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亲的经典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说文本与电影也都以陌生女人写给作家信的自叙方式展开的,这种自叙方式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这种自叙的方式下,陌生女人充分表达了对作家的情感,将陌生女人的心理情感刻画得十分的细腻,电影在这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与小说作家及其文本的默契。一般而言,对外国文学名着的改编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陈和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写道“: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是以事实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如何把外来因素和本民族的传统以及自己的创造个性相结合,铸造出崭新的艺术品。”也是就说,我们注重文学作品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略改编者的主体创性。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的最大独创性体现在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显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与世界的经典文本对接交流的广阔空间。
小说中是没有明确提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徐静蕾改编的电影则将故事放在了中国动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会军和马玉峰整理的《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创作谈》中讲到徐静蕾选择这个时间过程的真实记录“:一开始我是想把它改成一个中国现代的故事,从70年拍到90年,基本上改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停止了,因为这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我是无法逾越的,比如没有结婚就生孩子,做一个交际花等情节,放在现代里不是不可以,但要避讳很多东西,我觉得就违背了当初我拍这个电影的初衷。在这个电影里我只想讲情感,至于说社会道德批判,我想把它淡化到最淡、最远的地方去。我跟一些朋友聊天他们给我一些建议,说是不是考虑放到三四十年代,一改之下就觉得很顺利,基本上就可以把我主要想表达的东西放到那个年代里去。”从徐静蕾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为了故事情节进行下去的必要。文本小说中讲到作家R先生以出远门去旅行为由两次从陌生女人的身边离开,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当代,这也是徐静雷不愿意的,放在动荡的年代,作家同时具有了记者的身份,面对时局的动荡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游行的街道上促成了他们的见面,以及为后来作家离开陌生女人都找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使故事情节非常顺畅地进行下去。徐静蕾将改编的故事放在三四十年代北平的四合院里,可以看做是徐静蕾为了纯粹地表达爱情故事,最有效地接近小说文本,同时又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无论小说或电影,人物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事件、情节和矛盾也是发生发展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眼前物体的形状接近于记忆中的某一形状时,知觉才可能把眼前的对象想象成记忆中的形状,或将二者合并在一起。受众对电影的欣赏也是如此,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三维时空模式化后置于意识中,并将其作为观众接受心理的起点。只有影片中的时空环境和生活中的固有环境相近或相似时才有欣赏乃至接受的可能。再则由于审美心理具有保守性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趋向进行。”电影的这种改编是十分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的。
电影在进行原有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分散地展现出了很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北京四合院,过生日吃寿面,踢毽子,丢沙包,写毛笔字,过年放鞭炮,吃饺子,街道上运煤的骆驼,人力车夫,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冰糖葫芦,窗花,旗袍式的棉袍,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学生头,媒人为母亲介绍继父,女孩子戴在手上的银镯,刺绣,京戏,等等。这些元素无不是包含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无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已不可避免地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丢失,而电影这种视觉的盛宴却能使现代的人们在生活的疲惫之余重温童年时代热爱的游戏,重温逝去的美好时光,可以说电影中的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呈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受众者的怀旧情绪。“怀旧的基本导向是人类与美好过去的联系,而在现代性的视域下,这一过去不仅指时间维度上的旧时光、失落的传统或遥远的历史,还指称空间维度上被疏远的家园、故土以及民族性;而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怀旧最重要的还包括人类个体及群体对连续性、同一性、完整性发展的认同关系。”怀旧的情绪让人们重新找到与逝去时光的美好联系,重新找回民族认同感,一切有关朦胧而遥远的回忆在受众者眼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怀旧是神秘而美妙的,人们在这一情境的感性体验中寄托着某种稳定感、安全感或归宿感以此来弥合在当下现实中感受到的精神失落和人性分裂。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怀旧具有强大的乌托邦功能。而它形式化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如古物收藏、博物馆艺术、老照片、老房子、老城市、旧歌翻唱,等等,现代怀旧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了一种关于过去的工业文化。鲍德里亚把这一切归结为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大众是消费的主体,全部文化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内容。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片长九十八分钟,而在这九十八分钟内分散地呈现了十多种非常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应该说这不是种巧合,而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是对怀旧之风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精神时尚的一种迎合,可以说在影片中的这种独有呈现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商业运作手段,而对于电影改编而言,遵循观众心理规律:商业运作是无可厚非的。
电影改编还有一个独创之处在于运用了非常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背景音乐,即以琵琶弹奏为主的《琵琶语》。《琵琶语》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作家开始读陌生女人的来信时,第二次是在女孩初次与作家正面相撞并爱上作家时,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结尾作家读完陌生女人来信展现其感受时。《琵琶语》音乐忧婉、舒缓,旋律简约而不失张力,如痴情女子的声声低吟,颇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琵琶声的哀凄注定了陌生女人悲剧痛苦的一生。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琵琶曲《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都是具有悲惨命运结局的中国古代女性,两首曲子都诉说了她们悲戚的故事,琵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重要的表现女性不幸故事的独特人文内涵。徐静蕾在世界经典小说文本影响下的电影的改编,不仅让我们重新领略了茨威格这部经典小说自身的独有魅力,同时又展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经典的改编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体现了中国的电影改编者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主体性、独创性解读。我们应该赞赏徐静蕾独创的智慧,这种经典的重写实践“不但使原文本的影响在历时性的接受过程中一再得到强化,一再以新的精神与内容更新旧作,努力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并且把文本始终置于受众视野,使受众怀着重温旧情的预期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播与接受互动”。(本文作者:陈红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2007 年,英国摇滚乐史上以开创另类迷幻风格著称的传奇乐团The Stone Roses(石玫瑰)灵魂人物、年届四十五岁的吉他手John Squire发表声明要告别音乐生涯,他并宣称“我已将音乐一劳永逸地放下了”,且从此全心投入绘画创作。对于众多乐迷而言,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简直是难以置信,令人瞠目结舌。
如此违逆世俗的抉择,岂止是一种单纯身份的转换。
尽管当时周遭大多数人都认为John Squire作了一个莽撞的决定,但为了一圆梦想,John Squire却不惜放弃他原本最擅长的音乐创作,改行当画家。这位曾被无数死忠乐迷们视同神一般的吉他手就这么毅然褪下昔日最辉煌的职业光环,一切从头开始,重新挑战不可知的未来。
2010年,John Squire被英国BBC选为近三十年最佳吉他手第十三名。恰好就在这一年,英国老牌企鹅出版社(Penguin Press)为纪念公司创立七十五周年,即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各挑选出五部代表每十年间的经典小说,名曰“世代书系”(Penguin Decades)。对此,企鹅出版社还特别找来当年引领各时代艺术浪潮的佼佼者,分别以不同装帧手法重现经典,其中担纲八十年代系列封面设计者,便是John Squire。
于是,在企鹅出版社艺术总监Jim Stoddart的规划指示下,包括当代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卡尔的《乡间一月》、编剧作家威廉·博伊德的长篇小说《冰淇淋战争》、历史学家彼得·艾克罗德的侦探小说《霍克斯摩尔》、艺术史学者暨小说家安妮塔·布鲁克纳的《迟到者》,以及律师作家约翰·摩提梅尔的政治小说《迟到的世界末日》等文学书籍,皆由John Squire陆续着手绘制了数幅的抽象画作为书系封面。
从音乐创作乃至封面设计,敏感多情的John Squire似乎总是不断地追求超越自我局限的各种可能,从而散发出某种迥异于流俗的时代气味。
诸如一些六十年代的流行吉他曲风再加上一部分八十年代英式复古的舞曲节奏,话说当年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四人摇滚团体The Stone Roses有着John Squire如鬼魅般的吉他技巧,且搭配敲击乐与合音的编曲方式创造出一种迷幻炫丽的鲜明乐风,歌词则以批判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冲突为主。The Stone Roses除了在音乐表现上独创一格,视觉效果与音乐的结合更是他们有别于其它乐团的特色之一。
其实早在John Squire正式对外宣告“弃乐从画”以前,几乎所有The Stone Roses乐团发行的唱片专辑及单曲封面视觉概念也都是出自他之手。
1962年出生于英国西北部郊区一处名叫Altrincham的小镇(邻近曼彻斯特),John Squire自幼即对绘画和模型制作深感兴趣。John的父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平日喜欢吹奏萨克斯风自娱,母亲也曾学习过一段时期的油画和陶艺,因此John Squire坦言自己多多少少受到了家中喜爱亲近艺文活动的氛围所影响。在一次生日上他得到了一盘磁带,用这盘磁带他录了很多当时的流行音乐(如Beachboys、Beatles、Sex Pistols)。后来John觉得应该要买一把吉他来练练,并于十六岁那年组建了第一支乐队。当时John Squire不仅频频专心苦练吉他、也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美术部画些海报和传单给乐队现场做宣传。
但没过多久,这支乐队随即宣布解散,之后他去Tesco(英国最大的食品零售公司)当理货员,断断续续做过酒吧招待、菜园苦力、甚至是汽车修理场工人等各种形形的行业,后来他在曼彻斯特的Cosgrove Hall动画公司找到了一份从事模型制作的固定职位。就在这期间(1985),John Squire和吉他手Andy Couzens、主唱者Ian Brown、合音兼鼓手Reni,以及贝斯手Gary Mounfield等人组建了The Stone Roses。
1989 年,The Stone Roses发行了由John Squire 和 Ian Brown担任词曲创作的首张同名专辑一炮而红,在市场上获得排山倒海般的成功,旋即攻占各大摇滚杂志“年度最佳排行榜”,并在当年荣登NME(《The New Musical Express》杂志)有史以来英国最佳专辑宝座。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正值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风盛行的滥觞时期,许多知名庞克摇滚乐团(如英国的The Clash)的唱片印刷品上常见有仿效美国抽象绘画大师Jackson Pollock(1912~1956)以其在帆布上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艺而著称的典型图像,早年John Squire亦为其死忠粉丝之一。
关键词: 林黛玉 小性儿 安全感 雅谑
林黛玉是拥有人物原型的经典小说角色。她留给贾府众人乃至世人的印象除了“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的娇弱美丽外,还有哭哭啼啼、伶俐挑剔的“小性儿”形象。
“小性儿”就是小气,器量不宽宏,对人对事缺乏包容。作者通过小说其他人物之口说出这个评价,看似下了定论,但事实就像作者一贯的手法,没有这么简单。作为第一女主角,作者又岂会仅以这样一个词儿就定下她的性格基调呢?而且所谓时人的眼光在今时今日看来,又岂会全都一致呢?
以下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和辨析林黛玉的小性儿。
1.少年的林黛玉与安全感的匮乏
第七回讲薛姨妈着周瑞家的送宫花给众人,“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这是公认的反映黛玉小性儿的一个重要片段。
黛玉因这一句冷傲不屑的回答,令王夫人的陪嫁周瑞家的感到有失颜面,再加上送花的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姊妹,遂不答言。引起这个高等奴婢的不满,对黛玉在贾府的口碑是有害无益的。
然而,这其实并不能证明林黛玉就是小心眼。
首先,黛玉正和宝玉一起解九连环为戏,她在亲密玩伴面前这样表现,是一种任性撒娇的小儿女态。宝玉深知这一点,因而不以为意,并岔开话题与周瑞家的闲话,化解尴尬。
其次,周瑞家的作为下人,答话不妥,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容易给人挑剩下的联想,何况说话对象是寄人篱下、敏感纤细的林黛玉。下人对主子言语不周,落句埋怨实属正常。
周瑞家的这样回话,不知是语言技巧不够,还是并未把林姑娘当重要主子小心应对呢?想来是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她是管事的精明奴婢,这点交际的功夫必不会差;且明知林姑娘心细要强,何以不知要维护她的自尊。然周瑞家的因系王夫人陪房,受其倚重,自觉地位颇不一般,对寄住于贾府的林姑娘根本未放在心上。这一点正可以从这一回的前文中看出。她女婿惹了官司,女儿急来求告,周瑞家的浑不当一回事,因自己够体面,主子会轻松帮她摆平。
林姑娘借送花之机这样敲打一下,其实也是对这种不够受尊重情况的反抗,表达了对一些下人看人下菜碟的愤慨。
再次,少年的林黛玉年纪尚小,痛失怙恃,过着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生活。偌大一个贾府,只有外祖母真心疼爱,宝玉引为知己。可是,贾母虽享权威,却年事已高,恐终不能为其做主;宝玉虽唯一挚爱黛玉,却拥有一副博爱心肠,对女孩子们都不坏,尤其在宝钗来后金玉良缘的说法亦渐次甚嚣尘上。
在生活中和感情上的不安全感,对于多思虑的林黛玉来说,真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因为她是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又极为敏感自尊。
日常生活中若有一点半点委屈,她不愿告人,避免有人觉得她和奴才计较。而且这种有损其大小姐体面的事,自重如她又怎会讲出来惹人笑呢?爱情和婚姻大事更是碍于严酷的封建礼法所囿,根本无从倾诉。
对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骄傲的小姑娘来说,有了压力总会寻找发泄渠道。林黛玉当然不会哭闹撒泼,只有借伶牙俐齿犀利褒贬一番,维护小小的脆弱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值得一提的是,送宫花者恰是情敌宝钗的母亲,也是金玉良姻的坚强后盾。在感情中尚没有确定宝玉的专一和坚贞的情况下,小姑娘在青梅竹马的二哥哥面前发泄不满,似乎很好理解。
总之,书中黛玉在证情之前,还和宝玉数次因情而闹,因而被众人视作小心眼使性子,皆可循此而解。
在黛玉和宝玉互相确认了真心以后,她所忧虑的只是谁能做主,进而自伤自叹,然二玉之间已再无疑猜。彼时,善良天真的黛玉和宝钗的关系更加融洽,她甚至还认了薛姨妈为干妈。
2.潇湘子的雅谑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这一回充分展现了林姑娘的文雅俏皮、幽默诙谐,可见她本性亦是很开朗愉快的。黛玉和大观园的同龄青春男女一起玩耍嬉戏的场景所占篇幅较多,也很精彩,无论是围绕诗会活动的开展,还是节庆生日的相聚玩乐,都充分流露出了她轻松爽朗的性格特征。
只是,对于亲情爱情的缺失和不安全感,使她有时陷于自伤自怜的忧郁和深沉的风露清愁。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黛玉独处之时,往往也是与宝玉吵吵闹闹、互相求证和感受感情的时候,以及她为理想如若不能实现而忧虑,甚至立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时候。
品孤独之味,让她身上不自觉地沾染上了淡淡的忧愁,而这种忧愁正是哀而不伤的,与她乐而不的一面正好完整构成了一位古典幽淑女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总而言之,读者和研究者如果因为有了林黛玉“小性儿”的所谓定调,就否认了她性格中真实鲜明并占重要比重的另一面,显然不客观不全面。
[关键词]环境描写;反复渲染;巧妙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简介]钱萍(1974―),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文章中运用自然环境渲染,向来被古往今来名家所重视。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当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环境点染,使之更好地为主旨服务。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变化的背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机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种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强艺术效果,凸现文章的艺术魅力。
翻阅中考满分作文,大部分优秀考生能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如能巧妙利用环境描写,能丰富文章内涵,渲染文章意蕴,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巧设环境描写,使文章妙笔生花?笔者最近在市级作文公开课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
一、回顾课内经典,归纳其妙用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委精心选择的,有很多优秀作品是供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写作技巧,开掘学生创作灵感的源头。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中汲取养分,读中取法,读中学写。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重温经典小说和叙事文章中的环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故乡》的开头运用阴冷的风、苍黄的天、远近横着的荒村,勾勒出故乡冬天荒凉、萧条、破败、了无生气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惨的气氛,烘托了“我”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中国农村萧条、破败的现实,为下文故乡人的变化作了铺垫。结尾描写理想中美丽的故乡,是为了表达“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台阶》中有一地方写家门前的柳枝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烘托了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朴实农民。《我的叔叔于勒》写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为了渲染于勒会给全家带来好运而产生愉快的心情,巧设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而在于勒成为穷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丧,就巧设了“天边仿佛有一块紫色的阴影从海边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通过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继而可以总结成环境描写作用的“三字经”:渲气氛,衬心情。明时令,点背景。作铺垫, 推情节。塑形象,凸主题。学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
善于运用经典课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符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精髓。从课内经典文章的回顾总结,到课外美文妙法的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寻幽探胜的效果。
二、集聚各种资源, 探寻其妙法
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何运用才是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优秀习作、教师范文、课外名家美文中选取巧设的环境示例,归类整理;集聚各种资源,归类探寻运用景物描写的妙法。
(一)巧用修辞,使景物摇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满分优秀习作《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开头“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晚风犹如母亲的手,轻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永远的回忆。”巧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再如:笔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梦》开头是这样写的:“窗外,细雨霏霏,如烟似织;一只小鸟跃于杨柳树上,细枝便用温柔接纳它的雀跃。记忆苍莽,弥漫开来,飘落了几许揪心的怀念。昨夜,慈母又入梦。” 此文章中笔者巧设霏霏的细雨,营造了雨天怀人的气氛,而选取柳枝接纳鸟儿雀跃,象征了鸟儿是树的花朵,儿女永远是母亲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这些景物触发怀念,巧妙扣题。
(二)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生动传神
欧阳修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就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优秀习作《断章里的声音》开头这样写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诗集,亭亭站在我们的中间。书香携着花香迎面扑来,她柔和而轻快的声音久久不绝。”开头设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广写”画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营造了明丽轻快的景物,烘托了语文老师朗诵的诗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间有一段内容是这样设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试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蝉鸣、静静绽放的南瓜花、洒满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萤、忽闪忽闪的星星,这是一幅幅多么优美的画面。作者巧妙动静结合的写法,运用多感官、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胜境中温馨和谐宁静的气氛渲染得神韵透彻,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引发了下文“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三)反复渲染,使景物蕴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寄寓深刻含义的景物的描写,引起某些联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应是文脉进展的关键之处,如情节的逆转,人物的突变,气氛的变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个走运的人》中巧用香樟树作为线索,反复渲染,刻画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联如下:
“(开头)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
(中间)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
(结尾)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运用香樟树的历经沧桑、香远益清、苍劲挺立的特征与下肢瘫痪的女子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运用象征手法升华了文章主旨。需要强调的是,在行文中还要注意运用景物首尾呼应、巧妙扣题,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习作例文中是这样设置景物的:“(开头)细碎的阳光,滑过我的指尖,伴随着那纷飞的、淡粉的花瓣,盈满我的心房,那一刻,笔者的世界春暖花开……(结尾) 那一刻,看到纷飞的、美丽的桃花,看到它们幸福地在枝头绽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者用花儿纷飞这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进行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同时又很好地扣住了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笔者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编了一首写景技巧的七字歌诀:“景物描写方法多,如何运用有技巧。多种感官绘环境,巧用修辞语生动。对比象征和虚实,同一景物反复现。景物变化烘心情,凸显主旨意蕴深。”对于如何在文中呈现景物描写,笔者也做了一个总结:方式一,创造情境,开头用环境点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细节用环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联,情节用环境推动;方式四,卒章显志,结尾用环境升华。当然,记叙文中写景的方法很多,笔者总结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几种。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当,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宜过多,两到三处;不宜过长,两三行为宜;要为突显主旨服务。
乡村风景、乡村生活题材丰富,笔者在一次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于文题中巧设乡村景物,通过景物刻画人物,点明中心,效果甚佳。学生有很多拟题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阳光下的布鞋》《蚕豆花畔》《油菜花韵》《暗香盈袖》《云水之谣》《雾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谣》(鸣蝉)《栀子花开》《火树红花》《白藤萝,春日梦》《掌心的阳光》《樱花飞舞》《锄头生花》《红薯飘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车》《葡萄架下》《糕香里的爱》《开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感受风土人情,体现人间真爱,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乡村生活中,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个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描写景物时,巧用修辞、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象征等手法,会使作文亮丽起来;结构上注意首尾呼应、巧妙扣题、用景物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会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别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风景图画。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让我们在写作中韵写景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齐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孩子;农村;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亦依赖于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分阶段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的阅读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距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追根溯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根据笔者本人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不良的阅读环境
现在的农村孩子父母亲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平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了。还有少部分家长虽然在家附近打工,但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对读书的认识不够,自己也不能起示范引导作用。
(二)贫乏的阅读书籍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里藏书量严重匮乏,生均拥有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差之甚远,且图书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图书都已经破旧不堪,内容也过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图书流通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不当的阅读指导
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围绕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例如,我校就有许多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了硬性的任务,要么阅读课外书,要么写读书笔记,要么写读后感。但这样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了应付差事。
(四)不足的阅读时间
虽然教育部和有识之士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有些教师还是把眼光盯在学生分数上,学生除了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大量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有时孩子好不容易想看书,却招致家长批评。
二、提出应对策略
是任这样的现状自由发展,还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之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责任。也许个人的努力暂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该为之去努力,让孩子能从书中寻找到乐趣,能从书中汲取营养。
(一)家校沟通,共同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父母亲在推动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要让家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帮助家长树立“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其他学科乃至其终身的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思想。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在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生活时,总会对读书的印象特别深刻。
其次,要让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要求家长自身带头阅读健康有益的书报,防止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
再次,由学校或者语文教师牵头,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拟定读书规划,提倡家长和孩子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让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趣、有益的事情。阅读的书籍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文学小说,诸如此类,这样的广泛阅读必定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为了激发家校共读的积极性,学校和班级还可以举办一些颁奖活动,每月或者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评选出家校共读的优秀家庭,颁发奖状,从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二)想方设法,科学引导
(1)利用故事引发兴趣。阅读兴趣是推动孩子主动阅读、认真阅读的最大动力,如果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过程肯定不在状态,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佳。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听故事情有独钟,只要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小眼放光,精神百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课外书上的一些非常有趣、精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讲到精彩处,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停下来。学生自然迫切地想知道后面故事的发展,教师顺势引出故事的出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例如,低年级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中高年级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尝试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创造机会交流读书。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爱听故事,自然也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语文老师就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开展一次“故事大王”比赛,鼓励孩子们把平时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的活动既利于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又实现了阅读共享,增长了其他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整理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弹性规定读书笔记。以往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都是一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格把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自然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弹性规定学生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水平来决定自己怎么写读书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感而发。
(4)树立榜样示范引导。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这既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又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也爱上读书。
(三)挤出时间,保障阅读
时间是保障学生阅读最基本的前提,离开了时间,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宝贵的读书时间,一是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要不打折扣,不能总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挤占,而是语文教师要与其他课程的老师共同商讨,统筹规划作业总量,确保学生有阅读的时间。