿成地方财政危机,向上级财政部门或各个相关经济主体转嫁,给国家财政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地方财政风险是一种在地方财政运行中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它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社会性。地方财政风险的社会性指地方财政风险不仅是财政部门的风险,而是整个地区的风险,这种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是该地区每一位成员的风险;第二、内生性与外生性并存;第三、显性与隐性并存;第四、传导性;第五、非均衡性。
2 、地方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
地方财政风险作为地方财政分配活动中收支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根本上讲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系统不确定性形成的。
乏力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活动,其规模与水平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受到经济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的制约。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及财源建设方面主要搞一些利高税大的项目,结果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的财税体制。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但是相对来说地方政府的事权过于宽泛而财权比较薄弱。分税制将增值税的75%及一些税源比较广的税种划给中央,而地方政府主要享有一些小税种,致使地方财政收入“先天性不足”。 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造成地方财政支出能力严重不均衡,从而加剧了某些地方的财政性风险。
软约束的地方财政支出控制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地方财政处在软约束的预算环境中,财政支出控制建设一直比较差。在这种情形下,地方财政决算常常比预算超出很大部分。另一方面,我国尚未正式推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一些刚性财政支出项目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从而使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激化。
3 、构建地方财政风险防范机制
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必须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的新思路,建立有效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由于各地方政府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不一致,因此在财源建设思路方面不应追求统一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地建设财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财源建设仍有一些共同的思路。那就是财政不能再通过直接投资办税高利大企业的做法来培植财源,而应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通过财政贴息、投资税收抵免等措施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为财源的不断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化分税制改革,构建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第一,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边界,优化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科学合理的事权划分是各级政府财权有效分解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地方财政平衡的基础。第二,其次要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增加地方自控性财政收入。要提高地方财政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完善地方税制,构造地方性主体税种,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具体来说,应当调整与完善营业税、财产税、资源税等税种,使这适应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并为地方财政提供丰厚的收入来源。第三,应尽快建立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强化预算约束,完善地方财政支出控制机制。第一,细化预算收支科目编制。如果细化预算收支科目的编制,则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十分明确,这可以从制度上约束财政资金使用方向的改变。第二,改变预算编制方法。应尽快全面推行以因素法为基础的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条件允许的支出项目可采用成本效益法进行预算。第三,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是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这既可以节约有限的财政资金,又可以抑制腐败行为的产生。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式,构建地方债务良性借偿机制。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的状况,第一,应该制定财政负债管理办法,通过地方人大立法赋予地方财政部门一定的职权,使之有权对借款额度、利率标准、担保期限、担保办法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监管措施;第二,为了保证能够偿还到期的债务,地方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偿债基金,即由政府预算形成一笔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到期的债务,而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构建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准备基金,构建财政动态平衡机制。而财政赤字风险指标、债务风险指标及经济增长率是该机制的核心。财政赤字指标包括当年赤字率和滚存赤字率,前者是当年财政赤字与当年财政支出之比,后者是历年滚存赤字余额与某年财政收入之比。债务风险指标包括财政债务率和经济债务率,前者是指债务余额与财政收入之比,后者是债务余额与地区GDP之比。中央政府应当建立地方财政风险准备基金,增强各级地方政府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地方财政风险达到预警线时,中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摆脱困难;同时为防止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应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加以一定的限制,并要求地方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
参考文献:
【1】郭艳红,地方财政风险之政策性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07.04
【2】李建英、于科鹏,地方政府财政危机国际经验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7.10
[关键词]财政;基金投入;风险控制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基金,基金是支撑各类管理制度顺利运行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确保相关制度可以稳步前进的重要前提。就基金来讲,其主要来源就是政府机构在财政方面的支持或者是企事业单位筹资与个人缴费等。因此,为保障资金安全,做好基金投入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1基金投入的风险类型
1.1基金投入渠道单一
对基金来讲,单一的投入渠道无法确保在前提确定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低。现阶段,基金主要的投入渠道就是实业、债券、银行存款、股权和股票等。从表面上来看,基金拥有多样化的投入渠道,但这种投入资金组合模式本身的安全性偏低。其中,银行存款投入收益率偏低,无法应对通货膨胀问题;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虽高,但有投入比例限制,安全性低;债券市场的主要形式就是购买国债,收益低且存在通货膨胀的危害,所以,拓宽投入渠道就成为基金未来降低自身风险的重要手段。
1.2缺乏有效的投资监管
对投入活动来讲,本金安全回收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由于当前我国有关基金投入的监管系统缺少能够对基金展开整体性监督管理的权力责任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漏洞。最为常见的一个漏洞就是“多头管理”,这就使得监管期间一旦有问题产生,各个部门就有可能会相互推诿,对基金的整体运行效率带来直接影响[1]。并且,负责监管基金的各个部门相对来讲都是独立存在的,互相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成本偏高,这就在无形中使基金投入风险有所增加。
2基金投入风险的控制措施
2.1拓宽基金投入渠道
对基金来讲,拓宽其投入渠道主要的办法就是金融创新,此办法对降低基金投入风险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为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股市仅能达到单项做多,无法借助融资融券做空,这样在资本市场初期发展阶段可以借助基金制度来避免风险,但由于股指期货资本市场还不完备,使得其在防控投入风险是必然会存在一些漏洞。因此,我国应推出不断完备的股指期货[2]。就住房抵押贷款方面来看,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居民对于住宅的需求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刚性增长的状态,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也同时带动房地产融资迅猛发展。
2.2政府部门强化对基金的监督管理
要想让我国针对基金的管理符合“集中监管”这一模式,就必须要建立起独立存在的职能机构,专门全面简短资金的投入运行工作。由于当前基金投入在目前仍旧是采用限量监管的方式,但它同我国实际国情不相符,且我国资本市场与相应的法律机制还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在法律逐步完善的今天,将原本的限量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的监管就是必然之理。就审慎监管来看,其着重于管理者对于基金持有者诚信度、基金管理工作透明度等方面的审查,要求投入渠道的多样化,以此来避免基金投入风险过于集中,同时审慎监管鼓励不同投入方式之间的良性竞争,避免基金管理者借助基金展开一些许可之外的业务[3]。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行政和立法部门要强化法律法规对基金管理者的制约力度,要求管理者定期向监管当局或者是提交有关资金投入的报告,确保资金能够始终维持平稳有效的运行状态,达到让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3对财政投入组合进行优化
借助投入组合对社保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展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各国基金投入机构心照不宣的风险防控模式。要想改变现阶段我国基金主要是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方面投入的现状,相关部门可以从提升股票投资比例入手,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类投资工具占据的比例进行调整,以便最大化地降低基金带来的投资风险。虽然股票市场在短期内可能会存在下跌的风险波动,但同我国社会经济正在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来看,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态势也是不断上升的[4]。因此,伴随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完善,股市的收益率同银行存款、国债等之间存在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基金不仅可以参与股票市场,享受来自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除一些常见的财政投入之外,开设有关科技发展的基金也可以说是一项新的投入组合模式,且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类基金投入的开发,也可以说是一项方法基金投入风险的有效办法。
3结语
一、财政风险的界定
所谓风险,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而财政风险是在财政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危险。目前我国财政界对财政风险的内涵,主要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核心问题在于财政的债务承受状况、承受能力以及债务变动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危害。结合财政债务变动和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一些学者又把财政性资金在各个部门、各层环节之间的配置结构及 其变动趋势,也作为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内容。概括而论,当前我国的基本观点认为,财政风险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以及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从而造成社会危害的可能性。就其具体内容,大致可以按宽和窄两个口径划分财政风险。
(一)窄口径财政风险。即以财政赤字等财政直接负债衡量财政风险,主要指标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欧元区”成员单位的财政健全标准,即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财政赤字余额不能超过gdp的60%(国内称之为赤字率和债务率)。2002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3%,但我国财政赤字余额占gdp的比重还只有16%,由此而看,我国财政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二)宽口径财政风险。
1.所有债务。这一指标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带来的风险、财政投融资带来的风险、外债带来的风险和社会保障支出带来的风险。依照该标准使我国实际的财政风险远大于财政直接负债规模。 2.财力的结构变动。一是财政性资金的横向分布情况,其主要衡量指标是预算内外、体制内外资金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其基本观点是预算外和体制外资金过大,意味着财力过于分散,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因此大大削弱。二是财政性资金的纵向分布状况,其主要衡量指标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和比例关系,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人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即“两个比重”)为标准。其基本观点是,目前发达国家的“两个比重”一般是40%和70%,发展中国家的“两个比重”一般是25%和60%。[1]
二、对财政风险的控制手段之一:法律控制
对风险的处置方式有很多种类,法律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而且对于财政这一关涉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只有通过国家立法并且用法律的手段加以管理,才符合政治管理理论和立法法中规定的要求。
财政风险在各国的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对不同的风险所采取的应对手段也略有差别,本文将从中国现阶段的财政风险的体现,从应然和实际两个角度来看对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的表现。
(一)综合债务构成的财政风险的控制方式:调整纳税对象和纳税额
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财政投融资、外债和社会保障支出带来的风险是当前造成我国财政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特别是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问题很多,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负债率、低利润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困难,国有企业多余职工的分流和再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政有关。政企关系不清集中体现在企业与财政关系不清上,企业改革的各种风险必将形成财政风险。
94年税改后,对于企业所得税方面实现了内资和外资企业的统一,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却依然是内外有别。对于国企,国家实质上给予其很多优惠政策,可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反而将这些机会发展成了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我国加入wto后,对于外资企业应该采取国民待遇原则,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平等互促的关系,在税率的缴纳和纳税对象的选择上考虑多方因素,协调好关系,减少国企引发的财政风险。
(二)财政结构横向层面的财政风险的控制方式:完善预算法
主要是预算外和体制外预算资金过大,意味着财力过于分散,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因此大大削弱。我国目前的预算体制仍然相当薄弱,因此要加强预算硬约束,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实行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要增强其作为国家财力计划的法律约束力和技术稳定性,严肃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部门预算编制试点,试行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这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有益尝试。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多的预算外资金,正是因为我们采取的预算编制是综合的,没有分项目细化,从而使得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清晰明确地体现真正的统筹,在一定程度上为预算外资金的存在提供了“温床”,导致财政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维护财政资金的统一性也很重要,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归各级政府,管理权属各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资金符合财政资金的属性,也是降低财政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财政结构纵向层面的财政风险的控制方式:明确中央地方的税收权限
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权限是一个焦点问题。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其次才是行政权力范围的地缘性。下级政府部门在财政权力上缺乏自主性,因而也就没有责任心,形成了滥用财权,浪费财力的局面。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不清晰,而公共管理中,权、责、利三者是紧密结合的,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该大体一致,符合比例原则。我国现行体制下的财政平衡需要兼顾“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平衡和“地方与地方”的横向平衡,这造成了近年来中央政府“结构性剩余”无法弥补地方“结构性赤字”的尴尬。财政体系出现了“两头弱化”的明显特征:中央财政和县乡以下基础财政积弱明显。中央财政以税收的超常增收和辉煌举债才是弥补了其本身财力的不足,但这多少带有“涸泽而渔”的味道;基层财政则是寅吃卯粮,兼有腐败。
对此,可考虑先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之间进行财权和事权的界定,在部分省市进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并附以地方财政破产制度。否则中央财政的债务包袱就会重不可抑,中央财政的权威就会逐渐弱化。
(四)国债发行的不合理造成财政风险的控制方式:建立国债专项预算
国债导致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量大造成的过度风险;二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风险;三是使用不当造成的风险。[2] 我国国债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属超常发展。加之我国国债管理手段落后,国债的使用效率不高,长此下去,势必产生不利后果,形成赤字政府的恶性循环。
对此,应该实行国债专项预算管理,像管理基金一样管理国债,真正发挥国债的应有作用。同时,应该给予地方一定发行国债的权利,但是这种债券的位阶和享有的权利低于中央发行的债券。地方发行国债一方面可以弥补在中央和地方税收不平衡条件下,地方财政的不足,同时地方国债能够有效地用于当地的建设,在发行和推广上容易铺开,带来较多的基建资金;但是发行债券毕竟是作为一种负债行为,从而对地方政府使用这笔资金形成一种有效有力的监督,在间接上也减少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失误造成大笔负债而清偿的责任。
总之,通过法律手段来预防和控制财政风险是比较可行和有效的,也是法治社会和财政法治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使我们的财政日益稳健。
【注释】
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对于财务风险有一定的认识,明确了财务风险在行政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过高的财务风险极有可能造成行政单位的资金损失,影响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转。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单位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其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相较具有不规则性、客观性以及可预测性等特征[1]。
2我国行政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是保障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正常展开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并没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这给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没有明确有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在具体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上也没有给出质量标准,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也难以保障工作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为行政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2行政单位管理层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部分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思想较为陈旧,其认为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帮助,行政单位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一些行政单位的领导层没有给予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行政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上投入有限,进而使得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发展滞后。
2.3有关财务风险控制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单位面临着专业人才紧缺的尴尬处境。当前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很好地完成财务风险管理这项高难度的工作。而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专业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了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储备出现断层[2]。
3关于加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若干建议
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行政单位应当将加强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提上单位日常工作的议程。笔者在此给出一些有利于行政单位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具体如下:
3.1行政单位应当积极完善有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完善的问题,笔者建议这些行政单位的管理层聘请专业的人才来分析单位的发展状况,并依据行政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同时行政单位领导层应当组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制定出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作出相应的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得新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更加适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之后,管理层应当要求财务部门员工严格执行制度,按照相关的规范程序办事。行政单位管理层还应出台惩罚机制,对于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疏于职守或者发生重大失误的财务人员予以处分,特别严重时可直接辞退,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
3.2行政单位管理层应当给予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足够的重视
行政单位的管理层是单位的主心骨,其一个小想法都可能改变单位的发展进程。因此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当给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加大在该方面的资金投入,升级有关设备,例如计算机系统、打印机等。另外管理层可以考虑提高财务部门员工的薪酬待遇,以便使其能更加投入地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管理层可以设立一笔奖金,专门用于奖励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员工,从而达到激励优秀员工、鞭策其余财务管理人员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层提升财务部门员工薪水的幅度以及财务风险控制奖金的数额不应过大,以免造成单位其他部门员工心理失衡,从而影响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3]。
3.3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比较复杂,其需要具有多项业务能力的员工才能完全胜任,因此行政单位应当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加单位的人才储备,从而保障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可靠与高效。行政单位在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在新财务人员完全适应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环境前挑起财务风险控制的重担,在复合型人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后能与其密切配合展开相关工作,从而促进行政单位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
4结语
关键词:财务风险 特征 类别 防范 控制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特征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阐释
财务是指为了重新获取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财务风险即在财务活动中,因受到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备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存在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从资本运动的角度讲,资本流通始于货币的垫支、终于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则资本财务风险在本金垫支之时便已产生。在资本流通中,财务风险发生转移和积聚,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既吸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又接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随着资本价值逐渐集中于商品产品,财务风险也处于不断积累状态。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只是以一种可能性存在于财务工作中,只有条件成熟时,此种潜在的财务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性损失;客观性。财务风险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此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则是客观事件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特征;严重性。无论哪种性质的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性损失,其后果都会很严重。财务风险并不是不可触摸,根据企业财务资料理性分析,进而预测、评估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能有效对企业财务风险加以防范。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常见类别
(一)按照财务属性划分
1.出资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目标在于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主要内容有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因而出资者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也是一种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静态风险,其包括:
资本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是指出资者从多个投资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项目进行投资活动,但因知识能力所限、对经济环境认识不足、分析出现偏差等缘故,造成最佳项目误选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是指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因受投资企业经营上缺陷的影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资本经营财务风险是指出资者抱持寻求更大资本回报、预防资本风险的目的,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而在资本经营活动中,又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致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经营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其关注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而经营者财务风险表现出动态性、复杂性、复合性等特征。
筹资活动风险是指企业筹资的实际结果和原有目标之间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其具体分为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投资活动风险中,短期投资风险主要是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风险是现金净流量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极可能因现金偏好无法得到满足而做出抛售股票举动,使企业股价变动,进而影响企业经营过程和整体影响,而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再投资活动将受限,最终影响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
(二)按照财务活动划分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即企业由于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其主要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筹资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启动点。
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即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不能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由于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活动包括主业投资及其他项目投资,如果投资项目出现偏差,则会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下降的不确定性。
3.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即因汇率变动而造成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额的日渐增长而越来越广泛地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外汇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新表现。
4.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在产品销售出去后,因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出现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在表现。
5.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因收益所得和分配而对资本价值及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性。留存收益、分配股息是收益分配的两个主要内容,其中留存收益在于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则为了满足股东扩大财产的要求,此两方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
建立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一)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把握其变化趋势和规律,适时调整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乃至避免环境的变化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设置合理的财务管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有效防范、控制因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内部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周转速度,应做到: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调整资金及资产结构,降低不合理资金占用率,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确定债务资金和自有资金、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使之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始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加强存货管理,在保证生产和销售良好运行的基础上,将存货总成本保持在最低水平。
(三)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具备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评估潜在的企业财务风险,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风险责任、善于分散财务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在各部门、各人员尤其是企业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普及风险防控意识,并将此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
(四)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应包含一套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以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我国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运用于实际管理中。财务预警系统要求企业以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有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取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充分利用财会、金融、市场影响、企业管理等理论知识,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发现某种异兆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乃至规避风险损失。
(五)合理利用风险防控方法
分散法。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应选取分散法,即借助于企业间联营、多种经营、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从而实现收益同享、风险共担。
转移法。财务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即在坚持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转嫁财务风险。
回避法。在选取理财方式时,企业应对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此为回避法。
降低法。在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时,企业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即为降低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